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1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三大误区: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

四大瓶颈:制度;标准;技术;管理。

当前国内建筑工业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实施途径是多种模式并行: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工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龙头,集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还有以龙信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总承包(EPC)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及几大误区

误区1:建筑工业化≠装配化。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由于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初期,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内涵、步骤、路径还不够清晰。

一些地方政府还只是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单纯地用预制率指标来衡量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甚至简单地以“装配化”程度来论建筑工业化水平。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励政策都是针对PC制订的。实际上,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PC具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等优点。但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

一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应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但仍然未脱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忽视企业的管理创新,使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效率、效益不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建筑工业化是要从管理现代化上要质量、要效益。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的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也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

误区2: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据统计,推行建筑工业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别减少38%与46%。模块建筑是根据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尺寸适宜运输的多面体空间模块,根据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熟练工人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室内精装修、水电管线排布、卫生器具安装以及家具嵌入等。模块建筑的优势, “多快好省”,适用性广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寿命长,环保效果显著,性价比优。

从各国发展的实践看,因住宅量大面广,与商业、办公物业相比,其个性化相对较弱,更容易、更有意义推进产业现代化。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来代表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实质上也未必专指住宅,并且都是借助住宅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同步推进住宅工业化。因此,从这一点上,“住宅产业现代化”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对比分析。

越是标准化,对工业化推动越有利。制造标准化,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同时管理也要标准化。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个性化又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住宅建筑设计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个性化的中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构配件,标准化的模数,使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工程中得到合适地使用。这就意味着用最少韵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工作成果。

住宅标准化不意味着单一化,这与房地产的特征是相悖的。标准化的关键是节点,是模块,是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标准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效果,这就形成了多样性。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样的标准模块经过组合和集成,也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标准化不等于单一化,多样性是结果,标准化是方法和过程。

误区3: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建筑工业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它能够降低单个部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设计、选用产品。而目前行业对部品部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其足以占据建筑工业化“半壁江山”。

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瓶颈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设计作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必须确定必要的规则。当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建设普遍面临以下四大瓶颈。

制度。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不足;二是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这就对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标准。通用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和体系仍然在起步阶段,成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模数标准和成套技术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技术。传统陈旧的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仍被大量采用,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有效、集成的现代化建筑技术上的缺乏制约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真正现代化。

管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管理水平很难支撑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现代化建筑;机械化水平;发展措施

1 现代化建筑中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建筑中的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及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建筑中的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实现的方式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先驱,通过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制品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中介机构,让建筑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逐渐的走上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2 建筑工业化

2.1 含义: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建筑群生产时,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建筑工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化建筑中,将以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的代替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并使之逐步过渡最后完全取代。

2.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工业化建筑,必须使用适用的装备和工艺,使用先进的技术做后盾,在组织施工中科学合理,发展施工的专业化,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将复杂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减少。大力发展建筑构配件的设备制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给建筑市场提供各种类建筑使用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如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和连接等)和统一的建筑模数,将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产品的标准,工艺的标准,企业管理的标准和工法等必须认真的建立并完善,不断的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在管理上,使用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实行科学管理和组织,发展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从而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建筑工业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生产量日益加大,因此要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建筑还有一定的时间。近几年来由于建筑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且物质技术基础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增强,不过整体上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整体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的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必须加快建设的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对劳动条件进行改善,从而让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加快我国建筑业走上质量效益道路的步伐,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其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些,我们必须对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有用的要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方法也要借鉴,就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地区间的差异来说,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更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

4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措施

建筑,必须从结构入手,结构,必须从设计开始,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将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第一,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转型,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框架向钢结构或剪力墙方向转型,施工的发展趋势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和装配方式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要向市场化和工厂化生产制为主。

第二,加强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施工新技术的普及:支撑、模板和脚手架施工上要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悬挑脚手架和新型模板支撑上要有所突破,新型维护结构体系中要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三,加快“四新”的成果推广和应用,尽量减少施工现场中的手工操作: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加快其转化和提升的力度,包括提高部件的装配化和施工的机械化能力。在新型的结构体系中,尽快的推广和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3

Abstract: New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ew kind of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The article focused on the reasons that the new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is suitable for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sons and entry point for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 on.

