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1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我国习惯用血清检测各种生化指标,但由于血清制备既费时又费力,因此近年来国外许多专家对检测不同抗凝剂的血浆中的生化指标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笔者用肝素钠抗凝血浆进行了10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血液标本采集选择
49例来笔者所在医院的体检者,按常规方法抽取静脉血4ml,注入普通干燥管中2ml,置37℃水浴30min后离心分离血清,另外2ml注入肝素钠抗凝管中(血中肝素钠含量为25U/ml),混匀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
1.2 分析方法
将离心分离后的血浆和血清立即进行GLU、CHOL、TG、Cre、BUN、UA、ALT、AST、CK、TBIL共10项生化指标的检测。使用仪器为Roche Modular 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Roche公司提供,并采用Roche cfs和Precinornu和Precipathu质控物进行校准和室内质控。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血清与肝素钠抗凝血浆10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表1 血清与血浆的10项生化指标的结果从表1中可见血浆葡萄糖和总胆红素较血清的检测结果有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浆与血清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3 讨论
WHO于2002年发表了一个专题报告,就不同抗凝剂制备的血浆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评述,并推荐在56项检验项目中使用血浆[1]。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这一领域也进行了有关的研究。笔者对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中10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肝素钠抗凝血浆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P
含量为高。鉴于此,WHO推荐使用抗凝血浆检测血糖,并指出不宜使用血清。采用血浆检测血糖更能真实地反映被检测者血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也有利于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表明血浆总胆红素含量高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这与阴斌霞等[3]所检测的结果相同。其原因可能为:①血浆的浊度可引起总胆红素假性升高,这是由于其光散射在454nm较540nm更强[4];②血清分离过程中总胆红素氧化分解导致血清中总胆红素降低,但后者有待进一步研究。肝素钠抗凝血浆和血清中10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血浆葡萄糖含量较血清葡萄糖含量为高,这与血清凝固及分离过程中糖酵解下降有关。血浆中总胆红素的变化则与血浆在454nm处光散射时引起假性升高有关。而其余8项指标在血浆和血清未见明显变化,这表明以血浆检测上述各项生化指标是可行的,并且更有利于临床检验工作提高检验速度。
【参考文献】
1 WHO.Use of anticoagulants in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s.WHO/DIL/LAB/99.1,2002.2.
2 任梅芳.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对生化结果的影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3):24.
3 阴斌霞,黄芳,高宁,等.肝素钠抗凝血浆与血清样品28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可比性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67.
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本组病例根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诊断为冠心病病程(10±5)年;其中包括合并高血压病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2~78岁,平均63岁;病程(8±6)年;其中包括合并高血压病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心律失常6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由陕西步长集团生产,国药准字号Z 20026866 /Z 20026867),每次40ml,加入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15 天为一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用药前后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常规记录心电图变化,监测肝肾功能。
1.3 临床疗效评定显效:心绞痛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 %以上,心绞痛改善2 级及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以上,心绞痛改善1 级;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明显减少,甚至加重。
1.4 心电图疗效评定: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型ST 段恢复>0.1 mV 或恢复至正常;有效:ST 段恢复0. 05~0.10 mV ,或主要导联T 波变浅50 %以上;无效:心电图无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SPS18.00统计软件包处理,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组间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丹红注射液治疗15天,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见表1、表2。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2.3% ,对照组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1.8%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疗程,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血常规等测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组无出血倾向及变态反应发生。
3 讨论
冠心病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在我国本病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且近年在住院患者中有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也有提前趋势[3]。现代医学认为[4],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内膜损伤,可促使血小板激活,聚集性强,血液黏度增高,血流减慢,引起缺血缺氧,出现心绞痛发作。故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关键是保护血管内皮、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故给予活血化瘀治疗、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利于改善和减少心绞痛发作。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血。红花能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素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两者均有抗炎,祛除血管斑块,保护血管内皮、扩张血管及加速血流的速度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简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3
