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1

项目用地面积:17900m2

占地面积:8900m2

建筑面积:44,740m2

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这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天府美术馆的设计初衷,‘是希望为成都增设一座崭新的文化地标,也希望它成为成都、四川的美术家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国际美术的交流,并也能是一个兼顾美术品收藏拍卖的场所。

美术馆选址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的西北角,人民西路2号的位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这里历史上曾有城墙、护城河存在,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必将涉及地块上的历史遗迹;从大环境来说,这个区域是天府广场周边两大板块中的文化板块;方案设计充分利用即将发掘的历史遗迹,在艺术馆的地下一层西南侧专门设计了一个数字艺术馆,采用玻璃地板架在发掘的蜀王城城址上。在参观者欣赏现代艺术的同时,也会在艺术馆的一角感受到成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成为历史教育的又一课堂。而历史与现代的对比同时彰显了历史的价值和现代艺术的魅力。在外部空间设计上,美术馆与整个文化板块的公共空间呼应,为市民交流休憩提供了更多开放的场所,同时也为艺术馆和附属商业带来更多的人流。

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采用极少主义和动感流线相结合的风格,在充分考虑功能性的基础上,突出了艺术馆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形态体现出现代、时尚和文化气质,美术馆形象庄重而又有动感。在与周边其他建筑的相对关系的处理上,突出了“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共生”,在建筑外形、材料上同时又突出其个’性特点。“建筑在历史古城之上”的构思和艺术馆建筑群的天然造型使得成都现代美术馆宛若增添在天府古城中心的一颗美玉。

整个建筑群状如四块顽石,有着简约的棱角和变化丰富的空间。在功能、造型上,各建筑单体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的联系。两条轴线相交于场地中心,将四块顽石分割开来,构成了场地内的两大轴线体系。这是对现代成都城平面上公元347年北少城轴线和明代蜀王府南北轴线相叠和其状态的概念化传承,同时也是基于地段内城市功能整 项目的主要功能:

1 艺术馆主体建筑;2 行政办公楼;3 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4 餐饮服务;5 商业零售等

体考虑分析的结果。

美术馆建筑功能相关联的部分相互靠近,互相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四个建筑体量由功能主次自然形成高度、体量不同的顽石,总体轮廓构成一个自东南广场处地面逐渐上升旋转的曲面,在博物馆处达到。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犹如一块天然巨石,一件现代雕塑品,或一条抽象的蟠龙。

外立面主要采用天然石材和部分玻璃幕墙的处理手法,突出了顽石,美玉的艺术效果,艺术馆的三个主立面,办公楼的东西立面以及学术交流中心、餐饮服务的屋顶采用了大面积天然石材,并采用方形窗及方形演变的异形窗。立面开窗位置、大小考虑了对室内自然采光的需求和影响。

室内空间

作为艺术馆的单体设计、是四块顽石中最高大的一块。其内部以一个逐层递减的梯形天井为中心,公共空间自上至下贯穿,阳光透过天窗洒进艺术馆中心的公共空间,各展厅内部和各展厅之间的空间也是丰富多样的:半层,一层,一层半,两层高的展示空间适于不同题材艺术品的展示。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展板设计;实景实体实作;三维立体;重点装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74-01

一、毕业设计创作模式改革需求

为了培养出更多地满足市场需要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改革与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从“展板上的虚拟空间”形式到“实景中的实体空间”的“实景实体实作”创作模式,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型。

二、传统毕业设计――“展板上的虚拟空间”

多数的高职环艺毕业设计课题通常由老师命题,以模拟课题训练为主。老师首先进行理论讲解,布置毕业设计要求,随后学生自行完成。学生普遍没有压力,缺乏有关技术知识的培养,不能从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来寻求解决方案,没有参入项目的真实感受。学生对怎样与客户沟通、图纸与施工的关系、材料与施工工艺等都没有切实直观的认识。造成的结果一方面大量的用人单位对实践工作能力强、专业过硬的人才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薄弱,导致就业形势严峻。解决的途径是从市场需要出发,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综合能力运用表现的有效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体现,学生动手与设计创新能力的考核。

在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个综合教学环节整合所学课程内容,强化综合训练,所以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创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探索出符合我们教学状况的模式:实景实体实作的三维立体创作模式。

三、创新毕业设计――“实景中的实体空间”

