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工业污染;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4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05-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在我国近3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走的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恶果。据2009年《中国企业公民报告蓝皮书》估计,工业企业仍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以上,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这些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而从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二产业仍是未来西部的支柱产业。近几年,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二、理论与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e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由Malmquist(1953)[1]提出,它利用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指数。1982年,Caves,D.L.&Diewart,E.首度把它应用到生产理论,并用来作为生产效率指数[2]。

本文根据 Fare等(1994)[3]提出的基于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

Mto=Dto(xt+1,yt+1)/Dto(xt,yt)(1)

这里即为时期的产出距离函数,下标o表示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式(3)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了时间t的技术条件下,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的变化。同样的,我们可以定义在t+1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测度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ot+1=Dot+1(xt+1,yt+1)/Dot+1(xt,yt)(2)

其中,Dto(xt,yt)=inf{θ:(xt,yt/θ)St}=(sup{θ:(xt,θyt)St})-1,

Dot+1(xt+1=inf{θ:(xt+1,yt+1/θ)St+1}=(sup{θ:(xt+1,θyt+1)St+1})-1。St,St+1分别为t,t+1期的生产技术;xt,xt+1分别为t,t+1的投入;yt,yt+1分别为期的产出。对(xt,yt)St,有Dto(xt,yt)1,当且仅当(xt,yt)位于生产技术的前沿,Dto(xt,yt)=1。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可用式(1)和式(2)两个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该指数大于1,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即综合生产率水平提高;小于1,则表明生产率恶化,构成该指数的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时,表明其实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反之则是导致生产率水平降低的根源。

Mo(xt+1,yt+1,xt,yt)=

Dto(xt+1,yt+1)Dto(xt,yt)×Dt+1o(xt+1,yt+1)Dt+1o(xt,yt)-1/2

=Dt+1o(xt+1,yt+1)Dto(xt,yt)×

Dto(xt+1,yt+1)Dt+1o(xt+1,yt+1)×

Dto(xt,yt)Dt+1o(xt,yt)1/2

=EFFCH×TECH

=PEFFCH×SEFFCH×TECH(3)

同时,式(3)给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总体上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EFFCH)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TECH)。技术效率变化测度在t期和t+1期中技术效率变化对生产率的贡献程度,而技术变化主要反映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程度,表明了代表技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若TECH>1,表示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反之,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的趋势。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FFCH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FFCH。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在变动规模报酬的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

三、指标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DEA方法的重点难点在于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不同的指标数据选取得到的相对效率会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决策单元DMU的数目大于输入输出指标之和的两倍对模型的求解比较有利。鉴于本文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进行评价,因此,选取指标时就要考虑到工业污染治理活动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使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相对应。综上分析,本文的投入指标为:工业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万元),由于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投资在相关年鉴中没有用产出指标加以衡量,故本研究所指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只包括治理废水投资、治理废气投资、治理固体废物投资和治理其他投资。本文的产出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包括工业SO2、工业粉尘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万吨)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我国西部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不全,故不进行分析)2001―2008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集(Panel Data)为样本,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同时,本文根据产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把工业污染治理看作工业企业的一项投入产出活动,利用Win4-DEAP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综合技术效率,即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是指在技术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是在给定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产出或在给定产出情况下寻找最小投入,由固定规模报酬下的C2R模型求得。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整体技术效率比较低,八年平均技术效率值仅为0.674,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存在32.6%的投入资源浪费。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

从横向来看,就不同的年份来说,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如2001年,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值仅为0.446,0.219和0.182,而同期的广西和四川省的效率值则为1,技术相对有效;甘肃和宁夏在2002年效率值更低,分别仅为0.173和0.184,在2004年也不过仅为0.296和0.152,而同期的广西技术效率值都相对有效。2004年以后,随着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的加大,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地区之间每年的技术效率仍相差较大。如2008年,广西、云南和青海技术效率都达到了最优,而同期的贵州、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效率值仍低于0.5。从各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甘肃、宁夏和新疆七年均值均低于0.5,分别仅为0.352、0.428和0.444,而广西、重庆和青海都很高,接近相对有效的状态。其中,广西环境治理技术效率最高,七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环境治理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由此可见,同样是西部地区,西北和西南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西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比较高,而西北地区比较低(青海省除外)。这是因为西南地区工业污染增长速度趋缓,有的出现负增长,比如重庆和四川。

