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学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学的性质

伦理学的性质范文1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涵义

 

(一)工具理性的涵义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率先提出并详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界定与差异。他认为,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观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的‘条件”或‘手段'”[2]公共行政学中的工具理性取向主张“按照企业管理的原则与价值取向来对公共组织进行管理,试图通过科学化、技术化的管理来实现政府目标,效率中心、技术至上、价值中立是其核心内容。[3]工具理性可以分为成本理性和收益理性。“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4]是工具理性取向的目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中工具理性取向的代表流派,公共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是这一取向的创立者。

 

(2)价值理性的涵义

 

马克思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形式的自身价值,无关于能否成功,纯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简言之,“价值理性注重信仰和理念,要求所追求的目标必须符合某种伦理道德或者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信念。”[6]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取向“把公共行政理解为通过不断地向公众传播和灌输公共精神以培养公民资格的过程,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7]公共精神的内容主要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价值理性取向“强调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政府官员的回应性、民主行政、公民参与和社区自治等基本价值。”[8]新公共行政理论、弗吉尼亚工学院重建学派(黑堡学派)、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中价值理性取向的代表流派,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是这一取向的创立者。

 

(一)IR模式主导时期的西方行政伦理学发展脉络

 

总体而言,这一段时期的西方行政伦理学仅停留在表面分析阶段:尚无学者对行政伦理的研究兴趣深入持久并进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没有以行政伦理为中心的学术专著和学术刊物面世;没有召开过关于行政伦理学的专门学术会议;没有高等院校开设以行政伦理为中心的专门课程。

 

行政伦理学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政治行政两分法学派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对后者而言,所谓的行政道德说到底只不过是服从命令,照章办事而已。,M]其二,行政原则学派认为,遵从上级指示、注重效率并认真办事就是行政官员的道德要求。这两大学派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早期具有重大影响力,其主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行政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并决定了工具理性模式在行政伦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这两大学派的主张促使行政学者思考:行政官员应该怎样做才算符合公众利益?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西方行政学者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一是官僚责任派,关注政府官僚部门的责任感,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奇、范纳、凯登和库珀等等;其二是组织人本主义派,关注政府部门中组织人本主义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是福莱特和丹哈特等等。

 

(3)奠基时期(20世纪3060年代)

 

19351941年,美国行政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行政伦理的论战,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奇和范纳,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保证行政官员操守的途径。这场论战使行政学界对行政官员的责任及其制约的关注度得以提高,使学界、政界和公众对行政伦理的重视度得以加强,实质上催生了西方行政伦理学。高斯、怀特和迪茂克则在《行政学的意义与范围》、《公共行政的责任》和《裁量权在现代行政中的角色》等文章中“肯定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并提出了行政人的裁量性判决应对谁和对什么负责的问题。,15]维恩李斯在《道德和行政裁决》一文中“不但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环节行政裁决上,而且更强调了公共行政的政治性和公共行政中价值观的不可忽视性。,16]罗伯特达尔在《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中指出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三个难题,他的批判为公共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与系统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至20世纪60年代,行政伦理学领域的主要文献有:保罗阿普尔比的《通向更好的公共行政》、弗瑞兹马克斯的《行政伦理和法治》和阿普尔比的《民主政府的行政和道德》、

 

斯蒂芬贝利的《伦理与公共服务》、罗伯特戈兰姆比乌斯基的《组织作为一个道德问题》和《人,管理和道义:走向新的组织伦理》等等。

 

总体而言,20世纪30—60年代,西方行政学界开始有一批学者提高对行政伦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美国公共行政协会分别于1952年、1959年和1963年召开过三次全国性的行政伦理学专题研讨会。行政伦理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为行政伦理学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该时期的研究依然显得不够系统、稳定,没有以行政伦理为中心的学术专著和学术刊物出版面世;没有高等院校开设以行政伦理为中心的专门课程。工具理性模式在该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某些学者的观点已倾向于倡导价值理性模式,但未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完备的价值理性模式。这一状况直到1968年新公共行政学派创立之后才得以改变。

 

(二)IR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之前,工具理性模式在西方行政伦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0世纪70年代之前,工具理性取向在公共行政学(行政伦理学的源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导致该取向在行政伦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原因如下:

 

