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设计

[DOI]10.13939/ki.zgsc.2016.40.156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攻防兼备”的网络安全工程师,使其能够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信息中心、互联网接入单位中从事信息安全服务、运维、管理工作。新形势下,网络安全已经被提及到个人层面,不仅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受到安全威胁,个人信息也成为众黑客们觊觎的对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讲授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既能够保护自身信息不被窃取,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初衷。[1][2][3]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进行研究。

1 教学设计

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更多地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特点,做到结合安全技术前沿知识因材施教。

1.1 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着四部分知识目标开展设计:

(1)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包含SQL注入攻击、网页挂马技术、密码破解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

(2)精通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包含网络协议分析、端口与服务漏洞扫描、防火墙配置技术、入侵和攻击分析追踪技术、病毒木马防范等。

(3)掌握基本的服务器系统安全配置技术。包含系统安全策略配置、用户权限配置、系统防火墙配置等。

(4)掌握流行的数据加密方法。包含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证书的配置使用、加密软件的使用等。

以某模具有限公司内网的安全防御作为主项目,遵循“一个主项目,八个模块,工作典型化,任务兴趣化”的思路,划分针对企业内网的攻击分析、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通过嗅探分析攻击来源、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控制、对入侵进行检测、数据备份和恢复8个模块,模块间循序渐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由学生互评与教师参评相结合来进行项目的考核。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舍弃原理类知识,选择操作类知识[4],重点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间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使用工具进行攻击及分析攻击的能力等,将临危不乱、吃苦耐劳、作风优良、胆大心细、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能力培养的始终。

在教学内容的程序化上以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5]从故障现象到故障处理,最后提出安全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加固,各模块内容按照兴趣点进行安排:从故障入手,到如何进行攻击,再到如何防御攻击及紧急恢复。

1.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采用了包括案例教学[6]、角色扮演、张贴板、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模块的特点,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使得课堂实践过程往往无法及时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院响应大学号召,开放了《融合式网络及安全应用》开放实验室。有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技能,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手段

在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利用电子教室实施广播教学,借助于电子教室软件的屏幕广播及屏幕录像功能,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演示,并可以将教师对于关键步骤的演示录制下来,反复观看练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需要用到多种硬件及多台靶机,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为每位同学配置一套实训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虚拟化软件来虚拟实训环境[7],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来模拟路由器、交换机与防火墙,利用VmWare软件模拟多台PC机等。

2 应用效果

在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教师讲授理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辅助者。按照这种设计,应用于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两个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普遍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课堂效果

在新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普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意愿,更多的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后,他们对于使用网络也更加小心和谨慎了,懂得了学习防范网络攻击与网络诈骗,更加深了对其他网络技术课程的理解。

2.2 课程及格率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得更加扎实,反映在期末考试上,学生的及格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及格率分别为90%和95%,分别仅有2人和1人不及格,反映出新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3 结 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新形式的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莫永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9):43-45.

[2]倪亮,李向东,潘恒,等.《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42-145.

[3]岳晓菊.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6):32-34.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一、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计算机类岗位的高素质专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多媒体的网络教学,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实行网上解答,考试出题,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以前的教学大纲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和进度统一化,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等,使得教师能够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2.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能更好、更方便的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一)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应适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做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统一与变换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交互工具

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获得答案,教师了解学习情况,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给师生身处异地提供方便,随意交流。开发交流工具: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三)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是如何联系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深入理解广域网、局域网及Internet的体系结构与协议原理,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习添加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实现网络打印,熟悉Internet常用技术,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做好有关计算机的实验,从而获得系统级的分析、设计、管理、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2010-3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福建高教研究》2009(2)

[3]张新华.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8.08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52-01

中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中,计算机将在经济结构体系领域中、就学与就业方向间、国际社会经济形式之中以及贸易与投资形式之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占据和变化,它将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经济及一切发展的灵魂。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1.中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遍布任何角落,计算机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每个企业之中都渗透和融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样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中不断地呼唤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快速地进步和不断地创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网络经济的繁荣和大众化,人们更加注重如何使用和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来繁荣网络经济,以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随之也出现了许多。例如,网络传输速度的问题、网络安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不断地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应该从学生入手,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积极地培养他们优良的计算机网络品格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

