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生态建设;道路改造;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0前言
城市滨河道路的空间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滨河道路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道路,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道路沿岸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
1、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一期为例
1.1丰收路一期现状
南闸街位于处江阴南郊,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南闸街道是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
南闸街道丰收路现状:
(1)丰收路南侧,滨河绿带,宽16-18 M,长420M,面积7140M2;
(2)道路路缘绿化退化,泥土;
(3)道路入口节点无景可观;
滨海绿化“脏、乱、差”,设施残破,环境恶劣,多处地段已成垃圾场。
1.2丰收路一期设计目标
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安全性、协调性、服务性、生态性;沿用丰收路东段的整体思路,并根据现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设计特色为:一条人行路贯穿绿化带中,原有的绿化灌木得到保留,整体采用流线型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出一种和谐之美。在设计中,注重两岸的水系景观,保持视线通透,同时注重活动场地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活动场地设置小组团以观花、芳香植物为主。品种主要为:黄山栾树、乌桕、桂花、杨梅、山茶、樱花、紫薇、垂丝海棠、红叶李、碧桃、红枫、梅花等。为了与原有风格相匹配,建议使用塑木栏杆,塑木栏杆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它具有木材的自然外观、质感,比木材尺寸稳定性好;免维护、使用时间长。
1.3丰收路一期设计的独特点
(1)平面布局:设计根据周边道路和用地情况,以草坪为基调,春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和整形灌木为主调,形成开阔的视觉空间。同时,结合小乔木和树姿优美的大乔木树木组合,有规律的变化,点缀在开阔的视觉中,形成标识性的、富有含义的景观视觉点。通过景观视觉点的交替组合,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减少因道路枯燥乏味的景观,造成视觉疲劳的现象。
(2)里面布局:沿边界外侧种植大乔木中间为小乔木和花灌木,前景为草坪和宿根花卉。
(3)空间布局:根据植被开花和变叶时间和色彩特点,精心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其中,春季开花为景观主调,秋季变叶为景观主调,冬季有绿为景观主调。
2、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二期为例
1.1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丰收路二期滨河绿化景观位于丰收路一期东侧,总面积约为5000 M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主要有一下几点:
水质:河道浑浊,水质变差,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原有河道绿化工程已经被废弃;建议梳理河道,清理垃圾,提升水质,修复河道绿化。
景墙:原有景墙设计复杂,与现有环境不符,在整个滨河绿带中比较突兀;建议直接拆除。
广场:现有广场地面、墙面的面层破损严重且修复困难;建议改造重建。
亲水平台:分布散、面积小,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拆除整合。
张拉膜广场:广场面积较大,地砖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建议更换广场面层,张拉膜清晰修复。
景石:景石数量不够,可再利用,增加景观效果,丰富层次效果。
廊架:原有廊架缺少沟通园路,体量较小;建议重新设计。
绿化:现状杂草丛生,树木枯萎,垃圾堆砌;建议重新设计,整理地形,植树中华。
庭院灯:种类较多且损坏严重;建议沿用一期庭院灯。
1.2丰收路二期设计目标
丰收路的滨河景观在逐步发展,二期的目标就是将滨河景观带继续延伸,并根据道路现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升,营造出一种生态美、视觉美、心境美的画面,为生态宜居的南闸添上灿烂的一笔。
1.3丰收路二期设计的独特点
依然延续一期景观的铺地风格,园路以荷兰砖为主,广场充分运用花岗岩的色彩、肌理,设计丰富的形态图案,统一于对比相结合,产生明快的韵律感。不同材质的块石,道路质感的对比,给行人鲜明的节奏感。在区域划分上,主要分为绿荫休闲区、活动健身区、悠然自乐区三大区域模块,迎合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3、从丰收路改造分析景观区域功能划分
3.1有关功能分区的定义:
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布局。对于功能分区,往往是依据动静、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三个原则来进行分区。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大的景观环境条件,去完整的了解其环境范围内对于人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这也是人和环境协调的一个焦点。由此,滨河景观的功能分区是充满无尽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还存在无尽的不确定因素也。功能的分区意味着人和环境的一个契合性的焦点,它还是一个景观组成中重要的设计环节。
3.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逐步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于滨河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不过有些滨河景观的改造是在盲目的状态和片面的视觉效应下进行的,未考虑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用对象的选择性。即使有的找到了适用对象,但是还是缺乏功能划分的认识,功能多样性没有得到体现;对于使用对象上,也没有认真的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活动区域内来说,难以分辨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最后造成了景点与景点的脱节,与人的活动行为不一致,景观不协调,造成最后的整个景观的不合理性。
