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 IT环境 价值链会计 职能 假设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其理念迅速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当中去,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会计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故学者阎达五教授把价值链管理理论、会计理论及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领域,价值链会计的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在探讨之中,本文主要谈谈笔者对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和基本假设的一些看法。
一、价值链会计的职能
职能,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会计目标的实现要履行会计的职能。而会计职能和会计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会计环境会通过会计对象、会计目标等制约会计职能的发挥。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就是价值链会计在企业及价值链联盟的价值链管理中具备的功能。价值链会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于一体的价值链管理活动的本质决定了价值链会计的多职能。
1、实时反映职能
反映是一项首要和基本的会计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事业单位一定时期正在进行或已发生、完成的经济活动。
价值链会计反映职能的特点之一是实时性,它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的限制,而是实时地反映价值链联盟上各节点企业流入、创造、流出等价值活动信息。这一实时反映职能包括简单反映和在评价基础上的反映。简单反映是指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并加以反映,以供管理者决策和实时管理控制使用。而在评价基础之上的反映,则是一种经过比较、分析和评判基础上的反映,是一种更高级的反映。通过价值链会计评价创造价值的各项作业活动,评价价值实现的过程,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以及增值的幅度,并根据识别的结果判断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作业,决定哪些作业活动宜于企业自己做,哪些作业应该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以实现对价值链的纵向管理。
价值链会计反映职能的另一特点是反映的范围扩大。除了反映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外,还可以反映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经济活动。从目前看,这一职能还无法实现,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价值链联盟各节点企业借助网络技术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无缝链接,则反映价值链上其他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情况的这一职能可以轻松实现。
2、实时多维控制职能
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和传统的会计控制职能相比较,价值链会计的控制职能表现为在实时评价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即有关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相关信息,对价值链联盟各节点企业及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并通过指挥、协调和约束等环节干预企业的业务,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价值增值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
和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价值链管理注重价值链联盟上各企业每项价值创造活动的分解和集合,通过整合价值活动,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而整合价值活动的基础是协调、控制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活动,也就是要对价值链联盟各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及价值实现活动的业绩管理、成本管理、资本预算、薪资报酬等进行协调和控制。由于价值链会计超时空多维视角,借助于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其触角伸向价值链联盟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个企业的任何一项价值活动或业务进行实时控制已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价值链管理的对象除了企业内部价值链外,还要向外延伸,表现为横纵交错的价值网络。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实现在实时评价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
3、预测职能
会计预测职能的含义是:会计通过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根据这些会计信息,找出会计各个要素及相互之间变化规律来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发展变化趋势。和传统会计相比,价值链会计的预测职能范围更广,一方面要预测价值链上各种可能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活动,另一方面还要预测这些价值活动的价值效应,亦即预测哪些环节会出现增值效应及其可能的价值增值额;而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零增值效应和负价值效应及它们对企业总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等。
4、决策职能
会计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会计预测,是根据预测结果分析与选择能达到管理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价值链会计管理目标可以分解成许多子目标,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这些子目标的实现,这样,决策的视角由抽象的总目标转向具体的子目标。对于价值链会计而言,各个子目标应根据企业的不同价值链分别设定。例如,对纵向价值链上的资金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资金从顾客顺畅地流向供应商、对采购活动和销售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产品从供应商顺畅地流向顾客;横向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分析的目标是确保企业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对内部价值链上的成本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的生产成本最低并持续降低、对价值增值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各个价值增值单元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强化具有正价值效应的价值活动的价值增值能力,而消除具有零价值效应和负价值效应的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负面影响等等。价值链会计决策的目标就是以预测结果为依据,结合未来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使这些子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保证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优方案。
