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1

旧校改造是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是学校管理层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规划设计人士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其目标是建设特色校园环境。从学校精神文化、历史面貌、自然环境、校本特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VI视觉系统、室内外环境设计,建设特色校园环境。旧校改造既应遵循以因地制宜、文化内涵为导向的科学性原则,更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学校的多种资源来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旧校改造 特色校园环境 精神文化 VI视觉系统 室内外环境

一、现状分析

1.旧校改造是学校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学校硬件设施日渐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改建、扩建、改造旧校在经济、时间、质量上比新建校园更具优势,成为教育管理部门格局调整的首选。年限不等的旧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通常面临以下问题:周边环境杂乱,学校外观特征不突出,混同于众多民用建筑,毫不起眼;学校基础设施差,厨卫环境恶劣,使用功能不完善;建筑外观陈旧,内部空间单一,空间缺乏灵活性和可变性;缺乏细致的景观规划,绿化不够或者零乱,缺乏人文景观或者景观内容陈旧、形式落后;校园色彩杂乱,标志及导视系统不规范、不美观。

如何改造旧校,如何通过旧校改造推进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是各地各级学校管理层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旧校改造不同于任何企事业单位的建筑环境改造,涉及到的具体专业有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设计,应考虑经济性、美观性、时间性、教育性,必须委托专业设计团队来整体策划和设计,并由专业施工单位来实施设计方案,所以旧校改造也是规划设计人士须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2012年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可以预见的未来,教育投入会稳定增加,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旧校改造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内容,无异于一次“破茧成蝶”的再生工程。

2.旧校改造工作的目标是特色校园环境建设

“特色”于学校,意味着 “优质”的规定性,既代表学校自身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也表现出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是内在本质的优化和外在环境优化的统一。学校特色由组织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构成[1]。而特色校园环境正是以物质手段,将环境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元素之一――外在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从而旗帜鲜明、直观而感性地呈现学校特色。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是新时展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旧校改造当以特色校园环境建设为目标和工作重点。

科学研判旧校环境资源是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一刀切”的做法尤不可取。对旧校的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从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安全、教育寓意的多元要求出发,找准薄弱环节和关键所在,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对历史悠久的校园建筑、特色物品保留原貌或者“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其人文历史教育价值;对失去实用或审美价值的校园建筑和景观拆除后新建,求取符合时代审美的学校特色环境;对仍有实用功能但视觉形式落后的实体做外观整体或局部改造。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上尤其能体现。

二、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路

1.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出发,以物质手段塑造、展示精神文化,是建设特色校园的总体思路

作为学习性组织,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质。精神文化包括学校价值观、办学理念、文化定位等内容,决定了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1]。学校精神文化通过“内化”与“外化”两个途径产生作用:内化既是形成规范深入全体师生的内心,外化以寓意性设计的方式转化为文字、壁画、雕塑、色彩等多种具体可现可感的形式,展现在学校的物质建设中,成为校园环境建设之“魂”。

2.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面貌、自然环境、民族特色、师生情况、校友特色、校本特色教育等各个不同的元素,也是在旧校改造过程中建设特色校园环境的重要思路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办学的,学校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旧校改造无疑是特定时间节点上对学校发展的一次全面审视和改进,也为未来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硬质环境。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过程中任一元素都可能成为学校特色,自然也能成为特色校园环境建设的主导元素:由“可能”变为真正的特色,需要挖掘―总结―凝练―表现,科学研判和科学策划。

不论何种思路,建设特色校园环境均需要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属性,以教育策划的高度和整体性,实现统一的形式元素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时空中获得延续性的表达和突出的展示。

三、特色校园环境的具体内容

1.导入VI系统:标志、标准色、吉祥物、辅助图案和各个应用系统,让校园环境有了统一的视觉形象

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也会在吸引生源、师资人才的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

2.室外环境的改造:确定特色环境的主导元素,科学规划各个功能区并确定每个区的文化主题,运用景观小品、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段,传达学校文化理念