与常规的高职院校环艺专业采用设计展板展出的方式不同,以学校展厅环境为毕业设计展示空间,进行“展示化”、“实景化”、“实体化”、“实作化”的呈现。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方案完成了三维立体形式, 突破传统展板、文本等二维平面展示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的设备,比如平板雕刻机、激光雕刻机、UV平板喷绘机等仪器,帮助学生打开了创作思路,同时也为学生作品制作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学生变成了在“工地”――展厅、实训室、工作室、材料市场等完成他们的设计任务。

学院展厅由原有单一的展览功能,转化为一个综合的实训基地。学校成为理实一体的大基地,教师成为实训的引导者。在毕业展这个平台,很好地实现了“教室与设计室合一、教师与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与设计人员合一、理论知识运用与动手实践合一”的“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装饰设计”为主题,“装饰效果”为目的,注重视觉“装饰化”,强调新奇的概念,寻找不同切入点和新颖表现形式,呈现出前卫、多元化的特质。

学生首先完成虚拟空间的整体设计方案,选取最具精华,最具表现力的区域,进行实体呈现,打造局部展示空间。由于展示区域变小,则展示效果需增强,装饰重点需突出,这是对学生创作过程中提出的要求。

尝试证明了改革效果是成功的。学生作品创意独特,制作精良,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开始逐渐变得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大胆地利用多种材料、材质,研究性、探索性地设计,将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制作过程中,也使学院的实训设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实景实体实作创作模式研究成果

(一)强调“综合跨界设计”,增强视觉展示效果

“跨界设计”适应于当今多元的设计风格,学生在毕业创作中应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而不是对专业门类狭隘、机械地理解。环艺方向学生应该强化对二维的形式感分析,以此强化空间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在毕业设计创作指导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二维的平面设计意识,有意识地加强平面版面的布局、结构、色彩、内容等的分析,增强毕业设计展示的视觉效果,强化展示的整体效果。

(二)“艺术与技术并举”、“创意与实用并举”

在设计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如灵感的获得、造型的表达、色彩的提取、材质的选择、结构表现、施工工艺技法的掌握等等,更加强调设计类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体验、沟通、创意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创意、形式、材料到制作,能够将作品的内涵完整的展现,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审美创意和实用实际相融合,这样的艺术才能符合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职场的需要,并能真正切实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3

(一)能够系统的完成展示设计三大体系的学习

当前为了更好地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加以区分和理解,我们一般会根据类别将展示分为三种,即商业卖场、文化性与会展展位这三大体系,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在项目化教学中无法全面系统的进行讲解。基于该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分类实践”项目化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此将上述三大体系中的侧重点充分结合起来,并在整个项目化流程中贯彻展示设计的理念,保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与这三大体系相关的任务。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展示设计教学的全过程中均涉及到设计项目,每一项目的考察、测绘与设计等均由学生参与完成,这样就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并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的知识,而教师会分析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并给予适当的讲解,这样就改变了原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并有效提升了他们积极性。

二、“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设置和实施

(一)“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设置

在2013至2014学年,本人在教授第一学期的展示设计课程时,将三大展示体系中充分融入了展示设计的流程。本次课程设计中主要选择“淮安市某一品牌专卖店”“淮安市规划展览馆”以及“淮安美术楼展厅”为设计项目。

(二)“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不仅应该保障各个体系的完整性,也需要注意各自的独立性。在项目化实施过程中3个任务相对独立且训练目的不同,因此需要学生应用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去完成。对于商业卖场这样的项目任务,首先需要重点进行现场考察与调研,充分了解与展示设计相关的流程,这样也能让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得以提高。对于会展类的项目任务,需要到会展现场进行参观调查,以了解淮安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设计的内容与流程,然后根据预定的方法对会展现场进行测量,并整理相关数据与图文资料,之后进行相应的设计表达,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空间设计与软件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文化展示类项目任务,主要是构建美术展厅的三维概念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再现后进行整改,最后对设计的效果图进行编排后汇总,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后的效果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4

工程概况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南部区块,地处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与杭州主城区紧密相连。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20分钟车程;与城市地铁1号线毗邻。

