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模拟教学模式
一、模拟教学模式的定义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以此来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会促进学生去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会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会为老师创造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最佳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堂上面开展模拟教学很有必要。
二、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美术教学几乎都是采用传统式的个别教学,这种“一对一”极具针对性的的个别教学模式是十分符合美术教学发展需要的。无论是从教学成果还是其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来讲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意义。但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这种传统式的“一对一”个别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发展现状。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其教学成果,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应在秉承传统美术教学“一对一”模式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途径——模拟教学模式。
三、促进模拟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模拟教学模式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
根据发达国家美术课堂模拟教学的成功经验来看,制定切实可行的模拟教学模式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很有必要。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模拟教学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才能确保模拟教学进行的组织化、有序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模拟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学校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考察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组织机构的设立也需要与实际相符合。只有在实际基础上制定的发展规划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接受实践和学生的检验。
二是需要促进学校的改革,学校只有改革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模拟教学发展规划和组织机构才有用武之地。改革必须打破各高职学校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维护。信息存在了,模拟教学也就可以继续开展了。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学校职能、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当前学校的弊端,有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理论指导
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现实的依据,作为能够促进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模式的发展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保障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教师除了贯彻了已有的实事求是等理论,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消化新的理论并且把其用于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模拟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益等作用巨大,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等都应该转变“模拟教学可有可无”、“模拟教学为时尚早”等错误观念,认识其重要性,并且抓住时机,促进模拟教学的快速发展。转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的观念,提高其认识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应该从各级党政领导开始,模拟教学的实施必然会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只有获得领导的支持才能保证其的顺利开展;否则就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极其不利于工作的进行。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相关技能,提高其实施模拟教学的能力。最后,要改变普通学生的思想观念,让群众意识到模拟教学对于他们和学校的重要性,着力宣传模拟教学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他们改善自身的学习状况。
(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我们已经知道在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模式中缺乏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维持教师相对主体的地位,维护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保证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模式的正常有序的运行,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互动模式应有的效果。学生是最知道高职美术课堂教学需要什么的群体,因为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让他们参与其中,为自己的需求服务,不仅可以满足其精神需求,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2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技能,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美术史知识、美学原理,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专业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在上课前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关知识,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充满敬意,自己指导学生时也会轻松自如。大多数师范类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借鉴非师范美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相差不大,缺少美术专业与教学法的融合,缺少针对性。因此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基本功,如简笔画、美术字、黑板报、教学挂图制作等方面相对较弱,上学时学到的技能与实际教学能够结合的比较少。同时,美术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存在见习、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尤其是实习,基本上都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或者不想去实习,最后只是找个单位盖个章来应付。这些问题应该】起学校的重视,美教专业教学应该注重专业特征,在美术专业基础课中,加入更多的适合小学生教育的如美化校园、装饰教室、橱窗海报之类的内容,加入教师的指导,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另外,学校应该对实习作统一的安排,对实习做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安排人员监管。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对于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既要使用专业的概念与术语,又要使这些术语简单易懂,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尽量不用过于死板的概念解释美术类的专业术语,而应该用通俗的、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每节课尽量能够教授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例如素描、线描、速写、油画、国画等。小学生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需要技巧,要控制自己的语调高低、语速快慢,合理控制讲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教师示范时间与学生制作时间的分配。一般师范类院校会为教育类学生举办说课比赛、演讲比赛等,但美教专业的学生很少参加,原因有两个,第一,认为自己是技能类学生,本专业的教师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第二,就算参加,也很少能比得上中文类或者其他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个现象,美术教育系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学校优秀说课选手的比赛,并且组织小范围的说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
三、提高编写教案与课件的能力
组织教学需要很多课前的准备,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小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动态。编写教案与课件是师范生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对编写教案与课件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编写教案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写详案,让学生选择小学教材的某一课,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情况编写教案;第二,教师参照网上优秀教案,对学生做完的教案进行评选,旨在指导学生如何编写条理性强、科学有序的教案;第三,是学校邀请当地优秀的小学教师亲临指导,以便学生吸取一线教师的经验。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实效性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们对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感知与评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
一、影响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动力
(一)教师具有自主的教学实效意识是教学实效的动力核心。
教学实效意识是指教师教学活动前对整个活动成效的预设性心理活动,是导致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与他们的教学效率、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理想和信念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实效的核心力量,而教师具有自主的教学实效意识,是实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实效意识。
教学实效意识具体表现为:减少时间的浪费意识,合理运用学生学习最佳时机意识,把握适度的信息量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专注率的意识。纵观教学效率、效果低下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就存在意识淡薄的现象。
(二)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学实效的动力保证。
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低,就意味着实效低下,提高学生参与率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保证。
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是统一的,学习动机可以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有人说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自目标、来自压力、来自鼓励、来自兴趣。在提倡“全面发展”前提下,不难发现,美术成绩好坏不会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美术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美术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大胆地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属于自己表演的课堂舞台,变成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一堂课中不仅要注意各环节“趣味性”的贯穿,还要注意课堂内、课堂外“趣味性”的延伸。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从而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即兴性参与变成恒久性的参与、被动性参与变成主动性参与,为教学实效的实现作基本保证。