3.3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城市的居住者是景观的观赏者,基于滨河景观用人的理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的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人员,目的就是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对景区进行分区,将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利用小空间将将滨河景观划分,这样就可以让景观出现一种大众的、客观的性质,而且又不失压抑与混沌。所以,滨河景观的触发角度就是使用者,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去划分功能区域的。
5、结论
城市滨河区域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城市滨河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再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再生不是单纯的重建,而是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还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设计回归本源,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古镇的保护与仿古镇建设;绿化景观
[ Abstract ]: In landscape design,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 and the new town of imitation greening design is still a new field, the lack of thorough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ase, the author hope can explore some related greening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 Key words ]: ancient town's protection and imitation town construction; greening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K92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古镇的保护与仿古镇建设方兴未艾,尤其仿古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仿古镇实为商业街,但我们在设计营建仿古镇时,应尽量做到不仅仅是古建筑街,而是体现真实古镇的景观风貌和文化特色。而侠义的古镇景观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绿化景观,也就是绿化设计。而在绿化景观设计中,古镇保护和新建的仿古镇中的绿化设计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希望能探索一些仿古镇绿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古镇保护和新建古镇的绿化设计原则
1.1 生态性原则。景观要与生态相结合。美化环境只是绿化的目的之一,更是通过增加绿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古镇的环境品质。
1.2 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原则。绿化是有生命的景观,四季的转换使绿化成为有时间的艺术。立体的伸展使绿化具有在空间中变化的优势,时空综合,结构之美,便是绿化的趣味。在时间上,各种植物的协调配置作为重点考虑,以常绿树为主,但一定要有一定量的落叶树种,体现季相变化,主要节点用大树控制空间,重点部位特色造景,形成乔、灌、草结合,花、果、叶相映的绿化效果。在空间上,要注重色彩的延伸,通过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在道路绿化的基础上大面积增加立体绿化和局部零星的绿化,比如增加一些花篮、花箱,在河道中的花台中形成组团式的绿化点等,给人一种精致优美自然的视觉享受。
1.3 人文与意境相结合的原则。人文是古镇的灵魂,有内涵的绿化既能分隔空间、联系空间、丰富空间,又能成为创造意境、诠释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植物是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历史的见证-古树。根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及措施》,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其中,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所称名木,是指珍贵、稀有、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这些古树名木受法规保护不能移栽的。新建仿古镇的绿化中,能进行绿化的树木只能是在这些受保护树木之外的树龄相对较大的大树,以形成良好的古镇绿化景观。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园林和古镇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家和人们生活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古镇的绿化景观最核心的内容就体现在古树名木上。古建筑物旁边的大树,这些高大粗壮、树荫浓密的古树不仅可以起到对古建筑物遮阳降温,改善小环境的效果,其古朴的姿态与景观融为一体,更加烘托出古镇景观深沉的历史文化韵味。这些大树形成的局部小环境往往是最具人气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去处。而且这些长期生长的大树很多会成为古镇村落的标志性景观节点。除了这些标志性的高大的乔木以外,各种小乔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都是组成古镇层次丰富的生态的有生活气息的绿化景观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景区功能、艺术不断增长的认识和需求,对旅游不能仅停留在可见可赏可游可触的表面,更应体现在游览的层次、节奏、绿化让古镇生机盎然绿,触目皆绿,需要点、线、搭配,既有平面、纵深面的综合协、才能形成“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美好生态环境。