外部控制理论的影响。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三大基础理论(政治行政二分法、官僚制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都关注对政府官员的外部控制而忽视个体美德。主张对政府官员进行外在的政治控制;下级应该受到上级的绝对控制并绝对服从上级;个体美德应该从属于组织的外部控制。三大基础理论对外部控制理论的倡导使价值理性取向难以在西方行政伦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实证主义研究的影响。实证主义研究在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大行其道,众多学者倡导效率主义,关注行政的“可行性”研究。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奉行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原则、行政与伦理二分模式。“理论研究者们热衷于把行政活动归于科学的事实领域,而认为伦理学属于价值领域,两者无法建立起内在关联。,17]“实然”的事实问题是行政实践与理论的关注点,“应然”的价值问题被忽视。

 

官僚制理论对工具理性取向的倡导。韦伯在其官僚制理论中把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认为形式合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相符,在官僚制中应该摒弃价值理性的因素,应该依据科学性、技术性、逻辑性等原则、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构建官僚制,其倡导工具理性取向对工具理性模式在西方行政伦理学发展初期占据主导地位有重要影响。

 

三、行政伦理学中的VR模式

 

行政伦理学中的价值理性模式(ValueRationalityMode)可以简称为VR模式,这一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取代工具理性模式成为行政伦理学中的主导模式。1968年,新公共行政学派建立,该学派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进行批判,其观点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倡导的“价值中立”和“效率主义”截然相反,引发新一轮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并推动价值理性取向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取得主导地位。20世纪60、0年代,传统公共行政学在西方国家的政府实践过程中引发一系列伦理困境(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及“水门事件”等),引发学者思考行政权力腐败和公务员的伦理价值等问题。在这两大背景下,行政伦理的研究开始取得长足进展,西方行政伦理学进入发展时期。

 

(一)VR模式主导时期的西方行政伦理学发展脉络

 

斯科特和哈特在《公共行政危机》一文中“主张把伦理学和公共行政结合起来,但他们已不再提倡传统的基督教的价值观或者前一时期人们谈论的各种浅层次的道德规范,而是转向了哲学的沉思。”[18]德怀特沃尔多在《公共道德的反思》一文中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分析。特里库珀是这一时期西方行政伦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于1982年出版《行政伦理学》一书,“试图通过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中的公共行政人员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冲突问题的大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出通向行政伦理学的一种‘设计的方法'”[19]此外,还出版了《公共行政中的公民伦理》《行政伦理学手册》。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行政伦理学的特征如下:首先,有一批学者对行政伦理的研究兴趣深入持久,并进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如凯登、库珀和马国泉等;其次,有一批以行政伦理为专题的学术专著和学术刊物不断地出版面世。除前述著述之外,《公共廉政年鉴》于1996年创刊,1998年改名为《公共廉政》,该刊的创刊与发展是行政伦理学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再次,行政伦理学专门学术会议持续召开,如:美国行政协会(ASPA)分别于1974、1976、1978、1980、988和1990年召开了有关行政伦理的讨论会。1989年,ASPA在华盛顿召开第一届“全国行政伦理学大会”。1991年,第一届“政府伦理研究大会”在犹他州帕克城召开。1995年,全国伦理学与价值观研讨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公共行政学院召开;最后,众多高等院校开设以行政伦理为中心的专门课程,如1989年,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研究院所联合会(NASPAA)”制定MPA课程标准,要求把行政伦理学作为必修课程,推进了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发展。可见,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是在这一时期得以构建和完善的。

 

(二)VR模式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价值理性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取代工具理性模式成为行政伦理学中的主导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1.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影响

 

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创立促使众多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学领域中新的价值定位(社会公平)的可能性进行思索、对公共行政行为进行伦理思考。该学派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社会公平,但并未忽视效率理念。他们认为:公共行政是政府理论与管理理论的结合,相比之下,前者注重社会公平,后者注重经济和效率。行政人员应该用效率作为手段实现社会公平这一目的。可见,该学派在扬弃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效率至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公平理论,促使价值理性取向在公共行政学和西方行政伦理学领域中成为主导取向。

 

2.行政人员伦理自主意识的增强。

 

这一时期的学者对西方国家面临伦理困境进行反思:当上级命令与公共利益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这种思索促使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不断增强,维护公共利益”、“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等理念越来越成为公共行政学领域的主导理念,这种改变为公共行政学领域和行政伦理学领域的主导理性模式的变更创造了条件。

 

3.对传统公共行政学三大基础理论的批判。

 