二、影响美术课堂教学实效的能源
俗话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教师持有实效教学的意识观,但是,美术教师如不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就象缺乏能量的机器,是不可能保证生产出合格产品,就更不要谈什么实效了。美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一是要具备美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二是要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一)从教者必须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同时,要突出自身文化知识技能的综合化,还要求美术教师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具备专业教育素质、创造精神和教育科研能力。美术教师不仅要取得合格等级以上的从教资格,还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
美术课程改革拓宽了美术技能的范围,改变了单一的课程模式,使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广泛型,这也使美术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除具备大专以上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知识技能外,还应及时补充课业类型,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如陶艺、综合材质塑形知识技能,设计、应用类美术、电脑美术等。教师的创造意识必能感染、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实践和创造活动。教师经常性的美术创造实践和较高的美术技能使教师对美术本质具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能在美术教学中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二)从教者必须具备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进行。
低效的课堂总是和课堂上学生不良行为相互关联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主课教师特权”和缺少课堂管理的机制的美术老师,一旦走进未加“驯化”问题班级,课堂往往会遭遇“问题学生的盛情招待”,是学生主宰无序的课堂,对待学习冷淡漠视,肆意地做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拖沓、敷衍式完成作业等。学生这种学习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能力,组织管理课堂、把握课堂是保证实效性课堂的能源动力。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但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教育的失策必然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三、影响美术课堂教学实效的绩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是美术课程价值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验证课堂教学的是否有实效,关键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效益。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内向完善;外向扩张
现今国内学术界对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研究,更多是从高师美术教育方针制定者、人才培养者等外在方面对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探索[1],较少从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身角度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试从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和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两方面着手,通过剖析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结构,进而分析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
1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教学能力养成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课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培养模式偏重于课堂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科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养成,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现实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既不同于专业美术院校,也不同于书画院,它培养的应是美术教师而不是画家。从学科角度特点出发,美术教育本质是传递文化,传递一种以美为核心的文化。而社会主义高等美术教育更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2]因而,要改变以往我们主要关注学生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略对其文化传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状况,从培养画家型人才转变到培养高水平的美术教育教师上来,转变到提升学生在内在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上来。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由于招生体制和办学机制的问题,普遍缺失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除了教育决策者、培养方、教育者等需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给予改革和完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 “专业性和师范性并重”、“理论和技能同行”的培养要求。
2 时展需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更重要是在美术欣赏和评论能力上。而这种理论层面的能力拓展需要在高师阶段对美术理论进行系统的掌握和研究,使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转化为可启发和引导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单一而呆板的技能掌握,将无法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师一职。在随信息技术的来到的网络时代、读图时代,如果美术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势必会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鉴于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有学者提出高师美术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观点。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3]这样的培养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真正发挥作用还是离不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挖掘。教学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色,学生个人的性格、情感、审美趣味对教学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比如,一个想做老师的学生,在其读书期间势必会非常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探索本专业以外的更广阔知识空间,去夯实自身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去不断发现创作的源泉和生活中的乐趣,在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旅途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将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那么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其自身的教学能力养成和提高就不成为问题。
3 内向完善和外向扩张是提高的关键
教学能力是衡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的最重要标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要成为适合现实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拥有美术教学能力。罗晓飞、母春生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教学能力的培养》指出:“课程的安排对教学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应对当前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美术专业课程教学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并重,整合学科专业性教育与师范职业性教育”。[4]事实上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锻炼,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并重,仅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说,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源泉在于内向完善,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动力依靠外向扩张。
3.1 内向完善是提高的源泉
所谓源泉,是指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根本。目前学界公认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表现能力以及美术欣赏和评论能力。这些能力综合起来都是奠定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高师美术教育主要目标是以美术活动作为手段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师资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作为美术教师,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美术教师给予中小学生的不单是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还应有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审美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塑造,树立学生心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些现实教学要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自我完善的目标和境界。
教学能力的培养,非朝夕能成,它离不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自我的持续内在要求,并在这种内在驱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美术专业水准和教学技能。
3.2 外向扩张是提高的动力
所谓动力,指使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推动力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画”,它实际是兼具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统一体。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不单要学习美术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相关课程知识;不单要学习教会学生画,还要学习引导和启发学生赏析和评论作品;不单要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知识。这种无限的外向扩张学习,可成为不断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动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实习、见习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向外拓展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教学素质,在实践中提高美术专业教育质量。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长期坚持积累,立足于教学实践,大胆实验,反复探索,在深入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师素质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内向完善和外向扩张是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罗晓飞,母春生.高师美术教育中教学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09(19). 华龙宝.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0(6):234-236,250.
