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的护理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1

秋季腹泻是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引发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形状改变为主要症状的小儿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10次/d,黏薄水分多,伴有呕吐纳差精神萎靡嗜睡,常可引起脱水,表现为口干唇燥,眼眶和前卤凹陷哭时无泪尿少。严重脱水时,常伴有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呼吸既深且快,甚至可出现皮肤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少尿等休克症状。更甚至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病毒性心肌炎而危及生命。治疗腹泻一般以调整饮食控制感染消除病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原则。针对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症状,护理要点如下。

1严格消毒隔离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婴幼儿前后及更换尿布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病室紫外线照射30 min/d,用具便盆分类集中消毒,污物放入污物桶内统一处理。

2饮食护理

①调整饮食。腹泻患儿存在着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②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母乳喂养者缩短每次母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的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渐浓。吐泻严重者暂时禁食8~12 h,以利肠道休息。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根据病情,补充液体

3.1根据脱水情况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吐泻频繁者多有口渴、唇干、明显烦躁,在不宜口服时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润湿润口唇。

3.2静脉补液吐泻严重者必须按量、按时、正确输入,及早纠正电解质紊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30 min)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

3.3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

4严密观察病情

4.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患儿多喝水、擦干汗液、减少衣被、头枕冰袋等物理措施,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4.2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当患儿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口唇樱红,查血pH及CO2CP下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使用碱性药物纠正。

4.3观察低血钾表现低血钾常发生与输液后脱水纠正时。当发现患儿全身乏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听诊发现肠鸣声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T波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ST段下移(或)心律失常表现,提示有低血钾存在,应及时补充钾盐。

4.4判断脱水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卤、眼眶有无凹陷,末梢循环情况、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的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4.5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质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5对症护理

腹痛给予热敷,腹胀给予肛管排气;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烦躁时给予镇静剂;注意保暖及大量维生素的补充。

6臀部护理

预防臀红,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7健康教育

7.1指导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不仅温度适宜,营养全面,还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成分,有利于预防轮状病毒感染。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调整好婴幼儿的饮食,以减轻肠胃道的负担。

7.2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注意哺乳卫生,哺乳的母亲应保持的清洁,勤换内衣,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减指甲,并注意玩具的清洁。

7.3增强体质发现营养不良、佝偻病应及早治疗。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晒太阳、增强抵抗力。

7.4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同时,要注意婴幼儿的腹部保暖。

7.5如果孩子得了秋季腹泻,因属于病毒性感染,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除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外),否则容易造成肠道内菌群失调。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2

【关键词】麻疹;婴幼儿;隔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0-01

麻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多在冬、春两季流行,在儿童时期最易感染,所以麻疹对儿童健康威胁很大,严重时甚至引起并发症而致死亡.麻疹护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护理不当可引起并发症[1]。麻疹主要经飞沫传播,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我科麻疹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基本资料

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接种及强化免疫,麻疹患者日渐减少,但麻疹疫苗的初免年龄为8月龄,8月以下的婴儿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仍然存在感染的危险,2009年至2010年我科收治麻疹患儿8例,入院时多有高热、咳嗽、口腔溃烂等症状。

2 护理

2.1 病房隔离:麻疹主要经飞沫传播,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病室安静、整洁,温度18-20℃,温度50-60%,晨间开窗通气30分钟,避免直接吹风,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室内空气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天[2],室内光线暗淡,以免强光照射眼部,陪护人员戴口罩,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2 高热护理:患儿持续高热,随时监测体温变化。一般体温高于38.5℃才给与降温处理,以免体温骤然降低而影响出疹。高热时为保护脑细胞,给予冰枕物理降温,为使患儿舒适,冰枕用干毛巾包裹,防止发生冻伤,注意固定患儿头部,避免患儿耳郭冻伤。用药物降温时,防止体温骤降出现不同程度周围循环衰竭,注意观察患儿出汗情况,以免因出汗较多引起脱水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汗较多时,应防止衣物潮湿使患儿受凉,及时的更换衣物,注意给患儿喂水。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

