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1

关键字:城郊旅游;功能定位;文化休闲;休闲度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向中部转移,境外投资也不断涌向中部地区。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得以飞速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休闲意识,养生健康意识也在转变。在国家实行周末双休制度下,时间的分散性使得短距离、短时间的城郊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尽管城郊旅游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一个对城郊旅游的合理准确的功能定位,这也使得有关部门在做城郊旅游规划或者制定一些旅游政策时没有针对性,而潜在旅游者和旅游者对当地城郊旅游的形象感知也不深,总之吸引力、感召力不够。

一、城郊旅游的概念

城郊作为城市的后花园,是距离城市居民最近的自然区域,但其范围或边界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城郊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综合概念,而且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城郊难以用明显的分界线来界定,本文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来定义城郊旅游。城郊旅游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车程一般在2小时以内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乡村旅游类型。城市郊区凭借其近距离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宜人的气候环境、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等优势,成为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短时间出游的目的地,由此给城郊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二、赣州城郊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密度增加、城市污染、噪音加剧、城市公园饱和,使得人们更渴望离开闹市来放松自己。从1995年新《劳动法》规定五天工作制到新的带薪假期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黄金周格局。经济条件的许可,时间的分散性以及旅游公交和私家车的发展都为短时间、短距离的城郊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

据专项调查显示,赣州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539.38元/人)远远低于南昌(645.28元/人)、九江(629.38元/人),甚至低于省内平均水平(566.26元/人)。旅游消费结构方面,赣州游客的长途交通费占的比重较小,这清晰地反映出赣州游客市场近域性特征,游览和住宿的花费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都反映了赣州目前主要是以近距离的城郊旅游为主。

三、赣州城郊旅游功能定位的分析

点―轴理论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沃纳.松巴特等人提出。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运用点―轴理论赣州市城郊旅游发展可以以323国道和京九线为两条主轴线,赣州市、瑞金市、龙南县作为三个增

长极。

(一)以赣州市中心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在赣州周边县市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其中市近郊、赣县、于都、兴国以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为主,包括多种古建筑(郁孤台、八境台、文庙、白鹭古村、七里镇古窑遗址等)、古代工程(宋城墙、福寿沟、古浮桥、古炮台、大余梅关古驿道等等)、古文化(赣巨人文化、古戏曲文化、石窟造像、摩崖题刻文化、风水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古街(灶儿巷、南市历史街区、中山历史街区、八景台古玩街等等);革命遗址遗迹:兴国六园、于都出发地――第一渡遗址、信丰广场、通讯社等等。而南康、上犹、崇义主要以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主,包括南康黄龙村水库、上犹陡水湖、崇义阳岭、上堡梯田等等。基于赣州城郊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比自然生态景观更具有比较优势,以赣州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应该以历史文化休闲游为主,自然生态游为辅。

据江西省旅游局《关于2010年江西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赣州游客出游目的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会议、宗教、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非常少,仅占到10%左右。这虽然暴露出目前赣州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现实,但也可以看出以休闲观光游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基于此,城郊旅游发展的规模和范围才能更好的与市场对接。

(二)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1.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曾还作为中国的“京都”。江西省有14个中央苏区县,其中有11个分布在赣州,而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都是中央苏区县。这些县市都因为曾经作为战场,或者伟人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而留下众多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这里是战略转移的根据地,万里的出发地,无数英雄豪杰的诞生地,红色歌曲和红色影视剧作的发源地。各县市城郊旅游资源数量、品质不同,具体可以归纳如下:瑞金、兴国、于都红色游占明显优势,而会昌、石城、宁都、信丰、寻乌绿色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所以把具备这两种特色的景区归纳为红色+山水综合型景区。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中,每个县市可以把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一分高低,如瑞金城郊旅游资源中红色资源要多于绿色;而信丰绿色旅游资源要多于红色旅游资源等等。但是从品质和声誉度来说,这些县市都是中央苏区县,首先因红色而闻名,绿色只是起到“绿叶”配“红花”的效果。居于红色革命遗址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是记录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独特的教育功能(公务考察学习、在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殿堂、军队训练场所、企业管理),结合绿色山水,对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为以323国道、206国道为轴线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绿色生态为支撑的红色生态文化休闲区。