关键词: 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产业化

Key words: build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ilding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57-02

0 引言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远大将在长沙建造一座集住宅、酒店、学校、医院、写字楼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达838米、220层的可持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天空城市”综合大楼,比现世界最高楼迪拜塔高50层,总高度要高10米。项目净占地3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可容纳30400人,总投资不低于40亿元,项目开发周期为1年,建设周期仅7个月。该项目采用远大自主研发的工厂化可持续建筑技术,技术核心是全钢结构模块化。主要优势体现在抗震、节能、净化、耐久、节材、可循环建材、无扬尘污水垃圾施工等方面。

在对这则消息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其所倡导的建筑理念及模式的前景比较看好,这就是新型建筑产业化。在强调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今天,新型建筑产业化应该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新型建筑产业化

新型建筑产业化又称新型建筑工业化,由北方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共同完成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该定义不仅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建筑生产的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及其在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更从环境、社会效益、全生命周期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因素。

新型建筑产业化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各种建筑构配件、装饰材料、商品混凝土以及其他建筑制品等专业工厂,发展工厂化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2)统一建筑模数制,以协调建筑尺寸和建筑参数,逐步实现建筑标准化,首先是各种建筑部品标准化;进而形成大板、框架、盒子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体系。(3)在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的条件下,采用先进、适用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实现施工专业化、机械化,以降低劳动强度。(4)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及方法,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采购与施工专业化与协作化,进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2 新型建筑工业化符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步伐,优化建筑产业结构,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各种装配式建筑部品在工厂内制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现场的湿作业,避免了传统工地上因砂浆搅拌、混凝土养护等导致施工现场满是废水的现象。所以说,新型建筑工业化是符合当今世界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方针的。

3 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原因

3.1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要求要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化 国外的建筑产业化发展较早,尤其是住宅的产业化率比较高。例如日本和美国住宅的产业化比率达到70%,英国达到75%以上,瑞典甚至己达到80%以上。我国的建筑量约占世界建筑总量的50%,但建筑产业化率仅为7%。因此,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尚有极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3.2 节能减排客观要求发展建筑产业化 我国把建筑业列为三大重点节能减排领域之一。建筑产业化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精细化的管理下在工厂内的流水线上生产,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生产及施工环节产生的的浪费,使得材料用量大幅减少,建筑材料使用功效大大提高,有效减少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能耗。

3.3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劳动力就业观念改变的形势均要求发展建筑产业化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而且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开始转向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他们不愿意从事建筑业。这使得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资源数量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这将会从深层次上改变建筑业多年来依靠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

3.4 提升建筑企业管理能力及产值利润率要求发展建筑产业化 由于建筑业企业处于整个建筑行业的末端,其只能得到服务报酬。而在建筑产业化生产模式下,建筑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通过差异化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快捷的施工安装,为业主提供差异化的建筑产品,这虽会对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使建筑企业变成了真正的建筑产品制造商,进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

4 新型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住宅产业化

4.1 建立完善的住宅部品体系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水平与以往相比有进步,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住宅部品体系的发展还很落后。建立完善的住宅部品体系要实现住宅部品的开发、生产、供应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这需要建立完整的建筑模数协调制度、标准化设计体系使得建筑与部品的配套性与通用性高度集成,并配以能够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部品生产厂供应高精度的部品,辅以配套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科学管理与组织,并大力开展部品认证来提高住宅的品质和性能,以形成设计标准、开发系列、生产规模、供应配套、模数协调、技术集成的部品体系,实现住宅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2 加强产业协作 加强产业协作,要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使上下游企业相互协作,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产业链上的各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链”。具体地说就是建筑设计单位、标准编制单位、科研单位、开发企业以及相关部品企业、施工企业应组织起来,成立“产业联盟”,搭建共赢的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加强产业协作过程中,开发企业应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而科研设计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技术的集成和系统的整合。

5 结语

远大“天空城市”综合大楼项目个人认为还存在一些疑问,比如:7个月建成能做到吗?这么高的楼遇风遇火咋办?大面积玻璃墙符合环保要求吗?但不管它能否完成,其还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我国新型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建设理念。但发展新型建筑产业化所需的投入巨大,所有这些并不是一个或几个像远大这样的建筑企业个体所能够独自承担和推进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出台鼓励及奖励性政策,积极扶持先进企业,由点及面推动建筑企业整体走上建筑产业化之路,为建筑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信息博览-回顾[J].中国建设教育.2011.1:第一卷第1~2期.

