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1
关键词:雪旺细胞基因转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R329.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029-03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创伤后神经的修复与再生和减少神经元的死亡[2]。本研究通过将携带有B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以检测BDNF基因的调控表达情况。探索基因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新途径,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治疗基因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雪旺细胞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奠定实验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倒置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CO2孵箱;超净工作台;高速冷冻离心机;DUR530核酸蛋白分析仪;PCR仪;微型垂直平板电泳槽及电转移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酶标仪;DMEM培养液;山羊抗 S-100 多克隆抗体;兔抗 BDNF 多克隆抗体;HRP标记的兔抗山羊IgG抗体;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抗体;DAB显色剂;总RNA提取试剂盒;RT-PCR反应试剂盒;DNA Marker DL2000;硝酸纤维素膜;胎牛血清;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阿糖胞苷;多聚赖氨酸;Geneticin;牛脑垂体提取物;SABC试剂盒;兔抗S-100单抗; ECL 试剂;鼠BDNF蛋白ELISA试剂盒。
1.2方法
1.2.1SCs分离培养取出生6~7天的SD小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常规引颈处死、消毒,取其两侧坐骨神经,采用0.25%胰蛋白酶与0.15%的Ⅰ型胶原酶混合消化,消化完全后含血清培养液中和、离心,行双30min差速贴壁法两次后接种于预铺有多聚赖氨酸的培养瓶内,37℃、5%CO2孵箱中进行培养。阿糖胞苷与Geneticin进行纯化[3,4],牛脑垂体提取物(BPE,100µg/ml)促进SCs增殖。待细胞80%融合时准备病毒转染。
1.2.2Ad-BDNF转染雪旺细胞含B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BDNF)购自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在进行转染前,按照M.O.I分别为0(即未经感染的正常SCs)、50、100、200和400 pfu/cell计算所需的病毒量,用无血清DMEM培养液稀释Ad-BDNF原液后取相应体积。将病毒加入孔中,轻柔摇晃培养板使病毒平坦的扩散到单层生长细胞上。37℃、5%CO2孵箱中培养72小时。将各组SCs用 2.5 g/L 胰酶消化制备成细胞悬液,1000 r/min 离心10 min,PBS 洗涤 1 次,收集细胞沉淀备用。
1.2.3总RNA提取及纯度分析按试剂盒说明采用 Trizol液一步法裂解细胞,提取总 RNA。取RNA样品5 μL用995 μL DEPC水稀释(1:200)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260 nm和 280 nm处的吸光度。每个样品读取三次,取均值。RNA样品浓度=200×A260×40mg/L。以A260/A280比值确定RNA纯度,比值应在 1.8~2.0 范围内。连续进行三次实验,以消除非特异性差异。
1.2.4cDNA引物设计BDNF cDNA特异性引物序列参照文献设计[5],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为5’-CACTCTGACCCTGCCCGCCGAG,
下游引 物为5’-GCATTTAGGTGACACTATAG-3’,扩增片段长度为 430 bp。
1.2.5 RT-PCR 反应试验按Invitrogen公司的RT-PCR反应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反应条件:94℃变性 1 min,60℃退火1 min,72℃延伸1min,30个循环。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两组间同一时间点采用配对t检验,同组内各时间点采用SNK-q检验。
