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1
2014年,将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元,一个里程碑!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启动,既凸显了涉农职教的重要性,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向农民敞开大门。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知识技能,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更需要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方案》提出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既明确了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更指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方向和途径,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为“未来谁来种地”“地如何种”难题提供了现实和长远的解决方案。
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50岁,且素质堪忧。《方案》明确,中职学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50岁以下农民“回炉”读中专,有助于全面提升务农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虽然宽进,但是严出。《方案》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让农民读中职,如果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毕业拿学历,获得国家承认。这既可以满足部分农民的求知欲望,也能改善农民职业素养较弱的现状,提升职业技能。《方案》在制度设计中遵循“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思路。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体现了农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顺应农民学习规律;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方案》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在此基础上,国家将出台统一规范,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方案》的出台,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尝试,一系列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的措施,着实振奋人心!《方案》的试行,必将激励中职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热心服务,培养一批能用得上、留得住、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由此拉开序幕! 本刊编辑部
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2
修订规范,推进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的统一安排下,鉴教中心结合电力工业生产技术发展与升级对电力特有职业(工种)需求变化,发挥大型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联合中电联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人力资源部力量,共同推进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电力行业)》的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能源局下达的电力行业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任务安排,组织进行《风力发电场仿真机技术规范》制定和《火电机组仿真机技术规范》、《水电仿真机技术规范》、《变电站仿真机技术规范》修订工作,现已完成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强化管理,健全完善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为适应行业企业组织体系新形势,鉴教中心进一步充实完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三级管理工作体系,加大行业指导功能,完善和修订相应的管理办法。组织大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召开多次工作会议,研讨和协商完善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工作体系,形成行业共识;制定、印发了《电力行业高级技师鉴定考评质量督导检查办法》、《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实行电力行业认证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重点考虑新成立的蒙东电网以及云南澜沧江水电流域、内蒙大风电基地对技能鉴定工作的布局需要,向人社部报送申请成立8个电力职业(工种)鉴定站;依据新颁布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管理办法》,同意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成立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鉴定中心。
以赛为桥,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与人社部、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委员会联合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发电企业)决赛及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决赛。这两项赛事的举办加快促进了电力企业骨干人员的逐级选拔、培训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畅通技能人员工种成才道路;同时,以竞赛的形式促进了企业之间交流与学习。
创新方式,推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网络化平台建设。成立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网络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制定《电力行业技能鉴定考核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纲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网络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拟定《电力行业职业技能考评鉴定网络化平台建设方案》,积极推进电力行业信息化鉴定考试应用试点工作。
建设平台,形成教育培训协作体系。根据教育部总体安排部署,组织做好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召开了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研究制定行指委工作制度,讨论行指委重组方案;根据教育部委托部署,将原隶属教育部直管的全国电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地方举办的电力、电气类专业高、中等职业教育指导职能统一并入重组,提出了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框架建议和委员推选名单报送教育部,目前已获教育部批准和行文聘任。
3-4月鉴教中心分别召开了电力行业企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及2012年度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对电力行业技能鉴定及教育培训领域的新问题及新现象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达到了分析形势、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创新思路的目的。
加强督导,提高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工作质量。3月27-30日召开电力行业高级技师资格评审会议,共有40个单位报送4383人参评。按8个专业评审小组进行初审、终审,再经高级技师评审委员会会议讨论、上网公示、实名举报调查处理,共有3328人获得2011年电力行业高级技师资格。
对2011-2012年度电力行业技术能手进行评审并予以表彰。各单位共申报204名候选人材料,191名候选人通过初审。12月7日,鉴教中心召开2011-2012年度电力行业技术能手评审会议,会后经上网公示,共有168人获得2011-2012年度“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按照人社部的有关部署,组织评选电力行业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和个人工作。推荐上报了2名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3名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2个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1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个人。12月8日,人社部召开全国高技能人才表彰会议,授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送电线路工高级技师高森、咸阳供电局电能表修校工高级技师文艺“第十一届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授予江苏电力技师学院“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单位”荣誉称号,授予陕西电力职工培训中心校长马晓民“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奖个人”荣誉称号。
