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GIS;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协同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75-02
0 引言
GIS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国内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甚微,主要提供地形地貌的相关分析。笔者从新塘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求GIS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协同工作的初步技术路线。
1 概念梳理
1.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城市范围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1.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donsystem或Geo-lnformaf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1.3城市总体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个城市用地、经济、交通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总体统筹安排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其信息量大、设计周期长为规划编制的难点,同时,由于设计人员的流动性和政府部分层层审批的工作方法,往往造成一个总体规划三五年不通过审批,人员更迭,设计方案多次修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与规划委托单位就现状、已有规划的边界及各属性进行多次协调,由于人脑的局限性和常用设计软件AUTOCAD功能的局限性,往往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员和时间去梳理相关信息。GIS是一种信息存储及运算的技术系统,GIS以其大信息量及各种空间分析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城市总体规划中所遇到的上述问题。
2 新塘镇总体规划与GIS应用
新塘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半年时间内,基本停留在规划协调阶段,除去编制委托单位内部之争的原因,因为GIS没有介入前期基础资料整理的过程,增加了的现状梳理与规划成果协调的复杂程度,并出错较多,导致后期规划协调阶段异常复杂。
2.1复杂巨大的信息量新塘镇镇区面积245.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2万,建设用地面积12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建设规模的镇级行政区。人口组成、用地界线、用地权属,道路分布的数据梳理工作异常复杂。
2.2多层次的利益主体在新塘镇内,存在着许多等级的编制主体,比如增城市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广州东部枢纽(省级)、国际商务城(市级),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都与新塘镇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矛盾,在规划过程中要协调这些利益主体的关系。
2.3多类型已编制规划新塘镇提供的已批准红线就有数十种,各种相互重叠、相互制约,还有各种版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上述各利益主体所编制的概念发展规划,都需要在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协调。
3 GIS在新塘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系统应用
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对用地进行适用性评价,对现状建成区用地进行分析,得出基础的工作底图。下文对新塘镇整体规划的过程中的数据处理过程进行简单描述并有选择的做技术路线的说明。
3.1需分析数据类型总体规划中需分析的数据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经存在规划或现状已有建筑存在区域的数据库(简称为城市更新数据库),一类是尚未建设用地区域的建设适应性分析(建成为新开发区域数据库)。其中,新开发区域数据库应该包括用地适应性数据库、生态管控数据库、国土基本农田数据库和村庄建筑物价值数据库;城市用地更新数据库包括现状用地评价数据库、空间管控区划数据库和规划成果整合数据库。
3.2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工具主要是GIS9.3软件,通过将上述数据进行录入转化为带属性多边形形式的数据库和数据集组,运用空间分析及逻辑运算,达到相关数据处理的目的。另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多次用到专家打分法。
3.3用地适应性评价(以现状建筑整合为技术路线)用地适应性评价包括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工业用地适应性评价、现状建筑评价和国土用地适应性评价,下文以现状建筑评价为技术路线详细说明。
可建设建筑物基本信息数据库,可包括建筑物基底面积、层数、材质、现状评价等属性。建立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建筑、需拆除、需修缮、修保留的建筑类型,最终指导总体规划中各地块城市更新的策略。
另外,因总体规划设计范围广,需要将每一地块的建筑都分析到,因此地块的边界处理很关键,建立的数据库的边界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边界一致,同时根据现状建筑质量的相似程度,细分地块的边界,得出本次数据库需要的边界。基本方法是现场调研和GOOGLE ERATH与地形图比对。
本数据库是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细化、信息化,是用地红线图的基础、校验和初步信息化的处理(确定已建或规划中),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同时可以检查控规的合理程度。
3.4规划成果整合规划成果整合包括控规整合、详规整合、市政专向整合和内控路网整合。下文以控规、总规整合为例说明其技术路线。
规划成果间的边界并不一定重合的,重合边界所带的属性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各规划成果的叠合是指向最终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一般来讲,总规编制需要边界和用地属性两种。
控规与修规间存在严格的编制顺序,控规指导修规修编,因镇级单位规划管理相对滞后,控规、修规间存在多处矛盾。因此,对控规的检查是必要的,不能一律按照已有控规来作为新总规修编的基础。
控规与修规的数据库应至少包含边界和用地属性两种,其叠合后矛盾也主要有这两个。不同规划间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各规划叠合矛盾点所叠合的不同类型的规划进行自动覆盖,重要性程度高的覆盖重要性程度低的规划(GIS中体现为多边形及其属性),就可以更新该规划叠合数据库。
控规、修规的修编是带有一定年限的,同时建筑物的存在年限也是相对稳定的。以编制年限为轴(辅以其他因素,即再利用一次专家分析法),确定各不同规划间的重要性程度。比如确定结果为:未批控规
在上述方法的情况下得到的更新后的用地边界多边形和属性的数据库后,需要继续进行一次用地可调整性与否的分类,比如确定近期已建修规一定不得进行边界和属性的调整,其他情况需要与上文中提到的建筑质量数据库进行叠合,再运用一次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得更改、可更改、建议更改的地块。(本数据库还需要与其他数据库进行叠合,得到总的用地多边形和属性的叠合数据库)
上述方法将各种规划间的用地多边形和用地属性多边形的数据库建好了,一般可以考虑作为新一轮总规修编的基础图了,但部分城市道路控制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新塘的内控路网。因此,上文中所产生的一定要遵守的多边形和建议遵守的多边形需要与该内控路网进行叠合,解决内控路网和该数据库之间的冲突。具体方法仍然是重要性分析:必须遵守多边形>内控路网>其他。
最终数据库包括了内控路网和已有边界所划分的多边形,多边形属性为用地类型,字段属性为字符型。本次数据库编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提供边界(道路边界和红线边界)和属性(一般是用地性质)的支持,即作为规划修编的底图之一。
3.5用地综合评价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的要素很多,不仅仅与已建区域相关,同时新区建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新区建设即在所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城市开发,对划定的区域内的城市建设条件分析是必要的,与此相关的数据库,一般包括用地适应性数据库、生态管控数据库、经济价值数据库、国土红线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用地适应性数据库、生态管控数据库、国土基本农田数据库和非建设用地建筑物价值数据库建立后,叠合成新开发区域数据库。
该数据库与城市用地更新数据库同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因新总规编制过程中政策导向产生的用地规划会与数据库中的多边形产生冲突,需要多次校核并标记,便于查询。
3.6规划协调的过程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会多次与委托编制部门多次沟通与协调,在整体规划结构被认可之后,基本上的工作协调集中在个别地块的用地性质与用地边界上,因此,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将节省非常大的工作量。
