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体系范文1
一、安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安全教育内容广泛,一般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意识的教育、生命财产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卫教育、突发事件灾害的应急救护教育、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中小学安全教育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指导,根据一系列具体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则、规章进行的教育。根据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经验及学业安排等方面,使全体中小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及具备安全能力的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的教育活动。所以,高中学生安全教育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二、高中安全教育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安全教育实施流于形式化。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在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各地区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根据学校管理要求制定班级安全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等。但就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流于形式化,可执行性不强。首先,班主任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认为安全主要是依靠“管理”来解决。“安全教育”其实就是“安全管理”。班级安全教育更多是指向于管理与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甚至认为是为了应付教育局及各级各类部门的检查而做准备的。安全教育是为了拿一些考核分而做的一些虚的工作。其次,有的班级在每周的课程设置表上已安排安全教育课。但大多安全教育课只在班会课上偶尔会有相关的讲解内容。而不是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处理事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
第二,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学校教育的优势就在于系统性和组织性。但高中安全教育中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安全教育的体系,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的教育。当前绝大多数高中班主任把教育重点置于各学科学习上,认为高中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成绩的提高上,不能正确处理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总之,与系统的课程相比,单纯的宣传教育的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没有系统的考核评比措施,没有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中,未形成一套整体的可操作的考核体系,监管措施未形成常态化。
三、班主任做好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
第一,将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安全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班主任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班主任可以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安全观念。如,班主任要适当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知识演讲比赛等。班主任要从纠正学生的行为出发,严格要求请销假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制度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日常教育方式。对于高中学生实施安全管理,除了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外,采取灵活多样的日常教育方式,加强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形成严密的校园安全网。班主任要与其他的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齐抓共管。为了增强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为了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更为直观,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可以请民警同志到学校来,通过社会实例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普遍关注安全问题,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法制安全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可以将学生因缺乏安全防范知识而引发问题的案例编印成册,组织开展灭难演习活动,训练学生当各种灭难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和应急处理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教育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 管理体制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1 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一是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较快,由于生源复杂,研究生在教育背景、婚姻家庭、综合素质、年龄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别。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二是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占多数比例的应届生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容易接受他人影响,思想波动大,面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辨别分析能力较弱;在职研究生社会阅历较丰富,思想较成熟,往往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较弱。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看待问题有时不免片面和偏激,甚至追逐错误思潮。他们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但轻视接受的传统理论教育和忽视个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曲折性。三是个体素质的差异性。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好,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觉悟、道德意识、心理发展等方面比较健康、成熟和定型,是属于较高层次的。但部分研究生人生价值趋于务实主义,只注重自我价值的物质实现,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社会责任感差,缺乏诚信意识。还有部分研究生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遇到挫折承受能力差,集体意识淡薄。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四是群体结构的分散性。由于研究生各学科专业人数、学习、科研工作性质的限制,研究生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和独立性特点,除在专业课学习期间的相对集中外,大都进行分散性、独立性的工作和学习,平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触较少,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容易被一一掌握。研究生群体的分散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2 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研究生院与专业院系共同管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专业院系负责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人员配备不足、学生日常事务繁多以及管理体制欠完善等原因,研究生学院和专业院系往往沟通不畅、责权不明;负责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往往时间和精力不足,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的现象。
(2)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较,心智较成熟,对一些挫折和压力也能正确对待、自我开解,但面临诸如恋爱、婚姻压力,生活自立的压力,社会交往的压力,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也会出现偏激行为。有些高校常忽略这一点,认为研究生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大都已经成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没有深入到基层,忽略了本根,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调查和了解,对研究生缺少必要的关心,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逐渐薄弱。
另外,研究生浓厚的个人色彩,淡薄的团结协作意识,造成研究生活动参与率低,加上部分教育管理者没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使得研究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事业心得不到满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众基础弱化。
(3)与专业知识脱节,导师参与管理的力量“弱”。有些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学校在导师育人方面不够重视,加之新时期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薄弱。
3 健全管理体系,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明确指出:“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校长要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保证。近几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很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尝试新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是一种教育手段,尤其是科学的管理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需要教学和行政两手抓,二者互相渗透,教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关键是要形成机制,落在实处。当前在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下,学校要实行两级管理体制与院系负责制,即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上具体实施,由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并在二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实现日常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分管的体系。