从纵向来看,2001―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各年都呈一升一降循环变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从2001年的0.660上升到2008年的0.680。就各个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也都处于上升趋势,但内蒙古由于受规模效率递减的影响,其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到了2008年,内蒙古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才有所回升。

(二)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动态效率分析

1.2001至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各地区TFP平均变动及分解情况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1)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八年内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分别平均上升了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平均上升的幅度小于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日益深入,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然而,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仍然不够理想。(2)从技术效率指数(E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大部分地区技术效率有所下降,这也是直接导致在技术变化指数(技术进步)提高的前提下整体TFP指数却没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把技术效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从表4中可以看出,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纯技术效率指数(PC)小于1,主要有内蒙古、云南、陕西、宁夏和新疆。由于纯技术效率反映出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当PC小于1,表示这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即这些地区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没能使效率发生改进。而规模效率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云南、青海、宁夏和新疆。规模效率指数(SC)小于1意味着改变了要素投入,规模效率没能得到提高,即这些地区如果仅仅通过加大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规模,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很难得到改善。而对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都小于1的省份,如云南、宁夏和新疆,这些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必须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水平,以及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3)从技术变化指数(T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各个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变化指数都大于1,其中新疆技术变化指数最大,其值为1.158。由于技术变化指数(TC)表明的是企业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能力,所以当TC大于1时,表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

2.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各年TFP平均变动及其分解情况分析。根据表1和图1结果,分析如下:

从2001年到2008年的8年期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9.1%,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各个年度数据来看,2006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其中2005―2006年度生产率增长最高,达39.8%;2001―2002年次之,为14.5%。2006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快速下降,并且均低于1,2006―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为0.935,2007―2008年低至0.892,表明2006年后西部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逐渐恶化。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全要素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04―2005年,技术进步率达到了44.6%,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降低使技术效率降低而拉低了总的生产率。2001―2002、2003―2004和2005―2006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则得益于技术效率和技术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2006―2007年生产率的恶化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降低造成的,尽管技术变化率达到了23.5%,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处于下跌趋势,故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大降低了。而与之相反,2007―2008年生产率恶化则主要是由技术变化引起的,西部地区加大了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变化率的恶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下降了。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西部1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DEA方法测算了西部地区各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从横截面和纵截面分析了其效率值,并且求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跨期动态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判断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来源,基本结论如下。

1.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七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674。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就各个地区来看,广西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高,八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其次宁夏和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很低,七年平均值都低于0.5。由是观之,西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普遍低于西南地区。

2.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并且表现为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幅度大于规模效率上升的幅度。对于各个省(市)而言,技术变化指数全部大于1,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指数仍小于1,说明西部整体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启示

以上结论对于西部地区控制工业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有以下政策启示:

1.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应为2%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应为1%以上。而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西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仅为0.3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0.21%,显然,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其固定资产的投资、工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2.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项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发挥好资金在工业污染治理中的积极效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对于规模效益比较低的地区,要改进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对污染治理的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污染治理效益比较高的地区,在提高技术效率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规模,投入更多的要素和创新资源,以到达污染治理的产出最大化。

3.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状况、环境状况来确定适宜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应根据西部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有差别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Malmquist.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04):209―

242.

[2]Fare,S.Grosskopf.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3]Caves,L.R.Christensen,W.E.Diewert.Multilateral Compositions of Output,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J].Economic Journal,1982,(92):73―86.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2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3

(一)水污染问题是影响湖南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贯湖南省境内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和“八百里洞庭”的水资源,造就了历史上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湖南省的生命之源。然而,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特别是随着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加快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的预防、保护、治理措施不到位,使得湖南省的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2007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主要江河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站点132个,监测河长5540公里,比2006年增加监测河长1154公里。根据监测及分析,全年Ⅱ类水质河长1481公里,占监测河长27%;Ⅲ类水质河长2479公里,占监测河长45%;Ⅳ类水质河长410公里,占监测河长7%;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1170公里,占监测河长21%。污染河段主要超标项目包括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等因子。这说明湖南省局部地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治理,水资源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投融资问题是湖南省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水环境是湖南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湖南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加强环保部门对工业污染企业排污的执法监察;从行政角度加大力度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保证运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本身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湖南省的水污染防治,属于典型的跨地区水域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渠道及治污工程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湖南水污染治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瓶颈”。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正发生结构性变革:单一的筹资渠道逐步转变成多种渠道,单一的投资主体逐渐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所取代,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

