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90079)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6日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决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直至20世纪九十年代初,Marshall、Krugman、Venebles和Fujita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长期所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人们才开始重视空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服务业集聚于大都市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些现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且着手研究。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一、服务业集聚的趋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注意到服务部门集中在大城市现象。早期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还停留在对集聚现象的描述中。比如Marshall(1988)研究发现在英国的伯明翰、里兹和曼切斯特等城市,制造商购买的服务80%来自于同一地区的服务提供者。Beyers(1993)研究发现1985年美国90%的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总就业的83%,而除了银行以外,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商低于1。Groshen和Roberson(1993)比较了1969年到1989年美国大湖地区10大城市区生产和服务就业率,发现这些传统工业区的制造业在显著下降,而服务业在显著增加,集聚发展的制造业被中心化的服务业所取代。Bennett和Grahaml等(1999)对英国商务服务业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商务服务业在英国分布表现出高度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心城区内,其不均衡程度要高于其它产业。Pandit和Cook(2002)对英国金融产业的空间分布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在英国的分布表现出高度不均衡的特征,伦敦以及东南地区占有50%以上的金融企业;而在区域或城市内部,分布同样高度的不均衡,伦敦金融产业主要集聚在金融城,而苏格兰的金融产业主要集中在爱丁堡和哥拉斯哥;西南部地区的金融产业主要集中在Bristol。O'Connor and Hutton(2002)对亚太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即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者说是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门户城市。类似的研究还包括Yusuf等(2005)对东业地区、Keeble和Nachum(2001)对伦敦以及英格兰南部地区的研究。Thompson(2004)对美国大都市区和非大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该研究表明,2002年大都市区的生产服务业就业份额是非大都市区的2倍以上,即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地区。Cuadrado-Roura等(1992)对西班牙两个最大城市服务业的研究表明,高级的服务业,比如生产服务业,往往在大都市区域内集聚增长。总体来看,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较为充分,结论也比较一致,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区已经被看作是一种程式化事实(Coffey,Drolet,Polese,1996)。
二、服务业集聚的动因
服务业集聚理论发展的主线是:雷德·马歇尔(1890)对产业集聚原因的解释(中间产品、劳动力市场、知识外溢)——韦伯(1909)对产业集聚与交易成本关系的解释——迈克尔·波特(1990)对产业集聚与创新、产业竞争力关系的解释——保罗·克鲁格曼(1991)对产业集聚与规模报酬递增关系的解释。基于上述理论,集聚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外部规模经济、交易成本节约、竞争力提高、规模报酬递增这四个方面来解释。
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前者指“有赖于从事这产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后者则指“有赖于这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而外部规模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产业集聚区而获得”。也就是说,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使位于其中的企业获益。后来的学者克鲁格曼将马歇尔式产业集聚下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力市场共享。马歇尔指出“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很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解雇,也不易有别的办法。”正如马歇尔所言,一个发育良好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对雇主和被雇者来说意义重大,原因在于:一方面雇主可以在任何时候雇佣到符合其需求的各种层次的劳动者,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技能要求的职位,而不必担心因为劳动力的短缺会停工停产,影响收益;另一方面,工人们面对数量庞大的雇主,其流动性也相应增强,不会因为离开现有企业而再也难以找到别的工作机会;第二,中间产品供应市场的发展。马歇尔认为,当同类或者近似的企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之相关的辅助行业也会渐渐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以“供给上述企业以工具和原料,为它组织运输”等,这是一个共赢的市场。某工业的辅助行业向该工业的集聚地扩展,可以更加接近其市场,保证其产品的需求;而且,可以更快地获得当地关于其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加以改进,扩大市场和销路。另外,集聚的企业则可以获得较稳定的供应来源,减少花费在原料采购和运输方面的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当双方都能获得好处的时候,辅助行业和中间产品供应商的发展会加剧,也同时促进工业的集聚;第三,技术知识的外溢。马歇尔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很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这种技术知识的外溢,毫无疑问能推动整个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其后,在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Weber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效应,他的基本思想是: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交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他在《论工业区位》一书中指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并且把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中进一步分为普通因素(指对一般企业都有影响的因素,如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和特殊因素(指只对特定企业有影响的因素),且将研究集中在区域因素中的普通因素上。韦伯认为在区域因素的普通因素中,实际起作用的只有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产业集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原因在于位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位置接近,大大地节约了运输费用;同时,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供给的增多,使劳动力成本降低。
