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工作方法

1前言

广播电视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其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程度逐渐提升,这就给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工作特征和工作方法。

2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分析

2.1工作压力大

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当前广播电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如何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特点进行技术维护至关重要。此外,广播电视在播出时间、播出频率、频道数目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一般广播电视节目每天播放时间为17个小时,有的甚至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进行播放,这就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压力和成本,同时也给维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2.2系统日趋复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是科技化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播控系统、传输系统等越来越复杂,电视播放的频次、频道的数目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网络化的发展也加剧了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单频道的播出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这就衍生出了综合性的播控系统,相较于单频道系统而言,综合性播控系统的调度更加灵活,视音频切换矩阵庞大,周边设备齐全,例如同步机、制式转换器等,因此相应的广播但是维护工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难度逐渐增加[1]。

2.3工作量大

广播电视的覆盖体系以及信息传输量与传输系统息息相关,当前传输系统越来越先进,相应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逐渐扩大,信息传输量逐渐提升,这就增加了技术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量。此外,我国卫星技术发展迅猛,卫星电视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广播电视的卫星同步传输已经成为其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量势必会迅猛增长,在一次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包含上百个节目,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工作量。

2.4维护难度大

我国广播电视完成覆盖主要依靠的是电视广播发射、中短波发射及调频等,这些发射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射系统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最后环节,对于发射系统的维护至关重要,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射技术还不够先进,使用的发射设备体积庞大且效率较低,这就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发射系统维护的难度[2]。

3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方法研究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有着维护压力大、工作量大、维护困难、系统复杂等特点,这就对技术维护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从维护原则、维护目标、故障发生等三个角度简要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方法。

3.1以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原则为基础

技术维护原则是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因此维护人员应当坚持维护原则:①细致性原则:广播电视有着系统复杂的特点,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可能因一些细节产生故障,这就需要维护人员坚持细致性原则,在维护的过程中注重对广播电视细节的检查,以此来避免故障出现或故障扩大,实现维护效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②灵活性原则: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在技术维护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方面较多,这就需要维护人员根据故障特点和故障方面灵活的选择维护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维护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③养护原则:为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在广播电视系统正常工作的过程中,维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相关设备及系统的养护,防患于未然,以此来降低故障发生概率,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稳定。

3.2明确维护目标

只有确定了维护目标才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有效性,当前许多技术维护人员在维护工作中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维护目标确定不准确。因此,应当积极提升维护人员的素质,增加其维护实践经验,这样维护人员才能够在明确维护目标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和多个技术角度来考虑,以此来保证维护目标确定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故障发生率;此外,维护工作人员在维护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要以避免大型事故出现为基础,对维护流程进行细致的划分,对维护目标进行细致划分,以此来保证维护目标确定的全面性,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最后,维护人员应当对设备使用环境进行优化,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条件,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有效避免故障的发生,从根源上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3控制广播电视的事故发生

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稳定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控制广播电视事故的发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信息检查:在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非技术性的故障和事故,非技术性故障也会影响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影响电视用户的观看,相较于技术性故障而言,非技术新故障往往比较容易检查出来,这就要求维护人员要加强信息检查,有效避免非技术故障的发生;②采用新技术: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技术而言也是如此,因此维护人员应当积极掌握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以此来提升技术维护的效率和质量,应用先进的设备来对故障进行排查,来对系统进行维护,降低广播电视故障的发生概率[4];③运行状态检查:对于广播电视系统来说,其设备运行时的状态和故障时的状态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声音上的差别、震动上的差别等等,这就需要维护人员要加强对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做好检查记录,以此来为故障判断提供依据,从而在故障发生之前及时进行维护,降低故障发生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对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至关重要,当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有着维护难度打、工作量大、维护压力大、系统复杂等特征,因此维护人员应当积极坚持维护原则、明确维护目标、降低故障发生概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术维护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高晓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2台

参考文献:

[1]周兴.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征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4(05):16,7.

