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1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妇幼保健中心,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 目的 探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急性盆腔炎24例(20.00%)、黄体破裂11例(9.17%)、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胎盘早剥4例(3.33%),上述急腹症均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超声影像学技术;妇产科;急腹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94-03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复杂,进展快,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变,由此,患者在治疗前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妇产科中广泛应用[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明确超声应用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9.16±19.28)岁,患者入院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急性腹痛45例(37.50%)、慢性腹痛有突然加剧30例(25.00%)、阴道出血28例(23.33%)、呕吐17例(14.17%),本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探头选择C5-2,频率为3.5Hz,腹部检查前均适当充盈膀胱,如果情况紧急则通过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注入适量0.9%生理盐水,但阴道检查时要排空膀胱内的液体,检查针对患者子宫及两侧附件部分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观察子宫内部是否存在胎囊样结构,观察子宫附件以及其周围区域是否存在包块、观察盆腔内是否有积液现象。将超声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提示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急性盆腔炎24例(20.00%)、超声声像图提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黄体破裂11例(9.17%),超声声像图提示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增厚;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超声声像图提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胎盘早剥4例(3.33%),胎盘和宫壁间轮廓不清,不规则液性暗区,胎盘局部增厚,不均与实质回声。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病情十分急骤,据临床研究资料报道,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囊肿破裂、胎盘早剥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2]。超声学检查是临床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反复性强、价格便宜、操作方便等优势[3]。随着超声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不断进步,其声像图更加清晰,组织分辨率不断提高,多普勒技术更加成熟,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3.1宫外孕
本组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检查提示宫外孕患者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未破裂前胎囊在附着区表现完整,超声能见胎芽和胎心搏动,超声检测附着区发现回声异常的包块则提示宫外孕破裂或者流产,在早期破裂时回声多为混合回声,包块内部结构复杂紊乱(见图1),相反表现为实性包块回声则为陈旧宫外孕[4]。子宫轻微增大,子宫内回声较多且未见胚囊和胚胎。肿块内见较强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宫外孕患者多数存在不孕或者慢性盆腔炎病史,阴道出血异常,可见盆腔内含混合型包块。
3.2急性盆腔炎
本组24例(20.00%)急性盆腔炎患者超声声像图(详见图2-a~d)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其中18例子宫轻度长大、6例明显长大,最大前后径达6.0 cm,有15例患者显示模糊不清的子宫边界,有18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炎。通过超声显示,逐步增强了子宫内膜的回声,厚度比14 mm大。宫内有低回声区,有3例患者出现输卵管炎,通过扩张的输卵管,充满液体的管状结构是其显现,有回声的管壁有着清楚的界限,外形布满皱褶,突向官腔;输卵管卵巢囊肿2例,超声显示形状近圆形,混合性包块主要是以弱回声为主,有细小的光点在其内部、光带回声,有较厚的囊壁,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并不光滑[5]。有22例患者盆腔内出现暗区,早期出现少量的无回声游离暗区,随着不断增长的炎症,也逐渐增多了积液的点状回声和量。
3.3黄体破裂
11例(9.17%)黄体破裂患者,有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是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同时增厚了内膜,没有清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没有连续的卵巢包膜,变形的囊性暗区在其内部存在,液性暗区出现在盆腹腔,并增强了相邻肠管蠕动[6],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脾破裂,通过探查腹腔积液时发现,月牙形液性暗区存在于脾包膜下,术后证实同时存在黄体破裂和脾破裂(见图3A、3B),由此可见,在采用超声探查妇科急腹症时,首先要对要肝-肾-脾间隙进行常规检查,查看左右髂窝以及盆腔是否有正常的积液,如果患者没有显著的停经史、则可和异位妊娠进行鉴别。作为一种妇科急症,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时,有表现较少的特异性。在临床表现方面,其和异位妊娠的症状均表现为阴道少量流血、腹痛、停经。尤其是有较短的停经时间,采用超声检查宫腔内未发现胚囊组织出现,需针对临床医师的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时,进行辅助检查,并注意鉴别右侧黄体破裂和阑尾炎[7]。
3.4卵巢囊肿蒂扭转
8例(6.67%)卵巢囊肿蒂扭转超声声像图显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见图4)。若患者不完全性扭转者,则有杂乱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无回声区出现在子宫直肠窝,是由系炎性渗出引起;子宫稍增大,右侧附件区可见囊性包块,考虑右附件囊肿蒂扭转[8]。
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能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的依据,对于患者不易鉴别诊断,应及时随访并密切观察,重复探查,动态观察患者超声声像图的变化,对诊断的正确性做出保障,进而对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指导,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1-52.