[2]顾能新,胡建东,徐镭.建筑业可持续发展(2010-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卢达洲.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初探[J].福建建材,2012(10).

[4]施月萍.浅谈建筑经济和住宅的产业化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5]肖景平.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必由之路[N].绍兴日报,2011.12.11.

[6]孙兴国;于麒.浅谈建筑经济和住宅的产业化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03).

[7]建筑工业化技术答问专栏[J].深圳土木与建筑,2012.03.15.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4

工业化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当前国内建筑业仍为粗放型生产方式,其主要的建造方式是现场湿作业,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质量控制难,不符合绿色节能要求。现阶段建筑节能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需要从设计源头开始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实现设计、施工和制造三位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工业化建筑。建筑的工业化主要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配件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机械化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来实现。

1工业化建筑特点

工业化建筑的构件生产模式是通过工厂规模量化生产,构件需要尽量标准、规整,并有一定的重复率。因此,工业化建筑具有模数化和集成化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采用符合建筑模数的基本构件是建筑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把各个预制的部件规格化、通用化,使其具有较好的互换性,以满足各种需求。协调部品与部品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部品之间的尺寸关系,减少和优化部品或组合件的尺寸,使设计、生产、安装等环节的配合变得简单、精确。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2013的规定,采用系统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满足构件、部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

集成化设计是指工业化建筑应按照建筑、结构、设备和内装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并以集成化的建筑体系和构件部品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设计。建筑设计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系统形成有机配合是实现高性能品质建筑的关键,而在装配式建筑中还应充分考虑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设计可实现土建、机电及装修的“集成”和部品部件的工厂化制造。例如SI体系中“S”(skeleton)骨架体(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内装体)完全分离,其中支撑体由建筑的结构主体、公用管井和公共部分组成,填充体为内装部品和套内设备,该体系具有缩短主体施工周期,便于住宅动态改造与更新维护,减少建筑垃圾及能源消耗等优点。

综上,工业化建筑具有设计模数化、集成化,构件生产标准化等特点,而这些对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立面表现存在一定影响。

2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表现手法

建筑的外表皮是体现建筑特征和表达建筑设计理念的媒介。传统建造方式下的表皮设计自由度相对较高,可以在不同维度完成对建筑的表现,但会带来工期长、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趋势。

正如前文所说,工业化建筑的外表皮构件具有标准化、集成化和通用性的特点,对于减少材料浪费、提升建筑品质、缩减施工工期、降低综合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标准、规整、重复的特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工业化建筑的外表皮设计可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协调工业化外表皮的设计,丰富立面效果,实现立面设计的多样化。工业化外表皮的表现手法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考虑易实现的、灵活可变的元素,创造丰富的立面形式,还可以从建筑的色彩、韵律、构成和细部等方面丰富工业化建筑外表皮的立面表达。

2.1色彩

建筑的色彩可以烘托形象、传递情感。建筑表皮的色彩可表达整体的建筑形象,合理地运用色彩还可以使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制造有色的建筑外表皮构件较易实现,而且相对于传统建筑的上色方式,预制构件具有更好的完成度。

芝加哥玫瑰庄园中所有公寓均采用了预制混凝土墙体,缤纷的色彩使公寓看起来十分温馨且一片生机,外观色彩纷呈,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梦境中。拉筹伯大学的分子科学研究所色彩绚丽且形如蜂窝,既隐喻了建筑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分子研究,也表达了自由和创新的研究精神,建筑外立面类分子式的六边形预制混凝土墙板构成的窗框错落有致、色彩艳丽,彰显出建筑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2.2韵律

重复性和韵律感是建筑中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通过重复或连续运用一种或一组元素使建筑呈现出韵律感。工业化建筑的预制构件具有标准化量产的特点,这点对于营造有韵律的立面效果有着先天的优势。