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所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从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的作用。影响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四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这四个要素的培育。从生产要素来看,在一个产业集聚区内,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原材料及相关产业,因此生产要素是充足的,也有利于降低中间投入成本;从需求条件来看,集聚区内的众多企业提供了具有差异的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不仅吸引本地客户,还能扩大外地市场;从支持产业来看,一个产业的集聚往往伴随着上下游产业在附近集聚,发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持;从战略、结构和竞争来看,波特认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与创新来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相互模仿来推动企业成本的下降与生产经营方式的优化,从而保持其竞争力。集聚内企业的关系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竞争关系。
保罗·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1991)一文中所阐述的重要观点是: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规模收益递增。为了说明产业集聚对要素配置和竞争的重要作用,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简明而有效的中心-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处于中心或核心的是制造业地区,是农业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的聚集程度。可以说,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长年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并对产业聚集给于高度关注的主流经济学家,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三、服务业集聚特征
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表现出不同的集聚特点。O' Hara(1977)和Ota and Fujita(1993)认为专业化程度高并面对面接触要求较高的企业集聚在CBD,而其它类型的企业则分布在郊区。Daniels(1985)也认为不同类别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比如消费业的区位分布受人口分布影响,而生产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量信息获得或资讯流通的便利性等因素。Daniels还认为生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发展程度要比消费业高。Daniels(1993)研究发现主导型服务企业更偏爱大都市。Code(1993)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保险和工程服务以及最终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倾向往郊区发展,而广告、管理咨询等行业以及以中间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则倾向集中于中心城区(Coffey,Drolet,Polese,1996)。Reid(1992)发现受地租高低影响的服务企业,如研究开发以及测试实验室往往位于郊区;而受信息需求影响的服务企业,如广告、管理、公共关系、会计审计,不管地租多高都是集中在大城市中,因为大城市中有更多的信息。Keeble、Baro和Soy(1993)对巴塞罗那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性和战略性的商务服务企业高度集聚于巴塞罗那市。Scott(1993)认为具有高度“前台”功能的生产业仍然保持集聚的趋势,而属于传统“后台”功能的生产业转而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享受较低的商务成本。Coffey、Drolet和Polese(1996)的研究表明,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与其功能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具有管理职能的服务业企业往往在城市CBD内发展,这些企业对成本和租金不敏感,不需要考虑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而不具有管理职能的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受成本、租金和目标客户的影响。Nachum(2001)的研究表明,面向全球的服务企业往往集聚于世界性城市;面向区域的企业则集聚于区域性城市(Schwartz,1992)。Guilera(2003)对法国里昂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同样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即面向里昂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企业主要集聚于客户周围;而以里昂地区以外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则主要集聚于城市中心。Sassen(2001)从生产者服务企业的功能入手对纽约、东京、伦敦的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作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具有中心控制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之内。Boiteux-Orain和Guillain(2004)对巴黎,Searle(1998)对悉尼、Coffey等人(1996,2002)对蒙特利尔的研究均表明,金融、法律为代表的高级服务业高度集聚于CBD;而低级的生产者服务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去“中心化”趋势。
除了上面一般性的集聚理论以外,还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这类研究更关注集聚的性质和功能、集聚的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方向,较为重要的研究文献包括:Berghe和Verweie(2000)从金融规制的角度研究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及影响因素;Taylor、Beaversotock和Cook等(2003)对伦敦金融产业集聚的优势和劣势、主要竞争能力、影响集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作了深入而翔实的研究;Fisher Associates(2004)研究了伦敦航运产业集聚的特点和规模,并分别研究了各个子行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
四、小结
纵观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存在如下理论研究的不足:1、研究大多集中在局部产业的集聚现象描述上,理论的深度和范围有待拓展;2、对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内涵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的定论,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拓展;3、学术界对服务业集聚的原因有较多的研究,但是比较混乱,有待整理出清晰的脉络。
主要参考文献:
[1]Neil M.Coe,Alan R.Townsend.Debunking the Myth of Localized Agglome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ized Service Economy in South-East England[M].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8.23.