[2] 张环宇,陆永萍,黄燕玲,等.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价值与超声影像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9(7):211-212.
[3] 江桂琼.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1(23):3174-3175.
[4] 张银燕.探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167-168.
[5] 郭蓉,张雯娟.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90-92.
[6] 欧晓华.经腹部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7218-7219.
[7] 王驰,于芳,隋丹,等.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9):39-40.
[8] 纪术成,宋喜良.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1):13-14.
[9] 詹波.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66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6(18):256.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 改革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3]徐珞,吴梅,孙向荣,等. 《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42(4):361362.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1895年,X射线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在不久后在人体疾病的检查中得以应用,由此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放射诊断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多种诊断方法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近30年来,在传统的X线检查基础上,CR、DR、CT、钼靶X线摄影、CT、MRI、USG以及核素显像设备都在不断地改进并完善,影响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诊断为一体的综合诊断系统。与此同时,诸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新技术以及如分子影像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也在陆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还在继续不断充实和扩大。然而,在临床诊断中,面对众多的检查方法,如何科学选择则具有了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探索。
1 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1.1 X线成像检查
X线成像检查是医学影像中应用历史最长、操作最简单方便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检查方法,其检查范围包括透视、X线平片检查以及对比剂造影检查等几个方面,对检查部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好的组织密度对比性,比如骨骼、胸和胃肠道等,当然有时候也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结构层次显示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②检查相关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费用相对低廉;③可灵活变换进行动态病变观察,但由于影像难以长时间保留图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疗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细微的病变发现比较困难,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照射量的X线,最好在检查之前应做到目标明确;④密度分辨率较低,对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不能显示足够清晰的图像;⑤CR和DR虽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较传统X线检查更好,对某些结节性病变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对肺间质和肺泡病变的显示效果仍与传统胸片差别明显,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也会更高;⑥钼靶X线摄影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将脂肪、肌肉和腺体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该方法多用于对软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的观察
1.2 CT成像检查
CT成像检查是X线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重建非常清晰的图像,在临床上多用于头颈部、胸部、肝肾胰脾、腹盆腔、四肢关节以及软组织的病变影像检查。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进行不用对比剂的普通扫描情况下,在不同病例的病变发现以及定位定性诊断方面都可作为对X线检查的可靠补充,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②在快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之后进行的动态增强扫描或CT灌注扫描,可对疾病是否属于血管性病变做出鉴别,同时对了解在病变状态下的供血情况以及鉴定病变的良、恶性情况也很帮助,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③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是集合了薄层扫描和高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对病灶细微结构的观察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价值;④高分辨率多层面螺旋CT扫描即是在运用X线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并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的医学影像系统,该技术实现了对病灶的多角度观察,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析功能和成像功能。
1.3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人体组织含水量的不同而开发出的一种非介入性的探测技术,对人体无电离辐射影响,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和相邻关系,更好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定性,对人体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4 超声成像(USG)
该技术利用了声波的穿透和界面反射特性,无创伤和辐射,操作简便,并可获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随着该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其超声造影、谐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技术对于胸部表浅部位的病变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与X线摄影结合检查的情况下,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2 医学影像综合应用讨论
以上对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每一种检查方法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优势互补。虽然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多种影像检查的基础,X线检查依旧是众多方法的首选。另外,在临床应用中,需避免检查的盲目性,尽量遵循效果价格的比值原则进行成像方法的优选,让患者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少走弯路,及时获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夏泽民.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420.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4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 超声诊断 实践技能教学 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卫生事业发展改革对卫生职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在卫生职业教育中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趋势,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型医技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必不可少。随着医学影像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型的超声诊断设备不断更新,传统的超声影像诊断技术始终是基础的实践技能之一,对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掌握的培训,是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工作基础的重要环节。为了了解实践技能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实践技能教学的原则