存在多年的学校,其使用功能方面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旧校改造应首先调整和完善使用功能。师生的行为能否舒适顺利开展决定了对应的场所功能是否合理,不合理之处即需要局部调整。其次,合理组织校园景观的空间动线,在动线上因地制宜设置各处景观点,本着“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创造智慧交流的场所,为使用者提供可游可玩可停可观的丰富行为体验。再次,推敲每处景观的寓意性、童趣性、安全性,为每处景观冠名,用新颖的立意来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最后,在造型、色彩、材料等造型手段上采用统一的表达形式,打造园林一般优美宜人的“第二自然”――特色校园。

3.室内环境的改造:包括教学楼中庭、教室和功能室、走廊、卫生间、宿舍、食堂等各处室内环境的改造

明亮整洁、温馨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室内环境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根据每个功能区的形状,设计不同的主题,既统一传达出学校的文化精神,又同时塑造一处处具体实在的“隐形课程”场地。空间由天棚、地面、墙面三种界面围合而成,每一处细节都具有使用功能并能巧妙地蕴含文化意义。方法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发挥师生的主动性,把每一个改造措施实施好、维护好,在每一面墙上都看见智慧的闪亮。

四、总结与思考

1.基于教育策划的角度,特色校园环境是丰富的文化环境、广泛的交际环境、生动的科学环境、优美的艺术环境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物质建设的最高标准

旧校改造尤须注意因地制宜、文化内涵为导向的科学性原则。每个学校的地理条件、物质基础都是不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本色”,改造出特色。每所旧校都有其生命历史,要珍视并保留那些典型的人文符号和自然符号;而学校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环境、办公环境,是育人之地,因此每处环境都应经过管理者精心设计,“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以形成文化磁场。旧校改造还应遵循安全性原则、童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寓意性原则、生态性原则。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是旧校改造的总体思想

基于投入的原因,旧校改造在操作中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体改造,通常适用于财力较强的市县级重点学校;第二种是分笔资金,多次投入,多次改造。前者能带来整体面貌的突变,是塑造特色校园环境的最佳时机;后者既可能是旧校多年来的环境建设常态,也可能是整体改造后的不断完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障了相对长时间段内特色校园环境目标的确定,同时设定“时间”与“成果”两个考量标准。经过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统一规划、整体策划得出的目标一旦确定便不应随时变更;建设和执行的过程则是特色逐渐形成必经的“时间”历程――经过时间锤炼的特色凝聚了思考、探索、交流、创造的生命痕迹而愈加散发岁月的芬芳;最终的“成果”是校园环境特色突出,让师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学校赢得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的品牌深入人心。在具体实施中,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涉及建筑、景观、营销、广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繁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再造工程,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专业策划设计团队为学校提供服务――突出而快速产生艺术效果,同时,还需要学校自身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参与性,双向互动通力协作才能打好旧校改造、特色再造的文化主动仗。

综上所述,旧校改造是学校节约资源、优化资源的最有效建设途径,为学校美化环境、梳理文化、树立品牌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改造中必须发挥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共同作用的有效机制,以硬件文化体现软件文化,以软件文化指导硬件文化建设。通过旧校改造让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另外,特色校园环境以物质手段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品味、打造学校品牌、推进地区教育水平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2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 构成要素 组织与协调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实现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着眼于“教育立美、以美育人”,旨在通过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创造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化教育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院校的精神之所在。尤其大学校园,这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主体的师生、员工在空间内工作、学习、生活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是以某种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中,以标志化的外形表达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所以在对环境设计时应注重特色,挖掘特色,整体规划,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根据时展需要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 国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概况

1.1 英国大学校园模式

早期英国大学校园格局基本类似修道院,形成一个自我包容的环境。建筑群是围绕四边而建造的,中心留出一个四方院,这个修道院式的建筑几乎囊括了学院里应有的一切设施,这种模式成为英国大学校园设计的传统方院。毕业于剑桥大学的JohnCaius博士在重修母校时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将封闭方院变化为开放式方院,四周用低矮的墙体或通透的材质进行围合,使大学校园有了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像作为老牌名校的格拉斯哥大学一直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英国大学之一。

1.2 美国大学校园模式

美国大学的校园环境特别讲究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氛围。大学较大一部分都建在郊外旷野、远离城市,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教育文化。这样的文化环境,自然能与外面社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避免学生受到市区商业和娱乐的干扰,但同时又能发挥大学的社会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

