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步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知道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缺少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考方法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逻辑方式主要有:
1.演绎法与归纳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等都是通过这种推理方法得到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由个别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为普遍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通过探究规律:
3×5+4×5=(3+4)×5;
10×4+7×4=(10+7)×4;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b=(a+c)×b。
2.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3.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3+8/3=13/3;概括出:同分母分式进行加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4.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二、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越来越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置课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动机是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与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逻辑思维动机。
例如,在学习追及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即只有在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由于速度和时间等原因造成路程差的存在时,才能用到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入一道例题:兄弟二人在400米环形的跑道上练习长跑,哥哥跑一圈用50秒,兄弟二人同时从起跑点出发,同向而行,弟弟第一次追上哥哥时跑了600米,则问弟弟的速度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2.建立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用到概括总结的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概括为统一的整体,然后将概念、定理、运算方法等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缺少语言描述,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语言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概念、定理和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要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如果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动机。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2
三年级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教师应当成为催化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只能通过具体教材的学习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具体应如何做呢?
一、利用判断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题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对命题进行评判的题。做题时不需要写出解题步骤,只需画出“×”或“∨”号。这就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解答判断题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这道题乍一看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16”。这时,教师可拿16厘米的细线与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不能比较大小,所以这种命题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两个意义绝对不同的概念。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丰富内容。作为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结合学生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小学数学第6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调整讲课顺序,先讲例7,用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的“乘数是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知识引导,让学生大胆尝试,顺利得出乘数是三位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方法。老师再巧妙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例6的学习。教学例6时,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以16×2=32为标准,设计两组题型:
让学生通过计算并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对例6遗留的问题豁然开朗。由此可见,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应用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留给学生想与说的时间,使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得到锻炼。分步解答之后,把综合算式留给学生去做,这样,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如三年级数学课本第6册P131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用分析法分析,其思路如下:
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入手说出解答此题的数量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别用分步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解答。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逻辑思维是指离开具体的形象,在一定的逻辑法则中进行思维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它具有应用广泛、逻辑严密、结论确定等多方面特点,每一个数学的概念与定理,只有在逻辑上被严格证明以后,才能最终在数学理论体系中成立。正是由于数学教育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应当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更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与学科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夯实数学基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数学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开展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得以有效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学生如果没有正确地掌握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将概念、定理的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并通过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充分揭示数学原理的内涵与外延,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在课堂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教师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通过观察、概括、类比与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以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解的相关概念;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趣味性和逻辑性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具有条理性、逻辑性的思考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总而言之,基础知识教育与逻辑思维培养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向学生教导概念、定理等知识的同时,可以良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在形成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引导自主探索,参与逻辑思维活动
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通过多让学生亲自观察与思考,多让学生实践练习与动手操作,多让学生自主抽象概括出数学公式与法则,这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逻辑思维活动当中,在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形成与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a、b∈R+,a≠b,求证:a3+b3>a2b+ab2。为了使学生在顺利解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是向学生讲述如何利用逻辑思维中的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来证明该不等式;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得出该不等式证明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三是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探索能否通过此题的证明,得出相关不等式证明的推广应用,例如可得出:a4+b4>a3b+ab3,a5+b5>a4b+ab4,…an+bn>an-1b+abn-1。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亲自进行观察与思考,并自主概括出相P不等式证明的推广应用,而且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始终处于主动运转的状态,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导思维方法,探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关键是应教导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解题与推理的能力。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积极选择适宜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了解各种方法的思维过程与逻辑推理格式,例如归纳法(三步格式)、反证法(三步格式)、分析法(逆推格式)、综合法(顺证格式)等等,而且还能熟练地用于数学知识论证与解题优化,以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良好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课程中,笔者就积极结合了归纳法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是在正式教学之前,分别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点,并计算出各三角形边长的平方,这些图形和计算数据都是基本的教学材料,既方便了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又为下一步勾股定理结论的归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教师不要急于讲述结论,可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如“直角三角形各边长的平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等,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结论与公式。总而言之,通过将归纳法融入教学环节中,既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应积极通过夯实数学基础、引导自主探索、教导思维方法等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培养,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与学科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华明,章宏.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258.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思考方式,该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在平面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尽管教师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有助于创造,但是逻辑思维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认识到平面设计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本质属性,才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无尽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其实,在学生平面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已经启动了脑中的逻辑思维,只不过没有被教师刻意强调。