4 结语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区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企业的“三废”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和荒废,且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充分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地关系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国外,可持续发展已逐步成为各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土地利用规划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视农业用地的保护[1]。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的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把人类活动、居住和其他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综合地予以考虑,将景观生态理念的实现融入到城乡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区域经济、城乡建设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等目标[2]。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1.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它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其研究领域可概括为4个基本方面: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④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3]。
2.景观生态理念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pattern)对过程(process)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措施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满足人类休闲游乐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三、景观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思想,通过分析土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对策措施,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不仅将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还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规划中需刻意注重的有关问题
1.规划要有整体观念
在区域范围内,各地区间在资源共享、市场互通、设施互联、环境共保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密切,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必须从全局出发,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的是最大层面上的整体协调发展,必须全盘考虑如何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总体效益而非部分土地资源的价值增值,通过规划有意识的人为控制和引导,按照一定的时序安排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力求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最佳形态。比如“大泉州”的概念,即:构建以中心城市(市区)为核心,以石狮、晋江、南安市区、惠安县城等为次中心城市,以国道、省道、快速干道为交通纽带,联系连绵分布的众多卫星城镇,形成各个层次紧密互动的城市密集群,迅速扩大泉州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化体系。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整体规划为基础,要做到区域内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内部利益协调均衡,生态环境治理协同高效。
2.规划要有延续长效性
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就是既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节约用地,满足城镇经济增长对土地的需要,又要提高公共设施、绿地等用地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比如,把泉州市定位于建成环泉州湾的海湾型山水园林城市,可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在开发利用中求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保护江河湖海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各种山脉、植被、岸滩、海岛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同时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以古为鉴,将它们变成发展的动力,这是保护的根本所在。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促进文化、教育和科研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各地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精神上给予人民以归属感和认同感。
3.规划要注重协调与融洽
在城镇,要突出人与环境和谐的主题,努力营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相互依存的社区居住环境,完善卫生、医疗保健等设计,以实现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的效果。比如,在构建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同时,要在规划中要整合对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充分发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闽南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加强维持区域水系流域的生态平衡规划,并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制定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的生态规划措施。
五、结语
作为规划的编制者,要高瞻远瞩,不能因为发展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而是要优化生存空间,使社会、经济、环境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景观生态的理念,切实转变土地利用和经济增长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的规划修编中,设计一基于当地情况的、融入景观生态理念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规划方案无疑是实现整个区域发展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它不仅能推进区域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为构建区域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空间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4
一、充分认识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报告中多次提到主体功能区内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主体功能区划是基础性的空间布局规划,是规范开发行为的约束性规划,是区域政策性很强的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县级主体功能区划主要任务是研究明确各类具体功能区块,并结合上级政府制定的区域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本级配套措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等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编制好__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我县全面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正确把握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空间布局规划之间的关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以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空间布局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的一面。而不同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的地位不同。客观地看,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各项总体规划的龙头,是编制其它总体规划的依据。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二是规划的要求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除了要全方位划定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布局以外,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此基础上,它还要同步配套不同区域所应采取的一系列不同政策。而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仅仅依据县域的客观情况、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导向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制定各自领域的地域空间布局,而并不涉及任何政策性因素。
三是规划的作用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相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政策,因而主体功能区规划可以通过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有效地鼓励或限制政府机关、企业、个人以至于社会团体理性地作出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的行为。从趋势上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其它总体规划则不然,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通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来硬性地约束政府机关、企业、个人以至于社会团体作出符合规划要求的行为,而不具有任何鼓励性的措施。
