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1
【关键词】婴儿;喂养;营养缺乏性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51-02
婴儿期作为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迅速的阶段,也是体格和智能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需要,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保健的重点是合理的喂养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6月至8月到我中心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婴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120名家长参与本次调查。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和10个健康知识问题,每答对一个正确答案得1分,满分10分。由门诊医生当场询问完成。 共收回问卷120份,有效答卷118份。数据用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3:1,年龄分布:42天婴儿占66%,3个月婴儿占12%,6个月婴儿占9%,8个月婴儿占7%,12个月龄占6%。家长文化程度:初中及小学占23%,高中及中专占26%,大专及本科及以上占51%。
2.2 健康知识了解情况(1)大多数婴儿的家长都知道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物,但是仍有13.56%家长认为婴儿奶粉可替代母乳。能按需哺乳占55.08%,(2)辅食添加合理者占57.62%,过早、过迟添加辅食占42.38%。(3)V-AD服用合理占71.19%,每天晒太阳超过1小时占74.58%,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占46.61%。知道辅食添加及时合理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占55.08%,认为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占36.44%。(3)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网络、电视占47%,书籍占23%,长辈及他人占17%,门诊咨询占13%。
3 讨论
3.1 我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家长育儿理念受传统陋习的影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得到改善,但通过这次调查后结果仍不容乐观。有调查发现,0~6个月母乳喂养率低和不正确的辅食(其他食物)添加是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在强调母乳喂养的同时,近年来开始添加辅食(其他食物)时间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全国城乡儿童的膳食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已达到或接近推荐膳食摄入量的水平,但是仍不同程度存在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如铁、钙、锌、维生素A,并且肥胖检出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本次调查仍有13.56%家长认为婴儿奶粉可替代母乳。辅食添加合理者仅占57.62%,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仅占46.61%,认为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可影响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仅占36.44%。这说明相当多的人还够了解科学育儿知识。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婴幼儿合理喂养和辅食添加、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方面的宣传与指导
3.2 本次调查51%的家长为专科以上学历,这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养育非常关心,家长文化程度与健康教育需求成正比,文化程度偏低的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相对偏低。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更要加强对文化程度偏低的这部分家长的宣教,只有家长掌握了科学育儿知识,才能正确养育婴幼儿。本次调查显示没有家长从育儿知识讲座中获取儿童保健知识,说明我市育儿讲座举办较少,建议保健部门应向家长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讲座机会,普及儿童保健知识。我市要以不同形式加大婴幼儿科学喂养、疾病预防的宣传,从而转变婴儿喂养及育儿方式。为提高我市儿童营养和健康水平而努力。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2
【关键词】 婴幼儿;喂养知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3~5月,对带小孩到市妇幼保健所儿童门诊进行入托体检的3岁以下儿童家长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当场作答、即时交回答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母乳喂养知识、辅食添加、食物营养等相关知识、调查表共10题,按每题10分计算,全部答对的得10分,未答完全者按每小题实际得分计算、总分100分,共发放调查表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回收率为9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回答正确率分析,正确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儿童家长485人,其中男180人,女305人。文化程度:小学16人,占330%;初中101人,占2082%;高中(中专、技校)153人,占3154%;大专141人,占2907%;本科及以上74人,占1525%。职业主要以个体、工人、干部、教师、公司职员为主。
22 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获得科学喂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亲朋好友、医护工作者、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等。
23 家长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按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分,按60分及以上为知晓,知晓人数385人,知晓率为7938%,其中80分以上的182人,仅占3753%。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知晓率较高,而对食物营养知晓率较低,见表1。
4 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调查对象对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文化程度,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同职业与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教师组知晓率最高,为9230%,知晓率最低者是无业及待业组,为4613%;不同职业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1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主要目标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儿童营养水平的一项指标。对婴幼儿家长定期宣传科学喂养知识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对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家长的科学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783%,达到纲要要求达到85%普及率,表明本市对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时间,断奶时间的知识知晓率高;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低;对锌、铁、钙食物的知晓程度低。由于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将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停滞,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因而帮助儿童家长掌握哪些食物含对人体有益的丰富营养素,可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
婴幼儿家长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是否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是儿童健康的关键因素[2]。本次调查中儿童母亲都普遍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但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仅在4515%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到2010年实现婴幼儿母乳喂养率85%以上的目标”[3]。因此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高母亲自身素质,树立坚持母乳喂养的观念,才能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宝宝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及职业的知晓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明显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知晓率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重视优育优教,注意科学喂养更愿意了解和接受科学喂养知识。不同职业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知晓率较高的是教师、干部、职员;最低的是无业及待业人群。提示我们应该着重提高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水平。
32 加大宣传科学喂养知识的力度,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定期给幼儿园保教人员进行儿童喂养知识培训;定期给儿童家长做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和指导,力求让每位家长了解科学喂养知识,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掌握育儿方法及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注意断奶后的膳食营养,注意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关键在于医护人员重视和儿童家长意识提高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主要通过医生咨询和健康教育讲座传播方式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全面掌握婴幼儿科科学喂养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法制办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3