二、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假设就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价值链会计和其他科学体系一样,必须依靠一些假设才能构建其知识体系。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假设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相比,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其主要作用在于:主体规定了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范围,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济活动。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假设依然存在,只是内容和外延都已经扩展。会计主体不仅仅是独立的核算企业,而是具有多层次和多方位性。首先,价值链会计核算价值链上某一节点的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各有关方面提供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这一层次和传统的会计主体含义是一致的。其次,价值链会计要反映价值链上其它企业的经济活动。最后,价值链会计还要反映价值链联盟的整体经济活动。在这三个层次中,层次一是基础,离开了层次一,层次二和层次三是不存在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借助于网络,价值链联盟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实现完全的无缝链接,可以实时地了解其它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的经济活动,并根据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信息实施某一企业的管理活动。
2、持续经营下的不定期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继续它的正常经营活动,而不会面临解体、清算等终止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假设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之上,为了满足决策制定者定期制定决策而人为将持续经营期间分成若干个期间,以便于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在传统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很重要的两个基本假设。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假设带来很大的冲击,其内容也应有所变化。对价值链会计来说,因为其会计主体是多层次性的,所以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针对单一组织,而还应包括价值链联盟。将持续经营假设拓展到范围更广的价值链联盟,价值链节点上的企业就能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纵向分析,判断哪些环节可能会威胁自身正常的经营能力,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当价值链联盟中的一部分出现破产时,持续经营假设依然成立。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所以价值链会计中会计分期假设依然成立,但和传统的略有不同。传统财务会计一般以“年”作为会计期间,企业在每年年末提供本年内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报告。但随着人们对财务报告及时性和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传统的按年提供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已经快要消失了。为决策提供实时信息是价值链会计的主要特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提供所需信息已成为可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从相关的数据中自动收集并抽出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实时信息”。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告,这使得价值链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不定期的特性。
3、价值计量假设
计量单位是指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必须采取统一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会计具有的量化特征,对计量工具的选择具有严格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单位是货币,也即货币计量假设。该假设附带包括两个附带假设: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币值稳定不变(一致性)。该假设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受到强烈的冲击。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币值稳定假设是不成立的。在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不同;不同国家的货币不存在稳定性的比值关系。因此,用币值不稳定的货币作为唯一的计量单位有失公允。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金融工具交易和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计量不再具有唯一性。
在价值链会计框架内,计量单位不仅包含货币单位、非货币单位,而且还包括许多非财务信息,如顾客的偏好和满意度等。这样,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货币计量扩展为价值计量。这一计量单位假设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单一货币计量假设,是一种立体多维计量方式。在价值信息中,财务信息依然用货币来计量,非财务信息用规范化的非货币信息来计量。价值信息的选择要依据重要性原则,只要是有利于对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情况进行分析与考核的价值信息,就应该纳入价值链会计框架内。根据这些计量单位,价值链联盟上各个节点构筑自己的价值信息库。各总信息库和总信息库之间、总信息库和子信息库之间、子信息库和子信息库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价值信息。企业应该为这些价值信息库建立统一标准,以保证价值信息交换的顺畅。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A].第三届“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 郭梦龙:价值链会计研究[S].华东师范大学,2005.
[3] 赵玉霞:试论会计预测职能的重要性[J].经济师,2003(6).
[4] 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1).
[5] 李心合:财务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6] 骆丛艳:制造企业价值链会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5.
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情感;绿化;功能合理分区
1农村环境设计———内部氛围
1.1环境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环境设计的内涵是很深层次的,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却是环境设计中关于情感氛围的营造为中心,绿色带的分区以及突出农村地域独特珍贵的本质特征的小品设计以及合理功能分区。
1.2走进北方大部分的农村,首先是灰色水泥外墙带给人们内心冷淡以及缺乏感情温暖的第一印象,走进其内部,并未发现农村处于给大自然绿色植物距离最近所带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并且很难看到能代表其农村特色的小品景观所带给的喜悦和惊喜。这些是我们农村环境中最表面最真实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现农村环境设计最真实的现状。那么新农村环境中这几点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根据问题的提出,我们在探索现农村环境设计中给予了方向。
2现农村环境设计中的重点
现农村环境设计中的设计的重点便是情感氛围的营造,色彩设计。通过农村的独特实际情况比如考虑到植被的运用比较便利,农田,绿化带以及建筑物(居住建筑)之间的协调以及色彩的搭配和不同村落主色调的主观差异变化给予人们的情感体验,以及不同特色小品设计给予人们的特殊体验的重新。居住空间,公共活动空间,景观小品空间以及耕作空间的环境功能设计给予明确合理的划分和具体环境设计是促进现农村走向新农村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作用。
3农村环境设计要素
3.1农村环境设计—整体色彩在整个农村环境设计中,设计一词需要根据现农村客观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及主观营造来呈现,那么色彩情感的运用就给农村整体披上了蕴含温暖美丽的情感体验。这种整体色调的设计在村落的环境设计之初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居民建筑不再是灰色的水泥墙而是色彩斑斓建筑在绿色花草的点缀下所给予人们的画面美,情感美,这种美不再是资本家的专属,而是每个村民都能够体验且具有特色大众美。怎样去协调色彩与农村现状是现农村环境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方向。
