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1

摘 要 心理健康是当下社会人们亟需正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意味着心理因素处在和谐共存的状态,获得充实快乐的生命体验,这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体育锻炼能够对心理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体育锻炼对应激的作用,对焦虑的作用,对抑郁的作用,对意志品质的作用等六个方面细致分析,详实地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使大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作用

心理健康,对个体生命至关重要。在当下社会,心理问题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体育锻炼逐步受到重视。一方面,体育锻炼能让生理机能得到良性促进,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能给予人充实快乐的心理感受。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义,着力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切实作用,从对意志品质、人格、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使得大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①。心理健康,就是让各个心理因素处在平衡的状态,在符合社会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良好适应社会和他人,同时个性得到发挥,情感得到尊重,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生命有机体缺一不可的部分,心理健康主导着生命运行的轨迹,决定着生命的状态和质量。心理健康,能够保持个体生命的活力,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没有心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竞争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处于亚健康或者濒于危险的状态,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敲醒了世纪的警钟。心理健康成为联合国大会明确研究的重要议题,是各国心理专家积极探讨的关键目标。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活动促进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健全在活动中生成和锻造。体育活动,是健康有益、科学合理的实践行为,就此而言,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从事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应激的作用

应激是机体对作用于自身要求的一种非特异性应答, 是机体保证生存最重要、最复杂的反应②。当现代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在社会迅猛的发展步伐中,面对着各个方面突发而至的压力,例如家庭经济、子女教育、利益冲突、事业危机等等,重重的考验,使得人们常常处在应激情境之下,往往紧张不安、浮躁不定、易动怒、易生气。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调节压力感,缓和心理疲劳,抚平心理波动,将情绪整合到最佳状态,同时能够调节应激的水平,提高生理机能,增强免疫能力,减轻应激反应,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应激的要求。

(二)对焦虑的作用

焦虑指的是人对未知因素形成的急躁难宁的情绪。由于现实物质诱惑太多,情感系联太多,又由于个人的个性特质,很容易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产生种种不利于自身的猜测,从而陷入情绪的焦灼之中。不及时消除心情焦虑,长期郁结,容易生成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

资料统计表明,每天适量的有氧运动,尤其是中距离跑步,能够降低状态焦虑,积极调试不安感,从根本上减轻脆弱神经的敏感度;参加集体项目也能够大获裨益,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通过与他人的相携相助,沟通无间中,增强对他人的信赖感,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

(三)对抑郁的作用

抑郁是目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它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源于各方面的精神负担。虽然人天生具备抗干扰抗压能力,可是随着各方面压力纷沓而至,就会影响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据资料表明,到21世纪中期,会迎来患上抑郁症的高峰期。抑郁症是现在为止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心理疾病,因此很多国家的医学专家致力于抑郁症的有效治疗。

美国哥伦毕业大学研究所分析发现,半小时以上的游泳运动等,能够主动和有效地应付压力,使患者在忧虑测试中的得分下降 25%,并对患者大脑活动产生有利改变①。因此,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尤其是有氧韵律操)对抑郁症能起到缓解作用,降低忧虑水平;或者有氧和无氧运动的结合,形成运动强度的转换,也能对抑郁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疏导存积依旧的负面情绪。

(四)对认知能力的作用

认知能力的开发对于智力的提升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期。智力集合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要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智力的各个方面得到延伸和丰富,尤其是智力的关键部分——抽象思维。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脑细胞的反映能力,使得大脑右半球得到更好地开发,从而加强认知能力,促进智力培养。

(五)对意志品质的作用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意志品质。因为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适应环境的各种潜在困难,如雨雪、冰冻、炎热、场地的限制等,还要驱除畏难、懒惰情绪,从而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

习得一项体育技能的时候,需要长时间地勤奋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熟练。例如游泳,不论是自由泳,蝶泳,蛙泳还是仰泳,无论是哪种泳姿,都有其要领和技巧,只有进行系统式地学习和训练,才能习得其法,领会它的基本方式,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磨练人的耐心,使人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形成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

(六)对人格的作用

人格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与从事的活动紧密联系。从事体育活动的时候,机体的运动和心智的开发有效相连,推进人格的发展和深入。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体育技能,而且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加固自信心以及荣誉感,彰显个体的个人魅力。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与他人的协作中增强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克服害羞沉默的个性,还能获得亲密的情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不善与人沟通和交往,不容易合群,性格较孤僻自我的人而言,体育活动是纠正和改善这些劣势的积极渠道,使其明确自身定位,发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结语

