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 体育骨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59-001

初中,是一个学生漫漫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且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精力最为旺盛,对其引导得当,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研究目的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骨干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水平、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学的2012届初三(1)班和初三(3)班为研究对象,初三(1)班人数为31名(男15,女16),初三(3)班人数为32名(男16,女16)。其中,初三(3)班采用选拔4名体育骨干进行教学的方法。

2.访谈法

访谈相关专家9名,为本文的攥写提供理论支持。

3.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63份,回收63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初三学年刚开始的调查中,初三(1)班和初三(3)班对体育课的态度相差不大,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为22对21。

T:为男女数值之和

由表2得知,在初三学年刚开始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中,初三(1)班和初三(3)班在各项身体素质上,相差不大。由上看出,初三(1)班除了在实心球项目上较优于初三(3)班,其他项目上,两班几乎没有差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我们从表3可以看出,在2012年5月的体育中考中,采用选拔4名体育骨干教学方法的初三(3)班,在被调查的各项身体素质中,初三(3)班的成绩都明显好于初三(1)班。实践证明,2012年5月的体育中考,初三(3)班在体育考试中,各项成绩都非常明显的好于初三(1)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体育工作者的深思。

1.体育骨干的选择

骨干,在团队中,是领导者,更是组织者。其示范性和榜样性是团队进步的动力。因此,体育骨干的选择,是一门很重要的且很细致的学问。首先,体育骨干要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其次,体育骨干的亲和力,是该团队获得稳步提高的保证。最后,体育骨干的表达、讲解能力必须出众。

2.体育骨干的运用

2.1体育骨干在技术性项目中的体现。在实心球实际教学中,在初三(3)班选拔4名体育骨干,进行分组学习,且各小组的人员组成始终保持不变。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各小组充分的宽松练习环境,教师只需要每堂课定时进行总结,并在隔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组织各小组进行实心球的比武活动。这就把一个班的人员组成分成了四个小班,相当于一堂体育课里有5名体育老师在上课,练习强度密度都增大,且增强了小班内的凝聚力。

2.2体育骨干在集体性项目中的体现。在跳绳项目中,发挥体育骨干的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体现集体性。在初三(3)班的跳绳体育教学中,选拔4名体育骨干,每个体育骨干带领其他7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次练习各小组8名学生跳绳总数相加,并记录下每一次的成绩。每次练习后,由体育骨干进行总结

2.3体育骨干在高竞争性项目中的体现。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跳远和50米向来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其高竞争性,也是学生在该项目中自我展示的主要场地。在初三(3)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了立定跳远和50米的动作要领以及练习方法之后,把指挥棒交给了4名选拔出的体育骨干,让其组织各组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形成了4组以立定跳远和50米为主项目的“田径队”。在跳得更远、跑得更快的目标刺激下,4名本身跑跳水平很高的骨干不断的鞭策着本组其他7名学生的训练热情,并督促着他们进行练习。骨干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教练的作用、竞争者的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练习和超越的热情。

四、结论

在对初三(3)班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体育骨干的正确选择并任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个好的体育骨干,必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力助手,也会使枯燥的练习内容变得生动、流畅,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练习内容的热情,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三体育教学;小群体;自主性共同活动

一、“小群体教学法”的界定与主要特征

1 界定

“小群体教学法”也被称为“小集团教学模式”,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的社会性作用以及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群体教学法”虽然形式多样,但一般在单元的开始都有一个分组和形成集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小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各自的学习目标,单元的前半部分以学习活动为主;单元的后半部分则以练习和交流活动为主;在单元结束时,一般有小组间比赛、小组总结、发表和全班总结等步骤。

“小群体教学法”的案例

在进行初-二的“肩肘倒立”教学,本单元为6课时。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按学生情况分成6个“异质”的学习小组,教师先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讲解学习的过程,让各小组讨论下本组的学习目标。在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对全班进行肩肘倒立的讲解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在单元的后半部分,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组内同学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练习,互相帮助、共同思考,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不时给予指点;在单元结束前,进行小组间展示比赛,小组总结与发表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感想,教师进而进行全面总结后结束。

2 特征

①自由组合:在每一个单元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小群体”的组成数量,然后学生根据相似性、接近性和补偿性心理要自由结合组成。

