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经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业经济分析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1

本文将对FDI流入服务业后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正负效应问题研究,为合理规避服务业 FDI 带来的各种风险及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重要研究基础。

【关键词】

经济绩效 经济独立性

1.技术外溢效应

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潜在贡献是技术的溢出。服务业跨国公司不仅带来硬技术(如设备、工业过程)亦能带来软技术(如知识、信息、技能、组织技能、管理、营销和技术诀窍)。与“硬技术”不同,“软技术”属人力资源密集型而不是实物资本密集型,它是服务业跨国公司,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跨国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相同的投资量而言,知识、技能在服务业FDI中转让的可能性比在制造业FDI中转让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在服务业领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诀窍、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要大于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而且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跨国流动会产生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因为服务业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来实现,很难进行技术保密,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将技术水平高”的业务留在母公司,只将“中等水平的”业务转移到海外企业。

服务业扩大开放使外国服务业参与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给国内服务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另外,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确定的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即发达国家成员应通过技术援助、培训、开设咨询点和具体承诺义务谈判等多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可以预计,服务业扩大开放将通过技术的扩散和创新推动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这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拓展服务领域、革新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及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

2.提高出口竞争力效应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经营管理

石油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在石油开采的过程当中,如何做好经营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玉门油田作业公司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修井企业的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出了油公司体制下,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管理和创新有助于使企业稳定的运转。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和经营水平不高,制度还有一定的问题,下面将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1.1缺乏良好的经营管理规划

玉门油田作业公司主要从事的是修井的相关工作,这项工作对管理和经营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在整个企业的发展当中,必须在一年的开始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然后,在全年的时间里,严格按照经营管理的规划来进行修井工作,从而有助于玉门油田作业公司更好的发展。在修井工作当中,是经常会遇到非常多复杂情况的,所以,我们要提前想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将处理方法准备好,将这些信息全部编制入企业的管理规划当中,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2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修井企业的运营过程来说,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修井工作是油田的医生,对油井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解决,所以,在管理方面,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的发展。玉门油田作业公司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工作,从而做好下一步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

1.3公司员工的专业素质还比较欠缺

虽然修井的工作要依赖一些设备,但是,人员的素质还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员工的专业素质不过硬,导致管理工作十分滞后,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2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工作

2.1管理观念的创新

要提高经营管理的创新水平,首先就要做好管理观念的创新工作,我们常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所以,我们在管理观念的创新上,要做到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修井的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我们要从管理上做好及时而且准确的判断,并做出处理的决策,而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管理观念的创新所促进。我们要充分掌握运筹分析,优化决策的能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2.2生产组织的创新

油公司的生产和开采工作是核心工作,我们要做好生产组织的创新。首先,第一点,是要做好专业的生产过程,化难为易。修井的工艺专业性比较强,我们要按照各自施工的特长,将各个施工队的工作真正的落实下去,以一个最佳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和工作,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二,是要集约化生产,化繁为简,石油行业的工作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对于技术、信息和管理的要求也都是非常高的,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做好集约化的生产,统筹一切的资源和要素,以节俭、约束和高效为导向,以生产部门为核心,对上述的各个生产要素进行统一的配置,高效施工,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2.3人才培养的创新

针对上文我们提出了专业素质人才不足的情况,我们要优化管理体制,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首先,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内部人才,企业内部的很多员工对于修井工作的熟悉程度非常高,加之一些专业化的培训,就能够使他们真正胜任他们的工作。第二,是要择优进行选拔,重点培养。我们要选择那些思想端正,作风顽强,技能过硬,品行优良的员工进行重点的培养,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充实到后备人才的队伍当中。最后,修井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定向的培养。

2.4成本控制的创新

首先,分解成本项目和控制目标,责任落实到岗位。我们要将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列为修井企业年底各职能管理岗、各基层队及每名员工的业绩考核指标项,通过成本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明确目标和责任,强化成本核算工作。其次,建立单井成本写实制,加强成本控制的动态管理。第三,建立修井队物资统一调度制度,提高修井工用具利用率。最后,就是要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创新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结语

在油公司的体制下,我们要做好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修井的效率。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经营当中,玉门油田作业公司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宁,余晓钟,谢洪顺,张焕杰.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体制现状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8:275-277.