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 研发产业 创新型城市 产业结构
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伴随着研发活动的外部化、市场化而逐步出现,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Gregory Tassey提出了“研究密集”产业的概念,这一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医药、科学仪器等。2000年,在“美国缅茵州公共资金用于研发的评价研究的成果”中,首次出现了R&D industry的提法。胡鞍钢认为,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三方面知识能力的将是三个新兴产业:研发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高汝熹等学者分析上海研发产业发展前景时,最先对研发产业进行了定义:“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其中,研发活动是指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助手所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此后,国内各学者对研发产业的特点、成因、边界、评价指标,以及研发产业相关机制、制度与政策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南京发展研发产业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也明确指出,“促进科技要素聚焦,加快科技和研发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至于如何发展南京的科技服务业,笔者认为应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加快发展新兴的高端科技服务业――研发产业。
1.南京发展研发产业,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加南京的经济总量
(1)能够分享国际外包市场飞速发展带来的好处,进而促进南京经济增长。沃里克商学院对欧美及亚太地区1200家组织进行调查显示,IT外包与主流商业外包活动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市场总值将从2005年的14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200亿美元,如果南京能获得这一数字的2%,将大大促进南京经济增长。
(2)能够创造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进而促进南京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研发从业人员年工资为10万美元~30万美元,而我国研发人员的年工资为1万美元~5万美元,如果南京研发人员年均工资达到我国研发人员工资的上限5万美元,按2006年研发人员数3.787万人计算,则可增加近132.5亿元的社会需求。
(3)能够提高产业投资收益率,进而推动南京经济增长。一般情况下,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通常在10%~30%左右,而社会回报率将大于50%,南京市研发投资回报率十五期间平均值为12.5%,这将极大推动南京的经济发展。
2.南京发展研发产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南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1)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研发产业的支持。南京市高技术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很少;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具备新颖性、具有与国际意义上的专利进行比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少,只有发展研发产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2)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研发产业的支持。发展研发产业既可以满足现代服务业中其他产业的技术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高端服务业―研发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从而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南京发展研发产业的现状分析
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国际上通常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表示研发活动的强度,从研发产业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该比例为一国(地区)投入研发产业的资源比例。2001年以来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加。
由以上数据可知,2002年以来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保持高位增长,2007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62%,远远高于2006年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上美国(2.61%)、德国(2.46%)、英国(1.78%)等一般工业化国家水平,仅次于日本(3.33%)、韩国(2.99%)的投入水平,表明南京市目前已经具备发展研发产业的物质基础。
但南京大中型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投入强度不足。从中外数据比较来看,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科技企业则达到7%~8%,世界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2006年,南京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1%,远远低于2%的国际平均水平。
2.南京市研发产业结构
研发产业结构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对于政策研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按照活动类型和执行机构分别进行研究。
(1)研发经费按活动类型划分。研发活动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2006年,南京研发经费支出为70.01亿元,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为8.025亿元,占总量的11.5%;应用研究的研发经费为16.73亿元,占总量的23.9%;试验发展的研发经费为45.25亿元,占总量的64.6%。与2005年相比,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研发经费分别增长8.6%、9.6%和31.7%。
由图2的数据来看,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活动类型结构变化不大,实验发展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略有上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经费比例略有下降。由于基础性研究成果受益范围广,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私人资金往往投入不足,所以政府的资金投入应该向基础研究方面倾斜,而不是注重应用和试验发展研究。
(2)研发经费按活动机构划分。按活动机构划分,2006年,南京研发经费支出为70.01亿元,其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研发经费为9.90亿元,占总量的14.1%;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为20.23亿元,占总量的28.9%;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为39.88亿元,占总量的57.0%。与2005年相比,三类机构的研发经费分别增长24.3%、9.6%和30.3%。
由图3的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活动机构变化较大,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逐年上升。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据主体地位并逐年上升属于正常现象,这也符合建设创新型南京的思路。
3.南京市研发产业产出
研发产业的产出可以通过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数量等指标来衡量:
(1)南京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2007年,南京市申请的专利数量为8032件,同比增长18.2%,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为3412件,占专利申请量的42.5%;授权的专利数量为3778件,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为1007件,占专利受权量的26.6%,表明南京市的原创性发明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水平在同类型城市中处于前列。但南京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具备新颖性、具有与国际意义上的专利进行比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少。2006年,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77件,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03件;拥有发明专利639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2.38件。
(2)南京技术市场交易情况。技术交易市场是研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南京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跨行业、跨地域、跨组织的综合性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日益繁荣,交易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2007年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5.59亿元,是2003年成交额的1.5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资研发中心的日益本地化,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外技术交易将进一步推动南京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