关键词:脑病科教学;Seminar教学法;病例分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88-02
本科生教育的核心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而Seminar教学模式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本质上就是“讨论式教学”,通过互动教学路径,让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一个问题。Seminar教学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潜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互通有无,深化主题的理解,从而达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适应能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展了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探讨,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将二者的结合必然掀开临床教学改革的新篇章,本研究旨在探讨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教学法在脑病科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一、研究方案
(一)开展Seminar教学法系列讲座,师生都要接受该理论的培训
1.选择病例讨论。本科生脑病科临床实习期间,每3周完成一次Seminar教学讨论,选择脑病学科中典型的常见病或疑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患者1例,作为每次教学研讨的中心内容。每次教学研讨由治疗组的本科生担任,提前1周公布讨论的患者(知情同意),根据患者的病史特点、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诊疗方案。而其他的学生可以l问:MRI的读片是否准确?为什么考虑这个病?治疗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考虑患者的医从性?哪种方法更适合患者?等等。结束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并进行梳理,列出存在的问题,作为2周后讨论的主题内容。
2.Seminar研讨前的准备。周期内,由学生自由组合,2人1组,教师将上次梳理出的主题分给其中1组学生,学生根据主题,查寻资料,准备讲稿,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制作多媒体资料,并在1周前将梳理后的资料打印分发给每位参加者。在讨论的课堂上,由同在1组的两位同学轮流担任Seminar主持,进行内容陈述,并共同回答问题和质疑。
3.Seminar教学研讨具体步骤。(1)由指导教师介绍本次主题和背景资料,不做暗示,避免对学生有影响,时间2―3分钟。(2)由学生主持人进行专题报告,根据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思考,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自我的认识,时间约15―20分钟。(3)讨论和交流:围绕问题,由主持组学生和参加学生轮流发言,进行讨论,各自提出观点,指导教师适度参与,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意不要左右学生的观点,时间约15―20分钟。(4)总结和点评:指导教师根据实际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简要总结,时间约3―5分钟。
二、方法
1.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2012级中医类临床医学专业的4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0人。实验组采用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教学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教学方法。两组本科生在年龄、入学成绩、专业基础课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采用统一的临床应用型标准化试题及问卷调查评价新课型的实际教学成效,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课程考试成绩,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学生和教师分别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传统教学方法、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教学法。
三、结果
2012级中医临床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均采用统一的临床应用型标准化试题考试库进行考试,病例讨论法结合Seminar教学法组(实验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75.07±5.84分;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0.31±5.64分。两组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临床课程考试结束后,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改善知识水平,提高分析、表达、自主学习能力,启发批判性思维,等等方面的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四、讨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和比较,本科生在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方面,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P
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法在临床教学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1)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需求。从病例讨论的分享到Seminar专题式讨论的准备,都需要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资料,并进行甄别、取舍、批判,既能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利于学生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进展,并掌握独立找寻资料的方法。(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研讨的准备和讲演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利于学生素养。(3)早期接触临床实际。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教学法的选题都是临床的实际患者,真实的问题,活生生的语言,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临床诊治病患的思维。
病例讨论结合Seminar专题式讨论是一种富有启发性、活力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探究,使教师的教与研达到最佳契合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内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4
山西省潞城市中医院 山西省潞城市 047500