动漫广场二期选址在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规划区域内,东连白马湖,南贴已实施动漫广场一期,西接长江路,北为白马湖路。会展二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于地下,地面为开敞动漫广场。动漫博物馆地上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建筑限高50米。我们希望通过本设计向人们展示动漫产业创意,展示,交流的平台,是动漫的收藏,展览,体验,参与,互动的载体。让观众感同身受到动漫创意的乐趣。

设计依据

1、《动漫广场二期工程设计方案国际性竞赛文件》

2、《动漫广场二期工程设计方案国际性竞赛答疑会议纪要文件》

3、《中国动漫博物馆策划方案》

4、动漫广场二期工程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国家以及浙江省的相关建筑规划条例和法规

基地现状分析

本项目位于长江路、白马湖路交汇口,周边环境为青山绿水,风景怡人。基地呈东西向长条形。沿白马湖路园区主入口贯穿而过,西侧为会展二期用地,东侧为动漫博物馆用地,同时设置4号次入口。沿长江路分别为园区一期1号主入口、3号次入口、人行一号桥,并通过内部道路与动漫广场二期想连接。一期建筑沿白马湖布置,南低北高,若一幅亮丽的山水画。动漫广场二期力求融入环境,表达自我个性。

设计理念

1.她是城市的创意细胞

这里是动漫的世界,创意的天地。白马湖创意城一期山岚的剪影与白马湖交相辉映。动漫广场二期是动漫创意的展示平台和源泉。会展广场与园区环境融为一个整体。广场是基座,动漫博物馆利用简洁的立方体,由基座缓慢生长,堆砌成错动的我们称之为“动漫圈”的建筑造型,即似玩具积木,又似动漫摩天轮。博物馆层层叠叠的建筑轮廓巧妙的融入到创意城一期高低错落的背景中,仿若缓缓升起的东方旭日。博物馆中心围合成奇妙的天穹空间,透过天穹,“山岚”若隐若现,创意的空间带来丰富的想象。“动漫圈”将成为该区域的创意地标建筑,引领人们进入到无限动漫创意空间。

2.她是功能与形式美的共同体

会展二期参观流线从转角下沉广场进入地下会展,并分别通过东西轴向下沉交通体系和地面动漫广场与动漫博物馆直接联系。动漫博物馆与会展二期有机衔接的同时,沿白马湖路有独立的出入口。动漫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呆板线条流线,依托从入口大厅到中国动画厅等展厅,最终到达临展厅的有层次和循环性的特点,各个不同的层高、面积功能空间被流线串联成立体圈状建筑造型,各个场馆交错叠加的同时,浑然天成的勾画出建筑体量和形态。参观流线、平面功能、建筑形态,丝丝相扣,一气呵成。

3.她是开放、体验、参与、趣味的“动漫圈”

我们赋予动漫广场二期开放、体验、参与、趣味的设计本源。会展是白马湖创意城的开放性大舞台,先入为主的展示动漫文化。动漫博物馆不仅是向观众介绍动漫的历史、文化、产业,开敞的建筑形态和内部空间,更是一个观众体验、参与的载体,通过天穹投影、动漫互动空间、声影光电等方式,让观众多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动漫,喜爱动漫,参与动漫。空间细节氛围的营造,人们在绚丽的天穹下,在动漫宇宙中肆意翱翔。

4.她是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实践者

绿色的动漫广场,绿色的“动漫圈”,融入到青山绿水中,自然,亲切,亲和。以常青藤四季常绿的植物悬挑于外立面上,我们的博物馆是友好型的建筑,是良好通风采光的节能生态建筑。动漫广场二期将是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社会的实践者。

建筑造型及空间

会展二期位于地下空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东西2个下沉集散广场,地面广场是会展的表皮,力求简约、实用、可实施性的原则,以绿色生态赋予表皮,同时形成退台状的交通景观体系依。建筑形态与博物馆相呼应,是博物馆的基座。动漫博物馆建筑功能、流线以及周边建筑环境的的特殊性,我们构筑了以简约立方体错位堆砌的称之为“动漫圈“”的博物馆。即似玩具积木,又似动漫摩天轮,令人展开丰富的联想。透过圈状的天穹空间,一期建筑若隐若现。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天穹开放空间直接的体验动漫,参与动漫,感受乐趣。这是个创意的建筑,动漫的天堂。

交通流线

外部人流:

@通过转角下沉广场,进入地下二期会展,经由地下会展,与一期会展地下空间连接,同时穿越会展空间,抵达动漫博物馆。

@经地面会展广场通过坡道、空中桥梁与博物馆直接连接。

@沿白马湖路,可抵达动漫博物馆独立出入口。

@内部人流通过园区道路,与一期便捷联系。

内部人流:

@会展人流通过东西2个下沉广场进入,并可通过地面垂直疏散体系进出。

@会展内部人流与一期地下空间通过地下通道连接。

@博物馆依托从入口大厅到中国动画厅等展厅,利用东西各2个垂直交通体系,形成最终到达临展厅的有层次和循环性的圈状流线。

车流:

@沿白马湖路预留2号主入口与4号次入口。

@货车通过4号次入口,就近经坡道抵达地下会展,快速而便捷。

功能区块

北面规划河流,考虑到会展人流的快捷顺畅,以及整个区块的整体性,同时有利于地下会展的挖深施工,建议回填利用。2号主入口将基地一分为二,东西侧分别为地下会展与动漫博物馆。地下会展利用13米的层高,2边设置配套用房,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完善了会展功能。

博物馆以入口大厅为起点,根据各个展厅的分批分散的人流特点,构筑成圈状的功能构图,并且各个展厅交错叠加,清晰而又有联系,展厅的空隙间,填充了互动灰空间与休闲、产品空间,这是个生动、完善、丰富的立体功能体系。

绿化景观

力求与周边青山绿水的和谐对话,地面会展广场以绿色铺地为主,令人迷恋。建筑本身就是绿色建筑,与有机环境融和,也是一道清新的绿色风景线。博物馆层层绿色退台,仿若是白马湖的水景阳台,也是绿色的景观雕塑。视线的可及的范围内,绿色景观溢满眼球,似乎置身于人间天堂。

建筑立面

地下会展以绿色表皮而包裹,与环境相融合。“动漫圈”南北立面以通透穿孔铝板为主,辅以可变彩色光带,与动漫理念切合。东西立面以常青藤四季常绿的植物悬挑于外立面上,与基地相呼应,恰似由基地生长而成。建筑立面大气而现代,低调而富有创意。使之成为该区域的创意地标建筑,引领人们进入到无限动漫创意空间。

低碳环保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被动式设计策略;建筑集成设计;设计模式

引言

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热点话题,占全世界生产能耗总量近50%的建筑活动[1]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点领域。被动式技术理论的出现,发掘了建筑长久以来与环境协调的潜在意识,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论断去客观理性地总结建筑适应气候的内在规律。依据被动式理论,建筑师可以通过对建筑形态和空间的合理设计,实现建筑物对环境气候的调节与融合,在创造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舒适环境的同时,减少对高能耗、非环保类主动式设备的使用[2]。对于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情下的中国社会而言,被动式技术提供了一种促进低能耗绿色建筑发展的适宜手段[3]。随着被动式技术研究的蓬勃发展,建筑师获得了大量的策略参考与选择。然而,各种技术策略的环境控制原理和适用的气候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简单的将所有策略尽数使用难以得到最理想的气候调节效果,因此,各个环节和各种类型被动式设计策略之间需要相互协调。此外,影响建筑的设计和建造的因素还有诸如:使用功能、结构技术、艺术审美以及地域文化等[4],气候适应性作为建筑的一方面特质和上述诸多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矛盾关系,这些也需要建筑师综合考虑与协调处理。因此,本文引入“集成”设计的概念,借以探讨被动式策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的整合与优化模式。

1建筑集成设计的概念

“集成思维”是具有主体性、整合性和倍增性特征的科学思维方式,它强调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整合效应,具有明显的现代思维特性。“集成设计”(IntegratedDesign西姆•范•德莱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就是采用集成思维方式来指导设计工作[5]。从集成设计的思想出发,依据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属性对于建筑内部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划分。比如由屋顶,墙体,门窗等子系统组成的护结构系统,其各子系统的稳定性能和热工性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建筑护结构的综合性能;又如体现建筑视觉审美要求的外观和造型系统,它由不同形状尺寸、材质颜色的建筑元素通过一定比例,尺度搭配关系组合而成。而建筑集成设计就是将建筑看作各种影响因子归类组合的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图1),在建筑集成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分析各个子系统的优点和相互影响,通过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协调其相互矛盾,优化其结构逻辑,在发挥各子系统自身优势的同时,使整体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化的设计思想。不仅如此,通过系统集成设计,往往还能使整体性能指标得到提升,甚至优于各部分性能指标的简单叠加(图2)。