[2]曲泰霖.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3

关键词:服务业 经济增长 制造业

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2004年,无锡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6000美元。但与无锡发达的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并未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与服务业相关的理论背景

自克拉克提出三次产业相继转移与增长的理论以来,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一直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

而“服务经济” 理论则认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过去的依附性转为主导型,在人们一直强调重视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却在逐步改变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和动力结构(富克斯1968)。

与“服务经济”理论不同,一些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在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真实份额并没有增加,只是服务业的价格上升了。

提出著名的“成本病”理论的Baumol(1967)认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主要是因为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因而造成服务业的成本大幅上升。

实证研究方面的结果有:钱纳里(1995)将服务业分成数个子部门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

我国学者李江帆使用了92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单对数函数得到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方程,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制造业结构形式的不断变革,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服务业与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的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也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Cohen and Zysman 1987);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Pappas and Sheehan 1998);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Shugan 1994)。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植草益 2001等)。

2004年,无锡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52825元,超过6000美元,用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无锡已达到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用服务业的比重来衡量,还只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1997年,7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出比重就已经达到了70%。无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41.5%下降至2003年的39.7%,2004年也只回升至40.2%。与无锡发达的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并未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所以,是否应该大力发展以及如何来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无锡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结构发展轨迹

无锡市产业结构发展轨迹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但波动不大,近年又有回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很大提高,走势波动要明显强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波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都有较大提高,服务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滞后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8个百分点,这说明从业人员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待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时出现了比重倒退现象。2003年,无锡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服务业则下降0.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

当前无锡市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上,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在总量上仍具有绝对优势,金融、电信、房地产、科研、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一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比重略有上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一定的优化,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发育不足,导致无锡市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2004年,各行业对服务业的贡献度依次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4.25%)、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10.59%)、金融保险业(10.09%)、房地产业(7.64%)、社会服务业(6.87%)、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5.2%)、国家、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1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7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5%)、农林牧渔服务业(0.96%)。

(三)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

无锡市第三产业投资额比重近几年有所增加。2003年,无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3.3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7.82亿元,占总投资的37.82%。而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5.0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541.62亿元,占总投资的40.57%。在利用外资方面,2004年服务业协议注册外资10.49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6.1%。2005年,协议注册外资15.34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9.6%,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虽然已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无锡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仍偏低,说明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四)服务业在全国的位居区间

为定位无锡服务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的区间,本文参照江苏省统计局于2004年收集的2001年、2002年全国33个重点城市的主要服务业发展数据,借助于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的服务业总体所处的水平分析表。除京、穗、沪三个全国性中心城市外,无锡的服务业发展总体处于全国大中城市第二级城市发展群,这与无锡城市发展定位、经济地位和现实水平是相符的。应该增强发展服务业的信心,站在较高层次上研究规划无锡市的服务业。

(五)服务业的发展周期

按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无锡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变时期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最佳时期。目前无锡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成为这一阶段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主要的动力。

通过无锡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表明,无锡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小、比重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慢,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程度仍较低。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观念陈旧,体制落后;二是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较慢;三是投入相对不足,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四是服务业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因此,无锡应从这四个基本原因着手,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无锡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计量分析

(一)数据与模型

为了深入观察无锡服务业发展情况,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来检验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以及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时间序列分为平稳序列和非平稳序列,而对非平稳序列进行直接回归分析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从而导致回归结果偏差。本文对观察值采用协整检验,克服简单线性回归存在的伪回归问题。

根据1980-2004年的统计数据,本文试图利用协整理论对无锡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无锡市统计年鉴》(1992-2005),经过两年调整,1980年基本步入正常轨道,所以本文选取这一区间的样本数据,以便更能揭示问题。

通过宏观经济指标人均GDP(X)(按1980年价格计)反映经济的增长,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Y)表示服务业的占比;用第二产业增加值(SI)(按1980年价格计)近似表示制造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TI)(按1980年价格计)近似表示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进行两次协整检验。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现象,所以,分别对人均GDP(X)、第二产业增加值(SI)、第三产业增加值(TI)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