2.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市场条件分析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协会”的召开,“红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形成之后,区域合作能力不断提升。瑞金、兴国、信丰等作为中央苏区县,“红三角”地带之一,其影响力的增加,客源也会不断增加。323国道正是与福建和粤北革命老区连接的一条交通要道,承载了很多互动客流。这些客流当中有很多是政府部门、国营企业、教育机构的人群,要充分把握他们之间公务交流、商务游憩、教育培训的各种不同需求等,设计出不同的时尚线路。而以瑞金为增长极的的城郊地区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和自然生态城郊旅游资源有条件设计一个符合社交需要、文化休闲的接待场所。基于此,对以瑞金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仍着重于红色文化休闲。

(三)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分析

1.城郊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以客家文化为重,主要包括客家建筑、客家民俗风情和客家方言。龙南县人把客家母亲雕像和客家围屋建筑微缩到了龙南县龙翔广场上,浓缩了客家围屋文化。客家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大多座落在农村(郊区),客家民俗文化大多起源于农村,客家人借助农村(城郊)文化这个载体充分挖掘和推介客家文化。开展舞龙、舞狮、客家山歌、客家厨艺比赛等与客家文化有关的活动,让人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活动品味客家文化的厚重,通过生动活泼的竞技比赛获悉客家文化的成果,使农村(城郊)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舞台。而相对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资源体系中,自然景观资源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如龙南小武当山、定南九曲度假村,安远三百山,寻乌青龙岩风景区,全南宗教旅游胜地天龙山、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车八岭、龙兴湖、瑶族山寨等,信丰脐橙林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森林公园型,温泉度假型,宗教型和农家乐型。它们都具有绿色、生态、休闲的特性,是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居于此,可以将它定位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而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旅游的总体功能定位可以定位为:京九线上,贯串客家文化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

2.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龙南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这一历史渊源,加上客家人爱国爱乡、不忘祖宗的个性,吸引了大量的闽、粤及海外客商人回乡探亲访友或者寻宗问祖。以龙南为增长极的城郊地区,龙南、全南、定南、安远、信丰、寻乌基本上都是全县通客家方言。而这些地区以客家文化为纽带,以旅游节庆活动为契机,吸引了来自赣州周边地区、广东、福建、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外的客籍华侨游客。其中有大部分是客籍商务客人,他们要求高档、舒适、省时、别具一格的行程。根据以龙南为中心的城郊旅游资源条件来设计一个高品质的专门为商务提供服务的休闲度假场所可以满足其要求。因此,从市场的角度看,以龙南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应该还有“商务休闲区”。

五、结论

综上三个区域的城郊旅游功能定位分析,以及赣州市城郊旅游现阶段的功能定位分析,本文给赣州市城郊旅游总体功能定位是:

1.以历史文化休闲游为主,以生态游为辅的旅游区。

2.以323国道、206国道为轴线的,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绿色生态为支撑的红色文化休闲区。

3.在京九线上,贯串客家文化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及商务休闲区。

参考文献

1.张波:《赣州市旅游局局长张波谈赣州旅游发展》.中国赣州网.时间:2007年6月14日9:10.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2.钟朝阳:《谱写赣州旅游业的新篇章》.中国赣州网.2009年10月.

3.魏薇:《小城镇建设》基于城郊休闲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09年第07期第1页.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苏州;民俗节庆;现状;对策

0 引言

民俗节庆旅游作为旅游游憩资源的一种,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民俗节庆旅游作为节庆旅游的一种,其不但对旅游业的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对当地形象的传播更具有文化内涵上的意义。界定民俗节庆旅游的前提,首先是对民俗和节庆的界定。所谓节庆,就是指某地区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地理和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所谓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本文研究的民俗节庆是指以苏州民俗风情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因此,本文对民俗节庆旅游的定义是,某地区或区域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经济、历史等为主题,经过规划、开发和宣传或者营销等手段举办的旅游活动,这种专项旅游活动形式可以带来某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属于事件旅游中节事旅游的一种。