2被动式集成设计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从宏观策略体系来说,建筑的整体宏观性能是其内部各级子系统微观性能共同作用的体现。类似“短板”原理的描述,宏观性能表现总是会因为个别微观性能的明显缺陷而大打折扣,好比在冬季只要有一处门窗隔热性能不好,就会引起室内采暖效果的明显下降。因此,被动式策略的设计集成需要做到系统性的总体规划,面面俱到,不应忽略任何一个局部性能的完善。从单项策略组合来说,在对玻璃的隔热性能进行优化的设计过程中,简单的将玻璃厚度增加为原来的两倍,其隔热性能的提升相当微小,只有不到1%的提升;而如果将同样总厚度的玻璃一分为二,玻璃之间留一个空隙做成真空玻璃,隔热性能成倍增长,达到“1+1>2”的效果[6]。因此,采用系统整合的策略方案效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在单项策略的有效性提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项策略的集成设计达到性能提升目的。系统性的原则帮助建筑师建立系统观,用系统整合[7]的思维进行被动式集成设计,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技术策略,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2.2开放性原则

被动式策略的集成设计对于建筑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集成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体系,体系内部各系统随设计进程解体、重构,从而优化内部关系;同时,被动式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对于集成设计体系内部的关系产生新的变因,系统通过对这些变因的梳理和整合,实现更新、优化、升级换代。例如:功能的复合化趋势颠覆了传统博物馆以展览陈列为主的单一空间功能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变,复合大量服务性、商业的复合空间模式,这既是被动式设计策略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新的功能空间模式、不同的室内环境气候要求必然改变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体系的内在关系。开放性原则要求建筑师不断的吸纳新的被动式技术策略以及与策略关联的其他方面的设计革新,对于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不能因循守旧,应采取更灵活、开放的态度应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

2.3创新性原则

集成设计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原则要求建筑师具备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思维综合解决设计问题。过去传统的被动式设计模式将建筑设计的创造性过多的倾注于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而在创新性原则指导下,建筑师需要参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选址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构造设计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被动式设计策略的使用,同时建筑师要梳理各种被动式策略与功能、空间、结构设备等其他技术问题的关系,最终完成具体的建筑方案。综合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建筑方案需要建筑师创造性的规划和设计,这种形式不再是简单基于形式美的原则的雕刻和塑造,而是建筑由内而外本质特性的具体表现,这种设计和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3被动式集成设计内容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被动式设计策略系统内部的集成设计,其结果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外部气候调节性能、室内热舒适性和设备能耗。第二,被动式策略系统和建筑其他系统设计的集成,包括:使用功能设计、结构技术设计、造型外观设计,其结果决定建筑在适用、安全、美观各方面的整体性能。

3.1物理性能集成

被动式气候调节的能力体现了建筑的物理性能,在屋顶的隔热设计中,可以采用增加隔热层,设置架空通风屋顶、蓄水屋顶或者种植屋顶等单项策略的做法,也可以采用多项策略,在保温隔热层屋顶的基础上增加架空通风屋顶共同作用,或者是将蓄水和种植的做法合并设置屋顶蓄水种植花园来实现屋顶隔热[8]。单向策略的效果那种最好,多项策略的使用能否更为理想?这就需要对于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物理性能的集成设计。物理集成设计需要考虑策略之间的矛盾性和协同性问题,矛盾性体现策略之间的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影响,协同性则体现策略之间相互促进、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夏季室内降温可以采用遮阳和自然通风两种策略,如果外部遮阳的形式不当,就会影响窗户的开启或者阻碍自然风进入室内;又如:前述蓄水和种植合二为一的做法,就可以在保证屋顶隔热性能改善的前提下,利用蓄水池提高土壤的保水性,使屋面种植效果更为理想。因此,被动式策略的物理集成设计要求建筑师充分理解各种策略的作用和使用方式,采用合理的建筑形式规避策略之间的矛盾,促进策略间的协同。