2本案设计背景之工程概况
项目背景。根据《南溪县城市总体规划》、《南溪县西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南溪县启动了打造西城新区滨江亲水新城的发展战略。新城战略以“旅游+地产”为主导的产业模式,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南溪。为此,南溪县提出将桂溪河两岸区域打造为具有传统风貌的特色商业街区,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项目目标: 打造新城人气引擎:集聚人气,激活新城商圈活力;凝缩千年城市历史:挖掘南溪深厚的历史文脉,再现千年南溪的古城魅力与风采;塑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新城品质与城市形象,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
3 设计规划
3.1设计原则
“长江第一码头水街” :
(1) 以商业功能为本——以灵活多变的手法处理建筑空间,使其承载特色商业、旅游观光、文化休闲等功能诉求;(2) 以地域文化为根——充分挖掘南溪的地域文化,以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与景观主题传承南溪的城市文脉;(3) 以桂溪河水为脉——引水融城,实现桂溪河水系脉络与老街建筑景观空间的充分融合。
3.2建筑特色
功能:(1)与商业功能相匹配——充分把握酒吧、客栈、商铺、会馆、酒楼等不同业态商业需求,从开间尺度、铺面位置、层数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设计;(2)内部空间灵活可变——内部空间可分可合,根据业主需要,可将一栋建筑按楼层进行商铺分割,也可将相邻建筑联通共用,以满足不同业态的招商与改造要求;(3)空间布局的差异化处理——根据不同业态对位置、空间私密度的不同需求对建筑空间进行差异化处理。
4景观特色
以本地文化元素为根,以川南水乡风情为魂,在长达1000米的步行街区中灵活设置桥梁、堤岸、码头、水巷、牌坊、亲水平台等多个景观节点与丰富多样的水陆陆路交通相结合,将民俗风情布局于街肆,激活南溪绵延千年的历史记忆,呈现一幅具有浓郁川南市井风味的水乡风情画卷。
5景观设计之绿化设计
绿地系统规划由“一线”、“多点”、“四面”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构成。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结合丰富变化的空间节奏,构成张弛有度、有疏密、虚实对比关系的植物空间。从而构成古镇良好的生态环境。
(1)一线。以桂溪河河道空间为开放空间的滨水区域形成线形绿化带,串连点和面空间,同时软化人工河道。沿河大量种植的垂柳,形成线性的绿化带,整个河岸线柳枝在水面上随风飘动,十分优美;(2)多点。桥空间及码头空间等节点与线状河道配合,形成空间缩放,产生私密与过渡空间,增加空间体系的可识别性。在桥头两端种植的高大黄桷树形成对景关系,河道中的花台形成组团式的绿化点,与线性绿化相融合;(3)四面。以文化广场,二个入口广场,码头广场四个开放空间为四面,既有亲密空间又有开敞空间,结合牌坊、灯柱、水体形成核心公共绿地,并提供具有亲和力的休闲性场所。公共绿地由桂花和银杏形成树阵,增加了绿量,同时形成有气势的公共空间。
6 绿化树种规划原则
6.1适地适树、快慢结合、突出季相、古镇植物。植物选择符合古镇传统风貌。比如榉树、垂柳、黄桷树、银杏、香樟、桂花、玉兰等是我国传统景园中赋有文化内涵造型优美的树种。且诸如黄葛树,水杉,榉树等可起到对景,框景,烘托主景及控制空间的作用。
7 基调树种的选择
乔木类:广玉兰,小叶榕,香樟,黄葛树,水杉,银杏,榉木,白玉兰,垂柳,鹅掌楸,龙爪槐,红花羊蹄甲,樱花,罗汉松,龙柏,红枫,紫玉兰;灌木类:十大功劳,丹桂,金桂,南天竹,三角梅,福建茶,毛杜鹃,九里香;地被类:细叶结缕草,狗牙根;水生类:睡莲,水葱,芦苇;其他类:方竹,野菊,时令花卉。
8结语
宜宾南溪上善水城将再现千年历史南溪的昔日繁华和今日南溪风采。绿化景观设计将有力的烘托和提升整个古镇的景观品质,一个富有历史和人文内涵的商业化国家级旅游景点将在南溪产生,必将推动南溪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结合上善水城实际案例,对古镇保护和仿古镇绿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做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滨水景观;绿化;生态型城市
1、前言
现代城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走向生态化。这种生态型城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稳步发展、城市环境的舒适优美、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标志。由于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兼具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区域,滨水景观的绿化建设将成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态环境,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态型城市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绿化设计解析。
2、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规划体系的欠缺:我国景观规划分为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四个阶段。综合调查是对交通条件,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人文历史因素的总结,却忽视了居民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不能做到满足大众的需求。作为景观设计规划体系,我们缺少对案例的后期评价与总结[1]。
(2)地域文化环境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思想文化的交融,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变得趋于形式主义,忽视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滨水景观环境盲目的沿袭着西方的发展模式,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滨水景观。
