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1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现代媒体的参与与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使学生学习容易由被动转为主动,其自主性更大大得到增强,其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处处凸显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想,从教学的指导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支持信息资源的硬件、软件设备及潜件资源的利用,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等人文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情境,克服了传统学习理论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优化了其教学效果,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趋于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综合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培养健全个体思想在学习领域中的反映,引导并启发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这正是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内涵体现,通过对学生信息情意的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⑵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育环境、传统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都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的乐学、愿学、好学的学习态度。
⑶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大多重点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⑷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意义学习,强调过程学习,这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时空、师生关系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关系,在教学中容易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二、自我实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进时的动力。目前,学生的自我实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的媒体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条件的不同进行灵活地运用和调整,具有学习的自由性和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为自由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和渠道教育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美德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自我实现正好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彰显人性化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指支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与条件。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大,因此有人称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教学。下面主要从以“三件”划分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即“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来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与发展,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网络信息处理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国摘要以多种形式筹借资金用于此工程的建设,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克服传统环境的限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间地域限制,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权利,这些也都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人性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配备了很多信息技术设备,如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而运用液晶显示屏、积极扩充实验设备和扩建实验场所,大力开展情景教学,从各方面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和考虑。硬件资源建设的优化更好的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而且能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从而充分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论文范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资源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资源的整理者和设计者。从目前的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电视教学节目的设计来看,整体设计十分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管从界面的块状布局、颜色搭配、导航链接、音频、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心理特点,使教学达到视听结合,其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感染力都大大增强,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像模拟、游戏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它们都是用计算机提供仿真的环境进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自主进行选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意义学习,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软件资源建设中的人性化。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信息技术教学中“潜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步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不但开辟了教育教学交流的新渠道,也是信息教学的人性化的优势体现的愈加明显。例如在虚拟现实教学中,学生能享受到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在那里老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讨论,没有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这种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不光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而且这些潜在条件优势充分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和自由。
总之,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了新的活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夕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75-178.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71.
[3]周平儒.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3):36-37.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2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4 — 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育人的基本环境及其场域,其内涵非常丰富,文化源泉多样而且历史弥久。学校校园文化包含我们日常能看得见的校园物质环境(如校舍、小道、亭宇楼阁,学校的校徽,校园的标识物等等);也包括我们通过心灵感知才能领悟得到的隐形的环境(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学校与生俱来的历史传统,学校的行为取向,学校的管理框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学校文化是学校形象的综合的表现,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特点,培养人才的风格和特色,学校文化没有统一模板化的操作模式。本文拟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具有不可或缺的人本主义观,由此,诠释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从而为取得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或显或隐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发展和成长,但是校园文化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而产生(同时也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视其学校的特点,由于其特性的不同和差异性,使得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者对学校主体人的意识淡漠,文化建设关注度不一。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领导者们的一厢情愿,也不是学校单个师生的作用能改变的,学校文化建设其中的一个最大的忽略,就是把文化建设与人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要求相脱离,导致出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学校文化影响下的人分类的两张皮的局面。忽视了人的因素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极其不具备生命力的,没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则如四面白壁监牢一样,人没有了生机,学校也没有了活力。