三、南京发展研发的建议
在科技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时代,南京要想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发展研发产业。
1.积极利用研发资源的同时,加大利用区外资源的力度,真正做到依靠两个资源渠道,发展南京研发产业
南京是一个科教资源禀赋突出的城市,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06年底,南京拥有48所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和为数众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名列同类城市第一位。南京科教精英众多,两院院士7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因此,南京应充分利用其雄厚的内部科教资源优势,引导科研机构、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科学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和转移的社会机制。
2.南京发展研发产业,除面向南京服务对象之外,还要为全省、全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努力参与国际外包
发展研发产业必须建立在充分、广阔的市场基础之上。南京位于沿海、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可以为南京发展研发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加快发展研发产业,不仅要为南京和江苏全省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还要为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和全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
3.着力培育“集聚”区域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南京研发产业
科学技术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集聚与扩散,决定了研发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因此南京应当依托浦口、仙林、江宁三地众多高校“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优势,坚持“集聚”发展研发产业,形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大学集聚的良性互动。另外,南京发展研发产业,不能忽视“龙头”的企业的作用,应当努力扶持一批研发产业的大型企业,如南京晨光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所、熊猫电子集团、中兴通讯南京研发中心等,以加快研发产业整体形象的树立。
4.完善南京发展研发产业的政策体系
南京市应该从财政政策(包括研发补贴政策、进口技术的税收抵免政策、专利申请、政府采购政策、合作研发支持政策等)、金融政策(包括研发贷款低息政策、研发风险投资政策、信用担保政策等)、税收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消费税政策、所得税政策)等方面对发展研发产业进行支持。
参考文献:
[1]杜德斌等: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7(3):1-7
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3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夯实基础。从我们东阳市来说,当前就是要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的三条路径,着力补长工业“短腿”,加快“强市名城”(即现代工业强市、文化影视名城)建设。
一、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产业基础,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使工业企业“被迫”搬离城市,这种情况在东阳表现尤为明显。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现在高楼耸立的城市繁华中心,往往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工厂企业最密集的地方。因此,让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互动起来,使工业化从城市化中寻得空间,同时又为城市化作出贡献,并吸纳和承接新型城市化的物质承载和能级支撑,将是工业化转型提升的重要内容。那么新型工业化如何在与城市化的互动中实现转型呢?一是把产业链的高端研发、营销品牌留在城市,建立企业总部。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城市化的能级资源;另一方面又为城市化增添色彩。东阳分别在江北新区和横店镇建设企业总部中心,以高档楼宇大厦为核心,包括专业市场、大型超市、五星酒店、商务会所、健身休闲、影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建成为东阳工业企业的集聚区、精品新城区和城市新地标,全面提升了东阳的城市形象和品位。作为工业集聚高地来说,它又是现代服务业平台。企业总部中心建成后,企业把研发、核算、营销、展示等功能转移到这里,促进人才、信息等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带动金融、信息、设计、展览、咨询、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生产生活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把产业高端的人才留在城市,建设人才基地。东阳在企业总部中心旁边还将规划建设一幢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预计一期400余家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后,将聚集1万余名企业高管和专业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和城市中新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消费和商业活动群体。此外,政府准备将9幢高楼1—2层等资产产权租赁给服务业机构。所有这些都将促进东阳企业总部中心真正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以提升东阳城市化水平。
二、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工业化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关键是通过信息化提升。东阳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传统产业量大面广,信息化水平相对不高。今后要按照我省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部署要求,加快“三化”步伐,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推进生产自动化。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引进、研发重大装备、关键生产设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装备设备功能,提高工业生产母机和重大产业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二是推进控制智能化。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营销、服务、品牌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完善企业生产、销售等流程,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数控、可编程序控制、分布式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系统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和深度应用,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三是推进管理网络化。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与企业现场检测、控制及操作设备等的集成,实现现场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达到对工厂车间、生产过程的监控协调、决策优化等功能。具体来讲,东阳要从三个层面努力:在企业层面,要鼓励引导企业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实施骨干企业“三化”示范、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和电子商务创新三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4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以上;6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电子商务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在行业层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在磁性电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主导行业中,打造信息技术推广中心、数字化装备制造中心、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中心、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等“四大中心”,推动产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在政府层面,制定有关加快推进“三化”、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和“三化”评价体系地方标准,建立“三化”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推进落实工作机制,设立1000万元的“三化”扶持基金,开展“三化”助企行动,拓宽“三化”投融资渠道,强化“三化”人才支撑。力争到2015年,东阳信息化发展指数达0.80。
