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跨越式发展,高校的各项费用大幅增加。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便成了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应注重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思路。
关键词 绩效审计 预算 高校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与监督。高校绩效审计是指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从学校的经济活动各环节入手,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对学校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明确绩效责任,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提高学校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
一、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我国高校的绩效审计推行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各高校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注重传统的财务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一)高校绩效审计缺乏重视,还未形成明确的绩效审计观念
从高校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主要是以注重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比较重视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不注重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理念还没有被积极推广,一般高校的绩效审计只在一些基建专项资金审计时开展,没有被广泛运用到对高校预算资金的审计中去。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使绩效审计缺乏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工作开展难度相对较大,不易被领导和部门理解。
(二)尚待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法规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高校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如《国有资本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而对高校的绩效审计而言,还未出台针对高校绩效审计可操作性的具有准则性质的指导文件,在政策与制度上缺乏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指导纲领,导致高校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另一方面,绩效审计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标准,需要通过定量方法,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各高校虽然在积极摸索和研究,还未能制定出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未形成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形成了制约。
(三)高校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绩效审计是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能开展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充分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手段,了解高校的各项工作,能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对被审单位和项目进行评价和分析。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掌握财会、工程技术、法律和信息化技术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审计手段相对落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实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提供质量的保证。这种审计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
(四)审计技术手段尚待改进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一方面,仍按照传统的查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这种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内部审计技术, 在开展高校绩效审计中存在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发展, 传统落后的手工查账审计方法和简单地运用计算机汇总处理数据与文字的手段将制约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将逐步被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代替。
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首先, 审计观念要与时展同步,要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审计工作,积极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 把内部审计放在与财务核算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加强与校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理顺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为绩效审计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二)加强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重视制度建设
理论研究和立法研究,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随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积极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同时,要从制度规范建设出发,相应借鉴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制定出统一的高校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应的操作细则,为确保高校审计的质量创造重要条件。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升审计结果利用价值
科学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全方位地分析评价被审单位绩效的高低,公正客观地提出评价意见。建立高校绩效审计体系,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效益性五个方面。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动态的评价体系,将有关的法律法规、绩效定额标准、审计工作目标和程序、资金预算等纳入本体系;指标内容还应将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包含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经济实力、投入经济性、产出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以便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强化高校资金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
(四)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完善高校绩效审计
为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审计人员在使用审查、核对、计算等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可以运用审计环境控制、内部控制制度测评、风险评估和审计抽样等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应用到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阶段。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而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审计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从而扩大审计的影响力。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将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数学等其他学科分析方法运用到绩效审计中去。
(五)改善审计人员结构,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是审计工作广泛涉及各领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是具有多元化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大高校审计队伍的建设力度,不仅要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专业知识,能适应绩效审计的基本要求;更要注重人才队伍配置,将审计队伍配置各方面的人才,可以将财会人才、法律人才、工程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人才进行科学的组合,还可以建立建全绩效审计的专家库,实施外聘专家制度,完善审计队伍。此外,可以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队伍建设中,通过招投标等市场竞争的手段,有计划地让一些高层次的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到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来。