(一)主动原则
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二)操作原则
严格操作规程,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相关的超声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实践,尽量减少和避免操作失误。在掌握实践操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
(三)合作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互相沟通、合作,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
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逐步完善实践技能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操作中学会总结,提高技术素养。主要包括: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不断地总结和理解超声影像技术的基础理论,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实用化。
(二)引导学生加强超声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新的发展动向,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技能训练
(一)超声医学诊断技术是一门为临床提供医学影像信息的前沿科学,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可以满足学生绝大部分超声影像诊断技能的实践培训,尤其适合培养为基层医院工作的、在超声诊断方面知识含量高的和服务质量高的临床技术型人才。
(二)选择课程为全国卫生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验教材《超声诊断技术》,教学设备YD-9000D型全数字超声诊断系统6台,以广西北海市卫生学校2010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全日制中专生为例,共110人。
第一步:将学生分组,分成5组,每组22人,每组负责不同的超声切面。每组分别对应的切面是:1组-右肋缘下第一肝门斜切面。2组-右肋缘下第二肝门斜切面。3组-肝、腹主动脉矢状切面。4组-右肋间经肝门静脉长轴斜切面。5组-肝胆矢状切面。每组挑选2名学生为扫查对象。
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对应的扫查切面,首先进行切面扫查的相关条件的书面描述,然后由老师审核并通过每个学生的扫查相关条件。扫查相关条件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探头的选择、探头放置的位置、切面要求显示的内容、超声仪器深度增益补偿的调节(DGC调节)。
第三步:在每组学生的切面扫查相关条件书面描述中挑选两份比较准确的答案,以之对上述备选扫查对象进行实验性切面扫查。
第四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切面扫查,并正确冻结所扫查的切面。
第五步:根据每组学生冻结的画面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扫查切面,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说明改正方法。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总结,再由老师进行系统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操作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提高。
(三)测评显示:
参加评价学生110人,平均分数78分。其中90分以上8人,占7%,80—90分之间有31人,占28%,70—80分之间有71人,占65%。患者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正确率达100%,正确选择探头的学生占95%,探头位置放置正确的学生占86%,切面要求显示的内容描述完整的学生占79%,超声仪器深度增益补偿的调节正确的学生占90%。存在不足:某些切面显示内容不能完全记忆,漏查的占11%,部分学生操控探头不够熟练,方位出现误差的有12%,少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冻结画面。结果分析在110名参与学生中,100%的学生表现出对实践技能教学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要求。数据表明,通过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将改变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结
实践技能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全部学生对实践技能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自主性显著增强。通过实践技能教学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并且在学习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知识延伸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加.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7(9):24-25.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5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要诊断依据的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影像的改变是医生临床思维的起点和依据。因此,阅片实习课得到影像诊断学科教师的普遍重视。当前多数院校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上理论课,然后分组阅片。也有人提出教学改革,提倡边上理论大课,边看片。但不论何种形式,均较重视实习(下转封三)(上接第1152页)课,多数主张理论课与实习课课时比例为1:1。笔者根据最近四年的带教经验,结合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沿教育模式,认为“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育模式也适用于影像诊断学阅片实习课,本文对以上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力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根据专业的临床应用目的不同,确定教学重点
对影像诊断和临床医疗等不同专业,因其以后的临床应用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临床医疗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使他们能掌握各种检查的适应证,明白透视、摄片、CT、MRI、ECT、超声等各种影像检查的优缺点,以及各项检查适用的具置、方法,以便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另外,在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和理念上,应强调这样一个概念:影像诊断和临床医疗是相通的,它随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而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使学生把影像诊断的进步与临床医疗的科技进步观念结合起来,为他们以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影像新技术打下基础。其次,主要是要求他们能够在影像诊断报告书的配合下,独立地从影像资料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因此,应注重讲解各系统的X线解剖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再次,还应让学生体会和明白影像学的局限,即“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的广泛存在,只有了解影像学的局限性,才能令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过分依赖影像学,并客观对待影像学诊断报告,减少被影像报告误导的可能。对于影像专业,则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和临床专业一样的要求外,对各系统基本病变,常见病影像表现要扎实地掌握,对少见病也要有一定了解。重点应放在影像典型征象上。由于影像诊断学涉及面广,各种新的检查方法、技术层出不穷,专业影像医生面对的是越来越广泛的内容,一本教科书是涵盖不了它应包含和涉及的所有内容的。因此授课时不能贪多求全,主次不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的是传授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诊断思维的方式以及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渠道。所以,授课必须抓大放小,只突出的讲重点影像征象,其他的可以由学生自习,老师则负责答疑。