2.3 呼吸道的护理:小儿因其特殊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如患儿合并肺炎,防止合并其它并发症,需严密观察病情。疹突然停止发展,色褪甚至消失,同时呼吸困难或发生青紫者,说明肺炎迅速恶化及发生循环衰竭者,应立即汇报医生,做好一切抢救工作准备[3]。如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报告医生,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帮助患儿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有发绀者及时给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黏稠不易排除者,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嘱患儿家属少量多餐喂食,以母乳喂养为佳。

2.4 静脉输液护理:患儿早期经物理降温效果差,轻度脱水貌,四肢冰凉,口唇干燥,不能进食,持续高热,头部红色皮疹密集,静脉输液难度较其他患儿大,进行穿刺的护士要仔细挑选静脉,争取一针见血,给予加强抗感染、抗病毒并适当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改善循环。后期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饮奶量增加,防止患儿发生心衰,严格控制液体入量,输入液体每日100ml以内,药品配置稀释量精确计算,用量静脉输液速度以微量泵匀速控制在20ml/小时。

2.5 口眼鼻的护理:用0.9%氯化钠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预防口腔炎的发生。口腔溃烂,用1%~3%碳酸氢钠溶液[1]进行口腔护理,每日4次。眼部分泌物较多,可用棉球沾取0.9%氯化钠或温开水清洗,注意动作轻柔,必要时根据医嘱用抗生素滴眼液。发热时间较长,鼻腔粘膜于裂、易出血、分泌物结颠、堵塞,影响呼吸。每日须清洗鼻腔,鼻腔分泌物不易清除时可用温热毛巾轻敷患儿鼻部,利用水蒸汽使鼻腔分泌物软化,易于清除。

2.6 皮肤及肛周护理:出疹期间患儿皮肤会伴有瘙痒,应着棉质内衣,修剪指甲,夜间睡觉时手部用袜子套住,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出汗时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干燥勿用润肤露。大多患儿会出现腹泻,由于患儿年龄小,皮肤细嫩,注意臀部皮肤清洁,勤换尿布,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及量,每次大便后及时用清水清洗肛周,用柔软毛巾或纸巾擦干,必要时给予金霉素软膏涂擦[4]。

3 讨论

对麻疹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病情观察,对麻疹合并肺炎的患儿,尽量减轻患儿的不适,给与精心全方面的护理,患儿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运花,张先茂.小儿麻疹辩证施护.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8(23)

[2] 王新刚,陶婷,李英.42例小儿麻疹护理体会.山东医药,2009,49(15)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 婴幼儿; 心理特点; 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许多躯体疾病都可引发婴幼儿患者的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烦躁、哭闹等[1]。婴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因素易感,容易患各种躯体疾病。为此,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引起重视[2]。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通过娴熟精湛的技术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婴幼儿心理知识,了解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患儿疾病的治愈及身心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现就笔者多年的儿科心理护理工作体会,做以下浅述。

1 婴幼儿患者常见心理特点

1.1 焦虑紧张 婴幼儿患病后,从熟悉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还要接受疼痛性的检查、治疗及护理,已习惯的行为受到限制,心理状态由轻松、愉快变得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再加上病后不适,又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打针、手术等医疗措施,就更易产生恐惧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继而表现出不讲话、情绪不稳、无理吵闹、治疗不合作、哭闹、入睡困难、咬口唇等心理特点,严重者可有心率、呼吸加快,多汗、颤抖等表现。

1.2 哭闹 哭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个心理表现,由于患病不适,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常以哭闹的方式表现病情,求得关爱。另外根据不同疾病表现,其哭声特点也各不相同。急腹症患儿的哭声因疼痛进行性加重,哭声持续不减,随病情的恶化,哭声变慢转小,并有脸色苍白等症状。一般的不适,则表现出哭声可高可低,时断时续。