[2]赖文婷.论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209.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作用

广播电视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结合,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业的飞速发展。依据广播电视网络、互联网以及接入设备等方面各种不同的特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图像、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等信息进行融合,对促进广播电视业发展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二者的融合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二者相互融合使得数字媒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以及进行休闲娱乐,这已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1、媒体内容。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各项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学科也有了越来越广的覆盖范围,学科只觉得相互交叉会形成新的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促进着媒体内容的改变和创新。数字化是广播电视业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媒体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业发展中,特别是给有线电视网带来了发展的空间。网络化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存在着很多的优点。(1)自动播出节目,无需磁带。广播电视系统进行计算机联网之后,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就会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广电系统可以通过运用自动播出的设备来调整控制不同节目最终播出的顺序和播出的内容。即使在距离节目播出只有几分钟的时候发现了节目存在错误,也不用着急,在剩余的几分钟时间内迅速的更换节目,不会影响最终的播出效果。(2)素材、资料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进行联网后,可以实现资源素材的实时共享,缩短节目的制作周期,减少了一些工作环节,提高电视台工作的效率。资源和素材的共享,有利于电视台运用相关的资料信息时更加方便的检索查询。而且节目制作的时候也可以在不同的机房进行制作,然后通过利用网络把制作好的板块合成一个完整的节目。(3)远程编辑。编辑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运用网络把编辑需要的素材从电视台的素材库中下载下来,放到自己的编辑工作系统之后进行草编,完成后运用网络传送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中心进行合成,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4)现场编辑。广播电视节目都具备了时间性和现场性,而且大部分的节目都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现场性。广播电视节目的记者在进行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之后,可以通过运用随身携带的编辑系统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或者进行联机编辑,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广播电视台的技术制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对广播电视的重要性

1、三网整合传播的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以及有线电视网络三网整合的进程,三大网络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他们在技术方面的功能已经趋向于一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对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创新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广播电视节目变得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变得方便起来。

2、网络与传媒的结合成为趋势。从网络传播的特征看,网络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联通的桥梁,这种传播的效果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所无法相比的。

(1)网民通过网络浏览获取信息的整个过程中,是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的,这样使得受众拥有了更多对节目的自主选择权。(2)现在通过网络观众可以评论发言,这样在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样对于节目的传播效果也能起到扩大的作用。(3)网络的出现使得网民以及观众在对节目的参与和反馈信息的互动空间变大了,能够更好的与节目互动沟通。(4)互联网技术方便快捷,大大的降低了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传播的成本,达到了以前没有的传播效果。

总之,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对于广播电视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接受科技带来的挑战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成为趋势。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网络传播的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文利,艾红红.“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4)

[2]方宏一.从现代广播电视技术观出发所作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2(06)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电视 战略转型

一、前言

自从我国踏入网络世界以来,新媒体以突飞猛进之势对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巨大影响。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增加,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曾经有传播学专家发表过一种看法:高新技术在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将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形成莫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如何突破重围,重新找到自己的地位,使广播电视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的发展优势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1.包容性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传媒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其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受众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

2.开放性

毋庸置疑,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式,使得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不再是孤立存在于世,不再是简单的受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正是因为这样,新媒体的用户比广播电视的用户更加年轻,更加个性。如今,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了社会上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群体,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媒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未来广播电视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生存下去。

3.时效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广播媒体远远无法企及的。新媒体有着门槛低、即时性和便捷性等一系列特征,更能满足现代人渴望快速获得信息的心理诉求。

正是因为新媒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等一系列优势,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纷纷投入新媒体的怀抱,使得广播电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智能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中,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不少的收视终端,进而导致人们的收视习惯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守着电视看节目,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点播节目。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重新夺得受众的认可。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实现战略转型的对策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迎难而上,实现战略转型,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1.主动融入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复合型概念,不是传统媒体逻辑的线性延伸,也不是传统媒体之外的单纯性播出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主动融入新媒体,才能重新迸发新的活力。