(3)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冲突:现代城市建设较多考虑的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水平,却忽略了工业化和其他建设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城市建设中到处弥漫着钢筋混凝土的气息,动植物失去了其原有的家园,自然景观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力,加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已经不堪重负。不能将生态与景观相融合,使得我国许多城市的滨水区景观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4)公众参与的缺失:调查表明,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普通市民的参与性很低,很多都是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在完成设计方案后公示出来,居民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导致建设的景观不能更好为居民服务。
3、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绿化的设计的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在城市范围内陆地和水域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因为滨水空间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的和水里的,还有水路交界地和滨河湿地类,这使得滨水景观绿化设计更为综合,复杂,富有挑战性。在滨河景观的绿化设计规划中我们要遵从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绿化设计要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进行建设,并尽量保持其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滨水景观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最大程度的融合,充分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2]。
(2)植物造景原则:为了创建“绿、畅、洁、美”的景观生态型滨水景观形象,配置不同的植物景观生态群落,适地适树地营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群落景观序列,突出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文化特色。
(3)景观特色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模式将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与大片绿地水体、少量景观建筑有机结合,构成绿树成荫、水系畅流、百花争艳、居民游憩的滨水景观序列空间。
(4)多功能性原则: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绿化设计应满足城市居民在观光,生态,健身,休闲等方面的需求。例如:通过景观绿地来调节气温和湿度,保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来实现其生态环境功能;通过园林建设,植物配置,特色景点设置来实现其景观功能;通过娱乐健身场所的建设来实现其休闲文化功能。通过综合多方面因素与需求,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滨水生态空间。
(5)安全性原则:滨水景观是水畔特有的绿地景观带,是绿地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除了要满足生态环境、文化历史继承、娱乐休闲等功能外,还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在满足市民的休闲文化需求、城市景观的优化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水利防洪的功能。
4、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绿化设计
4.1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的种植形式
现代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的种植形式有以下几种:
(1)标本式:是以欣赏植物个体形成的一种景观组织形式。常见的标本式植物有红枫、银杏、香樟、水杉等植物。单株植物矗立在滨水绿地,将会给人一种视觉冲击。
(2)组团式:这是现代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的主体。通过将乔木,灌木,藤木等植物进行组合,增强滨水空间的景观性、开阔性和通透性。
(3)线性种植:这种种植方式适用于滨水防护林、步道、护岸林、隔离绿篱等区域。在保护环境,遮蔽阳光的同时还拥有很高的绿量。
(4)群落式:这种种植形式体现的是地域特色和滨水文化。一般在滨水岸线曲折的空地种植群落式植物,有助于美化和优化生态环境。群落式植物多以乔木、灌木、草本为主。
4.2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绿化的设计模式
结合以上所说的设计原则和过去建设时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滨水景观绿化的设计模式为:首先要先确定规划理念,制定绿化景观和绿化目标序列,然后再设计绿化空间景观。由于城市滨水绿化类型多种多样,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不可以采用统一的固定模式,只有确定绿化设计模式之后,才能进行具体的滨水景观绿化设计。根据滨水区域的视觉功能以及环境特征确定绿地的建设目标,确定滨水绿地的景观建设方向,再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对于滨水绿地景观序列,主要是根据滨水绿地的具体形态来确定。根据城市生态保护绿地、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以及绿地城市景观廊道来确定滨水区的绿化类型[3]。
5、结论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的绿化对于建设美丽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意义重大。我们要在遵循滨水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地域特征,文化历史特色,选择科学合理的绿化景观设计模式以求实现现代城市的生态型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虹.北方滨水景观绿化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9)
