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1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概念解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就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成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平等,要平等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之困境

先生曾经说过,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 就要触及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传统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灭亡。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甚至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这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默的退场,留下我们慨然叹息。当我们从现代化的大潮中迷茫的抬头之时,那美丽的一切已不复存在,面对曾经的瑰丽文化,内心一片恐慌。为什么情况会如此糟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1.主流文化的冲击。

当21世纪来临之时,现代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样也享受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然而由于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民族文化被忽视和日益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之下,已现衰微、淡化趋势。“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题民族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将他们带入现代化 , 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 却不曾倾听少数民族成员的心声。

2.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然为之。

人的每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且维持行动向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的一种心理动力。当人们处于某种缺失状态之时,他的内心便会有种强烈的渴望,不顾一切的追求他想得到的。但是有时人自身并不存在某种缺失状态,但是外界的压力或诱惑物挑起了人的欲望,那动机便产生了。同样,当现代化的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现出了他们的趋利性,归根到底一句话即:自身利益的驱使,促成了人们的行为。

3.学校寄宿制对文化传承也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学生因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太远,而不得不选择寄宿于学校的时候,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应的减弱。殊不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传承下去,家庭当仁不让的作为首要环境,现在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削弱,成为孩子离本族文化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1.内在动机――文化自觉极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先生在《论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中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少数民族成员是本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得到本族成员的高度认同,并从内心深处感觉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觉自愿的采取行动,加以保护、传承,这种文化传承才最为有效。只有培养少数民族成员的高度民族认同感,使其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机,并且意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文化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2.关键所在――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具有天然优势。儿童从小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一举一动,风俗习惯、节日传统无不对他发生着作用。这种家庭环境氛围的熏染,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氛围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文化的迁移与保护,不能脱离滋养这种文化的生态环境。

3.首要途径――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首要途径。学校应该以他者的眼光,跳出作为“主流文化代表”这一角色,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用不同的民族视角来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之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能够从不同的民族视角来发现、认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4.根本保障――政府制定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文化传承的根本保障。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靠个人、靠学校,更要依靠政府。政府在社会大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社会舆论的领头人和导向者,政府行为无疑成为社会行为的标杆和量尺。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应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现代教学体系当中,实行多元文化教育,让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

[3]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4]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5].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2

家庭传承主要是依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维系和发展的。传统的家庭传承中,文化礼仪、道德规范、生产技艺等传统文化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完成传承的。然而,在当前价值多元、追求高效的时代背景下,“一对一”的传统传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家庭成员关系也因为多样化的娱乐形式而被打破。年轻一代外出读书、打工使得稳固的家庭关系逐步分离,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也因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而陷入困境。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传承是在一种被称为“看不见的文法”的文化监督机制之下得以实现的。[3]这种文化监督机制并非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是民族内生的价值评价系统,是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这些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评价体系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约束力。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民族内生的价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其约束力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内生的价值体系并非唯一的是非判定标准,社会文化传承场域出现危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场域正在不断消解和重构。学校教育因其环境、设备、知识储备等优势,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本文将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为例,系统地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场域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及面临的问题。之所以选择理县桃坪镇为个案调查点,是因为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桃坪镇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是羌族聚居镇,因驻地桃坪而得名,拥有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理县桃坪镇是悠远的羌族文化的“活化石”,羌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羌族文化传承活动也极具地方特色。但是,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现状,使得许多优秀的羌族民间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记录、保存,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传承民族文化积极性和认同感的缺失,使悠久的羌族历史文化面临失传的窘境,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大多依赖于诸如传统习俗、传统节日、宗教仪式等“内生”的文化活动。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被主流文化同化的危险。单纯依靠内生式的文化活动来传承民族文化已岌岌可危。有意识、专门化、系统化的学校教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相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具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场所和约束力,集体的传承平台也利于青年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民族意识以便于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在对理县桃坪镇桃坪小学、桃坪完全小学、桃坪羌族乡中心小学和桃坪农民技术学校4所学校的调查中,共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83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校教育的环境优势民族文化的传承既要靠“传”,也要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继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年轻一代大多都要经历学校教育。通过对桃坪镇所在学校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地处山区、撤点并校等实际原因,桃坪镇的学校几乎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只有周末才回到家里,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地处羌族聚居区,80%以上的学生为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些都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中多为本民族学生而形成的学习团队营造了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浓厚氛围。学校的集体生活和系统的民族文化知识传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启发民族自觉意识。校园的集体环境是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独特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学校教育的主体优势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创新性,他们不仅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同时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更强。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民族文化能否得以顺利传承取决于年轻一代能否接受并认可本民族文化,主动传承本民族文化。通过调查发现,87%的学生认为传承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9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期间,通过系统的民族文化知识传承,能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文化传承是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对人的教育和再教育。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让民族文化得以创新发展,而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复制和传播。