三、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主体功能区划与目的性单一的农业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不同,在划分方法上更强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更注重综合性和前瞻性。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反映区域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丰度,主要指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可贸易资源的丰裕程度;环境容量,主要指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净化能力;生态环境敏感性,主要指易导致沙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的生态脆弱程度;生态重要性,主要指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湿地等生态功能的重要程度。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指特定区域经济开发的强度,集中体现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上。体现开发密度的指标比较宽泛,从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考虑,主要体现在对水、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强度,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等。
三是发展潜力。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区域发展潜力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也受人文环境的影响,也与政策取向、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是,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发展趋势等。
主体功能区划考虑的主要指标因素
分类
主 要 因 素
主 要 内 容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丰度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可贸易资源的丰裕程度
环境容量
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净化能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
易导致沙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的生态脆弱程度
生态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湿地等生态功能的重要程度
现有开发密度
土地资源开发强度
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及占国土的比重,建设用地面积及占国土的比重,交通用地面积及占国土的比重等
水资源开发强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
资源环境压力
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
发展潜力
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地缘关系等
发展基础
经济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空间结构和路网密度等
发展趋势
政策取向、战略选择等
在明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将国土空间细分为一定尺度的分析评价
单元(如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进行1×1公里网格尺度的分析,也可以县或乡镇为基本单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将各类指标进行数量化,对每一单元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 类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承载能力
减弱
较强
较弱
很弱
开发密度
较高
不高
不高
不高
发展潜力
较大
很大
较小
很小
四、科学识别四类主体功能区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持续增长面临挑战,需要改进、优化发展模式的地区。挑战可能来自资源环境,也可能来自其他方面。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优化开发区域有四种类型,分别从经济的自身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社会分配效应、经济发展对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个角度进行衡量。
——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且发展潜力仍然较大,但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已开始减弱。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各指标的增长速度。
——从经济发展的社会分配角度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评价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采用基尼系数。
——从经济发展对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评价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各种方法,最简单的应当是位次排序。某地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县排序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县排序若干位次的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可以选择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程度、居住舒适度、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律师数。
——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但增长粗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评价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可以选取主要资源价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天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重点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重点开发区域是政策重点扶持开发的地区,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开发效益二个角度衡量,一般包括两类,即落后地区和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重点开发落后区块,主要是基于公平考虑,以区块开发带动人民富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重点开发潜力大的区块,主要是基于效率考虑,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重点开发区域应当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合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
——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衡量,重点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
——从重点开发的效益出发,重点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增长潜力较大,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评价经济增长潜力的指标可以选取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多年保持高位、人力资本投资有所超前、研发投资有所超前、可开发建设用地资源丰富、水资源承载力较强、污染物排放总量小。
(三)限制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限制开发区域是经济发展有所限制的地区,一般包括落后地区和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适于较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限制开发是一种战略的安排,也是一种现实的安排,是为了未来更有效率的开发,也是为了更科学地发展。限制开发的措施一般有总量限制和产业限制两种。
——从总量限制的角度衡量,限制开发区域的特征一般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需要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总量目标上加以限制,同时加强资源环境改造和保护,提高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地带,或者形成地区的生态屏障。
——从产业限制的角度衡量,限制开发区域的特征一般为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特别是在选择发展的产业项目方面,要有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限制开发区域还包括地区开发中的战略预留空间。这是一种基于地区发展中长期战略考虑的积极的自发限制。
(四)禁止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按照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明确定义,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与其他三种主体功能区在特性上存在较大差别。一方面,禁止开发区域是单一功能区,不存在主体功能与次要功能的区别。另一方面,禁止开发区域是特定的地域,不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如果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禁止开发区域达到一定比例,这个行政区一般应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