2 根据实际,选择实习材料的载体
影像学是以影像形态变化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因此,提供尽可能接近于实际工作的实习材料非常重要。我院目前除了网络教学尚未具备条件外,其它教学手段均已广泛使用,基于对各种载体优缺点的认识及我院现有条件,笔者主张,对临床医疗专业的学生,应主要采用多媒体形式,在教案的编写上,应突出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而不是特殊、疑难及少见病的诊断,在示教片选择上,也是如此,不应贪多求全。而对于影像专业学生,则应以胶片为主,结合多媒体尤其是动态资料,力求接近临床实际。
3 实习课授课方法的体会
3.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在,在阅片带教时,一般先由带教老师带领,集中阅片。根据本节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的难度和深浅按照影像思维的要求,层层递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按照影像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晰诊断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中作出一个诊断报告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对比 的授课方法,即正常与异常表现的对比,并进一步引申到其他常需鉴别的疾病,并指出鉴别点。通过这种横纵对比,使学生对示教片留下深刻印象。在集中阅片之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阅片,教师巡回答疑,让学生反复阅读,重复刺激,强化记忆。除此之外,还可把示教资料借给学生,使其能够利用课外时间反复阅看。在这种带教方法中,学生看到的是以具体某种“病”的形式出现,与临床实际的某种症状、体征可能不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参与,但仍是带教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情景的,跨学科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
3.2 PBL模式的引入 据文献报道,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医学院校,应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育模式,已近30年,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国内近年也有院校采用,进行教学法的改革。PBL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由于实践机会少,即使某些知识对临床相当重要,由于缺乏近景学习,因此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而在临床实践中,呈现的往往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某些症状、问题,所以,医生必须根据这些问题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如果我们在上阅片课时就遵循这种规律,当他们走上医生岗位时其知识和能力就能发挥自如,这种思想正是PBL的设计理念。在上阅片课时,我们可以按照临床实际设计这样的情景:面对一张片时,首先阅读它的临床申请单,明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目的。然后提问学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X线结果,你应该怎样去思维并做出基本判断,如正常与异常,良性或恶性,具体疾病甚至具体的细胞类型、病变分型分期,应与哪些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并让他们分组讨论,得出最后诊断。这种情影教学也可设计成多媒体的虚拟形式或真实情景。通过这种情影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它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情景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将来能够应对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这些知识的来源不是局限在教科书,更多的是基于屏幕的,多媒体,甚至可能是虚拟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开放式的小组互动,并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进行个别化学习,每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到及时检验,给学生不断提供“成功”、“自省”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4 影像诊断实习课带教有待改进的问题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6
(中国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心,中国 重庆 400038)
【摘 要】近年信息技术的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活动中的各环节设计和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数字化评估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诊断学;网络课程;信息化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是为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的内容包括症状学、物理检查、实验诊断与辅助检查等四大部分,教学实施有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选派教员、备课(包括集体备课)、试讲、课堂讲授、教考分离等多个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践和临床见习。近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活动中的各环节设计和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数字化评估系统。
1 多元“学”与“教”活动设计
1.1 课程教学
诊断学课程教学从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更新、优化,建立了以综合化为特色、系统化教学为创新点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表现在:
1.1.1 诊断学知识与人文社科教育相结合
通过综合性讨论课(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课,教员提供病例资料及临床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员总结讲评)、见习课(围绕体征见习、疾病问题组织见习,既注重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运用,又考虑环境、社会等致病因素,同时重视学生医德、品格的教育),加强诊断学知识学习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通,培养学员思维品质和思想品格。
1.1.2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加对职业和社会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病房见习,开展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1.1.3 课内课外结合
实施课程教学后,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扩展医学生知识面,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拓展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1.1.4 理论授课与科研训练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答疑、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举措,加强学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2 网络课程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西南医院)网络课程的IP地址分为校园网192.168.48.54/jys%5Fzdx/和公共网web.swhospital.com/jys_zdx/ 可以进入《诊断学》网络课程,点击虚拟教室可以进入学习,点击率达到7万3千余次[2]。
1.2.1 诊断学网络课程的特点
1)课程资源丰富
包括相关的教材、参考教材,形式上分为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WEB教材等(特别是动画58,声音51段),容量大达到43.9G。
2)课程信息配置齐全