1.3 皮肤饥饿 并非饥饿引起,无法用饱食来满足,他是一种情感和内心的交流。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具备情感反应的能力和无意识幻想的能力,如果母亲和婴儿经常进行皮肤亲情的感情交流,婴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母爱,否则会产生“皮肤饥饿”现象。新生儿至6个月的婴幼儿情感的需要如同吃奶的需要,要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去除“皮肤饥饿”,给予、搂抱、触摸,达到良好的心理安慰。

1.4 行为退化 有的患儿生病住院后,由于疾病和生理障碍,出现退化行为,重复儿时的尿床、尿裤子、睡前哭闹、吸允手指等,这是一种常见的逃避压力而表现的行为方式。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关心他们,消除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于精神抑郁不爱说话者,常表现为绝望、冷漠、伤心、失望等,要防止自行出走,要鼓励患儿同其他患儿一起玩耍,激发积极情绪,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

1.5 依赖、任性 由于患病,神径、心理受到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再加上家长对病情的焦虑、不安,患儿常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照顾、迁就和同情,使孩子得寸进尺,拒绝吃药打针,同时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形中婴幼儿患者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离不开父母,其结果是越来越依赖、任性,稍有不顺心意,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

2 根据婴幼儿患者不同年龄特点分层次开展心理护理

2.1 新生儿至6个月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这类患儿要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经常给予、搂抱、触摸、与他逗耍、和他说话等,减少皮肤饥饿感的发生。指导家长正确喂奶、换尿布、搂抱患儿,同时将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逐一解释,取得配合。有些家长担心在囟门及周围处输液,护士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讲解小儿头皮血管浅显易见,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好固定的优点,头皮血管穿刺输液不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以取得主动配合。

2.2 6个月~3岁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由一个具有初步记忆的小生命,逐步发展为具有抽象认识、低级思维、朦胧意识等能力的婴幼儿,注意力和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和改变情绪。再则由于家长缺乏常见小儿疾病的心理护理知识,孩子患病焦虑不安,继之患儿也因父母的表情影响,感到不安心、焦虑、害怕,一看见穿白衣帽的工作人员就哭闹。对于这类患儿,要主动亲近他们,亲切地与患儿交谈,有意抚摸患儿,满足其需要,同时父母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在孩子患病时不慌乱、不失态、平静、愉快、自然的表情对患儿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

2.3 学龄前期(4~6岁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由于年龄、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智能差异较大。一些患儿理解能力强,适应环境快;一些患儿胆小退缩,适应能力差。必须根据其特点,做到以下几点:(1)及时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2)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进行治疗时,多使用赞美及鼓励性语言,让患儿感到被尊重,感到满足。同时耐心向患儿交待操作过程和目的,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儿自己选择注射部位,然后说一些鼓励性语言,当患儿配合完成穿刺后,再说一些“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赞美表扬的语言。每项治疗时,都要先给勇敢不哭的患儿操作,其次再给其他患儿操作。(3)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人到心到”,珍惜自己的工作价值,从内心理解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或挑剔。利用一些语言,如“我很理解您的感受”,“一定想尽办法让您的宝宝康复”,“别急、会好起来的”等语言来沟通护、患、陪的关系。

3 为婴幼儿创造有利益疾病恢复的住院环境

3.1 病房内布置儿童喜爱的饰品,窗帘也以患儿喜爱的卡通图或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墙壁可粘贴别致的动画片,集中输液的地方可放电视,室内备有可移动的输液竿,输液哭闹时,可在家长陪同下四处走动。让患儿暂时忘记身处医院。

3.2 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对待患儿,视患儿如亲人,关心体贴他们,使之感到温暖。表情要谦和、温柔,衣着整洁大方,操作技术熟练,第一次操作一定轻柔,一次成功,尽量减少不给患儿留下疼痛感。

