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文化;研究;影响;发扬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忠孝”特别重视。孝文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伴随着我国历史的演进,孝文化不断被继承和发展。现今社会,人们对孝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发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得传统的孝文化很好地促进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孝文化
我国一直以来注重“家国同构”,在这种环境之下,孝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孝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认识。
(一)古代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它为我国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处理、调整各种关系提供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伴随着孝文化的不断发展,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稳定化,“养亲”“敬亲”“顺亲”“荣亲”“祭亲”“念亲”等逐渐成为孝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孝文化在“家国同构”的政治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其鲜明的特征。孝文化是建立在血缘情感上的文化,具有血缘原始性;孝文化规定了父子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具有伦理政治性;《孝经》《二十四孝》等对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应该履行的行孝义务做了具体的规定,具有普遍义务性;孝文化的普遍性,使得它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发挥着良好的教化功能,具有实践教育性。
(二)历代对孝文化的重视和倡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的雏形、汉代的政治化、魏晋隋唐的弱化、宋明的系统化、的反思,总的来看,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理论化、愚昧化和绝对化[1]。先秦时期处于孝文化的雏形时期,在这个时期孝文化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只是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孝”的一些内容而已。汉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治天下”等治国理念,将先秦尚处于雏形阶段的孝道予以实践,孝文化逐渐具有了政治色彩。汉代大一统时期的形成,为孝文化的实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文化的教化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这个时代的孝文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例如,“父母在,不远游”在很大程度上就对人的自由形成束缚。魏晋隋唐时期的孝文化,从整体来看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此时,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对孝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统治者依旧重视孝文化,到了隋唐时期,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佛教的广泛流传,另一方面由于唐朝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孝文化的地位有所下降。宋明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弱,孝文化逐渐的系统化和完备化。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影响,孝文化虽然有积极的发展,但消极方面也逐渐加强。例如程朱理学提倡的“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愚忠、愚孝逐渐的普遍化。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时期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反思,一方面批判孝文化的愚昧性,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的伦理纲常,这些都为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
(三)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孝”
元素殷商时期,卜辞中的“爻”字,是对孝的一种最早的定义,虽然这个时期的孝道并没有系统化,但是人们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孝的意识。《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对“孝”的见解:“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是《弟子规》对孝的解释。《孝经》是我国古代对孝文化详细阐述的著作,书中对“孝”深入细致的叙述,为人们理解认识孝文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对孝的观点和见解,在性善论当中,孟子对孝文化有具体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孝文化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为后来“以孝治天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孝元素,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文化也逐渐成型。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精神。不论对于传统社会还是对于现代社会,孝文化都在塑造个人、约束家庭以及引导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孝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西方国家逐渐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建设,使得人们在正确的意识形态下,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服务社会,孝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能够引导养成敬老爱老的习惯,从而促进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发挥岳飞以及董永等孝子的榜样作用,引导社会大众向名人学习,使得我国的民族精神能够很好弘扬。自古以来,我国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孝文化的核心就是“爱”,利用孝文化能够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的意识,帮助人们树立生态和谐的观念,从而促进人与大自然之间矛盾的缓解。