2结果
2.1光镜观察
原代培养雪旺细胞成功后,经阿糖胞苷、Geneticin联合作用,BPE促增殖,传代,镜下见第二代雪旺细胞呈典型的长梭形、双极状,“肩并肩”排列生长。感染后4小时,镜下未见有任何细胞形态变化,状态良好;24小时,镜下见雪旺细胞仍呈双极状、“肩并肩”排列生长;48小时,镜下观察雪旺细胞亦无明显的形态学变化,长势良好。
2.2感染后SCs中BDNF mRNA的表达
提取感染各组和对照组SCs的总RNA,经RT-PCR后均扩增出了约430 bp大小的基因片段,与构建的表达单元大小一致。经灰度分析可知,其中DNA 条带灰度以MOI为200组为著,正常SCs对照组最低(图1)。此结果证实,经 Ad-BDNF 感染后的SCs有外源性 BDNF mRNA 的表达,且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SCs;MOI 为 200 感染时,外源性 BDNF 基因转移效率最高。
M0123 4
图1:不同MOI感染SC后BDNF mRNA的表达
(0:正常SC对照组;1:MOI=50; 2:MOI=100;3:MOI=200;4:MOI=400;M:DNA Marker)
2.3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BDNF的表达
从感染后3 d开始,感染后SCs培养液上清中BDNF表达量即开始出现升高,6~12 d升高趋势明显,15~21 d 升高趋势减缓,但BDNF表达量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组在各时间点BDNF 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感染组(P
表1在不同时间点感染后SC和正常SC培养液上清中BDNF的表达(±s,n=10,μg/L,MOI=200)
时间点(d) 正常SC对照组 感染后 SC 组 P值
3 0.31±0.07 0.63±0.11
6 0.41±0.12 0.90±0.13
9 0.47±0.13 1.52±0.14
12 0.53±0.11 3.18±0.15
15 0.56±0.12 3.39±0.15
18 0.61±0.12 3.45±0.19
21 0.65±0.11 3.57±0.16
3讨 论
目前用于感染细胞的病毒载体主要有腺病毒载体系统和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其中后者只能感染正在分裂的细胞,并且有插入突变及激活癌基因的危险,繁殖滴度低,故不太适合于体内基因治疗。而腺病毒载体系统具有稳定、安全、滴度高和宿主范围广等优点,还能感染非分裂期细胞,可直接体内应用,适于临床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6]。在基因转移效率和蛋白表达效率的平衡点上我们选择了腺病毒载体,它不仅能够感染包括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而且感染效率高,容易将外源性基因片段转移到易感细胞中[7]。曹延林等[8]用逆转录病毒BDNF基因成功感染脊髓神经干细胞。因此,我们尝试利用重组腺病毒BDNF基因感染体外培养的SC,以期能进一步应用于周围神经的损伤修复。
我们采用解剖显微镜下机械性剥除神经外膜与束膜、差速贴壁法、阿糖胞苷与Geneticin联合应用纯化、BPE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可以获得纯度90%以上大量雪旺细胞[9]。
Ad-BDNF感染的SCs,RT-PCR检测到BDNF mRNA 的表达,且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SCs;ELISA法检测Ad-BDNF感染后SC培养液上清中高度表达BDNF,而正常SCs对照组未检测到BDNF,说明外源性BDNF基因确实转移到SCs体内,并经转录、翻译,最终得以表达。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10]。Ad-BDNF在MOI为200时转移BDNF基因效率最高,这可能与制备的Ad-BDNF本身性质以及 SD大鼠源性SCs的易感性有关。
总之,通过重组腺病毒介导外源性 BDNF 基因的转移,可以获得能够长时间高度表达BDNF的SC,这将为进一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和保护受损神经元提供保证。此为应用重组腺病毒载体携带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雪旺细胞促进损伤神经修复奠定了试验基础,探索了基因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韩岩,汤朝伍,王剑波,等.利用Geneticin纯化雪旺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4):277-280.
