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护理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婴护理的特点

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母婴;床旁护理;实施体会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围产期的产妇、婴儿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产后护理期间,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要,促进产后母婴亲情交流,保障母乳喂养实施,让母亲尽快适应初为人母的角色转变,体现了产科服务模式人文关怀的特点。母婴床旁护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对保健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律性,提高满意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我院产科自2011 年2 月至今,共有188 例产科病房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采取了母婴床旁护理的操作模式[1],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报道如下。

        1  母婴床旁护理方法

        1.1  床旁沐浴

        床旁沐浴是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生前将新生儿沐浴的好处告诉孕妇及家属,新生儿出生后每日在床旁进行新生儿沐浴,保证室温在26~28 ℃、水温38~40 ℃,在操作过程中,床旁沐浴严格实行一人一车一盆,母婴/婴护均一一对应,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母婴同室,婴儿极少离开妈妈和家属的视线,显著避免产科工作差错,降低错误率,护士操作应尽量详细讲解沐浴步骤和各要点,产妇及家属跟着做,做中学,共同参与。使家属掌握新生儿沐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出院后的护理新生儿将有很大帮助。

        1.1.1  婴儿沐浴所需物品

        ①婴儿床旁护理车。②婴儿浴盆、干净的毛巾、大小各一条。③更换的婴儿服、干净的尿布、打包被。④婴儿专用沐浴露、婴儿爽身粉、护臀霜、润肤露或婴儿油。⑤消毒棉球、无菌护脐带、75%的乙醇或碘伏、水温计以及沐浴后使用的称重计等。

        1.1.2  婴儿床旁沐浴步骤

        病房温度26~28 ℃。沐浴水温38~40 ℃。检查护士手指甲,要求不过肉际,手上不可佩戴任何饰物,洗净双手、围上围裙,一般沐浴的顺序:先清洁眼睛——清洁面部——洗头——清洗婴儿全身,特别注意婴儿洗头时需要用大毛巾包裹婴儿身体,防止受凉。清洗婴儿全身前应摘下尿布,用婴儿卫生巾揩净粪便、尿液等污物,防止其腐蚀婴儿臀部发生尿布疹。沐浴完后,立即用清洁干净的大浴巾吸干婴儿身上水汽,进行脐部护理,用棉签蘸取碘伏由内圈向外圈做直径3~5 cm的环行消毒,消毒2 次、每次更换棉签,然后用脐带纱布卷包裹脐部,婴儿臀部需涂上一层鞣酸软膏,有效预防尿布疹,最后称重并记录。

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21―02

母婴床旁护理指产妇在住院期间母亲和婴儿的一切护理活动均由护士在母亲床旁进行,护士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学习和实践。母亲和家属参与学习和实践,

护士教会母亲或家属新生儿沐浴、抚触、母乳喂养及脐带护理等新生儿和知识,以便产妇出院后护理婴儿【1】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培养应从护生开始,通过母婴床旁护

理提高产科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帮助护生更快的适应产科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临床资料

对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实习的60名护生的临床沟通培养及其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所有护生均为女性,年龄1 9 ~ 2 1 岁, 平均( 20.3±1.1) 岁。实习周期4周。

2影响护生沟通能力的因素

2.1 护生个性倾向 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和无精神质倾向的护生临床实习表现明显优于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和有精神质倾向的护生【2】。个性倾向是临床实习表现和专业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带教中应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个性培养。

2.2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越扎实,其临床沟通能力较强.

2.3 护生家庭因素影响 与父母关系良好者,临床实习时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

2.4 护生在校期间表现 在学校因素中,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较好、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较好者,实习中担任实习队长的有较强的临床沟通的能力。

3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生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影响

3.1 护生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正确认识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使产妇住院期间享受到家庭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是一个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生在产科实习中要掌握的母婴床旁护理知识有:床旁沐浴、床旁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母乳喂养、产后健康教育等内容。

3.2母婴床旁护理提高护生对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技术

母婴床旁护理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护士采取床旁边操作边讲授,产妇或家属有任何疑问均可直接顺势提出,且宣教内容每日循环,家长有多次演练、讨论交流的机会,这样对加深操作记忆非常有帮助【3】。护生实习中,带教老师从母婴床旁护理的病房设置、床旁护理用具、床旁护理操作物品准备、床旁护理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等多个环节对护生进行带教,逐步提高对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技术。