(二)孝文化对家庭的约束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孝文化的落实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家庭的融洽与和谐对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孝文化在对家庭的约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亲子关系方面当今社会关于父母被子女遗弃、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现象非常多,同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丢弃子女的现象也同样普遍,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造成的,因为孝文化强调感恩,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培养人们学会感恩,从而协和亲子关系。[3]2.在夫妻关系方面我们知道,其实夫妻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不过正是这种不具血缘的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孝文化在夫妻关系中能够起到和睦夫妻、增进情感沟通等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3.在婆媳关系方面作为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派生关系,婆媳关系一直以来在家庭关系中备受人们的重视,由于婆媳关系的特殊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婆媳矛盾逐渐升级,我们知道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对于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孝文化对于婆媳关系的处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婆婆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嫁过来的媳妇,另一方面媳妇要理解婆婆们的辛苦,爱屋及乌,像对待自己父母那样对待老公的父母,这样婆媳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淡化,从而建立融洽的婆媳关系。孝文化对于家庭的约束作用,很好地体现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方面,发挥孝文化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三)孝文化对个人的塑造作用
与西方的社会道德观不同,我国的社会道德与人身心具有紧密的联系,孝文化经历了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逐渐地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在规范个人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对“孝”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能养”(养活父母)、“弗辱”(不让父母感到耻辱)、“尊亲”(尊重父母)———这是对行孝的三个要求,这三个层面的要求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规范的标准,让人的行为无论是从行为方面,还是从言语情绪方面,都能够达到“和谐”,从而进一步使得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个人性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在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当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德行以及品行方面,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对自己进行要求,这就有利于人德行的塑造[4]。人们从性格和德行等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将有利于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达到和谐的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发扬光大
(一)以孝敬规范家庭成员行为
孝文化强调感恩,家庭成员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它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和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构成,当复杂的多元化的家庭成员共处一室之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对于这些矛盾和纠纷的处理,我们需要有相应的规定和准则进行约束和规范。传统孝文化中所倡导的“三从四德”,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这种规范性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孝文化中的感恩元素,用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孝文化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不孝、愚忠以及愚孝等现象的出现。
(二)以孝敬促成良好人际关系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另外,由于深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物质至上的现象渐趋普遍化,人与人之间关系渐趋物质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提倡互尊互爱,因此,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学习,为人们的社会人际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让人们在人际关系当中感受到爱的存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利益矛盾等的产生,从而用孝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以孝敬形成社会行为示范作用
当今社会长幼、家庭等矛盾突出,我们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活动,引起人们对孝文化的重视和学习,让人们加深对我国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社会大众正确孝道观念的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孝文化的教化功能,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作用,用孝文化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5]。
(四)以孝敬构建和谐社会
利用孝文化促进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的建立,利用孝文化对个人进行塑造,利用孝文化对社会进行引导,以达到家庭成员行为的规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行为的示范的效果。发挥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重要作用,用孝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从而加强对社会行为和道德的规范,营造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氛围,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化解,从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7,(2).
[2]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5).
[3]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J].社会工作,2007,(2).