3.2农村环境设计—特色小品设计
既然是特色,那么就回到了设计本身,“回根”一词原来已久,怎样在农村环境设计中体现回根和设计,那么小品设计就越发显得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经济和村民收入已经很大发展的同时,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城市化倾向,社区化,很多忽略了农村在历史给予他们的最宝贵和最特色的,最具代表的民族风情—特色小品设计便是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案之一。情怀,同根这些当下流行的词语其实在某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后的精神生活,那么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这种需求的满足就成为了人们的硬性要求,那么根据我们在农村环境设计中对于小品设计充分发挥其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的同时,把本地域的独特民族特点加以合理运用,是农村环境设计成为大众设计,人们的设计的重要体现,也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满足方式。
3.3农村环境设计—功能分区
农村地域的功能合理分区是环境设计的基础的体现,一个美丽的乡村,它的每一块地域合理划分是呈现整体美,层次美和功能作用的重要方式。在环境设计中,居民区,公共活动区,小品景观区以及耕作区以及道路的合理设计相互协调,使之井然有序,层次分明是达到整体美感的基础,所以在农村的环境设计中把功能分区放在基础的同时加之小品设计以及居民区的整体色彩搭配的运用,给予新农村一个有情感有功能有内涵的美丽外衣,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所要达到的首要条件。
4总结
环境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感受认识过程:个性离不开一般意义的、功能上的普遍性;现实性离不开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发展上的未来性;诗性离不开实用性。环境设计的表现要尊重客观工作环境,准确且经济地应用设计语言。无论环境设计作品的个性有多强,只要是好的,必然是有条理、有秩序,与其文化和自然背景有着必然联系。让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前进,充分发挥农村自身优势的同时,让美丽乡村一词充分体现,为建设21世界新型乡村迈出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环境艺术设计.[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大师系列讲座[J].城市环境设计,2011年Z2期.
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绿色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92-01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个广场小区拔地而起。这使得环境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各种设计方法、设计理论、设计材料层出不穷,同时在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环境设计的对象是人居住生活的各种空间环境,主体是人。因此,环境设计的中心应是“以人为本”。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始终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视觉感受等。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环境设计的情况和现状:
目前,环境设计已在国内大范围的发展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逐渐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城市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然而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不断破坏、遭到污染、受到各种各样的危害。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开始对自身所处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时代精神要求环境设计回到本源,即: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服务,要“以人为本”,追求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
最近,在中国的环境设计中兴起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位置放在核心,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进行设置,因而“以人为本”将是环境设计成功的基础。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人为制造的环境中度过,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是随着个人的物质文化提高而不断变化的。提出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当今设计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对环境设计的必然要求。对于环境设计而言,人是设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环境设计是以满足人和生产生存活动的需要为核心的。环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陈设到内施、定额法规及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来实现的,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创造出空间环境,来满足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流行时尚、美学观点、社会经济和风格文脉的追求和向往。这就要求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的活动服务。
三、如何实现在环境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一)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以前的设计师在研究问题时,时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分开来说,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就是环境,让人们去适应物和环境而不是让这些去适应人。现代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二)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一本书中曾提到:“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真正实现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4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文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性创造方法,是
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环境设计又是一门具有极强整合性的综合学科,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涉及到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以及材料学等学科领域,它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层面需求的实现,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使人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其中,精神层面包含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特色两个要素。
艺术性是指塑造具有强烈审美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它建立在形式原理和形式要素之上,无论是室内的造型、色彩、光线和材质等要素,都必须符合美学原理的要求,以求感官和精神上的审美效果。个性特色是指塑造室内环境的性格境界,表现为空间的性格形态塑造,只有使空间透过室内形式反映出不同的个性特色或不同的格调,才能满足和表现个体和群体的特殊精神品质和性格内涵,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无限的精神感受。追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不能以孤立的单一功能或形式为惟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的生活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生活艺术,而是二者统一,是以精神建设为体,以物质建设为用,共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价值。
