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1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运行过程 功能 统计思想

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经济俨然已出现负增长的态势,相较之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快速度增长,这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质疑。事实上,国际社会对我国宏观统计数据的质疑并非第一次,世界银行就曾因中国官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提出过质疑,并随后即在其公开出版物中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调整。作为提供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显然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框架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无一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和数量的联系,这就要求有一套生产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世界各国采用的生产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实证分析的工具。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全面且系统的核算,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国民经济核算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循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数学等方法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经济活动及特定时点的活动结果的各种重要总量及其组成部分进行观察、测定,以描述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内在联系。这些经济理论、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就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过程、收入分配过程、消费过程、投资过程和对外交易过程。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由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构成。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1.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由于其固有的复杂性,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要准确无误地把握这个系统,需借助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有效的工具,其通过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组合起来,从而将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可视化”,从而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参考的可靠依据。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稳定且快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基础数据。

3.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规划。

4.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只有当不同方面的经济统计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彼此之间才能表现出相关性,从而发挥出整体功能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种符合上述要求的框架,使得不同类型的经济统计彼此之间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了其实用功能。

5.协调经济统计数据。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

国民经济核算包含的统计思想,可从“为什么统计”(Why)、“用来统计什么”(What) 及“怎样统计”(How)三个层面(3W)来加以概括:

1.“为什么统计”――Why。国民核算,其基本功能是通过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获得其数据,从而勾勒出国民经济面貌,以此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都必须围绕国民核算结果来实施,同时,其核算结果反过来也能够检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

2.“用来统计什么”――What。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同角度计算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反映国民经济总体态势。通过国民核算可以得到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统计的基本任务即是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因此,不能只停留在部分数据上。

3.“如何统计”――How。国民经济核算以经济理论为导向,通过会计、统计、数学等方法来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其运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账户法、基本平衡法以及矩阵模型法等。账户法,利用会计账户特性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基本平衡法,依据平衡原理,采用恒等公式将有关指标结合起来,从而反映国民经济协调情况的一种方法。矩阵模型法,则是将众多账户归纳于一个表中,从而反映出各部门各交易之间的联系,以及包括各种收支关系的来龙去脉,可在此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可为宏观经济管理做出有效决策,其中沿袭了非概率统计方法显现出其深刻的统计思想。统计学旨在偶然性造成的无序中找出一些虽不确切却有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依据统计方法所做出的判断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证;同时,由于统计方法中固有的从事物表面数量关系着眼的特点,使其容易被过度使用、误用。综上,开展统计应用性分析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客观事实相结合,在采用有关统计技巧前必须对相关理论做一定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对所采用方法中所蕴含的统计思想有明晰合理的认识,此时才能得出真实且可靠的结论,从而避免了“统计陷阱”。

参考文献

[1] 李金昌 . 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 统计研究 2006.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2

电力经济运行好坏和国民经济增长挂钩,电力经济数据可以直接反应出国民经济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基本满足了社会用电的需要,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电力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我国电力经济运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对策。

关键词:

电力经济;运行;问题;对策

前言

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是面向全社会服务的。电力经济运行好坏直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挂钩,它的经济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对我国电力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电方式的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各种能量应用在电力发展的工作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进步,比如北方地区开采地下水发电,南方地区上马大金嫩油机组,高原地区利用风车发电,还有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其中秦山、大亚湾、田湾三大核电基地,核电装机容量增至870万千瓦。这些多样化的发电措施不仅加速了我国电力发电量,有而且效减轻了我国电力紧缺的困境。

(二)需求量飞速上升

我国在电力需求量上在世界上排第二位,并且居民生活用电需求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是随着各种资源的开发,可利用资源却日益减少,供需矛盾尖锐突出。目前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比较严峻,电力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三)电网初步实现全国联网

我国优化电力资源跨区配置,使用多种电量交换模式,部分电网长期大功率跨区域、跨省送电,电量交换频率高,全国实行供电联网模式,缓解了大部分省市电力供应不足的不利局面。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广,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电力经济运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市场缺乏竞争,电力价格主导性强

电力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大部分地方电力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电力市场的控制权基本都掌控在政府手中。由于电力供应的垄断局面,在电力市场中,政府不能够放开对大量电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权利,所以电力市场的走向就只能由政府做主。