[4]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2
关键词:清朝;孝文化;研究
一、清朝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之一
中国在历史上就对孝有深的研究,也对孝的行为一直推崇。不仅只看到德性,也注重孝的行为。在古代选拔官吏孝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从我国的汉代开始,就有过举孝廉。直至发展到清朝,清朝把它发展为科制,孝廉方正科是清朝科举的一个重要科目。顺治皇帝统治时期,举孝子授官的事情就发生过。而孝廉方正科是从康熙六十一年开始的,皇帝当时把孝的行为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能够获得推荐资格的因素。在清朝统治期间,利用孝悌来考察朝廷官员,还有通过孝悌察举当官的人不在少数。尽管这种方式不是主流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是选拔官员比较常见的方式。如果通过孝悌选任的官员,为官后会传播孝道。对孝行进行宣传和褒奖,并且能够言传身教。利用孝这种文化来教化百姓,能够联合统治者,不仅敦化民风,还能够配合统治者进行管理。
二、清朝统治者以身作则
践行孝文化在我们国家的清朝时期,统治天下的思想是孝文化。清朝的皇帝也亲自示范,给国家的臣民做出了榜样。汉族的先进文化对清朝的统治者有很大影响,他们比较倾慕。清朝满足入主中原以后,对先进的儒家文化以及道德等都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里面,孝应该是最核心的内容。孝不仅让统治者所学,同样为他们所用,他们在统治国家的时候利用孝作为思想武器。让社会都学习孝,并形成孝文化,形成一定的氛围有助于国家的统治。儒家文化思想中有很深的理解,尤其是对孝文化的理解,它更是当时社会中主流的认识。清朝的清世祖和清世宗都对孝经做了注释,并颁布天下。在清王朝统治的时期对孝十分重视,让整个社会对孝都直观了解。就连皇非常重视孝,延伸到大臣和子民,他们把孝形成一种风气,让大家都去准守,这样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下过关于孝的圣谕,来倡导孝的风气,因为统治者非常清楚孝对于他们统治国家的重要性。让大家做个有孝行的人,能够忠于国家和皇帝,能让老百姓成为顺民。
三、清朝对孝行的褒奖方式
清朝统治期间,对民间百姓如果在孝上面做的比较卓著,朝廷会对他加以表彰和奖励,不仅给他们建立牌坊,还会给他修祠宇,对他还会以银两赏赐的形式给予奖励,还会有段匹等形式的奖励。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家都能够效仿他,都能够行孝尽孝,让孝义风气倡行。清朝的顺治皇帝就曾给孝子建立牌坊之事,而且在形成定制,用来鼓励后人。给孝子赏赐银两是对孝行为的鼓励。皇帝不仅对百姓这样,对宗室内也是一样。如果孝的人生活上有困难,不能够生存,清朝当时的制度还存在赐予口粮,让他能够生活下去。孝子在清朝的朝廷中表彰,渠道很多,比如赐予匾额,还有制词章等等,以及题名方式进行奖励。这些行为的目的性都是想弘扬孝的行为所做的措施。在生活当中不断树立典型,树立模范,用这些孝的模范进行对人的教化,对民众的教化。而且在清朝注重养老,以及敬老的风气,对老人比较尊重。康熙皇帝举办过千叟宴,这一行为正表示清朝对养老敬老的重视。
四、清朝对“不孝”的法律约束
我国清朝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不仅倡导孝文化的发展,鼓励孝行为的开展,而且还对孝进行了法律上保护。对于不孝的人和行为作出相应的制裁,从清朝的法律上面就作出了规定。如果不孝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惩罚,能够真正让父母以及长辈的权益得以维护和保障。例如:孝经中所说的“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这都是对不孝的行为作出鄙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孝是多大的罪过,在清朝法律中规定十恶不赦就有不孝行为。尽管在清朝法律对不孝有很多惩罚,法律也是相当严格的,如果法律与孝之间发生冲突,那么法律会让孝先行。孝道的地位是第一的,法律也是为维护孝道地位而设立的关于孝的法律。清朝对不孝的法律约束有助于孝文化的推行,更利于国家稳定。
五、清朝对于“孝”的伦理
约束孝在清朝不仅有法律的约束,也有它的伦理要求。而伦理和道德是不同于法律,它没有强制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形式更多是以舆论和教育完成。从教育观念上清朝把孝文化深深根植于国民教育当中。如把《孝经》作为学校的讲授内容之一,而且清朝不仅是学文的,包括武生都要学习《孝经》。认识到了孝是做人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在扩大它的影响力度,让孝走进每一个家庭,在社会当中形成孝的风气,让社会舆论对孝进行传播,不仅利于孝的传播,还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因为人们受到孝文化的影响,相继效仿,能够引导人们改的坏毛病。让人们自己内心都有有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让社会局面趋于稳定化发展。
六、结束语
清朝统治期间,对孝文化不仅有很多研究,更对孝文化非常推崇。选官上面以孝为一个考核条件,并且统治者也亲自践行孝的行为,做出表率。在朝廷和民间都对孝行为做出褒奖,奖励方法甚多。孝行为可以说在当时及其盛行,如果不孝会有相关法律制裁。社会需要孝行为存在,更是清朝时期对孝伦理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孟森著.清史讲义[M].中华书局,2006
[2][(春秋)孔丘著],耿葆贞注释.孝经[M].新华出版社,2003
[3]肖群忠著.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4]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6]谢宝耿编著.中国孝道精华[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3
近年来,县老年学学会联合县老干局、老龄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有无现实意义,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今后应如何引向深入?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县城及周边的几所中小学,与参与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讨论。集大家所言、所为、所思,汇集成《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与大家共酌。
一、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1、孝道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内在柱石,传统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党的十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大力弘扬和践行孝道文化,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一步拓展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内涵,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只有加强青少年孝道教育,培养青少年孝亲敬老的优良品质,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2、孝道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小轻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爱心,孝敬意识相对较差。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
3、孝道教育是解决青少年孝行缺失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日益发展进步,使学校、社会、家庭无形中削弱了对传统孝文化的教育。于是各种不良孝道观越来越年轻化,使青少年孝道伦理缺失。青少年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自爱,缺乏大爱。这样的思想传承毒害的不是一代,所以加强孝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