五、我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构想
(一)基础依据
我们__县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市东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3条山溪性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灵江三个水系,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课题研究资料和信息看,作为浙西南生态屏障的丽水市9个县(市、区)被划为限制级别较高的开发区域可能性较大,虽很不利,但从全国或全省的大局来看,无疑是合理的,但从我们__县域的局部而言,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在主体功能区块规划上寻求新突破。
第一,__县150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4.12万城乡居民,目前尚属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如果不加快发展步伐,而仅仅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争取将我县的一些可开发区域尽最大努力列入重点开发区,为我县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从全市看,__县位于丽水市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潜力大,而且__县是丽缙青率先发展的区域之一,是金衢丽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__县的优先发展、率先发展,把__县划为全市的重点开发区域进行考虑是现实的。
第二,我县是“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质量居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第37位、全省第14位,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评价结果,我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地表水水质在ⅰ-ⅲ类水标准(优良)范围之内,城镇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97.8%。而且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拥有壶镇、新碧、新建、舒洪四大盆地,尤其是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全县还有可开垦土地8.4万亩,其中可开垦荒草地1.3万亩、园地4万亩。从中可看出,我县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状况是好的,环境容量是大的,是有大量空余的,区位特征是独特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确定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基础依据,对于我县而言,大量空余的环境容量是完全能够承载加快发展的压力的。
第三,我县现有的产业结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近年来,我县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致力于引导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项目,工业上以__工业园区和壶镇工业功能区、五东工业功能区为三大平台,已形成了机床、工模具、摩配、厨具、照明电器、缝纫机、纺织服装等行业齐头并进且污染少、能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以五金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三产上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大投入、大景区、大产业为目标,加快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到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致力打造“浙中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一产上以培育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抓手,发展区域特色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20__年,我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已由上年的11:54.4:34.6调整为10.1:55.8:34.1,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第四,从本县的投资需求看,投资需求仍然是现阶段推动__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项目带动特别是大项目带动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十一五”期间,__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计划为150亿元,坚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并举发展,集中财力保重点,继续突出综合交通、能源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水利防洪等重大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金温铁路__段西移工程,42省道仙都风景区段改线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与建设,投资的需求必将促进开发建设的投入和规模的扩张。
第五,我县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在谋划发展中,我县始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坚持建设项目审批六项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底线,把生产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限定在可治可控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提前完成了水泥行业机立窑生产线淘汰任务,全县造纸企业实行废水循环回用,建成了县污水处理厂。
根据以上分析,我县今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强的,发展空间是有余地的。
(二)区块划分
《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已提出了一个总体框架: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县域中心城市、城镇工业功能区和其他工业区块等;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乡镇所在地的建成区以及城镇建成区地势平坦地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多为各类林地、园地发展用地、地势相对较陡峭地区以及各流域的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划分框架为我们下一步明确具体功能区块的范围和具体功能定位奠定了基础。四类主体功能区块的具体划分构想如下:
1、重点开发区块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重点开发区块这一发展空间问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留足发展空间,针对我们__实际,首先要从金衢丽产业带、丽缙青率先发展区这一核心出发进行划分,拟将县域中心城市的新区、东渡区块(除五东工业功能区已建成区外)、七里区块、__工业园区区块(除新碧镇及工业园区已建成区外)、城北区块、新建镇东川片、金丽温高速公路__段和330国道两沿地势平坦地区,壶镇工业功能区块(除壶镇镇及工业功能区已建成区外)、舒洪镇工业小区(含螺蛳岩一片)、新建镇洋山至东岸至凝碧一带的地势平坦地区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块划定为重点开发区块。这些区块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各类功能小区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2、优化开发区块
优化开发区块主要由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城镇工业功能区组成,按照__实际,拟将县域中心城市的老城区、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东渡镇、东方镇、大洋镇、大源镇等乡镇的建成区以及建成区地势平坦地区和__工业园区、壶镇、五东工业功能区、舒洪工业小区的现行建成区、东方镇工业小区、仙都农管处主景区核心区域等划定为优化开发区块。这些区块实行优化开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加快发展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景区建设水平。
3、禁止开发区块
按照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禁止开发区”框架的思路,拟将国家4a级仙都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大洋山、括苍山省级森林公园(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外)、河阳历史文化保护区、各城镇供水厂取水口上游的一定区域和海拔地势较高的生态公益林以及分布在全县各地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划定禁止开发区块。对禁止开发区块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的一切开发活动。通过加大人口转移的力量,减少禁止开发区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4、限制开发区块
拟将县内除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以外的所有其它区块统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块,限制开发区块在全县空间结构上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些区块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有重点地选择污染少、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实行点状集约开发。要加大封山育林等,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政策配套