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新媒体领域。腾讯、百度等新媒体企业都在竭力开发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也应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广电企业开始开发互联网产品。比如江苏网络电视台在2012年开发了一款名叫《乐享电视》的移动APP,广大受众通过这款APP,可以随时随地点播江苏广电各个频道的节目,并获得最新的咨询,参与网络平台的互动。还有湖南卫视也推出了一款名叫《呼啦》的APP,受众可以在这款APP中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其他电视受众共同互动,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这些做法都值得广播电视媒体借鉴和参考,不断开发新的网络产品。

2.尝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现阶段,移动端的广告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商业模式,按照新闻客户端,现在衍生出了一系列商业模式,你如媒体电商、同城生活信息服务等。新媒体通过对受众提供针对,可以获得大批稳定性受众。有鉴于此,广播电视也应该与时俱进,从受众需求出发,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而言,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强大的原创内容资源优势和与传统行业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新媒体,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首先,广播电视要保持远见卓识,把握垂直细分领域内的市场机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新的商业模式中获得长远发展;其次,广播电视要结合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来凸显播放内容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受众的收视需求,然后播放有针对性的节目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盈利。

3.增强产权意识

新媒体中的信息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有很多虚假信息和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而广播电视有着新媒体无法达到的公信力。目前,很多新媒体剽窃广播电视的优秀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创编必须加强产权意识,构建起科学有效的产权维护机制,以自己的优势挑战新媒体。首先,广播电视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商标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威慑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法规,这对维护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秩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其次,广播电视台要建立起媒体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和监管机制,保护电视节目原创,规范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秩序。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相继涌现,广播电视确实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广播电视有着强大的公信力,在受众心中有着权威地位。所以广电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新媒体合作,创新盈利模式,并完善产权维护机制,从多个角度入手,使广播电视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亚飞, 冀丽. 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及监管[J]. 科技风,2014,2(18).

[2] 车h.SOLOMO: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的转型思路[J]. 西部广播电视,2014,4(21).

[3] 周少四. 新媒体语境下省级电视产业的战略转型--以湖南电视产业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15).

[4] 林小勇. 互联网语境下城市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5(11).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4

关键词: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制作策划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分析

(一)受众的身份特征

从人口自然属性划分,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以城市居民为主,城市常住人口是它的主要传播对象,从职业上看,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以一般职员和学生为主。从年龄上看,因为公交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工具,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年龄层跨度也就较大,上至百旬老人、下到尚在襁褓的婴儿,都有可能是公交移动电视的观众。从消费水平上看,乘坐公交车的大多是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他们个人的消费水平可能并不高,却是整个市场最大的购买人群,这些人也是广告商非常看重的广告投放目标。

(二)受众的心理特征

1、消磨时间

社会学从人对时间的支配和利用的内容着眼,将人的时间分为三种:一是制约时间,主要是工作时间、在校时间,以及为了工作和学习在往返路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二是必需时间,是为了生活所必需消耗的时间,如购物、睡觉、做饭等。三是闲暇时间,是除了前两种时间以外的时间。

2、获取信息

人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既包括材料、能源也包括信息。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

(一)技术特性

公交移动电视通过安装在车厢上方的液晶显示屏向受众传输电视信号,声音、画面兼备。传播技术上,目前公交移动电视主要凭借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

(二)传播特点

1、强制收视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通常注意的只是符合自己需要、自己感兴趣的传媒媒介和传播内容。但是公交移动电视特殊的视听环境决定了受众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恶自由选择想要收看的内容。

2、易受干扰

(1)公交车的特殊环境,决定了移动电视要经常跟随公交车身一起抖动、运动,久之,和固定电视相比,公交移动电视的机器元件更容易被磨损和破坏。

(2)通常受众是在比较拥挤的公交车内收看电视提供的信息,车厢里收视环境差,外界干扰大,噪音多,都造成了对观看电视节目的干扰。

三、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内容缺点

1、“内容为王”还是“广告制胜”?