1.3 法国大学校园模式

法国大学教育渗透在城市中,没有特定风格的建造和规划组织方式。如巴黎的拉丁区成为了城市中一个以特定而多样的大学功能,以多种专业混合为特征的城市地段。

对三者的比较分析会发现与国内大学不同,西方大学校园环境追求的是社区式的大学模式,大学提供了一种自治生活的空间,成为所在地域的主人,大学校园的建立符合其所在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背景,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

2 中国大学校园环境概况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得益于其形成和发展的独特时代背景,得益于其百川入海的胸怀和历久弥香的丰厚文化底蕴,更因为它承载了清华人百年一脉的精神传承。百年,成就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文化内涵很深,给人一种庄严阔大的感觉。据说这是梁启超为清华命定的。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后又制定校徽;校风:行胜于言;校色:紫、白。梁启超先生为北师大所撰的校训也非常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能标示这所师范大学的宗旨。

作为一所民办独立院校,在2008年建校之初,周院长根据教育形式发展和学院的实际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我行,我能成功”的校训。倡导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的建校精神,旨在突出立校为公、执教报国的办学理念,对校园的总体规划中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和扬气中突破,将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作为一门艺术来实践。

3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中构成要素

3.1 总体布局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校区整体规划为例,学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机场辅路北侧29号,占地500多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55%,绿化率为42%。在校生总数近8000人。规划设计方案把唯一的高层建筑――教学主楼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并以教学主楼为中心,将校区分为南北两区。主楼以南为教学区,南侧主入口与教学主楼间的南北轴线上为约200米长,200米宽的校前广场,行政办公楼、学院教学楼分列于广场两侧,它们构成了广场的东西界面,烘托了教学主楼的中心地位,增强了教学区的场所感和秩序感。为了突出图书馆的重要性,主楼北侧设置了一条东西向的次轴线,图书馆置于轴线西端。同时在东西轴线上设置了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来突出校园文化氛围。

3.2 指示系统

以校园内设立一套完整的校园指示系统为例,设立于校园内的指示标识分为三部分:

①校园道路指示标牌。校园内多条道路,在对这些道路命名中渗入人文要素后,增加了校园文化底蕴。以鸿德学院为例,如“崇德路”“地坤路”。指示牌可选用木质或铁质,材质古朴、自然,易被师生接受认同。

②校园平面图,如东南大门、田径场门口、食堂门口等地设立全校平面图,将学校整体面貌展现在读图人面前,使其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便于读图人寻找自己所要到达地点。

③路口指示牌,在路口设立指示牌,标出主要地点的名称及方向,方便人们寻找。指示牌在设计上应加入文化元素从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在一点一滴中散发人文气息,尽量在校园内实现统一整体。

3.3 校园雕塑

实现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雕塑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可以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雕塑这一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我们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用心去解读和体会。

3.4 植物绿化景观

从景观到绿地的空间设计来说可分为三种:

①仪典式纪念性景观。强化重点建筑及仪典气氛,主要配置在校门主入口或重点建筑前草坪的轴线上。

②人文庭院景观。配合建筑呈现人文秩序的院落绿色植物,呼应学术及教育活动,强调回廊、步道、阶梯、平台与绿色植物的配置,绿地空间以简单素雅为主。

③自然田园景观。是在学校建造人工湖及周边生态绿地,以有机的手法塑造田园景观风格,塑造舒适宁静的气氛。

4 校园环境艺术在设计中组织与协调

4.1 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的功能布局。高校校园建设必须为师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校园是学生上课、锻炼等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需要有适合较多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地和空间。

②校园整体形象符合育人要求。校园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地规划和安排。

4.2 新校区扩建原则

①新老建筑形象协调。

②建筑体量和尺度的控制。

③建筑的材料肌理与环境。

在外部空间设计时,距离与材料的质感有一种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建筑物就在道路边上,观者近距离观看就要十分注意细微的效果。最常看到的是大理石贴面的墙体,大理石切割十分精细,缝隙笔直、色彩一致、横竖成行、非常整齐;如在一定距离上观看建筑物时,饰面的质感越往上越减弱,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是立面上的色彩感觉而已。除了建筑物本身外,我们在设计小品建筑时也应考虑观者的观看距离。

5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校园环境是一个充实的空间,学生生活在校园内,不仅是为了方便,还要在感觉上达到舒适愉快。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是校园空间布局的主题;如何使人亲身感受各种美的意境,才是校园环境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好的环境才会使人心旷神怡,才会使校园环境赋予更深远的意蕴。

近十多年来,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十一五”教育发展计划,高等教育已经在大力发展,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大学校园建设速度再加快,将大量新建、扩建、改建。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2]杨宁宁.关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12(22).