3.3母婴床旁护理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护生实习积极性

母婴床旁护理激发护生在产科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母婴床旁护理所有的操作均在产妇及家人的关注下完成,要求护士有过硬的护理技术,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及护士文明的礼仪规范等,通过实习,增强护生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护理信心。

3.4母婴床旁护理提高护生交流沟通能力

在进行床旁沐浴操作前,带教老师提前布置护生熟悉操作流程,设置模拟情景,进行角色表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带教老师扮演产妇或家属,提出问题,让操作护生解决问题,表演之后请其他护生点评,带教老师给予分析,指出存在问题。然后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各项床旁护理,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不断的与产妇及家属沟通交流,对产妇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带教老师加以补充,这种带教方法提升护生实习期间与人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4方法

4.1 阶段性教学周的安排

护生入科后,总带教老师针对科室的专业特点、不同学历的实习对象、制定带教计划,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沟通技巧【4】.护生根据带教周计划进行实习,第一周尽快熟悉产科病房环境,由总带教老师做入科教育,介绍母婴床旁护理的概念、母婴床旁护理的发展、产科母婴床旁护理的具体内容等,使护生对母婴床旁护理相关知识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实习相关内容。第二周采取一对一带教,护生有计划地跟随各带教老师,对母婴床旁护理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看带教老师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对护生进行母婴床旁护理模拟练习。第三周实习护生真正参与到母婴床旁护理工作中,带教老师给与亲自指导,加强护生实际操作及沟通能力培养.第四周进行母婴床旁护理专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考试,总带教老师针对各护生在母婴床旁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考后进行总结、强化,提高护生理论及技术水平。

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

护生是护士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关键时期,所有的工作习惯、服务意识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一个好的带教老师会给护生正确的引导,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带教老师要把实习护生介绍给产妇,使她们以“护士”的角色面对产妇,鼓励护生多于产妇及家属交谈,指导她们与产妇沟通的技巧,为护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意识的训练她们为产妇服务,提高为产妇及家属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在床旁护理实际操作中赢得产妇信任

护生跟随各带教老师对产妇及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产科实习期间护理知识和技术操作,获得产妇及家属的信心。护生对待产妇态度谨慎,谦虚和蔼,通过巡视病房跟产妇交谈,多关心产妇,让产妇在医院期间,感受到护士们的体贴关心,使实习护生有满足感,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5 讨论

5.1 真诚相待,相互尊重是护患沟通的前提 沟通交流能力对即将走出校门的护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沟通交流能力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纽带,带教老师要与护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并创造护生与产妇沟通的机会,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5.2 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是护患沟通的基础 在沟通过程中,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是取得住院产妇合作与支持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待产妇及家属提出的批评、意见一定要尊重事实,真诚的对产妇及家属说声“对不起”,产妇会感到很亲切,从而接收护生的服务,避免失信于人。

5.3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沟通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不是目的,只有不断提高护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心,提高护理水平,才能真正满足产妇的需求。总之,实习护生通过对母婴床旁护理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的学习后,提高护生与人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8.

[2] 王燕,岳颖,张丽.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 ) 02-0121-03

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剖宫产;母婴结局;临床护理路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62

