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1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要达到社会对成人教育培养的要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必须超越课程的自我完善和课程体系的自我完善的思维方式,进行各相关环节协同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内容深化与完善。为此,对成人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进一步建设高质量、完善的教材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很不尽如人意,当然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目前教育方面的很多的组织和部门召开座谈会和交流会来解决这一问题,目的是找到新的方法和思路,从新的角度来解决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企图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成人教育的效果直接关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成人教育有其基本的要求,我们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突破常规的思维,必须跳出课程本身自我的完善和体系的自我完善的角度,从而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我们要对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

在对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教材的改革,对于教材的编写以及各个学校对于教材的选用,应该符合相关的要求,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要跟上时代。计算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计算机的教学和实践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对于专业的概念、方法、技术等要素要进行重点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作为初学者的认识水平。最后。编写实验教材作为辅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以及实践的要求,编写相应的辅助实验教材。

二、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本文由收集整理进一步更新教学模块

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更新要注意跟上时代的要求,根据目前计算机的发展水平和时代更新的要求来进行,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对于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实践水平的需求,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对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划分模块,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不仅要教授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相关知识,操作系统应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对于网络的基础知识、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方面基础知识的模块的设置,跳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实际教学水平,采取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实践技术的应用,形成计算机应用为主、计算机技术基础扎实稳固、计算机理论过关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保证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主抓面授环节,优化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成人进行计算机基础和实践的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面授。面授,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吸收程度,以此来形成教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这样借助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操作,注重教学实践环节

在对电大成人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和实践的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运用现场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理论操作知识化为实际的操作教学,利用多媒体直观效果,切实的把教学的内容进行演示,保证学生对于操作和实践的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索,使学生在学会操作和实践的同时产生学习的兴趣。

五、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对电大成人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也要借助网络平台的作用,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作业测试、模拟试题以及自己发掘的计算机拓展的知识发送至网络,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使用,这样可以建立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尤其是对于电大的教学,发挥其优势,从省校到分校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保证学生自由学习、互动交流,随时为学生解疑答惑,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进行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达到直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电大成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中培养专门的教学团队,并且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保证教师的水平,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从教学方法技巧和教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对教师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肯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

结语: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2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根据“质量工程”要求并结合专业特色所构建的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同时介绍了经管类计算机课程课外教学体系。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级专业人才时,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我校根据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人才特色,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对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新教学计划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将重点放在课程整合、体系优化和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合理构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应用课三级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

2.1设置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5”等文件精神,结合经管类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经管类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科学的设置和必要的调整。如图1所示。

2.2修订教学计划

在教学实施指导大纲和实验课程体系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整合,本着“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2.3培养创新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经管类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如表2所示。

2.4加强实验实践环节

根据质量工程的要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要改革创新。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增加实验学时,更新实验内容,设计出一系列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如表3所示。

2.5构建经管类计算机课程课外教学体系

课外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它能实现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作用和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教学方面我们作了以下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给出兴趣题目,采用老师指导,学生课外上机实践完成。

建立教学网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提出疑问,老师通过教学网站布置作业和答疑。现在运行的过程化教学管理系统网站和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都是学生和老师进行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

举办课外学习辅导班,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辅导,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6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素质要求逐步提高,结合我院现有实验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加大案例、实践教学时间。在理论教学上减时不减量;在案例教学上收集编写典型的案例;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分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以应用作为培养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大上机实验课时量,布置操作性作业,以培训学生计算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采用“实际训练为主”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大作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堂上通过程序设计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思想,各个小组独立完成大作业,并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于“网络技术与应用”,采用“个体化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法”相结合,通过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应用,如搜索,查询,网站建设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通过前面几门课程的学习,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所以,后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定位到开发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对网络应用的扩展上面来。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应用和开发基于B/S模式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基于B/S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和电子政务网站的能力。

在考核机制上:提出了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考核采用全程化(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立体化(课堂听讲、作业、实习)和标准化(水平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课程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针对不同课程的培养要求,其比例有所不同。通过这种考核机制,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引导作用。各科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如表4所示。

2.7重视教材和课程建设,完成系列课程教研项目

根据我院特色,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编写了一系列教学和教辅教材,申请和完成了一系列教研项目。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等系列经管类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完成“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项目。

2.8深入教学研究

在完善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团队教师还不断深入教学研究,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先后公开发表了“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课件开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OSI七层模型”等一系列经管类计算机课程的教研论文,取得一定影响。

3实践应用

经过近4年的探索实践,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建设在引用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层次确定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实验、大作业、课程设计、课外教学的统一设计,形成了由理论、实践和课外教学一条线的教学体系模式。明确了教师的责任由“教”变为“导”,即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变为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资料,设计测试方案,评价学习效果,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活动等。建立了新鲜的课堂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实践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扬,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实践内容增加了,学习更有兴趣,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匡松,刘容.Visual FoxPro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徐讯达,何元清.数据库技术与应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郝哲,何元清.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3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技能;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201-01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现在办公的无纸化,使得大学的计算机教育,特别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动手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倍受关注。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和大学生培养质量密切相连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它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为了建立与学校本科教育学分制相适应、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讨。

