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1

大学生 科技 创新 重要性 意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智能化的技术成果已遍地开花,高新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需要针对严峻形势做出自身的改变。现在的岗位设定都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合理应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基本形式,努力通过自身转变就业方式,同时改善社会就业形势,迫在眉睫。

2、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生产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最基本的培养基地,对于发展科创型人才应该担起主要的重担。青年强则国家强。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经济的成功转型都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型的建设人才。只有通过培养现在的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才能为祖国未来的科技建设提供助力,做出应有的的贡献,才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各个产业的不断创新,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分析

1、具有创新的热情,缺乏坚持

创新不仅仅需要灵光一现的感觉,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要学习肯定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然而,当代大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的热情,却没有对于科技创新坚持下去的勇气。三分钟热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仅有了热情,不能投入到实际中就是虎头蛇尾,到最后不能坚持,选择放弃。这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自身阻碍。

2、不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进行合理创新

作为在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去发展个人爱好。现在网络的普及,让传递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不断补充知识。然而,面对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获取的信息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有所突破。大学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资料供学生查阅,给当代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优越的条件。但许多同学却不能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用学校的资源,这也是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对于身边的资源不能好好利用,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意识认识不足的原因。

3、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吸引力不足

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创新能力却很少有学生掌握。现在的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导致大学生的科创意识缺乏。大学中虽然有创新的条件但很少有学生接触到创新,周围同学创新意识缺乏,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兴趣。一提到创新,学生就会认为比较困难,很难着手。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产生兴趣就需要氛围,而不是抵触。由于创新气氛不浓郁,所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4、对于创新认识不足,不知从何下手

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有很多同学对科技创新抱有一定想法与尝试,但仅仅在灵光一现,并没有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内在的精髓,认识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更不会利用好身边的有利环境,最终导致了许多人仅有想法,并无实践。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接受更多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变化趋势。不仅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下手去做的思想准备,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出来。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据了解,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根本没有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许多学生以为,他们高考之后到了大学可以自由放松而不是如高中一般拼命学习,所以思想上懈怠,学习能力和探究研发能力也随之减弱。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意义,指明高等教育着重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阶段。

2、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竞赛和创新成果学习培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社团活动层出不穷,竞赛也慢慢增加。但是关于科技的竞赛却鲜有耳闻,而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观摩学习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的根据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对于各类竞赛,要让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动脑动手,而不是整天漫无目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更不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去遵循老师的意见,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学要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不是只会学习、玩闹的学生。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即使开展各类竞赛,也难免会不想参加,怕自己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大宣传科技创新的好处,强化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改善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方面能力缺乏的现状,同时要不断深化这些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将科技创新的意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晗,张婧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2013(27).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3]温习勇.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1).

[4]陈志瑶,程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8).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2

摘要:数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的发展成就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又推动了数学的飞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传授好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立足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此,结合数学课本中的科技素材适时地渗透科技教育、树立学生为科学而献身的理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从而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数学;科技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工具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数学的发展成就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又推动了数学的飞跃。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如何学好数学,更会用好数学。引导他们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付诸于科学的发明及创造,为科技的腾飞插上“翅膀”,为科技的提升补充“血液”。离开了数学作为工具,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下面,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谈谈我的体会。

一、把握时机,适时地渗透科技教育

数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将科技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科技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力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学科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有机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素材,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应有的数学知识,而且从中学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以数学为“载体”推动科技的高速飞跃。

二、利用素材,激发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

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课本上的纯数学知识的讲解,却轻视课本阅读材料、例题和习题中科学素材的使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事实上将鲜活的科学素材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材,通过相关数学史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特别是利用典型问题,介绍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定理、公式产生的背景和探究过程,可以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源,启迪学生的科技思维。结合以数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介绍这些数学家的生平数学成就和对数学的追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良好科技品质;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探讨如何深刻挖掘数学教材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更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在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技意识的培养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与授”关系,其环节主要体现为师主动与生被动,其过程均以老师为“轴心”在转,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线,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犹以教师单枪匹马唱独角戏式的讲授方法居多,其教学教法均以“满堂灌”和“填鸭式”为主,以题海战术作为训练的模式,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然而新课改模式下不仅要求教师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树立以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为主的教育理念,实现这个理念的转变实质是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师应理性引导好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才能真正的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同时,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教会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因此教师角色和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垂炼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并且新课程理念提倡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些理念老师们都能铭记于心,在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的双重影响下,特别是在我们西部地区,虽然新课程的改革已历经数十载,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普遍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多数数学老师的教学手段都是在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教学方法均呈“穿新鞋,走老路”的态势,没有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之余,呼吁我们数学教师应理性回归课堂,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感同身受,把真正的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这对提升孩子们自身素质将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合作中创新,在合作中收获成功。这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作好了强有力的铺垫。