2.重视人才和高才的培养

尽量运用现有的丰富的资源,让中小学生从小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思想,懂得其基本的概念和相对基础和简单的操作技术。这个"基础"却得不到重视,因此,我们要把对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计算机网络之中所涉及的人才包括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硬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等多个行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目标的确定和不断地扩充都需要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做到万无一失和相互衔接恰当合理,当然,这也就需要各层面、各领域、各环节的人员共同来配合完成。比如,中小学校及教师对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重视等,都会使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内的人才培养很难以运行。当然,这些人才的培养决不是等到他们进入高校以后的必修,而是要在中小学时期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建立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思想,至少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基础和最简便实用的技术。

3.培养中学计算机网络人才的方法

3.1建立中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中小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广泛开展,助推我市创新型、创业型城市建设。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宏观层面由市县统筹,微观层面由学校具体实施,做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同时,要有计划推进,分步实施,做到区域突破与整体推进相得益彰。

3.2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角色。而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指导者,学生是网络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的工作是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搜集资料,在学习中起到主导作用。

3.3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能力,创新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吸引力。以形式促内容,以内容促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训练室,让学生自主地像平时打游戏一样,将课程目标设置为游戏关卡,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趣味性。

3.4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授课水平和相应硬件及软件的储备和使用。不断丰富科技创新教育的内涵,整体提升中小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

3.5增加计算机设施配置。由于网络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在很多院校普及开来。有关部门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资,为学校配置可供使用的计算机,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受网络教学,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开展好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将决定着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今后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用合理的方法,合理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爱好和求知欲,同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生活中。在当下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环境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技术人员和有特长计算机技术能力学生的培养,对技术人员和有特长计算机技术能力的人应该刻不容缓地去加以培养。并且,我们应该做到有慧眼拾金的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学生和社会中的人。我们眼下的任务就是关注每一个计算机网络能力强的学生,并且加以帮助,使他们有能力去做好计算机中的每一项系统要求,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计算机技术对将来生活的重要性、关键性,在将来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将会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完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

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找到人才和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有能力的人才重视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叶丽丽. 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软件,2013,05:159-160

[2]霍正兴.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分析[J]. 硅谷,2013,13:89-90

[3]张丽红. 网络教学模式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13,11:8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三主体;四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9-03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of Three Main Bodies and Four Fusion for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ZHOU Hong-bin, XU Li-jie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ideas of grounding Zhangjiagang, fusion Zhangjiagang and service for Zhangjiagang,we car? ry out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of three main bodies and four fusion for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chool, enterprise and students,the three party win together,we must mobilize school,enterprise and students,the three main body’s enthusiasm and make them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four educa? tion steps,construction of talent cultivating,teaching design,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three main bodies;four fusion;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specialty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国内众多学者围绕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1-3],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人才培养的某一具体环节,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沙洲职业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学院“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以“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三大主体:学校、企业、学生[4];而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四大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要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生”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这四大环节中,使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结构图如图1所示。

2“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我院计算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培养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人员、网络工程施工人员。具体要求学生成为和谐的社会人和杰出的职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技能,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可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根据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能力合一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专业技能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以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能力的培养为例,前期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等课程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后期课程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TCP/IP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网络安全等,如果掌握了这些课程传授的技能,在网络的组建、管理等方面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相合作,开展为期2周的网络工程项目实训,通过网络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试及验收等过程,融合网络组建、管理的相关核心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首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按照“岗位需求练技能”的要求,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和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及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突出能力训练项目考核。

2.2教师、企业专家携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理念要求,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整和侧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分析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真实项目基础上构建学习情境,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养成规律[5]。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在给学生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应该先让学生会使用FlashFXP等工具软件,掌握常见的Internet应用技术,使得学生对FTP、HTTP协议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理解网络协议的功能。否则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协议名称,不能真正理解。

2.3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校内外交流,主动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2011]9号)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实施“教师对接企业”工程。联系张家港市的重点企业,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本行业的典型企业,安排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师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对接联系一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充分了解和学习企业的各类标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以“访问工程师”等角色,承担企业安排的相关工作,挂职以下相应的一种岗位:1)担任“技术顾问”、“科技助理”等,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技改项目、新产品论证及其它产学研合作工作,帮助企业完成项目研发,申报项目、成果、专利等。2)担任企业“人力资源顾问、员工培训顾问”等,鼓励参与企业的人才开发、新员工录用、员工培训等工作,帮助企业建立人才资源网络。