[2]王浩民.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重庆市彭水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道路的网络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行功能,而是把道路看作是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很多山地城市老城区的本身复杂特殊的道路空间已经无法满足逐渐加剧的交通需求,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前期的规划设计欠缺考量、植物的配置不到位与后期的不当维护等因素使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城区的道路绿化空间更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改造。笔者以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为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方法、构思,以及主干道路、滨江路、节点等的具体绿化改造设计内容,以期达到为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提供借鉴的目的。
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 特殊的地理地貌造成绿量严重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由于受到其特殊的地理地势的制约,地形起伏大、山岭沟谷相连,为了克服高差,道路走向多沿坡蜿蜒盘旋。由于自然条件决定了道路形式,因此,山地城市的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偶有孤株挺拔则是沿街变成独矗。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都是造成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绿量严重不足的原因。
1.2 前期缺乏整体的规划,后期养护不到位
很多山地城市的老城区道路绿化都是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并且由于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系统通常比较狭窄,很多道路绿化形式都是一板两带式,绿化景观趋同、单一,不仅没有标志性树种,忽略了乔、灌、草的综合造景,也没有彩色植物的配置,毫无季相景观。而且由于后期养护不及时,使得原有绿化植物损毁严重,整体植物生长势较差,道路绿化景观破碎、凌乱。
1.3 缺乏安全防护、安全感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城市,它对于安全视线及防护设施的要求更高,因为山地道路往往转弯较多,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慎重考虑这一点,引导车流方向,保证车行人员的视线安全距离。但是有些道路却存在安全隐患,如有下降趋势且又转弯的路段,没有连续地种植或视觉的中断,不容易让车行人员判断道路的方向,从而造成事故。所以在考虑安全视距的同时,也要考虑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
1.4 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地方文化特色表现不足
山地城市老城区行道树种选择随意性较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盲目引种,只注重了树木本身的景观效果,忽略了树木的生态学特性和功能,这样不仅失去了地方特色,还失去了地方文化风貌。
2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原则及依据
2.1 设计原则
2.1.1 尊重历史文化、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特别要突出植物文化的地方特色和造景的美观性[1]。
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1]。
2.1.2 保持连续性原则。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二是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1]。
2.1.3 注重安全性原则。植物选配以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本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注重植物合理搭配,所有用地尽量使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结构。由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地势原因造成道路系统本身较为狭窄,道路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有利于汽车安全行驶[1]。
2.2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据一系列标准、规范进行,包括《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3 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方案
3.1 项目概况
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全境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两山夹一槽”是彭水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形地貌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山脉呈北北东向延伸,成层现象明显,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逆顺地貌并存。各类地貌中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彭水县老城区的道路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道路布局比较曲折多变,两侧用地变化不一,在陡坡或山崖,有的半边开敞或完全封闭,很多道路绿化根本不能形成绿化带,甚至有些老城区中心街道宽度本身不足1m,根本没有办法栽植行道树。这些特殊的山地地形,都给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 改造设计方法和总体构思
3.2.1 改造设计方法。以安全设计为前提,以生态设计为根本。在设计方法上,总体而言是整个道路的线性景观设计要重在“势”,节点处景观设计要重在“形”。在“势”和“形”上的结合,从而实现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整体改造的目的。