关键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儿童保健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家庭的重要性
幼儿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幼儿提供生存和生长条件的主要是父母,亲-子关系成为构成幼儿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1]。父母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是家庭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父母是养育儿童最重要的实施者,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至深。国外文献报道,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的养育行为如拒绝、过度保护增多而情感温暖减少显著相关[4,5]。因此,从婴幼儿时期就让父母学习科学合理的养育方式,培养正确的养育行为,不仅可以增加父母对儿童疾病的预防,也促进了儿童健康心理行为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儿童保健模式中,保健人员是唯一的实施者,父母家长只是一个被动配合的角色,并不能发挥主动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只能在防病治病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这个模式对中国儿童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父母,父母-特别是母亲采用怎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0~3岁儿童心理发育特别迅速,从不会站立到独立行走,从不会说话到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世界,这些变化都是质的改变。因此,这段时间给予适宜的环境刺激和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2母亲的影响
由于母亲在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天然条件决定了母亲比父亲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母亲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者,其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最巨大的。出生后断脐使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仍需要家长科学合理的抚养和教育,才能使其天赋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3]。事实上,对达到儿童身心最优发展,尤其在幼儿时期和幼儿早期,母亲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黄东明等人研究把母亲作为一个主要实施者加入到婴幼儿的保健中,使儿童保健人员-母亲-婴幼儿-儿童保健人员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体,不仅使保健措施通过母亲这个载体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而且让母亲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直接参与了孩子的保健,大大提高了父母的保健意识。研究显示,让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以后,孩子接受认知刺激量和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更加能够主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到动物园和公园,以及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丰富的教育环境刺激促进了脑部复杂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以及智力的发展。另外他通过对母亲育儿行为的干预发现,实验组的母亲更能够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从月子里就不会把幼儿捆的很紧,更能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并且善于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对孩子的犯错采用较为宽容的态度进行处理。婴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具有巨大潜能,在婴幼儿期给予正确的培植和开发,更能促使孩子的智能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作出卓越成就[6]。
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的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从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由于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对父母育儿行为有较多的影响,因此更适合3岁以下的婴幼儿[7]。研究表明强调了母婴交流的重要性,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在日常儿童保健中,特别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让母亲参加进来,在婴幼儿的保健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母婴之间的交流,让母亲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促进母婴的感情交流。情绪和情感表达是人类心理体验的一个核心元素。从出生开始,它们就是幼儿活动和调节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期望通过养育者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暗示,给他们提供理解周围所发生事情的信息。幼儿和儿童会敏锐地捕抓他们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暗示,并使自己与之协调。他们对于冷漠的信号尤其敏感。响应迅速、敏感的父母能激起孩子的信赖感,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感觉迟钝或者疏远的父母会培育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严重影响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2]。
然而,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拒绝、否定倾向得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负性情感教育越多,其原因是①母亲对子女的要求提高了;②经济条件可能更好了,子女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与父母的希望相矛盾[8]。
3父亲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大约只占母亲的1/3,然而父亲在幼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父亲是幼儿重要的游戏伙伴;②父亲是诱导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③父亲与幼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发展起重要作用;④父亲与母亲二者之间的角色和行为的差别,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样重要的作用;⑤此外,父亲还会通过母亲为中介影响着母-婴关系。因此,让父亲更多的参与孩子的养育,不仅减轻了母亲的家庭压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9]。
4环境的影响
重视环境在儿童健康中的作用这里所指的环境是广义的,用生态学观点看待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如环境毒物包括多种有毒物质对儿童发育的危害,生存环境与脑发育关键期及脑功能间的关系,后天环境和经历在促进幼儿内隐学习的作用等[10].学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实际。对孩子使用批评要恰当,批评之后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还应注意帮助那些内向的、具有自卑感的孩子摆脱否定情绪,重新建立自信,学会情绪表达。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理因素、性格、情绪表现和言行举止等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在角色游戏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情绪低落。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就非常必要和关键,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关心、爱心和期待。引导幼儿学会初步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语言、声音、眼神和手势等体态语中体会到欢乐与不安、痛苦与幸福,使幼儿具有初步的情绪识别能力,从而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3]。
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如设宣传栏,板报定期更换内容,让家长随时能了解儿保知识。设立专门儿童休闲、娱乐室:休闲室内放置有电视,VCD定时播放儿童保健知识。休闲室内放置健康教育资料,儿童、家长可阅览健康教育资料,增加儿童、家长保健知识。
5重视心理行为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研究虽然仅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是以优生为基础,优育为手段,促使社会和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必要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还应重视高危少年儿童的监护,对情绪和行为障碍患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但目前要把心理保健作为我国儿童保健的常规任务还需要从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心理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加强努力。根据神经心理学原理提出儿童心理发育关键期在6岁以前,重视发育敏感期的存在有利于心理发育的促进[11]。
因此,如何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儿童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有必要探讨一种更加适宜的儿童保健模式以充分发挥母亲、父亲及各种环境在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95.