配套政策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成部分,政策的作用范围要与规划的范围相一致。根据县级政府实际具有的管理权限,制定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各类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等,逐步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区块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基础及社会设施、人口等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
1、财政政策。要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块、禁止开发区块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并为限制开发区块、禁止开发区块内的群众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2、投资政策。
要鼓励和引导县内外经济主体到重点开发区块和各乡镇工业功能小区投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符合我县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柱性产业融合配套要求的产业项目;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块、禁止开发区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块基础设施建设。3、产业政策。要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的产业指导目录和措施,引导重点开发区块按照我县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重点围绕工业主导行业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和旅游服务业发展思路,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能力;引导优化开发区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块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严格禁止在禁止开发区块内发展任何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和有污染的工业产业项目。
4、土地政策。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在保证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不减少的前提下尽量扩大重点开发区块建设用地供给,对优化开发区块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对限制开发区块和禁止开发区块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5、人口管理政策。要制定顺应形势变化要求的人口管理政策,允许在重点开发区块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鼓励和引导限制开发区块和禁止开发区块的人口通过下山移民脱贫等途径逐步自愿平稳有序地向重点开发区块转移。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块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块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块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政策。要切实调整以往单纯以gdp和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标准的政策,对重点开发区块,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块,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强化对社会稳定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块,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状况。
(四)衔接协调
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以后,能否真正成为指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能否真正发挥统领所有县级规划的龙头作用,关键取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总体规划之间以及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的状况。以目前的现状看,县级各总体规划之间以及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市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亟需加强,必须深入研究,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切实加强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县级其它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大大滞后于其它总体规划的编制,加之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缺乏3s技术的支撑,这导致县级总体规划之间难以衔接和协调。解决县级各总体规划之间衔接、协调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适当的时机,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规划的修编,使各总体规划对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规划的修编,使各总体规划对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完全趋于一致,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在县级地方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应用卫星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3s)技术手段,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以此来确保各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六、编制我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要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__年9月形成初稿,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__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20__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__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初稿,20__年6月底前报市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人大报准实施。我县要按照省、市的要求,做到与其他县(市、区)基本同步,确保编制工作进度。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我县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抓紧组建__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好工作方案和确定好合作编制单位,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国土资源 可持续利用 保护
[中图分类号] P285.2+3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2-1
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的全部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国土开发整治的对象,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到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而且影响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没有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生效益,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和损害,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在此,笔者就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略作分析。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和资源性生产大国之一。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开发,成功的实现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极少。资源再多,怎么会够13亿人口用呢? 就拿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险峻形式来说吧。近年来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日趋严重。耕地资源人均也数量少质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二是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三是耕地退化严重。受荒漠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保护耕地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大事,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迎接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我国国土资源紧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前景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实施,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层次的升级,将继续保持对自然资源的旺盛需求,资源紧缺状况又将进一步加剧,我们必须在加快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资源。