3.2.2 改造设计总体构思。在改造过程中,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彭水县城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1)狭窄人行道绿化:在交通量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尽量采用树池式设计。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如道路旁有护坡,则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援植物。
(2)道路节点景观设计:①交叉路口景观设计:交叉路口是两条以上道路相交之处,是交通的咽喉。种植设计需先调查其地形、环境特点,并了解“安全视距”及有关符号。安全视距是行车司机发觉对方来车、立即刹车而恰好能停车的视距距离。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景观要素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或者低矮的景观构筑物进行造景。②交通岛景观设计:交通岛设在道路交叉口处。主要为组织环形交通,使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中心岛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或吸引游人的地面装饰物,而常以嵌花草皮花坛为主,或以低矮的常绿灌木组成简单的图案花坛,切忌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以免影响视线。③街旁绿地的景观设计:街道小游园以植物为主,可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等布置。乔灌木、常绿或落叶树相互搭配,层次要有变化,内部可设小路和小场地,供人们入内休息。设一些建筑小品,如花架、宣传廊、坐椅等,丰富景观内容,满足群众的需要。
3.3 改造设计内容
主要包括主干道鼓楼街、汉关路、插旗街、绸缎街和老城区南滨路、北滨路以及道路交叉口、转盘的绿化改造设计。
3.3.1 鼓楼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两侧基本无绿化,目前正在进行管网与道路改造,建议利用此次改造机会,将两侧管线向外侧偏移,便于靠近道路一侧可以种植行道树。②改造措施:道路两侧种植广玉兰与天竺桂作为行道树,对本段道路有堡坎处进行垂直绿化处理,堡坎上方栽植迎春,堡坎下栽植油麻藤或常春藤进行攀爬。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1)。
3.3.2 汉关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左侧人行道较宽栽植有小叶榕行道树,树形效果一般,右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又有大量管线通过,不便于挖坑栽植植物。②改造措施:将左侧小叶榕更换为景观效果较好的银杏,右侧利用活动树池栽植桂花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2)。
3.3.3 插旗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无绿化,两侧人行道距离建筑较近。②改造措施:建议采用活动树池种植10~12cm桂花或者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4 绸缎街。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绸缎街是彭水老城的商业与行政中心区域,人流量与车流量都较大,目前部分地段,人行道较开敞处只有单薄的行道树,大部分区域无绿化,景观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将绸缎街改造成为步行街,将车行路利用铺装与两侧找平形成步行街广场,在广场两侧利用树池栽植银杏、黄葛兰、桂花等景观树。树池设计成为可坐式方便居民休息使用。同时广场中间可以利用柱墩等小品管理车辆行驶。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4)。
3.3.5 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滨路道路两侧绿化带较宽,为了提高南滨路景观效果,建议对目前植物种类进行改造处理。②改造措施:种植池内利用银杏与桂花间隔种植形成数列,银杏规格15cm以上,桂花选用胸径12~14cm的规格。灌木层种植修剪整形的红继木,春鹃与黄金叶搭配,前后要具有层次感,同时种植美人蕉等开花地被进行点缀。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5)。
3.3.6 北滨路。①现状分析及评价:行道树为小叶榕,规格较小,景观效果一般,车型路外侧有块小场地,场地内绿化较为单薄。②改造措施:将现状小叶榕行道树替换成12~14cm胸径的银杏,行道树栽植采用平地树坑式,树下栽植地被植物,车行道外侧场地,改造成为以绿化为主的游园,靠道路一侧栽植桂花与前排银杏形成效果对比,同时在游园内栽植一颗40cm左右的银杏树,作为主景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6)。
3.3.7 节点A——高城环路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现状道路交叉口处有一棵大黄葛树长势较好,树下灌木层杂乱,道路两侧无绿化。②改造措施:保留原有大黄葛树作为此次主景,在树池内放置景观石,石旁配置红枫作为配景,地被层种植整形金叶女贞。在道路右侧人行道较宽种植12cm天竺桂作为行道树。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7)。
3.3.8 节点B——转盘节点。①现状分析及评价:无景观,绿化效果较差。②改造措施:转盘作为城区道路重要节点,应该丰富植物种类,做重点打造。方案1在转盘中心种植3~5棵,胸径15cm银杏作为主要景观,中景选用整形12~14cm桂花,前景选用3~5株一组的紫叶李。地被层植物选作整形黄金叶,红檵木和时令花卉。方案2主景选用40cm皂角树,中、前景同方案1。③改造设计前后效果对比(图8)。
4 结语
通过重庆市彭水县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的案例,探索我国现代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景观改造设计的实现途径。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设计和新建道路绿化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改造设计既要考虑原有设计的现状,但也要加入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山地城市老城区道路原有落后、单一的景观,使城市自然景观与道路工程结构物尽可能协调,满足道路景观的基本功能和优美外观,并从使用者的视觉、心理出发,使道路空间具有功能、美观及经济的一致性,并且达到可持续发展。(收稿:2013-08-08)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刘异婧,沈一.中小城市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以四川安岳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57-1559