参考文献:
[1]舒蓉雯.对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王立平.高校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财会研究.2010(3).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央行审计;内部审计;审计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35 — 02
工作转型是推动央行内审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由之路。在解决内审转型与发展的若干观念和重要实务问题过程中,如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中央银行工作实际,探索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的内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对于巩固扩大转型成果、实现内审工作效能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研究探索内审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一、基层央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概述
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其作用大小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的价值所在。在当前内审工作转型工作中,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基层央行通过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方法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了内审转型与发展。一是通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对内审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采取问题通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引以为戒,使一家审计成果成为多家借鉴的依据,使审计信息辐射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实现了审计成果最大化,同时各家对照通报的问题,举一反三,并从内部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二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需要引起行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高度关注的风险隐患以及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归纳提炼、深入分析,并从有利于领导决策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管理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了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三是实施审计跟踪问效,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四是充分发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议,相互通报前一阶段的监督成果,共同掌握被审计或被检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和转化的协调机制。
二、内审成果转化运用不足的表现
(一)对内审成果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现实工作中,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对内审成果在认识上都有不同层次的偏差。被审计对象只重视审计结论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对自身工作评价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建议重视不够,认为审计查出的问题都是“过去时”,问题整改完就可以了,没必要深究,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建议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审计人员重审计检查,轻成果管理,甚至忽视成果管理的思想倾向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将精力用在检查发现问题上的多,致力于督促彻底解决问题的少,特别是有针对性安排后续审计项目少,缺乏跟踪问效的相关手段,对审计整改程度、整改进度等缺乏有效监督。
(二)未对内审成果进行深加工
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审计信息反馈机制。基层内审部门在开展审计项目后,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内审部门提交审计报告,上级内审部门在整理、归纳审计报告后,由于缺乏信息反馈平台,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将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向基层央行反馈,审计成果对提高基层央行内部管理的指导作用和风险警示作用并不突出。二是未能利用审计成果开展风险评估。内审部门虽然根据年度监督检查情况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但未能对问题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后果进行评估预测,审计成果未能通过有效的分析转化为可用资源,造成审计成果的浪费。
(三)内审部门处理问题缺乏约束力,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
目前,内审部门在问题处理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针对审计查处问题整改的监督机制。从实际工作来看,内审部门在提出审计意见或做出处理决定后,只要求被审计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整改报告,别无其他处理方式,这种缺乏约束力的处理,抑制了内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二是处罚手段缺失。目前,内审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查出问题只能提出整改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理或处罚依据,这也是被审计对象存在问题屡查屡犯的根本原因,遏止了审计成果的运用。
(四)内审成果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内审成果虽然由内审部门独立创造而成,但由于成果信息采集于基层央行各业务层面,对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事后监督等部门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虽然有的基层央行成立了监督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监督信息,但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机制尚未成型,成果信息不能最大范围的共享,造成各监督部门的重复劳动,不仅加大了监督成本,同时也加大了被审计对象的接待成本。
三、影响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建设的制约因素
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审计理念的滞后性
全局观念不强、成果转化意识缺失,导致工作缺少主动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思考。习惯于“就审计而审计”的传统认识和工作程式,满足于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去想“怎样做得会更好”,在某些方面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满足于既有的工作经验和模式,工作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不能立足宏观揭示和解决问题,不仅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也影响到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使内审工作水平难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超越。
(二)审计环境的差异性
由于历史原因或其它客观因素,由舆论导向、管理模式、技术手段以及业务差异等构成的审计环境还不够和谐,相关工作配套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建立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三)审计制度的割裂性
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制度,但这些制度相对割裂,制度之间尚缺少有机的联系。没有深入研究现有制度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更加系统化,是进一步建立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制度缺陷。
(四)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审计重点、审计深度、审计人员主观掌握尺度差异以及人为干预等原因,审计结果在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制约了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建设。
(五)审计主体的局限性
客观的说,基层央行当前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实现内审转型的迫切需要尚有一定差距。职业化、专家型优秀内审工作人员技术支持的缺失,是建立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的人才瓶颈。