体育锻炼成为时下的风尚,逐渐形成全民热衷参与的趋势,它的积极作用也随之突显出来。积极运动,努力健身,让生命保持鲜活的状态,是每个人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坚持体育锻炼,定期运动,使心理保持健康状态,形成心理的积极效应,发挥正面的价值和意义,铸造和谐正能量,从而利人利己,与人为善,与社会共荣,让人生饱满而充实,实现个体生命内涵。

注释:

① 刘静.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② 马行风,江宇.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参考文献:

[1] 刘晓筝.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 王鹿.体育锻炼方式与机体免疫[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3] 邓先伟.有氧运动对记忆力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学理论.2009(06).

[4] 高洁梅,陈启浩,朱凌泽.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J].搏击(体育论坛).2011(08).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心理干预 思路方法

1 研究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以取得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高等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高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最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如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就已经不是教育的不足和失误了,而是教育的悲剧与失败了。

体育运动能消除心理紧张,宣泄不良的情绪,调节心理状态,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使心理得到持久的平衡。本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高标准化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我国正在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健身,也在于建心。“健康”的概念也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方面的良好状态,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更广泛意义讲,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发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量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心身疾病病因的研究倾向于多元化,包括社会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恢复和预防中,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在起作用。

学校体育能增强体魄、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广为人知,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的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高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水平,严重影响“人才库”和“人力资源”,给国家发展和建设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结合2007年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因素,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提出采用不同项目的练习手段进行体育干预,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对策和建议,构建一套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程,对心理障碍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

选择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7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40人~50人和对比组40人~50人。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

3 研究内容

3.1调查和分析云南省部分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大学等)2005、2006、2007级的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3.2将两组学生分别编班,进行体育锻炼实验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3.2.1实验组

3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一到两个周期(依学生心理改善程度来定)。中等强度130次/分~150次/分的体育锻炼;心率=安静时心率+ (最高心率-安静心率)×0.6最高心率用220-年龄;锻炼时间,每次进行20分钟~60分钟锻炼效果最好;锻炼次数,每周锻炼3次~4次为宜,但不能少于3次;运动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3.2.2对照组

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3.3对所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过程中对测试学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3)对其运动量进行了测试。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文献查阅的方法(中国知网),收集1992年以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设计调查内容提供基础材料。

4.1.2制定相关标准

纳入标准。躯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由各校医务室提供情况)。

排除标准。心血管系统疾病、传染病的急性期、残疾学生、外籍留学生等。

4.2调查法

4.2.1专家访谈法

走访国内从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专家,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调查内容进行专家咨询,为最终完成调查问卷奠定基础。

4.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昆明师专等)2007年~2008年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80人~10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80人~100名心理正常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基本情况:学校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体育设施、是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等。

体育课信息:次数(周)、时间(节)、内容(月)、教学计划(学期)、阻碍和影响体育课效果的因素等。

课外活动信息:内容、形式、学生参与情况、体育锻炼主要内容(特色)等。

5 实验法

依据学生心里调查结果,将其分为焦虑和抑郁两组,分别在两组中随机抽取学生编组。

6 拟订心理干预方法

6.1行为疗法

6.1.1满罐疗法。教法:在上课中安排实验组学生两人一组,在教师统一组织教学下,同学相互纠正健美操动作,通过增加接触来客服心理障碍,进而习惯与人接触。

6.1.2示范动作。教法:在课前安排学生带操。

6.1.3正强化法。教法:在学生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言语以鼓励、表扬学生为主。

6.1.4社会技巧训练法。教法:每节课结束前,安排学生10分钟的交谊舞学习。

6.2认知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教法:在难度动作教学中,通过自身动作由差到好的转变,让学生的消极态度、看法逐渐改变。

6.3来访者心理疗法

教师营造好的班级气氛,并在课堂上提出积极向上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关注爱护。

6.4暗示疗法。教法:教师在语言、动作、表情上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的暗示。

6.5松弛疗法。教法:在每节的课后(尤其强度大的课),教师用放松法安排学生做身心的调整。

6.6森田疗法。教法:在课中,教师教学有意加大学生的运动强度,使学生无暇顾及自身的焦虑情绪。

6.7移精变气疗法。教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行为、教学用具、教法转换等,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转移。

7 小结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下降的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调节作用”的思路与方法的研究,采用SCL-90调查法,抽取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探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索出相对科学完善、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为顺利开展和完成课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和提高心身素质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实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春芳.体育教学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调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4]张建华,殷恒婵,钱铭佳,杨铁黎.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与科学, 2001,(1).