1平面设计教学概述
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某种特定的语言符号,设计者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软件、材料和工具等运用智慧和经验,创造出某种视觉效果,让受众通过视觉效果,体会到某种情感、观点和态度,平面设计的用途包括标志、出版物、广告、海报、网站和商品的包装。平面设计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平面设计的系统知识、经验,传授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平面设计教学围绕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铺开,这些元素可以说是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具体包括创意、构图和色彩。构图和色彩是创意的表达方式,也是平面设计的外在表达方式,而创意是设计者的思路和灵魂,必须借助构图和色彩来进行表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常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如Photoshop、CorelDRAW等。
2逻辑思维能力的概述
逻辑思维类属于高级思维,它的形成建立在已经积累的某些经验和知识之上,以此去推理和判断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逻辑思维是一种具体的思考方式,它与“模棱两可”相对,在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者判断的过程中,它时刻都保持着确定性,最终形成一个确定性的概念。逻辑思维主要由两个类型组成,分别是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进行反复试验和论证得出客观规律、概念、定理、原则等。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概括性,适应范围较广,但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很难与实际事物直接发生关系,需要加以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把规律、概念、定理、原则融合起来,形成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同于各类感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知识积累,才可以逐渐形成。
3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即通过符号、文字编排方式、图像等元素,表达某种思想和意识形态,而没有充分意识到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逻辑思维在平面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包括:
3.1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课堂上“话语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传递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这就让具有理性色彩的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课堂上“话语缺失”,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3.2在平面设计元素连接中逻辑思维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逻辑思维主要是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发现事物间的区别和本质属性。但在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平面设计的元素并没有通过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实现连接,而是以形象思维实现发散性连接,即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从各元素的本质属性出发,研究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是对不同的元素进行概念上的表达,让学生理解元素“是什么”,接着从“是什么”直接升级为“怎么用”,学生只能通过形象思维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揣摩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4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逻辑思维未能引起重视的现状,平面设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逻辑思维的运用频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可以采用“ABC”分析法,即通过A事物的视觉表达效果,将潜在的B事物与之联系,通过对潜在B事物的深入挖掘,达到最终的C效果。例如,广告中的经典案例——脑白金,其宣传海报主要通过语言和视觉形象来表达脑白金的使用广泛性。“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语言配合两个老年卡通人物,直观地呈现出A形象,这就是作品本身的表面意义;接着用户看过A形象,会情不自禁地与电视广告具有动态形象的B事物联系起来,两个卡通老人又唱又跳地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通过A形象,揭示人们意识形态中潜在的B事物,接着由B事物推理出“收礼要收脑白金”的观念,达到平面设计的效果。除了上述“ABC”分析法之外,教师还可以把逻辑思维运用在学生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平面设计中,物体的长宽高、文字的位置、大小的比例等,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合。在第一次排列时,学生可能会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即按照个人的喜好进行设计。对于同一类型的内容在多次设计之后,学生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设计思路,其设计作品不再是形式多样,而是趋于比较类似。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经过反复的设计,学生逐渐掌握了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进行关系表达,如何把各元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和安排,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5平面设计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5.1引导学生在平面设计中建立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式
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式是逻辑思维的表达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研究中进行分解和整合。在平面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设计内容,在分析和判断中运用逻辑思维。对于设计内容,学生可以将其划分为多个要素、步骤或者环节,分别对每一个要素、步骤、环节进行分析,掌握分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每一个要素、步骤或者环节按照一定的设计原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组织内容。
5.2引导学生在平面设计中掌握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归纳法,就是遵循从个体到一般的顺序;演绎法与归纳法完全相反。平面设计的教师在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安排学生设计环保标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到生活中的各类污染物、污染源,他们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对这些污染物、污染源进行概括和综合,寻找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或者图片,引起人们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
6结语
平面设计并不是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感性认识,还需要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是相互分裂的独立个体,而是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矛盾体。在平面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延伸出各类想象,在延伸想象的过程中,就是采用了逻辑思维让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某种合理的艺术设计关系,而形象思维可以延伸想象,它建立在逻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界定与判断的基础之上,是通过逻辑思维对客观对象有清醒的认识之后,才开始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充分重视两者的辩证与辨析,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积极融合逻辑思维的训练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未来“艺术家”。
参考文献:
[1]杨旭.平面设计——《西大印象》[J].文化与传播,2016(05).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地理概念;判断推理;地图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思维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逻辑思维。从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逻辑思维又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地理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反映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可见,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理解、掌握、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运用地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下面,笔者就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谈谈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
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形式是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
1.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逻辑手段。抽象就是把地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加以舍弃,而将其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概括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再推广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获得地理事物的普遍概念。地理概念是对地理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然后用定义的形式表示出来。此外,在逻辑上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处延,也是一种概括。
2.判断推理
判断和推理是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高级认识阶段。所谓判断就是运用已有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去肯定或否定某种地理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点或关系。在认识过程中,判断实现着从一个判断到另一个判断,从一个认识水平上升到另一更高认识水平的过渡。所谓推理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为根据,作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是从已知推求未知获得新知的重要方法。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三种。归纳推理是根据几个个别判断推知一般判断。演绎推理是根据一般判断推知个别判断,所谓“举一反三”就是从一般推知个别。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种属性相近的地理事物,推知它们可能还有别的相近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
3.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也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分析是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该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这种思维形式。综合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起来成为整体。通常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常常需要综合的思维形式。