(一)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资现状

湖南省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2003年为516013.88万元,占省GDP5010.95亿元的1.03%,2004年为722419.4万元,占省GDP5612.26亿元的1.29%,2005年为899138.8万元,占省GDP6468.64亿元的1.39%。经省人大提议,湖南省2005年到2007年实施的“环保3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在3年内对省内水环境实施92个重大环保整治项目,三年里投资287多亿元。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融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日渐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年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0亿立方米,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达到1000多万吨。而目前湖南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满足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基本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湖南预计投资186亿元,力求到201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全省规划出“十一五”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共154个,总投资达325亿元。为解决湘江流域7市污染问题,“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拟安排在湘江流域的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108个,总投资244亿元。此外,为加大对工业污染最集中、最严重的长株潭地区污染防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拟在长株潭地区实施环境治理重点项目36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3.4%,总投资149亿元。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建设的重要期间,投资需求大。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中央财政投入;湖南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污染企业环保投入,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水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对企业污染治理的强制性规定,便利污染企业的治污资金形成了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之一;排污费收入;国际贷款。

三、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水环境保护历史欠债多,各水域环境质量要达标,需加大投资力度。水污染治理资金缺口量大,其主要原因有:

1、融资渠道狭窄。受“环保靠政府”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水污染治理融资渠道单一,还是政府唱主角,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资本游离于市场之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受各种因素制约,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排污收费项目单一,标准偏低,收费资源流失严重,收费金额很有限。

2、融资机制落后。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应该与经济体制相协调,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解决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问题,已是公认的大势所趋。但目前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机制基本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仍然是其融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3、融资权责不分。现行的治污投资体制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责权和环境事权,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成本效益核算机制,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污染治理责任过多地由政府承担,企业和个人免费使用环境资源、环境公共物品和环境设施,没有或过少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成本和风险。

(二)治污投资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水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效率总的来看还是不尽人意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参与水污染治理投资的良好市场竞争机制。在水环保基础设施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管理运营设施的模式,这种政府垄断模式从制度上排挤竞争,缺乏效率。

污染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大部分污染企业都是自己建设处理设施,自己运行管理,较少考虑通过委托合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让专业化企业治理污染。由于规模不经济原因,中小企业采取“自己建设和运营设施”的分散治理模式也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而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没能为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营运环境。

四、解决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关键取决于水污染治理投入能否及时到位,为此必须疏通已有投资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一)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总量

“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投资需求量大,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同期GDP的2.42%。只有建立基于市场的多种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环境保护费用的格局,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发挥环境财政的主渠道作用,继续加大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环保的投入力度,并重点解决跨行政区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从水域尺度统筹资金使用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2、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除环保专项资金外,各级财政安排的环保治理等经费要逐年增加,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债和其他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落实工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国内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改变目前政府作为环保主要投资主体的局面,为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

3、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在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这样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市场机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1、明确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法律地位。尽快修订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谁污染、谁负责、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明确工业企业可自己治理污染,也可委托专业化的治污企业来治理污染,明确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责任。污染治理市场化后,针对不同的委托方式,都能找到法律的责任主体。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4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染防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391-03

EnvirinmentalPollutionControlofRuralRegionBasedon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HEN Yong-hua 1FU Wei-zhang 2 *CHEN Hong-gang 1

(1Pingyi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Pingyi Shandong 273300;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targe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s rural region,the prim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region were introduced.Then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enviromental pollution were analyzed.Finally,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ere proposed,which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ural pollution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ollution contro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1-3]。

1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1)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 000多万人。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及监管能力薄弱。

(2)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推算,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3)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 700万t和130万t,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 [4]。

(4)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个别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每年产生的6.5亿t各类农作物秸秆有20%未综合利用,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造成土壤污染严重[5]。