(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检验各变量的协整关系之前,先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以上各个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序列经二阶差分之后变成平稳序列,所以各序列是二阶单整序列,即I(2)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Y和LnX、lnSI和lnTI经检验是二阶单整序列,虽然它们自身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即协整关系。

通过DW检验和White检验发现序列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现象。因此,分别用差分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消除自相关和异方差后,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37.4570+8.4861LnX

(1)

(-1.7038)(3.3683)

R-squared=0.9884F=598.5738DW=2.0443

LnSI=3.8668+0.6281LnTI

(2)

(7.7318)(10.7561)

R-squared=0.9930

F=1483.433

DW=1.378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服务业;县域经济;研究;建议

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括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胶州市是环胶州湾经济带上重要的工业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17,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演进,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1 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及作用

第一,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胶州市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02.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9亿元,增长了1.9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6.6∶58.9∶34.5调整为2010年的7.1∶57.4∶35.5,预计到“十二五”末将调整为4∶53∶4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促进胶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

第二,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2010年,服务业投资、消费品市场继续走强,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9亿元、239.8亿元和12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23.4%、23.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9年的1.1∶68.2∶30.7调整为2010年的0.2∶66.3∶33.5,服务业投资比重继续提升。消费品市场在内需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保持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5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2010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5%、66.8%和32.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个、8.7个和4.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第三,服务业是产业经济聚集的支撑平台。胶州市基本形成了以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新生动力的发展格局。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1.33亿元、26.31亿元、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8.7%、7.2%;现代物流业日趋壮大,城区北部生产资料、城区南部生活资料两大物流基地功能进一步提升,西部商业中心展现新活力;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一批新兴服务业态日渐兴起;房地产完成投资13.75亿元,同比增长3.1%,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33.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金融业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85073万元,增长28.1%,各项贷款余额1685712万元,增长36.9%,存贷比达60.5%,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

2 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业的不利因素

第一,对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目前,胶州市级服务业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各镇办在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镇办片面追求工业投资的高效和高利润,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第二,服务业配套设施不完善。中小县域城市对公共仓储物流设施等服务硬件和公共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普遍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目前,胶州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总量高、增幅快,而信息和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中介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总体布局不合理,内部结构层次低,制约了服务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

3 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战略任务

第一,集聚发展生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1)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升全市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做好各类物流中心的布局规划,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联动发展。 转贴于

(2)金融业。积极培育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扶持推动农村信用社向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银行,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能力。

(3)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抢抓实施“三网融合”机遇,重点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有线电视网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面向农村的远程农技服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

(4)中介服务业。着力引进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突出发展工程咨询、融资租赁、信用服务等新型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会计、法律、评估、审计等鉴证类中介服务,构建诚信度高、竞争力强、特色突出的发展格局。

第二,提升发展生活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家庭服务等生活业,努力满足改善民生及拉动内需的要求。

(1)旅游业。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建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会展、体育等产业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2)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各级商业中心体系,培育发展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各类商业街。积极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扶持品牌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大力培育发展高端消费品市场。丰富社区商业服务,大力发展零售、餐饮和现代生活服务类连锁门店。

(3)房地产业。重点满足城区不同收入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保障供应体系,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规范物业管理制度。

(4)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教育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和特色需求。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加强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开拓新兴服务市场,推进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升级。

(1)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发展在岸外包,重点承接软件业、研发设计、物流、金融、医疗等外包服务。大力引进知名外包企业,积极推进新加坡亚星信息产业园、英蓝服务外包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在胶州湾产业新区打造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5

关键词:中印两国;信息服务业;品牌塑造;竞争力;差异比较;经验借鉴

在新技术推动下,信息服务业借助互联网通信方式对数据进行搜集、处理与利用,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产品服务,已成为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相比较而言,印度掌握了先进软件生产技术,了解世界信息服务市场行情,以及具备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产品研发与推销中占据先机,这都为印度参与国际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此,借鉴印度先进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对比我国和印度目前存在的差距,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印度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重视开拓国际市场与品牌塑造