[2] 肖兴华.对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5):92.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5
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更使得国民的社会生活显著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品位,初等教育类师范生作为时代的宠儿,接受着高等教育,享受着时代的缤纷。然而,看到有人随心情频繁地改变着发型的颜色、配合着服饰和妆容时,他们可曾想过染发剂和化妆品的成分是否有害健康,甚至有可能引发疾病?他们将手机挂在胸前或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时,是否知道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人们在捧着张悟本的畅销书、排队购买绿豆时,他们是否怀疑过绿豆、长茄子包治百病的药用疗效?时下,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2010年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科学家、医生排在前三位。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教师的期望很高。
教师的科学素质对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语文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科书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约占课文总数的12%,如《小壁虎借尾巴》告诉孩子不同动物尾巴的作用;《小蝌蚪找妈妈》展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要的是葫芦》暗示了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小柳树和小枣树》对比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回声》揭示了回声的原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高年级语文还收录了不少科普文章和科学说明文,《我爱绿叶》运用具体数字列举了绿叶的功能,说明绿叶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太阳》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以及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航天飞机》描述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功能;《银鲸》描述了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学数学与科学更是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运用数学等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分类》以后,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逐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立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帮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学习《我长高了》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会测量身高、体重以及身边的事物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美术、音乐等与科学以各自的学科的特点相互融合,呈现多元化信息,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画是学生表达意见、直观记录的好方法,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喜欢,不受年龄限制。这些学科渗透科学意识、科学思维,既满足了儿童的天性,又有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从我国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对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状况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教师存在着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对科学的作用认识模糊不清等问题。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是为小学输送师资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教育,尤为迫切。学校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在校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素质教育,使他们能以多种渠道获取科学知识,自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关心社会重要事件和典型的社会现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提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科学素质的小学教师的输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不均衡的状况,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切实保证科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科技高度发展的创新型国家。
2.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方向性
目前,我国学生在高级中学阶段就分科学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驱使下,文科和理科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知识海洋中驰骋,很少出现交叉。文科学生即使与自然科学学科擦肩也不愿意投之以眸,这种心态会一直持续,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明显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选择社会方面的学科,而惧怕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理科学生虽然选择了理科,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埋头于题海中,忽略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距离高科学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应普遍、全面地开展。
2.1 在课程结构上提供保证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向,如中文方向、英语方向、数学方向、计算机方向等,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专业课程和共同课程,共同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我院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设了科学实用教学法校本选修课程,为部分学生了解科学教育、掌握科学教育技能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没有选课的同学则无法享受到这一教育资源,因此,应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保证。学校还可以通过科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等活动形式加以有益的补充。
在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的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对“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科学教师必备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时,组织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学习昆虫的时候,组织学生观察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制作昆虫标本;学习微小植物和动物时,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混合物和溶液等有关概念时,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和过滤等实验操作;学习杠杆、滑轮等理论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实物,体会、分析其应用的原理。“自制教具学具能力”和“科技创新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自制教具学具的特征和意义,总结自制教具和科技创作的方法,探讨指导小学生自制学具和科技小制作的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科学案例,一方面由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科学案例,然后组织同学讨论,以例说理,以例归类,总结出方法和程序。“学习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既是教学内容,又可作为上课的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与感知,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相对比,利弊自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教学实务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学生不仅构建科学知识,同时又可形成科学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还可进行情感体验,更新价值观、人生观,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即三维教学目标。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因学生要掌握过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安排,因自己要完成过重的科研任务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思考方面远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教师做得到位。实际上,三维目标并非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是总目标的细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不能单独进行,片面地追求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综合内容与过程的模式中,一个活动往往可以与概念、过程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相联系,然而,对于一个具体概念目标的活动,往往只可以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过程步骤相联系、而不是所有的过程技能。因此,过程性目标与概念性目标一样要划分不同的层次。如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能力的形成这一教学目标,就不是一个教学过程所能达成的,要经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几章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初步形成。而每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往往要同时兼顾多项目标,即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某一水平和概念性目标的某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既不能象过程性目标那样训练,又不能象概念性目标那样讲解,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主观选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意引导,使学生通过模仿、尝试、实践等去感受、体验,必要时还可以用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影响学生,促进其认同和内化,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师范生热爱小学教学工作、热爱小学生的情感,在学校学习及试讲的过程中难以建立,但去小学见习或实习,很快地就与小学生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开始喜欢教师职业。
可见,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者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耕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课程结构改革的优势也依托新课程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2.2 在资源配置上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其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学习应当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载体。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需辅以其他资源才能顺利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并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第一,实验资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还有可能从事小学的科学教学工作,所以,还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具备自制小学科学教具和指导小学生自制科学课学具的能力。
第二,学校资源。学生的科学学习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在校园内开辟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区,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习性,探究植物养殖和动物饲养的方法,为将来从事小学教学打基础。
第三,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学校周边的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和农场等单位,学生的科学学习可以借助于这些单位的帮助,建立一些校外科学教育基地,使科学学习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如科技馆展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弥补科技教育的不足,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其技术专题讲座,聆听工业界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的讲解,参加沙龙、论坛等科普教育活动。
3.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教育能力的优越性
我国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状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给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也使他们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出新,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小学科学的专业与专职教师的缺失,给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院抓住这一宝贵契机,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力争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一专多能的、达到零磨合期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小学科学教师的不足。
另外,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加强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靠科学,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全民的素质,只有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我们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建立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