(5)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引发的上访、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6)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的,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重,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处于空白。

(2)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得不到履行。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近4万个建制镇和集镇绝大部分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4)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保的办法,很少重视科技创新,缺乏适应农村区域特点的农村环保运用技术。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还很有限,导致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1)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参照有关规范要求,尽快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并设立警示标志。优先划定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把水源地保护区与各项自然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农村分散式应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染防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391-03

EnvirinmentalPollutionControlofRuralRegionBasedon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HEN Yong-hua 1FU Wei-zhang 2 *CHEN Hong-gang 1

(1Pingyi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Pingyi Shandong 273300;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targe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s rural region,the prim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region were introduced.Then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enviromental pollution were analyzed.Finally,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ere proposed,which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ural pollution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ollution contro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1-3]。

1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1)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 000多万人。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及监管能力薄弱。

(2)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推算,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3)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 700万t和130万t,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 [4]。

(4)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个别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每年产生的6.5亿t各类农作物秸秆有20%未综合利用,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造成土壤污染严重[5]。

(5)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引发的上访、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6)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的,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重,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处于空白。

(2)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得不到履行。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近4万个建制镇和集镇绝大部分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4)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保的办法,很少重视科技创新,缺乏适应农村区域特点的农村环保运用技术。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还很有限,导致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5

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加速进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工业废水排放会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工业技术进步和行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工业污染性行业规模的缩减,环境治理手段的提高,工业废水排放量也会减少。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从1990~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看(图1)在这10年中,工业总产值在不断增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并没有呈现出同步增长。这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环境管制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业总产值规模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工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所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乡镇工业结构的调整,原有的小电镀、印染、造纸等污染严重的行业被缩减,尽管工业生产总值在增加,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对减少。至199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反弹表明经济增长与水污染增加的联系没有切断,工业废水排放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从1998年起,政府米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在太湖流域开展重点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行动。除关停并转“15小”企业外,同时还加大技术工艺改造和升级的力度,加强企业技术管理,转变粗放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排污系数,从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得到相应的控制。太湖流域770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所以至1998年前后,虽然工业总产值规模在增加,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急剧减少。此后,工业废水排放量缓慢增长,并没有随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而急剧增加,表明工业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具有明显的效果。

2 工业行业结构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

2.1 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以江苏省的数据为例,探讨1996~2000年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各行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代表产业结构,以各行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代表污染结构。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制造业结构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机电、化工、纺织、食品等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其产值要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结构性污染的矛盾仍十分突出。1997年淮河流域的工业达标排放和1998年太湖流域的工业达标排放,主要是通过关停并转,对污染严重的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的。从1996~2000年纺织工业所占全省主要行业的产值比重由19.2%下降到12.4 %,年均下降速度为13.6%,皮革制造行业占全省主要行业的产值比重年均下降速度为36.8%。巧合的是,这两个行业的排污系数变化相对较小,达标排放率的年均变化又比较大(见表1)。说明这种变化正是产业结构调整,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达标的结果。

从工业废水排放量看,1996~2000年,随着食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加工业、化纤工业、皮革制造业、非金属行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其废水排放量占全省主要行业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随之下降,产值比重下降率与工业废水排放比重下降率成正相关。相反,纺织、造纸、医药等重污染行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废水排放结构变化呈负相关。一方面,纺织、医药行业产值比重在下降,而其废水排放量比重在上升,说明这两个行业的污染水平依然严重。另一方面,造纸、机电行业产值比重在上升,其工业废水排放量比重在下降。这是因为全省加大造纸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从1996年的745.04t/万元降低到2000年的182t/万元(见表2)。虽然造纸业产值比重在增加,而其废水排放总量由1996年的16411.52X104t降低到2000年的14292.23X104t,降低了2119.29X104t。机电行业虽然产值比重与绝对值都在增加,但是由于万元产值排污量在减少,因而其废水排放量比重与绝对量都在下降(见表1)。说明机电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减少,不是靠调整行业结构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技术的进步、工艺设备的改进、环境管理的加强来实现的。