(二)电力系统建设技术水平不一,精益化管理水平不够

在我国的电网系统建设中,不但受外部自然恶劣环境的干扰,还受内部电网建设队伍技术水平高低不一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全国性电网系统建设的难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地形地貌奇特的地区,铺设覆盖全区域的电网系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工作更加要有所突破。但是,过去电力经济系统内技术的落后性仍然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智能供电技术不够成熟,制约电力经济的发展

电力经济庞大的电网系统更要依靠高端的信息技术。以前电力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人的力量来完成,如今,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应用范围不断延伸。虽然当前我国电网建设已经基本完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精细化管理工作却有待提高,电子智能系统的运用还不全面,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较为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力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电力经济运行措施

(一)重塑电力价格机制,放宽电力市场

首先,政府想要进一步发展电力经济,就应当放下一些权力,让相关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避免出现电力市场一家独大的问题,价格机制也会越来越合理。其次市场、成本、电力商品、政策等弹性需求也是影响电力价格的重要因素。创建合理的电费标准并不是要一成不变,而是采用不同分类的方式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建以时间划分为主体,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及电力消费有机结合的系统为电网运行企业提供相应的范围,使其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保证双方根据不同特性、不同时间来选取认可的电价,进而达到应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解决跨区域供电问题,加强电力经济的调剂

跨区域调电将使调入地发电量减少,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税收制度问题,比如增值税相对减少。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跨区域空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实行跨区域调电,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补偿客户,支持电网经济运行。

(三)加快科技发展,实现智能供电

实现精准化管理模式、完善智能供电技术,其本质还是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将需要的供电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个地方的用电量,从而合理利用。科技的进步甚至落实到各个小地区都会有独立的智能检测系统,了解每一位国民的用电需求,直接提升电力的实际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

四、结语

电力的经济运行的巨大功能不仅体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上,还表现在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上。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电力经济运行在我国中扮演的角色,将我国电力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视为当务之急,并寻找有关解决办法。使电力企业及政府在电力经济运行中都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确保我国电力经济始终正常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荣明.电力经济运行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J].通讯世界.2014(10).

[2]张建平.电力经济运行现状及面临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3

一年来,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落实“三抓带动、产业支撑、项目开发、城乡互动、优化环境”二十字方针,积极有效开展工作,抓亮点、刨特色,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一、2007年工作回顾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年初,全面分析200*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2007年经济发展的环境,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奋斗目标方向。依此,撰写《**市2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7年计划(草案)》,依法向市人大会议报告,审议通过执行。

2、加强经济运行监控和预警预测,当好领导参谋。根据年初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执行情况,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季度一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法向市人大汇报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市人大提出的审查意见,制定措施,加强重点经济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持续健康发展。10月份,在科学预测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深入分析2008年经济运行情况,既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深刻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编制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出了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按照要求上报省发改委,为省发改委编制全省年度目标提供依据。监控“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为做好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项目工作是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改委的中心工作。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增强项目意识,多方捕捉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经贸方面项目属于国家、省政策导向性项目,项目少资金量小,但是为了争取有限的项目资金,我们充分利用扩权机遇,在帮助企业完善报批材料的基础上,加大争取力度,今年新争取棉花加工企业400吨打包机发行项目3个,分别是华纺企业、银和公司和第一油棉厂等,共争取贴息资金75万元,每个企业25万元,项目争取个数在五个扩权县市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2009年将全部关停400吨以下的打包机,项目争取资金数量虽小,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入场券,求得了生存权,意义重大。

4、育特色,抓亮点。一是进口设备免税申报工作创历史新高,继2006年该项工作权限下放我市后,我们积极学习各项相关政策,理清工作思路,迅速熟悉了业务,当年为永泰棉纺争取12台进口全自动络筒机设备免税。今年又为南阳裕祥、华纺企业等两个企业争取进口设备免税,目前进展顺利,两家企业均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确认,进口设备正在办理,这两个项目将为企业节约投资2000万元以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2008年进口棉花关税配额。按照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对我市棉纺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增强申报信心,通过筛选,对符合条件的华纺企业,南阳裕祥、永泰棉纺和瑞达纺织等4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补充完善,达到上报要求。为加强争取力度,委主要领导赴省发改委做工作,发改委同意部分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届时,将为我市企业减少原材料成本500万元以上。

二、2008年工作重点

2008年,工作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委党组的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问题的分析和预测,为市领导当好参谋。

工作重点是:

一)、综合工作

1、科学制订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2、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做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季度分析和均势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

3、做好年初和年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起草,依法向市人大汇报,并依据人大提出的意见,进行调整。

二)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要充分评估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客观预测后三年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评估意见,并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汇报,对需要进行的调整的,待人大同意后进行调整。