[5]许同海,李少铎.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0).

[6]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7]吴秀琴.浅谈有氧素质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福建体育科技, 1997,(2).

[8]钱晓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体育科研,2001,(3).

[9]叶建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干预措施.湖北体育科技,2004,(4).

[10]朱淦芳,章巨焕.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对策的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4).

[11]李景山,张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健康心理导控.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2000,(4).

[12]漆昌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特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3]仇有望.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高斌,鞠传进,李瑞.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体育学刊,2001,(3).

[15]张新安,高彩云,彭洪涛.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体育学刊,2000,(4).

[16]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07级选项一班和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男生),一班有28人为实验班,二班有30人为对照班。对实验班实施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对照班按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

2研究方法

(1)实验法

本次实证研究主要是对实验班实施所制定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对对照班实施正常教学进度的教学。实验前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各项指标测试,并通过T检验,检验两个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处在同一水平,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实验。实验时间是2007年3月至6月,为期4个月。实验结束后对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的学生运用相同的测试方法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对测试结果做纵向和横向的检验,以检验体育锻炼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是否存在显著的效果。

(2)干预措施

①在课堂教学中充实体育与健康理论教育,讲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体育锻炼进行心理调整等教学内容。

②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运动技能,锻炼身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氧练习、无氧练习、混合练习等训练方法。

③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将他们分成大、中、小强度的练习小组,并结合课后作业的布置,督促学生持续锻炼,以达到调整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④加强对个别学生给予课后辅导与相关的咨询服务的工作。

(3)症状自评量表

在实验前、实验后分别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然后对测得的各项指标的因子分进行统计分析。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进行统计,对实验前、实验后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测试结果有无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了测试,并对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T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CL-90)各项因子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学生均在同一心理健康状态下,这为实施体育干预措施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后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并把测试结果(表1)从纵向与横向做一下分析和比较。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横向比较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显著变化,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有着显著差异,T检验结果P

从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测试的结果纵向比较来看,实验班在接受了体育锻炼措施后,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均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T检验结果P

另外,从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来看,在躯体化、强迫症、敌对性、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的检验结果,P>0.05,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则存在显著差异,P

从上述的比较分析来看,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对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班。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体育干预措施不仅能被人们用来作为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能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情绪、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所采用的体育锻炼措施对参加实验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效果,其改善效果实验班明显好于对照班。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等心理指标方面的干预效果极其显著,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等心理指标方面则影响不大。由于受体育锻炼措施设计的限制,使实验对个别心理因子的改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总结。

四建议

1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应不断推广新的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锻炼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对学生健康促进的目的。

2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和运动强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摸索和探究有利于学生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的锻炼方式和运动强度,以达到心理健康的优化效果。

3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与促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研究表明,应建立“常态”层面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为高职高专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为高职高专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姚应平.主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1).

[2]胡小军.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4).

[3]李渊.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6).

[4]侯志红,赵青山,徐成娟.体育教学中的干预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4).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体育参与行为;心理健康;职业群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0-03

众多周知,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是构成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常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关心,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强,同时社会的保健、医疗体系也较为健全。因此,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保健、预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存在着保健意识薄弱、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检测诊断、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相对滞后等明显缺陷。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对社会的主要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社会不同职业群体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现状调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对策研究领域相对不足。在干预对策方面除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更行之有效、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探讨一种调节效果好,效果更持久、无副作用、更容易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的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市的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职业群体的划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的相似性,将职业群体分为四类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包括教师)(以下简称管理人员);②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等);③商业、服务业人员;④企业工人和公司员工等。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实用心理测验等相关专著和书籍以及文献为本文的选题、调查问卷的修订以及调查结果的论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对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体育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案、调查内容等进行了专家咨询的调查,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科学的参考。

1.2.3 问卷调查法 体育参与行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和修订,并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心理健康的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232份,有效问卷1051份。