其一,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判)。斯科特和哈特于1973年发表《公共行政危机》一文批判实证主义研究,他们倡导用伦理视角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对行政组织和公务员的价值观进行审视。其二,对官僚制的批判。官僚制片面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过分施行“非人格化”使行政人员异化。另一方面,封闭、保守、呆板的官僚制难以适用于信息资源丰富、快速变化、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社会。这两方面受到某些学者的批判。其三,对效率至上主义的批判。这实质上是对泰罗制的批判。

 

四、R模式与VR模式的融合

 

自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奠基时期以来,其内部的IR模式与VR模式一直在相互冲突,20世纪末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部分学者开始探讨两种模式的融合途径,西方行政伦理学进入融合时期。目前,主要的融合途径有三种:政治伦理视角下的融合,“D模式”的融合与“E模式”的融合。以下将简介这三种融合途径并阐释本研究的IR模式与VR模式融合途径。

 

(一)政治伦理视角下的融合

 

1989年,凯丝瑞丹哈特和卡纯在《理想的管理:伦理学的政治前景》一文指出:官僚理念和民主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行政精神要素,民主理念关注个体权利、平等、公平、自由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官僚理念是工具性的,关注程序、手段:有效率、经济、标准化、等级权威结构、职责体制、无偏私、应用程序等。”[20]工具理性是手段,价值理性是目的。他们主张在政治伦理视角下实现工具理性模式和价值理性模式的融合:这一视角与民主理念的实现是相联系的,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公共行政伦理,这是一个能加速民主与官僚理念融合的方式,从而为行政的政治提供伦理指导。”[21]行政人员在行政体系中,应该将官僚理念作为工具和手段,通过对效率和标准化等价值的追求,保证民主理念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等等价值的实现。

 

(二)“D模式”的行政伦理解释方式

 

伯克(Burke)在《行政伦理学和民主理论》一文中探讨了“D模式”的行政伦理解释方式,试图找到行政伦理学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途径。其研究重点是:民主政治的内涵、官僚制在民主政治秩序中的定位、行政人员在组织结构内的角色定位。他阐释了民主制与伦理的关系,并指出存在行政伦理困境的原因在于:同一情境下,行政人员的角色因不同的民主理论而不同。“因而,伯克解决此问题的方式是分别考察:古典民主理论,律法主义、多元主义与参与进路、民主责任、宪法启示这些理论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变化与行政伦理定位。”22]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之后,伯克指出,行政人员的个体价值取向应该与民主政府的目标协调一致,民主责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民主责任的话语重点在于关注行政管理者角色的官僚性质以及它在民主框架内的定位。”[23]探究“民主制的特点与行政人员的义务和角色密切相关”这一命题时,需要考虑“民主责任”问题。

 

(三)“E模式”的行政伦理解释方式

 

2005年,杨开锋与候泽在《再次接近政治行政二分法及其对行政伦理学的影响》一文中探讨了“E模式”的行政伦理解释方式,试图找到行政伦理学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途径。他们认为官僚精神和民主精神并非绝对二分,官僚价值并不等同行政价值,行政效率同样能够通过参与制、放权和自我管理等行政伦理中的“高道路”实现。“官僚价值的内容能够扩充到包括民主价值在内。通过重建一个公共哲学与公民精神,公共行政能够加强民主制。”24]他们主张通过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构建公民精神和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促使行政人员关注社会问题、

 

2.IR模式与VR模式融合的途径

 

实现公共价值管理范式(PVM范式)的基本主张能够较好地实现IR模式与VR模式的融合。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基本主张及实现后的成效如下:

 

(1)对集体偏好的关注。政府应该对公民的集体偏好进行回应,而非对“顾客”进行回应;创造公共价值的基础是基于政治协商的、集体性的偏好表达。公民可以视为关注自己支付的税赋被如何使用的股东;公民通过投票箱、真正的参与、咨询和调查等方式来促进他们的税赋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

伦理学的性质范文2

1.化学理论性知识对学生学习重要作用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在运用化学基本概念的原理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深入事物的本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精髓,它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在化学教材中起到统领和制约全局的作用。

首先,化学理论性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其次,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论是大量的丰富具体的事实性材料和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对理论的学习不能靠简单的记忆,更多的需要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后认真地思考和理解其实质,该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新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3.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1)概念形成策略