3.2功能使用集成

建筑物内部的使用功能由不同的系统协调实现,需要有满足功能容量的使用空间,也需要满足功能使用的采光照明,设备设施,还需要满足使用舒适的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等,这些因素对于被动式策略的采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博物馆建筑的陈列厅为例,展示对象对于空间尺度和室内环境的要求是陈列厅内部功能需求的基本标准,对于要求恒温恒湿的陈列厅,采用自然通风和大面积的自然采光策略显然是不合理的,通风和光照带来的温度和湿度波动违背了功能使用的要求;然而,增加陈列厅墙体的蓄热性则是保持内部温度稳定减少空调能耗的合理策略。相反,就会展建筑的展厅而言,展品没有恒温恒湿的环境要求,因此可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以节约空调和照明能源[9、10]。当然,使用功能对于被动式策略也并不都是限制,相反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促进作用,例如:采用自然通风和天窗自然采光的会展展厅,其使用空间高大的特性有利于热压形式的自然通风,而顶部的自然采光口通过太阳辐射增大热压通风的效应,为散热换气提供风道。

3.3结构技术集成

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要通过具体的建筑构件来实现,而实现这些需要结构技术的有力支持,在同一性能前提下,不同的策略对于结构技术的影响也不同,合理的策略不仅能简化结构设计难度,降低结构的荷载,还可以利用结构体系原本的物理特性提高策略的效用。简单来说,玻璃幕墙的外遮阳百叶如利用幕墙龙骨和框料的分隔关系来设置就是简化结构形式,顺应结构特点的合理方法。同理,在无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加厚墙体的策略来提高蓄热性就会增加结构体系的荷载,倒不如采用带空气间层的轻质墙体作法。此外,被动式策略也可以利用结构本身的蓄热性,比如钢筋混凝土大跨度结构梁和采用剪力墙结构做法的交通核心都是良好的蓄热体,建筑合理的布置这些蓄热体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热稳定性能,降低内部空调能耗[11]。

3.4造型美学集成

被动式设计策略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形态,将满足被动式策略气候调节性能的各种空间、构件和材料作为美学设计元素,考虑它们自身与组合的形式美关系,形成满足视觉审美和地域文化表达的建筑外观造型,就是被动式设计策略的造型美学集成。例如:建筑外窗遮阳设计选取水平遮阳板的做法,遮阳板的形状可以是厚重的立方体的混凝土板状形式,也可以是轻薄的流线或曲线型金属片状形式。在设计和选择时,建筑师除了要考虑其遮阳构件本身的造型是否美观,还要考虑遮阳构件、窗洞以及整个建筑立面形体之间的尺度和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审美多元化的思潮为被动式策略的造型美学集成设计提供了积极的创作环境,使得建筑师的创造性得到更自由的发挥;而对基于地域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策略还能深度发掘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促进建筑文化地域特性的延续和发展。

4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模式

被动式策略的集成设计模式是一个设计——分析——评价——设计的动态演进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全面考虑的设计影响因素更多,分析、比较、判断和系统整合的流程更为复杂,引入集成设计模式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充分理解和辨析建筑各组成部分和影响设计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客观基础资料(包括:气候、文化、经济、技术等等)的系统分析,以满足集成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条件。第二,搭建一个强大的集成设计平台。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各种不同类型和需求的设计因子的系统整合优化,传统的人力手工设计评价体系只能起到杯水车薪效果,建立一个集设计、分析、评价于一体的高效集成设计平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1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流程