从这一点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要寻找与学校这一场域中人主体因素之间如何搭建,寻找他们之间的平衡点,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理论和实践上人的精神乐园。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措施停滞,文化建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效果是能够在学校校园内产生广泛的共鸣,虽有很好的文化建设的理想,但是其文化建设实施开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不确定因素。从这一点来说,学校正确的文化建设实施开展不下去,以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核心因素还是人的因素,不是学校主要群体的共同意志,不是开放的文化接纳方式只会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不得当或策略没有实践意义。〔1〕导致学校文化建设开展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文化建设者们重传统的文化意义而轻视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启示意义,只是重视有重点特色意义的校园的建设,而忽视了其他培养人才的校区的文化建设,还有学校文化建设虽然重视文化建设,但只是表面的接受,只顾文化物质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形式的模塑,没有使校园里的文化形态真正的趋向于融合。就像现在许多大学只是注重大楼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真正实质——内涵的塑造。以至于许多社会大家、大师们,社会用人单位,家长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的担忧甚至怀疑,说出了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和大师的钱学森经典之问就深深警示着我国世人的大脑神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越来越得不到认可,以至于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本主义观
人本主义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本主义以取代神本主义。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质是把人变为主体,号召人以主体的姿态面对整个世界;强调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所谓的人本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的中国,任何层次和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核心本原都是人,对人的省思和申义,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过程中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意识观念。
(一)主体观
人本主义理解下的人不只是生物学上的人,不只是抽象、一般的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性的人。这些人是与具体历史实际相联系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成长发展的人。人不只是具备社会群体性质的人,而且也具备个性能动特质的创造性。〔2〕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改革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思潮。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建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本文拟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
传统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连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思潮和流派中的“异军突起”,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需要、感情、价值观、潜能和人际关系等和谐、整体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人,而以往的教育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正像罗杰斯所说的那样“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养成。所以,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我们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真正全面的落实培养目标,不让现代教育的悲剧再次重演。
(二)教育内容:“真实情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实生活环境、真实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因此教师的关健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构造充满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空间,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为实现,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如学校内部资源、学校外部资源等。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习理论与生活现实的脱节,课程与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其次,在课程与教学资源上,要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并重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并重使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真实问题情境和真实生活环境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育方式:“非指导性”
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指导较少地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形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育主体:“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学生。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权威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势不可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路的支持。相信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同时为我们构建适应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62-67.
[3]李定仁,胡斌武.20世纪西方课程实验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3,03:72-77.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70、80、90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41-02
导言
时代的发展牵引着青少年思想的浪潮,10月革命的炮声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旗帜插在辽阔的国土上激励着热血青年为国、为民谋取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1]。
老一代人用热血谱写着保家卫国的历史,用脊骨搭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用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哺育着下一代。我们新一代人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继承理论的指导思想,走中国化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脚步发展本国经济建设。我们用实践证明了我们坚持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我们走中国化的道路的正确性。我们走在了小康的大道上,农民扬鞭高歌祖国颂,工人开仓喜迎新产品,学生彩妆舞起了中华复兴之歌。
当然,黄莹唱的再好,嗓音也有不适的时候。百川汇集大海的路径也有冲没的时候,国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负面发展的情形。70后、80后、90后正是当今国家发展的栋梁支柱,在我国以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上,70后、80后、90后如何接受理论,如何在时展中认识自己的世界观,如何评定自己的人生观,如何判断自身价值呢?
一、70、80、90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之比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我国极力宣传的主流文化。青少年从小就接受着这一思想的洗礼。但是,经济诉求全球一同发展,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把青少年推向了国际化的舞台,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固守的阵地。这样,演示出了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70、80、90后中递减式的发展状态。让我们看看网络中对70、80、90后的流传语:
1.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拒绝加班!
90后:拒绝上班!
2.70后:他们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喜欢D&G、G-Star之类的。
90后: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流,三个洞个性...
3.70后:他们如果有笔记本,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80后:我们才不会背那么重的东西在身上。
90后:只要苹果笔记本,而且不止一台。
4.70后:他们喜欢喝红酒,一般是长城或者张裕。
80后:我们要么不喝酒,要么就喝啤酒。
90后:韩国果汁,日本汽水
5.70后:他们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领导让座。
80后:我们崇尚上下级平等。
90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6.70后:他们娶老婆的时候想娶处女。
80后:我们觉得无所谓,只要相互感情好就可以了。
90后:结婚需要感情吗?需要结婚吗?
7.70后:他们希望中国用核弹把上面三个国家(地区)都灭了。
80后:我们希望和平。
90后:和我无关!打仗衣服会降价吗?那就打呗!
8.70后:他们有存款。
80后:我们负债。
90后:我们有老爸!
9.70后:他们会把房子买在番禺或者花都,然后每天早上花一个多小时乘车去上班。
80后:我们喜欢在公司附近租房子,每天骑车或走路去上班,就为了早上多睡一会。
90后:我们住哪里都可以,只要BF、GF喜欢。
10.70后:他们结交有背景有地位的人。
80后:我们结交志趣相投的人。
90后:我们结交满身文身的帅哥!