1.2.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录入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采用平均值、百分比、独立样本t检验等指标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分析 体育参与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参与行为涵盖面较大,不仅包括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包括到比赛现场观赏体育赛事或通过各种媒体观看比赛,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等行为。本研究将体育参与行为定义为狭义的体育参与行为,即直接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身体负荷和持续一定的运动时间。重点考察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的相似性,将职业群体分为四类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包括大学中小学教师;②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等;③商业、服务业人员;④企业工人和公司职工等,主要包含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群体。(以下简称企业工人)。

由于本次调查对象涉及范围较广,而且发放的问卷包括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两个内容,在上述两类问卷的有效性判别时,必须考虑两种问卷同时有效的情况下在作为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因此,在不同性别及不同职业的样本数量存在一定的不齐。

体育参与程度的界定标准在参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为经常参加:每周1次以上;偶尔参加:不定期的每月1次以上;从不参加:每月低于1次。调查对象的体育参与行为情况见表1。

表1是将调查对象按照四大职业类别和不同性别初步统计出各群体的体育参与的程度情况。为更清楚了解不同职业和不同性别在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方面的差异,按照职业和性别分别进行了细化分析见表2和表3。

2.1.1 不同职业类别的体育参与程度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4种职业类别间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异。一个较为集中的趋势就是在4种职业群体中都表现为体育行为的偶尔参加比例明显高于经常参加。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影响不同职业群体在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可利用的业余时间,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等等。本研究所调查的结果表明4种职业群体都有近30%的经常参加比例,但也存在着近70%偶尔参加群体。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看到较为积极的一面,就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在4%-8%,这一结果显示出社会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锻炼和参与意识有所提高。

2.1.2不同性别群体的体育参与程度分析

为考察不同性别间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将1051名被调查者分成男女两个组别,分别考察其体育锻炼的不同参与程度组间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对男女两组别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在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及不参加三个组别上男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考察本研究所调查的不同职业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将不同职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的各维度的指标相比较分析,两者各维度的 t检验结果见表3。

在SCL-90的总均分分面,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症状自评的总均分虽然高于全国常模平均值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不同从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接近,但在躯体化和偏执两个维度上,本次调查的职业群体的均值均高于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躯体化均值高于常模显示出本调查所包含的管理、商业人员及企业员工存在着躯体上的不适感略强。同样, 偏执均分高也表明本调查的职业群体存在着思维易走极端、较易出现猜疑和敌对情绪。上述症状也应引起注意。

2.3 不同职业群体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在体育参与行为分析过程中,除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外,对身心影响较大的是体育参与的频度。即经常参加且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时间通常坚持几年或更长时间。与之相对应的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定期的偶尔参与行为。有研究显示一次性参与的体育锻炼也会有即刻的心理改善效益,但这些即刻效益能否对包含感知、情绪、认知、自我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综合状态产生足够的影响仍需考证。为考察不同的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将调查问卷中的“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不参加”三个选项群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其中不参加的人数较少与另外两个选项的样本数量相差较大,本研究将不做分析。对经常参加与偶尔参加组的SCL-90的总均分以躯体化、强迫症等9个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4.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总均分虽然偶尔参加组高于经常参加组但并无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和焦虑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组的两项均值都低于偶尔参加组。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缓解人际关系和改善焦虑情绪具有明显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本次调查的四类职业群体普遍存在着缺乏稳定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参与习惯,大部分人员处于偶尔参与程度,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为社会主流职业群体广泛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1.2 本次调查的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相近,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躯体化和偏执两个维度上,既躯体上的不适感略强、具有思维易走极端、较易出现猜疑和敌对情绪等症状。

3.1.3 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也就是具有相对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沟通,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

3.2 建议

3.2.1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很多,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锻炼行为作保障。

3.2.1 对不同职业群体体育参与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关系研究还应细化到体育锻炼的负荷、参与项目等方面。同时,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领域的研究如采用纵向的跟踪测试研究会取得更直接的量化数据,对研究的深入会更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98-108

[2]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12.

[3] 吕中凡,于洪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6.

[4] 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112-117.

[5] 杨剑,季浏.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34-36.