[2] 张勇杰,金岩,聂鑫,等.多步法分离和纯化雪旺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l(4):347-350.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2
摘 要 构建循环经济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循环经济体系的定义,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优势,并且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循环经济体系 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体系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而言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而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1]。所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目前,循环经济体系尚无明确定义,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体现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体系由横向三层次与纵向三条块综合构成。横向三层次是指:在企业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小循环,在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中循环,在区域层面形成循环经济大循环。纵向三条块是指三次产业各自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形成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一个区域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即是在整个区域实现空间上、地域上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二、少数民族资源与环境现状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我国少数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一些少数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水源丰富、年降雨量较大,一些少数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有些地方还处于干旱地带。内蒙古、宁夏的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支撑性灌溉工程非常少,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第二,矿产资源。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引以为豪的“长项”,尤其青海、等地,矿产种类及储藏量,都要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是,由于科技力量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并不充分。而且这些地区是生态脆弱区,在一些进行了矿产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科研水平的掣肘,无序和低水平开采现象严重,已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第三,土地资源。少数少数民族地区山地、丘陵和山间平坝分布较广,普遍存在着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损耗浪费严重,使得土地侵蚀与退化日益加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森林资源。近年来由于过度追求高产出,高收入使生产能力超出生态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疆、内蒙古、草场都由于超载放牧和使用不当而严重退化,并出现沙漠化的迹象,并且已经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增收[2]。少数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过度依赖,以及不法商家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被猎伐。草原过度放牧和森林过度开采都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签2007》的统计数据,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第一,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全国工业废水达标率平均为90.7%,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宁夏和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分别为77.0%、28.2%、64.8%和6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从工业废气各组成成分去除量和排放比例来看,全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0.64、27.27和9.0。内蒙古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32、30.25和5.9;广西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51、10.3和4.1;宁夏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为0.10、12.1和4.1;新疆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分别为0.04、9.53、3.3。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和去除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内蒙古以外,工业烟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粉尘去除量与排放量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及处理情况。新疆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较突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比为0.0000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329。广西与宁夏的这一数据分别为0.00390、0.00376,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优势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国家先后在少数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近年来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土地贫瘠进行治理,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
(二)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目前,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内,基本存在已建成及在建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践及研究,可总结并借鉴已有应用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从而将循环经济模式扩大到全区,建立起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
(三)独特的后发优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三个层次上的九大优势:首先,与东部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三个方面有潜在优势;其次,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的区位、丰富多彩的文化、优惠倾斜的政策三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最后,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能源战略接替区、生态安全的屏障、巩固国防的保障三个绝对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把跟随战略转变为赶超战略,能更快更好的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
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资源节约机制
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从而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自然资源节约机制,包括建立目标机制、价格机制等。
(二)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3]。应由政府和国家组织制度环保法,建立法律机制,用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严重污染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对于环保不合格企业,实行关闭、停产整顿和高额罚款的处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三)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还必须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首先,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水电、火电、核电建设、化工企业的开办等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的目标服务。其次,对每一项生产活动,特别是像电子计算机的生产等生产活动,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他们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
第一,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第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4]。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科学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从“3r”准则出发,设定三个类指标,建立评价机制: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二,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5]。应包括人均GDP(绿色GDP),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循环经济增加值。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三)完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
第二,构筑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除国家制订法律外,地方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制订政策法规性文件,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尽管个别企业、个别产业、个别领域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整个技术支撑体系是零碎的,不全面的和薄弱的,其深度和广度远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在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对发展循环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推进。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势在必行。
第三,依靠科技,建立绿色技术设计、开发与应用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系统[6]。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能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应着眼于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材料,加快对新材料的替代和开发研究,实施产品“前端”研发、“中端”控制和产品“末端”治理的研究,加快研究开发低成本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循环型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转型,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六、小结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严行方.循环经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09):67-69.
[2]西闻.广西贵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消费日报.2008(09):161-164.
[3]王来喜."后发优势"论及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7-10.
