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科特点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教学现状 教学设计 个别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有的还获得过不同级别的计算机知识竟赛奖或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应用,即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认为自己游戏玩的不错,就是电脑学的好;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认为计算机很神密,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新生一入学计算机知识水平呈现了很大的差异,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针对目前这种教学对象的现状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对教学方法与课程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对象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因此,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一是要确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序化和明确化。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发展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讲清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微处理器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讲解这堂课时加入了这样的新内容:首先是迅馳微处理器的特点介绍,它由移动式处理器(CPU)、相关芯片组、802.11无线网络功能模块(即内嵌无线网卡)三部分组成,利用安装迅馳的笔记本电脑,用户可在安装了无线连接点的地方无线上网。其次是介绍目前较为流行的酷睿双核处理器的相关新技术。这些内容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下课后,不断有人咨询有关知识,这时,建议他们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对了解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达到了本次课教学目标。

转贴于 二是要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层次不齐,如果走教学的老路,可能使部分学员满足现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各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微型机技术指标这一传统内容时,结合Intel微处理器上市的消息涉及到的名词术语,分别讲解什么是主频、外频、倍频、生产工艺、工作电压等名词术语,有些概念在低速CPU中是没有的,通过扩充这些内容,使学员对CPU以及目前的高档机又有了深度的了解。又如,什么是新型标准接口USB,什么是闪存盘,以及移动存储器的使用方法及特点。诸如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通过组织扩充内容,把目前微机最新的技术展现给大家,能很好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也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计划的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一章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进行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讲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以上机实验课为主,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进行了重点讲解。Word中的邮件合并(批量数据处理)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大量日常报表和信件的情况,这些报表和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因此,在该内容的最后阶段结合实际,老师首先进行示范演示,一次制作若干份会议通知。之后让学生自己演练,并利用这一功能给多个同学制作贺年卡,加上一些艺术效果,得到了自己满意的作品。通过各阶段的操作、演练,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其次,制定阶段目标时还要注意合理分配讲课与操作的时间段,如在讲PowerPoint时则是采用精讲多练原则,由于该应用软件理论知识比较简单,讲课时重点强调文档的结构形式、超级链接技术、幻灯片版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一些简单演示,并提供一些GIF文件类型的动画小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辉,力求使每个人在最后阶段都能完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清晰、美观、具有音画动态效果的幻灯片演讲文稿。

(三)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显著的优势是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在网络资源支持下,学生可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控制上,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掌握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应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上课后都可浏览学习。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这样就形成了以学员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合理选用或制作CAI课件辅助教学,目前已经成为每一堂课都使用的有效教学手段。由于学习方式、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安排都有很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三、结束语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是对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的期待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或已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或仅略有接触,或一无所知等,均极大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采取。两者结合,针对教学对象的现状与特点,着眼课程的内容与目的,为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学策略的采取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郭成在《课堂教学设计》一书中的论述,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的数量、质量、深广度和难易度进行适当处理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及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因此,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相关知识,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是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突出技能训练,以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在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的描述上,教师应尽量以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和明确。

二是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载体,良好的教学目标达成依赖于良好的教学内容设计。因而,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紧扣目标,因材施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其目标应止步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对较高知识水平与技能掌握的学生来说,则应拓展教学内容;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则应以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基础,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水平。

二、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且后者的实践性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两者之间及时切换,并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要有所重点并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学生上机操作实验,从而熟练与巩固所学。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较难的操作方法掌握,对一些实用却不常用、不熟悉的功能与使用技巧等,均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逐步演示与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提高其技能水平。其次是确立阶段目标时,既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又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与运营,并合理搭配教师的教授与学生操作的时间。理论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特点,实践性则是社会所需与学生所好。因此,在具体到某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灵活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对PowerPoint的教学为例,其理论色彩较淡而实践色彩较强。此种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在理论讲解基础上进行操作技能的教学,并分配合理时间量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三、因材施教,强化个别化教学