[3]石宇熙.论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1.

[4]陈锦通.谈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J].山西建筑,2006(03).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3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景观;校园文化;空间;特色

1 前言

校园景观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优雅的景观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内在修养。目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扩招导致许多大学纷纷营建新的校区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现代高校园区无论从占地面积、规划布局,还是建筑、绿化,都明显不同于传统校区,它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创作出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景观,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校园”、“花园式校园”也正体现了这种“人、建筑、文化、自然”互相和谐进步的愿望。

2 现代高校景观设计原则

2.1 景观设计的全局观

全局观是指考虑景观设计的持续性和整体性。现代大学校园,不像以前的老校区,往往占地面积较大,而景观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为了把握学校本身的特色,体现学校的整体风貌,需要综合各景观区域的特点,从色彩、建筑小品、植物等方面达成一致的设计理念,确定哪些因素是将来所要考虑的,现在需要预留的,而哪些又是现在我们所要关注的。否则偌大的一个校园会无意中割裂成片断,显得无序混乱。

2.2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大学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校园健康发展的要求。新的校园景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渐进增长过程[1]。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在变化和生长,景观应该不断地维护和更新,以保持它的平衡和协调,保持它的品质的整体性。这就需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遵循生态的规律。

2.3 以人为本,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景观,不单只是意味着优美舒适的室外环境,还需要环境尊重人的行为特点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景观人性化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原则。对于大多数校园的使用者——学生来说,其几乎每天都与校园环境打着交道,对使用者行为习惯的尊重,例如一些景观细节的设计,无疑会增加他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从而能够在学校里愉快舒心地学习和生活。

2.4 校园文化的塑造和传承

学校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习钻研的环境氛围,这就是现代高校所营造的高雅的文化氛围,也正是与其它景观相区别的地方。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通过对办学主体、办学思想、管理方式、主要面向对象、所处地域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等多种角度充分发掘、综合分析形成,并通过校园景观建设予以体现[3]。

3 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因素

3.1 自然因素

在制约校园景观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创造适宜的校园景观。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复杂的自然条件是设计根基,无论做何种设计都必须考虑建筑及其环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被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意强加给环境的诸多影响,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筑材料等等彼此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与人共同相协调的校园环境景观。

3.2 人文因素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它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因此,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两个,一是人的因素,另一个是校园文化因素。大学校园景观建设要求有人性化的设计,但是它不单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或工作、学习、居住环境的改善工程,而是隐含着大学人文精神、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风校风、校园精神等的创建[4]。

3.3 社会因素

今天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需要对高校有深入的了解,而各大高校也需要融入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从中汲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元素,使高等教育逐渐形成新的结构体系,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因此,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了更加开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像20世纪中早期的校园,用沉闷的围墙圈定校园界限,在与外界环境隔绝之后,再作景观设计;现在校园景观设计更趋于开放,围墙变成了绿化带,视线的贯通,使学校融入到整个社会环境下,更加考虑到与城市景观的和谐。

4 现代高校景观的构成要素

4.1 植物

4.1.1 物种的选择

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是进行物种的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符合植物生长要求的环境。下沙高教园区的土壤主要为轻咸沙土和潮闭土,均为砂壤级,地下水位随区内河道的水位而升降,水位标高约2.6米左右。土壤的严重偏盐碱和地下水的偏高对大部分的植物生长十分不利,严重制约着高教园区的环境景观建设。因此,应尽量选用那些对生长环境要求不是很严格的植物,特别是抗盐碱、耐水湿的物种。

4.1.2 植物空间的营造

植物对组织空间,营造多层次的室外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的种植方式有孤植、对植、丛植等,根据植物不同的观赏特性和景观要求,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植物在营造不同的空间形态时,还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林中空地到疏林草地,如何充分利用地形、水等自然因素,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感悟空间[5],是植物造景的最终目标。如浙江理工大学内的竹径,给人以静谧、悠远的空间感受。