四、关于建立审计成果运用长效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审计成果,重要应用。尽管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不能简单行事、一蹴而就,但也不是远不可及、高不可攀。只要潜心研究、反复论证,适合中央银行实际的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长效机制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的。笔者结合内审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点面结合:建立专业风险防控与单位综合评价机制
一方面,建立起专业风险防控机制。即:定期召开内审与业务部门联席会议,通过对审计成果的分析和比较及与业务部门及时交流,对相关专业风险点进行跟踪检查、对风险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对风险程度进行事前预警,达到事前消除风险隐患、有效防范业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单位综合评价机制。即:定期召开内审成果通报分析会,通过对同级单位审计对象及基层单位审计对象的年度审计成果的全面分析综合,对一个单位的业务人员配备、业务工作重点以及也风险防控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二)督改并重:建立完善审计工作制度与审计成果利用机制
一方面建立内审回访机制。针对被审计过的单位或部门发放书面的审计回访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内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跟踪回访,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发挥好内审“审、帮、促”的作用,促进被审计对象完善内控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内部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内审整改监督通报制度。在对被审计对象整改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上,以内部风险监测、监督通报为平台,定期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对审计意见不抓落实、整改不到位、问题屡查屡犯的情况,应及时向行领导反馈并建议对相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理,提高审计整改权威性和效率性,切实发挥监督检查成果的推动和促进。
(三)正反启示:建立业绩褒奖激励与违规问责追究机制
一方面,建立业绩褒奖激励机制。即:党委在对基层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将该单位年度内审结论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严格管理、整改有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结合创先评优活动,及时给予通报表样或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建立违规问责追究机制。即:检查组及人员在工作中如有违反廉洁自律、不履行职责行为或履行检查职责不到位、不执行检查操作规程等行为和问题,视情节轻重实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检查组的工作作风和履职行为。从思想与行为两方面约束了检查组现场检查工作粗放、随意性大、检查漏项、定性不准、包庇纵容、隐瞒不报等突出问题,
(四)量性兼顾:建立工作质量分析与审计案例备查机制
一方面,建立内审工作质量分析机制。即:结合对阶段性审计成果的定性分析,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的经验,剖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下步工作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建立审计案例备查机制。即:将内审工作成果及时分类归档,并充分发挥其审计工作历史档案和岗位培训教材的功用,并作为人事、纪检等其它部门相关工作的佐证材料。
(五)上下联动:建立审计跟踪回访与整改措施公示机制
一方面,建立审计结果跟踪回访制度。即:定期将对照审计报告进行分析检查,落实具体责任人通过跟踪问效督促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建立“审计问题电子台账”。内审部门在每项审计工作完成后,将审计项目名称、审计日期、被审计对象、业务类别、问题定性、问题描述、问题相关责任人、整改情况等录入电子台账中。内审部门可将台账作为督促问题整改的重要载体,对所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日常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被审计对象落实整改的情况,督促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同时,内审部门在开展新的审计项目时,可充分借鉴以往内审成果,将台账所记载问题及整改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对被审计对象落实整改情况做出客观评价,达到提高审计绩效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被审计对象对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监督,便于具体业务经办人员更好做好本质工作。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3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在做审计项目时,往往出具了审计报告,提出了审计意见,审计项目就算完成,有关文件资料没有及时按相关法规要求归档、管理,待今后工作中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时,因没有及时归档而无法查阅,大部分单位的档案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一方面是档案安全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存在挂在墙上、留在纸上的现象,各项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普遍不落实。另一方面是档案安全管理日常工作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大部分的单位档案安全日常管理还相对薄弱, 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对档案进行定期的检查。个别单位档案资料没有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向高校档案馆移交到期的档案。对此,笔者认为,一要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和审计法规的学习,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制度是行为规范,高校应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实施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审计档案管理制度、审计档案保密制度、审计档案借阅利用制度、审计档案销毁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立卷、归档、保管、利用、销毁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方法,使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三要建立奖惩机制,完善档案管理责任制,加大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把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目标化、任务化。
二、提高高校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从目前高校审计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看,普遍存在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专业素质较低等问题,与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悬殊。一些高校审计档案管理人员专项管理经验不足,管理观念不强;在审计人才培养中,重视审计专业人员素质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作要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制度要靠人来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敬业爱岗、保守秘密等职业道德修养。随着现代档案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从事档案工作的人严肃认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把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业务技能强的干部充实到档案管理岗位上,并不断加强培养和锻炼,使他们能够适应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强化档案工作人员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业务、钻研业务的条件,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积极推进高校内部审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在审计档案的利用过程中,其效果欠缺。审计档案的凭证价值非常突出,特别是反腐倡廉工作,使得审计作用日益凸显。在审计档案的数量方面,往往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审计档案的案卷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为高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审计机构要高度重视审计档案利用工作,从单纯的保管档案,转向开发利用审计档案,不断总结档案利用工作的成功经验,使审计档案充分发挥价值,提高审计工作效应,扩大审计影响。目前审计项目实施时审前调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查阅审计档案是审前调查一种方法,通过查阅审计档案,可以使审计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另外在年终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比时,也应把审计档案作为依据之一,把审计档案管理规定和项目质量管理规定等有机结合,确定原则,细化标准,为各项评比检查提供依据,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审计人员手中,对其中的不足要求他们认真整改,从而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增强审计质量意识,使审计工作质量更上新台阶。所以高校审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审计档案利用工作,要从单纯的保管档案,转向开发利用审计档案,不断总结档案利用工作的成功经验,努力将“死资料”变成“活资源”,使审计档案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审计档案管理要服从高校管理这个中心,以开发利用为目标,从单纯保管档案转向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相结合,利用电子化审计档案资料,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促进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一是将风险点进行科学整理归类与分析,编制审计提示,推动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二是对各级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审计问题库,为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提供很好的参考。三是整合梳理各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建立审计违规问题整改台账,强化问题整改跟踪管理和责任追究。