基于网络资源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都可以在线共享,学生可以获得大量开放的学习资源,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与学习进度的自我控制性,便于学到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与实用技能掌握;同样,这些资源也可以为教师所主动利用,根据学习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技能训练”的培养,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3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认知规律,探索出了“学生主体性的研究”教学模式。按其操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六个基本步骤:

一、课前练教

教师出示上节课的几个重点问题,分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向同学们讲解或到教师机上演示,达到巩固全体学生旧有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示范性。

二、明确任务

要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再制定相应的任务。这样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能力也得以培养。

三、提出任务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任务,且任务的要求必须具体、详细。

如:在教学“设计带背景的名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传看自己收集的名片,使学生对名片的组成要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背景图案应尽量符合名片持有者的工作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要完成的任务:请每一名学生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要求项目齐全、有背景。制作格式要体现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完成任务

教师要从任务中引出计算机学科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兴趣,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任务。

五、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总结评比。具体做法是:学生用教学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由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再由学生一起讨论该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大家给予评价。教师的点评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势头。

六、总结延伸

总结概括是知识的巩固过程、技能的形成过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也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重要过程。另外,一节课终了教师留有下节课要学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又能对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发展和延伸。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螺旋上升。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91-03

一、引言

《计算机图形学》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表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以及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由于图形学技术在计算机游戏、数字娱乐、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选择这门课程时都抱有很大的兴趣和期待。然而,《计算机图形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编程能力,所以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比较吃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教学、重视过程考核等方面对《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思路进行了一些探讨。

二、学科分析及教学现状

1.《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图形学》是建立在图论、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科交叉繁杂,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图形硬件、图形软件标准、图形交互技术、基本图形生成算法、建模、渲染、计算C动画等。总体来说,《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以应用为背景,以数学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的强理论,重实践的课程。同时,该课程又以C语言、数据结构等为先导课程,因此,要将这样一门课的内容较好的传授给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机图形学》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造成该课程讲授起来比较枯燥;同时,由于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都不是太好,学生普遍感到对于图形学的内容难以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了影响,学习效果较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目前的图形学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性强,难度大,导致学生兴趣减弱。《计算机图形学》主要研究如何在二维的屏幕上显示三维的图形,其中涉及到三维形状的建模,渲染以及动画等。图形渲染流水线的背后,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功底,特别是向量和矩阵的一些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学生要能用向量的思想去解决图形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这种要求往往令他们产生畏惧心理,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计算机图形学》学科交叉繁杂,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图形硬件、软件和大量的实际算法,而且还与微电子学、计算几何、图论学等专业学科密切相关,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几何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相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对于内容的讲解有所侧重,合理取舍,透彻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大部分图形学教材都是从底层的图形硬件设备开始讲起,然后是基本图形元素的生成算法,最后逐步过渡到光照模型和纹理映射等高层的真实感图形渲染方法,这容易导致学生只掌握了分散的知识点,很难将各个知识点串连起来。另外,现在的图形学教材一般都只局限于经典的图形学算法原理,而对于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少有涉及,这样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3)实验课时少,学生缺乏实践训练。《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上机实践是锻炼学生编程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手段。没有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图形学中的算法原理。但是,由于总课时的压缩,实验课时很少,仅提供6次实验机会,而且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试验,学生很难在实验中获得将来工作时需要掌握的编程知识,另外大部分学生本身的编程能力不强,上机兴趣也不高,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

(4)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考核形式主要还是通过卷面笔试的形式来进行。卷面笔试考核通常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适用于基础课教学,强调的是“记”和“背”。但是对于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而言,它强调的是“做”和“用”,因此,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理论和算法,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就等于白学。这种考核方法也无法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大都寄希望于最后几周的突击复习,考试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达不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思路探讨

1.结合应用上好第一节课。第一节课非常重要,因为上好第一节课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愿、自主的学习。在《计算机图形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应该系统的给学生介绍图形学的应用以及研究前沿,并让学生了解图形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相应措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针对信息技术课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应用性”原则

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三、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整合性”原则

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在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

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它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实践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