鉴于国内信息服务业市场需求量较少,客户对信息产品要求标准较低,印度在优化信息服务业同时,尤为重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其信息服务业在出口规模、成本低廉、软件质量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最新资料显示,在400家印度最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中,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超过250家,占据全球获得认证的国家的比例最多。在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前提下,印度信息服务业对重视塑造出高标准、高质量品牌,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发展历程:一是面向所有信息服务活动,建立基本的标准体系,多数印度信息服务企业采用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二是针对信息软件工程质量,建立CMM五星级标准体系;三是针对企业信息服务如销售、资源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尤为重视整个过程的质量管控。标准主要采用P-NMM体系认证、六西格玛企业管理模型,以及CMMI全过程管理模型。通过拓展国际市场与品牌的塑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印度信息服务业始终处于全球行业领先水平。据WTO的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印度信息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为28.9%,信息服务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则高达39.0%,而美国两项指标分别为19.1%和27.2%。

(二)高质量软件园区为印度信息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度政府加大对信息服务业优惠政策,特别是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健全的信息服务产业园区,以此不断提升印度信息服务业质量与硬件整体制造水平。信息产业投资园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园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这些园区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住宅区和行政服务机构,加大了包括供水、供电、道路运输、排水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管理。目前,印度先后建成18个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并以优惠价格,为国内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了完善的办公设施与场地,吸引了超过1300个国内外企业在园区注册并投资。通过较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印度最早建成的班加罗尔园区,更是全球第五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已有高科技企业5000多家,软件企业1400多家,被誉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对印度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全球500强中就有160多家企业由印度供应其全球营运点所使用的软件,在全球软件开发评级(CMM)系统评级中,印度占据58家,仅班加罗尔超过了33家。

(三)最大化利用外资发展本国信息服务业

据《2015年印度投资吸引力调查报告》显示,印度2015年吸引FDI投资高达630亿美元,FDI项目数量同比增加8%,达697个。目前,印度吸引FDI主要集中于信息服务业,占FDI总量的30.20%。根据OCO咨询公司最新统计,印度是信息服务业领域吸引跨国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据印度信息网公布的2011-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在1913个跨国公司信息服务业项目中,印度占据519个(绝大部分项目来自Microsoft、Oracle、SAP等知名跨国公司),占总数的27%,居世界第一位,高于英国17%,美国10%。另据印度商工部工业政策和促进总局(DIPP)公布资料显示,2014年11月,印实现利用外资15.37亿美元,2014年1-11月,印累计利用外资266.2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09.36亿美元,大幅增长27%。从FDI来源地上看,前三大来源地分别为毛里求斯(837.30亿美元、占比36%),新加坡(291.93亿美元、占比12%)和英国(217.61亿美元、占比9%)。FDI投资项目增加及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国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四)信息服务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标准较为严格

在立法领域,印度以知识产权法、电子商务法层面为重点,完善立法工作。由于印度软件用户版权意识逐步增强,软件盗版率不断下降。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印度盗版软件使用率已不足50%,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90%的盗版率,与西欧发达国家水平接近。印度软件市场的正规化,尤其是注重对软件与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刺激了国内企业投资于信息服务业的积极性。据印度电信管理局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印度社交网络使用人数突破了7200万。其中,Facebook用户与Orkut用户分别为2210万、1850万,两者近乎占据印度社交网络多数份额,其中,软件设计涵盖知识产权多领域,如专利、著作权、商标及商业秘密等。此外,为了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业外包发展,印度政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并且在法律实施方面严格落实。例如,印度最初修订的《著作权法案》中规定,计算机版权违法者同时面临民事、刑事指控,可被处罚金、自由刑。之后进行重新修订,赋予印度版权局处理侵权案件的权力。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发生后,为了更好地维护网络安全, 有效地对网络运营商与个人信息进行了管理,之后对《信息技术法》进行修改,尤其是对信息诈骗、网络信息虚假传播方面,做出罚金或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的最高刑罚的具体规定。《信息技术法》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12个拥有此类法律国家。印度通过对软件与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软件信息技术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了国家整体信息服务业的创新能力。