1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概况

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众多,主要有:一月的虎丘春节年会,正月初五接财神,春节民俗综艺活动;二月有元宵灯会,苏州太湖梅花节;三月吴中洞庭碧螺春茶文化节,石湖“百花节”,太仓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四月清明节,东方水城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五月有凤凰美食狂欢节,苏州太湖宠物节;六月有苏州太湖宠物节,拙政园荷花旅游节,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苏州太湖龙舟赛;7月“红色之旅”沙家浜红色旅游节,蒋巷葡萄采摘节;八月苏州摩天轮乐园七夕情人节活动,石湖串月民俗风情游,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太湖开捕节;九月虎丘金秋庙会,太湖牛仔啤酒风情节,阳澄湖蟹文化节,中华丰收美食节;十月天平山“ 红枫节”,九九重阳庙会活动,羊肉美食节,十月太仓展;十二月同里罗星洲暮鼓晨钟活动,寒山寺听钟声活动。

苏州四季分明,民俗节庆活动根据气候因素分布,一般从每年的4月开始,苏州进入仲春,气候宜人适合踏青游玩,9月到11月,进入苏州的第二个旅游旺季,客源市场会集中于这个时间来苏,气候条件比较差的冬季和夏季活动减少,因此可见苏州民俗节庆活动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比二、三季度相对偏少。

2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的现状分析

2.1 宣传力度不均衡

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虽然名目很多,主题丰富,但是除了在四月时举行盛大的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时候进行大力宣传外,其他时间或者其他的活动宣传力度不强,或者宣传内容和形式单一。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以当地居民为主,而外地游客却很少,而且散客居多,团队很少。

2.2 品牌少,知名度低

目前苏州旅游的主要资源仍然以苏州园林为主,苏州的水域风光和历史人文以及民俗节庆活动等资源并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辐射程度普遍较低。比如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但是苏州的优势就在于端午节的产生与苏州有关,可以说是端午节的发源地之一,有一定的文化依托,但是知名度却不高,外地游客很多都不知道苏州与端午节之间的渊源。像端午节这样的有吴文化依托的旅游资源在苏州还有很多,开发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如何把这个品牌做出去,需要专业管理人才,而目前苏州此类人才比较稀缺。

2.3 主题很多,但缺乏个性

苏州民俗节庆活动主题很多,但是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目前苏州的民俗节庆活动的吸引力不强,除了宣传力度不够之外,还有就是缺乏个性色彩。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开发旅游资源,民俗节庆活动缺乏个性是一个通病,没有个性的活动对旅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比如苏州的很多民俗节庆活动,不外乎几个常规模块,开幕式、美食节和狂欢大会,活动主题虽然多元化,但是内容是单一的,旅游者看多了,不免失去新鲜感。

3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旅行社的宣传,拓宽宣传渠道

苏州旅游市场目前仍以团队游为主,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是游客可供选择的范围,如果旅行社不把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旅游产品的其中一项资源对游客进行宣传,那么团队游客又何从选择和知晓有这样的活动呢。所以旅行社作为旅游的主力军,在宣传民俗节庆活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对苏州各大旅行社加大宣传,才能成功实现对客源市场的开发。旅行社作为主要的宣传渠道,电话推广、网络宣传、现场推介等途径也有各自的优势,采取多渠道联合宣传,能够提高对民俗节庆活动的及时跟踪回访和总结,能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发挥地域优势,与周边城市共同开发

苏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上海,南连浙江嘉兴、湖州等地,西拥太湖,北靠长江,在苏州周边形成了一个旅游城市群,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杭州和南京是省会城市,各城市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旅游资源,但是也有相似的文化依托。所以,苏州应该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主动与这些旅游城市合作开发民俗节庆活动,把活动的范围扩大,利用其它城市的优势资源与自己的不足互补,把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客源吸引到苏州,同样的,他们也可以吸引苏州的客源,昔日的竞争对手,今日成为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得到双赢。

3.3 增强民俗节庆旅游的参与性

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而缺乏旅游者体验性和参与性。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民俗节庆旅游资源,开发出能够让游客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民情,感受当地的文化特点,提升民俗节庆旅游的体验价值,增强旅游者对活动的感受,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同时实现旅游产品总价值的提升。