②自由选择练习手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供若干层次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供各“小群体”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③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这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喜欢的但不熟悉的可以多选、多练;对于不喜欢或已经掌握的练习可以少选、少练,甚至可以不选、不练,自主支配。

④自由交往:学生在“小群体”中受社会往动机驱使,彼此之间要进行交往,教师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

学生自身的体质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我就准备四副跳高架(高度都不一样)让学生们自由结组,分别站在跳高架前,我先讲授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再由他们自己选出认为在本组最优秀的学生做小老师来带领他们进行练习,我在一边观察,一边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及易犯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有的学生已经掌握动作要领已经完成本组的高度要求,这时小老师提出申请可以向下一高度挑战,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二、“小群体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小群体教学法”应按单元有计划具体实施。教师应按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安排4~6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准备部分

一是教师根据教材和本校实际条件及学生特点,计划各次课练习的分组数量,由学生自由组合;二是提出各“群体”分工参与意见,由各“群体”自我选出组长和其它需要的职位,如记录员、安全保护员、器材管理员等。

2 明确目标部分

每个单元学习开始。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引导,让学生知道“五学”,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习要求、学的怎样。

3 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首先。明确单元目标:提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其次,安排课次及每课次教学内容;然后,提供选择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最后,安排其他活动的要求。

4 单元小结阶段

一是教师检查各“群体”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二是对各“群体”学习情况做出评价。

三、运用“小群体教学法”的要求

“小群体教学法”属于探究性性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学生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依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识或问题确定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课题。当课题确定后,是把一个单独的课题作为一个发现过程,还是把一个单独课题分解为几个问题,构成相应的几个发现过程?每个过程的知识量是多少?这都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进行安排。

2 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学生的探究、发现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化。

3 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师生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心理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通过“小群体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和达标水平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练习密度,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克服了教师“满堂灌”和不结合实际盲目执行教学的做法。“小群体教学法”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学习,对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效果显著。

“小群体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自主性与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次,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相互渗透,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2 建议:通过“小群体教学法”的教学实验,在毕业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初三体育教学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体育;升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51-01

学生高尚品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团结互助、坚强勇敢、遵守纪律。体育教学中处处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得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共探讨、清思路,提供借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009――2010学年度在天津市咸水沽第三中学所教的初三年级的2个班(3班和5班),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各类体育、德育书籍、资料及上网查询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评论等。了解近期国内外对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2)观察法:观察并记录体育课堂中教师授课时由于对两个班级的德育教育渗透程度不同,总结两个班级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情绪、学习状态以及教学效果的情况。

(3)访问调查法:对两个班级中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其中,3班男生2名,女生2名;5班男生3名,女生2名。了解了教师当堂课使用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有何主观感受。

(4)比较法:比较两个班级因体育教学语言的使用不同,而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差异。

(5)经验总结法:归纳总结出体育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实践结果与分析

一学年的实验期结束后,通过运用观察法,访问调查法和比较法发现,两个班级的学习状况有明显差异;5班的同学学习积极性高,与老师关系融洽,组织纪律性明显提高,并且在一学年的时间里不但完成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学习了其他教学内容,因此本学年体育成绩明显提高;3班的同学则学习情绪比较消沉,与老师缺乏沟通,组织纪律性涣散,在本学年度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所以体育课成绩平平。具体、形象比较见下表2

三、结论

1、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个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体现并不是表现在口头上的,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看得出来的。而体育运动的显著特点就是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各项运动技能的,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教学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集体性、配合性,体现坚强、勇敢、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等精神品质的特点,比如跨栏跑体现勇敢、顽强的精神;中长跑体现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足、篮、排运动能体现集体配合的团队精神……,这些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创造了独有的基础和条件。

2、结束语: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组织纪律性,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4