为加强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脱产到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大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锻炼。学院与实践单位及教师签订三方协议,按协议进行考核管理。实践锻炼期间,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实践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相关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并接受实践单位在考勤纪律和工作成效方面的监督考核。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进校宣讲,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校外兼职教师、开设讲座,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承担顶岗实习、毕业生实习指导,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2.4校企联动,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重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与商谈,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方协议,使得学生入学就有就业保障,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提高生源质量。

同时通过以下途径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1)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调查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专业要求,通过企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横幅、毕业生就业网、QQ群、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就业信息,并大力宣传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种政策,教育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3)搭建就业实习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紧密型实习、就业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良好的作用。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认真做好毕业生实习期间的考核与鉴定,及时研究分析实习训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实习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3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更好地为张家港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郦丽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22-24.

[2]周爱霞.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9):138-139.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6-158.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867-03

当前,在我们如皋大力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让师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本文就“活动单导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1“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活动单导学”主要有“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三个环节,教师先是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然后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单,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活动单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在小组里共同研究学习,最后通过点评、总结、练习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活动单”设计原则

“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技术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决定因素。“活动单”的基本结构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课堂反馈四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活动方案”是“活动单”的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情,活动次数合理。活动方案要操作可行,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实验探究、科学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分享、演讲、讨论、竞赛、游戏、表演等。其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①“学科性”原则。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活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活动,要有“网络”味道,体现网络课教学的规律。既要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出发,又要和当前的企业实际相结合。

②“目标性”原则。就是活动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意图要明确,要服从于教学,不能使其成为课堂的点缀。有人往往把“活动”定位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定位不准确。我们认为活动就是要为教学服务,目的是达成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活动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有人更愿意把活动理解为动手、动脚、实验、游戏之类的肢体之动,这是片面的。课堂上的一些隐性活动是特别重要的,学生坐在位置上认真地读题、静静地思考,这也是活动,而且还应该是主要的活动。

③“趣味性”原则。活动还要有趣味,要能吸引学生。如果学生不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引起共鸣,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只能说这样的活动是低效的。当然,“趣味性”必须服从于“学科性”和“目标性”,结合得好,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如果在活动设计中不顾“学科性”和“目标性”,而一味求趣,必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该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单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活动模型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这些方面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相互关系,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定与目标,只有认真部署、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及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应用两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一个自己独立的体系。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程。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建设、配置、管理和维护网络的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同,它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课堂和实验室的结合,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中职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讲授抽象的网络知识;二是网络教学缺乏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活动单导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例说明”的顺序。在这种模式下,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法,则是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实施)成果展评互相纠正效果反馈”的活动顺序,展开教学内容。这种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协作,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完成“活动单”中的相关网络设备配置任务,从而实现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真正都动起来。

以《企业网络配置综合实训》为例,我设计了以下六个具体的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设计意图:假设你是锐捷公司的网络管理员,现在公司新进了一批设备,请你按照网络拓扑模拟图,完成锐捷企业内部网络的搭建。从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责,完成本实验对你自身和企业的意义。

【活动二】分析题目,难点剖析。

设计意图:首先进行活动分组,四人为一个项目小组,以网络设备的厂家给小组进行命名,如:锐捷组、神码组、思科组、华为组、腾达组、金浪组、中兴组、普联组、友讯组。并选举组长,明确职责。明确小组的工作原则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争创先进”。

从课堂一开始就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之中。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来逐个突破难点,完成任务。

【活动三】小组合作,任务实施

设计意图:四人一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网络设备的互联、网络设备的配置,采用小组讨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最具合作意识,完成得既快又正确。教师巡回指导。各组基本完成任务后,花5分钟左右时间让各组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及时将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个过程,通过“兵带兵”的方式,不仅让每位同学发挥自身特长,也让其他同学同样学有所获。

【活动四】动手实践,任务升华

设计意图:每位同学采用思科模拟器在自己的电脑上独立完成网络拓扑图的绘制、连线和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此活动过程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亲自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刚才小组完成的成果,从而进一步检查学生自己对企业网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

【活动五】课堂展示,评选先进

设计意图:让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从而将本组的情况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和汇报。通过评选最具合作意识的小组和最具潜力的小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六】当堂巩固,情况反馈

设计意图:此部分让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撰写实验报告,同时填写《企业网络配置综合实训》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评价表,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掌握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让当堂课学习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同时通过“情况反馈”这一环节,了解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和有疑惑的地方,为后继的教学找到根基。