表1的排污弹性系数反映了工业各行业废水排放量变化对应于其产值规模变化的敏感程度。1996~2000年江苏省纺织行业、皮革行业、医药行业的排污弹性系数绝对值较大,这几个行业的产值稍有增加,都会引起废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说明这几个行业废水排放量变化对产值规模变动非常敏感属重污染行业。相反,石油加工、黑色金属、食品工业排污弹性系数为负值,产值比重的年均递增,没有引起废水排放的增加,废水排放量反而有所降低。说明此类行业工艺改革和治污技术应用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排污系数可以综合反映行业结构调整、工艺技术水平、废水综合治理程度的大小。从表2可看出,造纸业、化工工业、黑色金属业等行业的排污系数最大,属于重污染行业。从排污系数的变化看,1996-2000年造纸行业、食品行业和机械电子行业的排污系数降低幅度较大,年均降幅分别为37.48%、30.58%、24.4%,说明对这些行业的工艺设备技术改造和综合治理力度较大,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降低,效果明显。相反,医药、纺织、皮革和电气供应行业的排污系数降低幅度小,说明这类行业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难度较大,效果不明显。化工行业排污系数变化水平与全行业平均变化水平相当,其产值结构变化幅度小,为0.59%,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从而未能导致废水排放结构的明显变化。

从表2的达标排放率的变化看,造纸行业、皮革行业、纺织行业名列全省工业重点污染行业前三位。达标排放增长率分别为70.2%、44.26%、25.52%,远高于全行业平均达标排放增长率12.02%的水平,说明这几个行业达标排放效果明显。造纸业污染排放系数年均降低幅度大,降幅为37.48%,但行业产值比重在增加,增幅为25.8%,说明造纸业并非通过调整行业规模,而是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污染排放的。纺织行业、皮革行业的排污系数降幅小,分别仅为2.03%、1.16%,但是行业产值比重递减速度快,居全省工业重点污染行业之首,分别为一13.6%和一36.8%说明这两个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主要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降低污染排放的。石油加工、黑色金属、电气供应行业的达标排放率的变化相对较小,达标排放的效果不明显。机电行业的排污系数快速递减,但是产值比重在高增,两者相互抵消,所以达标排放的效果也不明显。

2.2工业各行业对水质影响的贡献

工业各行业对水质影响的贡献率是指各行业排出的污染物对河流湖泊水质污染影响所分担的份额。我们以江苏省为例,考察COD、酚、石油类等有机污染物及悬浮物水污染物质,以这几种污染物为主,计算江苏省各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对河流湖泊水质影响的贡献率。

—项产业排出的一项污染物的贡献率产业污染物排放量Ki——水中i污染物的负荷分担率Gi—全部产业i污染物排放量Kj—j产业对江苏省水质影响的总贡献率从表3可以看出,江苏省对水质污染影响最大的产业为化学工业,其总贡献率达到了25.18%,其次为纺织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分别为23.01%和20.20%。从COD分担率来看,纺织行业最高,达到20.49%;化工行业次之,为16.09%;造纸行业第三,为13.35%。非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的COD的污染分担率最低。从悬浮物的分担率来看,有色金属业最高,为10.43%;其次是化工工业和造纸行业,分别为8.47%和6.84%。

3技术进步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关系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排污系数,主要通过对老的工艺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节水措施提高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和回用率。也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劳动者素质提高等间接途径发挥作用。本研究以无锡市为例,通过生产函数的方法['计算无锡市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然后将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工业废水排放的有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首先计算1995-1998年、1998-2000年技术进步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份额,其值分别为39.25%44.5%。对其做插值处理后,与对应年份的工业污染排放参数做相关分析。

通过对工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与COD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进步与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相关性高达0.95和0.98。因此,要有效地减少工业生产污染,就必须切切实实地依靠技术进步。

4治理污染投资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关系

水环境质量除了受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外,还受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投资的影响,而环境保护投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又密切相关。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本得到控制,环保投资需占GDP的1%;若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保投资需占GDP的1.5%;而要使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则环保投资要占GDP的2%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因环境污染的欠帐很多,其投资比重还要相应提高才行。苏锡常地区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环境治理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最高年份1998年也只有0.9%左右,不到1%;1998年达标排放之前,污染治理投资不足0.2%。1998年之后,也还不足0.5%。工业废水排放ft与污染治理的关系。