根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山西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委托上述单位举办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各1期,共累计培训学员约1000人。
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3
法国在教育治理上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制,且教育水平很高,国家尤其重视农业教育,二战后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817家机构从事农业技术教育,其中公立高中216家,私立机构601家,形成了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在职培训三部分衔接配套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在这些农业教育单位中,42%负责粮食、蔬菜、葡萄、畜牧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6%负责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34%负责培养和培训农村企业所需的管理和流通人才,18%负责国土整治、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每年培养学员45.4万名,其中技术教育培养17万名,高等教育培养学生1.6万名,高等短期及国家二级水平教育培养学徒3.7万名,成人职业培训23.1万名。法国农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优,组织化程度高。
在法国想当农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事农业必须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获取相应文凭。目前,法国农民一般都具有农业技术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不但会耕作,而且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知识全面,现代技术运用娴熟。目前全国80%~90%的农民参加了各类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管理民主,利益联结紧密,经营模式基本相同,对农民有很强的向心力,能够抱团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活动。
二是农业教育培训由农业部门主管,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
法国的农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徒培训到在职继续教育均由农业部教育总司主管,包括教育经费的划拨、专业和课程设置及人员管理等。农业部的教育职责主要涉及农艺学、食品及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兽医学、农村土地整合(包括林业和景观)以及花卉培植。全套农业教育体制提供从初中四年级到博士学位培养,面向年轻人和成年人且相互贯通。文凭种类从国家一级到五级水平。部际之间有交流机制,法国教育部门负责农业教育文凭与国家基本教育文凭的对等协调及宏观管理工作,强化了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满足了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有效需求。
三是农业教育培训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构架完善。
法国的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单位,公立、私立教育机构相互补充,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农商会、合作社分工明确,具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培训体系,较好满足了从农业工人、农业技师、农业高级技师到工程师及科研人员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很多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建有一个职业高中,一个农场,一个学徒培训中心和一个成人培训中心,这也是法国公立教育机构的普遍构成模式,全国有216个。贯穿其中的学制安排是:中专、高中、高中+2年、高中+3年、高中+5年。此外,合作社是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组织,他们要帮农民制定规划书,接受政府资助审查,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对农民开展培训。农商会也承担着某种教育职责,要为新农民做预算和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并联合或承担农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开展农业生产试验。
四是农业教育培训始终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
法国能以国际化视野对待农业教育,主动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从农业生产到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从应用研究到在职培训,随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案。课程设计植根于职业需求之中,由相关机构专业人员甚至是跨区域培训机构之间协商设置,努力为青年农民量身定制,实现个性化教育。培训上是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而且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数十天、几个月,可间断进行;一些课程可以在学校上,也可以在企业进行。授课内容与培训形式十分灵活,建有全国性的网络远程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提供个性化教育。五是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法国中、高等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合理配置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职业教育需求。文凭实现渠道是多途径的,除有通过学校教育获取文凭外,还有政府认可的学历水平评估机构,鼓励人们平时钻研,如果达到相应的水平,就授予相应的学历文凭,得到普遍承认。教学上普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是高校,还是中等技校都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验室和操作车间,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使学生能及时接触农业、食品生产和经济领域,以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就业,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启示
虽然中法两国国情农情、教育培训制度、农业目标有所不同,但是法国农业教育培训的诸多做法仍给我国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很大启示。
一是年轻人选择农业的自愿性,是法国农业教育高效率的重要动因。法国基本消除行业歧视,职业观念平等,农民已做到职业化,“农民”也是一个不少人向往的职业。很多农业推广及职业培训中心里男女比例大致相当,选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完全基于学生自愿。在此基础上,学校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这样的培养,对比我国农业学校的学生一定程度存在的“盲目上、不愿上”的情况,确实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在全社会培育重农爱农的氛围,尽快消除行业差别和身份差别,提高农业吸引力至关重要,唯此才能实现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人才均衡流动。
二是法国农业教育宽进严出的制度,是确保学习质量,促成学历与能力相匹配的有效措施。在法国,农业学校选择学生,着重看学生是否愿意务农,成绩考核是次要的。入学后根据学历不同的等级进行严格训练,获取相应文凭。以“经验评估,颁发对等文凭”为例,农业以外领域有经验者如想获取农业文凭,要由企业、老师和所在学校组成的五人评委会进行评审,如有部分指标未完全达标,评委会会提出建议,给予申请者一定时间培训后再答辩,而再培训有的还需收费,直到培训合格才会颁发文凭。文凭的唯一有效(即1~5级文凭)是法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一个标志,更是法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优点。而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文凭五花八门,水平不一,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忙着考证,而不是真正学习技术,文凭与证书形成本末倒置,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浪费。
三是法国的农业就业准入制,有效保证了农业教育质量。法国政府规定,只有获得农业技师及其以上证书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获得农业技师以下证书者只能当工人。职业准入规定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特别是农民对接受农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视,进而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也造就了法国农业的强大竞争力。反观我国多以无证者和弱势群体从事农业,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我国目前准入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如何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发展现代农业,可能需要从培育职业农民队伍入手,实施政策、项目杠杆,对认定的职业农民给予税费、信贷、保险、项目等方面扶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吸引青年人务农。