[3]朱敏.南京江宁老城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提升改造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4]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赵国亮.陵川县城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建筑,2010,36(33) :28-31
[6]郭春华,周厚高,游天建等.广州道路绿化景观改造分析及启示[J].园林与绿化,2011(19)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微观
思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然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一个人不可估量的最高能力与鹤立鸡群的标志。尤其对于设计师来讲,创造性思维会使设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永保年轻的生命。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大师的“空中森林”为使用者和业内人士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神秘与多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大师的微观创造性思维过程。
于2000年4月在日本琦玉新都心竣工的“榉树广场”(佐佐木叶二称“空中森林”)(图1)是在市中心铁路车场遗址上建造而成的,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距地面7米,栽培了220棵6米×6米的乔木,呈网格排列,种植于二层近方形的场所内,风景犹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充满诗意、奇妙与梦幻。无论是从景观设计还是从屋顶绿化技术方面,佐佐木叶二的“榉树广场”至今仍具有创新性与代表性,值得后辈设计师学习。
一、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模拟思维、联想思维和形象思维
“榉树广场”被佐佐木叶二形象地称为“空中森林”,模拟大自然森林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打破以往把大地当做地基,用联想与形象的思维模式来表达“浮游的大地”。可见,设计师在草图阶段便富有逻辑的思维过程,那种诗人般的联想与形象的表达,让观者融入其中,感受到森林般的美好,远观这漂浮的森林与大地于新都心上空,神秘地展现都市广场。
1947年,佐佐木叶二在奈良一个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出生,其父亲为著名教育家和画家,哥哥为著名诗人,这为佐佐木叶二的思想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大部分作品里以联想和形象思维来还原大自然、创新大自然,人在其中要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并把它们合理利用起来,使观者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魅力。“空中森林”中屹立的榉树、斑驳的树影以及四季流转的变幻,让没有来过这里的人都能联想到这诗一般的、如梦如幻的地方。所以,模拟、联想与形象的思维模式也是佐佐木叶二作品成功的法宝,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伫立的块石、粼粼的水面、悠长的小路等,都是模拟大自然却又创造大自然,带给人以形象的空间想象。
二、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发射思维
“空中森林”的屋顶绿化设计不能仅仅依靠天马行空的设计来实现,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屋顶绿化技术的成熟与完善。首先,从屋顶绿化技术方面来谈,众所周知,屋顶绿化位于建筑(构筑物)的上面,同时与大地完全隔离,也可以说没有任何连结。这样屋顶绿化不得不考虑到绿化的基质和荷重,基质因素比较复杂,土壤的厚度和水分容量受到限制;荷重的限制主要在于屋顶的载重情况,还有屋顶的排水和防水措施。这些无疑给屋顶绿化设计带来了难度,限制了植物配置的选择。而“空中森林”却突破了难题,成为人工基质种植高大乔木的成功尝试,为高大乔木屋顶绿化开创了先河。这种打破以往的屋顶绿化的局限性,确定了设计对象之后,向各个学科发射一连串的信息,进行多学科信息的融合利用,所产生的新的创造思维模式就是所谓的发射思维模式。
三、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传统景观与建筑的关系是景观服务于建筑,先有建筑形态与风格,再进行景观的创作。然而“空中森林”却不寻常,其在确定建筑高度之前,先确定景观植物榉树的高度定为12米。这种逆向的创造性思维――景观植物高度与建筑物的高度设计,恰巧使得人们可以从建筑室内空间视角眺望榉树广场的优美景色,感受“空中森林”树海的世界,其四季变换,美不胜收(图2)。
“空中森林”结合了作为新都心中枢功能的视觉形象、市民活动中心的特点以及自然中的安逸宁静感为设计理念,进行发散思维的转换,提炼出“光的变移”和“空间的性格”来阐释设计理念。接下来,具体的呈现形式以“光的变移”“人的空间的活动”两个主轴再次发散思维,从这两个设计点逐渐扩散,发展设计的广度、多角度的思考。发散思维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景观创作继续往下推进整合的关键,以上述二者为主线,有条理地把设计成果展示给观者,该广场的呈现方式便已知晓。铝金属格子状框架和自然石头构成完全平坦的人工地基,在其之上,种植榉树则运用隔网体系,树海下是人们活动的室外空间。如此设计,足够满足“光的变移”“人的空间的活动”的作品精髓。
四、佐佐木叶二创造性微观世界――集成思维
榉树的配置为均等式,人们能够在广场内更加自由地活动。“光的变移”中以“人的空间的活动”为本。榉树之间6米种植的间隔用各种各样的上下东线把各层通过功能性和视觉性结合,阐释设计理念。所有建筑物都罩上了条纹状玻璃,通过其透明性和反照作用,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所应展现给人们的活动的热闹场面和树海四级的景色。设计思维不是孤立地处理某种信息、某种审美观点,而是要全面地去考虑设计。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探索设计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创作。
参考文献:
[1]佐佐木叶二.佐佐木叶二景观设计作品集[M].杨秀妹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章俊华,席晓平,郑强.与环境对话的景观设计――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的设计世界[J].中国园林,2003(7).