(2)科学划分管理权限,明确各级管理职能。在分级管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中,校一级的管理机构的权限和主要职责是以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为指南,结合学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抓宏观、观全局,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构。院系一级的管理机构的权限和主要职责是按照上级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同时,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的过程中,注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管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黄金法则。从研究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群众性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研究生学习、生活分散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充分健全管理制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抓好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寝室制度建设,规范研究生的奖惩等。
教育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人的全面发展;创新
作者简介:杨东铭(1965-),男,江西铜鼓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47-03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被业内人土形象地称为“灰领”、“银领”、“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对应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高职教育被许多人称之为专业教育、专才教育。在日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专才教育往往被人为地摆在通才教育的对立面,受到一些人的非难。结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有必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教育模式与管理特色进行反思。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认知
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对进入各类岗位的人员的专业要求与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走入社会的人员必须具有多重能力,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它的需求。我们常说,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除了技能外,还体现在人文素养、人性的全面升华方面,要求一个人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专业学识、综合智能。现代高等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性向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综合统―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学科的专业化和细化,不少人认为,大学教育就应当是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它应当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专业工作,谋得相应的职业。以这种观点看来,职业教育也就是专业教育,而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相矛盾。我们应当承认,在高职教育中,由于普遍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单薄,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明显不足,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格与道德出现缺损,最终也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完美性,但否认高职人才的全面发展这种看法显然也有失偏颇。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授业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结合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中心轴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最高理想。
我国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上要有成熟性,知识上要有综合性,思维上要有多元性,能力上要有全面性,同时也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现代社会决定了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全面化、立体化、系统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注重把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融为一体,走全面发展之路,特别是现代新型职业教育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是采用一种复合型培养模式,注重对人的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等综合要素的培养。实际上,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发展思路、办学模式基本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整个高职教育管理体系中,也始终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运行的,简单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不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全部。
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注重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传授以及学生情感体验与良好个性养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要求出发,我们也有必要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审视。以前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娴熟应用上,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人的其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行。实际上,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背后,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性烙印。先进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先进文化为引导,高尚人格为保证,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因此,有时候对应用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将比科学技术素质的培养更显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究其根本仍然是培养人、发展人。当前教育理论界“教育主体性”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无非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主动性自由地发展,尊重教育的自,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过去那种模式化教育,用多样化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职业教育还是创新教育,创新精神亦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大军的基本义务和追求。引导学生去创造,使学生在永无止境的职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同时职业教育也关心人的职业社会生存,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让学生毕业后得到并胜任自己中意的职业,并且有新的发展空间,在职业发展与未来生活中,理解领悟人的精神价值、追寻生活的意义。教育只有让学生回到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够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墓本需要,才能促进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类自身的认识和了解。这种教育的追求不但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与实践中,―方面我们要关注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注重人的社会关系的构建与发展,形成和谐的社会空间。事实上,社会的和谐是由个体的关系和谐构成的,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处理好了,会让人摆脱狭隘性,以更开放的胸襟充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确证自己,实现价值。也只有让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和对社会关系的高度驾驭,才能获得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条件,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凸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将使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两个主要内涵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在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的和谐共振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主题推向极致。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文明对教育的呼唤与要求,也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要细化在各个管理方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师生人际关系摒弃权力和服从,主张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张扬。学生作为现实社会的个体存在,是有见解、有情感、有渴望也有能动精神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有疑虑和异想天开的探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起飞,在自然发展中成熟。