(三)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往往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了解当地的文化状况,甚至教师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在调查的3所小学及1所职业技术学校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少数民族教师占42%,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又熟悉当地民族文化的教师,在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权威,由他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推广,传承效果更为明显。由教师的特殊角色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既能扩大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克服一些民间艺人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文化传承的弊端,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唤醒学生民族意识的目的。

二、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诸多优势,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当前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也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理县桃坪镇的学校当中,也因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师生信息素养较低、教育环境相对闭塞等共同的现实条件,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过程中。

(一)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理论和内容存在缺陷。教学理论更多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而基于本土文化构建的几乎没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尽相同的特点,如何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进行本土化的理论建构尚属空白。在教学内容方面,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过多的借鉴使教材并未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吸收而导致“消化不良”。例如,《理县农村实用技术》《理县民族常识》等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校本教材,但是教材内容多集中在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方面,针对当地文化特色而展开的针对性教育内容较少。教学内容缺乏实际的动手实践课程,更多是以讲述为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很多时候是多年级同时使用,或是多年重复使用,没有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背景作到“因材施教”,也缺乏必要的内容更新。

(二)学校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有待加强。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形式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多集中在图片展示、手工制作,或者在学校文化活动中进行民族歌舞展示。这种静态的文化传承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主动性,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传统的民族文化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模式得以传承和发展。比如,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羌族语言、羌族歌谣、羌族寓言故事、羌族伦理思想等,这些传统羌族文化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得以流传,都是基于传承主体的“活态传承”。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很多是通过阅读书本、课堂教学、民族文化专家或民族艺人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传承,而民族文化的灵魂并非是静态传承形式能够得以实现的。学校教育中的静态文化传承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扫盲”作用,但是在传承文化“魂”中,仍然显示出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何加强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师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的传承主体,虽然经过民族文化传承的培训,但是由于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经验性、原始性、多重性、交叉性等特点,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面前,如何原汁原味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仍然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课业压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活动也大多“流产”。100%的教师认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有92%的教师表示课业压力以及自身民族文化素养影响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质量。在调查的4所桃坪镇学校中,他们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些民族文化活动、艺术表演或图像观摩,这些成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形式。有些学校会邀请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授课,但由于时间限制也不能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系统指导,大多流于形式。系统化、专业化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三、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使价值多元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得以“原汁原味”的传承并发扬光大,值得深思。本研究着重从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亟待加强和改进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师能力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多元整合课程内容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校本教材。在之前的调查和论述中已经提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理论的原创性和本土性缺失,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针对性,也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过多的引用和借鉴导致校本教材的内容并不适合当地学生。从桃坪镇开发的校本教材来看,教材内容多偏重于文化知识的讲解,对民俗、民风、民情的介绍较少。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当地民族特色资源的结合应该成为今后思考和改进的重点。另外,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与其他知识型课程分离,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展开。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情进行普及,同时也要关注传承人的自身发展。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符合教育需要的元素吸纳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并将民族文化课程与其他基础知识教育课程相结合,不仅符合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现实要求,也增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应用性,能够在更多维度进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传承。比如,在语文课、历史课等基础知识课程中,增加羌族寓言故事的学习,在音乐课程中学习羌族传统民族歌谣等,都是将民族文化课程与基础知识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方式。

(二)适度进行民族技能培训随着多元文化的盛行和冲击,“读书无用论”越来越多地影响民族地区年轻一代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56%的人群能够掌握羌族的传统民族技艺,而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青少年中62%的调查人群表示不太感兴趣或不能掌握。部分学生在经过学校的基础教育就直接进入社会,他们会因为缺乏一技之长而显得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回归当地又因为不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失去民族特色、缺乏民族自豪感而面临融入困境。另一方面,羌族传统文化技艺后继无人,急需新生力量的加入。这两方面矛盾能够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调和。在学校教育期间,可以对学生适度进行民族文化技能培训,例如:羌族刺绣、羌族服饰制作、羌族传统饮食制作等手工艺培训,既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同时也解决了民族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