剖宫产是妇产科临床常见术式, 近年来剖宫产技术不断发展, 剖宫产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手术作为一项应激源, 加上产妇对手术、分娩存在焦虑、紧张、恐惧情绪, 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预后。为保障剖宫产质量, 改善母婴结局, 本文选择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妇, 年龄21~32岁, 平均年龄(25.8±2.9)岁;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8.4±1.5)周;初产妇74例, 经产妇26例。入组标准[1]:单胎妊娠, 未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 向产妇及家属介绍研究内容,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 采用随机教育方式进行知识宣教, 随意性较强, 按照医嘱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 综合考虑科室特点、产妇特点、手术过程等情况, 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表, 以横轴为时间, 以纵轴为护理内容, 发放路径表, 向产妇、家属详细介绍路径表。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表完成治疗和护理措施, 每完成一项内容打勾签名, 根据病情变化科学调整路径表, 具体内容为:①入院当日:热情接待产妇和家属, 向其介绍医院环境、病房环境、病友、主管医师、规章制度等, 消除陌生感, 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了解产妇、家属的文化程度, 采用恰当的语言介绍护理路径内容、程序、优势、重要性等, 讲解剖宫产手术方法、过程、麻醉方法、术前术后注意事项、配合要点, 提高产妇的认知水平, 缓解负面情绪。同时监测产妇生命体征、胎心, 指导其学习孕期自我保健、自我监护、呼吸训练法等知识, 强调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术前保障充足睡眠, 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分娩。②手术当日:手术前30 min, 产房温度22~24℃, 相对湿度50%~60%, 保持灯光柔和。陪伴产妇熟悉产房环境, 丈夫或母亲陪同待产,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助产士应耐心讲解产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了解产妇疼痛感、耐受程度等, 指导正确舒适的, 如何翻身等, 通过交谈分散产妇注意力, 可有效缓解疼痛。③术后第2天:排气后, 可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热量的半流质食物[2], 确保产妇所需营养。及时更换衣服, 保持伤口皮肤清洁, 定时冲洗会阴, 减少感染风险。尽快让新生儿与产妇接触, 可培养母儿感情, 讲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④术后第3~4天: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学会正确挤奶方法、保健方法等, 尽早进行活动。剖宫产后, 帮助产妇选择合适的, 提高舒适度, 减少伤口撕拉带来的疼痛感, 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⑤术后5 d至出院:耐心讲解新生儿沐浴、喂养、抚触等护理技巧, 指导产妇合理膳食, 定期复诊和新生儿预防接种。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详细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调查问卷[3], 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环境等, 评分范围为0~100分, 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 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新生儿Apgar评分>7分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8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剖宫产技术水平、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母婴预后, 但其并发症多, 延长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 增加产妇痛苦和医疗费用。在医学模式不断转变背景下, 人们对临床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妇产科轮班制护理仅重视产妇孕期生理变化, 忽视了产妇心理、生理、社会等改变, 导致产妇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 诱发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 导致收缩乏力、延长产程、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因此探寻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至关重要。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4], 基于循证医学和质量控制措施, 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缩短住院时间, 节省治疗费用。综合考虑科室和产妇特点, 建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 对特定疾病制定出针对性、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措施, 有目的、有预见性地开展临床工作, 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提高医院护理效果。本文针对剖宫产产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以横轴为时间, 以纵轴为护理内容, 按照入院当日、手术当日、术后2 d、术后3~4 d、术后5 d至出院的顺序, 开展一系列产科活动, 从而缩短产程, 减少术后出血量, 减轻产妇疼痛感, 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 取得了产妇、家属的好评。

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优势在于[5, 6]:①可规范护理行为, 减少护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②规范化的护理流程, 可控制和减少各项治疗费用, 减少产妇经济压力;③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护理质量、产妇满意度持续提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 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新生儿Apgar评分>7分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旺花.心理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 母婴世界, 2014, 12(17):91-92.

[2] 禹改君, 张佳楠, 王茹, 等.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剖宫产护理效果的影响.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8(20):4206.

[3] 葛秋梅.临床护理路径在计划性剖宫产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18(z2):1-2.

[4] 欧少玲.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1):46-47.

[5] 胡云霞.临床护理路径对剖宫产母婴结局的影响.当代医学, 2016, 22(20):116-117.

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将我科20名护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护理小组,试验组共11名,设1名母婴专科护士,并对护理小组进行培训,实行床位包干;对照组共9名护理人员,不设母婴专科护士,采用常规责任制护理。比较两个护理小组独立护理产妇的时间及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出院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士平均独立护理产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护理模式的改变,使产妇认可护士的劳动,其综合护理能力得到提高,母婴专科护士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母婴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护士能力;护理门诊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5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1]。专科护士的职能归纳为临床实践、护理研究、护理教学、护理会诊、护理管理及变革[2]。2010年1月,卫生部指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科作为第一批试点病房,依据卫生部的指示精神,分析了我科的护理管理特点设立了母婴专科护士,在优质护理开展过程中积极参与护理模式的改变,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为母婴同室特需病房,共有30个病房。将我科20名护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护理小组,试验组分管17个病房,对照组分管13个病房。试验组护士11名,均为女性;年龄22~27岁,平均(23.80±1.45)岁;学历:本科5名,大专6名。对照组护士9名,均为女性;年龄22~26岁,平均(22.85±1.37)岁;学历:本科4名,大专5名。两组护士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责任制方法,即责任护士只负责临床护理,治疗及处理医嘱由其他人负责。试验组设母婴专科护士1名,负责对本组护理人员进行母婴专科理论知识、方法技能操作方面的培训,达到全组人员全面掌握护理知识及技能后,实施床位包干制护理。介绍如下:

1.2.1业务培训母婴专科护士教会小组护士协助产妇回室后的第一次母乳喂养,做好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术后及产后第1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做好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教会产妇产后操并督促其完成,2次/d,为新生儿沐浴。

1.2.2床位包干制孕妇入院到出院由一个责任护士负责(白天),包括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治疗护理。完成包干床位患者全程治疗、护理及一般资料的收集,病历整理、归档等。本病房的危重、疑难及特殊孕产妇由专科护士负责,扁平或凹陷的孕产妇请专科护士会诊。

1.2.3加强对产妇的护理母婴专科护士带领小组护士到床旁进行交接班,重点查看新入院、分娩后、剖宫产术后及危重患者的治疗、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及健康教育等。做好病房孕产妇的交流沟通,了解孕产妇对护士的技术和服务的满意度。做好本病区产妇扁平、凹陷的矫正,解决扁平、凹陷产妇的母乳喂养问题,如:协助母亲扁平、凹陷的新生儿吸吮母乳,乳房胀后指导床位护士按摩乳房、正确挤奶的方法等。

1.2.4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每周1次设立母乳喂养咨询门诊,上午4 h全院母婴同室巡房,每次巡视产妇60人次左右,解决乳房肿胀,指导喂奶姿势,协助母乳喂养,扁平、凹陷的矫正指导,饮食指导等;进行护理会诊,下午3 h门诊坐诊,解决门诊挂号患者的问题,如:出院产妇的乳胀、乳少,扁平、凹陷的矫正方法,及母乳喂养方面的问题等。

1.3评价指标出院产妇的满意度调查,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两组护理的住院产妇各100例进行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比较两组护士独立护理产妇的平均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3讨论

3.1孕产妇及家属认可护理人员的劳动试验组设置母婴专科护士开展床位包干,使孕产妇及家属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责任护士。专科护士教会小组护士对扁平、凹陷的产妇如何矫正,协助其哺乳,指导乳胀者按摩其乳房,指导正确的挤奶方法,督促吸吮,提高母乳喂养率等。小组护士个人被提名表扬人数及人次增加,孕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护士的价值得到体现。表1显示,试验组出院产妇满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2医患关系更和谐通过母婴专科护士的指导,试验组的护士对服务对象的性格、要求、病情、治疗、护理能很好掌握,能及时指导治疗,使小组护士获得价值感、自豪感。

3.3护士能力得到提升试验组的护士经过母婴专科护士的带教,能独立护理产妇,能提前胜任责任护士的角色。表2显示,对照组独立护理产妇的平均时间明显多于试验组(P<0.05)。

3.4改变小组护士的“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母婴专科护士以身作则,以优质护理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重视基础护理,积极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带动小组护士参与病区管理,增强了责任心。专科护士加强护士服务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自己与服务对象沟通时带着小组护士,提高其为服务对象服务的本领;专科护士门诊的开设,满足了孕产妇的个性化要求,使孕产妇得到高质量、专业化、优质化的护理服务,身心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使护士看到未来发展方向,提升了进取心。

4小结

专科护士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专科知识水平及技能,才能对专科病人及家庭成员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制定管理专科疾病和增进健康的护理计划,提供高水平的专科护理[3]。有研究显示,专科护士的设立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在提供高素质和成本效益护理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4]。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运用,使专科护士在临床一线起咨询、指导作用,其权威地位得到认可[5]。专科护士提供的专业化护理服务,弥补了常规医护工作的不足。

参考文献

[1]Norton C,Siqsworth J,Heywood S,et al.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ctivities of the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J].Nurs Stand,2012,26(30):42-50.

[2]李华,黄惠根,黄蝶卿,等.专科护士组织护理查房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08-610.

[3]周佩如,黄洁微.广东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162-1164.

[4]何巧玲,刘翠青,张红.骨科专科护士对骨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15):2046-2048.

[5]曹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2):385-387.