4.1.1收集准备阶段本阶段是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基础阶段,是对后续设计阶段的准备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一下四方面:第一,对于设计区域气候环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和提出适用的环境应对策略,包括可利用的环境气候资源、被动式设计策略和主动式设备技术等[12]。第二,解读设计任务书解读,对业主以及使用者的调研、访谈等,了解设计项目的基本功能组合关系和使用要求,分析单个功能空间的使用特性、空间规模和能耗标准,区别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差别,在满足项目工艺流程使用和研究其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列举更多有利于建筑集成设计的整体功能组合关系的方案备选。第三,对设计项目可能会使用到的结构选型和技术进行列举,对当地的可利用的建造技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在权衡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分析结构和建造技术的地区适宜性以及结构体系选型的合理性范围。第四,对同类型项目的空间造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其设计手法和艺术处理的特点和规律;对项目所在地区建筑的文化地域性特征进行挖掘;对可采用的当地材料进行收集,判断其对于策略目的的协同性;提出在形式美学上需要表达的重点意向,结合地域性特点归纳各种造型、空间和符号的设计可能。4.1.2分析设计阶段如果说收集准备阶段是对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各种资源和可能性的列举,那么,分析设计阶段就是要将这些资源和可能进行复杂的系统整合,形成建筑设计方案,将影响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综合表达在具体的建筑形体上。这个过程是一个表现为通过系统内部因子的矛盾与协同、分化与重构建立一个具有动态平衡秩序体系的过程。对于建筑师而言,这个阶段的工作需要采用主体主导型和客体优选型两种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第一,主体主导型是以设计主体也就是建筑师的主观想法为主,通常是建筑师凭借自身对大量资料的理解和分析、对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及长期工程实践的历练和经验,通过理性思维分析,确定一个主要的概念方案意向,而后在此基础上深化和调整最终形成设计方案。其优点在于,建筑师的主导设计的方向明确,设计和深化的周期短可以很快得到一个成型的设计方案,提高工作效率。但缺点也在于所形成的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全取决于建筑师的个人能力,这对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这种方式适用于规模不大,功能简单、设计复杂程度不高的项目。第二、客体优选型是以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能优选为主,通过多个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优选或者合并形成最后方案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所有设计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只有一个方案作为答案,每种方案都有自身优缺点,将多个方案进行对比,优选其中一个方案或者将几个方案的优点合理的结合,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可以降低不合理设计出现的概率,使得最终的设计方案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有较好表现。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成倍增加的设计工作量,方案优选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设计周期延长,大量人力和技术投入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规模大,功能复杂,设计难度大,设计周期长的大型工程项目。4.1.3整合评价阶段整合评价阶段并不是设计的最终阶段,当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结论不理想的时候,整合评价就会对本阶段的设计分析工作进行反馈和调整,重新整合各设计要素的关系后形成修改过的新方案,再回到此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在多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之后,形成最后理想的方案。下文将整合评价阶段的工作归为客观指标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对于建筑被动式策略的物理性能、功能使用以及结构技术三方面集成设计的评价属于客观指标评价类型,其中物理性能集成的评价取决于被动式设计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各种气候适应性调节的计算机模拟数据以及能耗数据上。而功能使用和结构技术的集成设计的评价主要是体现在建设指标与结构成本的合理性上,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被动式设计策略发挥作用而造成使用的弊端和建造难度的提高是不合理,也不符合集成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造型审美的评价则是主观因素,包括基本的形式美原则,文化地域性的形式表达,建筑师、业主、使用者、城市居民的审美取向,对于这部分评价工作通常采用公示和公开投票的评价方法,对于专业人事和业主的意见要提高权重比例,具体操作方法视项目实际情况而定。

4.2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数字化平台

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数字化设计平台是基于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工作流程框架通过接口软件程序的编写,对建筑信息建模软件,参数化编程软件和建筑环境性能模拟软件进行集成开发得到的设计辅助工具。它利用参数化编程将建筑功能结构的参数要求和组合逻辑落实到建筑的三维模型上,通过接口程序使得建筑调节环境的物理性能和建筑三维模型在数据上联动起来,依靠计算机对大量数据高效处理能力,实现建筑环境性能模拟、建筑信息建模与建筑形态建模3个过程之间的数形关联与交互设计(图3)。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分为建筑性能模拟平台、建筑信息建模平台和参数化编程平台3部分。建筑性能模拟平台包括:气候环境模拟分析软件:AutodeskEcotectAnalysis,流体模拟分析软件:Phoenics、Fluent以及热工能耗模拟分析软件:EnergyPlus等;建筑信息建模平台包括:Rhinceros、Sketchup和3dmax;参数化编程软件有Grasshopper、Rhinscript;同时还需要用于环境模拟数据交互,使数据可以高效联动各个设计平台的接口程序编写软件:Geco,它可以将性能模拟平台的AutodeskEcotectAnalysis数据信息导入参数化编程软件Grasshopper。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的数字化设计平台集成了热环境、风环境和光环境等模拟分析功能,使得建筑的空间舒适度指标得到更加系统化的分析和采集,通过直观可视化的交互界面,揭示了建筑各方面因素对于能耗构成的影响以及建筑和环境动态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得集成设计的各项内容能够落实到客观的科学数据,对于被动式策略的集成设计产生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采用数字化设计平台的被动式策略集成设计模式(图4)。