二、中国与印度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中印信息服务企业规模及国际竞争力存在差距

当前印度有软件公司近万家,从业人员200多万人,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大公司只做软件开发。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 跨国公司占8%,中小企业占24%,外资企业占68%,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众多优质企业使得印度信息服务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信息服务企业规模与印度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2016年中国软件业务百强企业大数据》显示,在我国百强企业中,30%的企业收入增长率超过20%,吸纳从业人数达84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多人。虽然部分企业增势突出,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企业整体发展呈现出应用强、基础弱的“倒三角”形态,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专利技术的创新开发与国际应用差距逐渐缩减

近些年,在1913个跨国公司外包IT 项目中, 印度从事其中519 个,占总数27%, 高于英国17%,中国16%以及美国10%。印度信息外包服务正在迅速发展,专利技术创新涉及软件服务、会计服务、技术服务和各类远程服务等。同时,据统计,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六个国家80%的软件来自印度,印度出口美国的软件高达60%以上,印度已逐渐成为欧美企业软件的主要进口国。与此相比,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与软硬件的协同发展,使我国信息服务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以阿里云、京东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服务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目前已快速向产业高端环节延伸拓展。阿里云2015年第三季度营收6.49亿元,增速达到128%,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内增长最快业务。此外,在超算500强榜单中,中国拥有167台,成为上榜超算机最多的国家;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5万台,同比增长31.6%,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10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我国著作权登记164万多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9万多件,同比增长33.63%。随着我国信息服务专利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将逐渐缩短与印度在国际应用中的差距。

(三)信息服务业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水平不同

健全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可充分挖掘需求信息,为信息服务业提供更多全球竞争机会。印度信息服务部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招标公告,该网络平台可为整合印度585个信息服务业市场提供良好平台。据IndiaAgroNet网报道,2015年7月,印度内阁已经批准设立一个线上国家信息服务业的网络平台,该平台将为企业提供更多产品销售渠道,并拨款20亿卢比支持该项目的筹备。借助该平台,信息服务业企业将产品销售到国内外,包括安得拉邦、奥里萨邦等十个州及美国、非洲、欧盟等国家。而我国目前信息服务业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水平依然较低,阻碍我国参与国际信息服务产业,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当前,我国信息服务业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仍处于分散状态,急需建立信息公共交流平台,连接国内外企业,提升发展空间。据中国智能制造网报道,受运营互联网化影响,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等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仅为19.1%。

(四)信息服务业信息安全保护程度不同

印度为了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安全系数,制定了多部专门法律法规,最初由印度内阁议会通过《信息技术法》,该法第九章规定了八类“破坏计算机系统”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犯罪人将负担民事赔偿,最高为1000万卢比(约合200万元人民币)。同时,印度银行法、证据法及刑事法典等都进行了相应修改,以此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网络发展需求,至此印度以《信息技术法》为中心,形成了多部门法规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法律监管体系,有力推动了信息服务业安全保障的发展。相对而言,我国网络法律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信息服务业务开展需要网络安全保护法律实践,多为管理办法、条例、规章等,尚未形成规范网络行为的专业法律。与此同时,多数条例、办法、规章缺乏更为具体的取舍性条款,难以适应越来越多的网络问题。例如,在线旅游平台艺龙网于2015年5月遭受大流量DDoS攻击,网站服务一度受到影响;同年7月,腾讯云同样遭遇持续、大流量的DDoS恶意攻击。并且,网络平台数据泄露事件屡屡发生,如网易被爆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系统存在漏洞等,凸显当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五)信息技术从业人员水平存在差异

印度有着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具体原因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印度凭借信息技术人才优势,通过为发达国家提供服务提升了整体信息技术水平,也为信息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印度技术人员借助英语语言工具充分理解、学习计算机核心信息技术,进而为信息服务业提供更高专业服务。信息技术产业对印度GDP的贡献已从最初1.2%上升到4.8%,这也是印度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主要优势。相反,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开发教程主要是中文版,但编写程序、开发应用程序依然需要借助英语,同时,先进高新技术资料仍以英语为主,我国技术人员英语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制约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与对外信息服务贸易交流中,也难以捕获技术洽谈的关键点,使得多数企业合同签订有瑕疵,后续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接受专业英语培训专业谈判人员不足印度的1/3,由此减少了对外信息服务业商务签单量,造成约为1.2万亿美元损失。