四是法国环境保护教育的自觉性,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国十分重视农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各个阶段均设有环境保护课程,重视生产绿色食品和发展生态农业,这也是法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做得还很不够,农药、化肥等大量盲目使用,这与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中缺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内容有关。我们应借鉴法国的做法,把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落实在农业生产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法国高度重视对农业后继者的培育,不吝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法国也面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挑战。以农业发达的下诺曼底大区为例,每年新增农民和退休农民比例为1︰3,进少退多,对此,法国政府官员和农场主也常流露出对“将来谁来务农”的担忧。为此他们在制度和举措上采取了很多办法吸引年青人从事农业,尽力帮助和指导他们从事生产。在财政投入上,法国政府为各类公立农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全额国家财力保障,国家出资建设相关场地和设施,配备教师和工作人员。农民在职培训费用除向农民少量收取或由大型农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给予部分支持外,绝大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而我国目前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还处于“呼唤”阶段,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大规模、有计划的长期培养机制,更多是依靠短期培训、工程项目的方式,培训质量效果不理想。
三、政策建议
一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制度。农业、发改、财政、人力资源、教育等部门多方参与,根据我国实际共同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重点建立技术技能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教育培训制度,搭建短期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形成多层次有机衔接、相互贯通的农业教育培训立交桥。全面推行全国统一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分类分级考核认定,做好与农业系列职称的衔接。
二是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前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主体比较脆弱、社会资源分散,迫切需要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整合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专业化、标准化、模式化的国家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由国家总体规划布点,各省统筹,按区域或市县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般不另设机构,可在市县农广校、农技中心或职教中心加挂牌子),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牵头抓总、统筹资源,培训中心负责培训规划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培训体系包括:1个培训中心;若干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为实训基地,若干乡镇或村级农民田间学校为授课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技员、涉农院校专家等为受聘教师,按照规范化教学培训模式,在培训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建议国家设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培训条件建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4
1公安职业教育培训中应用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沙盘是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地貌,按一定的比例尺用泥沙、兵棋等各种材料堆制而成的模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盘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在军事上,常供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调和实施训练时使用。通过模拟推演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发现双方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指挥员的作战能力。这种方法在军事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意识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随即对军事沙盘模拟推演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与研究。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创建了以财经活动为依据的模拟沙盘,希望学生在模拟的财经实践活动中,逐步完成财商的提高,并最终开发出了企业沙盘实战模拟培训教学模式。随后,这一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开始逐渐推广使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尝试将沙盘模拟教学模式应用于MBA教学中,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教学活动中。
我国公安教育正值教育体制改革的初期,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坚持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主动适应公安实战需要,实行“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和培训模式。目前高等院校所设置的公安专业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刑事技术和法医学等学科门类,每个学科均有其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职业工作特点。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公安实战部门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各实战部门警务工作压力均较大,工作任务饱满,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部门往往存在不愿意接待实习生的情况。学生实习通常被派到各地派出所,所承担的工作多是简单、重复的内勤工作。参与典型案件、重大案件侦破工作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公安实践。学生即使参与了专业对口实习,由于各警种之间工作内容各自独立,学生只能获得自己所在岗位的某一工作环节的感性认识。这种现状给公安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使得实验实训教学在公安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
鉴于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笔者认为,将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成功教学模式的沙盘模拟教学引入公安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公安职业教育培训中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内容
沙盘模拟是针对公安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以沙盘为载体,通过在沙盘上模拟公安实战以达到学生角色体验和学习公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它借助直观独特的沙盘教具,融入实战中的各种变数,结合角色分配、情景模拟、教师点评,使受训学生在虚拟的案件现场环境中运筹帷幄,仿真体会各类案件的人质解救、现场勘验、物证保全与利用、走访与排查、抓捕与审讯等实战工作,弥补公安实习工作中存在的缺憾,实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
2.1 建构具有公安职业特色的沙盘
实施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时需根据各自的专业教学需要设计和建构适用的实体沙盘和模拟沙盘。
(1)实体沙盘。
实体沙盘主要是在适用场地利用实物客体构建犯罪现场、审讯室、物证分析室等环境和情境。
(2)模拟沙盘。
模拟沙盘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出的电子沙盘软件系统。目前,笔者所在课题组已自主开发出基于VR-Platform虚拟现实平台研发的三维仿真互动软件―― 模拟仿真训练系统,包括重建案件现场系统、虚拟仿真现场勘查系统和虚拟仿真物证分析鉴定系统,已应用于实训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公安职业教育培训中沙盘模拟实训教学设计
(1)设计学习任务。
利用实体沙盘或虚拟沙盘,直观地再现案件现场、勘验提取设备、检验鉴定场所等。将学生分组,每6~10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勘验人员、鉴定人员、侦查人员等重要角色。指导学生根据案发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规范准确的勘验、检验鉴定、案件侦查与调查工作,并进行周密的案情分析与讨论,刻画凶犯特点,制定侦破方案。