四、做好高校内审档案管理的监管工作
内审档案立卷、归档一般按照“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即项目审计组组长为内部审计档案立卷责任人,负责项目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并作合理的取舍,经内部审计处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按立卷方法进行组卷,再移交给审计处档案员。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将这些案卷进行收集、分类,然后登记编号归档。为确保内部审计档案安全、完整,应当将档案入专柜保管至次年规定日,再向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内审部门负责人要经常督促、检查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及时做好立卷、归档。
五、立卷归档规范化是高校审计档案规范化的核心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高校内审 可行性 存在问题 对策
高校内审工作是高校财务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融资渠道多样化办学格局的形成,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正确定位,及时制定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战略,使高校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就意味着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1.政府职能转换使内部审计加强成为可能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将越来越少,加上事业单位的脱钩,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事项将越来越少,但教育部门因为管理部门多,肩负着大量教育资金的管理任务,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较大,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2.新形势发展呼唤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以来,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愈来愈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正常性工作外,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越来越宽,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审计、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审计、高校合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分设的审计鉴证服务及管理审计等;三是审计工作的定位点不仅仅是查错防弊,重要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求个体素质优良,而且要求群体素质优化,形成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审计队伍,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不规范。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体来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章程、准则以及标准体系等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审计部门是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称之为“审计室”或“审计处”。在业务上,审计部门除了接受主管财务的副校长管理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之外,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行政设置上,有的高校将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将内部审计挂靠在纪检部门,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这样的机构设置无疑让审计应具备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3.审计对象正在日益复杂化。现阶段,高校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既有政府部门拨款、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拨款,也有各种开展非独立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对外投资收益、捐赠收入以及学费收入等。但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各种资金虽然在财务上可以做到单独立项、单独核算,然而实际使用时很难分清一项经费支出的归属。并且,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事后审计,较少涉及到事前、事中审计,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和应有的内部审计绩效。
4.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由于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校往往容易忽视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提高。更谈不上引进相关人才。现在的内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缺乏专业性的审计指导,有的高校财务人员甚至缺乏财务审计人员应有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得内审工作很难应对教育系统内日益涌现的经济难题。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准确定位,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整个财经工作的一部分,应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客观评价教育经济管理活动及相应经济责任;三是促进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依法审计的原则;尊重事实的原则;保证质量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提高效益的原则。为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即由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转变。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高校应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审计独立性的原则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内部审计岗位资格的审计人员,具体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在主要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校和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向学校主要行政负责人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高校负责人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支持内审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搞好本单位内审工作。学校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可视内审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改善审计办公条件,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内审职能部门和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了保证基本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学校内审职能部门应建立基建工程项目决算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审”制度,对基本建设、修缮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修缮工程项目及所需资金,应纳入学校一级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在年度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预算批复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不得自行组织招投标,严禁“暗箱操作”。除此以外,还要重点做好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审计内容,这些都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头戏。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石油销售企业 内控管理 内控审计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近年来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相继按照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起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内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每一个控制活动都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并分处于两个系统:一个是运营系统,用来完成规定的目标。另一个是控制系统,覆盖在运营系统之上,发挥评估、监督及持续改进的作用。内控审计就是对于内控管理及内控管理体系的一种再控制行为,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内控管理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内控管理对于石油销售企业的意义