[6] 张海. 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徐州教育学.2006,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体育健康 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健康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一、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素质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2002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已经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大量研究也证实: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并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心理特点

高职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岁到20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参与者的不同个性心理,因而在体育课堂上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方面。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好静少动,不善于交际,在体育课堂中,这些同学经常躲在角落里独自“苦练”,既不善于表现自已,也不愿意与同学协作,缺乏竞赛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沟通和人际交往,他们在体育课堂上往往力求表现,与教师互动较多,这也容易影响体育教师对学生整体的全面了解,不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2、思想认识方面。高职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生分化,其中有一些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但也有一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持消极态度,不愿意锻炼。有的学生认为,将来也不从事体育工作,体育活动参加不参加都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求职和工作,他们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身体练习,没有兴趣就没必要参加。

3、情绪、情感方面。在体育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时,不敢参与尝试,表现出优柔寡断、思维紊乱、肌肉紧张,他们害怕学习,害怕尝试,怕做不好被别人讥笑,怕丢面子;有的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难的思想,表现为懒散、对各项体育活动毫无兴趣。

4、意志方面。有的学生顾虑重重,对老师要求的运动动作,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遇到点小困难就马上退缩;还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外因干扰,偶尔刮风下雨,就放弃学习,一旦有个别学生动作失误或偶尔小伤,都会引起他们反应过度或者惊慌动摇。

5、合作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听从安排,与同学合作交流差,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只看不练;有的学生在老师的监督、催促下才勉强参与、一旦没有监督,就几个人聚在一起偷懒聊天,个别学生甚至逃避上体育课。

尽管如此,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大,只要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和游戏的兴趣,这一部分学生也会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而积极参加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大学生发展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从国内外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常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项目锻炼,不仅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好的影响,在包括智力、情绪、健全人格、提高自我效能感等等很多方面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有益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也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体育运动时,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使大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长期的体育运动还能促进大学生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

(二)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

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化解烦闷和单调,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练性格和锻炼意志,改善心理健康。伯格(Berger.1993)的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

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三)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体育教学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彼此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发展,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人格更健全的人。

(四)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经常参与健美操训练,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还可减轻体弱者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女生及体弱者对自身身体吸引力的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体自我价值感,并显著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体育锻炼能够对参与者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功效,研究表明,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

四、结语

面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当前高校的扩招,高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高职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参与体育锻炼,在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素质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独到而显著的功能。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倡导、推广运动的理念,向学生讲清道理,阐明价值,提供选择,也就是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的运动中来。

(作者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城如,李秋萍,雷红如.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张力为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6

摘要本文以河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发,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大学生中几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整理。

(二)访谈法

通过对河南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探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逻辑分析法

依据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的健康观分析

1.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生产力底下的时候,人们只注重温饱问题,还不注重健康这个关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的关注了身体健康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没有疾病,以换来生命的延伸。到了21世纪,这个发达的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的不只是关注身体健康了,把身心健康也列为健康的一部分,两者共同组成了新的健康理念。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今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生活问题,还同时要面对将来的毕业就业问题,面对种种问题,根据与河南大学大学生进行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障碍类型:

1.焦虑症

当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大学生,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面对不同的人和实物,是前所未有的。遇到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各个方面都要重新适应和调整。大学的学习生活大部分靠自主性的学习,和我们高中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和不理想的成绩,我们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但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如果持久的心里压抑,就会使人丧失信心,干扰正常的思维和学习,患上焦虑症。

2.抑郁症

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人的思考能力与行为举止。不少的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担忧未来。然而,这一切不仅无济于事,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相反地还会使你不能正视现实,以致使很多机会在这种忧郁状态下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会带来厌烦或灰心丧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信心,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会导致精神衰弱,使人容易产生幻觉。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学生跳楼身亡事件,这些人在跳楼前都具有一个比较压抑、忧郁的心情,没有人倾听自己的悲伤,把自己锁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最后选择了离开。所以说抑郁症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

3.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在进到人才济济的大学里面学习生活,会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自己被一直压制,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为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自卑是束缚人取得成功的一根无形的绳索。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疾病,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理智分析,引导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加强体育锻炼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 特别是各种球类, 需要同伴的默契配合,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树立集体感和友爱互助等品质。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抑郁寡欢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能改善缓解人际关系,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2.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锻炼中,人们在平时积累下来的压力得到充分的发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以后日常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压力,可以从容地面对和处理。面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使他们在运动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疾病,在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3.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项目的种类繁多,如田径,球类,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等。这些项目都有他们自身的属性,比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独立的面对解决问题;篮球,足球等运动,可以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摆脱孤僻的性格;健美操,舞蹈等运动,可使人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只要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就有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小结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对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帮助,所以大学身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运生,高留战,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