4、孝道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需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一中国力量就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小孝事亲、大孝为国”。孝道教育从少小抓起,奉亲敬老从小事做起,这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社会、爱祖国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巨大的助推力。
5、孝道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心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爱心品德的形成,应该由表及里、由亲至疏、由家至国,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再将爱的感情如同水圈一样,由小到大,一圈又一圈地波及开来。
培养孝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感恩之心才会延伸到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从而才会使孩子放眼乐观天下事,爱心善待世间人。
二、在校园中开展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搞好调查
1、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及孝亲敬老表现的一般情况。我们通过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一般情况。通过座谈交流,初步发现我县城区各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诸如亲子关系等总体上基本是健康的、正常的,但在孝敬父母、长辈等道德表现方面,似乎与学校的教育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在师生印象中在校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未必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解学生孝亲敬老的孝行表现,我们又开展了各中小学全校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将问卷内容按“尊敬长辈”、“关心长辈”、“与长辈沟通”以及“分担家务”四个部分,共设计了10个学生便于回答的“孝亲”问题,在城区10所学校近500名学生中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汇总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各校学生及部分家庭在孝亲敬老方面的大体情况。
(二)问题分析
学生在“孝亲敬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分为“叛逆型、依赖型、奢侈型、自私型、冷漠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曾狭隘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孝顺父母。
2、知行脱节。多数学生知道体贴父母,关爱老人的道理,但缺乏行动的自觉。
3、认识错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大人的事,自己还是学生,需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抚养、呵护,自己还没有能力孝敬父母,等自己长大成人再尽孝也不迟。
4、认识失误。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一味迎合子女的无理要求,对子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致于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都是小事,长大了就会知道孝敬父母了。有了这种思想,家长就疏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客观地造成了孩子的不孝行为。
(三)几点作法
针对上述情况,在对青少年孝亲敬老教育中,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上加强宣传教育,更注意努力创设有效载体,搭建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
1、举办作文大赛,学生人人参与。为了更好地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县老年学学会会同县老干局、县老龄办、县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在县 移动公司大力赞助下,于20__年9月举办了“移动杯”《镇安县首届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涉及了镇安城区十一所中小学校,有9000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会与各学校教师共同组织对优秀作文进行了评选,并在县二中召开一千多名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颁奖大会,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对优秀者进行了奖励。这次活动,历时一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大赛,使孝道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使学校孝道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常规内容,并纳入了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2、利用县关工委、教育局、科协、老年学学会联合举办的《镇安县中小学生科普夏令营》主办《孝亲敬老》讲座,用现实生活中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孝道文化进幼儿。2013年“六一”儿童节在县欣星幼儿园、东坪春晖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孝心”活动。让孩子们向长辈献上自己绘的画、拥抱长辈并亲吻,使到场的幼儿家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孝心,也使幼儿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
孝道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反躬自问,开始检讨和纠正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一些家长感动地说,孝道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好,它使孩子们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读书,报效国家。
三、孝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引向深入的思考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延续下去的德育工程,它没有捷径可走。怎样才能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对青少年爱心孝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抓好以下措施。
1、扩面延伸 在城区中小学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大赛的扩面工作,将大赛从城区中小学扩展到农村中小学,让全县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将获奖作文结集出版,还选拔出最佳习作的践行者,在中、小学校巡回演讲。