(三)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教师是主体,也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中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文化的基本参考体系。”[目前,学校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素养不足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更多是因为教学任务的要求而流于形式。加强对民族地区教师,特别是非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以及民族文化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他们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势在必行。用自身的感受和专业的民族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无疑是最好的教学范本。同时,要充分发掘学校教师在民族地区的知识优势,利用他们的科研能力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适合民族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以增强民族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结语对理县桃坪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情况调查只是个案,但也表现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因其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理应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但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何处理好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成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传递,而是按照文化适应的规律和要求作有机的排列组合,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作必要的文化要素积累。”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高校音乐;传承;开展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它们之间不断地融合、影响、吸收,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承载着它们的欢乐和痛苦,记录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实际生活,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民族音乐记录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的精髓所在,这种民族的精髓理应当灌输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音乐学院并没有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事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仅局限于当地的民族大众之间的传播。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音乐界人士大力提倡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施行,也有高校积极响应,把它作为必修课开设了,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回应没有普及。很多高校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体系大多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流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只用来作为选修课对待。其他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早,课程也很完善,但是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几乎没有,这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要改变如今的现状和观念,去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离去,民间音乐的歌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渐渐的消失,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靠民间艺人和政府的支持,而要高校音乐教育对此予以重视。(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更多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四)想要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起来。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新颖的音乐作品。(五)大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的一种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开展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意识。音乐的特征就是激发聆听者的情感,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供合适的方式。在校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有着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表达情感再好不过的介质。在高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二)增强民族意识。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比较大,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让大学生接触到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感知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多样化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继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三)开发创造性。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色各样音乐文化,大学生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对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所学习和体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民族精神的提高。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有责任去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让少数民族这朵音乐艺术中的奇葩在在祖国的音乐艺术中盛开,经久不衰。

作者:于佳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02).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馆员能力 图书馆事业 文化遗产 民族繁荣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87

Abstract Ethnic minor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ique to each nation's culture is the common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ulture spirit, national libr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 library faces the dilemma of leads to the librarian import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cause,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better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in minority regions of strategy and its meaning,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librarians' ability; library business;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prosperity

0 引言

作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安定团结、繁荣发展是关键。由于历史能因素,使得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处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而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公共服务机构,能够有效的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使得社会大环境更加和谐,而少数民族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点,是收集、收藏和保护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文献的重要机构。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能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民族聚居区教育、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馆员作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探讨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图书馆员与图书馆事业的共同提升与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发展即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新旧事物相互交替的复杂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注重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事业也得已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少数民族图书馆426个,是解放前14个的30倍之多。②尽管如此,相比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少数民族的图书馆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1.1 场馆数量少、藏书断代现象突出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的数量大大增加,但就整个民族地区场馆分布状况来看,场馆的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馆内的藏书量也较少,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某一历史阶段的馆藏图书过多而另外某个阶段的藏书量却保持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使得图书断代现象日益凸显。

1.2 重视程度低、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对于原本就身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而言,如何有效的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由此,也就忽视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地区即使是修建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在有接待参观任务时才体现其存在的意义,而人们由于读书意识淡薄,也没有业余闲暇时间去图书馆读书看报的习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现代化的自助服务系统应运而生,使读者搜集信息、浏览信息更加便捷,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不能够与时俱进,更没有吸引优秀馆员来馆工作的实力,使得少数民族图书馆的发展步履维艰,起不到担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1.3 地域及语言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居民都生活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特殊地理位置,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此外,很多的民族拥有自己的传统语言,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语言文字及信息的不互通,使得他们缺乏能够使本民族语言转换成外族人所能理解的语言的工具,如此一来,就限制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途径。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语言不通且地理位置偏僻,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流动,有些人即便有志于奉献在图书馆事业上,但基本的言语沟通成了一座阻碍自己行进的大山。

2 馆员能力提升与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系

少数民族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和民族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馆员作为连接读者与文化知识之间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馆员要及时解读并宣传国家部门印发的关于扶持民族图书馆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并能够按照政策的相关规定开展日常工作,其次,馆员要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文献整理、文献归档、及时更新并维护数字阅览平台的正常运行等,以确保少数民族图书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够不断要求自己向多领域专业延伸,如计算机学、情报学、文献学等,真正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发展,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尽一份力。