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要研究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再就是要从单纯的知识与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用综合素质教育观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必须重视培养能力,但能力培养的目的“应该表现在善于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在现代教育中,“经世致用”的教育功利观和“教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要摒弃,必须以能力为中心,全面把握能力的内核,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和人文蕴涵,建立全新的育人模式。首先,这种能力培养必须建立在人性提升的基础上,即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能力培养的归宿是素质的合成,这种素质合成既是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认同与渴求,也是学生诸种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然融合。第二,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某种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建设人才。第四,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当然,对能力定位的确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怎样建立。高职教育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启示我们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教育理念问题,还与能力结构的确立、教材体系的创新、评价标准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
(三)创设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意识形态、观念和校园学术、文化的总体氛围,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等将产生深远影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与管理总体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始终以学生得到全面锻炼、人性得到充分张扬为主线,营造良好的人文与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体验深刻的人自身的魅力、科学与文化的力量。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要特别注重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校报、景墙、雕塑、路牌、有线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等为舆论宣传阵地,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教育广大学生。必须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能力提升和人性开掘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
(四)管理目标与人文、科学精神培养相结合。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行业岗位不同,也呈现多样化的要求。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技术革新快,中国越来越与世界经济接轨,走向全球化,很多领域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岗位技能要求和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传统职业,还是新兴职业,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和信息技术的科学素质,将是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比如文秘工作岗位要求,既要会做文秘、秘书工作,又要懂计算机、懂现代化办公设备、懂外语、懂公关,更主要还要懂得如何做人。职业发展的趋势将在更深层次上对我们的管理手段产生冲击,提出新要求。因此,不管培养哪一类人才,在管理、培养过程中,要促使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内容与目标要求相一致,适应职业发展趋势,特别是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入。
(五)管理与教学体系相结合。我们在按知识体系要求设计政治理论、人文知识、专业墓础理论、专业理论等教学模块时,要注意到这些模块并不是孤立的,人的全面发展蕴含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之中。对高职教育而言,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也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等。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与模式设计中,要树立培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的教育观念,在此观念上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和具体的课程模块。在每一课程设计中,按照突出知识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根据具体课程将人性、人文、科学教育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的全面发展与具体教学管理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六)重视提高教师与管理者的素质。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应当更高,教师除了担当传统教学角色外,还是“师傅”角色,要教技艺、教职业技能。因此,在管理中要高度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一批全能型优秀教师,催生技术大师、行业专家。同时,也要提高高职教育内部各级管理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教师和管理者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管理,言传身教,营造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铸就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全新的“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能力・理念基础水平――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N].2007―04―17第010版.中国教育报.
[2]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门[J].教学与研究,2004(01),P84―87.
[3]下雪源等.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高职育人质量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6,(08),P13.
[4]下小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P38.
教育管理体系范文4
当前,高职学生入学的分数线普遍不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身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建立在被教育对象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这种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形成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新生在入学之初往往怀有无限憧憬和美好设想,这个时候思想活跃、热情洋溢、充满希望,但这种热情背后掩盖的却是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系统,因此一旦真正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后,这些学生过去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便逐步暴露出来。比如不会安排充足有效的学习时间;缺乏合理的计划;难以保证预习、听课、复习等最起码的课堂学习过程,学习效率不高,等等。由此往往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1 课堂学习方面
部分同学难以保证认真听讲,或者认真听讲的时间不长,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另外,即使认真听讲的学生,由于普遍缺乏预习环节,对课堂内容不熟悉难以达到主动思维,而大学课程又往往不局限于书本,因此在课堂上真正听懂并且掌握全部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标准。
2 课后学习方面
自习时间不够。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保证的自习时间一般平均每天两个小时以上,许多同学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甚至连一个小时都不到,而且许多学生缺乏主动的意识,单纯地觉得不自习不行,自习过程中效率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还要过分依赖零食、MP3或别人的带动等,难以达到主动学习应有的效果。
3 学习目标、知识掌握程度方面
许多学生延续了过去“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的思想,平时不用功,重视考试前的突击复习,缺乏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最终真正学习到的东西空空如也。
4 学习内容方面
缺乏探究性学习,仅仅局限于看书本、做习题,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做好课堂记录的习惯,甚至根本不知道高等教育中各类笔记(课堂笔记、阅读笔记、日记等)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笔记的方法;不会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相反到图书馆单纯是阅读娱乐类期刊、上网聊天和看影视剧。
5 能力培养方面