石油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石油销售企业作为销售终端是整个石油产业链最终价值的体现环节,网点众多,规模较大,资金密集。所以在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控管理及内控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石油销售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需要
从2002年起美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监管的重视程度日益得到突出和强化,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的布什更是签发了著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各企业对于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测量和评价,并要求各企业将自我评价的报告提交给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审核,对于上市公司根据其行业类型和规模采取步骤分类推进以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市场对于国际化企业的投资价值认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上市国际化公司来说其内部控制的失效比经营业绩的下滑更为糟糕,一般来说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和风险。
(二)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风险管理和规避的需要
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一个重大变迁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和利润水平都维持在一个低位态势运行,进入了薄利微利时代。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年销售利润率只有2.5%,微利经营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领域开始向着新的资本运作领域迈进,从本质上来说资本经营比传统的经营领域风险的不确定就更为复杂。从德隆事件、格林柯尔等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如何防范和规避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有效的手段。
(三)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
内部控制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指标,它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安排,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发展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控制程度越来越明显,石油销售中买方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不同石油销售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对于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高附加值水平、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青睐,这就推动企业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石油销售企业成功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三个配套指引,对中国企业加强内控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借鉴国外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验,对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独立的内控审计机构
针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该在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下直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其提名或任命具体负责人,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应遵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规范要求,合理规范审计内容与审计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二)明确内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即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加强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二是风险评估审计。内部审计师必须针对石油销售企业所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影响,并审查石油销售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提高素质,完善体制
内控审计实务标准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执业规范,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从业人员。加强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尤为关键。通过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审计专业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证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风险分析等具有前瞻性的能力,在人员结构和素质等方面满足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三、内控审计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以前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是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审计也重点围绕这一主题领域开展。随着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内控工作不断从职责、内容、关注点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内控审计也应随着内控工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一是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内控审计,就是重点审查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健全性、法律风险源识别的全面性、法律风险确定的规范性和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促进整改和完善,不断提高公司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不仅要审计业务流程管理的设计、、监督等规范化程序,更应深入到具体业务流程,审查业务的实质性内容,针对企业管理的重点,热点、难点的业务流程,开展流程管理审计,并与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探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八个要素。基本业务流程是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称内控审计是内部审计师的“魔杖”。石油销售企业要使用好这根魔杖,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内控体系不断深入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1]阎金锷.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财会通讯》,1998年9期.
[2]朱小平.审计风险的比较与辨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5期.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健身气功教学 班级授课制