3.4 培养专业人才管理民俗节庆旅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力资源是目前各行各业的第一竞争力,旅游业也不例外。人才资源的优劣程度决定着其它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因此开发和发展苏州民俗节庆旅游资源的前提是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牵涉面很广,包括活动前收益预测、对节庆的开发、策划和营销、还包括筹办和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等等,而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在苏州地区相当缺乏,因此苏州需要尽快培养此类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

4 结语

通过对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我们发现苏州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很多,但是发展水平较低,这主要由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均,品牌少,知名度低及活动缺乏个性等原因所致。这些现象也是当下许多城市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拓宽渠道,增加活动参与性等手段来吸引客源,并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管理民俗节庆旅游活动来为进一步发展作好必要的人力资源准备。本文仅仅是对苏州民俗节庆旅游资源作了较浅的分析,提出了几条不成熟的应对之策,对具体的细节和运作还需要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龙英晓,王笑.青岛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63~66.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3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旅游和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家、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的生活方式。着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法则、、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对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着.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结构;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96-04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经阶段。文物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代表中国境内文物质量的最高水平,具体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他等六类。自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相继评出了七批共4 29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50家,占10.49%,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如何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带动文化旅游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极力追逐的目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大量佛教文物,佛教旅游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发展佛教旅游优势明显。分析山西境内佛教资源分布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摸清全省佛教资源现状,优化资源组合,总结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为山西省佛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研究界对于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国家层面的:如朱、陈晓亮对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1];吴必虎等对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2];马晓龙等对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3];省级层面的:如申怀飞等对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4];黄远水等对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5];王雯萱等对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6];基于GIS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定量研究――以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7]。对于专项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有谢志华等对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8];王昕等对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9];黄华等对中国漂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10];魏鸿雁等对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11];王昕等研究了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12]。然而对于宗教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仍少见,且尚未出现有关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结构的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的名单,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共有45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逐一筛选,共遴选出157家佛教文物资源,第一批7家,第二批3家,第三批7家,第四批4家,第五批31家,第六批52家,第七批53家。其中前四批属于一类,数量较少,文物质量高,分布集中;后三批属于一类,数量较多,分布广泛。

(二)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10.0中的Arcmap软件将157家佛教文物以点状要素标记在一张已配准好地理坐标的中国地图上(该地图标有县级行政界线),添加文保批次、朝代、地址等字段,并根据文保批次为要素添加得分字段,第一批10分、第二批8分、第三批6分、第四批4分、第五批3分、第六批2分、第七批1分。其空间分布(如下页图1所示):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并采用数学地理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利用最临近距离和最临近点指数对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数量化测度;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对全省佛教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分析得出山西省佛教资源密度分布以及高密度地区。在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二、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可以从空间分布的类型、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进行考量。

(一)空间分布类型

1.总体分布类型

最临近距离是指点状事物在地里空间中相互临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测出每个点与其最临近点之间的距离r,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即为表示临近程度的平均最临近距离。在随机分布状态下,其理论上的最临近距离测算公式为:

rE==

其中rE为理论最临近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最临近点指数R定义为实际最临近距离与理论最临近距离之比。

R==2r

当R为1时,r=rE,点状要素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r>rE,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

根据公式,计算出157处佛教文物资源理论最临近距离:

rE==≈15.79(km)

利用ArcGIS10.0中的邻域分析,直接生成近邻表,搜素半径设为60km,得出各文物点与其最近的旅游景点之间的实际最临近直线距离值,去除直线距离在1km内的重复值,求得实际最近邻距离:

r=∑156

0 ri≈10.96(km)

因最邻近点指数R0.694,故山西省佛教文物资源属于凝聚型,趋于集中分布。

2.各市佛教资源特色

以文物得分为权重,从文物朝代分析各市文物特色。总得分代表该地区文物总量,均分代表该地区文物质量。发现山西各市文物差异性明显,总体可概括为:以北魏辽金文物为主的晋北地区、以明清文物为主的晋中地区、以宋元文物为主的晋南地区和唐宋元明清文物皆为普遍的晋东南地区。 3.各县佛教资源对比