3.3 通过沟通技巧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与患儿沟通应做到面带微笑,注意语气、语调、耐心、温柔、亲切;语言简洁明了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夸奖赞美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增加使用暗示性语言,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3]。同时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借助家长因素促进与患儿的交流。

3.4 减少创伤和疼痛,疼痛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一种极不愉快的感受与情绪的体验,且伴有一系列生理变化及心理行为的反映。对于患儿来说,有些治疗护理手段是有创的,疼痛的,令患儿害怕。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动作要轻柔,技术要娴熟,尽量防止和减少患儿对护理操作的创伤和疼痛,减轻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恐惧感。

3.5 护士、家属的语言、行为、情绪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对一些行为退化,过份依赖、任性的婴幼儿,其常常以哭闹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时需要父母对婴幼儿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临床工作中,无论是护士还是家属都应以患儿为重,护、患、陪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护士的情绪直接影响患儿和家属,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带进病房,家属的情绪也直接影响患儿和护士。一处不稳即形成恶性循环,三者要和谐一致。

4 娴熟的护理技术

为婴幼儿患者进行第一次穿刺治疗时,“一针见血”的技术显得极其重要,它可在患儿的心目中留下第一印象,取得患儿的尊重与信任,尤其对小儿来说,打针毕竟是可怕的,挣扎哭闹也是很自然的表现,家长的焦虑更是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次成功,使患儿及家长从心理上认可。既是偶尔不能一针见血,也应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取得其谅解。

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技术,还必须广泛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洞察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变化。要做到因病施护、对症下药,形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护理意识,苦练过硬的护理操作基本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手段,做到科学的护理,以亲情、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不断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这对进一步完善护患关系,提高儿科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晓红,杨惠.婴幼儿患者的心理问题.南京医学院学报,2002,24(2):119-122.

[2] 崔焱.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婴幼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护理

由于小儿的解剖及生理特征,呼吸衰竭(NRF)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自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PICU小儿50例,年龄1~24月,平均(11.5±8.3)月,其中男26例,女24例,原发病:重症肺炎31例,哮喘持续状态14例,肺出血2例,溺水2例,线粒体病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

1.2方法

1.2.1一般治疗 保暖、保持安静、维持内环境稳定、用抗菌素预防和或治疗感染;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正常血压(收缩压>60mmHg),抗衡肺动脉压过高,改善低氧所致肾脏血液循环不良的状况[2]。

1.2.2呼吸衰竭治疗 所有患儿均予氧疗,严重通气或换气障碍者予机械通气(CMV)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机械通气参数调节遵循呼吸生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临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的不同时期、胸壁变形、潮气量、动态顺应性、每分钟通气量、血气值以及呼吸规律等)适当调整具体参数。以维持患儿的脉搏氧饱和度(90%~9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0~50mmHg)和正常的血气值为调节呼吸机参数的基础。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环境患儿均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各种抢救设备齐全,配有全套的气管插管用具,包括各种型号的喉镜,气管导管,面罩及加压给氧气囊,以便急用。开窗通风2次/d, 用1:400的消毒灵液体湿拖地面2次/d,循环风空气消毒2次/d,做好家属的探视管理。

2.1.2眼睛、口腔、臀部的护理眼部可用氯霉素眼水滴眼,3次/d,用油纱布敷盖;口腔护理2次/d,长期使用抗生素,口腔抵抗力低下,可致鹅口疮,将制霉菌素片压成碎末状涂抹2次/d;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涂油保护,一旦发生红臀可用红外线灯照射2次/d,加强护理。

2.1.3安静休息予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治疗护理应尽量集中进行,使患儿充分休息,既可减少耗氧量,又能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2.1.4加强喂养定时予患儿喂配方奶,特殊患儿与上呼吸机的患儿予鼻饲管喂养,以减少耗氧量,供给机体足够的热能,增加抵抗力。

2.1.5严格控制液体速度,记录24h出入量患儿输液时,尤其在心衰及多脏器衰竭时,严格限制输液量,维持24h输液,可用输液泵维持液体速度5ml/kg/h以内,观察大小便是否正常,详细记录出入量。