三、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如果说块状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是单个独立企业累加的话,那么构建产业集群将使工业企业成为在产品上相互关联、技术上相互支撑、人才共同培育、知识产权共同保护的新型企业,即企业在共同的服务平台上实现一个企业是另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进步的前提和结果。按照这一要求,目前,在东阳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等两家省级开发区以及南马、巍山等镇乡工业功能区形成的以磁性电子、生物医药、红木家具等为代表的十大块状经济,存在关联度小、产业链短、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推进东阳市块状工业企业向产业集群转型,是东阳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一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东磁、联宜电机、康裕药业等骨干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进科技人员,增加科研投入,强化创新功能,积极申报省级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市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各4家。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增强平台对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拉长产业链,推动块状经济向高端化、梯次化方向发展。二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商检大楼启用为契机,加快海关、国际物流中心、物流检测市场、会展、联托运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面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和海关等公共配套设施。以争创省级科技孵化器为重点,在城北工业新区设立科技孵化器,每年安排500万资金用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资金,对高级研究人员带技术成果、项目到东阳实施转化给予资金支持,力争2015年底建成省级科技孵化器。以完善科技服务业组织网络体系为目标,提高科技创新投资与信贷服务水平,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投资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咨询评估、国际标准认证咨询、科技情报信息、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行业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借助网上技术市场,推进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人才专家库等信息资源建设,通过设立红木检测中心、引进高科技影视后期制作设备等,强化检测、人才、培训、品牌、创意等平台配套,降低企业在非主营生产环节的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
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融资租赁 生产业金融中心配套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1-051-04
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并形成巨大规模的融资租赁业,在我国曾经有过繁荣时期,但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2007年经银监会批准,交行上海分行等一批银行率先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外国的融资租赁公司也纷纷入驻和建立,中国的融资租赁业务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与此同时,上海的融资租赁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上海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极不相称,与建成上海服务型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不相符合。
融资租赁因其直接为生产服务,是生产业的重要领域。而现代服务业又是上海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此重视融资租赁的发展,不仅将极大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融资租赁在现代服务业中的突出地位
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其中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是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的概念,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性行业。它直接为制造业配套服务,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出来,非终端性消费的服务行业。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目前生产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我国要大力拓展六种生产业,分别是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而融资租赁就是金融保险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一)融资租赁的生产业性质
融资租赁作为金融保险业中的重要行业,其生产业的性质更为突出。融资租赁是以融物为形式的融资交易活动,主要为大型机械设备、卫星通信系统、石油输出管、石油钻井台等资金密集型设备提供融资服务,近代进一步发展到精密仪器、尖端科研设备、基础设施等的融资服务。融资租赁直接为生产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生产业中的重要行业,在现代服务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直接为企业采购设备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生产设备是再生产的首要生产要素。但是由于大型的资金密集型设备所需要的资金是巨额的,很多企业往往由于担保、押金、财务状况不佳等原因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从而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融资租赁直接以租赁设备为抵押,按期支付租金,迅速及时地获得所需设备投入生产。根据我国规定,租赁期满以后租赁物所有权归承租人所有。因此企业在不影响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即可添置固定资产设备投入运行,获得最快最便利的服务。
第二、帮助企业有效回避利率汇率风险。由于银行贷款存在极大利率风险,利率汇率的大起大落往往使企业承受较大损失。相反融资租赁的租金是固定的。虽然在租金测算中需要考虑汇率利率因素,但总体上能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尤其是能够排除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回避利率汇率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帮助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融资租赁企业购买的设备往往是最先进的和一流的设备。因此融资租赁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步伐,尤其是提高升级换代的速度。这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地位的上升趋势
根据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与制造业和消费业相比,生产业无论是产值和就业比重都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
据相关资料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DP)的70%,而生产业已经占服务业收入的70%。在主要国际性大城市,消费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生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1950年生产业占产值比重为25.8%,到1987年已上升到46.1%,而消费性则从40.4%下降到23.8%,制造业比重从29%下降到10.5%。1生产业的就业比重的趋势更为明显。纽约的这一比重从1977年29.8%上升到1987年的37.7%。2以至于经济学家们认为,纽约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强大的生产业。
以上可知,正因为融资租赁具有明显的生产业的性质,而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又有不断上升趋势,因此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业务,在现代服务业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二、上海融资租赁业与全国各地区的差距
上海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国际性大都市,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应成为首要任务,即把上海建成为全球提供经济、贸易、金融等服务的国际服务性城市。其中融资租赁应成为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和上海金融业的强势行业。但是现实情况是上海融资租赁不仅落后于国际大城市,甚至落后于国内其他城市。
(一)上海融资租赁业与国内主要城市的差距
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融资租赁业经历了兴旺与衰落,近年来得到振兴与发展。到2009年底国内融资租赁机构共132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28个城市。根据初步预测,2010年底中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将超过6000亿,比去年增长60%以上,2013年-2014年间,中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将达到2万亿元。但是在全国融资租赁大发展同时,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