依据总得分为全省107个县市进行排序,取总得分前十名发现,晋北地区占5县,五台县、大同市、浑源县、繁峙县、应县,竞争力最强;晋东南地区3县,平顺县、高平市、长子县;晋中地区两县,平遥县、太原市。

(二)空间分布均衡性

山西省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各地都有富有代表性的文物资源。157处文物资源也分布于各市,由于各市县的自然人文条件不同,各市县所拥有的文物资源数量特色也存在较大差异。

1.文物分布集中程度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

G=100×

式中,G为文物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个市县的文物数量,T为文物总数,n为市县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文物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文物分布越分散。

在本文中,文物总数T=157,县市数量n=107,通过计算,得到山西省佛教资源地理集中指数G=15.82。倘若157处文物资源平均分布于各县市,即每个县市的文物平均分布于各县市,即每个县市的文物数量为=1.467处,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7.48。15.82大于7.48表明从县市的尺度来看,佛教文物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

2.文物分布地区差异

第一二批文物主要分布在以大同、五台山为核心的晋北地区,代表了山西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第三四五批文物主要分布在以长治、晋城为核心晋东南地区;第六七批文物在晋中、太原地区密度最高。佛塔主要分布在晋北和晋南地区,晋北地区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中心分布,质量最高;晋南地区以运城地区为主,数量多、密度大,多为宋代文物。石窟寺分布较均匀,以云冈石窟质量最高,除金灯寺石窟为明代开凿外,其余7处石窟寺均为南北朝时期开凿。

(三)分布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10.0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157处佛教文物资源进行密度分析。各项参数均采用默认值。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三、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山西省佛教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最临近点指数R0.6941。

(2)全省佛教资源分布较集中,均衡性较低,地区差异较大,157处佛教文物资源的地理集中指数G=15.82。

(3)全省佛教资源高质量区域为以大同、五台山为核心的晋北地区,代表了山西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全省佛教文物可分为三个层级,一级地区:晋北地区;二级地区:晋东南地区;三级地区:晋中地区、晋南地区。总体分布呈“头重脚轻”规律。

(4)全省佛教资源高密度区域为以北魏辽金文物为主的晋北地区、以明清文物为主晋中地区、以宋元文物为主的晋南地区和唐宋元明清文物皆为普遍的晋东南地区。北部多含少数民族特色,具有国家意志。南部则多为民间行为,保存与开发状况较差。

四、建议

构建“一主三副”的山西佛教旅游开发新格局。

“一主”指“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圈”,是指以大同、五台山为“双核心”,从区域综合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条件出发,合理配置晋北的佛教资源,而形成的旅游业的“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地域范围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主要面向全国及国际市场。

“三副”包括“晋东南佛教文物密集区”、“晋南佛教文物密集区”和“晋中佛教文物密集区”。在平遥县、平顺县、高平市、长子县等佛教资源密集地区重点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以服务周边地区为主,突出当地特色,全面盘活山西佛教旅游格局。

参考文献:

[1] 朱,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5).

[2]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1-5.

[3] 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5).

[4] 申怀飞,郑敬刚,唐风沛,吴国玺.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2):179-183.

[5] 黄远水,陈钢华,吴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7).

[6] 王雯萱,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124-128.

[7] 赵军,林灵生.基于GIS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定量研究――以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1):20-26.

[8]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6).

[9] 王昕,齐欣,韦杰.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3,(1):101-105.

[10] 黄华,付磊,明庆忠.中国漂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5):461-463.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广西; 旅游形象; 传播

旅游部门数据显示:2011年全区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4.09%,相当于广西GDP的10.92%。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宣告旅游业已成为广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旅游业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国内发达的旅游省份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本旅游区域的优势,树立鲜明的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地特色品牌,成为各旅游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旅游在旅游吸引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及目的地管理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有效的举措,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而当前,旅游地形象对于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决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旅游形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运用旅游形象传播策略,更有效地传播旅游形象,是广西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一. 广西旅游形象的重新定位