2.1.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监测动脉血气变化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至少1次/h。监测动脉血气,动脉穿刺定位要准确,取桡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进针点,严格消毒后操作者用拇指、食指分别暴露固定好穿刺点皮肤,进针时针体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见回血后固定针头位置抽取足量血标本后快速拔出针头并用棉棒或灭菌纱块按压穿刺点10 min,取下纱块观察皮肤有无特殊变化。

2.2症状护理

2.2.1保持气道通畅让患儿头颈尽量后仰,使气道伸直。注重翻、咳、吸、拍。勤翻身,1~2h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神志清醒的患儿鼓励其咳嗽自行排痰。由于痰液堵塞鼻腔及口腔,神志不清者需勤吸痰。患儿吸痰时负压不宜过大,压力调节在250~300mmhg,吸痰动作轻柔,每次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5 s。吸痰前轻拍背部五指并拢,指掌关节微屈,从肺底向上轻力拍打,以将痰液排出。吸痰容器用后用1:200消毒灵液体消毒。

2.2.2湿化气道分泌物予患儿雾化吸入治疗,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促进炎症吸收。雾化吸入多用于痰多、粘稠不易排出者,药物为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2次/d。雾化后吸痰,用过的面罩及管道用1:400的消毒灵液体清洁消毒。对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分泌物粘稠的患儿,加强气道的管理,加大湿化强度。汇报医师予静脉补液,以防脱水所致气道分泌物变干。

2.2.3氧疗护理吸氧的目的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换气功能。多用鼻导管给氧,流量可根据患儿的NRF度调节。对重症肺炎,肺出血的患儿可适当运用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在使用正压通气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漏[3]。因此,应及时监测动脉血气变化,根据肺顺应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遵医嘱及时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减少人机对抗,吸痰过程中使用气囊加压给氧,观察患儿有无烦躁,突发青紫,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胸廓不对称,不随呼吸机节律活动,呼吸音降低,心音遥远或移位等气胸症状出现,如有及时通知医师[4]。患儿有自主呼吸,应观察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否则应进行调整。

3 结果

50例患儿治愈48例,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平均监护治疗(15.2±9.1)d。

4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基本功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能及时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各种危重病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儿的痛苦及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呼吸衰竭是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以换气障碍为主,血气检查一般示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饱和度降低,伴有严重的酸中毒。患儿多以青紫、三凹征、明显呼吸暂停为主要表现。改善通气功能是抢救的重要环节。血气分析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动脉穿刺难度较大,常因穿刺困难而影响治疗[5]。本组50例患儿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采血标本,成功率高达98%,深受护理人员与家长的欢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出院指导,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定期做好细菌监测。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和患儿护理观察,熟悉抽血的方法及部位选择。执行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穿刺部位按压不少于10 min是防止出血和感染的关键。要做到动作轻巧准确到位,安全有效,本组50例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氧疗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常压供氧多用鼻导管给氧,流量可根据患儿的呼衰程度调节;严重通气或换气障碍者予机械通气(CMV)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本组50例患儿40例使用机械通气治疗。5例运用nCPAP,经科学有效的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4.

[2]王平,郑国方,戴艳,等.比例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3):1535-1537.

[3]张家骥,魏光伦,薛平东.新生儿急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04.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5

[关键词] 肠造口; 皮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婴幼儿肠造口是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小儿外科主要用于解除肠道梗阻,控制肠道炎症,挽救患儿生命,是暂时性排便途径改变,以后需要手术关闭造瘘口。由于患儿年龄小,喜欢运动,不配合,粪便收集不当等特点,其肠造瘘术后护理工作与成人相比有很大不同。护理得当可减少造瘘口粘膜出血及造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等并发症。我院小儿外科2010 年1月-2011年8月共实施肠造瘘术20例,取得良好效果,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肠造瘘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天-3岁,平均33个月。其中新生儿坏死性肠炎3例,先天性高位闭锁6例,肠套叠并肠坏死2例,过敏性紫癜1例,新生儿肠闭锁7例,胎粪性腹膜炎1例。结肠造瘘15例,回肠造瘘5例。双腔造瘘15例,单腔造瘘5例。