首先融资租赁公司数量排名,2009年底北京地区达34家,居国内第一,上海第二位,31家,天津14家,排第三;行业实力排名,天津第一位,上海第二,而且差距很大。天津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金共172亿元,是上海的三倍多。原因是天津融资租赁企业数目虽少,但企业注册资金大,行业实力较强。在中国融资租赁十强企业排行榜中,天津占4家,且位居前六位;最后业务总量排名,2009年底天津10家融资租赁总部公司共完成合同余额约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国的22.4%,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融资租赁业务登记的地域分布来看,累计登记量排名前4位的省市依次为福建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四省市的登记笔数均超过1000笔,3上海仍然位居
第二位。
(二)上海生产业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差距
作为生产业的重要领域,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拖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后腿。
改革以来上海正在从一个工业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变,服务业有了快速发展。1996年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在全国排名,曾经落后于北京、广州、深圳和杭州之后为第五位,到2005年逐渐超过深圳、杭州,位居第三位。但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业多年来发展仍然相对缓慢,一直处于北京广州之后第三位(见下表)。
而北京不仅完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目前已提出在2010年完成以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2009年北京生产业实现增加值587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北京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5.3%。4而上海还处于工业为主导向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变阶段。
三、上海发展融资租赁业的优势
鉴于上述状况,2009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应“着力推动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把融资租赁作为上海重要的生产业来发展。2010年6月27日上海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项目(spv)正式启动,标志着上海融资租赁业务有了重大突破,上海综合保税区将成为融资租赁的重要集聚地。
上海发展融资租赁业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一)强大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
上海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革以来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形成了“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格局。但是上海仍然拥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科研技术力量和产业基础。到目前为止上海产业结构中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大型设备等行业占很大比重,需要融资租赁来配套资金。
上海正在建设大飞机制造基地,仅这一产业的投入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加上飞机发动机制造的投资等,现有的飞机融资租赁规模巨大。尤其是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约新增干线飞机2822架,其中将有1830架飞机以租赁方式引入,涉及金额1460亿美元。如以上海30%的市场份额计算,上海飞机的融资租赁额将达到486亿美元。
其次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集装箱货运港口,各类船舶制造和出口的吞吐量日益增长。船舶融资市场方面,全世界每年新船合同造价约 5000亿美元,中国需求规模为1500亿美元,上海造船业占全国30%以上,是发展船泊融资租赁的重要市场。
其他如上海的轿车制造业已接近年产100万辆,中型大型客车的产能还有极大空间,汽车租赁的空间广阔。此外核电站、数码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对融资租赁的需求十分可观。
总之,上海强大的先进制造业既是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融资租赁业的优越条件。
(二)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对融资租赁的强大需求
国际上科研机构、医疗系统的高端仪器设备、精密医疗设备等都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资金。因此上海融资租赁又具备这方面的强大优势。
上海集聚了以张江、漕河泾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国家级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了信息服务、微电子设计和研发服务的产业集群。漕河泾开发区在1100多家国内外企业中,集聚了一大批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企业,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已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研发中心和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这些高新技术园区的尖端设备精密仪器对融资租赁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是上海发展融资租赁的有利条件。
此外国际上很多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运用融资租赁方式,如英国的市政建设包括发电厂设备等,均采用融资租赁。上海虽然在市政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作为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未来的任务依然繁重,资金的缺口依然庞大,特别需要融资租赁的形式。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金融环境
由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大量金融机构集聚上海,为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除了专业的外资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以外,大量的信托投资公司、商业银行都可以从事融资租赁业务。
尤其是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6月上海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飞机、船舶单机单船租赁业务的综合性SPV项目运作平台的地区,这是上海发展融资租赁业的重大突破和优势。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纷纷建立飞机船泊单机单船SPV项目公司,并将扩大到机车、石油钻采设备、发动机等大型设备的租赁项目。SPV特殊项目公司作为金融创新手段,能够有效隔离融资租赁和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并保障融资机构、承租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其发展潜力巨大,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经吸引了近30余艘船泊和10多架飞机及地铁等大量设备租赁储备,将迅速成为上海融资租赁的集聚地。
(四)具有强大的生产业功能区的集聚效应
上海近几年生产业功能区迅速建立和发展,到目前已建立上海西郊、金桥、张江集电港、张江高科技、康桥、南汇、桃浦、、市北、莲花、漕河泾开发区浦江、国际节能环保园、智力产业园、南翔智地、仓城、浦江源、华新、国际化工、丽洲等19个生产业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建立,为吸引融资租赁公司的入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近期如上海市北生产业功能区已开始引进融资租赁公司。
四、上海发展融资租赁业的障碍与对策
(一)大力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金融租赁意识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地方政府习惯于资金的财政调拨或银行贷款方式,对多种市场化融资渠道并不熟悉,尤其是对融资租赁的作用、性质了解甚少。不久前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推广融资租赁业务,召开全市性融资租赁业务洽谈会。结果融资租赁公司来了不少,可是企事业单位来的寥寥无几异常冷清。因此当前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培训班等大力宣传这一融资方式,真正做到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对融资租赁人所皆知。
值得重视的是,有必要大力宣传融资租赁物所有权性质。目前融资租赁在中国开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许多单位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不了解,认为租赁物是他人的财产,不愿使用这种融资方式。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颁布的FAS31,规定融资租赁交易中,租赁物应作为承租人的资产入账,其相应承担的义务应确认为负债。这一会计准则不仅为大部分国家接受,而且与1982年被国际会计准则吸收进IAS17。中国财政部按照国际惯例,于1985年《关于国营工业企业租赁费用财务处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中规定,承租人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入账。此外我国有关融资租赁物资产所有权的处理方式是租赁期内归出租人所有,租赁期满以后归承租人所有。因此需要大力宣传融资租赁物的财产属性,消除企业的顾虑,积极推广这一融资形式。
(二)尽快制订对融资租赁各方的优惠政策
融资租赁的经济意义极其深刻。其中最重要的,由于融资租赁购买的设备往往是最先进的一流的,因此将加大促进我国技术革命的步伐,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由于融资租赁的租金需要考虑期限、利率汇率风险等各种因素,租金额也可能比较昂贵,或者等同于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在选择融资租赁还是贷款的时候,政府制订的融资租赁优惠政策将起到决定性作用,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1.承租方优惠政策