[3]贾毅,贾玉岭.常见的几种创造性思维方式[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刘淑婷.试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张子玲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2级研究生
景观绿化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系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如何教授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培养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技能型人才,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3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1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1 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学习。由于基础差,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中,又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还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成了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难。
1.2 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
中职学生年龄为15~18岁,很多人是从初中就直接面对职业教育,他们的心理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个别年龄小的,可能还会先就业后成年,因此,这个关键的3年里,学生会逐渐定型,形成一些固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好好把握这几年,在教授过程中,不光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实际操作的方法,还应该更多地传授他们正确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熟和成长起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小孩子一样地幼稚和无所事事。
1.3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知识不光是需要聪明的头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重要。比如说,课前预习,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到了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老师讲的这部分内容,课后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自己再复习。这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几个懂。从来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得头昏脑胀,非重点的,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听过一样。而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快地得出自己不是学习材料这个结论,马上放弃学习。
2 优化课堂教学
2.1 设计好绪论紧紧抓住学生
设计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绪论,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分析、讲解,从而激发、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生动、直观的案例,是引起兴趣和注意的关键。
在绪论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成功的案例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同学们,对每一个景区的绿地规划,提炼出特点,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深刻的记忆。
如:友谊南路道路绿地,给同学们看一张友谊南路路侧绿带微地形起伏与植物配植的效果图,该图在绿地竖向设计上采用了新颖的地形起伏地和微地形起伏,通过人造高低不一的起伏地形,形成了绿化景观的舒缓起伏,从而营造出流畅自如、高低错落的自然园林景观效果。通过地形塑造,不仅使平面道路呈现出立体化效果,最重要的是整条道路绿化的绿量也平均增加了20%以上。
再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友谊南路路侧绿带树种与配植的3张效果图,在树种的选择上,这条道路共栽植24种树木,其中包括许多名优树种。常绿乔木有雪松、桧柏、白皮松等;落叶观赏乔木有千头椿、合欢、栾树、火炬、法国梧桐、馒头柳等;观花灌木有红叶李、红叶桃、紫叶矮樱等;常绿小灌木有丝兰、铺地柏、小叶黄杨等;可修剪小灌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在季相景观营造上,上述这些大乔木大多四季常绿,将形成冬季的主要风景;夏天相继开花的合欢树和栾树、春天开花的红花洋槐、秋天形成红叶风景的火炬树。这些树木不仅起到改善城市空气环境、降低噪声污染的作用,还能起到丰富绿化的视觉效果。
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目的,将来能够独立设计小型园林设施和主要利用植物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关系。
2.2 优化教学方法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中实用性较强、综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的一门课程,而中职学生对学过的园林知识往往掌握得不牢固,过一段时间自然忘得差不多了。这时,需要教师把以前学过的园林知识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整理出有条理、很清晰、有特点、很简单、好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学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这门课,更好地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服务。如:在讲解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时,结合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案例,归纳出园林绿地规划的设计流程,见表1:
通过上述的学习,同学们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现场进行模拟。比如:要建一个中山君怡花园,有的学生扮演中山君怡花园的开发商,有的学生扮演设计院的设计师。双方见面后进行沟通,把设计任务交给了设计师。设计师接受设计任务后,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在课堂上,有演员,也有观众,每个同学都是评委。观看表演后,大家开始点评,围绕着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各抒己见。如设计师向开发商阐述方案的设计理念、平面功能布局及风格特点后,开发商询问植物种植设计有哪些特点,设计师回复植物配置以多植乔木作为基调,可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在楼间的经典部位以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点景,以产生以花取胜的特色来;以常绿、落叶树种综合搭配,寻求植物之间最佳的生态关系和美学关系。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很快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3 加强实践教学
3.1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
加强对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必要教学环节,其更深刻的内涵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掌握从科学与艺术等不同角度分析实例,学习各地区、各类型、各层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范例的设计手法。
如:在讲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芳水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是围绕“生态”为设计主线,体现环保和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植物配置突出“生态”和“芳水”这2个特点,通过植物来改善空气的质量、分泌杀菌素、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等,以多植乔木产生规模生态效益,大片种植花灌木和草本花卉,以花取胜的特色;在水里和湖岸,以种植水生植物与花灌木相结合来丰富水景,以产生“芳水”的个性来。所用的植物见表2。
通过上述对案例的分析,同学们可以学到在进行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必须确定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整套设计方案必须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布局和组织,使设计有特色、有个性,新颖独特,实实在在。只有这样的好环境,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并有效地增加附加值。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学到植物的配置,掌握天津地区适地适树的树种。在植物配置时应考虑有以下因素:①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②重视植物多样化。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能观赏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还能观赏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③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园林植物配置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欣赏到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3.2 加强作图实践
通过作图,提高学生作图技巧,在作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设计理论的应用,在作图实践中领悟设计原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进行园林规划和园林设计,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划设计风格,达到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具体做法:一(下转第87页)(上接第79页)是结合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观摩总结各类园林绿地建造规律,评述各具体园林绿地的得失,收集成功案例的平面图、立面图;二是选一个规划设计相对好的园林绿地,进行实地参观讲解评述讨论,并与理论相结合,找出原设计图,细读原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进行第2次评述讨论,分析其得失,再以原地形图与设计交底要求学生进行园林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园林规划和设计后对比原始设计图,再次评述讨论。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设计图,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作图的技巧,而且还能发现设计图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用心设计的目的。
总之,在中职学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教学中,必须重视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研究、作图、感悟”的综合教学实习过程,尽快提高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能力,成为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实用人才。(收稿;2012-12-20)
参考文献:
[1]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