三、提升我国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一)提升信息服务终端的安全系数

在信息安全评估层面,应加强对信息服务业企业服务器安全监测与监管。借助数据恢复、语意分析技术,恶意代码检测等技术,评估与分析重要信息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发生泄密,并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彻底排查与修复。在信息安全测试方面,依据企业用户对信息服务器安全性需求,不断升级信息安全库数据。在优化测评技术方面,特别是对测试环境的有效性、真实性、负荷与性能测试、构造与仿真方面,强化技术支持。同时,应重点开发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等级,例如安全测评、第三方资源共享、安全保护咨询、标准验证等服务;升级企业信息库安全系数,为更多企业用户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信息安全咨询服务、应急安全处理及预警体系,为实现公共资源安全的共享共用,不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我国信息服务业服务质量,应推动其传输媒介的构建,进而提升传输效率。应不断完善通信技术设施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宽带速率的提升,促进多方企业用户如工业园区、中小型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宽带接入速率,以此实现生产型与消费型服务企业的高速专线服务。 建立物流网、车联网与互联网协同发展渠道,创新机器通信终端(M2M)的构建。引导合理布局信息数据中心,推动多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于发展,支持高速云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加大内容分发网络的应用型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优化信息服务网站平台的设计、增加宽带与扩容服务能力。同时,应充分发挥网络骨干连接点的流量疏导作用,完善网络之间的互动联结机制,深入优化互联网架构,更加完美地实现网间宽带的新增扩容。通过优化信息服务传输介质,提升信息网络传输效率,为提高我国信息服务业提供一个物质基础。

(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支持信息服务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方式,不断丰富信息产品类型及提升利用率,向价值链高端提升。龙头企业在业务特色、创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不断与客户信息外包合作,借助并购方式,优化信息服务产品,对接多元化信息发展需求产业,积极向国际化经营靠拢。针对云技术、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并购具有成长性优良、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服务企业,开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借此获得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提升国际信息服务业竞争水平。支持企业在海外进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绿地投资与技术合作,构建全球产业链生态体系。应结合多领域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新兴市场,如并购、入股等。

(四)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信息交流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为我国信息服务业企业对外贸易提供更多机遇。应充分对国外贸易信息进行收集、提取,引入到构建的信息服务器端中,并进一步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多个数据源集合为共享、统一模式存储的数据仓库。目前,应在技术层面多加投入,如涉及数据互联、调度、转换及监控等方面。在共享信息交流平台中,数据存储涉及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两大类。静态信息数据包括设备与线路信息,动态数据涉及客流信息、物流信息与需求信息等方面。由于这些数据采用格式不同,需要经过数据转换、规范化、重新组织,存储到数据仓库,形成统一格式的数据,以此为信息交流平台需求方与供给方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数据采集与筛选还应从不同业务子系统中提出所需的信息资源,加以转换、规范、净化,转载到数据库中,融合多渠道、差异化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从而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6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本文通过对江苏各省辖市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实证分析,探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据此提出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 :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30-04

作者简介:黄宝章(1964—),男,江苏徐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SMART’研究”(项目编号:D/2011/03/033)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江苏省依靠较为领先的教育和科技优势,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2013年,江苏的GDP达到5.4万亿元,仅次于广东省的5.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对江苏这样一个经济、科技文化大省,我们关心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关系,如何使教育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经济优势,进而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关心各个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在各个地区之间的优化配置。笔者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对江苏13个市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江苏的职业教育发展、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及如何使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实现良性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江苏省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分析

为了了解江苏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江苏经济发展的关系,分别选取了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的2008年至2012年的教育与经济数据来对比,说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取得有关职业教育的数据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又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着交叉与重叠,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也包含在高等教育中,而且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明显出现职业化的特征,因此,数据的选取概括为中等以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

