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1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他们都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却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二)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初中“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数困生”的人格,多方面“引诱”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四) 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初中“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2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农村学生的家庭现状。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多,单亲家庭增多。监护人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能辅导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弄明白的内容,或者心理的忧郁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再者,有的家长给学生的榜样是“没有学好数学照样生活得很幸福”,长期这样,学生不明白的知识欠账越来越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学生只好放弃学习数学。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意志是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法变化也较大,课程多了,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知识衔接过程中适应性差的学生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连续学习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4、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个体差异,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慢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就弱。再加之农村条件限制,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2、辅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后进生而言,最初还是想学好数学,但由于看不好书、听不进课、上课听课象在享受催眠曲,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多关爱他们,多作心理辅导。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是不理解?还是新旧知识脱节?还是有疑问或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观点等,尽可能减少学生知识缺失。教师在后进生知识的落实上多下工夫,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现象,从初一起就应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理解定理、法则变形等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逻辑思维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

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4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5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维教学也是如此,授予学生数学结果,给与学生数学答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不如授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为什么要这样”。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也是智力的核心。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其学习成绩、学习思想以及学习方法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便成为了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下面就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作详细论述。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兴趣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应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学生具有着积极的数学思维兴趣,能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和思考,所以才能在不断地练习和训练中形成并完善思想、锻炼其想象分析能力,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在学习时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事物能够进行长久地观察和思考,敢想、敢做、敢发表意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课堂演示、操作

这里所说的课堂演示、操作要求教师在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在正式行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图片演示、教师讲解以及学生实践等方式来完成教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演示可将静态图变为动态图,既可直观地表达图片或图标涵义,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而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则主要是指师生互动。比如教师在讲解角和角的大小时,如果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角,并思考和讨论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还通过思维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一种,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关键。只有好奇心充足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奇迹,突破不可能的成功者。鉴于好奇心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和保护。对于一些想法奇怪、好奇心过剩的学生,切不可表现出不屑或不耐,反而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比如一些学生不明白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当其向老师请教时,如果老师嫌弃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只简单地介绍几句便打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难免会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作业本上画圆形、方形,或者让学生用纸折出圆形和方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随后给学生讲解具体原因,使其真正明白“为什么是圆而不是方”。这样既普及了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

3.设计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

大量实践证明,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让学生随时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谈话、提问、实验操作等,创设良好的、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是求异思维,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不盲目跟从,对任何事物持质疑态度,并能够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去验证和质疑事物,大胆发表意见。数学思维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求异思维,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发展了求异思维,才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对于教学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除了求异思维之外,还有立体思维也需要老师加以重视。

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6

青少年成长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和小学的基础教育,是培养智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观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1]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校的课堂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智力为主,创造力是一个孩子智力和能力的体现,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创造力往往体现为独立思考,它也是促成思维成熟的关键所在。[3]音乐、绘画等技能只能给孩子们基础的竞争力,但若拥有创造力,则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人生。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我们或许还活在黑暗之中,如果没有莱特兄弟的创造,人类就无法飞向梦想的高空。创造力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生活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离不开创造力,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2 馆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在诸多领域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公民素质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4]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尤其重要。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科技馆这个社会大课堂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做了关键的补充。

茅以升曾说过:“科技馆与传统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教育思想上一改学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状态,而是把观众置于主动学习探索的地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觉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5]我认为,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科技馆科普教育寓教于乐,能最大程度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科技馆还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实物、标本、体验设施、多媒体设施等来传播科技知识,还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强调个体参与和互动体验,在科学普及与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馆校结合能加强校外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普教育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校外文化生活,加快学校创新教育。同时让科普知识走进校园,为广大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社会大课堂,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而通过“科技馆进校园”及“学生进科技馆”这两大主题来策划活动,则是馆校教育相结合最重要的体现。那么,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实现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目的呢?

3.1 “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是指与学校的活动周、课外实践活动及科技艺术节等相结合,把科普展板、机器人及益智玩具等送进校园,同时还提供科普图册阅读、科普知识咨询与培训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一是设计有吸引力的科普图片及小礼物。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这是由吸引定律决定的。朗达?拜恩在《秘密》一书中讲到: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脑电波),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展板设计主题可以结合世界气象日、知识产权日等国际主题日,外观设计上可以加入卡通人物、历史故事人物等,通过把各种类的科普知识用青少年感兴趣的“灵魂人物”聚集起来,吸引他们的目光。观看过程当中可以发放一些科普小礼品,例如记事本、笔筒、小扇子、鼠标垫等细小物品,通过这些带有科普知识的小礼物,一方面可以学习科普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科普图片的设计、科普小礼物的制作当中发现吸引规律的作用。因为吸引力在某种程度而言就相当于创造力,当你相信吸引力,你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就会转化为创造力。二是学校艺术节增加科普剧表演。科普剧又称科普互动剧,是一种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社会性于一体的、新颖独特的科普活动或科普表现形式。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将科学融于剧本创作之中,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以舞台短剧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获取对科学知识的体验。科普剧突破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体现出了主动性学习和趣味性两大特点,是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创新是指应用前所未有的事务获取效益的动力,也就是说,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产生有效益的成果的活动就是创新,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新”,科普剧从台下到台上,经历了剧本创作、编排、表演等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寓教于乐不但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思维,还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创新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