二、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
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科学的、富有逻辑性与指导意义的学科。中文的“美学”一词在20世纪初来源于日本(中江肇民译),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该词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纪的鲍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词语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更准确地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就是研究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学,即人们如何通过设计的作用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设计师用“美”来填补人和空间环境中所有理性与感性元素之间的沟壑。当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感知到美时,设计才是成功的。
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本质上是室内环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层面的成功,然而,它们最终都要回归于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肯定。这样就必须研究室内环境对人的作用,人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状况。人类本体论美学就是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来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把艺术与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转变并了解为内在的过程,这就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实到审美心理的实处。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具体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
三、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
室内环境在艺术审美层面上要求在于对室内意义的创造,它表现为室内环境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即人对室内环境认知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设计就是以特定的语言来促成这种表义的过程。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必须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艺术感染、心理感受、视觉反映)。
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是指在组织和塑造空间时,其内涵形式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内在涵义,另一种是外显方式。内在涵义是通过室内整体的环境氛围、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意境呈现出美感;外显方式是指运用形式美法则—适度、均衡、韵律、和谐,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呈现出美感。
1.室内整体环境氛围。室内整体环境氛围是室内环境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不同功能、性质的空间应该具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不同个性特点的空间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印象,如活泼、庄严、典雅等。在室内环境设计实践中,空间类型复杂多变,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每一个细部,都可能形成一定的氛围或是影响氛围的倾向及空间的个性。设计实践时,设计师应从空间的性质、用途、使用对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氛围。就像小型雅间需要亲切、温馨、典雅、轻松的气氛;宴会厅需要热烈、欢快的气氛;大型会堂则是庄严、宏伟、端庄的气氛。即使同是中餐厅,由于对象不同,其室内氛围也各不一样,如婚礼用的中餐厅,室内环境设计应具有喜庆、祥和、热烈的氛围;风味餐厅则应给人们朴实和亲切感、富有生活气息。
2.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室内生活环境,能使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更具享受性。室内环境的心理感知和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空间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就一般心理过程而言,人的感觉、知觉、认识、想象、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是每个人面对特定空间环境时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而才会产生对室内环境的感知评价,如美感、新奇感、舒适感、恐惧感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对环境空间也必然各有其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标准。研究个性心理,可以为有针对性的空间创意或设计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师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和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力就越强,室内环境处理上应是互相衬托、主次分明。宾馆中庭的瀑布、喷泉、上下穿梭的观光电梯、跳跃式的灯光都是因为新奇或动态的物体易被人感知,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的。视觉具有先决性,由于人的视觉范围的渐进性,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总是由一个个的小片段组成,只有先确定流线才能决定每一个“流线片段”上的画面,由一个个画面构成一组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联想的手法来影响人的情感,以扩大人对环境的感受深度和丰富理解。如触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们对环境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潜意识心理感觉。
约翰·波特曼曾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会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直接感觉到的和谐环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对环境空间的感知是非常直接的,不需要经过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研究人们的心理感受对环境设计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包括空间尺度、比例、分隔、秩序、色彩、体量、光影等视觉元素,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元素。室内声场、光环境的塑造、绿色植物的清新空气、鲜花陈设品配置出的甜美温馨气息、不同界面材质触感等都构成了室内环境心理感受的要素。对于这些要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和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从而创造出空间环境的整体美感,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效益。
3.室内意境。室内环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着心理需求。在室内环境中,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人与环境进行新的交流,从而让人体验到各种心理感受,如舒适、快乐、宁静、宏大、端庄等。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就必须创造出空间中的意境。
室内意境是室内环境所直接体现的创意构思、意图、主题,是室内环境中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一种蕴藏在感性形式之外的、能引起人无限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以某种启示或收益的设计艺术美。