一是中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他们的身体从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进入运动状态,他们的机能运动能力总是从相对较低水平逐步提高到较高水平,然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又慢慢出现疲劳状态,运动能力逐渐下降。也就是说,经历了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体育教学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合理安排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强度)。一节课中,练习时间太短,次数过少,运动量太小,平均心率还达不到110次/分,对身体素质锻炼作用不大;运动量过大,比如有的生理测定平均心率超过180次/分,密度80%以上,运动指数超过2,心率曲线高峰又出现在课的前半部分。这种课不仅使学生疲劳,而且有损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学中要严格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安排好练习和休息的时间以及适当的运动量。但可悲的是,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尤其是初三年级的体育课成为一种摆设,表现为一是上得很少,二是训练强度不够,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是中学生动作技能技巧形成过程的规律。体育动作技能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动作要领,并给学生做示范。在这个阶段,学生只能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但很难准确掌握动作要领,所以他们的训练有时虽然很认真,但很难规范到位。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大脑皮层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因而动作逐渐变为协调、连贯和准确,但还不熟练,不能运用自如。动作的巩固、提高阶段。大脑皮层已经形成巩固的动作定型,因而能够高度准确地练习和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掌握和遵循以上两条基本规律,就可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效率,从而避免无效劳动。

其实,不仅是中学体育课,就是别的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同样有规律可循。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已经初步揭示出识字教学的规律,并形成了一定的 “序”。传统识字教学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死记硬背一节课学三、五个字,两年内学生只能识一千字左右,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差。而现在,无论采用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还是发展识字法,两年内学生均可识二千五百个左右的字。学生在掌握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构字率强的独体字以及最基本的构字方法基础上,借助拼音,就能够较快地运用构字零件和部件分析字形,整体认读,音、形、义结合,识字与学词、学句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字学得快,记得牢,用得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所以如此,其基本原因是,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既力求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律,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言的规律。体育教学同样如此,虽然教师教学风格不同,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只要掌握程序的变化规律,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5

【摘 要】现行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其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针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孩子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体育训练来提高其意志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同时还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塑造,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飞速的进步,这就给中学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很多学校认为增加体育教学项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最终却因为过多的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因而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把握重点。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爱动、好玩的天性,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对于喜欢的却很容易变得非常专注。然而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会大大消耗学生的精力,使其疲于应付,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最终致使教学工作徒劳无功。另外,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升学考试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减少,这也是阻碍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教学观念

现阶段,我国高举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但是在教育体系中却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系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实现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教学改革观念上,一味强调体育教学的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身体形态、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别,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某种标准,难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1.3教学目标

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很多中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必须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方向。

2.加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提出

2.1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将掷标枪、扔铅球等学生不感兴趣或是难度过大的体育项目去除,避免由于强迫学生学习而降低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对武术、射击、篮球、羽毛球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要多加训练,使学生更加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并在体育学习中能够获得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教学要围绕素质教育开展

体育教学要确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要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得到最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体现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并兼具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知识、体力、情感、态度、道德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才是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

2.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性,进而促进自身素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体验运动的乐趣,进而增强体育意识,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结合社会需求,充分体现灵活性和针对性。还可以将体育教育采用游戏的方式展开,并结合德育教育,全面发挥体育教学的多向育人功能。

2.4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中学体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研究健康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中学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意识、教学方法,并同时设立完善的体育效果评价,为学生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3.总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深人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热爱本职,重教敬业,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推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54

初三体育教学总结范文6

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实施之前,首先要对课堂进行整体的目标设计,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課堂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最终目标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模式的选择。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主要以应试教育和分散教学为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经常会有变动。到了初三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中考的项目为主,对中考需要考查的项目进行多次训练。另外,初中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课程在开启之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对所制定的教学体系也不太理解。整体的模糊教学造成无法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的运动形式较少,对于学生所建立的教学项目也较少。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授学生几个简单的基础运动项目,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并且对于运动项目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

二、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一)全面性目标与简洁性目标相结合

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制定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将目标进行全面性和科学性的结合,推动初中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摒弃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缺点,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学习技巧。简化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重要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而细致化的设计,通过仔细地研究制定措施,解决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存在的纰漏。在设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时,教师要突出教学的主要目标,强化体育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提高,深化体育教学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设定体育教学目标时,选择目标要在体育教学的范畴之内,在确定完目标之后,就要通过一些教学措施来实现目标。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掌握,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科学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可以按照教师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拟定。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一般不会将教学的目标设置太高,通常都具有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在教学的具体流程上,并不会太复杂。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会像教案中所写的那样简单,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彼此互动,共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收获到新的知识,认识到新的领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生成性目标,总结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全面应用课程中的资源。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主体性

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通过目标来展现主体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现代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并且在一种较为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在设定初中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