结语

文化展厅设计方案范文6

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岁月变迁,广州南越王宫内的古井仍有活水。自去年7月份,南越王宫免费开放三层陈列展览后,龙年春节期间,南越王宫博物馆再次对局部遗址进行试开放,原址展示南越国和南汉国食水井、南越国地下排水渠道等遗迹。市民可在每日9:30和12:00两个时间(周一闭馆),到博物馆西门(北京路财厅前)领取门票免费参观,每天限800人,15:00起停止进场。

一口古井,井水汩汩而出2000多年,至今仍未枯竭,你信吗?不信!请到南越王宫博物馆看看他们的镇馆活宝——南越国食水井。日前,南越王宫博物馆设计方案中的第四部分亦是最后一部分——“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揭开神秘面纱,在这个整座博物馆唯一原址展示文物的展馆里,你不但可以看到至今仍有活水涌出的千年古井南越国食水井真容,还可以在历史图片与真实文物之间穿越千年,读懂广州的水井文化。

—— 镜 头 ——

历经2000多年井水依然汩汩流出

南越王宫博物馆新开辟了“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专题展馆,最为吸引观者眼球的当属展馆最底层的南越国食水井,它被称为博物馆中的活宝藏,历经2000多年,井水依然汩汩流出,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深的汉代砖井。

展示现场,往井中探头望去,可见井水将及井深五分之一的位置,水面有一层浅乳白色漂浮物。工作人员称,目前可断定井水是地下活水渗流,2000多年未见枯竭,“为了展示井的深度,每日开馆之前要用井壁新装的水管将井中之水抽干。到下午,井水又涨上来,涨到大概五分之一的位置。在未设抽水水管之前,井水水位常年保持在井壁中段位置。”

南越国食水井打造工艺之精细,在当时世间罕有。它的井壁以弧扇形砖错缝叠砌而成,井底铺砂岩石板,井壁与井坑壁之间用纯净的山冈土夯实,以隔阻地表污水渗入井内,确保井水清洁。

—— 文 化 ——

古代水井“隐身”南越王宫博物馆

观众除了可看到原址展示的南越国和南汉国食水井、南越国地下排水渠道等遗迹外,还能生动系统地了解广州古代的水井文化。事实上,自宋代起,每个朝代的羊城八景中都有水井景观,最为闻名的莫过于“大通烟雨”。

展厅中的一幅《南越国宫署遗址水井分布图》,以不同颜色的圆点标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井遗迹所在,图上可见从秦代到近现代各种用途的水井星罗棋布在南越国宫署遗迹之中。

“广州古代水井天然博物馆就‘隐身’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内。”工作人员说,由于博物馆内水井分布广泛,难以集中展示,而且有些水井是民间用井,其井壁材质是木或竹,存在开掘或保护难度。因此,这次选择了最具文物价值的三个砖井原址展出。本次展览还采取了全新的尝试,为观众近距离接触文物设计了一组由历代砖瓦、陶瓷标本镶嵌而成的展示墙。市民可以透过这堵景观墙体,感受广州两千多年来发展的历史轨迹。

据考古发现,自1995年以来在此共发现500多口水井,年代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国内大遗址里极为罕见。

—— 疑 问 ——

木、石、土、陶共处一室,如何保护千年古井

工作人员介绍,广州地区空气干湿变化较大,对展厅内的文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馆内使用了空调,湿度减少会否让土质文物龟裂?如果在室内加入水雾,增加湿度,又能否保障木质文物不受影响?”在展示之前,各水井中已经预先埋放了抽水泵,“因

为在枯水期与丰水期,井内的水位差别非常大,我们暂时无法确定处于哪个水位是对文物保护最有利的,保护方案仍待制定”。

此外也存在人才缺乏的困境。馆方表示,单独对某个材质的文物进行保护,在业内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法,但是对如此复杂的材质保护,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罕见。今后,馆方或会与国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寻求技术方面的支持。

文保专家介绍,目前南越王宫署遗址的保护,面临着一个“世界难题”。遗址中木质、石质、土质、陶质以及砖瓦等文物共存,“保护了这种文物,可能又会损害另外一种文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