虚拟教室教学内容配置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电子讲稿四个教学内容,配置齐全,配置指数高,录入题库题量大、达到2252道题,题型全,包括单选择题、多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覆盖面广,涉及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心电图、超声检查、核医学、内窥镜检查)等内容。
3)教学适用对象广泛
本课程从开课至今,经过了6年多时间,已应用于6个层次(八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升本、四年制护理本科、三年制护理大专)共19402名学员浏览,8个临床科室,20多名教员参与,浏览次数达到75717次。
4)增设“技能演示”内容
在“第二篇 体格检查”包含有五章十四节,设立了扩展模块“技能演示”——视触叩听的基本操作示范录像。规范的操作录像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受场地、时间、带教老师、学生人数的限制,并且可以放大、强化重点、难点。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本课程在《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主的6个层次11个班次的诊断学同期课堂教学时,开展同步应用网络教学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诊断学虚拟教室中的教学内容、讨论交流、答疑、作业、测验来组织网上教学。
1.2.2 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
1)要求学生按照“电子教案”预习
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案”都是按照五年制诊断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制作,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此过程中了解课程内容,为将要进行的讨论和答疑做好准备。而试题库中的网上自测则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传统的“教师”要转变为“导师”,传统的“教学”要转变为“导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引导者,网上教学前事先布置预习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2)课后通过“网络教材”、“讲授教材”、“电子讲稿”及时强化、巩固所学内容
所有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我们都做成电子版的教材即“网络教材”,教员同步授课内容录像做成“讲授教材”,多媒体课件做成网页版的“电子讲稿”,在网上学生都可获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而网页版的电子讲稿可以使学生随时查看课堂上的幻灯片补充笔记,讲授教材可以让学生反复多次重复播放教员讲授的同一内容真正听清、听懂不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超级链接可以迅速查找或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定期网上讨论、答疑
学生在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后,通过网上提问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在讨论交流(BBS论坛)进行讨论和答疑。在这里,对于学生在预习中遇见的难题,教师可以予以即时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们也可自由地交流相互间学习的心得。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供及时的作业和测试
网络系统中有每次课后的作业、还有试题库来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我们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了8次阶段网上测试,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单选、多选题。网上测试成绩我们算作平时成绩,占课终考试成绩5%。从而督促学生反复学习,强化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1.2.3 网络教学总体效果
诊断学网络课程在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主的6个层次11个班次的诊断学同期课堂教学时同步应用,在网上作业61份、开展网上答疑203个、讨论主题161、帖子总数485个、组织考试198次、批阅作业13046次、批阅试卷7892份。19402名学员浏览,8个临床科室,20多名教员参与,浏览次数达到75717次。
学员反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立体的学习空间;
教员反馈:使用该系统教学可以节省约1/3的备课时间,同时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增加近40%,有效地缓解了课时数减少与学科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1.3 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估系统
依托临床医学试题库,从临床医学2002级五年制本科开始,教研室使用“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估系统”对《诊断学》各系统教学内容实施课后考试与测评,这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及时把握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1班共安排8次课后测评,考试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型(40~100题/次),考试采用网络在线形式完成,成绩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10%。学员各系统的课后考试成绩可初步评价学员对各系统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3]。
2 课程考核
2.1 严格执行教考分离,注重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学员成绩由课后测评(10%)、网络学习(5%)、见习日志(5%)、见习病历(10%)、操作考试(10%)、课终理论考试(60%)组成,尽可能全面反映学员掌握知识的程度。
2.1.1 平时成绩
约占考核成绩的30%。由课后测评(10%)、网络学习(5%)、见习日志(5%)、见习病历(10%)组成。
2.1.2 操作成绩
约占考核成绩的10%。采用多站技能考试(重点考查学员体格检查手法及对常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图谱、影像图谱的认知能力)形式完成,重点考查学员知识运用能力。
2.1.3 课终理论考试
约占考核成绩的60%。
2.2 考试质量分析结果
以了解、熟悉、掌握和综合应用四个目标层次,按10:30:50:10的比例进行命题。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试题全面覆盖了教学内容(绪论、问诊、症状学等、体格检查、器械检查、实验诊断等),既保证“三基”要求占60%,又使综合应用达10%;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及分析题四种题型分值比为60:10:10:20,题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占知识点的50%以上,临床应用题约占30%(含选择题),难点内容和新进展的试题约占10%。从学生考试的现场完成情况以及考后师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试卷题目的总体数量与设制的考试时间适宜,难度、灵活性较高的题型比例较高,具有一定数量的超纲题。试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且密切结合临床工作。
本次共有194名学员参加考试,符合统计学分析的样本量。从考试结果的统计直方图分析及标准差来看,考试能够灵敏地区分各考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平均难易度在合理区间的中值附近。从正态分布曲线来看,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性。
194名学员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如下:
本次考试90分以上成绩有47名学员,说明学员对知识点掌握较好,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也说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3 教学反思
如何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急需加强对教员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应用实践性研究,提高教师网络教学能力;
在教学组织管理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充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英,刘国祥,杨和平,等.在诊断学教学中重视医学生素质培养[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57-259.
[2]刘光琼,李由,罗晓玲,等.在网络环境下临床医学本科生诊断学自主学习的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