2 护理方法

2.1 皮肤护理 婴幼儿肠造口周围皮肤发生刺激性皮炎是造口患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排泄物的刺激或造口用品的损伤等原因,造口周围皮肤出现瘙痒、红斑、糜烂等刺激性皮炎,造成给患儿无法使用粘贴式造口袋,无法管理排泄物,这给患儿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者会出现造瘘口瘘、造瘘口皮肤感染以致伤口裂开、溃疡所以更需要护士精心的护理。

2.2 一般护理 肠造瘘管一般于术后48-72小时肠功能恢复后开放,开放前以凡士林纱条或优拓外敷肠造口,外层以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无菌纱布与造口肠管粘连及更换敷料时引起造口肠管出血。开放后粪便多称水样便且次数较多,容易污染肠造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导致刺激性皮炎及感染,患儿每次排便后用消毒棉球或软纸巾擦拭粪便,并用生理盐水棉球洗净造口周围皮肤,清洗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造口周围皮肤及肠管,导致出血。

2.3 专科护理 ①造口肠管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以保护肠粘膜。患儿手术后,未拆线前应先采取暴露肠造口的方法,不粘贴任何收集袋。②手术后及时与医生沟通,询问造口处有无用医用胶,注意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时不能擦有医用胶的地方,以免影响手术后效果。③患儿肠造口处应保持彻底保持清洁和干燥,护理人员应该使用含有氧化锌的保护性软膏或者乳膏,以增加肠造口周围皮肤的保护层。④婴幼儿皮肤娇嫩,术后发现造口周围皮肤发红时,及时用40瓦的鹅颈灯照射造口周围皮肤并用生理盐水纱布盖住造瘘口肠粘膜,每次照射10-20分钟,为避免患儿烫伤,最好两个人一起为患儿烤灯,照射前一定要把氧化锌软膏擦干净,以免给患儿造成烫伤,照射后可再涂上皮肤保护药物,防止粪便及肠液对皮肤的再次侵袭。⑤观察造瘘肠管是否红润,如造瘘管呈暗红色或淡紫色提示造瘘管缺血;造瘘肠管发黑提示肠造瘘管坏死,应密切观察记录缺血坏死程度,及时与医生联系。注意造口肠管是否有出血,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

3 使用两件式造口袋收集粪便 ①术后7-14天拆线后即可使用造口袋,术后早期使用较大容量透明不含碳片造口袋,便于观察肠造口处肠管血液循环情况及造口袋是否有气体排出,判断肠蠕动是否恢复。②使用一件式造口袋,由于底盘与袋是一体的,不易剪出适合的造口,为患儿贴于造口处时,很难完全吻合,肠液容易从底盘处漏出粪便,腐蚀皮肤,为避免肠液刺激皮肤,一般一天需更换2-3个造口袋,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③改使用两件式造口袋,根据造口大小,容易根据造口大小剪出合理的双造口或单造口,在粘贴底盘时,必须要有人扶住患儿双腿,使其伸直固定,在粘贴底盘时,粘贴后要轻轻按压底盘,使其能牢固的贴于皮肤上,造口大小要合适,过大,会导致肠液流到底盘内部,腐蚀皮肤。过小,会导致造口肠粘膜出血,坏死。④我们为了便于观察造口肠粘膜颜色,使用与底盘相吻合的透明小便袋,能更好的观察肠造口的颜色,底盘有无突起等。⑤同时还可以随时拆下透明小便袋来清理底盘上的排泄物。根据临床应用使用时间延长了3-5天。⑥患儿吃奶或饮食后,还可根据透明小便袋充气情况,判断患儿肠蠕动情况,进而为患儿调节饮食。⑦护士为患儿操作时,同时耐心教会家长,以便出院后的护理。