在不宜采用建筑手段划分空间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密植或乔、灌木高低搭配进行空间分,甚至可以达到完全隔断视线的效果。在多数情况下,利用植物取得似隔非隔的效果,相邻景观互相渗透,使景观含蓄,增加景深层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用龙柏的列植作为学校的外墙,既满足了空间的划分,又结合分车绿化带,形成具有层次感的道路绿化景观。

4.1.3 美化建筑

植物对校园建筑物的绿化、美化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建筑墙角的绿化,柔化了建筑的棱角,使建筑物呆板的外观变得生动和风趣。作为对建筑外墙的一种修饰,墙垣或墙角的绿化应该从颜色、造型等方面来考虑植物,选择耐荫物种,植物种植体现层次感,使之与地面形成和谐的过度。植物还与山石、小品等组合配置,构成校园环境的点缀。

4.2 建筑小品

4.2.1 校园标志

校园标志没有具体的定义,可以是某种符号或是雕塑,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作为高校自身的一种象征。在国内外许多优秀的校园景观中,总是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美化环境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标志[6]。

4.2.2 景观建筑

景观建筑包括亭廊、花架等等,提供人们进行游息、学习、交谈等活动的场所。作为固定的观景点,这些景观建筑的周围往往是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特色的地方,造型应该是新颖独特的。如浙江财经学院学涯湖上的曲廊,把原本赋有古典园林气息的建筑,融入到现代的大学景观中,增加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底蕴;而从曲廊本身的功能而言,就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离。

4.2.3 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作为校园景观的点缀,有规模小、内容多、分布广的特点,主要包括电话亭、果皮箱、指示牌、座椅等。它能完善校园使用功能、深化校园文化职能、维护校园整体形象、提升校园环境质量。

在现代大学校园中,环境设施应体现校园开放、自由的精神内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和配置。如停车场入口的镜子,交通行驶标志,在各个校区入口处或是主要道路的路口的校园指示牌或是校园总平面图,以及一些无障碍设计,都给师生及来访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4.3 水景

校园内布置水体会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景观,增加活泼情趣[7]。水面是校园内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自然要素,因而,基本上每个校区内都会有大面积的水池、喷泉等静态或动态水的形式,对水的处理,应注重水面边界、驳岸的处理,因为边界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水的平面形状,决定了人的活动与水产生联系时的“积极”或是“消极”的状态[7]。一般来说,驳岸适宜设计成缓坡状,使地面与水面形成良好的过渡,使水面具有“可达性”的亲和力,同时应提倡以平缓草坡或卵石面与水面相接,更多地营造出自然氛围。

4.4 铺装

师生在校园外部空间中的活动绝大部分与地面相关。铺装作为外部空间地面景观中的“装饰”,其美化与优化设计不仅为师生提供便利、保证安全、提高运行功效和地面利用率,而且对师生形成宜人的景观印象起着相当的辅助作用[8]。如浙江理工大学内靠近湖面的铺装,采用木制铺装和大理石相结合的形式,丰富了地面质感。铺装除了保护和美化地面的功能之外,有时候还需要兼顾到生态的需求。在滨江的浙江中医学院,游园路边的坐凳安置在草坪中,为了防止坐凳前的一块草坪被践踏,特别铺设了嵌草砖,减小人的活动对植物的破坏。

5 现代高校特色景观设计方法

5.1 校园景观布局

景观布局就是设定景观设计的总体框架,它是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山石、水、植物、建筑小品等景观要素所做出的系统安排,追求景观的美感,凸现校园文化的气质。

在遵循现代城市建设、现代高校功能和地域自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各高校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特色空间和人文环境景观。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气势磅礴的历史文化主轴和清净自然的休闲活动副轴为筐架,组合了灯光喷泉、流水沙滩,穿插了八个别具特色的主题庭院,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文化融于一体”的风格。

5.2 建筑景观设计

在现代校园建设中往往通过对某些重点建筑的空间、造型等特征性的加强来突出其对群体的主导作用,并强化建筑群特色,对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形成所谓“视觉焦点”,其本身也常被作为校园标志。比如浙江财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均把象征知识宝库的图书馆或科研、信息中心放在主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通过空间、造型等处理加强特殊的表现力,突出其对群体的主导作用,形成较强的人文磁场。