[2]孟宪璋,译.儿童异常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5-57.
[3]刘湘云.现代育儿新理念[M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1):36-37.
[4]XiaGQianM1Therelationshipofparentingstyletoself–reportedmentalhealthamongtwosubculturesofChinese1JAdolesc,2001,24(2):251.
[5][6]陶国泰.婴儿期使心理发展和早出人才的关键[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8.
[7]郝波.儿童早期心理干预[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5):233.
[8]黄永兰,仇凤琴.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311.
[9]黄东明.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40-642.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4
[关键词]0~5岁儿童;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29-02
儿童死亡是反映一个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0~5岁儿童死亡占整个儿童死亡的大多数,观澜是深圳特区关外的重要工业区,外来流动人口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参差不齐,随之流动儿童及健康状况亦成为当地社会问题。故现将我院统计的近5年来儿童死亡状况做一临床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卫生保健工作,减少儿童死亡。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来自我院儿保科近5年来统计0~5岁儿童死亡登记资料,包括院外、院内死亡,院内死亡包括社康、门诊及住院死亡。
1.2 方法
对登记表最终临床诊断进行总结,分析0~5岁儿童死亡主要疾病、死亡年龄构成比和每年死亡动态变化,应用SPSS10.0软件包分别计算每年死亡率,并同时进行趋势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002~2006年0~5岁儿童总死亡率和变化趋势
观澜街道办2002~2006年共登记在册0~5岁儿童死亡人数105人,其中院内死亡(包括社康、门诊及住院死亡)47人,占整个死亡人数的44.76%。其中新生儿31人,占整个院内死亡65.96%。院外死亡58人,占整个死亡55.24%。整个死亡人数中新生儿共62人,占整个死亡人数59.04%,0~3岁36人,占34.29%,4~5岁7人,占6.07%。其中新生儿死亡人数中≤7 d围产儿50人,院内死亡31人,院外死亡19人,>7 d新生儿12人。总死亡人数中常住人口2例,占总死亡人数的1.90%,流动人口103例,占98.10%。5年平均死亡率为9.38‰(表1)。5年中由于例数较少,0~5岁儿童死亡曲线波动较大,但总体是呈缓慢趋势,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4.756,P=0.028)。
2.20~5岁儿童年龄动态构成
近5年来0~5岁儿童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整个死亡人数的59.05%(62/105),其中2002、2004、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均占整个死亡率的64%及以上,可见新生儿是0~5岁儿童主要死亡人群,其次是0~3岁婴幼儿,其总死亡率亦达34.29%(36/105)(表2)。
2.3 每年各死亡病种构成情况
近5年来死亡病种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包括宫内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畸形(包括先心病)、溺水、意外窒息、交通意外和肺炎。这与同期宝安区0~5岁儿童监测死因顺位:意外死亡、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先天性疾病、肺炎[1]有所不同(表3)。
3 讨论
0~5岁儿童死亡占整个儿童死亡的绝大多数,而0~5岁儿童死亡中尤以0~3岁组死亡率最高。本组资料显示,近5年来0~5岁儿童平均死亡率为9.38‰,较同期全区0~5岁儿童平均死亡率(6.44‰)[1]高。新生儿平均死亡率(5.29‰)较同期全区新生儿平均死亡率(11.05‰)[1]低。这可能与本街道办新生儿出生总数相对较少有关。另从表2可见0~5儿童死亡人群主要为新生儿,其次是小于3岁婴幼儿。因此要想降低0~5岁儿童死亡率,首先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而要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就得降低出生窒息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先天畸形儿出生。这就得大力宣传优生优育、产前诊断、住院分娩。本区新生儿死亡率高,这亦可能与本地区外来超生人员多,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条件差,卫生保健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有关,以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先天畸形儿增加。同时宫内窒息、缺氧以致死胎、死产、出生窒息儿亦增加。近5年新生儿死亡率波动不大,无明显下降。另本组资料表明,非户籍流动人口死亡占整个人群死亡的98.10%,而常住本地户口只占1.90%,这与相关报道[2]一致,这可能与本地区人口结构特点有关,随着外来劳务工大批出现,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亦随父母流动,而监护人生活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对孩童监管不严,以致婴幼儿死亡率近5年亦无下降,反而2003、2005年均较前1年明显增加。因此需要加大本地区基本卫生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及意外事故的宣传教育,包括溺水、意外窒息等应急知识技能的防范普及工作,以减少儿童意外死亡,降低0~5岁儿童死亡率。另本组资料表明院内死亡占整个死亡率44.76%,院外占55.24%,这可能与监护人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和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有关,有的家属未使患儿及时就医,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曾红友,韩煊.2000~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9):16-18.