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5

通讯作者:杨西萍

【摘要】 目的 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 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防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 院内感染; 护理

新生儿室有效的管理对降低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了进一步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对2009年1月~12月在本院住院的1875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09年1月~12月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187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诊断参考文献[2]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新生儿感染情况 1875例新生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12%,其中呼吸道感染1例,占4.76%;皮肤脓疱疮18例,占85.71%;脐部感染2例,占9.53%。

2.2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 21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2.3 新生儿出生时一般情况与感染关系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孕周28~37周,阿氏评分在0~7分及低体重的新生儿其感染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本组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明显低于文献[3]报道,这可能与胎儿周期较足,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的开展,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正常新生儿(P<0.01),说明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本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与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易致局部感染有关。

3.2 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

3.2.1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首先母婴同室病房陪护人员多,探视人员杂乱,产妇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怕风,关闭门窗,使室内空气不流通。其次与医护人员也有关系,如医护人员的查房及各种护理操作等,由于走动带动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在尘埃或飞沫上,随空气流动而气扬,造成空气污染。

3.2.2 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手而传播给新生儿。

3.2.3 婴儿用物消毒不严或混用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如婴儿被套、衣服、尿布等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薄,执行制度不严格,使婴儿用物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感染。

3.2.4 新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容易受病原体的侵袭,而早产和窒息时各种介入治疗等危险因素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4]。

3.3 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对策

3.3.1 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 笔者所在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科,配专职监控人员,每月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各种微生物的监测情况,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3.3.2 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认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预防院内感染知识,观看有关录像,针对母婴同室的特点,及时制定控制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利用消毒、灭菌、隔离等主要手段,切断其传播途径,以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洗手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3.3 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 严格陪护探视制度,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有关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知识,减少探视人员,严禁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病患者入室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做好清洁,定时开窗通风,病房内定期消毒,不定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的微生物监测。患者出院后,床单无用物要进行彻底消毒,病房用紫外线照射。地面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刷洗。对从事母婴保健的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凡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一律不得参加母婴医疗护理工作。

3.3.4 提高母亲卫生意识,减少院内感染率 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同时要提高母亲的卫生意识,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如母亲喂养前须认真洗手,清洁,母亲内衣应勤更换,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须阳光曝晒,以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母亲患感冒时戴口罩,减少陪护人员,病房通风良好,定时空气消毒,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3.5 加强新生儿护理 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应勤换尿布,避免污染脐部,每日常规处理脐部,发现污染及时更换。并注意皮肤皱褶处和外阴清洗,做好脐部,五官的护理。

3.3.6 做好新生儿用物的消毒工作 新生儿每天在经空气、地面消毒的婴儿浴室进行淋浴一次,并坚持一人一室一浴巾,新生儿用过的被服进入带盖的桶内,并单独清洗晾干送高压消毒,特别是对皮肤感染的新生儿,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 小结

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进行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十分必要。母婴同室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护是广大医护人员日常重点的工作之一。只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病房管理,并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就一定能够有效控制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大大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及控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73-1375.

[2]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74.

[3] 黄艳.住院母婴同室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6):526-527.

母婴护理的特点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15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joint participation type of newborns nursing of direct rooming-i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 102 cases of newborn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adopted the direct rooming-in nursing,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mothers in the two groups to the nursing work and other main indicators of newborns were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elivery women to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3.8% and 98.1%,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Direct rooming-in; Newborn; Nursing; Joint participation; Adverse reaction

新生?菏橇俅仓写嬖诘奶厥馊禾澹?由于新生儿的各项身体系统及各个器官的发育还尚未完善,因此,细微的护理差错就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护理出现严重问题[1]。目前,伴随护理理念的发展及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护理中,母婴同室护理应用广泛,主要就是将新生儿与产妇集中在同一个房间,共同进行护理[2]。很多产妇在生产时过度紧张,对于个人身份的转换尚未做好准备,因此,对于新生儿护理也会产生紧张等情绪,容易影响护理质量[3-4]。该院在母婴同室护理的新生儿中应用共同参与模式,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出生的102例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新生儿的纳入标准为: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评分超过7分的新生儿、家属同意接受实验的新生儿。该次实验排除以下新生儿:早产新生儿、巨大儿、体重不达标新生儿、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将所有实验对象均分为传统组与共同组,每组51例。传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体重为2 321~4 652 g;共同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体重为2 322~4 655 g,两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在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新生儿与产妇分开,由护理人员完成新生儿护理,包括对新生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喂养护理及脐带护理等。共同组新生儿则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新生儿的监护人及其它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属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的重要价值等。护理人员需要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的理念、操作方法等作详细介绍,让新生儿的家属有心理准备。

1.2.2 沐浴护理 在新生儿沐浴之前,家属需要预约好时间,并准备好新生儿的衣物,随后将新生儿送至沐浴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新生儿的各项状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产妇帮助新生儿沐浴,沐浴结束后做好交接处理,将新生儿推回房间。