5.3 门户空间设计

大学校园门户空间是校园空间和城市空间转换与叠合相容之处,它不仅担当校内外交通枢纽的作用,还是对外展示校园面貌的窗口。一个优秀的校园门户空间,往往也会成为校园在所处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许多校园入口建设中总是希望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入口标志。与下沙其它高校的大门相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大门建筑已经成为下沙高教园区内最具特色的大学校门。但并不是所有气派、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理想的大门形式,还是要根据校园本身情况而定,符合校园整体规模、办学特色、经济等条件。

5.5 休闲空间设计——休闲绿地

校园中通常会集中设置一处或几处高质量的景观和绿化区,目的是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户外活动、休闲和教学的环境空间。与此同时,这种良好的自然景观对于学生的休息、自学、美育、陶冶情操和热爱自然环境都大有裨益。

5.6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在执行它的交通职能时,还组织着校园景观。校园人文环境的质量与道路的布局、管理和沿路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中,应兼顾道路所具有的使用和景观两大功能,从使用上对道路给与调整和理顺,从景观上对其沿路环境给予美化和完善。

5.7 安全性设计

校园环境景观的安全性,也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性化设计思路的深入,景观安全性设计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在很多大学都努力改善空间的安全性,例如校园中的步行道和景区中的小路、停车场、宿舍区、校园操场等都存在令人感到不安的因素。为了降低校园犯罪率、减轻校园师生对危险的恐惧,校园管理者除应加强监控措施(如安设电子摄像仪等)以外,还需要针对植被的选择、照明数量和位置、公共空间的可视度等环境空间的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

6 小结

大学校园景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展现,是整个校园环境的精髓所在。它作为一种人文性的环境,应该体现其功能性、人文性与艺术性;同时还要体现空间、时间与人的关系;并且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脉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生态性与经济性的规律作用下实现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它是四维的,它有历史,它是时间,它是动态的,它会成长和成熟。现代高校景观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到它今后的发展和变化,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景观的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满足人们对外部环境的活动要求,提供师生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为提高大学教育、科研的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潘海泽,李玲,牟瑞芳.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58-62.

[2]冯宝霖. 包容与超越——当前园林建设问题思考[J]. 广东园林,2003(2):12-15.

[3]王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观[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62-64.

[4]过国忠. 校园环境与育人[J]. 宁波大学学报,2000(1):70-73.

[5]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6]王文卓. 21世纪校园环境与景观设计[J].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2):101-103.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校园生活文化;大学校园空间;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生活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产生的文化形式,它发源于校园生活之中,又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影响师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理念来发挥作用。校园空间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师生生活的容器,各种生活化场景对人的教育作用远胜于课堂,校园空间环境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校园人群年龄构成、文化素质、行为习惯相对接近,校园生活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的特点,不同的大学各自都具备相对固定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在师生中代代相传,植入了校园文化基因之中。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特色化的校园生活与空间环境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关联,产生了一种生活化的文化网络,进而激发了校园中场所精神的生成,使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融为一个整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校园建设步入,随着信息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融,社会经济转型,校园空间模式也在继承融合中求变化。然而,由于当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周期的压缩,建设规模的扩张,容易造成设计方案批量生产和重复使用,并忽视对原有生态地域特色的保护导致校园个性的丧失,导致规划设计模式的趋同,以及大学所应具有的魅力和氛围的缺失。中国的大学校园的生活文化建设正面临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的困惑,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迫切的需要理论的重视与研究,它的存在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供校园生活的多元承载

大学空间之所以较其他层级学校更具有讨论弹性和论证的必要性,在于大学课余生活的本质具有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尤其在社会关系和活动模式层面。大学的课余生活远较中小学来得充满余裕而具有活力,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另类核心学习课程的概念,已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对应的课外活动空间确鲜为规划者重视,课余生活的特色往往塑造出大学独特的人文性格。英国剑桥大学被广为传送的师生下午茶和校外沙龙、咖啡厅里学生自发性的讨论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印度泰戈尔大学在丛林中专注在于自然体验的学习生活自成独特风格;法国巴黎大学没有围墙、融入社区和城市,学生大多寄居民居,师生经常举办家庭烹饪、品酒闲聊的传统,增加了另类的师生非正式互动生活。