[2]张绍强,魏志国,张玲,等.2000~2004年深圳市龙岗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87-189.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5
关键词:0~6岁 非户籍儿童母亲 儿童保健知识 探讨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46-0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实现,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儿童由于其生理发育不完全,免疫防护能力较弱,抵抗外界环境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且其患病后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较高[1]。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目前我国非户籍儿童的比例较高,如何对非户籍儿童卫生保健情况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对非户籍儿童保健的现实状况的了解主要还是从非户籍儿童母亲对于儿童保健知识的认知现状进行探讨,基于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选择仁怀市城区三个办事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两年期间的180例0~6岁非户籍儿童母亲育儿保健资料,对这些母亲的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和需要程度进行探讨,观察其认知结构。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城区三个办事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两年期间的180例0~6岁非户籍儿童母亲育儿保健资料,这些儿童都在0到6周岁之间,为非户籍儿童。儿童母亲的年龄分布在21—34岁之间,平均年龄27.6岁;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中有初中109例,高中41例,高中以上的30例,包括了高职、大专和大学本科等,儿童的家庭条件中年收入在一万到五万的有123人,年收入在五万到十万的有47人,年收入十万以上的有10人,在一般资料进行统计以后,对这些非户籍儿童的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的调查研究。
1.2 方法。对该组非户籍儿童的母亲用的是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统一用0-6岁的非户籍儿童的卫生服务现在所处的状况及问卷调查,现场对目标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有儿童出生发育情况、儿童的自然情况、儿童接受保健教育的状况以及儿童母亲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和需求。
1.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抽样中的母亲对儿童的生理发育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差,每项的了解程度都不超过20%,母亲表示不知道这些上述儿童保健项目占40%。
3 讨论
儿童保健主要是在儿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护士的指导下,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情况进行开展和具体管理的。其包括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及学龄期保健。新生儿保健是指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实施的保健,这个时期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保健工作以喂养、保温及清洁卫生为主。婴幼儿保健是指1周岁至3周岁过程中实施的保健,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智能发育比较突出,语言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但缺乏对危险识别的能力,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创伤、中毒、传染病为主。学龄前期保健是指3~7岁儿童的保健,此时期儿童发育减慢,求知欲强,保健工作以防止意外事故和传染病为主。学龄期保健是指7岁到13岁(青春期前)的保健,此时儿童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保健工作以防止龋齿、近视和慢性疾病为主[2]。其中对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是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非户籍儿童的母亲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给在非户籍的人群中展开儿童各种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这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非户籍儿童的母亲对于儿童接种疫苗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查的需要性相对较高,但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影响,对育儿的咨询以及对新生儿进行访视的要求却比较低,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该人群的非户籍性很大及母亲儿童的保健知识十分贫乏、宣传教育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大多数非户籍儿童的父母亲是来自于偏远的农村[3,4],她们不愿意到妇幼保健机构和医院去咨询,就是医务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她们也不太乐意接受保健服务。针对非户籍人口大多数来自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保健的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相关的各个部门应该加强并且利用这类人群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程度,对其进行积极的配合或是采用主动的儿童保健行为指导,以便更好的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针对非户籍人口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保健意识淡薄等特点,卫生部门应加强并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儿童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积极配合或接受主动的儿童保健行为。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基层儿童保健问题的了解,对其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刚,吕军,张德英,刘英涛,张立.管理者与提供者对非户籍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意向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09):716-717
[2] 史晓浩,杰.非户籍儿童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指向一种质量互释的混合研究[J].南方人口,2010,14(02):528-529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6
【关键词】
包头市区;婴幼儿;母乳喂养;体格发育