(2)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直观的案件现场沙盘,模拟和再现案件发生时的现场状况。学生在现场勘验、案情分析、走访排查、检验鉴定和审问等一系列警务活动中能够体会案件侦破的全过程,认识到警务工作的科学规律。在沙盘模拟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遇到公安实战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必须和其他成员一起去分析案情,制定策略,实施全面侦查和检验。
(3)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在教学准备环节,站在公安实战的高度对涉及的主要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和讲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团队内共同学习,在角色互换中体验不同知识。
(4)设计教师引导与修正机制。
在实验实训课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仍承担着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执行任务,并及时发现和修正存在明显问题的职责。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地提供侦查、检验等工作环节中存在困难进行引导性的分析意见,并适当给以建议。
(5)设计总结环节。
最初的现场勘查、案件情况、嫌犯特征的分析与研判、物证的检验与鉴定、嫌疑范围内的走访与排查、最后的小组案件侦查工作报告等环节,使每一位学习者深刻体验公安工作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老师要对上述各环节中每一小组及第一成员的工作方法、效率进行逐一总结,并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予以提炼,并明确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方法。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意识中学习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
2.3 加强反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沙盘模拟教学模式
通过定期召开师生教-学交流会,汲取学生对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和建议,建立和加强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使其更适用于我国公安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3结语
在公安职业教育中采用沙盘模拟培训模式强化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演练与实践,使公安专业学生在模拟训练中逐渐学会将所学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灵活运用的方法。通过各门学科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的警务技能得到强化训练,便于学生掌握不同警种实际工作基本操作技能,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安实战能力。该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真正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公安教育教学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5
一、技师学院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升级教育特点
(一)承担着职业技能升级教育的使命
劳动部、财政部《关于规范技师学院管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发[2006]30号)明确提出,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由于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所以技师学院一般是在办学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发展升级而建立的,侧重于职业技能升级教育的同时兼顾学历教育需求。其基础是中职教育,培养对象在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础,因此,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师资、设备等,都是基于职业升级教育需要设置的,这是技师学院承担终身化职业教育使命,发挥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作用的优势所在。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技师学院具备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功能
作为统合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的终身化职业教育,必需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初阶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成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统一体。而技师学院正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分阶段、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着社会各类职业的培训和进修任务,与终身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对接紧密。
技师学院的教育模式是针对学员来源和职业经验多元化的特点构建的,因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学习需要,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双重教育目标。同时,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组织开发与职业资格要求相匹配、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技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高级工、技师的职业标准,其课程体系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实训课程构成。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达到高级工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并将德育渗透在各类课程之中,由此完成受教育者在职业准备阶段的知识技能培养教育,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而毕业生在经过两年以上的工作之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则可申报技师或高级技师的考评,从而实现其终身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晋级和职业转换。
(三)技师学院具备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形式
在培养形式上,既有针对在校生开展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又有针对社会大众开展的成人职业教育,还有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开展的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此外还有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下岗职工再就业教育、农民工培训等,同时,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面向在校生和社会行业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培训。
二、技师学院职业教育功能的发展性优势
(一)助推和引领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技师学院的教育培训对象多数是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一定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已具备某项专业技术或专业领域的生产经验。对他们而言,技师学院的继续教育,是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上的升华和职业综合素质再次提升的过程。技师学院以其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发挥专业特色与专长,参与到行业企业具体项目的相关任务中,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专业结构与培养定位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发展选择
作为一个社会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都有着人格发展、心理发展、情感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在较长时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特定职业岗位技能提升的需要外,更需要与人生发展相关联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包括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思想素养、人际关系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等。这就要求教育实施者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而技师学院恰恰能够在较大程度和范围上满足终身职业教育的相关需要。技师学院不仅能够以其综合性的专业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选择,更能以其高层次的培养定位为受教育者接受全面良好的素质教育提供可能。