1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规范。由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规范、不统一,使得目前在我国已公开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版本有数百种之多,甚至有可能达千种以上(几乎每个大专院校都有自己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有些甚至是相互抄袭,这导致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不规范性。

(2)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高中都学过信息技术的课程,会用Office 等软件,对他们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就是“炒现饭”;而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学过电脑,对他们而言入门非常困难。

(3)不同专业对该课程有不同要求。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计算机等)、一般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及艺术文学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和层次不完全相同,而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

2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公共课的建设目标是,在把握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同时,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该目标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相结合,并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与定位,提出改革思路如下:

2.1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多增加上机实验时间,提供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选择和动手操作机会。

2.2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在军训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测试后分别进入相应水平的班级学习;学校可以考虑不再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统一课程,而是根据不同学科门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要求再进行分班学习。

对分班后的学生在上机实验时可以再根据课题知识点多准备些题目并且难易不同,并且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将其分组,基础稍差的学生做简单题,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考虑给复杂题目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如Word和幻灯片部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只给出要求和题目让学生自己设计。

2.3实行“通过性考试”

每学年举行一次或两次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参考国家计算机基础等级考试试题标准或从省高校教育考试管理中心试题库中选出,考试及格后即可以得到学分,对测试没有通过的学生重新编班,需重修《计算机技能训练》。

2.4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

精选课堂教学内容,重点讲授思路、方法和难点等内容,鼓励学生上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并系统设计和选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资料,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互动。

3结语

为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新能跟上现代社会需求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资源利用、实训教学”的宗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婷婷,王昊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前瞻[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李敬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3]李海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10).

Explor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4

关键词:CAI;多媒体;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一方针,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显得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我在“.Net Framework 2.0程序设计”课教学实践中,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总结如下。

1传授好知识是抓好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是指人们工作的能力。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虽然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并不等于其能力的高低,但没有知识或知识匮乏,提高能力恐怕也将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能力与知识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清楚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力的前提是传授好知识。

1.1处理好一门课与相关课的关系

一个专业就是一条培养本专业大学生的流水线,该专业的一门课就是这流水线上的一个加工平台,讲这门课的教师就是这加工平台上的操作工,他所加工的内容就是这门课的知识。正因为一门课只是整个流水线上的一个加工点,因此,作为操作工应该了解前后工序的操作内容,这就是与本课有关的课程的知识。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应该主讲一些主要的课程;没有主讲过的课程,应该借阅教材或是购买教材,来了解其内容及其发展;把相关课程的知识与主讲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掌握相关课程的内容,掌握课与课的内在联系,这样讲起课来能够承上启下,做到有的放矢。

1.2处理好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之所以重要,一是它对学习后续知识非常重要;二是它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用,这种类别的知识要给学生讲透,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影响学生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提高。另外,难点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它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深度和主动性。

在对待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对重点问题要讲透,对难点问题要讲清楚,这就要求做到深入浅出。首先,要做到对重点和难点要心中有数;其次,如何讲解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做好准备。对难点,有时要准备多种方案讲解,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不同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视学生反应再决定使用哪种方法和技巧。

1.3采用启发式进行课堂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开其意”、“达其辞”的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效的措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自觉努力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诸如提问式、对比式、诱导式、演讲式、讨论式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吸收率和求知欲,达到了“道而弗率,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

2搞好上机实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虽然知识的积累会促进能力的提高,但知识与能力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授好知识的基础上,在“.Net Framework 2.0程序设计”课教学中,还要安排大量的上机实习,使学生通过上机实习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该课程安排公共语言运行库和类型、托管代码的编译和执行、委托和事件、读取和写入文件、集合和泛型、数据的序列化、GDI+、在 .NET Framework 2.0中实现加密、COM 组件与.NET Framework程序集之间的交互操作、使用类型元数据、创建多线程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域、代码访问安全性、监视和调试应用程序、用服务应用程序和电子邮件消息、创建全球化应用程序、配置和安装程序集等共36节上机实习,基本上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搞好上机实习课的教学环节,主讲教师要认真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挑战自己的实际应用水平。在这一环节上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上机实习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及前导知识,上机是对理论的检验及加深理解与掌握,使学生把知识能快速融会贯通,并且提高动手能力。

(2) 每次的上机实习课,教师要把该次上机实习题的基本功内容、目的和要求向学生加以讲解,做到在上机这一环节上,学生要有目标、有方向、有指标。最好撰写《学生学习手册》供学生参考,做到有的放矢。