室内环境中的意境并非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它是在一个主题下的多种美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最能体现出意境流动感的设计。素有“壶中天地”之称的中国园林艺术就是空间流动意境创造最为典型的代表,它通过门、窗的隔、对、借来突出景点,又通过水、廊的运用来连缀景点,使其串连成为一个整体。曲径通廊、小桥流水不仅使景观在移步易景的变换之中仍然保持了一气呵成的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展示的动态中,在四维的时空中,彰显了中国园林无尽的魅力。如何使静态的空间环境化静为动,静中有动,从而丰富空间的内涵,是室内环境设计必须追求的目标之一。
室内环境的总体意境最终是对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说,意境的本质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意识所积淀下来的精华,从各个方面和层次来说,它都是设计创意灵感的重要源泉。因此,设计美的意境归根到底是从文化中产生出来的。一般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文化情调。它是设计中最为感性直观的要素,也是表层的要素。它表现为一种模糊的、印象化的文化趣味。其二是文化心理,它是指设计中弥漫在某个群体中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文化意识,如民俗习惯、信仰和崇拜等。最后是文化精神,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故宫建筑的理性精神、日本建筑的道禅色彩都属于文化精神层面的体现。
室内环境的意境是通过室内空间的布局、家具器物的样式、材料质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的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来形成空间的整体美,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觉到设计内在的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它是设计师通过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各种系统要素整体化的联系,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以及自然因素、人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而体现出的一种社会过程。通过室内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此外,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则包括:适度美、均衡美、韵律美及和谐美。
综上所述,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关系到如何去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宗旨,是新世纪、新时代对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要求和呼唤。只有提高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品质,才能为人们创造出更美、更优雅、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①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多元性;科技性;本土性;人文层面
一.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有功能要求的空间艺术设计,设计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一门跨越科技与艺术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环境艺术所说的环境,是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部概念。所说的艺术,不是指纯艺术而是指狭义的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这里所说的设计,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艺术设计概念基础之上的设计。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性
人文设计讲求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利用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并塑造环境设计,这种理念应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始终,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适宜人居住的空间环境。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变化合理地分配空间,重视厨卫的卫生保障;研究环境中的光线、色彩、流通等因素对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合理组织日照、通风、采光;依据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家具、设备的尺寸、储藏空间的大小乃至电源插座、电话接口等细部设计。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实施人车分道保证行走安全,公共设施实现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人、儿童、残疾人使用,安排小尺度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使居者有其景,构筑融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建筑小品,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环境设计的文化性内涵即指设计的“文脉”。“文脉”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其广义的理解一般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说:“文化的本质是人类通过人造的符号和符号系统在时间或空间中交流传递信息的行为”,在设计领域,“文脉”一词应指设计中文化层次的脉络以及在设计风格中体现的内涵,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枚举和篡改,盲目的罗列及拼贴。设计中对文脉的承袭应建立在设计师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优秀的组织概括能力,找到最贴切、最符合、最能体现该类型文化的符号语言,通过对美的独特的把握和感知能力借助恰当的表现技法将其传递推广。总之,社会越来越进步,人类也在不断挖掘自身的规律和内在外在的需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多行业的新兴学科,其人文因素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并将成为该行业的终极目标。
三.环境艺术设计本土化
现今,在我国设计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分析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在当代环境设计中体现的可能性及其方法,探索中国的设计道路,对于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发展提高我国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中国的环境设计要结合中国国情、地域环境、地方气候和具体服务对象来设计构思,从设计风格、景观组织到材料的选取等都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和人文发展的脉络,并融入现代的创新理念,设计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人居环境.如我国南方民居室内设计与北方民居如我国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的巨大差别就是两者分别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结果,这就是造成室内环境设计地域性的根本原因。
任何设计环境都处于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都为了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因而也都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同时正是由于这种根本性的原因,地域性设计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这点从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室内设计中可见一斑。从地域文化入手传统文化是造成地域性设计环境的又一重要原因。就如韩美林先生所说,“民族文化与艺术,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传统文化也是造就地域性设计的摇篮。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吸收、借鉴、合理运用。