第一、快速折旧政策。对从事融资租赁而购买设备的企业,实施快速折旧政策。折旧额高于法定折旧额,降低财产所有人应税利润,使企业享受节税的待遇。美国在1954年的税法,1962年的《固定资产管理法》,1971年-1981年实施的《加速折旧法案》以及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等,均规定了融资租赁企业可享受快速折旧待遇,鼓励企业融资租赁。
第二、租金补贴政策。运用直接租金补贴刺激企业接受融资租赁方式。例如日本政府为了鼓励卫星通讯、冷冻、冷藏等设备制造等特殊行业的发展,对设备承租人发给补助金,以补贴部分租金。
2.出租方优惠政策
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商业银行以及专业融资租赁公司,应给以关税、增值税等各种减免税待遇。其中投资税减免曾经对美国融资租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62年开始凡是美国企业购买固定资产设备,在购入后第一个纳税年,可按一定比例申报应纳所得税抵免,7年以上可享受设备投资额10%的最高投资抵免。但是一般企业在投资当年没有应纳所得税,无法享受这一待遇,相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或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比较高,可以享受设备投资者这一待遇,并将其得到的好处部分地转让给无法享受这一待遇的承租人。上海可考虑出台地方性融资租赁优惠政策,推进这一业务的开展。
(三)统一金融租赁业监管机构尽快出台融资租赁法
目前融资租赁行业按照出资人性质由银监会、商务部等分别监管。如由银监会监管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共14家,资产约占全国金融租赁市场份额的50%。商务部监管外资租赁公司103家,内资租赁公司43家。多头监管必然会带来管理中的矛盾和混乱。90年代中国融资租赁业之所以开始衰落,大量融资租赁公司倒闭破产,最少只剩下19家融资租赁公司在惨淡经营,其重要原因就是多头管理,导致这一行业经营极度混乱。因此可考虑在上海市政府金融办公室设立专门融资租赁小组,以协调上海地区融资租赁管理机构关系。
注:
1俞文华:《战后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及其动向》,J《城市问题》1999年第2期。
2姜之杰等:《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产业结构的转型》,J《东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融资租赁系统官方网站(省略.cn) 2009年7月20日。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布比耶:2009,租赁与资产融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姜仲勤:2008,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3.邢人才:1993,《国际租赁概论》,黑龙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胡红专:《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思路》,北京《中国金融》1999.10。
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中心镇建设;产业集聚;人口聚集
一、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义
(一)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中心镇作为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将其色产业突出、人口负载大的中心镇培育成现代小城市,有望改变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少的状况,这不仅仅是小城镇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题中之意。
(二)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镇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由于其设有较全的服务设施,因此,具有组织本片区生产、流通和生活服务的职能,具有相当的辐射力和聚集力,因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或载体。
(三)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
中心镇建设,在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起着重要的战略结点作用,对于改变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中心镇建设是农民转移转化、产业集聚集约的重大战略
中心城镇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当地的一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发展起来需要用工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就近就业,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在中心镇落户安家,慢慢转化为城里人;把中心镇打造成当地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的新舞台,这将是现代经济发展对于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的迫切需要。
二、永州市中心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永州现有建制镇108个,自“十一五”时期以来,纳入省级和市级培育的中心镇共有40余个,2012年我市共有20个乡镇被列为省级中心镇及特色镇。其中省级中心镇11个:东安县芦洪市镇、零陵区珠山镇、道县寿雁镇、江华县码市镇、冷水滩区普利桥镇(示范镇)、祁阳县白水镇、祁阳县黎家坪镇(示范镇)、江永县桃川镇、宁远县柏家坪镇、新田县枧头镇和蓝山县楠市镇;省级特色镇9个:祁阳县金洞镇、零陵区富家桥镇、东安县大庙口镇、双牌县江村镇、道县四马桥镇、江永县夏层铺镇、江华县大圩镇、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及蓝山县毛俊镇。目前,这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两大制约”:“三大问题”即“规模总体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够完善”;“两大制约”即建设资金和体制机制制约。
(一)规模总体偏小
我市20个中心镇和特色镇在城镇规模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域规模偏小。截止2010年底,永州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只有零陵珠山镇这1个中心镇,不满1平方公里的有12个中心镇。二是人口规模偏小。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为6782人,达到5万人以上的没有一个,达到2万人以上的有1个,为零陵珠山镇;1万人以上的有5个,其中人口最少的江华县大圩镇仅为2356人。从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的要求看,中心镇镇区的人口规模要在5万人以上;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性的要求看,则要达到10万人以上。因此,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现有的人口规模与有效满足服务业集聚和发展需要的人口规模最低5万的“门槛”还差距太大。由于我市多数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力不强,与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相差悬殊,在中心镇居住的老百姓并不能得到更好的便利和好处,因而,导致了居住成本的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中心镇人口的集聚。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永州市20个中心镇和特色镇产业结构总体还比较单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业比例不高,尤其是列入省级中心镇培育的11个中心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工业基础雄厚,有的工业基础却很薄弱。从产业层次看,整体水平偏低,第二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距离“块带状”经济模型差距甚远等问题;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且层次较低。从发展方式看,“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便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如零陵珠山镇的锰矿产业,也存在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等的问题。从吸纳劳动力看,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小城镇对农业增加值贡献小,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据统计,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仅占乡镇从业人员的26.4%。以上因素大大制约了中心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缺少足够的辐射力。
(三)功能不够完善
永州市中心镇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求。如2012年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在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大多都只有几百万,能够达到1000万以上的很少,远远满足不了中心镇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中心镇商贸服务业比较落后,第三产比重较低,许多镇甚至没有商业核心区、文化中心区和核心生活居住区,如宁远县柏家坪镇、新田县枧头镇、蓝山县楠市镇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只有4.2%、3.6%和5.3%,远远达不到中心镇的要求,更不用说建设区域小城市的要求了,这些都导致了城镇功能弱化,影响城镇自身的集聚及带动作用发挥,要辐射和吸引周边地区更是无从谈起。目前永州有的中心镇还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中心”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这限制了中心镇作用的发挥。永州的中心镇大多是依山、沿江、沿路在狭窄的山间空地而建,由于其空间狭小,土地要素制约明显,使得产业发展受限,产业空间平台建设明显滞后,人口吸纳能力低,集聚效应不明显,影响着中心镇对整个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资金投入不足