4 指导家长为患儿调节饮食 因为有肠造口的患儿,其流失的营养成分会比正常孩子多,饮食调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后一般禁食水7-10天,能进食后应从流食半量开始,逐步加到流食全量、半流半量、半流食、普食。吃奶孩子,能进食时最好吃免乳糖奶粉,可避免患儿腹泻,奶量从10毫升开始逐步加到20毫升、30毫升、50毫升、配方奶全量。③肠造瘘应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少渣,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冷热适宜,防止腹泻。④膳食纤维具有促进肠到蠕动和吸水膨胀的特性,所以手术后患儿应限制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以减少术后排便的量和次数,多食加工精细的谷类食品(谷类加工越细则膳食纤维含量越少),并向家长提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列表,使家长了解应避免使用哪些食物,这样可以促使粪便成形,为改善造口皮肤情况创造条件。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婴幼儿;出牙;居家护理

    婴幼儿期萌出的乳牙是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进行漱口;可以用茶叶5克,开水冲泡成浓汁或西红柿挤汁,沸咀嚼食物的重要工具。乳牙的萌出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但这 水冲泡去籽,每天频频漱口,治愈为度1;霜后紫茄2个阴干研时的小儿因出牙通常会出现各种的不适:牙龈红肿且痒、口腔炎 末,每天4~5次涂患处,绿豆6 g,生大黄9 g,丁香l0粒,共研症、流涎、发热、频繁哭泣、入睡难、轻度厌食、有想啃咬坚硬食物 末。每天2 g,开水调糊状,涂涌泉穴,每日早晚备1次,连用3的倾向等,这不仅影响了小儿的发育,也给父母带来了不少的麻dl1].

    烦。由于婴幼儿期萌出乳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此时家庭的护理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1 常见的不适症状

    1.1 牙龈红肿且痒 因为牙齿萌出时对牙龈神经造成的刺激,小儿会出现牙龈痒、牙龈红肿等,有些d,JL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巴里面咬。这些症状等到牙齿都长出来后自然就会消失。

    1.2 口腔炎症 小儿因出牙时痒痛会少进食甚至拒绝进食,牙痒时会找各种机会磨牙齿。红肿的牙龈就易被磨破,外加出牙期的小儿自身免疫力差等因素,使得口腔里原有的细菌就有机可乘,大肆繁殖,就易引起口腔炎症。

    1.3 流涎第一颗乳牙的萌出,刺激了牙龈神经,从而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再加上~I,JL的吞咽功能还不完善,分泌的口水自然只能流淌而出。流涎是正常的现象,不用过分担心,等到1周岁左右,随着H腔深度增加,吞咽功能的完善,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

    1.4 发热一般来说出牙不会引起发热,但有些小儿出牙时仍会发热,是由于此期d,JL喜欢啃咬东西易导致红肿的牙龈磨破,自身免疫力差等,使得其患有口腔感染和消化道的感染。

    1.5 小儿频繁哭泣,轻度厌食牙齿不仅白天长,晚上也在长,由于痒痒及其他的不舒适,出牙期间小儿白天晚上经常哭吵,这导致了/J,JL的睡眠时间不足,进而影响到孩子的饮食。

    2 居家护理

    2.1 红肿且痒悉心照料,多抱抱孩子给予安慰;每天用煮沸过的纱布裹于清洁的右手食指上,蘸点凉开水擦拭小儿的牙龈,早晚各1次 ,如果是夏天,可以用棉纱布包一小块冰块给宝宝冷敷一下,也可以给孩子吃适量的冰激凌之类的冷品;买一些牙胶或磨牙棒、磨牙饼和蔬菜水果条之类的产品让小儿咬,但在购买牙胶之类的产品时要注意质量和软硬度,形状也最好是易于小孩抓握的,并且此时一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不要让他随便拿着东西就往嘴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