“天下风景,美在广西”,这是广西旅游目前的宣传主题和口号,也是广西旅游最响亮的名片。这个宣传口号还是突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旅游原有的形象,而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仅包括优美的风景,还包括会展等节事、海滩、红色旅游基地,生态养生旅游基地等等。以南宁为例,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强劲地拉动了南宁入境客源的增长,使南宁逐渐成为中国—东盟旅游集散中心。据统计,2004年南宁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56万人次,2007年为14.11万人次,2010年为16.75万人次,2011年达到23.61万人次,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广西全省的2011年地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30.48%,2011年南宁市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54.58%。可见,南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整个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广西旅游形象如果还定位在原来的山水风景的特色,就没有反映出广西旅游发展的新动向,旅游形象没有得以充分展示。

广西旅游局局长陈建军说:“广西通过培育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巴马长寿国际旅游美食节、宾阳炮龙节和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等100个重点旅游节庆和会展品牌,全方位展示广西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扩大了广西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广西旅游发展的特色已经不是原来的单纯的团体标准观光型的旅游产品,而是由大型节事活动带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根据《2011年南宁市旅游业统计报告》中的调查,2011年国内旅游者到南宁来的旅游者中国内旅游者的旅游方式主要以家庭或亲朋结伴为主,自驾游比例升高。其中只有8%的游客是由旅行社组织。2011年到南宁市旅游的游客主要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和探亲访友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22.1%、16.51%、14.45%和11.01%。

广西旅游形象定位应该是综合广西的精华旅游资源,提炼出关键词,并体现出富有朝气的时尚气息。广西旅游资源大都集中在是桂林、南宁、北海和百色地区,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旅游主题。南宁是绿色会展之都;桂林是世界山水文化之都;北海是海湾明珠;百色是红色旅游基地及生态乐园。因此,广西旅游形象的关键词是会展、山水、海湾和红色旅游。

二. 广西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一)植入策略

植入策略,来源于营销界的“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或者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或者电视节目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1] 公众对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已经司空见惯,而且颇有微词,似乎对影视局的商业气息感觉不好,但是作为影视剧场景的旅游地形象的“植入式广告”,公众在欣赏影视剧情节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杭州的西溪湿地的名声鹊起归功于电影《非诚勿扰》的公映,这是植入式传播在旅游地形象推广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国内外的一些经典的影视剧的热播也都对旅游地的形象起到了极佳的宣传作用。比如《冬季恋歌》里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原道滑雪场成了著名的“情人之路”,此剧在日本播出后,该地就吸引了多达20万人次的日本观光客,相关经济收入高达近3亿美元。[2]

广西的最初旅游形象就是在电影《刘三姐》中得以展示,优美的漓江风光和风土人情因为一部电影深入人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传遍大江南北。以至于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不少外省人以为桂林是广西的省府,而不知道南宁是哪个省的。广西旅游新形象传播应该重视植入策略,不失时机地为一些时尚影视剧提供拍摄场景,展现广西丰富的旅游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广西旅游管理部门可以集结民间资本,策划投资拍摄以广西本土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如果该影视作品能有《刘老根》似的成功,广西旅游新形象的传播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二)新媒体策略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概念。[3]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媒体是比较常见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即时地与受众进行互动,信息传播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中的门户网站、BBS论坛、电子邮件、博客都是开展旅游形象传播的阵地。

广西旅游咨询网,即广西旅游在线是广西自治区旅游局宣传广西旅游形象的官方窗口。广西旅游咨询网首页的链接关键词有“首页、线路、景区、酒店、导游、美图、游记、购物、美食、论坛”,并且首页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个关键词的具体内容。这样纷繁的信息让来访者应接不暇,难以对广西的旅游形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而且从首页内容来看,该网站并没有很强调与来访者的互动与交流。与之相比较,山东旅游咨询网的首页设计就很有特色,应该是借鉴了国外旅游网站首页的设计理念。该网站的首页链接关键词有“好客山东、魅力城市、精彩活动、专题旅游、优惠专区、旅游计划、旅游预订”。页面上还专设了一个“游客工具”,帮助来访者迅速找到相关信息。整个页面突出了“好客山东”的字样和精华景点的图片,把山东旅游的整体形象展现无遗。截止到2012年11月,广西自治区旅游局在新浪官方微博有34万多的粉丝,而山东省旅游局在新浪官方微博已经有63万多的粉丝。可见,受众对山东旅游的关注度要远远超过广西旅游。广西旅游形象的新媒体传播应该多多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从形式和内容上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形象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三)大型活动促销策略