2、节目缺乏针对性,定位不明确

3、节目内容更新速度及信息量满足不了受众需求

四、受众本位理念下的节目制作策略

(一)丰富节目内容,增加信息量

节目是公交移动电视提供给受众的产品,只有根据受众的需求制作节目,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才能够接受公交移动电视。

(二)注重节目编排,提高传播效果

对于那些相对固定的乘坐某次公交车的乘客而言,在短短十几分钟,或长达几十分钟的路程内,反复收看同样的几部广告片,显然不符合受众对于的信息需求,会让受众疲惫和厌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传播者要根据受众的收视心理对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进行合理的编排。

(三)结合自身特点,差异化定位

和传统电视相比,公交移动电视可以移动收视,和交通广播相比,公交移动电视声音、画面俱备。公交移动电视在节目定位上应结合这些特点,打造出有特色的公交移动电视节目。

五、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公交移动电视虽然有它的一些缺点,但它实现了人们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电视的愿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商家而言也多了一种不错的广告投放选择。相信只要能够解决公交移动电视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黄宁.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研究与个案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

[2]蔡贻象.移动电视的文化忧虑[J].电影艺术,2005,(4).

[3]陈红.浅析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受众心理与传播策略[J].新闻界,2008,(4).

[4]陈建虹.对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发展的几点建议[J].新闻与写作,2007,(12).

[5]何建平,刘洁.中国公交移动电视现状研究[J].当代电影,2008,(6).

[6]黄宁.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研究与个案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

[7]黄炜.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

[8]梁青.受众本位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移动电视媒体经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

[9]刘毅.乘客对公交车载电视的“使用与满足”[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吕艳.丁玲娜.公交移动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传播现状[J].青年记者,2007,(Z1).

[11]苏阳,闻捷.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分析[J].新闻实践,2004,(11).

[12]王嘉俊.把握受众特征定位媒体风格―从受众的角度浅析移动电视[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4,(2).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5

一、广播电视产业的时代特征

信息时代,传媒已经踏上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广播电视是电子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依靠电子技术制作传播新闻、信息、教育、娱乐等内容的电子媒体;文化产业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指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行业。广播电视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构成了现代广播电视产业,这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世界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已经形成。作为现代电子传媒,广播电视不仅具有制作传播信息、舆论导向、娱乐及教化等功能,也具有明显的产业价值。这个价值突出地表现在广告经营活动中,表现在新闻、文化、咨询等节目的采集制作和创造活动中,表现在大型活动的组织传播制造影响力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使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和节目数量和容量急剧扩充,队伍不断壮大。虽然说广播电视正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严峻挑战,但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广阔的市场活动空间,同时,也在多媒体合作上提升自身的价值。

实践证明,媒体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和贡献,现代社会没有媒体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不可想象的。广播电视不仅扩大了人们信息、娱乐和学习的视野,也扩大和丰富了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从而提升了相关产品的品质,并给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各项产业与广播电视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也给广播电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活力,使广播电视从业内到业外,从单一到多元,从事业到产业,不断扩大自身的领域和影响,打造具有传播特色和特殊价值的大众传媒。

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的意义,一方面是促进广播电视通过进入市场,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推动广播电视向社会开放自身媒体资源,整合社会发展、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实现广播电视媒体对全社会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二、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时不我待