2、抓好基地 不仅组织作文大赛,而且要引导学生践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学校在校园的相近社区、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学校与社区互动,定期组织学生为基地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如清扫庭院、整理房间、提水拾柴、清洗衣物等献爱心活动。常年坚持,届届传承,基地不变,让践行的学生争心小使者、为老服务小义工。
3、开展“三进”
(1)孝道文化进课堂。各校以《孝道十八课》为基本教材,在政治和思品课上学习。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小故事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功能。通过晨会、班队会、辩论会、绘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内涵与阐明的道理。(2)孝道文化进家庭。“孝”文化教育根本在于示范传承。从小在孩子以上中播下孝的种子,靠的是成人的示范教育,身体力行。为了让的孝道教育走进家庭,每周末要求孩子回家后必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做记录,班里进行评比,以激励孩子积极帮助家长做事的兴趣。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夸夸咱家小孝星”的征文活动,评出优秀者请进学校给学生演讲。
利用特定节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逢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学校倡导每个学生为这长做一件“感恩长辈”的事。(3)孝道文化进心灵。举办“学会感恩,立志成才”、“让孝心飞扬”、“孝心,在这里闪光”的报告会。给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孝的种子。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4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首。孝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孝德教育应该按照德育规律进行教育。德育规律主要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基本环节,因此孝德教育也应是由易到难、从近及远,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模式。目前大多数学校孝德教育工作会出现一种通病:一是起点很高,只是做一些“听起来激动,做起来没用”的事情,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严重脱离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二是步骤跳跃,想一出是一出,不能很好地贯彻孝德教育工作。这样往往导致教育反馈的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效果。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的感情,应当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百善孝为先即是如此。所有的美德,都是由孝德产生的,只有先做到小孝,再培养大孝,最后才能谈至孝德。
二、孝德教育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孝德教育本质就是引导学生修养孝德的过程,究其而言,孝德教育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重点在实践活动上。然而在现阶段,孝德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只做表面工作,说一些小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的大道理,没有实践教育,小学生无法理解,更加不能深刻体会。“孝敬父母”“爱父母”,对小学生来说原本就是个不太明确的概念。所以,孝德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以实际的生活实践、生活实例为基础,通过实践去理解孝德,并且再把理解感悟反馈到现实生活中。既然一切孝德源于生活,最后也当然会落脚于生活,这样才能把孝德教育落到实处。父母养育孩子,孩子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理所应当的。孩子表露出对父母的孝,这是一种真情的表达。孝德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性,“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些需要学校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种孝的本性,并付诸实践。要采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典型生动的生活实例、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增强孝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孝德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主
小学孝德教育既包括学习孝德理论知识,又包括现实生活的孝德实践,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原则。但是,当前学校孝德教育大多是理论性灌输,即使是没有接受过丝毫理论教育的人同样可以将孝道践行得非常好,可见理论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懂得孝德理论知识却不懂得践行,仍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孝德教育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发展起来,广泛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孝行??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提升脑海里所形成的孝德意识。对此,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孝德教育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例如,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一日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尝试扮演父母,通过亲身经历体会父母的不易,深刻体会到为父母尽孝的必然性。孝德源自内心的朴素情感,孝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愿意行孝,主动行孝。
四、孝德教育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其实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行为养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榜样的模仿,父母、老师、其他长辈或者优秀的同学,都可以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而在此阶段,习惯一旦养成将难以更改。父母很自然地成为孩子们模仿和学习的第一榜样,对孩子的性格品行起着决定性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深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更容易培养孩子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因此,父母就要身体力行,所谓父慈子孝,要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孝德形象。同时还要注意,家长起到的榜样示范作用必须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要有耐心,更要细心。学校也是除家庭以外的主要教育场所。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征选活动,通过孝德教育课,使学生系统学习,在活动中了解孝德文化的由来、历朝历代的孝德故事;通过走访身边“孝子”,体验孝的这一实践活动来激发孝德情感,修养孝德习惯。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5