5“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为了确认“活动单导学模式”实施的效果,笔者曾在我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做了专题调研,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纸笔测验,主要调研结果如下。

1)“活动单导学模式”使用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

2)“活动单导学模式”使用前后师生负担的比较。①对学生的调查:

②对教师的调查:

(3)“活动单导学模式”使用前后学习效率的比较。①对学生的调查

②对学生的测试

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活动单导学模式”两种不同方法,对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实施教学,然后同时测试,结果如下。

显然,“活动单导学”模式还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自由人格,更加关注师生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及终生发展。主要表现在:

1)备课笔记“不查”了,但集体备课更扎实了。过去为了防止教师偷懒,教研组长每学期都要定期检查备课笔记。有了活动单以后,不需要检查了,活动单本身就是集体备课的物化材料,活动单设计的优劣自有学生评说,没有活动单的课堂是过不了学生这一关的,活动单成了教学管理无形的抓手之一。

2)课外作业“没有”了,但学习成绩更优秀了。“活动单导学”模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外作业设计在“课堂反馈”环节中,因此不需要再额外布置课外作业,这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包括考试成绩都更加优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3)课堂教学“乱套”了,但学生心态更阳光了。江苏教科所马成荣所长在观摩了我校一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后,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和热情感到震惊。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地说:这堂课看上去很乱,实际很有序,同学们在实验时精心操作、详细记录;讨论时论经据典、各抒已见;发言时争先恐后,此起彼伏;板演时熙熙攘攘,涌向黑板……。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将课堂还给学生。

4)教师研究“辛苦”了,但脸上笑容更灿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于“活动单导学”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教学设计,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活动单似乎给我们计算机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但我们觉得虽然辛苦,但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就感感到无比欣喜和自豪。

6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权利、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师生互动关系得以真正体现,学生实现了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以活动单来导学”彻底改变了过去有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全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局面。教师设计的“活动单”都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立足点是帮助并促进学生自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决断的过程。这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意欲和创构激情。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为培养适合于时展的优质学生,在不断探索、研究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代替的特点,有传统教学方法不可媲美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韩梅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简介[J].中学教学参考,2010(26):95-96.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情境设置; 计算机; 课堂教学; 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22-001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舞台,我们是导演、是编辑,也是演员,我们也需要精彩!我们也希望自己的课能像一部部经典电影那样永远保留在学生的记忆里。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那么怎样去上好一堂课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那又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教学设计呢?那就需要一个精彩的情境设置。什么是情境设置呢?所谓情境设置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充分统一的教学活动。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时期,而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的时候经验型的思维远远大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必须得到有关感性材料的支持,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

一、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发挥的重要作用

1.通过情境设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声像影视等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生动丰满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去直接地感受内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应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组织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协调他们的实践活动等等。而教师巧妙地情境设置在改善课堂环境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情境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在这样的教学中,只需要学生记住知识,不需要他们积极的智力活动,即使有少许,也是按照教师规定的路径进行的演绎。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在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

3.通过情境设置实现课堂评价和教学的同步

课程评价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课程评价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项目,课堂评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认知性。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课堂评价的要求高,难度大。利用情境设置,在教学时通过不同等级的任务要求设置,在教学的同时,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评价,既让学生认清了自己水平,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设置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情境模拟法

教师通过诸如视频、音乐、图像、小品、游戏、辩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以感染和教育学生。由于模拟情境的手法立体、多变,模拟的情境内容形象、直观,令学生感到新鲜、亲切,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种兴奋性越高,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持久、越真切,这就为想象、情感和思维提供了鲜明的感知目标。

2.角色扮演法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模拟某个典型的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的片断,让学生担任其中的角色,将该情境或生活片段展示出来,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知识迁移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所谓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类比的方式,利用熟悉的知识、常理解释新的知识。知识迁移法是用旧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产生的排斥感。

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七章《7.2拨号上网PSTN》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调制解调器接入Internet网引入接口的概念,从而可以介绍封装,甚至是C++程序设计里面的类的思想。又如在第三章的《3.5差错控制技术》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所传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检测及对传送错误进行处理的技术的教学,引入编码、解码的知识,若情况允许还可以介绍加密、解密的技术,从而拓展学生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广度,进而更好的完成教学。

三、情境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情境设置的方法还有许多种,诸如实践体验法、情境辨析法、情绪渲染法等,但无论选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出发,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情境设置必须有情

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所以情境设置必须景中含情,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

2.情境设置必须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