2、全面收集整理全市主体功能区相关数据资料,积极配合省发改委规划区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3、完成丹江口库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库区六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口项目支援。

4、按照国家对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调整的要求,做好企业的宣传服务工作。

三)经贸工作。

一是做好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资格的换证工作;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促使纳入省400吨打包机技改计划的3个项目(雪阳棉纺、华纺纺织、银和公司)的建设进度,确保2008年5月前建成投产。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4

关键词:国民经济;预警体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03-02

1 国民经济预警机制存在问题

1.1 国民经济预警工作中存在问题

(1)各部门对国民经济预警的研究缺乏协调统一性。国民经济预警要求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我国各部门进行密切配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相互之间合作交流又很少,导致各部门都以己为中心,工作分散,缺乏组织协调性。难以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率的预警流水线,为宏观经济预警的高层作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社会对预警工作的关注程度不够。作为国民经济预警主要手段的景气分析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被认为是帮助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大相径庭。例如有些部门为了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制造虚假统计数字呈报,这样就降低了预测精度,导致政府制订错误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失;还有一些单位走“形式路线”,预警部门形同虚设。其次,把经济预警当作一项简单的机械工作,一味地接受预警系统的操作程序,很少对预警指标和方法的选取进行修改创新。最后,人们对国民经济预警只是字面的理解,宏观经济预警工作很难开展。

1.2 国民经济预警系统不完善

(1)用于预测的先行指标有限,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过于注重金融层面的统计指标,而对基本层面的指标形成了有意无意的忽视,这有些舍本逐末影响了人们理解经济危机的角度。人们建立的指标体系过于僵化,往往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十几年不变,而这时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与现有指标体系的封闭、静态有关,从而造成预警模型的失效。在用多指标进行判断时,判断准则是根据超过阀值的指标数量和发出预警的次数来判断,导致无法对预警程度进行细致的度量,无法区别各指标对危机预警的有效程度无法体现指标在预警中的关系,也会丢失一些有效信息。因此这种用数量和次数进行判断的方法显得简单、粗糙,会影响判断效果。

(2)预警系统的数据输入偏重量化指标和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而到的“准”量化指标,忽视非量化指标(如专家经验);在实际中,指标的种类繁多且杂,有统计的、非统计、确定的和模糊的等多种,这种做法显然易失去预警信息。

(3)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机构确定我国经济波动的基准日期和编制权威的官方景气指数。由于我国的景气研究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一些政府机构已经试探性的开展了景气研究工作,但研究机构比较分散,一致指标组和基准循环方式的选择无法取得广泛共识,再加上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波动的复杂性使经济循环规律不明朗,这些都给基准日期的确定和权威指数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国民经济预警对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预测能力较差

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预测在国民经济预警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我们知道,经济预警研究是从非持续的角度来探测经济波动情况的,所以其研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紧紧捆绑在一起。只有了解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政府才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超前反应,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景气分析只侧重宏观经济指数变动分析,忽视对经济转折点的预测,结果使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应在宏观经济预警系统中增加预测经济运行转折点的独立模块,提高预警的测度能力。

1.4 国民经济预警对经济预测误差的考虑很少

在国民经济预警中,人为判断调整失误较多,影响了经济模型的预测质量。在进行经济预测时,预测者受舆论导向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把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作为指导思想,导致判断的失误,因而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现有的经济预测模型水平还不够高,导致预测精确度不高,预测的误差普遍偏大,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结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还有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 国民经济预警机制的破解思路

2.1 统一管理,提高重视程度,解决经济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中国现在负责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政府部门很多,如国家计委、中央银行、财政部、体改委、经贸委等。这些部门往往相互制约,影响宏观经济的有效预警与调控。因此有必要在这些部门之上成立一个有法律约束力、有权威性的综合委员会,确保委员会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效率。有效的实现行业部门监测预警与地方部门监测预警相结合,国内经济的监测预警与国外的经济监测预警相结合。

(2)提高对经济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其信息化建设。第一,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经济的监测预警需要完整的信息网路,多层次的信息网路必须要有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目前,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既是必要也是可能的。要充分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理论研究成果,参照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权威经济管理部门的建模思路,并听取了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易操作性三大原则,建立一套综合性的,可对经济运行做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将此模型作计算机模拟,开发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决策分析软件系统,旨在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经济运行即期态势和未来走势,分析重点地区,行业和生产要素的动态影响,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项目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科学、可靠的辅助决策工具。第二,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具有很丰富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但毕竟信息化在我国还只有十几年发展历史,因此,在很多基层工作层面,占据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缺乏相关知识和本领,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且,信息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第三,要对传统产业和行政部门的信息化进行改造。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这是当前经济监测预警的最大阻力,没有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的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同时,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也是关键。目前,行政部门内部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而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几乎没有。