在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和理论能力学习方面,由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和适当引导,学生都能够逐步实现由单纯强调理论学习向技能学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转化,但是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却往往处理得不够恰当,或者过分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或者过分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造成二者的对立。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以应试为目标,缺乏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系统,造成了“不想学”“不爱学”“学不了”而又“不得不学”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不学”的问题。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以就业为导向,贯彻教育服务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管理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也是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从学习能力方面,高职尤其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这些必须要以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作为基础。而上述这些问题与此相距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只有首先解决好学生“学不学”的问题,然后再探讨“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必定流于形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即人的观念、性格、心理等的形成发展是和环境的变化影响密切相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今天的学习状况是在这二十来年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理,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调动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因素,以增强学习动力为核心,密切配合,形成科学和谐的有机系统,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 解决对策
1 以科学和谐的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
构建科学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所谓“科学”是指要充分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基本规律,正确处理好环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所谓“和谐”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杜绝教育管理方式上的简单压制和粗暴扼杀,因势利导,努力达到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这应当作为构建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同时从具体方式上将激励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以系统的方式加以运用、整合,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2 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人的理性以对错为标准,人的情感则以美丑为导向。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一贯重视理性方面的真理性教育,审美教育则往往流于形式。现在的教师和家长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反复灌输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以达到激励其学习的目的。但却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使得学生陷入学习的怪圈“三+一步”:“第一步打算学习,第二步往往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不进去,第三步因为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满心懊悔”+“第四步为了心理平衡,痛下决心‘明天要×××’”。于是不久又开始了新的循环。可能有的教师家长还会为此窃喜――“毕竟学生开始着急了嘛!”殊不知正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心理谴责的重复,反倒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使学习逐渐成为其不可承受的感情之重,到最后只能不顾一切地加以逃避或抛弃,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和叛逆人格。心病还需心药医,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是要以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作为突破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审美教育、校园文化、培育个体良好的审美素质等内容,增加学生主体对人生美好境界的体验、趋同和追求,进而推动其学习动机的提高和境界的升华。
3 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导师(导友)制有机配合,三管齐下
现在高职院校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去大专、成人高校的转化,二是过去中专、职高的升格。两种来源使得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上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并存。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水平来看,一方面从教育目标上高职教育要达到的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际水平往往还是基础教育的水平。所以高职院校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在学生的管理方式上也应当是两者结合的,同时还应当引入导师(导友)制。
由于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人格依赖度较大,因此采取四五十人左右班型的班主任制比较恰当。一方面便于学生适应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另一方面班主任能够科学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辅导员是管理班级或专业日常事务的专门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导友)则是专门针对某个方向、某个学科的同学若干(人数较少,比如十几个左右)的指导人员。
从职责分工和业务要求上,三者也不尽相同:班主任要求首先是专业教师,同时还必须受过班主任工作的良好训练,能够按照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协调各方面资源,尤其是要能够协调好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辅导员要求必须能够配合班主任工作,组织各种活动,管理各学生团体以及日常行政事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还应当有导师(导友)。多年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对于班主任有特殊的畏惧和疏远心理,同时,人数过多也不便于班主任的个别指导,因此跟学生既是“师”又是“友”的导师(导友)的存在就十分必要。这一部分人员既可以是学校的具体教师、高年级的优秀干部或优秀学生,也可以是其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又具有良好教育能力的人。
4 尊重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上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紧密结合
许多学生情感上实际是处于“前途渺茫、后无归宿”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对部分学生而言,“前途就是就业,就业就是压力”;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输不起,或者从来不敢考虑就业失败后的退路,这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疲惫。因此相关教育人员在具体教育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重视跟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激励,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消除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动之以情”来达到“晓之以理”。
5 密切学校同学生家庭的联系,以学校教育带动亲情教育
高职教育对学生而言不是学习生涯的重点,而是自主把握人生的起点。这个主题的转换要求良好的环境基础,家庭就是学生进一步成长的重要土壤。现在部分家长对教育知之甚少,学校应当采取家长会、信件、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及相关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联络和指导。一方面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对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也是大有裨益的。
6 通过先进典型和学生团体的带动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推动学生开展具体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先进典型的带动和团队的带头指导帮助比简单地硬性规定更加有效。例如上自习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硬性规定总是不妥,而要求部分学生干部保证在自习室的学习时间,通过塑造自习室气氛来带动更多同学上自习的效果往往更好些;然后再通过社团或非正式群体(如课题研究小组、社会实践社团、外语角等)的指导、帮助,使得有各种需求的同学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氛围,将学校变成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从而通过环境来带动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科学的奖惩观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通过上述几项工作,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科学的、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同时学校、系部、专业、班级、社团根据学生的各种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奖惩条例,从活动、制度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塑造、监督、管理。
教育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教育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118-02
教育作为”管理灵魂“的这么一个特殊的管理系统,其目标的实现及过程的控制都难以用绝对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但同时,作为一个管理系统,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来保证其质量。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实现,如师资、教学基础设施、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等等。要切实解决教育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引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
一、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探索新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必然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教育必须以更少的资金做更大的事业。因此,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教育必须在教育质量的管理上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国内教育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服务要市场“已成为不仅仅是企业界也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在内的越来越广泛的认识。教育市场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深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长远发展目标看,只有寻求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来管理学校,才能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保证,从而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学校教育进入一个健康灵活的良性发展轨道,使学校管理水平上档次、有品位。