三、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描述法读图
描述法读图有利于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通过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相对位置的描述,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对地图上的直观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终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位置。如根据台湾海峡两岸地图(见下图)说出厦门的地理位置特点。
■
对于事物特征的描述则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的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同时通过读图使学生在理解地理事物特征的同时,也掌握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如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可以根据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描述。又如在学习聚落时,可以根据各地民居图,先描述民居的特点,然后分析民居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在读“热带雨林”景观图时引导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是:茂密、高大、常绿、多层;其动物特点是:喜攀援或喜暖湿。这样很容易地让学生完成直观形象到抽象特点的记忆过程。读图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2.对应法读图
对应法读图有利于发展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多图对应可以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把板块构造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叠加对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火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了。又如利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温度带图和中国干湿地区图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3.分析法读图
分析法读图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来说,更为重要,也更难掌握。任何地理概念和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都要经过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是综合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阅读大洲、地区、国家或省区的地图时,通常都是相同的顺序:先是了解其位置、然后认识地形,根据位置和地形分析气候的特点,根据地形、气候分析河流的特征,最后结合人口分布、城市布局等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整个分析过程虽然初中地理教学要求较低,但分析综合方法的应用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如根据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先说出亚洲的地理位置;根据亚洲的地形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结合亚洲的位置和地形及气候图分析亚洲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为什么季风气候显著,为什么大陆性特征显著;根据亚洲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亚洲河流的特征是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内流区面积
广大。
读气温降水分布图时,笔者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来进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的分析。结合这个分析结果以及地图册上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高低、流经的洋流性质等众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规律的成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也使他们在以后类似的环节中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地图和成因的联系。如在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如下问题:
(1)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低于-1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观察南、北半球,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规律如何?
(2)北半球的20 ℃等温线平直吗?在哪里出现最明显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
(3)用红笔描出北半球10 ℃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并说明
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同纬度陆地上,海拔高,气温低。
四、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效果
运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了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地实现地理新课标强调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对于初中生数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挥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运算中计算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身边环境为出发点,促进初中生逻辑能力的自主性形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从我国祖产生发展至今,其离不开思维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在不断的进化和改变中,人类的思维日渐完善,而形成思维健全的人类群体。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因此,作为初中的助学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贯穿学生思维的实际来源和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在实际的环境中,去理解思维发展和逻辑能力运作的离去,进而自主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逻辑能力培养的兴趣,以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在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紧密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贴近实际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给出疑问的回答自主性。教师对于从实际环境出发,对初中生提出具有实际性的问题,利于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1]。
二、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
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利于促进数学学习成绩,增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效果最大化[2]。教师在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时,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加强自身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把教学的内容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初中学生进行逻辑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偏离于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把数学教学和逻辑教学合理化的结合,避免偏向逻辑能力的教学,忽略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初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数学的应用型习题,作为逻辑能力养成的主要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数学的质变和量变环节,把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结合,在思考核实际运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进行基础的逻辑能力的培训活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育活动时,对于初中生逻辑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让初中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时,要主要培养过程的合理化,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加[3]。
1、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理念理解
数学教育活动具有抽象性特点。其出抽象化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是通过理论的实际依据,来对食物进行判断、分析而产生的结论导向。初中数学教育是相数学教育活动的一员,因此也具有极大的抽象化特征。其次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和小学时学生接触的略有不同,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抽象化导向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抽象化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抽象化的特点,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化转为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利于学生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现象,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在实际的案例教学活动中增加反面的教学,让学生在相对的观察和比较中,进行实际的讨论,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具体的理论的理解,化抽象化为简单化,其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运用,合理有序的语言把数学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4]。
2、激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初中生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数学习题的学习量的增加,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习题的练习,并交到学生在进行解题环节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扩发力,利于多样的解题方式,尤其是对于与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关的习题练习,讨论性问题、论证题放在首要练习位置,增加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把不同的习题问题进行有序的排列,增加学生对辩证问题和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数量,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四、结论
建立全能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全能型人才包括,建立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等,增加学生的身心素质。其中,对于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当下初中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重点环节,因此教学工作人员,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要利用日常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关注度,自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环节时,利用证明题和辩论题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良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李晓萌 单位:盘锦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2]仲跻宫.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45.
[3]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