(3) 让学生在上机前要先在课下有所准备,写出要求的具体实现方案,做好调试,然后再亲自动手上机调试程序。在这一环节上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严格要求学生。每次上机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习报告,根据上机情况及实习报告,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

3加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自从开设“.Net Framework 2.0程序设计”课以来,我们研制了“.Net Framework 2.0程序设计”多媒体系列教学软件,该CAI的教学模式有授课、复习、检测三大部分。实践证明,CAI所具有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快速反应这三大优点是传统教学方法较一般电教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1CAI系统能引导学生进入主动的、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利用CAI课件进行复习时,学生坐在计算机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本章的复习指导,继而是三种(高、中、低)水平的综合练习,最后是检测。学生针对提问马上作出回答,如选择答案、计算结果、判断是非、写出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活动等。这种积极的人机对话模式,保证了学生复习时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否则,将不能作出明确回答。回答的成绩也被自动记录下来,无论回答正确与否,屏幕上都会出现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原因,有时还会提醒学生牢记的基础知识应该是哪些,同学们在这种人机对话的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不断改进自己的答案,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又保持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3.2CAI系统可最有效加速教学进程,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

在“.Net Framework 2.0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把CAI系统放在网上运行,使高质量的教学程序设计为更多学生共享,扩大了教学受益面,CAI可以实现声、图、文并茂,可使学生视、听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CAI系统反馈信息及时

CAI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可以马上得到一个“对”或“错”(Y/N)的反馈信息,答对问题本身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强化(奖励),这种及时的信息反馈,正是学生所关心的。如果信息反馈时间间隔太长,将起不到更有效的效果。例如,平时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批改作业,要经过几天的时间以后才可以得到信息反馈,由于时间长,有的学生只是看一下对错号,当时选择答案的思路已经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连看都不看,这种迟到式的信息反馈对知识的巩固作用收效甚微,这就说明,反馈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提高知识的巩固率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点上,CAI系统可以为学生复习效率的提高提供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4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抓好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个学校的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该校的教师水平。平时我们说,名师、名校效应不可估量。我国的武术、乒乓球在世界享有盛誉,是因为在这些项目上我们都有世界一流的教练。同样,为了培养出一批批更加优秀的学生,身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也应力争去当该专业的冠军,当然冠军只能有一个,每位教师都应以此作为目标去激励自己,去挑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此要不懈地努力,力争去掌握计算机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使自己站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沿。

笔者曾经先后承担了校级重点课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并以圆满成绩结题,有幸参加了“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建设,并且承担了实训课程、课程设计,用项目来带动教学水平的研究,力求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法与学法,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把教学技术做到前沿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实际能力的、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实用型人才。先前笔者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已经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再次承担“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系列教材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主编;参编了《Visual Basic .NET程序设计》。本次主编的系列教材融入了多年教学经验,力求将知识讲“透”、讲“精”、讲“活”,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亲自参加项目的研究、设计与开发,这对提高自己、提高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作为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第一己任,让学生做一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我们要不断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5

一、教育目标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实现对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向培养,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基本操作,同时要学会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利用计算机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或优化解决方案。因此,要求高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应具有公共基础操作层面、通用专业技能层面和职业技术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质,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的操作使用维护能力、设计开发应用能力与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并努力取得与未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虽然目前计算机基础知识得到普及推广,但是由于全国各地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接受到的电脑知识水平层次不一致,同时也存在着区域差异,导致新入学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不一;且由于专业的不同,导致各高等院校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另外还受到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计算机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由于地区差异,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接受到的电脑基础知识程度不同,而家庭环境差异,使得学生高中毕业后整体电脑基础不一致,导致学生进入高校时的总体计算机技能水平层次参差不齐。而在进入高校后,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片面地认为自己已经会用电脑玩游戏了也就是会用电脑了;有些非计算机专业的且在高中阶段没太多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进入高校后觉得学习计算机课程非常深奥,从而无形地让他们失去了入门的信心。这种层次不齐、差异较大的计算机基础,加大了授课教师备课及授课的难度,同时也加大了对讲解的难易程度的把握,以至可能影响到整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进度,也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教材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的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太慢,同时,由于有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大多数的计算机基础教程的编写都是围绕着考试大纲来组织的,使得许多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及时地出现在当下的教科书上,这样陈旧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就使得教育的先进性就很难显现出来。另外,教师在讲授的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时候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为了满足学生对考级通过率的需求,教师也不得不重点讲解一些考试内容,使得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等级考试来转,同时,有时教师不得不根据考试的时间来安排学习的进度,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安排,这样就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而一味地为了等级考试而进行安排,明显地倾向于应试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和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及对硬件知识了解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软件操作不熟练,而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及提高。3.教学手段落后。有些学校缺乏多媒体及计算机设备,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只能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很难生动形象地对操作过程及其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讲述,不仅达不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4.学生实践机会少。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更多的部分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利用上机来实践并对其进行验证,这样才能更好地牢记知识要点及掌握实际操作。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由于资源的缺乏或由于对实践重视的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期间很少有机会进行上机实践,这样就很难达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改革方案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6