二、全面质量管理与教育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是来自企业质量管理的概念,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为目的,让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非常切合教育管理的要求。其实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对全员、全组织进行动员,刺激了成员的内在需求以达到全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强调了小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不同以往的质量管理方法(如产品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之处在于它的全面性。全面性、全程性和全员性,即”三全“原则或特性为成全面质量管理的突出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自主管理方式。该模式体现在教育管理中,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为目标,通过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与执行,以及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考核、反馈及其他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激励,实现个人自我需求的满足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获得优质的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白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必须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前提,从人的本身需要出发,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尊严,理解被管理者的切身需要,十分关爱被管理者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才能提高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用在教育管理领域,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馈等三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教学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2.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与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教学设计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
做好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内容要定位准确,要求合理;概念定义要准确,深浅难以要适度;注重基本点、重点难点和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2)内容表述的启发性: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解难点,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
(3)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调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率。关键不是上课的学生人数,而是在上课的学生中有多少人的确是在认真听课。
(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与教育技术的适用性:教学手段与技术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且应对启发性教学起到辅助作用。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要忽视粉笔和黑板在训练抽象性思维方面的作用。
3.教学反馈质量管理的内容
教学反馈是将控制论原理应用到教学管理中获取教学信息的过程。包括:直接反馈;听课查课反馈;座谈会反馈;教学大检查反馈;总结反馈;教学评估反馈;问卷调查反馈;对学员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等等。是一个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双边交流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综合、调整、改进的过程。它体现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控制。
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教育行业是一次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对广大教职工树立教育服务质量意识,完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教育管理体系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44-01
为了适应医疗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护理管理效率。我院2007年针对医疗卫生改革新形势开展了护理垂直管理改革工作,同时也建立了护理垂直管理下的护理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方式,促进了护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4年的尝试与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层级负责制,建立与护理垂直管理相匹配的护理教育体系。成立护理教育委员会,设主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理部教学干事、(内、外、妇、儿等)各专科教学护士及带教老师的层级管理体制。护理部教学干事负责制定全院的教学计划。
教学护士实行选任制,聘期为一年。由科室护士长提名报请护理部,护理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并结合本人学历、资历及教学经验等综合因素,每个护理单元评选一名教学护士,分管本单元的护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护理教育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享受教学岗位津贴。
1.2 明确教育体系职责:我院在主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护理教学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护理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研究审核各级护理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及教学护士的评审、考核工作,研究护理教学经费分配计划,研讨护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我院护理教育体系分护理部和科室两个层次。
1.3 确定教育体系内容:我院设立护理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护理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教育经费由护理部支配。护理教学计划的制定重点突出分层培训。
1.3.1 新护士培训:我院每年新入院的护士上岗前,护理部统一组织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等,使新护士在入科前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及工作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新护士入科后我院根据不同专业、学历层次及工作经验特建立了一套以需求为导向的新护士培训计划。每名新护士都有一个由护理部及科室共同制定的具有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每人建立一份培训档案,将培训及考核内容、结果记录其中。制定专人带教并上满各个班次,全部培训计划完成考核后由科室以书面的形式向护理部提出申请,最后护理部考核合格后下达考核合格通知书后方可独立上岗。
1.3.2 毕业5年内护士培训:为使年轻护士能够全面掌握专科护理技术,实行新护士轮转培训制度,建立院内护士培训基地。组织新护士毕业5年内到普外科、心内科、脑外科、神经内科、ICU、麻醉科、急诊科等科室完成一定学时的轮转。
1.3.3 在职学历教育:鼓励护理人员在职参加护理硕士、本科等各类护理学历教育,在工作时间安排上为护理人员创造学习条件。
1.3.4 各级护理人员培训:每年有计划组织各级护理管理人员(护理部主任、护理部教学干事、护士长、教学护士)及专业技术人员(护理骨干、专科护士)参加国家、省、市的学术交流及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1.3.5 实习护生的带教:每年由护理部制定接受实习护生的教学计划及安排,各科室教学护士具体制定本科室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授课及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安排具有带教资格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并完成出科前的考核。
2 成效
2.1 建立了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有效的管理起始于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也归功于规范和制度的落实、执行[1]。我院护理垂直管理下教育系统的实施,建立了与护理垂直管理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系,改变了以往所有护士学习及考核内容一样、科室所有护理工作均由护士长一手抓的局面, 体系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继续教育的效果。
2.2 搭建了护理人才成长平台:我院实施的护理垂直管理下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一批护理人才脱颖而出,自身潜能得到最大挖掘和发挥。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才能,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发展超越[2],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3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旨在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追加教育,对提高护士能力、发展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3]。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促进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自护理教育体系建立以来,护理人员无论是理论、操作水平,还是篇数均有了显著提高。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很好地适应了医院改革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 闽琦芬,朱春萍,徐萍.引入PDCA循环指导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