11.70后:他们周末约客户去吃饭。
80后:我们周末约同学去踢球。
90后:一个礼拜7天周末,想做什么做什么!
12.70后:他们五一、国庆去旅游,然后会在各个景点门口拍下很多V字手势的照片。
80后:我们五一、国庆在家睡觉,或者约朋友去唱k,去旅游,我们只会拍景色。
90后:我们天天是五一,国庆……取消五一没什么关系。
综观上述流传语,我们可以看出70年代的人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初级时期。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固守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遵从基本理论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齐心协力搞经济建设,他们坚守单一的文化思想,即解决温饱,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从而70后的人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是——一心搞经济建设。
80年代的人处于科技发展和国际接轨的初级阶段,刚好赶上国家扩招。大批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来提升自身素质。他们身处我国与国际接轨发展的道路上接受着国际文化的熏陶,即接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接受着国际文化的洗礼。正如我国的国策一样——开启国门搞经济建设,他们在个人自身发展上,开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大门吸收着国际文化的精髓。从而80后的人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是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凸现个性全面发展自身。
90年代的人正走在国际文化集聚的时代,他们还没有走出校园或者刚刚进入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好,他们认为钱不是自己赚来的,即便是自己赚来的还没考虑养家,所以他们对金钱没什么概念。他们在国际文化的环境下成长,在多元文化的迁徙中看世界。从而90后的人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是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和自私。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个性年代。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凸现时代的个性,都随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价值观。18岁是青春爆发的时代,是鲜花怒放的时期。一个人只有在18岁时期才是最绚丽最耀眼的,花开有花谢的时候。现在的70年代属于成果期,80年代属于结果期,90年属于开花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国际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需要加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以免在建设社会主义前进的轨道上消弱了自己的主流思想。
二、加强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人本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思想是人类可以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只有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超越以往。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融汇着全球的文化,科技的发展促使70、80、90后的人迈上国际舞台,在国际的平台上吮吸国际文化,提升自我素质。但是科技的发展融汇国际文化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某些弊端。如何在国际文化的大环境下加强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呢?
(一)加强7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这一代的人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70后的人深受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全力以赴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也就是在这段时期,也正是在这种单一思想的凝聚下,70后的人在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化火候中极力做的一件事——搞经济建设。他们缺乏多元文化的影响,接受不了现在多元文化的思想,顾而在国际的舞台上,他们固守单一思想。对于70后,多数人处于职场的主导位置,单位应该多组织培训,多组织一些实地考察,让他们开阔眼见,让他们认识到在科技发展的时代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提升自我价值观。
(二)加强8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这一代的人处于国家改革的浪潮时期,他们在浪波中随波起伏,跟风潮流。80后的人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自我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跟着时代的潮流,盲从潮流推选的热门行业。我国改革的遵旨是遵循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在时展的需求下把我国的文化与国际接轨,全面发展我们青少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人。对于80后,部分人还在学校,多数人进入社会。对他们,我们也应该组织培训,进行文化教育。启迪他们树立自我人生价值追求。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免在退潮的时候不知所措,以失然而抱怨改革,从而阻碍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
这一代的人处于国际文化融汇一体的时段,全球力求创造绿色文化,创建全球村,促使全球一体化的整体发展的氛围中。90后的人生活环境优越,在科技发达的科技时代吸收着国际文化的乳汁。他们自信,自立但是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这一代的人还身处学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对90后,学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在国际文化融汇的时代,在文化多元的舞台上,不仅要让自己在国际轨道上施展自身的才能而且要在本国综合发展的立场上全力为国奉献。
总之,加强70、80、90后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也就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在地球村,全球都在谋求和谐发展,在维护绿色地球村的同时全力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而70、80、90后的时代正是地球村的核心力量,是熊熊燃烧的火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70、80、90后的人生价值观,那么我国的脊梁骨架将会很稳固,我们将会迅速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否则,正处于骨干分子阶段的70、80、90后正处于将难以发挥应当的潜在力量。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5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
1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所谓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vchology)是在反对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学(psy choanalytic psychology)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兴起与主张正代表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种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种反省。
学校强调知识教学,强调教育的技术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视教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关心社会,更未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能力。关心教育的学者们认为。美国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学生主观需求的教育是反个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会,挽救美国,就必须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种不满于社会与教育现实的情况下,应运兴起了以人本教育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只是对人性、对心理学和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等。