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指国土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国土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土地利用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持生态”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控制目标约束下,实现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和谐发展。
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环境政策、价格政策等诸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和实施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管理的龙头”,以实现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利用的措施:①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②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③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④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另外,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国土资源的数量稳定,刻不容缓。具体保护方法:(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2)严把用地审批关。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概念范文6
第一章介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存在的观点,阐述了四种主流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和内涵。
第二章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和做法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第三章对如何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又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都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存在的观点
大卫•里卡多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当时是针对农业土地产出的研究,后来被学者借鉴到城镇建设的领域,出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城市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学者把这套理论借鉴到城镇建设的领域,出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目前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展开了很多研究。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方面,虽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是大概可以分成四类观点。
一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即在现有的土地上追加成本要素的投入,并以 “集约度”进行衡量。如马克伟主编的《土地大辞典》中对“土地集约经营”词条的解释是:“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集中投放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在建筑业中, 集约经营则是通过对单位土地面积多投放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建筑物层数, 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和负荷能力”。
二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便是追求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以城市土地上的经济产出进行衡量。如毕保德认为,“所谓集约度, 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入资本和劳动越多, 则集约度越高; 反之, 则越低。人们在谈到土地集约经营时, 往往是指耕地, 言及非农用地的很少。非农用地的效益可分为两类: 用于住宅建设的是所建房屋的面积; 用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在于所获经营利润。前一类是实物性的, 后一类是价值性的。但两者集约经营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收益”。
三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多维的利用城市的土地。如肖梦认为:“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 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 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
四是认为强调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 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例如,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邹玉川在1996 年土地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城市土地内涵挖潜、集约利用的潜力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人均占地有潜力可挖; 二是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潜力可挖; 三是小城镇用地有潜力可挖;四是城市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也有潜力可挖。
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开发区为例)
2.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
评价方法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不统一,因此评价方法成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我国一些学者在西方国家常用的一些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另外有些学者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确定一个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后,然后采取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比较分析,最终取得评价成果。还有一些专家将定量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及模型运用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上。以上这些做法逐渐完善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
作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迫在眉睫,为此国土资源部专门颁布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了一个标准。
2.2 南通市崇川经济开发区概况
崇川区作为沿海开发城市南通市的主城区,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区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功能区域: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风景区和沿江经济带。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是五个功能区域其中之一。这里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磁场的强辐射区,长三角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在2006年中国地交会上,崇川经济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活力投资区域”。
下面笔者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和做法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2.3 程度评价方法
2.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构建了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
2.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因素的权重是度量评价因素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程度大小的指标,评价因素对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影响力越大,权重越大。
指标权重采用特尔斐法确定:通过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
………………………………………………(1)
式中: ― 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权重;