3 促进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策略

少数民族图书馆是保存、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一扇大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蕴藏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何更好的发展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策群力,提出了更多建设性的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本设施

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是当地人们增长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传递社会和谐因素的重要场所,政府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依照当地的经济实力,划拨专项资金来支持民族图书馆的发展,在确保原有基础设施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购置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创建电子信息库与阅览室,能够紧跟全球化发展的步伐,着力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使民族图书馆更具传承性、特色性。

3.2 构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圈④

在“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建设进入到重要战略期,逐步向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优劣也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少数民族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区域社会发展相协调、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民族图书馆体系。形成以国家民族图书馆为龙头,省级民族图书馆和重点行业的民族图书馆为骨干,国有民族图书馆为主体,民办民族图书馆为补充,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民族图书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⑤

3.3 调整资源结构,突出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地域性、文献资源收藏分散、信息资源建设不均衡等特征,⑥因此,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把充分认识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促进民族图书馆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民族地区的图书馆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扬本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依照当地居民的习惯、传统风俗习惯、阅读能力高低等进行馆藏建设,只有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少数民族图书馆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价值。

3.4 提升馆员综合素养,构建高品质人才队伍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衡量一个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它的建筑风格占5%,文献信息资源占20%,而图书馆员所占的比重是75%,由此可见,馆员的人文素养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是多么的重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员准入制度,使得馆员队伍鱼龙混杂,鉴于此,我们要依法依规尽快完善图书馆员准入机制,通过严格的筛选,将真正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为老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不断加强馆员的业务学习,定期对馆员进行培训,从一言一行细致入微的着手,使馆员的形象深入人心,只有每个馆员的素质都提升了,图书馆整体的工作质量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4 发展少数民族图书馆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留给后代的精神食粮,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代表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图书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窗口,是联系城乡和农牧区的纽带,为各族群众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搭建了平台。同时,在民族地区修建图书馆,能够使更多的读者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人们文化知识的增长、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外,少数民族图书馆在宣传民族古籍文献知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结语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安定团结、繁荣发展是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图书馆作为民族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思想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注释

① 李继晓.论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4):29-31.

② 魏忠.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J].民族研究,1990(6):52-57.

③ 乔雪梅.甘大明.试论民族图书馆的社会责任[J].图书馆杂志,2012(3):17-18.

④ 张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68-173.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权利 保护

在中华民族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来越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界定出发,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如何全方位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一、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界定

少数民族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是少数民族权利的内容之一,简称少数民族文化权。它指多民族国家或国际社会通过国内立法或国际约法形式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方式生活、学习、工作的权利。该定义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从内涵上讲,有三点:(1)权利的主体是拥有、认同该文化的少数民族全体,即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一项集体权利:(2)权利的对象是少数民族文化;(3)该权利是由法律规定的。“法律权利是由法律所承认的意志或法律所授予的权利”没有法律的承认和强制力做后盾,权利就不成为权利,政府和个人可以肆意破坏,使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受到极大的侵害,造成民族强制同化。为了更好地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进行保护,便于执法操作,需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外延,主要有以下几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2)少数民族教育权;(3)少数民族古籍文化整理、抢救、传承权;(4)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权利;(5)少数民族权;(6)少数民族饮食和服饰权利;(7)少数民族节日权利;(8)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作权;(9)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权;(10)其他权利。

二、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现状分析

1.市场经济地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

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物质和文化产品的丰富和物流的发达,交通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外来文化的影响剧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一些民族的语言、服装、民居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如赫哲语,目前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云南基诺族传统竹楼有可能在10年内被内地汉族的砖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忙于耕作、生意,对传统民族节日渐显冷漠,导致传统民族节庆活动逐渐冷清。一些民族文化瑰宝因民族文化老人的即将绝迹,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正在失传。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都由于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而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考验。许多民族工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2.少数民族文化遭受人为破坏

由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得力,一些地方和一些人为了牟利而滥用和破坏民族文化。如随意改变、歪曲甚至捏造所谓“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改变得面目全非;由于管理维护不善,民族文物自然毁损严重,被盗掘、盗卖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散在民间的民族文化文本、字画、法器、雕刻、珍贵服饰、乐器等流失海外。