(一)江苏省各省辖市教育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

下页表1为2012年江苏省各省辖市GDP与相关教育指标情况。

在上述指标中,反映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应该是GDP指标(从总量上看),而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情况的应是相关规模指标,这些指标具体表现为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总数(所)、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招生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中等以上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以及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相关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内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情况。其中,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的数量、学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等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为密切,具有极强的配比性。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按2012年各省辖市的GDP发展情况看,前几位的排列顺序为: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徐州、常州、盐城、扬州、泰州、镇江等;与之对应的,从各省辖市的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的总数量上来看,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镇江、扬州、南通等。如果剔除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因素以及每个省辖市人口、面积等因素,可以说二者的排序基本一致。特别是从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来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功能是非常强的。如苏州2012年GDP为12 011.65亿元,排在第一位,其教育状况无论是学校数、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成人教育方面,都与其经济发展相对应,呈现一种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绩效是非常明显的。

(二)江苏省各省辖市从业人员产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从江苏省各省辖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结构分布中的占比来看,苏州最高,分别为61.52%和34.84%,两者合计为96.36%,在江苏省排在第一位;无锡二、三产业合计为95.32%,排在第二位;以下分别为常州和南京(详见表2)。作为二、三产业来说,其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从各地区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分布可以看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江苏省各省辖市教育与城镇化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发展也促进了区域加速迈向城镇化。仍以江苏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来看,除了省会南京以外,在江苏的省辖市中,无锡、苏州的城镇化率最高(见下页表3),分别达到72.9%和72.3%,这些地区的城镇化率水平与GDP发展情况是一致的;而同期排在GDP后几位的连云港及宿迁市的GDP分别为1 603.4亿元和1 522.0亿元,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的教师总数为0.34万人和0.36万人,城镇化率也基本排在最后,分别为54.4%和51%。

(四)江苏省各省辖市教育与居民收入的关系

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还是以2012年江苏省各省辖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来加以说明。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江苏各省辖市教育发展对比分析可知,以苏南特别是苏、锡、常等地教育程度最为发达,特别是苏州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除省会南京外)、教师人数还是在校学生等都居于前列。教育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直接体现在人均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面,具体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苏南的教育发达,生产效率也最高,苏州、无锡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86 208元和161 361元,折合成美元也达到近3万美元,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 079元和35 663元,折合成美元为5 000美元左右,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教育程度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不论是人均生产总值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苏南地区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是苏北较为发达的徐州与苏南不是最为发达的镇江相比,从人均生产总值上来看,也仅仅能达到其一半左右。

综上分析可知,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苏南的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建立了符合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从对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分析中不难看出,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就必须面向就业市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第一,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升职业教育统筹水平。一些职教界人士认为,应鼓励各地以产业园区、职业园区为依托,将技术创新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统筹,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以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转型。

第二,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建设。尽快完成《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国家层面法规条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着手部署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或制定工作,推动校企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地方性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的创新与探索,总结有益经验,为在国家层面上制定法规提供支撑。尤其是要通过政策制度的构建,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动员和鼓励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

第三,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能力,以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发展。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行业组织自身能力的建设,明确行业组织责任,优化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与渠道,提升行业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能力。

第四,树立面向市场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尊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生相伴的发展规律,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和机制,积极探索与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提升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由于相关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职业教育相应的资金筹集和分配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阻碍。因此,应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等多途径筹集资金,在国家和地方分别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建设,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基金还应具有激励功能,通过树先进、立典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建立,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六,课程要素来源于职业分析。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的衔接,实质是课程的组织问题,这方面可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二是从职业标准到学习单元,三是从学习单元到资格课程。由于其课程要素来源于职业分析,从而保证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也就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在此基础上,以资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级别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实现课程衔接。

我国中高职课程不衔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衔接的科学依据。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课程要素依然来自具体学科,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另外,由于管理体制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也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沟通。构建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课程要素,需要有科学的衔接依据。

参考文献:

[1]戴勇,承剑芬.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教通讯,2003(9).

[2]张士军,刘春林,韩玉芳.民办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及模式安排——以青岛民办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3]何小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链接及互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2).

[4]冯伟国,潘家俊.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向——商业高职办学方向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1999(6).

[5]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