2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2.1关于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兴起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2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主要与五个因素相关:①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②采纳学生认为真实的东西,即应从学生的知觉水平着手理解问题、要求学生。而不是他们头脑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学生什么;③帮助学生理解与探索学习材料对个人的意义,这是提高教育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④重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⑤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生认真参加学习过程,通过“做中学”获得知识的意义,并通过自我创造、自我发现和自我评价理解和内化知识。
2.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主要有:①教师应发展对学生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他们自己的潜力,这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前提;②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并为学习的结果承担责任;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包括课本知识在内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纳入到学习材料中;④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案的制定过程,甚至让学生独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⑤创造一种民主、真诚、关心、理解的课堂教学气氛;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应发挥“助产士”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⑦学习的材料对学生而言应是有个人意义的。(注:意义学习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3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启示我们,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教学转到认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学上来,使学生成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认知的主体,真正从“教师中心”或“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不仅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态度;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3.1启发与传授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能一味地“灌输”。但也并不是说不要知识传授。而是应将启发探究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适时传授和恰当启发对课堂教学同样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与传授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五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①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②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③学会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学习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思想方法;⑤掌握知识传授和启发探究的课堂教学技巧。
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重视人的情感。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获得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教师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应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的态度和品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合理的情感态度。
3.3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经形成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认为以考试为主体的学习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外部评价”。人的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学习。
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①课堂练习体现针对性;②学业评价兼顾开放性;③阶段评价注重反馈性;④终结评价与选拔考试突出学科性与公平性。
当然,由于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理论也存在着某些有失偏颇的缺陷。如:忽视教育过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强调学生中心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分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终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6
最近, 在学习教育学原理时, 下面一段关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论述引发了笔者发自内心的极大共鸣与思考, 因此, 笔者在此特地将其从原文中摘出, 以期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他们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者的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类, 前者仅涉及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 而后者涉及个体的情感、观念、价值等方面的改变。由此, 我联想到这样的常见现象: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教师总觉得时间短, 担心内容讲不完; 学生则不停看表, 盼着早点下课。结果教师费劲不小, 学生却收获不大。为什么会这样?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从人本主义理论中可以找到答案。
2、人本主义基本理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弱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他们,使他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罗杰斯在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当然,“完人”或“功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罗杰斯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3、如何利用人本主义理论推动高中英语教学
(1)设计一些开放式口语话题,让学生进行会话讨论练习
英语口语技能必须通过口语话题会话讨论练习方能习得。因此, 教师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而富有争议性的开放式话题在“精讲”之后, 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或结成对子练讨论, 各抒己见, 从而达到对所学词汇、短语、语法、语言要点等进行联系运用的目的, 以塑造学生的成就感。
(2)充分利用录像机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多看英语电影
近年来, 质优价廉的VCD、DVD 形式的英语电影及其他英语影像资料在市场上大量涌现, 甚至可以夸张的说, 俯拾即是, 唾手可得。因此, 我们应提倡教师把有代表性的英语电影录像融入课堂教学, 带动学生课外无尽的追求, 以收抛砖引玉之效。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能学会学习, 而且, 还知道将来如何保持他们已经学会的英语技能。例如《音乐之声》《雨中曲》等英语电影, 若用于教学都是很不错的材料。
(3)课外阅读十分重要, 英文小说、报纸等不可不读
要提醒学生纠正死背单词的“坏”毛病,重视英语课外阅读。这样做的优点有: 其一, 英语课外阅读可以充分发扬个性;其二,可以由学生按自己的程度控制读物难易程度,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迈向良性循环轨道;其三, 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学到的单词得以有效重复,巩固词汇量;其四,课外阅读有助于认识一词多义,从而能增强运用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