1.2.3 其它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及新生儿其它家属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如何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及衣物,还要将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告知产妇。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新生儿各项指标的筛查,并将护理过程中新生儿出现溢奶、哭闹等现象的原因告知新生儿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让新生儿家属重视洗手、消毒等,并保证母婴同室环境的卫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并做好消毒处理,尤其是床头柜等经常使用的物体,需要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新生儿家属,保证新生儿被褥等的清洁,以免出现感染[5]。

1.2.4 制定护理目标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目标进行确定,对新生儿护理进行严格监测,并重点加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对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操作进行重点观察,还需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

1.2.5 建立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新生儿自身的特点建立护理操作规范,对每一项护理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建立科学的护理流程图。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环节进行重点备注,加强风险护理的意识。在操作规范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新生儿护理意外事件的有效预防处理,不得让产妇及其它家属给新生儿穿过多、过紧的衣服,还要避免新生儿在吮吸母乳的过程中出现呛奶、溢奶等。若是新生儿食用牛奶,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严格把控牛奶的配比,并控制好相应的温度,一定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牛奶变质等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

1.2.6 加强护理人员的考核 在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中,医院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医院应当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并接受科学、系统的培训,只有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才能参与实际护理工作,以此保证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1.2.7 实施袋鼠式护理 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穿戴好纸尿裤之后,让其俯卧与产妇的胸前,并且指导产妇将新生儿头部调整至产妇自身乳房之间,让新生儿的脸部偏于一侧。护理人员需要在新生儿的后背处为其盖上被子,并让产妇一只手托住新生儿臀部,并将另一只手放于新生儿的背部处。产妇以此方式护理的持续时间应为1 h左右,并且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5 d内进行袋鼠式护理1次/d。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分别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包括感染、肺炎、黄疸等,并加以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母亲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选择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作统计分析,产妇打分未达到60即为不满意,打分在61~85分为尚可满意,超过85分则代表非常满意,产妇的总满意度为尚可+非常满意。此外,对两组新生儿的其它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并作以简析。

1.4 统计方法

此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需要接受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选择[n(%)]代表计数资料,并让其接受χ2核验,实验中的计量资料则选择(x±s)进行表示,并选择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不良反应

根据表1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共同组新生儿各类型不良反应的例数均要少于传统组新生儿,数据接受对比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由表2可以看出,共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组对象,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其它指标

通过表3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共同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后的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组,且新生儿的住院天数要短于传统组对象,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护理历来是重要内容之一,新生儿在脱离母体之后,自身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极为明显的改变,但是,新生儿各方面功能未发育完善,对于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可以说,新生儿所处环境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发育存在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新生儿的传统临床护理工作中,一般都是将产妇与新生儿分开,新生儿护理工作带有很强的封闭性质[6]。目前,伴随母婴同室的广泛建立,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也逐渐转变为开放性质较强的母婴同室护理[7-8]。

在传统的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很少会让产妇及其它家属参与护理工作,这就会造成产妇与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存在生疏,对于新生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存在不良影响[9]。而将共同参与模式与母婴同室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转变产妇的自身观念,产妇的个人需求可以得到较好满足,新生儿护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在实施共同参与模式后,产妇及其它家属会真正参与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并且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产妇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正确的喂养方式、科学的沐浴方法等。此外,在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着重强化产妇及其它家属的责任观念,帮助新生儿的家属了解新生儿自身的各项特征[10]。这样一来,新生儿的家属可以掌握更为完善的护理技巧,对于日后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存在积极影响。此外,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激发。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充分体现了“爱婴”的护理理念,产妇会全天候与新生儿共处同一环境。该院在实施这一类型的新生儿护理之后,可以有效帮助产妇尽早开奶,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也能有效提高产妇的哺乳能力及护理新生儿的能力等。从新生儿的角度来分析,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培养新生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使新生儿更为舒适,并且对于新生儿的未来成长发育存在积极影响[11]。

在对比两组新生儿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后可看出,共同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8%,远低于传统组新生儿19.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共同组产妇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8.1%,明显高于传统组产妇82.4%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该研究的相关数据与杨霞[9]的研究数据存在共同性,其研究中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6.7%,这也体现出该研究的科学性。共同组新生儿在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后,体质量明显更高,住院天数也更短,这些数据均充分体现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存在极强的应用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