2.2 完善国民经济预警体系

(1)建立完整科学的数据库。政府应该由上而下的推动建立完整的数据采集体系,保证数据可获取和经济监测预警体系的数据输入完整。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第一,提高数据质量。依靠加大政府部门的干预力度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固然是对提高数据质量的行之有效和最主要的办法。而借鉴于数理统计学的有关方法建立起一套评判统计数据的控制系统,在对统计数字真伪的判断上,提供一套科学的、直观的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将无异于使在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显得更加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第二,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是指以统计数据产生过程、统计数据产生过程中各环节内各影响因素和数据本身为对象,并通过时间序列的理论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控制,以保证统计数据达到规定要求的系统。

(2)完善国民经济预警指标体系。在我国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宏观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确定如物价、房地产业、外贸、汽车行业4个领域和宏观经济总量的基准指标。然后分别对各指标的增长率序列采用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峰谷对应法等方法从中筛选出各自合适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景气指标组,建立了综合、稳定的多维景气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国际上通用的合成指数方法(Composite Index),分别构建了4个领域的景气指数系统。我国的景气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尤其要考虑到我国的现有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重新评估与调整我国宏观经济预警体系中的统计指标和影响权重,使预警体系的预测精确度和敏感度进一步提高,进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起到更大的作用。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预警过程的智能化。无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多么科学、精细,人们都难以对自己的预测结果有绝对把握。因为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十分复杂,所依据的统计数据本身存在一定误差。并且不同预警方法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并不是越复杂的模型越好,在实际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预警。克服只重视定量预警的方法,要把定性预警结合起来,对经济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结合专家的知识经验做出最终预警。克服预警方法的单一,将不同预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预警,提高预警可靠度。用系统化的思想进行经济预警,把定性定量相结合,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把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把统计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等等。使预警系统更加科学全面,使之成为预防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2.3 结合经济环境辅以产业市场标准解决预测能力差问题

(1)注意分析经济时间序列的特性及数据背后的经济环境。在景气预警分析中,编制先行经济指数是基础,只有当先行指数编制合理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预警工作才能科学、合理并且有效的开展。编制先行经济指数时,会用到许多经济时间序列,这些时间序列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时间序列反映某个部门或行业的经济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个序列的特性以及不同序列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深入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数据背后的经济环境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2)国民经济预警体系应辅以产业市场标准。首先,分析研究国民经济问题,应当对主要产业领域的一些重点指标多加关注。编制国民经济预警指数时,应该充分来考虑各主要产业的因素,并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分别编制指数,然后结合这些具体的指数来分析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其次,评判经济是否“过热”,不但要看宏观经济指数,还应辅以产业市场指数。国家经济预警评价体系,应同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看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信贷规模等经济总量指标;二是应辅以微观层面,需要结合研究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规律,辅之以产业的市场标准去判断。“国家经济预警评价体系”需要建立一套辅助的产业市场评价标准,用以准确判断那些产业“过热”,那些产业“过冷”。那些产业中那些品种“过热”,那些品种“过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产业引导机制,采用区别性的微调功能,调控经济有序发展。

2.4 建立监测体系,施行效果评估,解决经济预测误差考虑少问题

(1)建立长期的常规性的政策监控与预警系统,用常规的调控措施逐步代替应急性管理,要选择反映经济运行的若干变量作为政策的显示窗口和预警器。进行系统的、周期性的跟踪与分析,缩小政策出台前的时滞,保证政策出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建立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减少经济预测的误差。该体系的重点不是评价各类经济静态总量指标水平,而是评价动态的各相关经济变量尤其是政策变量之间的运行关系,如初始货币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影响,利率调整与储备率之间的变动关系等等。逐步形成一套政策与总量之间的固定评价模式,为管理宏观经济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仲燕,籍文翠.我国国民经济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07,(4).

[2]黄印林.地方宏观经济预警模型与计算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2005.

[3]姬广林.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探讨及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5.

[4]蒙志鹏.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151.