中心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现行的中心镇作为五级镇政府,并没有独立的、稳定的财政来源。虽然目前湖南省对中心镇项目有部分财政支持,不过数量有限,每个地市只有几十万元,杯水车薪,上级财政微不足道的支持和资金的来源无确切的保障,资金投入远远不足。银行信贷资金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无法大量投入。据了解,永州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均未建立和采用市场化的新型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机制比较缺乏。虽然目前永州市的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形势上比一般镇要好,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要在发展上靠其内源性、自发型方面拉动增长方面是明显欠缺的,这些必将制约今后永州市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
(五)体制机制不活
永州市中心镇的建设过程中在行政职能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其“中心”地位。随着中心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中心镇的规模和功能初具小城市的特征,但现行的管理体制却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权限缺失。作为第五级政府,中心镇缺乏相关的城镇管理、协调和执法权限,跟一般建制镇区别不大,并没有形成一套高效的运作机制。二是关系不顺。中心镇对垂直部门派驻机构的管理逐步弱化,垂直部门派驻机构对中心镇的服从性大大减弱,一些重大决策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落实。三是人员机构编制和设置不合理。随着中心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加快,人员机构编制却仍等同一般的乡镇,对内设机构和人员定位缺乏自主调配权,这很难以适应中心镇重点培育发展、管理服务的要求。
三、加快永州市中心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规划是龙头
各中心镇要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市场需求,尽快制定完善中心镇的各项发展规划,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要合理进行功能定位。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中心镇建设一定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功能定位务必结合各镇实际,根据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能力及速度,确定其类型,并做到适度超前。二要做好规划体系衔接。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的“三规合一”,科学划分生产区、生活核心区及商业核心区功能。作为区域中心镇,还应跳出本镇范围,在更大范围考虑布局问题,处理好与周边乡镇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三要有选择地培育重点中心镇。我市省级中心镇11家,基本覆盖了市域范围,建议选择若干个对区域城市化有带动作用的中心镇,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把有限的财力和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将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市。
(二)加大投入是核心
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镇建设发展的好坏和速度快慢。重点加快中心镇水、电、路、污水垃圾处理、广电通讯网络等设施的配套,以及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其建设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城镇化标准。其次,灵活运用政策扶持。一是稳步推进并落实湖南省和永州市发展中心镇的各项政策措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心镇的发展,使中心镇建设在政策、权限、财政各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保证。同时,各中心镇要积极谋划项目,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补助资金。再次,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县(区)政府可通过投入资金或提供以储备土地为主的抵押物,扶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立专门的建设投资管理公司,以负责中心镇建设的融投资和资产经营,并负责承担中心镇其他重大项目的运作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视情况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走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支持中心镇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加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此外,要建立中心镇发展的独立财税机制和镇级金库,以确保中心镇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
(三)产业集聚是关键
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是中心镇发展的关键,中心镇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目前,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就是塑造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集群。一是要扩宽发展空间。我市20个中心镇及特色镇基本上处在沿江及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两沿,相对其他乡镇区位优势较突出,需按省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适时地拓宽发展空间,争取打造布局清晰、特色鲜明、幅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化中心镇。二是要搭建园区发展平台。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形成服务业商贸集聚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让筑巢引凤和引凤归巢同时发力。三是确定主导产业,根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原则,让每个中心镇都集中力量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后,继续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人口集聚是保证
一是根据中心镇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结合建设中心村、改造危旧房工程,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让生产要素自然流动和人口自发集聚。二是要适度加快转移农民。对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如高山偏远地区、大型库区或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的农民,要将他们逐步向中心镇搬迁转移。三是建立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场所的农村居民,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登记为城镇户口。
(五)体制创新是动力
要加快中心镇发展,必须狠下决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扩大中心镇的权限,以体制机制的创新赋予中心镇更大的发展动力。一是要适度下放中心镇的相关权限。按照全面扩大中心镇级政府管理权限的要求,逐步下放有关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操作规程和各自职责。二是要扩大中心镇干部管理权限。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方向,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事设岗,以岗定人,改革政府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按照促进发展、做好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中心镇设立派出机构和开展综合执法的试点。三是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出台激励政策,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中心镇土地流转要走在全市前列,确保承包土地集中到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率先启动“土地换保障”改革,中心镇要率先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流转和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家曦.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小城市建设[J].浙江经济,2011.13.
服务业集聚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产业特色;职业教育
一、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发展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转贴于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 + 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