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从大量具体例证中,通过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这种策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收集足够多的与要形成的化学概念有关的具体例证,这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例证的获得可以是多种方式,可以直接从教科书或者教师处获得,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或查阅资料获得。其次,对获得的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这一阶段最关键。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教师和同学等开展交流,进而形成正确结论,并将该正确结论通过练习,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中出现的物质的量,对于这一新的物理量,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在设置这节课的时候就必须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知识。先让一个学生回答本班有多少学生,紧接着回答一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对于前一个问题很简单,而后面的问题就难以回答,那怎么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再提醒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一捆电线如何测量其长度?学生很快说出称量1米电线的质量,再称一捆电线质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立即联想到上个问题,知道一个水分子质量,再知道一杯水的质量,就可算出。然后慢慢展开内容,其实,物质的量是一个集合体概念,就像一刀纸等于100张一样,1mol等于NA,约等于6.02×1023个。

(2)概念同化策略

新概念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产生有意义的同化,结果是新概念被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将原有认知结构丰富并扩大,这就是有意义的概念同化。一般要经历三个环节。

首先,寻找并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学习相关的已有概念,这是概念同化的前提,通过将新概念学习与原有概念建立联系,初步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其次,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类比,这个过程包含对新旧概念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既要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又要认识其差异,毕竟它们不完全相同,这是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

例如: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因此,对电离平衡的学习就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策略。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巧妙引入电离平衡,并使二者建立联系,初步理解电离平衡的含义。

其次,将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精确类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点。相同点在于二者都具有平衡的一般特征,平衡移动原理对二者都适用,区别在于二者建立平衡的本质不同,电离平衡其实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形式。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关键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准确应用新概念。

最后,在明确二者异同点之后,通过对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再分析,将相关概念从不同侧面联系起来,形成概念的整体结构。

(3)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已有知识的组成是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联系,并且根据知识层次将新知识放在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外化,一方面加深新旧知识的相互构建,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伦理学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磁性;物态方程;内能;熵;比热容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05-03

一、几种磁性物质的物态方程

1.顺磁性物质的物态方程。将顺磁性物质置于外磁场中就被磁化,我们用M来表示磁化强度[4],用H来表示磁场强度,它们与温度的关系为f(M,H,T)就是顺磁性物质的物态方程[1],从实验得到的一些顺磁性物质物态方程的具体形式为M=CH/T式中C是个常数,其数值因不同物质而异由实验测定。如果样品是均匀磁化的,它的总磁矩?滋由下式给定?滋=MV顺磁性物质的物态方程也可以用P.Langevin的顺磁性磁化理论中得出,设每个分子有一永久磁矩?滋0,在磁场H中,其势能为V=-?滋0Hcos?兹,其中?兹为磁矩?滋与H之间的夹角,由于分子的热运动N个分子中磁矩指向?兹方向的分子数目按Boltzman定理得到n(?兹)=CNe?孜cos?兹,?孜=■式中C为常数,其值由以下关系确定■n(?兹)sin?兹d?兹=N,所以 C=■[sinh?孜]-1一个分子的磁矩在H方向的平均值为

2.铁磁性物质的物态方程。按照Wiss的理论[2],铁磁性物体中,由于有磁性的分子,当外场H等于零时仍有一内场使分子按顺序排列,所以需将P.Langevin理论中的H代替H+?酌?滓可得到,?浊=■,?滓=-■+■?浊(1)由P.Langevin理论?滓/?滓0=L(?浊),当H=0时,式(1)中的?滓/?滓0与?浊之间有直线关系?滓=?姿?滓0?浊,?姿=kT/?滋0?酌?滓0。在高温T时,?姿>1/3,则?滓/?滓0=?姿?浊线不与?滓/?滓0=L(?浊)线相交,在低温T时,?姿<1/3,则虽然H=0,将仍有磁化?滓0,临界温度为kTC/?滋0?酌?滓0=1/3。当H≠0时,在T<Tc而且?浊取极小值的情况下,由式(1)得到

■=-■+■?浊=-■+■?浊 (2)■=■?浊-■?浊3 (3)

由式(2),H=0时?浊=■(■),代入式 (3) 得到■=■?艿■(T?艿TC)(4)

在T>TC,?浊取极小值时式(3)中略去?浊3项得到?滓=HTC/?酌(T-TC)将式(1)写成式(2)的形式?浊=f(■)或?浊=■f(■)-?酌?滓和(■)T=-?酌?滓 (5)