[5]蓝必华.建立区域经济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对策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6,(8).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宏观经济 产业结构 投资 消费 非公有制经济原因

六年来,广西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增长已连续五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0.6%、10.2%、11.8%、13.2%和13.5%,“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如图)。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已突破4000亿元,经济总量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01年的4697元上升到2006年的10240元。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263.02亿元上升到了2006年的568.08亿元,六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12.7%、11.8%、18.2%、17.7%和19.5%,年平均增速达16.6%,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广西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

1.三次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24.9∶36.6∶38.5调整为2006年的21.5∶39.2∶39.3,其中,第一产业比头两年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则提高2.6和0.8个百分点。广西2001年~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如下表:

第一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区域格局显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显现。农产品加快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产业集群逐步显现。

第二产业: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01年~2006年第二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88%,重化工业特征日益明显。广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工业技改投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制重组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业得到较快发展,企业克服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广西工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同时,广西重化工业特征日益明显,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快于轻工业。

建筑业也呈稳步增长趋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由2001年的145.6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86.4亿元,年平均增长0.95%。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94亿元增加到13.29亿元,平均年增长幅度达到2.06亿元;上缴税金由6.04亿元上升到22.81亿元,平均年增长近2.8亿元。

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继续发展,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中的信息业和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六年来,广西政府正确地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同时继续坚持投资拉动为主的方针,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发挥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期间广西投资的重大变化是小项目投资减少,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消费增长总体平稳,增幅有所提高。2001年~2006年广西消费需求增长总体平稳,增幅有所提高,确保了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必要拉动,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农村消费逐渐加快,城乡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消费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

4.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广西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投资方面,非国有投资较快增长。二是消费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三是出口方面,私营企业出口居首位。

综上所述,广西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需求持续旺盛,国外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宏观环境趋于宽松,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中国――东盟博览会继续在南宁举行,“两廊一圈”合作的提出;这多重机遇将为广西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第二,当前广西正市场导向的、内在的周期性扩张因素显著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和民间投资成为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第三,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广西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广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受市场需求约束加大;投融资渠道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新上项目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任务还比较艰巨等。

参考文献:

[1]黄 铮:《广西对外开放港口历史、现状、前景》,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刘咸岳主编:《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刘咸岳主编:《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4]刘咸岳主编:《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李甫春等著:《千年等一回――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构想》,民族出版社,2001年

[6]韦小鸿等著:《广西沿海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杨道喜著:《论转轨时期的广西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

[8]章远新编著:《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

[9]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广西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1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3)

[1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2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3)

[1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3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3)

[1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4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3)

[1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5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范文6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黄绿灯”

1.实践现状。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的是通过对煤炭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前发出警报,使煤炭领域的管理部门和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解除警患,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确保煤炭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种机制。

2007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政府管理部门针对能源尤其是煤炭,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比如:2007年初,《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警应急体系; 2010年4月重申了要加强针对能源经济运行的预警。在此基础上,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全面启动。相关机构纷纷设立独立的预警部门,开始为实践做准备,其中包括从流程设计到方法选择等一系列过程,并邀请煤炭领域的专家进行预警方案的论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预警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6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开始着手研究和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并从7月起定期向全社会。至此,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实践开始走向了高峰。

目前,通过预警实践,中国煤炭经济领域主要形成了如下几个报告或指数: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国家发改委对每个月煤炭行业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表比较简短的行业运行报告。该报告把当期数字逐项列举出来,并没有进行主观分析。

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按月,其核心是煤炭市场供求。

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预警指数。该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0年1月下旬共同研究编制并联合。其中,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是以行业先行指数为核心的预警指数。

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自2011年6月开始,着手研究、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论证,自2012年7月起开始在国家煤炭工业网和中国煤炭市场网定期向全社会。截至目前,该指数已5期。

2.预警结果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由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国外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也相对缺乏,导致目前预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仅列出预警结果方面的问题。

(1)预警结果不客观。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实践中,有一些明显与事实不符。例如中国煤炭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一些运行过热的势头,煤炭价格不断上涨,趋势明显。尤其是从10月25日到11月25日这一个月,秦皇岛山西混优(>6000卡)价格从745元/吨直线上升到815元/吨,每吨上涨70元,涨幅接近10%。针对这一态势,发改委实施了相应的规制措施,明确提出:年度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因此,保守地说,四季度中国煤炭经济较热,应在“黄灯区”内运行。然而,在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中,却有着如下结论:预计四季度煤炭产业景气度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会放缓,中国煤炭经济仍将处于“绿灯区”内运行。再如,2011年第四季度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发生骤变,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强经济周期,煤炭需求放缓、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煤炭产业风光不在,但三季度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却认为:第四季度仍有望继续保持缓慢上行。此外,2012年9月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预计10月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将沉潜于-40以下的深度寒冷区内,但事实上10月份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景气指数达到36.3。可见,预警实践与客观实际仍存在着一定出入。