美国IBM公司火奴鲁鲁大厦原建于1962年,共六层。大楼外立面由预制混凝土格栅覆盖,确切来说是由若干个预制混凝土节段拼接而成。这些格栅排列紧凑,蜿蜒而下,韵律感十足,同时又衔接得天衣无缝,可见预制件制作的精细和准确。利物浦百货大楼位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墨西哥塔巴斯科,日晒强烈,湿度低。为使该建筑呈现与众不同的形象,在加快立面生产、装配、安装的同时,外立面采用的预制构件形如螺旋桨,每个螺旋桨绕轴旋转180°,高度在16~20m之间进行变化,立面表达充满律动感。

2.3构成

建筑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是事物抽象出来后规律性的表达,将自然界中优美的元素提取、夸张、规律性重复,构成建筑外表皮的不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丰富多样的表皮效果,其构成形式有点、线、面及体块和动态变化构成等。例如斯科特街公寓位于澳洲布里斯班袋鼠角,从建筑底部仰望整个建筑,视线会顺着看似纷乱的折线向上延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为挺拔。

2.4细部

细部能够令建筑更为细腻,并呈现出其表面材料的质感、触感、视感等不同感官下的物质感知属性的差异,这些感知通过表皮的各种细部构造、平面组合、排序方式和进退关系来表达。在工业化预制的基础上,这些既有表现力又具备实用功能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实现。

南泰尔公寓楼位于法国南泰尔,设计师根据大楼不同的朝向设计了颜色不同的建筑外立面,南立面设计有6~10m的彩色露台,随机布置,为建筑带来活力,也代表了公寓中个体生活的多样性。东、西和北立面由预制混凝土墙板搭建,形成清亮的珠光效果,承重剪力墙由银色混凝土制成,巧妙地与南立面形成对比。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新型结构;形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TB4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就是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新工艺和设备的使用,增加新材料的投入,采用新型结构体系进行局部设计的改变,使技术更可行,更加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时节约材料, 降低造价。从建筑上分析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它主要体现在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房屋工程结构总体的优化设计量方面。房屋工程分部结构优化设计包括:基础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 屋盖系统方案的优化设计、 围护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和结构细部设计的优化设计。 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还包括选型、布置、受力分析、造价分析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 围绕房屋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目标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一、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进行结构设计时, 不同方案的选择及不同的建筑材料的选用对工程整体会有较大影响, 应在满足设计意图后,尽量使平面布置规则,缩小刚度和质量中心的差异,这样水平荷载就不会使建筑物有太大的扭转作用。竖直方向上应避开使用转换层,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1)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结构优化设计模型就是在各种影响变量中选择主要参数,并建立函数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得出最优解。 结构总体的优化建立模型的大致步骤如下: 一是设计变量的合理选择。通常的设计变量选择对设计要求影响较大的参数,将所涉及的参数按照各自的重要性区分,将对变化影响不大的参数定为预定参数,通过这种方法可减少很多计算编程的工作量。二、目标函数的确定。使用函数找出满足既定条件的最优解。最后,约束条件的确定。房屋结构可靠度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包括了应力约束、裂缝宽度约束、结构强度约束、尺寸约束、从正常时的极限状态下弹性约束到终极状态的弹塑性约束、 从可靠指标约束到确定性约束条件等。设计中,要保证各约束条件必须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2)结构优化计算方案

结构优化设计多个变量、多个约束条件,属于一个非线性的优化问题,设定计算方案时, 常将有约束条件转变为无约束条件来计算。常用的方法有拉氏乘子法、符合型法、Powell 等。完成计算方案的设定后只需编制相应适用的运算程序即可得到我们的最终优化结果

(3)推广设计标准规范和标准设计

工程设计标准规范的形成,来源于大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优秀的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 不仅优化了设计, 减少设计的盲目性,还将大大提高设计速度, 有效降低项目的全寿命费用。 在标准规范中可以对一些重要的部位采取设计经济指标限额制度,对一些设计部位使用“宜”或“不宜”等引导性语言提示设计人员对方案进行优化, 鼓励他们在设计中大胆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 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是目前一个比较广泛的课题, 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在不改变适用性能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于项目的整体设计、前期设计,旧房改造,抗震设计等设计的各分部环节,发挥着巨大的效益。进行优化设计,要把握好技术和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的做法,又要反对设计保守浪费,只重技术,轻经济的思想。在按照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及模型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结构设计优化应注意前期参与