关键词:脑白金;生产者式文本;广告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78-01
在中国广告市场上,“脑白金”广告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另类。从2002 年至今,脑白金年年在“中国十大恶俗广告榜”榜上有名;也正是“脑白金”的“恶俗广告”持续不变的广告词和对受众高密度的轰炸,让“脑白金”行销10余年,创下几十个亿的销售额,成为保健品行业市场销售成功的奇葩,“脑白金”广告动画篇更是被归入十年来最具销售力广告的第一位。
对于这个“恶俗广告所创造的商业奇迹”,多数解读大都从广告作品本身的角度出发,对广告本体(包括创作、语义)及其广告理念发表各自的观点。作为市场主体和传播主体之一的受众,在其中却是几近失语的。在广告传播中,意义是通过受众创造出来,而不是直接向受众灌输进去的。广告如何到达并影响受众,对于广告效果的实现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对脑白金文本传播过程进行符号化的解读。本文试图用“生产者式文本”理论对脑白金长达十年的行销奇迹做一简要分析。
脑白金:另一种“生产者式文本”的效应。
约翰・费斯克在研究大众文化时,借鉴巴特的可写文本(作者式文本) 理论提出了“生产者式文本”的概念。这是一种大众性的作者式文本,既通俗易懂又有开放性。在这种生产性文本的基础上,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意义、和身份认同。
生产者式文本为大众生产提供的可能是完全被动的,它并未“要求”受众采取主动行为自己创造意义。它允许并提供差异,但不强调差异,相反,它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这种过度的浅白、庸俗和陈词滥调,又极其能适应僵化、被动的受众,以其通俗和抽象化为各种文化程度和层次的人所理解。
这种“生产者式文本”又是一种量化模具化的生产,反映了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实际充当了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状态,最终的目的则还是和商业利益挂钩。但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文本又体现了它自身的贫困和互文性,意义的流通必须在多文本中立体式的、彼此照应着完成。
一、“脑白金”:文化与符号再生产
“脑”是人类的最高级器官、是智慧的象征, “白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更是奢侈、高贵的代名词,同时也是持久、值得信赖的保证。“脑”、“白金”这两个“所指”所指向的“能指”的高级、贵重,通过史玉柱的精心组合,被导向一个与这两者毫不相关的东西上去,这种文化与符号的再生产更显出“营销高手”史玉柱的功力。因而,通过大众对脑白金的消费过程,也是在这种既有经验上的生产式解读文本的过程,“松果体素”脑白金堂而皇之的荣登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销售冠军宝座。
二、给爸妈送礼:“礼”文化和“孝”文化在消费中再现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尚礼是延续不变的习俗,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于是礼品定位成为商家的宣传促销中惯用的手段,而“脑白金”更是其中的始作俑者和佼佼者,因为“脑白金”广告恰恰暗合了传统的“孝”礼仪,“孝敬爸妈,脑白金”。在其广告符号系统中,子女们提着“脑白金”回家,父母便乐不可支扭来扭去,“脑白金”俨然为人情日益冷漠的现代社会开了一剂亲情良方。商品本无情, 广告生其情; 品牌本无意, 广告植其意。 “脑白金广告”是通过文化魅力赋予了产品和品牌这种中国人最重视的情感, 由此达到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由于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身份认同,这种通俗易懂又有开放性的文本让中国的“父母大众”们在对脑白金的消费过程中来进行生产式解读也就并不困难。
三、浅白:你懂,我懂,他也懂
广告,说到底只是营销的一种手段,其好坏应以销售力来衡量。广告面对的是大众, 而芸芸众生俗者多。中国是个大国, 人口众多, ,造成了消费阶层的分化,绝大多数文化和收入层次低的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力很弱。脑白金CF片中的 “大山版”和“老头版”,都直白、俗气,演员一副娘娘腔,市侩形象十足,但却很有生活气息,易于理解,成为促进销售最好的力量。因而从广告服务产品的角度说,脑白金广告是成功的。当然,若由主张处理方式同内容同等重要的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赫评判,恐怕他还会要求脑白金广告在创意上多下点功夫。
费斯克认为“大众传播像两人对话一样,是一种协商、互动、交换的活动。”传播过程中,只有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传播效果才真正得以实现。“大众文本展现的是浅白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则留给‘生产式的读者’去填写自己的社会体验,从而建立文本与体验之间的关联。”传播者一旦发出信息,这信息就与传播者无关,接受者会以自己的文化图式和期待视野进行解读,从而生成各种各样的意义。脑白金广告体现的这种过度浅白、庸俗、陈词滥调,极好的适应着僵化、被动的受众,以其通俗性为各种文化层次的人所理解。因为了解,所以流传。你懂,我懂,他也懂,脑白金的命名优势在于通俗、响亮,朗朗上口。
四、互文性:多文本实现意义的流通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专门针对老人子女看的广告,让脑白金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礼品之一。也正是这充满霸气地同礼品之间划上的等号,塑造出脑白金与众不同的形象,使得消费者想到礼品就会想到脑白金。后来干脆直接提醒受众,“孝敬爸妈,脑白金”。把目标受众直接转向年轻人,把脑白金定位为礼品,让年轻人把脑白金当成礼品购买,送给父母、年长的领导或者师长。
中华民族是注重感情的民族, 传统道德的五伦中, 尤其注重父母与子女的人伦关系。“父子有亲”就是父慈子孝, 把“孝”看做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当然, 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于孝的认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孝”, 它与现代商品和符号社会一起, 有着新的内涵和意义。广告商通常会把自己的商品包装成是维护亲情, 表达“孝”的符号。
消费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即消费就是一切,所谓“我消费所以我存在”。法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认为, 消费的逻辑就是符号操纵, 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我们消费商品, 首先要的不是商品的功能作用, 而是情感的含蓄表达。我们购买产品还是消费产品,都可以在自己的“情感场”中赢得一份地位。我们对于别人的情感归宿, 也可以由这类商品代替。这样, 商品在我们和别人中间流通的过程就增加了情感的附加值。你要对父母表达孝心, 而父母“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广告商不失时机的打出“要‘孝’就要送健康,送心情,送年轻”, “年轻态,健康品”的大声吆喝既换得了父母收到脑白金时的欣喜,又和年轻人孝顺父母的心情极度契合。如果说单纯的“脑白金”三个字还不足以换取行销多年的市场神话,那么加上这种“礼”、“孝”文化的互文互补,则非常完美的将脑白金的品牌内涵在多文本中默契的完成。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石文钟.对“脑白金”广告语的符号学解读[J].青年记者,2008(4).
[3]叶茂中.将“俗广告“进行到底[J].品牌真言,2002(24).