[关键词]高等应用数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岗位需求 多元化

[作者简介]尹江艳(1972- ),女,内蒙古赤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应用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1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数学不仅在传统的物理学、电子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已渗透到经济、人文、体育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成为必不可少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工具。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能够使我校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向较高层次的岗位发展,要求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操作技能,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岗位的需求。而高等应用数学作为高职高专理工类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无论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改革现行高等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该课程教学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已势在必行。

一、课改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大多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经过教育教学专业训练的师范类毕业生,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相当多的教师面对探索“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由于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要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服务并服从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无论从数学发展,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原有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专业的需要。现在高职的大多数教材主要是以数学的逻辑知识为体系,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内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或精减,例题和所学内容始终停留在课堂的层面上,实际应用型例题很少,脱离了与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黑板+粉笔”的“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注重教学理论的传授,在引入概念后,介绍性质或定理,然后是大量的计算方法或计算计巧的讲解,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学生参与的时间或机会很少,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学完数学后感到数学无用武之地。教学辅助手段贫乏,不能有效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在考核方式上,原有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多年来一贯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考试方法一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只注重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上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高职教育提倡专业课教师要走“双师型”道路的同时,无疑对公共基础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专业,解决数学知识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紧密接轨问题,教师必须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学习领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数学教育。

2.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应用数学是集数学理论、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于一身的综合体。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我们首先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将“高等数学”课程按照专业大类划分为三种类型(计算机类,机电类和经济类),每一类型又分成相应的三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和实践提高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类型的分流培养,把课程内容的改革由宏观转向微观,即由系列课程转向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块、知识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基础模块中各个专业均以初等函数为研究对象,以极限理论为工具,主要讨论一元函数的微积分问题。对于专业应用模块和实践提高模块是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其中专业应用模块主要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专业不同需要选用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机电类专业由于用到复数和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较多,不少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也已淡忘,所以考虑到高等数学对这部分知识的空缺,我们把高中学过的复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内容补充进来,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在应用模块中更加侧重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及傅里叶级数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讲解;计算机类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方面知识的讲解;经济类专业侧重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讲解,努力做到让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内容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实践提高模块则是以选修课的形式通过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史等课程使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以便为他们日后进一步自学和运用数学服务。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利用数学方法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加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改变过去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采用案例导入、任务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专业所需能力为目标,以具体的源于工作实际的典型专业案例为载体,设计课程的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讲授微分方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习过的专业物理知识查找并设计出一个简单的RC或RL串联回路电路,学生通过明确电路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译为数学问题,建立出简单的微分方程,然后教师介绍微分方程的相关知识,学生分组训练,讨论RC或RL串联回路的电流强度和电压的大小。(3)制作CAI课件,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将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由繁琐变得简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逐渐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实行“案例分析+CAI课件+理论介绍+应用演示+上机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

4.加强高等数学与专业的融合,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应用数学是与专业结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下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逻辑思维体系,突破学科界限,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可感知、可思考、可学习、会应用的认知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实现了教学重点从“学数学”向“用数学”方向的转移,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和专业的联系,缩短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此外,我院在2005年起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立数学建模协会,陆续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实践性课程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查阅资料,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学习到数学专业的有关知识,而且还可了解案例的背景及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数学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5.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现成绩考核科学化。推进高等应用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以一次考试或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与课堂表现占10%,课程作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建模小论文、与人沟通协作、查找资料、语言表达能力等占50%,期末理论考试占40%。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三、改革效果的实践检验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课程组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学院提倡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分别对“高等数学”“计算机数学基础”和“数学建模”课程做了精心合理的设计,并且顺利通过学院的测评。比如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先后采用四个项目: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分析与研究、自动控制系统中RC回路的定量分析、自动控制系统RL回路的传递函数、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对高等应用数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尝试。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边做边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另外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对高职教育教学理论重新有了更深和更进一步的认识,先后在全国重要核心期刊上10余篇,参与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项。同时课程组成员深入各系进行周密细致的调研,根据专业需要分别编写了适合高职高专理工类专业使用的国家规划教材《高等应用数学基础》《微积分基础及应用》《计算机数学基础教程》及《工程数学基础教程》等多部教材。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共有10个代表队参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3项。“高等应用数学基础”这门课通过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2010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优秀课。现在这门课的课程网站也已初具规模,正在建设当中,争取在今后的一年里申报省级精品课。

四、结论

总之,高等应用数学的改革与实践,不仅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而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高等应用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马丽霞.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J].素质教育论坛,2008(6).

[2]上宏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3]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