大学校园空间,如果只是原始单一的使用功能,充其量只是一个装载活动的容器,无法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怀念回忆,更不可能形成传颂永久的意义空间。大学的传统,出了引以为傲的成就之外,不可避免的也必然会建立在一些师生间的名人轶事以及行之久远的仪典习惯上,凡此种种或可名之为“校园故事”。故事的本质有些会被出传颂,也有些会被师生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活动形成集体记忆,这些活动沉淀在间上,行程“行为场域”,这些充满意义的空间,与其他功能性空间大异其趣,因为它们是“值得记忆的”。

承载校园事件的意义空间的存在,基本特质是有机分布和零散的,从量体而言,具有微观的特质,类似人体的神经丛结,相互纠结,密切关联,若能普同遍布在校园各个生活圈域,可以形成意义空间的神经丛结构造,悠游其中,大学课堂之外的自由学习和生活诗意应该是可以被预期的。

二、营造校园生活文化的个性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大学历史发展、学科特色、教育理念的影响,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特有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精神内涵。校园文化通过空间环境和建筑整体形象,传承教育建筑所应具有的空间特质,展现传道育人场所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对校园空间行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千姿百态,各个大学之间往往文化性格迥异,学科专业、教学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文化内涵的不同,尊重这种差异,传承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产生风格多样、个性生动的校园空间。

每一所大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以及学科专长等客观条件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大学传统与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个性化、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的文化生活氛围由于更贴近师生的日常活动,具备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力,对师生的个性、人格、心理有着更强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也由于它来源于校园环境与师生生活本身,所以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例如,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校园均与河流邻近,划艇运动一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自19世纪起,两校开始正式的划艇比赛,并逐渐发展成两校之间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校际传统活动,而牛津、剑桥各个临河而建的学院式建筑所拥有的河畔步道、小桥、船库各具特色,是两校最为独特的校园景观,成为师生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汉大学校园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校园”,其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大学建筑与山体环境相融合,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年一度的“樱花节”都会吸引师生与大量市民的参观游赏,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范围,成为城市中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活动之一,赋予武汉大学校园更多的浪漫色彩,在此生活的师生认为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调动了共同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创造力与多元思想的表达,营造了充满个性的校园文化,使他们为这里与众不同的校园环境与生活学习氛围而自豪。

三、传承校园生活文化的脉络体系

不同国家、地区的大学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地域大学的创建起源、演变历程、发展目标各异,都导致了大学之间历史与人文积累的千差万别,校园的人文氛围迥然不同。坚持各自的文化氛围特色,立足于本校的历史与人文传统,是校园文化个性传承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悠久的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人文氛围浓厚并且具备传承发展的自觉意识,只要不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贯彻有机更新的发展理念,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氛围延续。新兴大学校园历史较短,文化积淀较弱,但也可以通过对校园空间层次、尺度、序列等的优化处理,增强空间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辅以内涵深刻的文化景观体系构建,仍然可以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人文氛围,近年来大学新校区建设中不乏这样的优秀案例。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的公共空间体系设计得非常成功。校园中以中央水系形成景观轴,将教学与生活分为东西两区。教学区建筑以80m×80m的正方形平面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网格状布局,产生了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内庭院,引入不同文化主题的布置,形成了内涵深厚、尺度宜人的室外开放空间系统。庭院通过组织垂直交通的“节点塔”与网格状教学空间相联系,可以自由通达教学区各个部分。一条长达756m的“建艺长廊”联通了生活区与教学区,成为整个校园平面构图的线性主干,给师生提供了通畅、便利、舒适、安全地到达校园各个功能区域的捷径。长廊东起生活区主广场,西联教学网格,并与教学区的交通网络融合,把校园中各部分的公共空间联系成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体系。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范文6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渗透数学思想教学,尤其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使问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学生联想,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增强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二、巧用分组讨论,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去思考,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求知欲,并能推动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学习特长.这就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问题,让他们自由去争论,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设疑、布疑、激疑、质疑,并指导他们科学地释疑、解疑,就能使学生对问题具有透彻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例如,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学生利用已有的制作材料和课本推导步骤进行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提问:你在自学时感到什么地方比较困惑?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小组里认真研究.学生1在小组里说:由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来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学生2在小组里指出: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构成n个三角形,即可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学生3在小组里说:在多边形一边上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同样可推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等等.这样,能有效把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和方法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