广播电视产业是依靠电子技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经营行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激活了全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传媒业也积极活跃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广播电视依托自身的先发优势,一度领跑于传媒产业,但是,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来说,作为文化产业的传媒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还不协调,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据权威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电信产业产值是文化产业的1.5倍,是广电产业的6倍。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对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潜能,文化的大发展,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产业的这种独特的价值和潜能,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十六大以来,一直不断加大政策指导,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鼓励和扶持力度的主要原因。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广播电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市场主体;二是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广播电视产业步履比较迟缓,有被文化产业大发展落下的危险;三是信息时代使媒体空前发展,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向广播电视的开放,也要求广播电视内容向电信和社会开放,广播电视无论事业还是产业都正面临新的更大的竞争、整合的挑战,生存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三、“第五极”――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这是繁荣我国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广播电视在当前媒体激烈竞争中依托产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到今天,大体形成了四足鼎立的局面:广告产业、网络产业、以影视剧为主的内容产业、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产业。但是,通过对广电产业整体思考和梳理,就会发现广电产业除了这4个领域,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产业领域有待我们去尽快开发和拓展。这个领域的产业,我们不妨称为“广电产业第五极”。笔者以为广电这个“第五极”的产业核心价值,就是依托广电媒体资源优势搭建一个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旅游等行业及全社会文化产业要素于一体的多元化、合作式、开放型平台,形成与媒体紧密合作的、综合性的、新的产业项目和集群。开发和拓展这个领域产业的深层意义是,向全社会开放广电媒体资源,实现媒体对整个经济的强大推动、整合和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的作用。这也完全符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对广电体制改革的要求。

根据新形势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新任务的要求,广电产业必须在保持自身的广告主导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培育广播电视的内容市场,创建新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市场主体和主业,用广播电视媒体资源优势整合社会和其他行业文化产业要素,搭建一个多元化、合作式、开放型平台,实现产业方面的联合联动,使广播电视产业融入全社会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中实现和提升自身的价值。这其中,整合是撬动广电产业融入社会,形成以广电媒体为依托的产业平台重要的杠杆支点。它要求广播电视对内优化各种资源,协作联动;对外开放媒体资源,合作联营。

1.加强与互联网等媒体的合作,寻求广电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广播电视在加强与传统主流媒体合作的基础上,尤其要加强与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合作,要学习和利用互联网互动、开放、广域、丰富、共享、时效、灵活、兼容、廉价等8大优点。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都成立了自己的网站,今后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网站的管理和利用,与互联网深度合作。在这方面,我国首屈一指的新华社网站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2008年底开辟了网络视频业务,其影响力迅速提升。

2.加强对创意经济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占据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创意经济是一个集思想、文化、经济、科技、信息高度融合的高附加值产业,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打造具有市场消费活力的品牌文化产品,通过品牌产品赢得市场份额。创意是创新的最高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是新的极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创意的创富神话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在我国一些省市广播开办的交通频率、电视开办的民生频道都是一个成功的创意,使广播电视展现出了新的生机。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对农节目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的空间,搭建起了农资服务的网络平台,以此汇聚和推销品牌产品。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管理研究机构到各大媒体,都把创意经济提到了重要日程,摆到了重要位置。北京、深圳、山东等地,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创意产业无疑是个极大的推动。广播电视要努力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作法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不断开扩视野,发挥优势,提升价值,让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插上创意的翅膀,不断掀起新的蓝海波涛。

3.加强多元产业合作经营,建立广电产业更加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广电产业要善于同大的传媒机构、相关产业机构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创造新的合作发展机遇,走多元化经营、综合性开发的产业发展之路;要突破广电产业内部资源垄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坚定地向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级别服务方向发展。比如,有些地区广电媒体开办的农业频率频道,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形成了广播电视与农业相结合的衍生产品销售平台;广电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演讲活动相结合,形成各种讲堂、讲坛,在传播之余的同时推动了文化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发展;中广协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组织协调有关媒体调动全国的广播资源围绕着汽车产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广播电视与医疗、医药机构的结合,尽管有些地方偏离了行业道德要求,但其中不乏产业合作发展的成功案例;有的广播电视媒体组建自己的艺术团体,主动服务社会、行业和个人,拓展了服务领域……这一系列作法既促进了广电产业的发展,又扩大了广播电视的影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范文6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2.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