3.少数民族在现代文化教育方面处于落后状态

我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居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和人才竞争的环境下,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至2002年底,西部有372个县未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这372个县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县占83%。实现“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和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接受现代教育的需要。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问题很多。据《新疆部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调查报告》称,民族中小学毕业生各种技能达到要求者只占5%左右。的小学已基本实现了用藏语授课,但初中以上藏语教学基本上是空白。这种不连贯、不配套的藏语教学体系的后果是,藏语授课的小学生毕业后只能升入汉语授课的初中,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有利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丧失共同文化的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在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地球村’的语言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者奉行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作为民族特征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可以与民族发生分离,只有在共同文化特点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才是持久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根源于共同文化的稳定,民族与文化是始终不可分离的。每个民族成员很容易在其民族文化的旗帜下交流和凝聚,完全跨越时空。从民族心理上讲,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自觉的自豪感,特别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布朗曾以安达曼人德信仰仪式为例,说明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少数民族由于是弱势群体,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亚文化,弱势文化,面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包围,少数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更是怀有特殊的情感。只有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以特别的保护,才有利于保有共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不等同于主体民族(汉族)文化,也不等同于统治民族(如历史上的蒙古族、满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最终产物,其繁荣和发展需要各个民族输入新鲜的血液。汉族文化是主流文化,在同等的条件下,其繁荣和发展不会受到制度、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或者说阻碍因素较少,其权利无须特别的保护。相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极易受到多种客观和人为因素的阻碍。少数民族文化的权利也因此极易受到侵害。只有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以特别的保护,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实质上与汉族文化平等地繁荣和发展,从而有助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

四、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几点意见

1.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嬗变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嬗变,应理解和宽容。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保护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记录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的宽容和理解不是强迫少数民族继续居住在用竹木搭建的房子里,也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青年拒绝外出打工,不去接触现代都市文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只能在顺应现代化要求的前提下才有现实意义,违背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去阻止文化的变迁,只会导致自由的丧失和文化的僵化。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一部分与时展要求不相宜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是正常的,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再生性,我们对其保护可以保留其价值减少其损失。

2.完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制度

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应建立起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协调一致的法律制度,立法、执法要尽量明确、具体。国家的立法要有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特别规定,甚至制定详细的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在国家立法的大原则下,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富有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便于执法,克服目前一些无法可依的局面。以下几个方面是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的:(1)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外延,采取列举加概括的立法例;(2)执法主体要明确,避免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中互相推诿责任;(3)要明确规定法律责任,一旦发生侵权,可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在立法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结合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立法,特别是针对具体少数民族文化的详细规定;(2)要让少数民族尽量有效参与立法。少数民族更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其参与立法,可以减少立法和执法成本,更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3.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意识的宣传

要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树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观念。使人人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内容,做到自己不侵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同时对侵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行为作斗争。

4.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执法者的素质不高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执法者,既要有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有少数民族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又要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等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执法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如云南阳宗海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当地政府不重视占有相当一部分原因。

五、结束语

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情况下,文化的影响和冲突是必然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在和其他文化相互影响中,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才能发展自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正在得到不断改善和加强。但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仅有党和政府以及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从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6]张 钧:文化权法律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权保护[J].思想战线,2005,(4)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6

摘 要:独竹漂运动是贵州少数民主专有的传统类型的体育运动,具有少数民族的特殊性。独竹漂运动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体育运动。独竹漂运动由于其必须在水上,有很好的水源作为基础才可以进行,因此对独竹漂运动的推广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工作。独竹漂运动是运动员通过一颗楠竹进行漂流,是个人参与比赛,通过脚踏来控制方向和平衡,通过小竹竿的划水来进行加速,作为贵州具有民族特色意x的传统运动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特性。

关键词:独竹漂运动;推广;思考

由于独竹漂运动是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运动,其限制因素有很多,比如场所地域和环境条件等,为了让独竹漂运动进行推广,就需要从这些限制因素方面进行思考。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对独竹漂运动的推广进行考虑,并且通过适当的改进方法来帮助独竹漂运动更好的被更多的人所喜欢和接受。