[4]张小兰.少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应走循环经济之路.贵州民族研究.2006(2):38-41.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3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模式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39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为264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奥”于一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旅游资源享誉全球,使其成为奇绝超群的胜景。1992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2007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1998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李伟(2004)、邹统钎(2005)、邓念梅,魏卫(2005)、舒代宁(2005)、杨美霞(2006)、李庆蕾(2006)、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颜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源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4
关键词:生态保护优先;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047-05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推进,生态文明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相应地立法理念、价值和原则也要求进行变革,为此,我国《环境保护法》与《海岛保护法》都确立“保护优先”原则,但“保护优先”原则的内涵如何解读?立法者及理论界没有具体诠释。对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都在使用生态文明建设“标签性”用语如“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或“生态保护优先”等来界定二者之问的关系,但这些用语是否同一含义?其涵义有何区别与联系,哪个称谓更科学?“保护优先”是否等同于“生态保护优先”?对于睹如此类的问题,理论界目前鲜有系统而充分地论证,即使有也是肤浅地智仁各见。因此,从理论上探泔以上诸用语的基本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适法、守法、执法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梳理这些基本用语的基础上,选择使用“生态保护优先”,并尝试着从其涵义、理念、价值等方面以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为视角进行多学科、系统地探讨。
一、用语的梳理与选择
(一)“保护优先”
《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海岛保护法》第3条规定:“同家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于“保护优先”如何界定,目前还没有官方解释,有学者给出了如卜.闸释:“一是保护相对于开发利用来说,保护优先于开发利用,这一般是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二是保护相对于污染治理来说,保护优先于污染治理,先保护好未污染的,有条件再去治理;三是保护相对于恢复和改善来说,保护优先于恢复和改善。”从实践运行层面来看,“保护优先”应该是针对第一种情况。
按此解释的逻辑推演,我们可做如下推断:其一,《海岛保护法》的“保护优先”仅适用于特别保护的“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等具有特殊用途或者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其二,对于可经营性利用的无居民海岛而言,调整性的原则就是“合理开发”。“合理开发”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握合理开发的“度”,而度量的标准如何确定?这涉及到利用对象的生态阈值,目前这足世界性科学难题,对于每个利用对象的生态可承载力都有其独特性和不确定性,依据目前生态学的认知水平,用这种不确定性原理来界定合理开发“度”淡何容易?其结果仍是陆地单一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模式再版,其立法理念仍是“经济理性”的延续,利用的结果将会是经济利益主导下的生态环境退化甚至恶化的代价;其三,导致此生态代价的原因在于:“保护优先”含蓄、抽象的表征性语言不仅让不同的社会主体做不同偏好的理解,也会引发无端的猜测、争议甚至混淆;埘于“理性”的使用主体,在没有强制性规范的约束下,模棱两可的“保护优先”永远制衡或协调不过“合理开发”;对于管理者言,监督管理永远抗拒不过管理背后“寻租”的利益诱惑。
总之,“保护优先”原则根本不是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完整原则。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完整原则应当是: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客观上不能兼顾或矛盾不可调和时,应置生态保护于优先地位予以考量,即一切活动都应让位于生态平衡的优先维护,这才是生态保护优先,而“保护优先”决不是“生态保护优先”。
(二)“生态保护优先”的甄别与选择
生态保护是生态系统保护的简称,是生态学原理的生态系统理论和管理实践在社会学科领域的应用和推演。对于“生态保护优先”,有学者称之为“生态系统优先权”“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环境保护优先”等。尽管上述称谓基本含义都在强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旦经济发展与生态利益需求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时,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把生态利益作为指导、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可能是对上述术语的最一般共性特点的基本概括,但本文选择使用“生态保护优先”,除了相近称谓的共性特点之外,主要缘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特性要求以及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特质。
第一,“生态保护优先”的基本范畴是生态系统,优先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系统产生一切利益的根本。生态系统在于其整体性和系统性,每一个整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内的各组分或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若改变其中的任一组分,必然会对其它部分甚至整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对系统干扰超过其生态阈限,将会引起其生态结构失调、功能退化乃至崩溃。