总之,数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要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和教育改革,大胆地进行教育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精准定位构建多层次中西医结合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实践保障体系的研究”(编号:XJK016BGD046)和2015年度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015-JG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53-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方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国内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本科生参与科研技能训练是医学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MargaretL.A.MacVicar教授就提出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他相信学习来自于实践。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十分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综合性大学本科学校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更甚至,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而且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但他们对于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认识有限,科研创新意识匮乏,动手能力较弱并且独立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的能力较低。在毕业后除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从而获得良好的科研培训外,绝大多数学生难以得到规范的科研培训及科研实践。因此,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强调:“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二、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我校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相应开展了一些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经济环境及就业实况,探索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建立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

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要激发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展“本科生知识论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及参与科研的兴趣,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和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依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网页建立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向师生公布开放,科研招募平台是本科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建立将科研项目引入科研招募平台的良性发展机制,教师可把自己的科研课题挂上网页,实验室定期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题目,招聘符合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同时提供一定的劳务费,符合条件的本科生都可以去应聘。

2. 本科生参与科研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科生参与科研一种培养科研人才的新模式,是科研工作的新鲜血液,为保证的长远有序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培养模式,使得管理规范化。

(1)构建本科生科研团队培养体系。本科生科研团队培养,从本科科研团队的选拔、招聘、培养、升级、退出机制等方面应建立完整的实施过程。首先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展“本科生知识论坛”,培养低年级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指导低年级本科生查阅医学最新进展的且有较高影响因子的中英文文献和综述,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同时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和综述还可以让学生翻译、制作成演讲课件进行汇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及参与科研的兴趣。有兴趣报名参与科研团队的学生往往多于实际实验需要的学生,受限于实验规模,盲目实施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太现实,以尊重兴趣,自愿参加为基础,择优选拔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本科在校生。以下三方面是选拔的主要指标:①曾参加过创新训练、学术创新与研究、文献检索等活动或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活动或课程可使学生快速熟悉科研内容和工作方式,从而快速融入科研团队。②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且空闲时间愿意奉献给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科研实验有可能安排在寒暑假、周末的时段进行,所以需要牺牲大量的空闲时间来完成所设计的实验。③真正热爱科研的同学。因科研需要经常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重复而又细致的实验和枯燥无味的实验数据打交道,有些因一时激情而加入科研团队的同学,面对如此情形,不禁激情迅速退却,半途而废。

(2)完善本科生科研团队的招募机制。选拔出适合的人才,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招募流程,从源头上对科研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把关。结合学生的自荐书及每学期的各科学业成绩给出综合评分,如有参与过科研活动并有相应成果者可相应加分。并结合后续的面试环节给出综合评分,决定是否合格,从而为本科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综合素养及智力支撑,同时要特别注重团队成员的新老衔接。

(3)完善本科生科研团队培养机制。为保证科研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考核、退出机制。选拔合格的学生,结合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必要理论和制度培训后,将参与实际的科研活动,参与者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以真实的科研活动为基础,形式上参照研究生管理,在课题深度、难度上将适当降低,让本科生真正参与科研活动中。本科生科研团队精神和文化将激励和敦促团队成员,促使学生在参与基地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一定要结合规范的考核机制,对参与者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估,对其课题完成情况,通过墙报、论文摘要、论文等形式进行评比,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激励、鞭策的作用,优胜劣汰。

三、提供足够的科研实践场所

通过建立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招募平台,依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设立科研项目开放性课题的形式,结合本科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由点及面,广泛地促进我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探索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优势能力发展及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新途径。