作者单位:014040包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儿童体格发育水平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充足、合理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婴幼儿喂养状况与其营养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不适宜喂养方式和知识不充分往往是一个比缺乏食品更重要的营养不良决定因素[1]。婴儿期是生后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母乳喂养是这一时期合理喂养的关键。全世界每年因营养不良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中有2/3以上通常与生命的第一年中不适当的喂养方法有关。为了解包头市区0~3岁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及对体格发育的影响状况,于2011年2月对包头市404例0~3岁婴幼儿的喂养状况及体格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以后出生的年龄在0~3岁的在包头市东河区妇幼健康机构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量的市区婴幼儿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12月62人,12~24月169人,24~36月173人。
1.2 方法
1.3 数据收集 调查人员对婴幼儿父母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询问内容包括婴幼儿基本状况、体格测量、1岁以内喂养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指标平均水平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喂养情况
1月,4月,6~12月完全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4.6%,44.2%,35.3%。随着月龄的增长,母乳喂养率逐渐下降。见表1。
2.2 喂养方式
表2显示不同月龄段喂养方式的构成发生明显变化。4个月以内以完全母乳喂养为主;4~8月以混合喂养为主;10月以后人工喂养为主要喂养方式。
2.3 喂养方式与体格发育的关系
矫正出生体重后,表3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儿完全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喂养组,4~12月婴儿完全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都高于人工喂养组。
3 讨论
母乳喂养作为一种最自然的喂养方式,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发现早期生长速度和营养状况影响儿童期和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母乳喂养可以降低成人的高脂血症、冠心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并且一些动物模型中母乳喂养与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Martin[2]等对2999例婴儿喂养资料和体格生长资料完善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母乳喂养儿在童年和成年时的身高明显优于配方奶喂养儿,身高的发育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环境、营养状况等,在校正父母身高及社会经济因素后,6个月时母乳喂养时间最长组较最短组身长多增长3.4 cm。母乳喂养相对于其他喂养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婴儿早期生长发育、人认知发育以及预防感染性疾病都极为重要[3],对于低出生体重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母乳喂养是出生体重在1000~1500 g的新生儿自出生后20周,每天保持20~30 g增重,这种速率几乎达到宫内的生长速度。杨翠芬等[4]对出生体重
母乳喂养在营养学、免疫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优点是肯定的,母乳中含有儿童生长过程中最适宜的营养,优质的蛋白质、丰富的铁、锌、钙、免疫球蛋白及丰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而人工喂养儿虽然饮食中添加微量元素仍存在摄入不足。生长期的儿童对营养缺乏尤为敏感,其中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儿童身高的增长,免疫球蛋白的不足可致发热、腹泻等使身体及细胞内营养物质流失消耗,母乳能在儿童发育最旺盛时、营养需求最高时、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时,为儿童提供足够的营养素及积极的保护作用。而且母乳喂养时母子间的亲密接触对儿童的生长存在潜在的心理影响,良好的母子关系,母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照顾,对母亲依恋的被满足,对儿童的身心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第55届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向全球联合倡议:出生后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
本次调查显示,包头市区婴儿母乳喂养率及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4.3%,44.49%,说明母乳喂养仍是包头市区4个月内的婴儿的主要喂养方式,基本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喂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4个月内以完全母乳喂养为主,4个月后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占主导地位。包头市区婴幼儿母乳喂养不足6个月的情况比较普遍,其原因依次有以下几种:①生活水平提高,奶方种类增多,婴儿抚养人因营养知识缺乏,认为奶粉或羊奶、牛奶更有营养,②产妇怕对自己的体形及健康影响,③城市女性产假过短,工作压力过大,产妇不能在家照料婴儿,④凹陷、泌乳不足,其中婴儿抚养人的营养知识和喂养知识缺乏,仍是导致母乳喂养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本报告还显示6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儿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高于人工喂养儿及混合喂养儿,6~12个月完全母乳喂养儿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与部分喂养儿无明显差别。
包头市区1岁内婴儿的主要喂养方式为母乳喂养,母乳是4个月内婴儿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喂养方式与体格发育有关,因此积极宣传和普及母乳喂养的保健知识,大力推行母乳喂养,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增强孩子自身抵抗力,以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及发展,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参 考 文 献
[1] WHO/UNICEF. Global stralo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 Geneva:WHO, 2003.
[2] Martin RM, Smith GD, Mangtani P,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reast feeding and growthahe Bovd――Orr cohort study.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2,87(3):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