第二,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整体优先于其个体。人与自然同处于地球生态系统共同体,人类的经济系统依赖自然的经济体系而生存,也就是说生态系统是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而维持生命存在,而这种生存在生态系统中体现为“生态系统把生命凝结成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并通过它们的环境给它们铸就一种充满智慧的生存方式”,在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个体都在最大限度地扩展它自己,不受任何其他力量的限制推动着生态系统。而事实上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都有着足够的但却是受到限制的生存空间。……系统强迫个体相互合作,并使所有个体都密不可分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无居民海岛生态整体性,并不仅仅体现作为自然资源的载体――草地、森林、矿藏等而孤立存在,而在于其整体资源价值是由海岛与其周围海域共同构成的统一系统整体。由于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能差,生态环境脆弱易遭受损害,任何海岛资源破坏或物种灭失都有可能对其整体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海岛生态系统的整体维护意义远远重于其资源要素的经济价值。
第三,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优先于任何资源要素或保护或使用。任何自然资源如同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一样,是构成生态系统整体的个体。人类对资源的任何活动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都会对其依赖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对无居民海岛资源利用之前必须对其依赖的生态系统依靠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评价,考察系统结构平衡和生态功能服务的健康程度,若系统健康,满足利用要求,从而确定最大可持续利用量;若资源生态特性脆弱,需要进行生态保护或修复。因此,对无居民海岛资源的保护或利用,是由资源所依存的生态系统的客观特性决定的。在此意义上,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优先于任何海岛资源的保护或使用。
第四,无居民海岛的“生态保护优先”必须摒弃狭隘的惯常从环境或预防、或治理或救济切入的思维路径。如环境优先“禁止现存环境受更恶劣破坏”环境保护优先“更多的是意味着预防,而再完美的预防亦无法完全避免损害的发生。对环境本身的损害不可避免地会时有发生,因此纯环境损害的救济变得必不可少”、“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法律地位”上述或预防、或救济、或治理的观点,都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共性,本身的内涵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环境法学界的一个习惯思维方法,就是一谈到环境问题,总是泛泛地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出发,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确立环境优先的保护地位。事实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并非所有的经济增长都和生态环境相冲突,也不是二者永远处于水火不融的态势。从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来看,有些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经济开发的地区,仍是要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只是对那些生态环境独特目.脆弱的地区,禁止或限制开发利用,实施生态补偿或生态修复。主张生态优先的目的不是为了生态保护而保护,而是实施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可持续的利用。针对无居民海岛本身的自然特性,采取层级不同的规划、分类保护和适度利用的原则,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要求结合行为本身可能会对海岛系统产生哪些可预知或小可预知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必要的生态保护或修复。
第五,无居民海岛的生态脆弱性决定了必须对其优先保护。无居民海岛的自然生态属性与陆地、人迹有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不同,其生态脆弱性有其独特的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特质,这些独特自然属性就决定了对兀居民海岛的资源利用和保护不同于陆地资源、海域资源,由此,陆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不适合无居民海岛生态脆弱性特质。在无居民海岛的多重价值中,其生态性特质决定了对其立法保护的主导价值是生态价值,也是生态理性的本质要求。
综上,本文研究路径以生态系统管理框架为逻辑起点,以兀居民海岛整体资源系统作为客体对象,根据其整体系统特质,对其使用须以生态平衡维护为前提,在此意义上,无居民海岛本身的内在特质决定了采用“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二、“生态保护优先”的多学科诠释
(一)生态学阐释及评析
生态学学者主要从生态学原理角度对生态保护优先进行了系统阐释。有学者主张生态整体观,认为在地球牛物共同体中,牛物共同体是基本的生存单元,其完整和稳定对单元中的个体生存是首要的。生物“共同体的完整和稳定演绎了对系统个体的持续不断的选择,这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奇怪的、雍容大度的‘优先性’。个体的善和‘权利’被安置在这样一个系统中,生念系统义以其自己的方式促进这些个体的繁荣。当人类进入自然舞台时,应该在这方面遵循大自然”也有学者提出了自然的经济体系平衡优先于社会经济体系,认为在自然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范畴内,要从自然的经济体系内获取经济利益,必须优先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专家告诫:“当我们用新型方式以反常离奇的节奏操纵大白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谨慎。”还有学者丰张白然生态理性价值优于或宽于经济理性价值,认为生态理性优于经济理性的正当性在于它维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与美丽,而错误的事情则与之相反。
生态学者对生态保护优先的理解与阐释,都没有明确界定生态保护优先的概念,而是从生态学的各个侧面对之进行解释,其主要特点在于:其一,生念系统促成了个体的选择性适应,并限制其个体的不适应,进化的、成熟的生态系统以多种复杂的、合理的且完美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孕育、发展;其二,生态理论模式要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不破坏或可持续利川的生态固定资本的情况下,从自然的经济体系中提取生态资本利息。
(二)法学释义及评析
对于生态保护优先,学者们有不同的称谓和理解有学者把“生态保护优先”的范畴界定在经济增长与生态利益的需求与竞争关系中,主张一种天人合一和更富于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原则和发展模式,强调生态利益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优先地位;也有学者提出“生态优先”原则足《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强调“生态优先”原则是生态学生态合理性原则的演进,“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具体体现为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其核心是建立牛态优先型经济即以生态资本保值增殖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追求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也就是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有学者概括为“保持和保存原则”,认为保持的曰的在于使自然环境要素经常处于可供人类持续利用的状态,而保存的目的则在于使生态系统、自然界其它历史或人文古迹处于原始状态。在保持的原则下,人类可以对自然界以及生态进行非开发性或非生产性利用;在保存的原则下,非为科学研究不允许人类对自然界以及生态进行一般性利用;还有学者表述为“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张人类任何活动要优先考量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良好环境利益,尊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不受损害。