二、磁性物质满足的热力学方程

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的磁介质上绕有N匝线圈并与外界电源相连通电时,外电源所做的功为dW=uidt,式中u两端电压,i是通过导线的电流,利用法拉第定律u=N■(AB)和安培定律Hl=Ni得到dW=(NA■)(■H)dB=VHdB (6)

将式(6)变成dW=Vd(1/2?滋0H2)+?滋0VHd?滋,式中第一项是激发磁场所做的功,第二项是磁介质所做的功,如果热力学系统只包括介质不包括磁场时dW=?滋0HdM磁介质的热力学基本方程为dU=TdS+?滋0HdM,对一般热力学体系的一些热力学方程通过做以下代换P-?滋0H,VM得到磁性物质满足的Maxwell关系

(■)S=?滋0(■)M (■)S=-?滋0(■)H(7) (■)T=-?滋0(■)M (■)T=?滋0(■)H(8)

不考虑磁性物质的体积变化做功的情况,磁性物质满足的焓,自由能[3]和吉布斯函数关系式为dH=TdS-?滋0MdH,dF=-SdT+?滋0HdM,dG=-SdT-?滋0MdH

(■)S=-(■)T(■)H (9)

由Maxwell关系式(7)和微分关系式(8)得到磁场不变时磁性物质的热容量CH为CH=T(■)H(10)将式(8)和式(9)代入式(10)得到(■)S=-■(■)H(11)

如果考虑磁性物质的体积变化所做的功,那么上面的一些方程改成如下形式:dU=TdS-PdV+?滋0HM,G=U-TS+PV-?滋0HM,(■)T,P=-?滋0(■)T,H。

三、磁性物质的比热容

由dQ=CvdT+[(■)T+P]dV,如果做以下变换P-H,V?滓得到dQ=C?滓dT+[(■)T+P]d?滓 (12)磁性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式为[5]CH=(■)H,由式(4)和式(12) 得到CH=C?滓-(H-?酌?滓)(■)HC?滓+?啄H

讨论:顺磁性物体的情况下,?酌=0,所以当H=0时?啄H=0;当H≠0时?啄H≠0。对铁磁性物质来说?酌≠0,所以当H=0时?啄H≠0。(■)H=0=C?滓-?酌?滓(■)H=0=C?滓-■?酌(■)H=0,T≤TC时,由式(3)可得CH(■)H=0=C?滓+■=C?滓+■R,所以CH-C?滓=?啄H?艿5Cal/克分子。

由式(3)当TC≤T时有CH=(■)H=0=C?滓-(■)2■,在TC点,■有一个突变用以确定Curie温度的值。上述结果表明当H=0时,T≤TC的铁磁性物质在Curie温度转变成顺磁性物质,这个转变过程类似于夜氦的λ转变。

四、结论

磁性物质系统具有磁化强度M磁场强度H等独特的热力学参量,这些参量与温度T所满足的物态方程均不一样,从上述导出的一些基本表达式很明显地看出磁性物质体系的内能、焓、熵、自由能、吉布斯函数、热容量和比热容等的表达式都跟气体,液体等热力学体系的情况很不相同。

磁性物质在生活中正占着巨大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磁性认识的加深和磁性材料技术的进步,它在生活中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上我们只是作了较为笼统和浅显的分析,而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热力学性质和如何导出磁性物质一些热学性质,使其为我们所用。上述的讨论和分析,不但给我们提供深入理解磁性物质的新方法和技巧,而且还推进磁物质热力学的发展,为今后的研究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2]吴大猷.热力学、气体运动轮及统计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3.

[3]胡跃辉、吴汉水、雷敏生.顺磁物质的自由能及磁熵效应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2000,24(2),184-187.

[4]陈良恒.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6.

[5]林宗涵.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

伦理学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 原型范畴理论

一、引言

词汇教学一向被认为是英语教学活动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词义,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视角,结合在实际课堂英语词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明确原型词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人类认知中,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等级范畴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具有原型特征的基本范畴正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赵艳芳,2001:84―85)。原型是范畴的典型实例,其他成员是由于它们与原型之间存在着能被感知的相似性而归入同一范畴的,相似性的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在词义范畴中,有一个词义是具有核心或中心意义的,因而可以视为词义的原型。而其他词义又是在这个核心词义的基础上根据家族相似性延伸出来的,由此构成了一个词的词义范畴,即词义范畴是以原型词义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原型义项是最能代表词义范畴的。词义范畴是动态的,一个词的词义范畴是随着人类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以原型词义为核心,明确影响词义的因素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拥有家族相似性特征。其中拥有最多共享属性者为原型成员。原型意义是某个词义范畴最典型的意义,其他的意义都是围绕着原型意义呈放射状来展开的。在从核心成员往边缘成员转移的过程中词汇的词义得以引申。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某个词的原型词义,首先应明确影响词义的因素。