【摘 要】目的:探讨判断实验室室内质控中失控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按照Westgard 多规则控制程序连续评价质控结果。结果:在采用终点法测定时,K 值可用于鉴别失控原因来自校准物亦或是质控物,在采用酶速率法的试验中,试剂的不稳定常常引起较大的批间误差,试验证明,使用带标准的速率法可以有效防止试剂的批间误差。结论:通过计算因子K 来正确判定试验误差的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检测结果更加可靠。
关键词 室内质量控制;计算因子;K 值;生化室
医学检验分析时的实验室质量保证是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有效的关键所在[1]。目的是检测控制本室测定工作的精确度,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保证每个临床标本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几年来,我们每天检测多项生化质控项目,每天按照Westgard 多规则控制程序来连续评价室内质控结果[2],以判断各检测结果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材料为湖南永和阳光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两种不同浓度水平的定值质控血清和校准物。每次各复溶2 瓶,分装每支0.5ml放冰格保存。仪器为日立7600 生化分析仪及本院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1.2 方法
每天在冰格取出2 支不同浓度水平的质控血清和校准物,常温下溶冻后,按常规检测50 个生化项目,检测数据自动传送至联网电脑并绘画出X±3s 质控图。我们按照Westgard 多规则控制程序连续评价质控结果。并详细记录试剂的批号和配制时间、质控品和校准物的复溶时间、计算因子K 值、失控的项目及其处理方法。
2 检测结果探析
2.1 检查记录终点法实验过程中K 值的变化及TP 和ALB 出现失控情况与分析
计算因子K 值是失控原因分析中一项重要指标。我们通过连续2 年来对各检测项目K 值的变化进行记录和观察,掌握了其变化情况。在终点反应试验中,其K 值的变化可体现出试剂的稳定性。其中一些项目的K 值变化数据。大多数项目的试剂K 值是稳定的,因此稳定性良好的试剂K 值可作为室内质控的一项指标并可用于失控的鉴别,以区分某项目的失控是因试剂、校准物变质或是质控品变质所引起。TP 和ALB 出现失控情况与分析。TP 的失控是试剂或校准物变化致使检测K 值变异很大,而导致测定结果超出误差允许范围,而ALB 由于当日检测校准物的K 值变化不大,那么ALB 的失控是因质控品变质而引起失控。
2.2 试剂的稳定性及试剂批间差的影响
不稳定的试剂也是引起质控失控的原因之一,我们曾使用某厂的胆碱酯酶(CHE)试剂,其试剂用蒸馏水复溶后3 天内保持稳定,但第4 天开始其检测结果逐渐下降,乃至测定结果超出误差允许范围。酶促反应试验连续监测法中,一些试剂存在较大批间差,也会导致质控检测结果超出误差允许范围,如同一厂家的ALP 试剂批号不同,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3 讨论
在每日常规检测质控时,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相关的病人标本可能作废。因此,当质控出现失控信号时,不必急着重做,而是要查明导致失控的原因。以下就我们几年来在室内质控过程中,查找失控的原因和处理的经验作一总结和探讨。
(1)当终点反应的试验出现失控时,应首先检查试剂是否变质,再检查K 值的变化。例如相关文献中对总蛋白的测定[2],这是一个试剂较稳定的试验,但这次测定的K 值出现了较大变化,无疑是因校准物变质而导致的失控。如出现因校准物变质而导致的失控,相应地,病人标本测值也会伴随着误差。因此,必须更换校准物重新校准,纠正误差后重新测定病人标本。但若K 值无大变化,ALB 的失控原因,则是质控品变质,这时就应更换质控品重测。这种由质控品变质而引起的失控,病人标本一般是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但也要随机选几个病人标本重新测定,以确认此失控未牵涉到病人标本的检测结果。
(2)试剂不稳定所引起的失控是不可忽视的,如CHE 试验。掌握试剂的稳定时间,每次记录试剂的复溶日期,每次尽量不复溶超过稳定时间用量的试剂,避免新旧试剂混合应用,而更重要的是选择更稳定的试剂,这样,才能避免因试剂失效而导致的失控。
(3)在速率法检测酶活性的试验中,K 值是一个计算常数,但影响K 值的因素很多,由于分析仪器的测光系统有一定的误差,以及试剂质量问题,使仪器达不到理论上的最佳状态,因此,理论K 值与实测K 值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检出不同的实测结果,此是一个试剂批间的质量误差[2]。例如ALP 试验,很明显是试剂批间质量问题,为使检测结果达到误差允许范围内,我们使用带标准的速率法进行检测,同时详细记录试剂的进货日期、批号等,有效防止了试剂的批间误差。而批间误差大的试剂不应作为实验室的首选试剂,应选择批间误差小的试剂,才能有效避免失控。
临床检验分析前要保证实验室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员管理、流程管理问题,无论是检验师、医师还是护士均应提高认识,加强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与新标准,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为医师做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总之,查找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并无固定模式,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对质控采取全程质控,对每一环节都予详细记录,熟悉仪器的性能,掌握试剂的特性,在工作中才能减少失控的机率,及时找出失控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保证检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影林. 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
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5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脉图参数特点,为脉诊客观化提供量化指标。方法 采用上海产ZM-ⅢC型智能脉象仪,对6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和76例健康人进行脉图检测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主波高度(Hb)、潮波高度(Hd)、降中峡深度(He)无明显差异(P>0.05),而重搏波深度(Hf)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血瘀阻证 脉图 智能脉象仪
Abstract:Objective To supply the objective researching of pulses diagnose with quantization indexes through observing the characters of electripulsography parameters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By ZM-Ⅲ Cintelligenc electro-pulsograph which is made in shanghai, electripulsography of 66 cases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76 cases healthy ad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 Among the amplitude of wave, the indexes of Hb, Hd and He were no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index of H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HD group than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electripulsography;intelligenc electripulsograph
