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总结

精品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净现值;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22-06

一 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揭开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幕,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11年5月,全国已评审出38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与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构与培育,有力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国外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或E-learning课程建设模式类似于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课程的发展、建设情况及其评价。如Marshall认为网络学习的质量改进缺少严谨的实验依据,仍需进一步的探索;Harteis等人研究发现,拥有更完善的认识信念体系的内容更便于被学习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投资效益。国外对于开放课程等模式的教学效益研究较早,Cukier在1997年提出影响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就读学生数量、课程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英国JISC协会在2007年总结归纳了E-Learning给高校带来的效益包括工作(如改卷等)的效率提高所节省的费用、学习便利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等。

但是,国外与投资效益有关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有关投资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研究项目。相比而言,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经验总结上,具体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学校关心的投资效益问题尚缺乏翔实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以某财经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该校的校级、市级、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多年来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对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资源共享的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精品课程的各种投入与效益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估算,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用以说明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期望能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其中,精品课程的净现值估算方法参考文献。

除非特别注明,文中所指课程级别均指该课程的最高级。

2、研究基础数据

(1)精品课程的立项年份、负责人和所属学院等信息。

(2)精品课程对应的本科课程及其近几年开课情况。

(3)精品课程的经费资助情况。

二 精品课程立项及受益师生情况

1、精品课程立项情况

根据某财经大学的精品课程立项情况,按学院进行归类(见图1)。其中国际商学院的精品课程总数最多,共有17门,包括7门校级、6门市级和4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研部、保险学院和WTO研究院的精品课程都只有一门。

将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按照年份进行归类整理(见图2、图3),可以看出,在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后,该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也开始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当年就新立项了18门校级精品课程,另有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到2010年,该财经大学累计有3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师生情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各精品课程每年的共享教师数和学生数根据开课的数据汇总取平均值。限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考虑了本校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和授课的相关教师,而不是访问课程网站的学生数、教师数。汇总时每门课程一年中的同一任课老师只计一次,每门精品课程的数据为对应的本科课程数据总和,如学分不同进行分类统计。为避免随意性,以相关年份的数据平均值估算精品课程从立项到2011年期间的年均共享师生数。2008年之前立项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2008年之后(包括2008年)立项的取立项年份前两年到2011年的数据的平均值,没有开课的年份以O计算(见图4)。

三 以货币计量的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分析

1、精品课程投资净现值估算方法

本文以净现值来估算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净现值的计算方法借鉴参考文献[9]中提出的精品课程网站投资效益分析方法,根据某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文献[9]所涉及的分析方法,仅介绍有关的调整情况,有兴趣者请参考原文。调整如下:

精品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值分析;教材建设;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门,对稳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精品课程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很大的距离。

本文分析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应具有的特性,探讨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数学精品课程的科学特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精品课程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科学组合。

(二)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通常包括几个完整的系统,即数学理论基本体系、数学方法体系和实例应用体系。精品课程除了要考虑各学科对数学需求的共性问题,还应兼顾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三)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公共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学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开放性问题。

(四)精品课程应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性

公共数学的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提供了解学科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

(五)精品课程应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是精品课程评审的三个原则。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六)精品课程应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成果

精品课程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作为精品课程的具体实践,必须使用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教学媒介,如教材、网络资源等。

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几年,陆续产生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累计已达1.5万余门。诚然,这1万多门课程中不乏真正的精品,但其中也有不少课程与“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根据作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申报轻建设

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申报从学校、职能部门到申报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当申报成功之后,学校和职能部门对课程的建设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对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远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不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有些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立即删除掉某些原创性或高质量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不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三)精品课程网站功能较弱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限,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还较弱,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及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

(四)经费支持不足

尽管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有好几万元,但若真正对课程进行全面建设,这些经费还是稍显不足。

三、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建设的实践

2015年底,数值分析被评为校第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前,课程组已在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一)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考虑到几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背景和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熟悉数学软件和编程,动手能力不强,课程组通过集体研讨和专题讲座形式,将数值分析的师资培训与数学建模研讨相结合,学习数学软件和编程,了解计算方法的各种应用,提高任课教师的动手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

课程组不仅编写、制作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才学资源,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签订数值分析教材出版合同,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8月正式出版。

(三)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课程组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数学建模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0项,其中5项被报送全国一等奖。课程组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正式签订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课程组负责其中的矩阵算法的研究与编程。

四、笛Ь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原因在于存在两个技术难题:(1)如何在网页中便捷地录入公式和绘制图表;(2)如何实现辅导答疑时的即时通讯。这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式和图形的网页在线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为在线辅导答疑和讨论在技术上彻底扫清了障碍。

(二)在精品数学课中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态度与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显然,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前提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在筹建公共数学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试行发展性评价机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2]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9-71.

[5]李天昕.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6]温少芳,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9):62-63.

[7]高田钦.大学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2):32-36.