(一)文化差异导致词汇范畴的层次划分不同

文化上的差异会相应地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文化差异通常会通过词汇层面表现出来,母语者对于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s)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它们所代表的自然实体(natural reality)而进行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的。而在概念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中,这种文化差异也对词汇范畴产生着巨大影响。在人们对概念进行范畴化时,不同文化引起了词义范畴的不同。事实证明,大多数中英词汇的词义范畴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汉语中“职业”一词的下位范畴包括记者、教师、律师等,而以“律师”一词为例,该词并不存在下位范畴。相较之,英语中与“律师”相对应的“lawyer”一词是还存在下位范畴“counselor”、“attorney”、“barrister”、“solicitor”等。可见英汉对应的词汇在词义范畴上并不是对等的关系。

(二)文化差异导致词汇的联想意义不同

不同文化引起了词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人们在理解同一概念时,在大脑中形成的图式不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反应。比如:

The electoral college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election process.

译文:在选举过程中,选举团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此例中,“college”一词在与“electoral”搭配后,使中国学生感到疑惑不解,受“college”的根义“学院”的影响,此处不知做何解。而对于母语为英语者来说,通过图示激活,调取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联系其社会经历,能很快理解词义――“选举团”。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尽管已经记住了某个英语单词,但这种词的刺激在头脑中形成的图示与头脑中已有的百科知识联系不起来,也就不会形成假设或形成错误的假设,进而影响对全文的理解,造成阅读理解困难。

四、以原型词义为核心,注重原型词义的讲解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首先指导学生明确词汇的原型意义,弄清影响原型词义的因素,注重原型词义的讲解。当然,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讲述的原型词义仅是某个单词词义范畴的众多词义中的一个意义,只是词义范畴中的一个点,一个词的词义范畴是不可能在一次课堂讲授中就完全被学生掌握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原型词义,学生应结合课下的大量阅读练习推导出引申词义,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每个词的词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认知的角度注重原型词义的讲解,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科学地、全面地掌握词义,进而提高学生词汇的学习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伦理学的性质范文5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习型组织;对策

Abstract: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s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how to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quality is of important.In this paper,the import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the college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university management;learning organization;countermeasures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含义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 征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管理组织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不但 要使员工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加聪明地工作”。它以 增强组织的学习为核心,通过提高组织的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 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组织财富递增、服务超值的目 标.

二、高校推行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社会转 型不断加快,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化的到来,以及我国 的入世,给我国的高校教育和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面临着如何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等一 系列新问题,诸如当前我国高校为了实现跨越性发展,实行高校合 并、强强联合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问题也是随之而来, 有的高校之间的合并存在形在神不在的现象,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整合。对新问题的解决,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必须建立学 习型组织,形成一种具有强大整合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自身 不断超越、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能力,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高校 才能获得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在不断的变革和 创新中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分析 学习型组织理论则恰恰是研究如何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建立 起一种更理想的组织。根据圣吉的观点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 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 富有团队精神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 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 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

三、高校管理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对策 (一)建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一种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建 立共同愿景是高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前提,是蕴藏在全体教职 员工心目中的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内在力量.

共同愿景的建立要以自我超越、个人愿景为基础,必须持续不 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通过沟通、分享、聆听彼此的 愿景、目的、价值观,逐步理清、融合、发展大家共同的想要实现 的未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就是要通过激发全员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来达到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 高校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学习型 组织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善于不断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一是 要强调“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旋 律,学校中的教职员工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 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要强调“全员学习”。在学习 型组织中,任何人都应成为学习者,学校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和 操作层都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尤其是学校决策与管理层,由于他们 处于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和前途的地位,更需要不断学习。三是要强 调“全过程学习”。学校中的学习必须贯穿于学校组织运行的整个 过程中,尤其是高校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颜.非理性管理一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人大复印资料.中 小学学校管理,2003(3).

[2]雷水清.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管理新思路.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7月第18卷第7期.

[3]吴湘萍,姜海山,周勇.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兼论院校转型后 的教师适应性问题.教学发展研究,2006.