综上分析,学者们对“生态保护优先”慨念都在小同的侧面进行象征性地表述,却都没有明晰的、系统而完整的界定。主要表现为:其一,理论界普遍认为,当经济与生态发生冲突时,应把生态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但问题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生态环境已经或潜在被污染或破坏,如何体现生态保护优先性?其二,从生态学原理在环境法学科的实际应用出发,经济活动要优先遵循生态规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利用。这种对生态优先的理解反映了目前学界和政界的普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促进生态保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肤浅而空洞,根本没有触及生态问题的实质和精髓。这种始终是以人类消费至上正当性的经济理性所青睐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且广泛污染的基础之上,而原有环境资源法律和执法一向承认经济利益优先于生态利益已为社会实践所证实,因此,环境法律的一套经济理性规则反而成为经济霸权的法律工具,这种不体现生态理性的环境制度或决策对生态保护有何价值和意义?
三、“生态保护优先”再思考
通过以上陈述、比较和分析,生态保护优先要摒弃始终以人类自身的经济理性作为标尺来度量如何保护我们业已受到威胁的生存环境,这种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思路不会带来预期的结果。我们必须从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逻辑出发,发现其内在的运行机理和规律,并在遵循它和满足它平衡运行的前提下,享用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服务。为此,本文认为:生态保护优先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系统原理作为逻辑起点,以生态系统管理作为实践路径而展开;以认识生态系统自身的生态运行规律作为前提性、基础性的手段或工具,探寻人类的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以及干扰程度,以期获得生态系统的最大可承载力的科学信息,从而作出决策以约束或规范人类的行为并使其遵循生态系统的平衡管理机理,使人类获得最大可持续量的生态利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5
关键词:煤炭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消费总量高,且由于之前煤矿的开采模式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造成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煤炭资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份额增长速度较快,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关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煤炭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且能解决一部分环境污染问题。
1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
中国煤炭储蓄量丰富,是世界第二煤炭资源大国。但可开采量与平均储采却处于较低位置,总的形势是中国煤炭总量大,可使用煤炭供应不足。表1是中国近年的能源构成及消费总量,在表1很容易看出煤炭一直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但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需提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新能源的使用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从而降低煤炭资源的所占比例,延长有限煤炭资源的使用时间。
2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1构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构建是保障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是从减少源头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综合利用产业、对煤炭塌陷区进行重复利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工作。在进行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煤矿开采地及巷道布置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少煤矿的浪费及提高矿井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煤矸石和煤泥,这些污染物可用来进行发电或制成建筑用料,煤炭企业多方面发展煤炭综合利用产业,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由于煤炭开采极易造成矿区损坏,因此需对煤炭塌陷区加强综合管理,降低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并进一步改善矿区生产环境及周边自然环境,促进煤炭生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2.2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目前中国针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仍需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循环经济推动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它已成为多个产业发展方向。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包括对清洁产品及清洁技术的开发,这种技术不仅能带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且能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2.3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企业资源拥有量
煤炭企业可通过提高煤炭资源的拥有量进行煤炭产业链的加长,进行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创造更客观的经济效益。煤炭资源进行整合要依据国家规定对现有相邻的合法煤矿进行合并,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进行统一生产管理规划,提高矿井的综合生产力。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矿设备进行整改或进行关闭处理,做好煤炭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及开采工作,综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2.4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技术战略