对苏锡常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污染治理投资的相关分析,说明苏锡常工业废水排放的变化与治理污染投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1991-1995年随着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步降低。1998年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使污染治理投资在近10年处于最高水平,相应的污染排放量降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说明1998年达标排放投资治理效果明显。1998年之后,随着污染治理投资的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又有了一定的反弹。

5结论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水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工业规模看,就传统意义来讲,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工业废水排放应该是增加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工业现代化,苏锡常地区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基本没有大幅度的增加,总体出现了平稳下降的趋势。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⑵从制造业结构变化看,工业废水排放和制造业结构变化虽然有很大关系,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对其结构调整比较敏感;而有些行业则不敏感。因此,不同的行业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所采取的对策应该有所不同。江苏省纺织行业、皮革行业的达标排放主要是靠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造纸行业和化工行业的达标排放主要是通过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实现的。

工业污染治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可转让许可证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达到3000万家,约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80%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在生产中存在污染问题,其排放的污染物约占目前中国污染总量的60%。当前,中小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迅速,在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例迅速提高,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且污染源正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造成中小企业污染急剧增长的首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中小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大多较低,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排污量高。在排污量日趋增大的情况下,由于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落后于大型企业,因此其在整个工业污染负荷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

1990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淮河、太湖零点行动”、“一控双达标”、“关停15小”等国家级治理行动。从面上来看这些措施初步达到了预定目标,但相当部分治理成果是靠关停中小企业获得的,这种措施很难再有大的潜力。本文着重讨论市场机制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一、市场导向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克服单个企业治污“不经济”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从过去的实践看对大型企业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这一政策的实施遇到了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其资信级别较低,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治污设备往往较贵,如果单个中小企业去购买,其资金压力往往无法承受,即使购买,也将蒙受极大的财务压力。

同时,目前技术条件下污染治理设施有比较苛刻的经济运行规模要求。例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颁布的《草浆造纸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草浆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关键环节碱回收工艺的经济运行规模为Q>1000吨/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经贸委共同颁布的《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印染行业废水处理的经济运行规模为Q>1000吨/日。显然,大多数单个中小企业的污染排放规模与处理设施的经济运行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由此可以看出,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将其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

中小企业集群化为专业治污、企业规模化治理污染提供了可能。在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问题上,浙江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在将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园区后,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集中治理,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不经济”的难题,监管也变得容易。例如,由于收费机制日趋完善,在2003年8月开始的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招标中已出现了民间资金争相竞标的局面。

对产业集群内的治污设施实行市场化运营,这当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是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是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

推进治污市场化的好处有三个。(1)明晰了污染治理的成本。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他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查。(2)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3)实现了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动力

所谓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就是把排污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无偿给予等,并通过建立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买入或卖出排污许可证。因总的可转让排污许可证是以满足环境要求为限度的,因此不管这些许可证如何分配,环境质量和环境标准都会是一致的。

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市场为减污成本不同的企业治理污染提供了灵活选择。中小企业平均生存期短、转产频繁,治污设备折旧成本高。例如,水污染治理设施的使用年限一般为20年,在加速折旧的情况下也得10年,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小于7年。这样,即使政府投资为每一个中小企业建设起污染治理设施,其结果也必然是大部分设施还没有折旧完,这些企业就已经不存在了。这样,污染治理设备将成为沉没成本无法回收,最终抵消资源重复利用所能带来的收益,致使中小企业失去引进污染治理设备的动机。

可转让排污许可证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控制中:如果排污者能削减其排污量,他的余额就可以出售获利,因此可以刺激排污者发明或利用新的更经济的处理技术和方法,这样社会治理环境的总费用就会减少,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排污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保团体也可购买可转让排污许可证,从而阻止排污者使用这部分权利,这将使环境质量高于环境标准。

我国经济转轨时间不长,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仍然是以行政命令和控制性环境法规为主,经济(市场)手段应用较少且效率不高,自愿性环境措施几乎空白。自2003年起国家在江苏等7个省市开展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交易试点,但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市场发育、管理体制、法律机制欠缺等诸方面的原因。就市场因素而言,由于经济激励的实质是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化优配置,并通过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排污者减少、消除污染,故不受干扰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企业环境管理之经济手段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

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研究,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用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