Ritchie提出了大型活动(Mega一event)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加其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要使其获得成功,主要依赖其独特性、地位、具有创造公众兴趣并吸引人们注意的时代意义。[4] 2011年,“两会一节”期间,南宁旅游总收入为7.1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12%。“两会一节”的南宁旅游堪比黄金周。从2008年起,南宁市旅游局整合了由旅游、文化、民俗、美食、购物等旅游主题活动和节庆活动元素,通过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月月旅游节”活动,以缤纷的活动亮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南宁停留游览,活跃了南宁旅游市场,树立了南宁良好的旅游形象。通过整合各县区、景区景点资源,包装推出60多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可谓“月月有活动,节节出亮点”。[5]南宁旅游业的崛起与大型活动促销策略的运用密不可分。

广西旅游的整体形象中的会展主题是一个新的亮点,如果能抓住举办大型活动的契机,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打造出广西旅游的新品牌。例如,广西旅游局可以在南宁“两会一节”举办前期,推出广西旅游新形象的宣传视频,展现广西旅游的新风貌,同时举办游客参与的系列有奖知识问答活动,以此更广泛地传播广西旅游的新信息。在“两会一节”期间,可以通过抽奖的形式,给予来广西旅游的游客发放一定量的优惠券或者抵用金。在“两会一节”过后,举办有奖征文活动,鼓励游客发表广西旅游的真实体验。

(四)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主张把一切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活动,如广告、促销、公关、新闻、直销、CI、包装、产品开发进行一元化的整合重组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以增强品牌诉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6]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核心观念是在于:信息传播从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工具等方面进行整合,最终要用“一种声音来说话”。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能避免因信息传播的不一致,造成受众的困惑,难以在受众的心中塑造清晰品牌形象的情况发生。以山东旅游为例,其旅游宣传口号是“山东省——好客山东——‘文化圣地、度假天堂’”;其旅游LOGO(商标)上是“山东、shandong、friendly、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字样;并向游客发放“好客旅游卡”,开通了“好客山东手机报”。山东旅游的信息传播经过整合,统一使用了“好客”对外宣传,各种传播工具相辅相成,起到了很好的理念传播效果。

广西旅游形象要树立自身特有的品牌,需要借鉴山东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不断地用一种关键词灌输到受众的心里,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仅要在宣传口号、旅游商标、宣传视频等传播工具中强化旅游形象关键词,还要在旅游纪念品包装方面注入形象宣传的关键元素,使得广西旅游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且独特鲜明。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 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J]. 城市问题. 2011年第二期. 25-29

[2] 丁菲菲. “植入”——城市形象传播的新方式[J]. 探索与争鸣. 2009.09. 24-25

[3]龙莎,汪青云.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1(下半月).49-50

[4]金娜. 大型活动对举办地旅游形象影响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P5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6

Abstract:ThispapertakesXinzhouasanexample.Through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Xinzhou’stravelingindustrybyusingthemethodofthecombiningofthetheory,theconditionandmechanismofthetravelingindustrycolonyareobtained.ThiswillbehelpfultopromoteXinzhou’stravelingindustrialclusterfinally.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条件;存在机制;忻州市

Keywords:tourismindustrycluster;cultivationconditions;existingmechanisms;XinzhouCity

0引言

忻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并且资源独具特色。山、水、庙、关、林、泉、洞等名胜古迹遍布。全市共有景点293个,其中已开发112个,旅游资源数量位于山西省首位,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态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与人文活动,种类齐全,是山西省资源类型最全的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特别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五台山,以佛教著称,位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1997年,忻州就规划了五大旅游区,并且开发并设计了八条经典旅游线路,将全市的旅游资源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五台山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市旅游收入逐年攀升,2005年全市旅游经济收入突破10亿大关,2006年五台山旅游收入高达16.7905亿元,创下了年度旅游的新纪录。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区域合作的良性合作机制,形成了忻州市旅游产业集群的雏形。