(2)预警结果滞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提前明确即将发生的警情,并依据警报程度做出事先的调控。这就要求预警结果必须足够及时。然而,当前的预警结果不仅缺乏及时性,甚至有些滞后。比如,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末和2011年第四季度末才分别提出煤炭经济运行“偏热”或“偏冷”的警报,实际上,这种“偏热”局面在当年7、8月份、“偏冷”局面在当年11月份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并可根据期间的煤炭价格走势准确地予以判断。这样,预警结果至少滞后了1个月的时间,并没有起到“预”的效果。此外,在2012年12月份中旬时,11月份的全国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仍没有,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于12月的调控。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也普遍存在已进入下一季度很长时间,但上季度指数仍未的情况。

(3)预警结果权威性不够。权威且具公信力的预警结果是开展煤炭经济预警工作的最终目的。然而,当前中国并未真正形成对煤炭行业以及社会各界具有实质影响力的权威性指数或报告。其中,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和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只涉及了中国煤炭经济运行的某些方面,研究深度和广度尚显不够,媒体合作与平台也存在缺失;中经煤炭产业指数由国家统计局与经济日报合作编制,尽管具有一定权威性,但煤炭行业似乎对其关注度并不够;而同样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煤炭运销协会编制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尽管有一些行业基础,但运行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又对其知之甚少,这些都影响了其权威性的形成。

存在问题的四大成因

1.预警理论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国关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难以为预警实践提供坚实、完善的理论支撑。纵观煤炭领域的预警实践,绝大多数都是以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当然,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实践上有其现实需求:当今煤炭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频繁、无序、剧烈的新特点,亟需将预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但若一味地注重应用而忽略了对经济预警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恒久不变的理论将很难解释煤炭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也就很难对具体实践做出正确指导,最终影响实践结果。这样不仅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还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2.预警主体间缺少协调性。一方面,目前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了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协会等等。这种现状不仅造成了财力、人力的浪费,还降低了预警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煤炭经济预警体系,一般来说,煤炭企业提供诸如煤炭产量等数据,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并展开研究分析。其中,煤炭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预警数据的直接来源,可是一方面出于核心数据保密(如净利率)的考虑,其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预警结果还需要通过某些层面上的审核,最终使预警缺乏时效性。

3.预警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中国的煤炭经济运行预警虽已进入正轨,但仍然存在着预警手段与方法落后的现象,致使中国煤炭预警的准确度和及时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只从定性角度进行的预警,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预警实际。很难判断多种影响因素产生“合力”的方向及程度。此外,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虽然对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不同重要程度的指标被等权重合成,严重影响了预警结果的正确度。

4.预警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使影响因素完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反映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而反映煤炭经济运行的整体变化。尽管中国目前存在若干个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指标不全面,二是指标间相关性过强,三是已失效的指标仍被使用。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四建议

1.强化预警理论研究。科学夯实的理论指导是预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中国薄弱的预警理论和研究力量投入,难以为预警实践做出正确指导,这势必影响预警结果,进而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最终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在设立能源经济或煤炭经济学科的高校建立专门的预警理论研究机构,利用专家学者在能源经济理论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的基于经济周期的预警理论进行升华,以得到更具指导意义的预警理论。

2.明确预警领导主体。鉴于煤炭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的重要作用,建议以国家能源局作为领导主体对整个预警过程所涉及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并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分配工作,分别承担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宣传等具体职能,以提高预警工作的效率,使预警结果更加及时准确。同时,加强同权威媒体如报社、网站、杂志等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邀请经济学家或行业专家对指数进行解读并同步,以增强预警结果的权威性。

3.创新预警方法。预警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预警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在保证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任何新的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方法的创新也只能是基于之前方法的创新,这里要注意突破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国别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预警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其研发的预警方法往往比较先进,比如扩散指数法、合成指数法等经济预警领域的主流方法都是由美国等国家率先提出的。因此,建议要不断学习国际上最新最有效的预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从而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预警方法。第二,行业的限制。当前经济预警已经在诸多行业中展开,如粮食、房地产、银行业等等。建议要充分借鉴其他产业经济中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预警方法,再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特点加以改进,以得出适用于中国煤炭经济的预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