1.少数民族运动重要性

独竹漂作为贵州省一项特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长远的发展历史对于丰富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但是要想让独竹漂运动更好的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就需要改进独竹漂运动中的思想,让独竹漂运动和现代化社会更好的融合,进而让更多的人更乐于接受独竹漂运动。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发展方法才能够很好的帮助独竹漂运动进行推广。少数民族运动具有久远的历史文化特征,在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运动具有很多明显的特征,首先具有民族文化特性,是通过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因此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少数民主运动是可以被很多人所享受的,因此具有广泛的开放性,由于其运动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此外,少数民族运动还具有更多的文化特点。少数民族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具有竞争性,主要还是一种娱乐方式,更多的作用是丰富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新鲜元素。其次,少数民族运动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因此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深深缔合在一起,这才使得少数民族运动经久不衰,同时少数民族运动也代表了广大博远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少数民族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中华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让少数民族运动更好的向社会进行推广,就需要不断的吸收新鲜的文化,能够很好地将新旧文化结合在一起,少数民族运动才能更好的发展和推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被更多的人喜爱,同时也为走向全世界打下基础。少数民族运动的推广性发展离不开三个方面,首先是少数民族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其次是长久以来少数民族运动传统传承方法改革和创新,最后就是和现代社会很好结合的方法。这几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对于少数民族运动的推广是非常重要的。

2.独竹漂运动特点和生存环境分析

2.1独竹漂运动的特点

独竹漂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水上平衡能力的要求,因为其作用点和受力面仅为一根楠竹的宽度,因此需要运动员有非常好的水上平衡能力和强健的肌肉力量,此外还需要运动员有很好的技术基础才能在水上进行各种动作的变化。运动员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也必须非常好,独竹漂运动不仅仅是可以进行速度上的比拼,还具有表演特性。表演者通过独特的技巧表演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比如单腿支撑的漂流运动,在楠竹上进行劈叉,通过一根竹子作为浆来进行水面上的前进后退等运动。独竹漂运动的表演非常具有观赏性,可以说要比杂技表演更为精彩。独竹漂运动在进行竞争性表演时要通过各种跑,跳,转,跃等动作进行整体流线型的表演,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愉悦欢快的状态。运动员在独竹漂运动中同时展现了力量和美,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到一起。独竹漂运动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是专属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独竹漂运动是通过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美的表现,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和生活状态是紧密相连的,是一种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独竹漂运动生存环境分析

独竹漂运动除了和文化历史密切关联外,还关乎价值理想道德等价值观念。独竹漂运动是从赤水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紧密相关的。独竹漂运动更多的是展现了该少数民族的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坚强的品格。独竹漂运相对比较封闭,因此并不是很多人了解这种少数民族运动,它具有自己专属的风格特点,和少数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密切相关,对丰富少数民族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这个日益发展中的社会中要想让独竹漂运动更好的发展和推广,就需要和现代社会和文化进行更好的结合,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改善才能让贵州的独竹漂运动更加长远的发展,也更能让代表着民族毅力和拼搏精神的独竹漂运动进行传播和推广。如今贵州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运动的发展和推广更加的重视,因为其不仅代表着贵州专有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精神,还能够促进贵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独竹漂运动的精彩表现过后,贵州政府将独竹漂表演作为一项水上竞赛项目,该举措为独竹漂运动推广提供了基础和政策支持。贵州省有49个民族,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人群,因此其民族风俗也多种多样,少数民族运动也各具特色。多民族的背景为贵州文化增添了无数的智慧,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作为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有非常深远的历史作用和民族价值。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其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这些和少数民族优良的勤劳好客积极向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3.独竹漂运动的推广

3.1独竹漂运动的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现如今少数民族运动文化资源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因此更有利少数民族运动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现如今独竹漂运动已经被列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非常有利于独竹漂运动的推广。贵州政府部门也更多的从资金上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行支持,并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传统运动进行保护。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大型比赛活动,帮助独竹漂运动更好的被应用,进而推动其发展,同时为了让该项运动更好的传承下去,需要培养一些有潜力的年轻运动员,将独竹漂运动作为一项民族品牌运动进行推广和传承,完善该项运动的规则和设施,并且提供更好的比赛场地等条件。

3.2增加独竹漂运动的表演活动

只有当独竹漂运动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时候,这项运动才不会消失,反而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贵州发展旅游资源也有助于独竹漂运动发展,增加独竹漂运动表演活动,能够丰富贵州的旅游资源文化。表演活动也让独竹漂运动更多的被人所了解,进而传达出坚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结语

独竹漂运动是和贵州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满足了少数民族对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需求,为了让该项运动更好的推广,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