精品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共享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119-02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高职院校共有600多门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称号,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积极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下面就本人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总结几点体会如下:

一、建设内容要紧扣国家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1 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具有先进性,应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了一个教研室、一个系、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在教学实际中,对教材的选择、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主讲人的确定往往不是一个教师完能够独立成的。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开拓,也离不开教师间的互相配合,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要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要反映出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强调的是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因此,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应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必须、够用”为尺度。突出技能的培养,对于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案的内容要协调一致,要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具有清晰可行的改革思路。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自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精品课对教学效果极为重视,要求教学要有自观性和趣味性。为此,在精品课中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期实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上师生的良性互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材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需求,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但目前市而上的教材多而杂,可以由课题组根据精品课程自编教材或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的内容应该实行动态答理,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相配套的教材却不可能做到及时修改,所以采用动态教材或电子教材也是非常可取的。教材选择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要选择侧重能力培养的实例教材。

5 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要大胆创新,制度灵活不僵化。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成熟的东西不多。应在借鉴国内外的优势上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之路。

二、建设过程要依重信息技术

精品课程的内容最终要在其精品课程网站上,所以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高职高专类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网站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问题:

首先,要突出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在网站的构建上必须充分考虑教与学的互动性,如设置清晰简洁的导航菜单,提供丰富详尽的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以此来体现课程的精品性。

其次,要体现教学资源。在网站建设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占有较大的比重。在资源的选取上,各课程都应提供相应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习题库,以此体现课程的系统性。除了静态资源的使用外,生动形象的实例也是必不可少的。好的课堂录像可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章节的精髓,动态的FLASH可帮助学习者理清程序的执行过程,而在线测试系统则为学习者提供了衡量自身水平能力的标准。

最后,要实现师生的交互。网站必须具有较强的交互能力。通过BBS、实时答疑系统、Email等可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和疑难解答。网站开辟“课程互动”窗口,学习者可通过点击该窗口访问课程答疑论坛。老师以管理员身份登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预留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和设计题,学生以普通用户身份登陆,将自己的答案上传到论坛上,或就学习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交流。

三、精品课程的共享与应用

建设精品课程在于共享与应用,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在积极推荐本校精品课程的同时,国家、各省,乃至各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借鉴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依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适度调整和重组,让精品课程真正进入学校课堂。

精品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05-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发生重大的变革,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对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性

1.1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环境必然会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探索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等,促进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2005年教育部有关意见“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力度。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创新人才,塑造一支熟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1.2 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此,许多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开始启动,采用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专业公用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多媒体课件制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在掌握利用简单易学工具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突出知识点,体现教学经验,生成与教材内容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实验、实训等教学的效果。

2.2 流媒体技术。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录像的网上,必须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录像更加清晰、流畅地在网上播放。

2.3 网页综合设计。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包括课程介绍、主讲简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改研究、授课录像等内容,要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体现网站设计者良好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

3.1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概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反映教学结构的转变。

3.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典型模式。

(1)讲授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主题探究型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搜集网络资源;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参与协商研讨;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并汇报研究成果。

(3)小组协作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学习内容;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小组协商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展示汇报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4.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制定计划、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组织观摩交流等方法。

4.1 制定计划。为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制定有关的计划。

试验目标与内容:试验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按照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表现形式多样、结构体系合理的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具有创新性,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体现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具有操作性,体现实施过程与方法。

精品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精品课程探究

高中化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探究即以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本文就高中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精品课程概述

精品课程就是指一种示范性课程,其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包括一流专业的教师队伍、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精当的准确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合理的教学评价、以及精细的先进的教学管理,另外,还包括精彩的教学实录以及师生之间的访谈等等一些框架系统。

在高中化学中,建设一种精品课程,其内涵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课程可发能力,使得化学教师能够像有关的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教学论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在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授最有价值的化学,进一步让学生在这一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现行的化学课程来说,从其设计到之后的实施,其经历了从课程的决策者到编制者,再到教师与学生,在对于各级的主体在其转化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生成与衰减是并存的,其中对关键的环节就是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就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上,提高其在最终的环节上的生成率以及转化率。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的研究水平,壮大教师队伍,扩大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建设精品课程其最主要的就是要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以化学课程的标准作为依据,进一步开发与运用化学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与设计。精品课程的实施好坏直接就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学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于精品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应该结合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模块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模式,来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以“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哪些影响因素”这节课为主,可以进行以下的流程:

首先是创设一种情境:投影,火箭的发射、焰火、真空包装等,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对反映速率进行控制?

提出假设:通过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影响化学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方案: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比较定量的大理石以及颗粒状的大理石与浓度相同的盐酸反映速度,在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对反映速率的方法进行掌握。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板书将教学的重点进行呈现,促进大家的讨论。

理论的解释:通过投影图表与动画,来帮助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解释,进一步突破难点。

最后总结与提升:结合着幻灯片以及板书,进行讲解中提升学生能力。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其中就重点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对化学反映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对于盐酸盐以及大理石的反映速率有关实验方案进行讨论,等等。对这些探究性规定的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相关科学能力与素养,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实验报告、合作交流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进行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等。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精品课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整合一流的教师队伍以及优质的资源进行精心打造,要建立一种定向开发、进行征集评选、在实践中予以完善结合的一种建设模式。

对于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首先就应该要解决的就是将教师的课程意识予以提高,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是习惯于教教材,过分的注重教材依赖甚至是盲从与教材,仅仅是局限于对于某一节课的一种微观性设计,他们还很难站在课程设计的一种高度,进而来分析化学的核心知识的相关价值,包括应用价值、学科价值、教育价值等,而教师应该将这些价值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整体的设计学科以及模块与单元的教学。此外,教师还存在着个体经验的一些局限性,教师应该突破这种局限。学校应该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培训以及研究与应用进行融合,要对教师要建设一种精品课程予以强化,使得教师更加爱进一步的理解精品课程的相关内涵。此外,还可以邀请有关的专家进行对教师的培训,以及说课点评的相关指导,组织全市的精品课程的相关备课讲座、课例点评、以及教学资源推广、研究课这种“四合一”的一种教研活动。

此外,对于化学精品课程还应该对其教学过程与管理进行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达到一种生态教学的艺术境界。最后建设精品课程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完善教学评价。对于每一节的作业以及检测应该做好设计,做好相关评价。

总之,高中化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工作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的探求相关措施,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打造精品课程,提高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淑霞;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和谐化学课堂[J]

精品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国家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