1忻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条件分析

尹贻梅等(2005)[1]对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为:“集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紧密地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条件的分析,尹贻梅、夏正超、颜醒华与俞舒君等也作出了一些探讨,综合归纳,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产业本身的内部集群条件,二是集群外部的环境与空间条件。作者对这些集群形成条件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并且赋予其重要指数,重要指数是指在旅游产业形成过程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程度,将其分为5个等级,最高级为5星,最低级为1星,具体表示如表1。

根据上述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经过对忻州市旅游产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忻州市已经具备了以下四个条件:

1.1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集群的重要基础,也是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必备条件。忻州古称“秀容”,历史文化悠久,全市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293个,属国家首批颁布的35个风景名胜区,全市有1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忻州市现已形成“5+8”的发展模式,旅游产业集群核心是旅游吸引物,如若不具备高质量多数量的旅游资源,空谈旅游产业集群是不现实的,忻州市充分发挥了旅游资源的优势,五个旅游区将全市开发的112个景点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五台山旅游景区为中心,各旅游区优势互补的前向于后向一体化发展的网络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具备了集群的最基础条件。

1.2便利的交通条件忻州交通十分便利。京原、北同蒲铁路干线纵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忻州交通的便捷则提高了旅游企业的可进入性,减少了企业进入成本,大量旅游相关企业在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吸引下,纷纷前来投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公共管理部门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内部产业集群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便捷的交通也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可输出性,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使相关产业获取更大利润,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忻州投资。

1.3以五台山景区为龙头的区域内部集聚旅游产业集群能否形成,关键还是看当地旅游资源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台山风景区拥有星级宾馆15家,四星3家,三星5家,二星7家,普通宾馆旅馆330余所,此外,还有忻州国旅、五台山国旅等社40余家旅行社,申遗成功后,吸引了众多旅游商店、银行、通讯等服务部门,形成了内部的集聚。其次是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八条线路里有四条线路的设计是围绕五台山而建立的,形成了突出中心,全面丰富的旅游线产品。

1.4旅游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快速发展P.J.McRae-Williams[2]指出:“在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体验如何不仅在于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还在于其他辅企业的质量和效率,如饭店、餐馆、购物店、交通设施等”。忻州市全力发展旅游相关辅助产业,2006年全市有旅行社31家,持证导游人员达到836人;旅馆、饭店等住宿设施共685家,其中有旅游涉外级饭店二星级18家、三星级8家、四星级1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320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3]。与此同时忻州市政府协调城建、交通、电业、林业、通讯、水利等部门要优先考虑重点景区的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整治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忻州市依托忻州师范学院、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忻州旅游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培养不同层面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

1.5旅游产品具有丰富的差异化机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产品的差异度,丰富的差异化产品可以带来更多企业的加入,壮大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目前,忻州市开发的旅游产品分别为:佛教古建筑、自然生态、边塞文化、温泉度假、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旅游产品,同时还具有五大旅游功能区,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旅游者的不同旅游爱好,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为集群内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深度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丰富的产品加深并延长了旅游产品链,更多的企业可以加入其中,壮大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数目,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忻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内在机制分析

2.1旅游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忻州市旅游产业经历了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集娱乐消费多元功能的转变,由单纯的依靠旅游产业向旅游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忻州市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张,特别是外部旅游市场需求的高涨,明确了以五台山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发展策略,依托五台山的品牌效应,建立了集群的动力机制,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投身到忻州的旅游事业发展。

2.2旅游产业集群激励与约束机制忻州市政府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旅行社和酒店给予现金奖励,并且颁发荣誉证书,给予鼓励,期待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游客带来给好的服务,对于服务质量差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严重的进行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对于刚刚跨入旅游产业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减免税费,鼓励它们在振兴忻州的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相同旅游企业自己也进行约束和奖励,建立互信机制,力保旅游产业集群机制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2.3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机制地缘上的集聚使群内的旅游及旅游相关企业能够高品质、低成本地共享基础设施、中间产品、信息、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等;文化根植性使地缘上相近的企业因拥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而增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信任,随着大量相同的旅游企业加入到集群中来,势必导致低价不良的竞争,忻州市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先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加大宣传执法力度,联合旅游局、物价局、工商局等多部门不间断的对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检查,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了竞争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尹贻梅.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2004,(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