四、本科生科研团队的导师遴选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之后其他大学等纷纷仿效。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在本科生中设立导师制,而后其他大学相继推行并取得相应成效。这种基于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通过聘请相关专业并有经验的教师,主张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师生搭配,构建了一种基于师生心灵互动的新型“导学”关系,明确导师的工作目标和职责,规范导师的聘任与管理,通过实行导师制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科研活动中一系列的问题,如文献查阅、课题的设计思路、试验流程及结果分析、新课题的申报等等问题可及时咨询导师。但科研导师制的运转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本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落实导师的考核和工作量等制度,保证教师持久的高质量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因此,要建立明确的制度,构建对导师和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以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随着对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本科学生科学而高效地开展本科生的科研,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而作为医学本科生更应重视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本科生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模式,规范科研团队管理,为本科生科研活动创设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丑天舒,杨彤,盛海峰等.“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信息,2014,(23):15.

[2] 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3] 马宁,等.日本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J],基础医学教育,2017,(3):234-236.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4

关键词:机电液一体化;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35-03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灵魂,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应用型的人才,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和车辆工程等个机电类专业人才不只是孤立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必须系统地掌握机械、电气、液压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机融合于一体,灵活应用于实践。因此,必须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学时数、安排、衔接等更为合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推广实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统筹全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大力培养机电类专业本科学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要有一种超前的活跃的心境,对新事物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敏锐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机电类专业特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努力发现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从生活、学习中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4]。

二、构建以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构建以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学生培养成创造性活动的人才。根据机电类专业本科学生机电液一体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目标,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制定能力,还要掌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最终要掌握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中必须涵盖机械设计制造、电气控制、液压传动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设计和应用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即课程中必须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工基础》、《机电传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实习与设计等核心课程。教材中涉及的原理和定理要介绍其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材中要有综合创新设计类教学内容[5]。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并重的局面。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激发创造火花,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工程实践意识,缩短从书本知识到实际专业技能之间的距离。在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增设《认识实习》等课程,让学生早日接触实践、认识实践,有利于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让学生直接参与和介入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加强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激发其求知欲、创新欲。将科研项目引入专业技能训练,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在大赛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6]。

四、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教学过程中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关键点,注重应用,遵循先因后果、循循善诱的教学程序。教学采用以启发式为主,变单一课堂讲授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与讨论、交流与研究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贯彻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潜科学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角度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创新能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而唯实”[7]。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循规蹈矩而缺乏创新能力[5]。

五、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提高教师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参加各类培训,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能型人才。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8-9]。

通过对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初步建立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一支培养学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有所提高,思维的敏感性、敏捷性、灵活性,洞察力、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学生能较好完成具有技术创新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敢于突破设计图册上的传统结构实施创新设计[10]。在历年国内的机械设计创新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11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我院参赛的12支队伍获得了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2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2012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我院参赛的7支队伍获得了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罗宏海,张旺锋,蒋桂英,等.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农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0):179-180.

[2]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6):170-175.

[3]冯其红,胡伟,战永平.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6-19.

[4]魏克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4):103-105.

[5]董万福,聂志萍.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6):32-33.

[6]范进桢,郑卫东,袁豪杰.高职高专机电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职业技术,2006,(14):29.

[7]杨富强,郭艳丽,王冰玉.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31):278-279.

[8]旷恒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管见[J].教育科研,2001,(5):13.

[9]徐小军,尚建忠,潘存云,杨军宏.以全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111-113.

[10]傅健曦,叶佩青.光机电一体化设计实践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03–104.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5