技师学院通过与相关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机会。在与其他高校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方面,可利用技师学院的设备、场地和师资与相关高校的教育资源相结合,联合进行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经省级教育部门批准后,可以招收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升本科三个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满足学习着职业技能提升与学历层次提升的需要。
(三)积极开展以专业技术培训为核心的社会人才培训服务项目
作为终身化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形式,技师学院必需积极开展以专业技术培训为核心的社会人才培训服务项目。同时也为教师面向社会技术培训搭建平台,利用专业教师的技术及优势,开展面向社会多功能、多层次的培训服务,尤其是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进城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服务。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利条件,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技师学院能够为区域内同类或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提供师资培训、学生培训等服务活动,为高校同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从而达成终身化职业教育目标。
三、在终身职业教育中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一)与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紧密衔接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会干”、“能干”的层面上,而且更注重其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其娴熟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技师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性地走入企业或将企业相关人员请进学院,开展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企业调研,掌握企业技术发展状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人才反馈信息设计或改进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根据企业需要,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升级,甚至在其中发挥前导性的作用。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在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探索。如,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董事会的合作体制架构,在合作企业内部设立学习岛,在学院内部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实现校企双方的人员融合、设备互用、资源共享,企业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主要承担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任务。在校企共建的理事会与董事会的协调、指导下,统筹相关工作内容,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师学院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以及其他社会培训。例如,唐山市技师学院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建设中,成立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负责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员工培训等工作。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进行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等合作,使学生的就业目标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该专业还与具备合作条件的陶瓷生产企业开展“厂中校”试点,通过构建“厂中校”的育人环境,打造“学习岛”实习岗位,形成较为稳定、具有延续性的“学习岛”合作模式。根据在企业环境中实践学习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写相关实训指导教材,建立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完善运行办法和考核机制,制订质量评价标准。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提供轮流走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设备条件和技术指导。
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范文6
在过去的十年间,传统零售业被电商颠覆,产生了万亿级的航母级企业,现在随着互联网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在线教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远远低于娱乐和餐饮,其作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未来的渗透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互联网+”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39.7亿元,并且预计仍将以约20%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大。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较2013年翻倍,达到1733.9亿元。2013-2017年间,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原因,在线教育总用户规模将由6720万人增至12033万人。
同时,线上教育也开始抢占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根据新浪《2013 年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近4成网友表示参与过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教育培训参与率53%。考虑到巨大的网民基数,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直逼线下教育,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作为人才选拔的工具,优质教育更是作为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拥有。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打破教育资源稀缺壁垒。国外,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Coursera、Udacity 以及EdX)正以免费或价格极低的公开课冲击着收费高昂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共化。此外互联网特有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也影响着在线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互联网用户之间亦师亦友,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国内,BAT三巨头及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在线教育,如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云课堂立足于实用性的要求,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课程数量已达4100+,涵盖实用软件、IT 与互联网、外语学习、生活家居、兴趣爱好、职场技能、金融管理、考试认证、中小学、亲子教育等十余大门类,其最近推出的“微专业”板块更是联合各领域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精心打造的职业化课程,如按要求完成学习,考试通过可获得专业认定证书。
职业教育经营模式新突破
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可分为三类,即教学内容生产者、平台资源整合者以及技术设备提供者。
产业链下游:教学内容生产者。教学内容生产者大多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进化其在线教育产品,是在线教育的核心。根据产品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生产学习视频(传统网校、MOOC等)、生产各类教育类工具(移动端APP 、功能型的网站等)及UGC 模式(百度文库、豆丁网、知乎等)
产业链中游:平台提供商。平台资源整合者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起到“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按是否产生教学内容,可分为B2C和C2C两种类型,如新东方在线就是B2C的代表,其生产并销售其远程教育类产品,属于自产自销;C2C代表性平台包括百度教育、淘宝课程、腾讯课堂以及网易云课堂,平台自身不生产教学内容,而是依靠流量优势吸引生源,并通过技术手段撮合学生与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在线交易。