― 专家j对于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打分;
n― 专家总数。
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相关指标的权重值。
2.3.3 计算评价指标现状值
对各指标具体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在明确各指标相关因素因子取值口径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各指标现状值。
2.3.4 确定评价指标理想值
理想值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取值的标准,是本次评价中最关键的技术要点。因此,我们将理想值定义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达到的水平。
理想值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目标逼近法、挖潜法、先进经验逼近法、发展趋势估计法等。
目标值法是根据国家、区域、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目标,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有关用地标准、行业政策等,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确定理想值的一种方法。
(1)参考规划用地目标,确定用地结构指标理想值
对于评价中涉及的土地开发率、工业用地率,主要是参考《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确定其理想值。
(2)以区域较高水平为依据确定理想值
江苏省经过对各开发区指标现状值进行测算,以区域内较优水平为依据,确定了三大区域各指标理想值的参考方案。这里结合该参考方案,同时,依据开发区自身的发展趋势,向同区域内较优开发区水平看齐,以此来确定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指标的理想值。
(3)以管理工作要求确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理想值
土地管理部门对到期用地和闲置土地必须及时发现、及时认定、及时处置。因此期项目用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处置率这两项指标理想值确定为100%。
开发区土地开发率现状水平已达到83.17%,随着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提高,开发区土地开发率能够达到95%,因此以此作为理想值。对于土地供应率,根据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实际情况制定,均不能达到100%,原因如下:一是由于经济技术区还存在未供应的土地,在未来几年内由于受到工业用地招拍挂等相关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剩余土地未必能全部供应;二是由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开发区内项目引进速度,因此,确定土地供应率理想值为100.00%。
对于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两项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指标,由于开发区土地仅剩70.53公顷土地尚可供应,全部为尚可有偿使用土地69.52公顷。根据开发区未来用地趋势,确定了土地有偿使用率的理想值为100.00%,土地招拍挂率的理想值为100.00%。
2.3.5 指标标准化
为了方便各项指标的数据的比较,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0,100%〕的无量纲数据。本文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即各项指标与同类指标理想值的比值作为该指标的实现度分值,按公式(2)进行计算:
(2)
式中: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
评价指标实现度分值应在0-100之间,当大于100时,该项指标的实现度分值计为100。
按公式(3)进行计算后,得到各评价指标实现度分值。
2.3.6 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
以上述计算出的指标实现度分值与指标权重值,按公式(3)计算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子目标集约度分值。
(3)
式中: ―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
―指标个数。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子目标集约度分值。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目标分值按照公式(4)计算
(4)
式中: ―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
―子指标个数。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的计算采用指标现状分值加权求和的方法,公式如下:
(5)
式中: ―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
―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i目标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
―目标个数。
经计算,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F= 88.46。
3 程度评价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88.46,为总体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尤其在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方面的指标分值均在95以上,体现出了较强的集约用地思路。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认为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强度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高综合容积率、建筑系数水平,以更好地集约利用土地。本次评价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综合容积率的分值为91.10,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分值为71.86,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投入产出效益方面,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应向苏南等发达地区更高的标准看齐,因此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分值为73.9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值为93.36。
通过对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分析可以看出,崇川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水平不够高,并固定资产投入并不算很强,产出效益也并非很高效,应以最小的土地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水平,减少对土地的新增需求,从而更合理地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笔者认为,作为长三角最具活力投资区域的崇川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在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将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如下:
3.1 严格控制城市土地供应总量,提高企业用地的效率
城市土地供应要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进行实施。按照控制指标建立一个用地投资强度的标准制度,在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行业的规定、用地投资强度的标准制度及总体投资强度等因素来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同时,要坚决严惩一些假借项目建设名义进行圈占土地的企业,发现一例,处理一例,绝不姑息。
3.2 加大批后土地的监管力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城市的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大土地执法检查的力度,加强对供应后建设用地的监督和管理的强度,建立常态化追踪制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实施项目建设,以防土地批而不用,多批少用。在城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定期巡查土地清查工作,一旦发现有企业土地闲置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无故闲置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的,要征收相应土地闲置费;闲置未用满两年的,要依法收回其土地使用权,重新供应给其它企业;同时,对一些投资强度偏低的项目,不能达到预定投资强度的企业,要求限期追加投资,尽快达到预期投资强度。
3.3 加大进企业的筛选力度,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优质的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的关键,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招商引资时,要实现批量盲目引进转变到优质的有选择地引进,以质量为重。一些低科技含量项目坚决不予引、有污染的项目要慎重考虑后决定是否引进,以免对土地利用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现在企业的监管工作,对于一些生产效率不高,投资强度不大,占地面积较多的企业,努力进行调整、置换,争取腾笼换鸟,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用地要求高的产业,着重发展占地少、高科技的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克伟.土地大辞典.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1.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