伦理学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测量等值性;跨理论模型;锻炼行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6;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58-06

心理测量的研究表明,量表的测量等值性反映了测量稳定性和普适性。测量等值性是指在给定潜变量的情况下,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同一总体不同样本间或不同总体间的测量模型的等同性…。它包括测量模型型态等值、因素负荷等值、因素方差一协方差等值和误差方差4个层次。这4个水平的等值性检验属于嵌套模型检验,型态等值模型常被作为检验的基线模型(baseline model)。如果接受基线模型拟合,则进行组间不同参数限制的嵌套模型比较决定取舍。

跨理论模型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假设个体的锻炼行为改变是动态的过程,当个体从意识阶段转变到准备阶段再到行动阶段过程中,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和变化过程等心理因素影响个体的锻炼进阶。TFM在锻炼领域国外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TTM问卷的测量等值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TYM主要集中于大学生锻炼行为研究。建立一个可靠、有效和普适性的问卷是进行锻炼TTM研究的基础。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大学生版本的TTM测量工具IS-101。尽管证据支持了锻炼行为TTM各心理量表的测量效度,但没有考虑测量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即问卷是否具有测量等值性。基于TTM问卷适用性考虑,郭志平检验了TTM问卷跨时间的测量等值性,但仅涉及测量等值性的结构型态等值性层面,不能反映TTM问卷的等值性。因此,本研究通过性别组间比较检验TTM 3个心理问卷在大学生群体测量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解释大学生锻炼行为、设计锻炼促进干预提供测量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对象

按年级分层体育班级整群抽样方式,对安徽省4所综合性高校涉及100多个专业的1400名学生进行测查,剔除质疑问卷、未完问卷和有遗漏项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149份,有效率82.1%。其中男556人,女593人;1-4年级分别为329、252、365、203人,年龄16-27岁。

1.2 测量工具

测试包括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决策平衡3个TTM问卷。锻炼定义为每次超过20 min,运动时有明显的出汗和呼吸急促现象。规律性锻炼指每周3次或以上的锻炼(不包括体育课)。被测者依据这种锻炼标准回答测试问题。

1)测量工具的修订。

(1)研究工具:Niggtl21编制的30个题目“变化过程量表”;Benisovich编制的6个题目“障碍自我效能问卷”;Nigg编制的10个题目“决策平衡问卷”。

(2)程序:上述问卷按照返回翻译方式译成中文,并请2名语言学专业教师(汉语言和英语言各1人)对题目语意最终修订后,形成预测问卷。以理论为依据建立测量模型,以安徽师范大学353名大学生(男165,女188,平均年龄20.76岁,标准差1.57岁)的预调查结果分别对3个分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修订并确定最终问卷。2周后对其中50名学生进行了重测信度的检验。

(3)结果:测试结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决策平衡分量表”由利益感和障碍感2个因素构成,10个项目标准因素负荷介于0.48-0.70,X2/df=1.770.90,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估计)≤0.06。两因素建构信度(CR)分别为0.63和0.76,重测信度为0.72和0.79。单维度“自我效能分量表”的6个项目标准因素负荷介于0.53-0.68,X2/df=1.860.90,RMSEA≤0.05。建构信度分别为0.73,重测信度为0.76。10因素变化过程的因素分析表明,GFI、TLI、CFI等指数均小于0.90,RMSEA=0.09,提示模型拟合不良。情感唤起、环境再评价、社会解放等3因素建构信度0.49-0.58,平均方差抽取量0.33-0.35,表明这3个因素建构不合理。另外,寻求支持项目存在交叉负荷,刺激控制项目标准因素负荷为0.38。这样共删除11个项目,最后形成19个项目共7个因素的“变化过程量表”,这7个因素分别是意识觉醒、自我再评价、反制约、寻求支持、增强管理、自我解放、刺激控制。修正后的7因素模型项目标准因素负荷介于0.54-0.86,X2/df=1.96、GFI=0.92、TLI=0.94、CFI=0.95、RMSEA=0.05,建构信度介于0.71-0.78,重测信度在0.68-0.75。分析表明“决策平衡量表”、“障碍自我效能量表”和修订“变化过程量表”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

2)正式测量工具。

由6题目“自我效能问卷”、10题目“决策平衡问卷”和修订后的19题目“变化过程问卷”组成,共35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

1.3 数据分析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TTM 3个心理量表的结构效度,模型拟合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RMSEA、CFI、TLI等3个拟合指标用来评价模型的拟合结果。CH、TLI>0.90,RMSEA0.95、RMSEA