产业链上游:技术设备提供者。技术提供商本身不输出教育相关内容,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和全通教育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其技术支持是整套教育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项目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校网络成为其最大优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用户的付费意愿还不强烈,想要获得免费教育资源的用户还占据大多数,大部分用户仍处于付费培养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在线职业教育产业仍以免费和海量的内容为主,在线职业教育参与方更多的还只是将线上渠道当作导流量及推广的工具,缺乏货币化方式,纯线上教育培训模式盈利模式非常不稳定。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主要有内容收费模式(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增值服务模式(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大数据挖掘、以及提供学习工具等服务收取费用)、平台佣金模式(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广告收入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收费),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在线教育收费较为单一。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出现降低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互联网教育具有数据化、个性化、便利化等优势,这对一部分传统的线下教育培训产品和商业模式造成了冲击。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教育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线下教育将会被取缔,更有可能的趋势是线下线上的融合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教育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大的影响力、更有效率的管理、更加强大的用户粘性,产生“1+1>2”的效果。
深耕细作才是关键
职业教育受众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随之提高,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越少,更适合录播类的教育形式(比如注会的培训视频、计算机语言编程的教学视频、语言类培训等),其具有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较低的特性;此时,学生更注重教学的质量和内容,名师效应在此时的作用十分显著,其反过来也促进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招生。
教育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原创高质量内容的匮乏,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考试标准导致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考试教材研究和以国外引进为主,缺乏规模化的独立开发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足导致盗版泛滥,原创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生存土壤,原创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缺乏进一步改善或者再创作的动力。随着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及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也较高,行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个教育培训机构想要突围,必须加强自身绝对优势,优化所处领域教学内容,方可积累客户,做到长期发展。
他山之石
职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重中之重,从传统代工厂制造业向工业4.0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对职业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将注重非学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与参考意义。例如,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近几十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德国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能较早地接触社会新技术。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影响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及时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社会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渗透将会是职业教育变革的两大推动力量,政策从国家意志高度由上至下施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互联网从底部影响用户使用习惯由下至上对职业教育产生变革。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2014-2020年)》体现着国家意识对职业教育产业的推动,中高级职业院校即学历职业教育将从中积极收益;“互联网+”则将使职业教育转型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线上互动、大数据分析及O2O 融合,变革最多的是非学历职业教育。在两大动力推动转型、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产业必将迎来大变革。
【资料】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后得到迅速的推进和发展。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调整与转型,德国立即开始教育体系的重建工作,恢复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一方面,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政府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另一方面,为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和高级经济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力发展的态势。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法》中正式提出“双元制”,即正式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形式写入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定义为“双元制”。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改革者主张将基础职业培训标准化,在职业学校内进一步充实实用的培训内容,实行“基础职业教育年”,尝试给“双元制”一个新的现代结构。
此后,德国政府多次从立法角度强调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1997年推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强调职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化适应能力,承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2005年,政府颁布新《职业技术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价值是国家的任务。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提速、规模壮大,各州、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从而使德国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纵向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比例结构合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体系。初级职业教育或初级职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的合格工人或职员,培训的对象是完成了9年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不继续升学而准备就业的青年人;中级职业教育以培训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师傅为目标,其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受过初级职业教育,获得专业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1至2年的职业活动者;高级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培训高级技术人才,如工程设计人员与其他高级技术人才等,其培养对象包括全时制职业学校、专科高中的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人员。政策方面,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刺激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增加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德国分别在1969年、1981年、1997年、2001年、2003年分别制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职业教育改革计划》、《职业教育报告》和《2010年议程》,针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方式转变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