环境设计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生产力带动了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就为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些年,我国的大型商场不断增加,商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不断变化。比如,避风塘的洗手间取名“别有洞天”;在大型购物广场会有一个角落取名“老公寄存处”;某些大型购物广场的大厅宽敞明亮,供各个单位文艺表演等活动使用。这些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充满了奇思妙想,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让商场充满活力,吸引了大量的人群,这就增加了潜在的消费者。所以,要对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让商场和顾客双得益。
1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根据所处城市的设计理念,将公共空间与建筑商业空间充分融合。S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和谐,如果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的风格不符,会显得非常突兀。例如,在繁华的大都市的商场前面放一大堆稻草,只会显得格格不入。二是多样性原则。公共空间的各个子空间在设计时会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设计出各种形式,这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会给人以轻松的享受。实际上购物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需要大脑不断作出判断,其本质是疲惫的。但是如果公共空间设计得当,便会适当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不仅缓解了购物的疲劳,还能够延长消费者在商场逗留的时间,为二次销售做铺垫。三是经济性原则。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达到经济性的标准,公共空间相对于商业空间而言,要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设计出经济合理的公共空间。经济型原则还是低碳环保理念的践行者,符合当代大众的主流思想。此外,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需要定期改装,这样可以给顾客新鲜感,让顾客对商场的变化有所期待,从而起到稳定客源的作用。坚持经济性原则对于经常变化的公共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四是实用性原则。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是大众共同使用的,其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让人群集中的场合有一个无形的主题,它可以引导大众的心理和思维,从而避免了人群集中而产生焦躁情绪。公共空间在建筑物中常常是紧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通常安装在墙体里,所以在空间环境设计上一定要遵守实用性原则。
2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常用方法
首先,照明是公共空间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照明改变建筑物的视觉效果,使用装饰照明,营造特殊的商业气氛。例如,对于食品销售的商业建筑,可以采用明亮的灯光,同时配上闪烁的小彩灯,就像张灯结彩的过年氛围一样。整个画面活泼而轻快,让人心情愉悦,食品类商品的平均价格并不高,顾客会越买越开心。再如,对于家具类销售的商业建筑,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具选用不同的灯光,从而凸显家具的风格。具有中国风设计风格的家具可以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示出其古典特色;具有欧美风情的桌椅可以在墙上挂一幅油画,以柔和的黄色壁灯,映照在桌上白色的咖啡杯上,别有一番风情。
在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上,要以环境设计服务售卖商品为理念。所有的环境设计就如同西餐中的一道开胃菜,把顾客的思维和情感引导到目标商品上来。灯光是公共空间所设计主题的主要渲染手法,而灯光奠定了基调。这种设计手法是公共空间设计中整体性设计原则的践行。
第二,色彩会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用适当的色彩来装饰公共空间,会刺激顾客消费。例如,对于商业建筑外场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多用暖色系,营造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氛围,从而吸引消费者前往。对于商业建筑内的公共空间设计,要充分运用色彩心理学来装点大厅。通常情况下,站在大厅中间就能够看到各个楼层的主要销售商品。大厅棚顶可以用水晶吊灯来营造出高贵与奢华感,棚顶的颜色可以用蓝色系,让顾客联想到蔚蓝的天空。扶梯两侧可以运用绿色给人以草坪的感觉,室内逛街却如同野外登山一般惬意。如果商场内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服饰和玩具等,可以在公共空间运用多种色彩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再如,对于商场“老公存放处”这个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要以蓝色和粉色为背景色。蓝色和粉色都属于安抚色,能够舒缓男士等待女士的焦虑情绪。还可以配以浪漫温馨的紫色和爱情漫画等,让等待焦急的老公们回想到恋爱的甜美和爱情的珍贵,最终达到了延长女士购物时间和促进他们情感发展的双重目的。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多样性原则的践行。
第三,内部公共空间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交通空间、服务空间以及景观空间。这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精心设计。不同的隔断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可以使得狭小的空间显得宽敞,从而消除消费者的烦躁情绪。
交通空间的设计要以方便为主,有利于顾客行走;服务空间的设计要以干净整洁和醒目为主,这样才能切实起到服务作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景观空间的设计要以彰显商业建筑品位为主,通过盆景植物种类的选择来美化空间,还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例如,发财树和转运竹是吉祥树,能够吸引相信风水的消费者和喜爱传统文化的消费者,这对于销售商场内的金玉制品非常有帮助。总体上来说,商业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尽量少用摆件,追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再如,在等候座椅旁边可以摆放色彩鲜艳的花卉。跳跃的颜色可以刺激人的大脑,发散思维。这样可以促进等候人群的思考,尽快行动起来,从而离开座椅,方便他人休息。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经济性原则的践行。
第四,消防安全要纳入到设计当中。通常情况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注重了艺术性,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有助于商业活动的进行,但是常常忽略了公共空间的消防安全。公共空间人流密集,人们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约束,这就容易给踩踏事件或者火灾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能因为环境设计的艺术追求而影响防火卷帘门和消防水栓的使用;二是不能使用易燃易爆的材料作为装饰建材。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者还应该通过艺术的手法,突出消防设施,引导大众注意公共空间烟火防范。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实用性原则的践行。
3 结语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品质的象征。多年以前,大众在评论物品时常常用名牌来彰显品位。如今,生产各种消费品的厂家越来越多,并且各有千秋,大众在评论物品时常常用销售物品的商场来代为评价。万达购物广场的大气、松雷购物广场的奢华、家乐福的温馨等,都吸引了不同心理需求的消费者前去消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品位的展示。步入小康社会后,国民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设计不仅能满足人民需求,还能拉动经济内需,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