采用AMOS的多组比较方法检验测量等值性。由于测量等值性检验是比较基线模型和嵌套模型的差异来实现的,因此除了常用的拟合指数,如X2、TLI、CFI、RMSEA外,还需反映模型之间差异的增量拟合指标。一个常用的指标是X2,其服从自由度为df的分布。与X2检验一样,显著的X2值表示比较的两模型具有显著性差异,应该拒绝嵌套模型,不接受嵌套模型设定的等值条件;而不显著的X2值表明两模

型差异不显著,根据节俭原则应接受更简洁的嵌套模型,并可以施加进一步的限制。由于X2值易受到样本量的影响,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即使模型和观测矩阵拟合很好,X2也容易显著,从而拒绝正确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将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1表示两组模型具有等值性,CFI在-0.01-0.02之间提示有必要检查组间不等值的原因,CFI

2、研究结果

2.1 自我效能问卷的结构效度和测量等值性检验

单因素自我效能模型在完全样本组和男女生亚群组的拟合结果都比较理想(表1)。虽然X2检验的P

由表2可见,基线模型(模型1)X2/df=2.2770.05,CFI=-O.002,可以认为模型2的拟合和基线模型的拟合同样好。从简约原则考虑应该接受简洁的模型2。因素的方差矩阵等值是更进一步的检验。在因素负荷相等的基础上,限定男、女性样本的潜变量方差相等得到等值模型3。X2=0.798,P>0.05,CFI=0.000,可以认为模型3的拟合和模型2的拟合同样好。应接受等价模型3。残差矩阵等值是检验的最后一步。在模型3的基础上限定两样本所有观测变量的误差相等,得到模型4。X2(6)=34.861,P

2.2 决策平衡问卷的结构效度和测量等值性检验

2因素决策平衡模型在完全样本组和男女两个亚群组的拟合结果都比较理想(表3)。虽然X2检验的P

不同模型拟合指数见表4。基线模型X2/df=1.7660.05,A CFI=-0.005,可以认为模型2的拟合和基线模型的拟合同样好,即接受模型2。限定男性和女性样本的潜变量方差一协方差相等得到等值模型3。X2(3)=7.438,P>0.05,CFI=-0.005,可以接受等价模型3。模型4的X2(10)=23.949,P

2.3 变化过程问卷的结构效度和测量等值性检验

7因素相关模型在完全样本组和男女两个亚群组的拟合结果都比较理想(表5)。X2检验的P

不同模型拟合指数见表6。基线模型X2/df=2.768

3、讨 论

尽管TTM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研究,但是TTM量表在该群体测量的普适性尚缺乏考证。目前,在TTM问卷的4个分量表中,阶段变化普遍采用单一题项的描述,不涉及潜在变量的测量等值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自我效能、决策平衡和变化过程3个TTM构念的测量等值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问卷都具有较满意的因素效度和一致性信度,性别组间具有相当程度的测量等值性。

本研究中,3个问卷具有完全的因素负荷等值性,这不仅意味着同一测量在不同组内反映了相同的心理结构,而且,每一个项目与对应的潜变量之间都具有对等的关系,具有完全对等的单位,也就是说测验分数每一个单位的变化在男生和女生组群中有着相同的含义。这表明,相同的分数差异在性别上可以进行同样的解释。尽管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男生

和女生测验的分数进行直接的比较。因为,问卷在两种组别间未必有着同样的测量起点。要直接对比测验分数,二者必须要有对等测量起点,即要具有因素方差一协方差的测量不变性。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测验在两组群间表现出了完全因素方差一协方差的不变性,这表明两个问卷在性别组间具有同样的测量起点,且决策平衡的利益和阻碍两因素的路径系数在组间有对等的关系。修订的变化过程问卷有着部分的因素方差一协方差。7个因素中的6个具有相同的测量起点,刺激控制因素的方差组间比较临界比率为2.63(P

因素方差一协方差等值性反映观测分数的跨组差异可以反映对应的潜变量之间的差异,测量残差等值性则反映观测分数的均数和变异的跨组差异完全是有潜变量引起。自我效能的模型4拟合结果意味着观察项目的残差在组间不等。如果只有部分的测量残差等值性,则意味着某些项目的残差在组间包含了不同的特异因素。决策平衡问卷中的阻碍因素第4题“锻炼减少了我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的残差方差在两组中不等,其参数差异临界比率为2.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