200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工作会议”,自此拉开了健身气功推广普及工作的序幕。“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忽视了其他年龄阶层,无形中压缩了健身气功的普及层面”。[1]在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构成中,不能忽略了年青一代,“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2],所以在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推广健身气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班级授课制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教育来说,能否较好地推广健身气功,在班级组织形式下学生能否接受健身气功并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有待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理学院2010年健身气功选修班学生110人、2011年健身气功选修班学生3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中以“健身气功推广”和“班级授课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章。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相关问卷,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采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
2.1健身气功教学的特点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及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将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修心和养性的一种活动,是练气和练意的一种功夫,是精、气、神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健身气功首先要通过一定的动作练习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所以健身气功的教学首先是从动作的教学开始的,包括身体的姿态、动作的路线、用力的部位等。教学时可以采用讲解、示范等方法,吕吉勇等[3]对黑龙江省20所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如表1,发现高校采用较多的是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
项汉平等[4]把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分为三段式,“健身气功易筋经三段式教学, 是指教学中根据功法的技术特点与练习要领, 将功法教学程序分为三个不同目标要求的连续阶段, 即操练化、口令词、气功态”。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等运动类工作,对于健身气功这一强调“身心放松”的课程,教学方法没有形成、未体现出独立的以健身气功学科性质为属性的学科特色。通过问卷对10级和11级健身气功教学班进行三个阶段教学效果的调查(如表2)发现,健身气功教学三阶段中的“气功态”教学是最具特色的一个过程,一大特点是利用健身气功原有音乐或古典的民族传统音乐诱导学生在自我暗示的状态下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享受并放松。但学生掌握情况不好,10级和11级学生在此阶段掌握较好的分别只占28%和30%,“气功态”阶段教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使之与动作协调,呼吸方法也关系着练习的效果。练习者意念的集中与控制是教学中的一个特色,更是对于教师来说较难的问题,在现今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气功态”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练习习惯的养成,只有练习过后感觉到健身气功的效果,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2.2高校班级授课制在健身气功教学中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是指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分级编班,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人数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集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欧美已经普遍实行了两个多世纪,在我国也已实行了一个多世纪。由于它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现代产业大军的需求,因此一经出现很快便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学制度[5]。
在2010年及2011年两年时间里开设的健身气功课教学中,发现采用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在“三段式”教学中的“操令化”、“口令词”阶段效果非常不错,如表2所示,10级教学班中掌握较好的达到了88%和80%,11级教学班中掌握较好的为87%和77%,“首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1)提高了教师的利用率。过去的个别化教学,教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可以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而班级授课制使几十个年龄水平大致相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教师按统一进度进行教学,使一个教师同时可以面向几十个学生。(2)扩大了课堂容量,教室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几十个人集中在一起, 要比个别教学在空间使用上经济得多”[6]。
2.3高校班级授课制在健身气功教学中的制约
健身气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体会到健身气功带来的“舒畅感”,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一种经常性活动,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由于健身气功自身的特点,采用班级授课制对健身气功的教学反而不利。
2.3.1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授课时间不利于健身气功的教学
班级授课制有固定授课时间,而健身气功练习效果最好的时辰却在授课时间之外。现代的高校学生晚上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只有通过早上的调息、调身、调心,才能恢复精神,促使内脏很好地排解毒素,缓解眼睛的疲劳。而固定的上课时间一般都是在吃完早餐后,太阳高照不但缓解不了眼睛的疲劳,反而伤害了眼睛。温度上升使练习者不能体会到皮肤的“换气”排毒,反而会产生一种闷热烦躁感,影响练习者“静心”。
2.3.3班级授课制注定教师无法照顾学生的“体感”
健身气功的练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体悟”坚持下去的,只有练习者不断练习才能控制住思想、意念。在班级授课制中,一位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位学生,班级授课制要求每一节课都有内容及进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为了某一两位学生的“体感”而放弃整个班的组织及进程。所以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教师对动作的示范、动作的讲解可以大批量进行传授,但在健身气教学过程的“气功态”阶段,由于面对的学生过多,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班级学生太多,每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旁边同学的影响。
2.3.4班级授课制下的报酬制决定了教师无法开展更多的课外辅导
鉴于班级授课制下固定的授课时间、固定的教学进度、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而根据所授课的多少制定教师报酬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要照顾学校的作息时间、其他课程的授课时间,因此无法灵活调整健身气功的授课时间。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授课,不仅受到学校报酬制的制约,还受到课时的制约,实施起来很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身气功的教学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健身气功的教学包括三个阶段:操练化、口令词、气功态,班级授课制在操练化、口令词阶段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批量、整齐划一的教学,但在气功态阶段的教学中却起着制约作用。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授课时间决定了无法灵活适应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教学,固定的班级人数,决定了教师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体感”,教师授课的报酬制度决定了教师无法花大力气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教学,这一切制约因素都影响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广。
3.2建议
健身气功的三阶段教学中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可以用班级授课,在后一个阶段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利用协会或俱乐部形式,先培养出一批“精英”,利用这些“精英”在课外时间个别辅导,最后激发整个班级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练习效果。考虑到固定的授课时间的制约,可以采取协会“精英”带动大家出早操的形式进行时间上的灵活适应,可见将班级授课制与协会或俱乐部制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健身气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Vol.24 No.6 June.
[2]陈卫东.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5,18,(2):27-28.
[3]吕吉勇,富弛宇,周滨,李艳彬.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Vol.29 No.4 Aug.
[4]项汉平,丽玲,项馨,贾海如,江玲玲.高校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Vol.44 No.9 Sep.
[5]周雪梅.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0年6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