与循环经济体系一样,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直接影响煤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对技术、产品、工艺与理念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带动煤炭企业前进的脚步,提高中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企业创新实体、技术创新实体的运行及企业创新的重点是强化技术战略的重要方面,技术创新实体生物运行能保障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安全与信息的技术创新能促进煤炭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5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煤炭企业融资
由于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为了保障煤炭企业能顺利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融资,从而保障煤炭资源运行过程的资金投入。煤炭拓宽融资渠道一般通过4个途径展开工作:a)煤炭企业可自行进行多种市场营销活动,拓展多种营销渠道,通过销售企业产品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b)煤炭企业可根据公司实际经济状况进行制度改革,利用企业的部分股份吸引民营企业主的资金投入,因为煤炭企业的改革,导致多个小型煤炭企业关闭,民营企业难以维持煤炭开产生产,因此这样不仅能提高煤炭企业的凝聚力,且能提高循环经济的资金流动程度及实力;c)因为煤炭企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国家或政府应对煤炭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由于银行等机构资金存储量大,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因此煤炭企业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借贷,从而保证煤炭企业能可持续发展[2]。
2.6完善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只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益。完善循环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循环经济激励制度、重视企业人才规划等都是完善健全煤炭管理体制的有效措施,为了加强体制管理,国家和社会还应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煤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主要是在煤炭的生产、运输及消费使用等几个环节进行再利用及资源化的经济化处理。利用最少的煤炭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最小的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循环经济体制能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循环经济体系将有限的煤炭资源进行多次重复循环利用,采取一煤多用措施,提高煤炭的使用率,且降低废物排放量与危害程度,从而实现煤炭资源最大化与持续化的利用;煤炭企业采取循环经济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且能保障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煤炭企业采取循环经济降低了煤炭使用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且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总之,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3-5]。
4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未来前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重要途径,而循环经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为煤炭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是推动煤炭企业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企业经济的最大化及最优化,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5结语
为了保障煤炭资源能稳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重要的解决方案。探讨了煤炭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未来前景,只有从多个方面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才能延长煤炭资源的使用年限。在煤炭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中国还应着重新能源技术的研制开发,从而大大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作者:闫亚鹏 单位:山西乡宁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2]王东兴,巩维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J].煤炭经济研究,2014(11):19-23.
[3]杜丽哲.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战略管理,2010(6):62-78.
自然的经济体系范文6
何干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经济震荡影响中国经济是很自然的。但是说到信心,首先要弄清中国经济的性质与世界经济性质的差别。中国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经济,总趋势是向上的,我们具有解决国内经济困难的根本制度条件,为此,我们对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前景都充满信心。
但是,对世界经济,我不主张笼统讲增强“世界信心”。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当达国家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下的,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危机中逐步走向衰亡,对此说不上树立信心;从生产力角度看,世界经济总要向前发展,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可以说“世界信心”。
国际经济危机的缓解,会有助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解决好自己的经济问题,客观上有助于遏制世界经济衰退。中国作为世界上前几位的大经济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所以,中国政府最近采取的重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受到国际社会的热评,亚洲股市11月10日“闻风而涨”。
人民论坛记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如何理解“提振我们自己的信心就是给世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