[4]沈松华.试论网络新闻的可写文本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段D,王凌.土广告打下大市场[J].企业文化,2002(8).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6
关键词:教育;护理;孝为先;实验教学;综述文献
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于儒家伦理思想之首,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关系的道德准则。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质是以孝行为为基石[1],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仁、礼、德,正如中国历史学教授钱穆所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其他的一切德行都根源于此。护理学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在十九世纪就指出,护理专业是充满仁爱的特殊职业。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因护理工作繁忙忽视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甚至引起护理缺陷和纠纷,影响护理人员的公众形象。护理人员倡导孝文化,是对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内在素质要求,也是人文关怀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护理专业护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多年护理教育只重视护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护士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2],在忙碌的护理工作中更易出现护患纠纷。文献调查显示78%的护士对护理人文文化知之甚少;91%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规范的护理人文课程学习[3]。护生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与患者沟通不良。
二、孝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孝文化与护理相关研究主要是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即教育思想与护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方面,加强护生对孝文化的理解[5]。中国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6]。加强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更加急切的需要一只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护理专业队伍,也对护理教育人文文化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的护理教育只注重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挥[7],护生在护理操作技能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的情感,与患者沟通效果不佳[8],虽然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重点强调了告知操作注意事项和解释目的的重要性,但护生在实训中往往生搬硬套,呈现的是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缺乏情感的人际沟通,体现护理人文关爱不够[9]。据统计在护理缺陷中,大约有55%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较低和敬业精神缺失所造成[10]。国内外研究[11]表明:在护理操作技能中实施有效护理人文关怀,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2,13],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措施。崇尚儒家百善孝为先思想,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为临床培养具备护理人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现代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孝文化在护士人文修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施方法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凸显护士人文素质的课程《护士人文修养》中,对涉及护理伦理和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的讲解、灌输“百善孝为先”的思想,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学生阅读,强化理念。研究的对象是15级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对300名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已经融合教材,完成灌输和理论部分的深刻讲解,将编印的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借助信息化设备传给学生阅读,如网络QQ等,不断增强孝为先的理念。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护生将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在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进行“百善孝为先”思想的干预,同期通过《当代学生孝观念现状调查问卷》、《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作进一步的研究。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没有进行孝文化的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实验组“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融合教材《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孝文化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通过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进行考核,并举行护士礼仪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评价。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实验组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百善孝为先”思想,通过期中和期末操作技能考核以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文关爱和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通过《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研究。
(二)应用效果
1.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
护士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是护生将获得的知识经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表达。护生对孝文化的认知是其表现出良好关怀行为的必要前提。经研究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大大提升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在进行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考核及护士礼仪大赛中,实验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孝文化有助于培养护生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14],从而提高护理关爱能力。
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教材,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不断增强护生孝为先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不断强化孝文化理念,增强护生服务意识。期中和期末护生护理操作考核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效果评价,发现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人际沟通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通过角色互换和纠错法,不仅使护生深刻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了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提高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兴趣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编印孝文化等宣传资料,使护生注重养成教育,在角色扮演和互换角色及纠错法的实验教学中,培养了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组织护理技能大赛中参加报名和获奖的护生中,对照组的参赛和获奖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语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爱的作用和地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15]。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思想应用于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与传统护理实验教学进行对比,以研究“儒家百善孝为先”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先驱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是充满爱心的行善之事”,在当今护患沟通矛盾日趋尖锐的新形势下,在护理实验教学中提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培养护生“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同时养成“百善孝为先”的思想。
经研究表明孝文化促进了护理专业学生规范操作行为,自觉履行护士义务,在护理实验操作练习中避免生搬硬套、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或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体现了护士关心照顾病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仅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和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有效降低护患冲突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升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汪永丽.道德讲堂讲稿选登,2015(8):32-33.
[2]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3]席波,李军,孙付胜.试论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文素质的要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7):446-447.
[4]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61-62.
[5]朱明霞.护理教育与仁爱关怀[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737-1741.
[6]中国新闻网.老龄委: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2012-09-05).
[7]贾启艾.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护理事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100-101.
[8]王文生,邪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9]李卫君.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J].现代护理,2010,7(27):89-90.
[10]胡爱明,刘耀辉.护士人文修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
[13]王菊吾,陈爱初,胡安瑜,等.住院患者对护士关怀照护需求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5,22(1):34-36.
[14]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3A):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