一是企业主体建设工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重点是抓“两手”。一手是抓规模企业培育,这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从慈溪发展轨迹来看,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与企业规模有着密切关系。“十五”期间,我市规模企业增加了近3倍,与之相应,技改财务投入也增加了3倍多,其中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增加了4倍多;去年一年实施的宁波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就达到“九五”时期的总量。五六年前,我们组织企业外出招聘人才,尽管层层宣传发动,政策鼓励,但企业的愿望还是不强。现在,赴外招人才摊位场场爆满,供不应求,达到了一个地级市的规模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对技术的内在需求增强,专利申请、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等开始“升温”。这些变化说明,规模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企业有限的资金总是投向最急需产生效益的地方,对小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而是寻找既有市场的剩余。换句话说,培育规模企业,就是培育企业家。所以,我们要把大企业的培育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首要环节,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的扶持,推动企业加快做大做强,逐步改变以多取胜、以小取胜的格局,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奠定物质基础。近年来,慈溪企业界出现强强联盟趋向,几家规模企业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这既是优化投资结构的有效途径,更是打造行业龙头型企业的实际举措,必须大力扶持。还有一手是抓企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逐步提升研发能力。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工程。总体上看,尽管这几年慈溪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但单一企业规模还是偏小,自有资金远不足以建立科研院所,必须搞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各种资源互动。重点要在四方面进行整合:一是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政府搭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们定期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交流活动,开展“百名教授进百企”活动,支持大专院校在慈设立实习基地,并开辟技术信息网,定期企业技术需求。许多企业在交流活动中攀上了高亲,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年联系合作关系。实践证明,以技术交流为平台,是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的一种好形式。二是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慈溪产业以块状经济为特色,中小企业众多,这是慈溪制造业的优势,这一优势不能丢。在引导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机构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行业公共技术的开发,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过去,我们在若干重点行业组建了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但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关键是龙头企业不愿扩散相关技术。公共技术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转变思路,采取市场研发、政府买单的形式,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与产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三是努力推进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共建创新载体,有利于加快集聚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能简单的停留于项目引进,必须向共建研发机构发展,拓展科技合作的空间。四是完善创新投入体系。人才和资本支持,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资本支持首先要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的激励力度。前几年,我们出资2500万元,在全省设立了首个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对经批准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补助研发资金50%,政府与企业共担创新风险;出台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实实在在的资金扶持,降低了企业创新门坎,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市平均1元的财政扶持,带动了企业8元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要冒风险,所以政策扶持仍是推动企业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市民资实力雄厚的优势,抓住中央鼓励设立社区金融机构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科技项目股权投资,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是人才集聚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为本。一个地方对人才的集聚水平,决定着一个地方技术创新的能力。慈溪人才总量不足,必须加快人才集聚的步伐,提高人才密集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理念,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强化引才载体建设,为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建设三方面载体:一是产业主体载体。这是人才创业的基础,是吸引人才的首要条件。国内外发展表明,哪里产业最发达,哪里就集聚最优秀的人才。优势产业是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吸铁石”。我们要充分发挥慈溪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以产业集聚人才。二是生活空间载体。光有产业发展是不够的,否则对人才来说只能留住一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物质资源集聚程度和效率,也直接决定吸引人才资源的能力。近年来慈溪人才引进数量不断增加,但普遍反映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环境缺乏优势。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按照未来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树立大城市的理念,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优化人才创业发展和安居乐业的空间环境。三是社会环境载体。社会环境既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文化。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慈溪差距还比较明显,我们要加强城市精神建设,适应人才对高品位文化的需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切实留住人才。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3JGA120);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教改立项项目(A类)“《环境学》‘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4-01

一、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改革

环境类本科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学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尖端人才为培养目标。面对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污染的恶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就要求培养环境类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这在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尝试在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尝试让《环境学》课堂教学更积极有效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是亟待教育工作者去改善与弥补的缺项。教师教学重点均在理论知识与技术的讲解,以往的实习活动仅限于参观考察等基础性实践活动,不能有效的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今后的工作技能没有帮助,学生时代与工作阶段缺乏衔接。

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力求以“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从基本环境问题与治理技能上寻求答案,加深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源于基本的课堂讲授方式,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拓展课堂范围与教学时间,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导三学”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课前“导”和“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导入相关问题或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或亲身体验、探索,达到激发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

课中“导”和“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不同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将课前问题适当解答或总结,并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并适时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课后“导”和“学”:知识拓展,能力培养。课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课堂所学某些重要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某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热点和进展,通过自主涉猎相关文献、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环境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入门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建立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集中阐述环境学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应用,为深化和整合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维护环保的信心。

由于《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较多,相对后续的专业课程来说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更具有现代意识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学》课程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相关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他们也已经关注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有关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如福建师范大学苏玉萍等对《环境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的张鸿郭等初步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环境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华南师范大学的曾丽璇等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环境学导论》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践心得,这些足以体现了任课教师对《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希望和需求。

“三导三学”是目前较为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导”、“学”环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对象来采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本项目旨在针对大学本科《环境学》课程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的“导”,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和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中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期望通过“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欲望,同时在课程三个有机联动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5)

[2]徐志兵;陈书琴;钮志远.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