脉图是指通过一定方法把脉搏信息描记成便于分析的直观曲线图形,能直观地显示脉象的特征。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象形成与心、血、脉关系密切;心血管系统病变,脉象随之发生变化。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寒凝、情志、体虚等因素引起的血行不畅,心血痹阻,脉络不通,中医证型以血瘀居多。为了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脉象变化规律,寻找脉图参数的客观指标,我们对66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和76例健康人进行了脉图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健康对照组76人,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定义与10项标准[1],平均年龄(63.61±7.53)岁,男35例,女41例,经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皆证实为健康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冠心病组)66例,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2]及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1980年12月,广州)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3]所制定的标准。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平均年龄(63.65±7.08)岁,男30例,女36例,经病史调查、心电图、实验室相关检查、临床症状、舌脉象,均确诊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经统计,组间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和指标
采用上海产ZM-ⅢC型智能脉象仪,检测前24 h内受检者尽量避免服用血管收缩、扩张或心肌兴奋、抑制药物,定于每天上午8:00-12:00,由同一专业人员进行检测,令受检者休息10~15 min,稳定情绪,坐位,直腕仰掌,与心齐平,腕后垫一脉枕,将换能器的探头垂直于左手腕部掌侧面桡骨小头内侧桡动脉搏动点位置,即“关”部,并用固定带固定,按智能脉象仪操作规程操作,记录左手关部6种不同压力下脉图和40 s最佳脉图。
按智能脉象仪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自动显示脉图的时间指标:脉动周期(Tag)、速射时间(Tab)、心缩时间(Tae)、缓降时间(Teg)、高压时间(Tw);波幅指标:主波高度(Hb)、潮波高度(Hd)、降中峡深度(He)、重搏渡高度(Hf);比值指标:血管弹性系数(Hd/Hb)、外周阻力系数(He/Hb)、血管张力系数(Hf/Hb)等。
1.3 统计学方法
各项检测值均用x±s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波幅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脉图波幅指标比较(略)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从表1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Hb、Hd、He无明显差异,而Hf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
2.2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比值指标比较
(见表2)表2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脉图比值指标比较(略)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从表2可以看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Hd/Hb、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而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
3 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冠心病的形成与正气虚弱、痰浊闭塞、瘀阻血络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亏虚,标实为血瘀、痰阻、寒凝、气滞。研究表明,冠心病血瘀证是最常见的基本证型[4],同时发现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存在微循环严重障碍、微血管畸形、管径变细、流速变慢、出现白色微血栓等[5-6],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呈高度浓、粘、聚状态等[7],说明冠心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着血瘀病理现象。
中医脉学理论认为,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有关。现代脉学研究表明,脉管的搏动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血液和血管壁的振荡,这种振荡波从主动脉根部开始,沿动脉树向外周动脉传播,并受到波的离散、血液和管壁粘滞性的阻力作用、外周反射波的迭加、动脉管壁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8]。心、血、脉三者是决定脉象的三大基本要素,脉象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同时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某些病变特征[9]。研究显示:高脂血症各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速射时间和心缩时间延长,快速充盈系数降低。痰瘀阻络证速射时间延长更明显,显示了该病三证脉图参数变化的共同特征[10],客观地反映了脉图升支缓慢,血管阻力增大,大动脉顺应性下降,比较直观地反应了机体心血管功能老化的倾向[11]。
本研究发现,冠心病心血瘀阻证Hf、Hd/Hb、Hf/Hb明显低于正常组,He/Hb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该型患者由于瘀血内阻在心脉,血脉管腔变窄,血管弹性下降,脉道阻力增高,动脉顺应性下降,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发病。因此,脉图参数的改变反映了本证的病理特点,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辨证的客观诊断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10项标准[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4):210.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0.
[3]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208-209.
[4] 旷惠桃,潘远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证型分类探讨[J].中医杂志,1997, 38(12):742.
[5] 张三林.冠心病血瘀证甲皱微循环的初步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0):824.
[6] 李 玫.54例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2):75-76.
[7] 陈炳旺,蔺德明.冠心病中医实证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1-2.
[8] 费兆馥.中国脉象研究[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14-18.
[9] 岳沛平.脉象与脉图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文献杂志,2006,1(1):31-33.
医学检验专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预防医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 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 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周从钜,梁炳钊,蓝才武等.努力抓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教论坛,2003,(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