结构设计的阶段分为三个: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概念设计是展现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 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客观、真实的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并能够有意识的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灵活地运用它们。因为前期方案的确定直接影响建筑的总投资, 而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前期方案阶段结构设计并不进行参与, 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大多并不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它的可行性,但是建筑设计的结果却直接对结构设计造成影响,某些方案可能会增加结构设计的难度,并使得建筑的总投资提高。如果在方案的初期,结构优化设计就能参与进来,那么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别,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设计方案,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2)结构设计优化应考虑采用新型结构体系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建筑工业化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先进、 适用的技术、 工艺和装备,发展施工专业化, 提高机械化水平, 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作业。在目前建筑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复合木结构建筑等。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要使大部分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减少施工现场作业。

(3)概念设计结合细部结构设计优化

概念设计应用于没有具体数值量化的情况,例如地震设防烈度,因为它的不确定性, 计算式难免与现实有较大的差异,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采用概念设计的方法, 把数值作为辅助和参考的依据。 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灵活的运用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 达到最佳的效果。与宏观把握相对应的,设计的过程同时要注意对于细部的结构设计优化,比如现浇板中的异形板拐角处易出现裂缝,可划分为矩形板。注意钢筋的选择,I 级钢和冷轧带肋钢市场价格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极限抗拉力却相差很大,所以在塑性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现浇板的受力钢筋就可选择冷轧带肋钢筋。在做结构设计的时候,外立面上的悬挑板及配筋,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即可,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

(4)下部地基基础结构设计优化

地基基础的结构设计优化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案, 如果为桩基础, 那么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选择桩基类型,尽量节省造价。桩端持力层对灌注桩桩长的选择影响很大,应多进行比较以确定最合适的方案。设计时应重视地质勘察报告的交底工作,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选择经济适用的方案能大大降低造价。

三、结构设计优化的现实意义

(1)结构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结构设计的目的即是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建筑。 从优化设计的角度, 结构性能最好的方案不一定材料利用率最高, 这就要求设计时对结构材料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强调使用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其中钢管混凝土结构是将混凝土填入薄壁圆形钢管内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 它将两种材料有机地结合,可借助内填混凝土增强钢管壁的稳定性,借助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套箍作用,使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 从而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它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受压破坏特征由脆性变为延性, 对结构抗震的延性设计意义巨大, 也使超高层建筑底层柱的轴压比限制问题迎刃而解。 钢管混凝土与钢结构相比, 在自重相近和承载力相同条件下,可节约钢材近 50%,并节约大量的焊接工作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在保持钢材用量相近和承载力相同条件下,构件截面面积可减少约 50%,材料用量和构件自重相应减少约 50%。实践证明在结构设计时,使用这些新工艺设备可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

(2)进行结构设计优化提高建筑结构经济性

建筑的层高增加,由于墙体面积和柱体积增加,结构的自重会增加,基础和柱的承载力相应增加,水卫和电气的管线会加长;相反降低层高,可节省材料,有利于抗震,同时建筑的总高度减小,两建筑之间的日照距离就会减小,间接的节约了用地。建筑面积相同,建筑使用不同的平面形状时,它的外墙周长也就会不同,这样当选择圆形或是越接近于方形时,外墙周长系数就越小,基础、外墙砌体、内外表面装修都随之减少,同时其受力性能也得到提高,增强了建筑的经济性能。与传统的结构设计相比, 采用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可以使建筑工程造价降低 6%-34%.优化方法的技术性实现,可以最合理的利用材料性能,使建筑结构内部各单元得到最好的协调。赏心悦目的建筑是建筑的美观与结构设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结果。建筑结构设计追求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和便于施工五种效果,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方法的应用不但满足了建筑美观、造型优美的要求又能使房屋结构安全、经济、合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

[1]谈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J].建筑科学,2009(4) 。

[2]张红友。优化结构设计减少建筑投资成本[J]. 陕西建筑,2008(11) 。

[3]马臣杰,张良平,范重。优化技术在深圳京基金融中心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2009(4) 。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6

一、推进设计创新、更新设计理念,健全设计体系

1.更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城市规划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超强度的开发建设,恶化了居住环境;二是城市交通道路严重不足,造成交通拥挤;三是居住区建设规模过大和封闭管理区域过大,阻碍了城市交通路网的加密,道路的通达性降低,居民的公共交往受限,成为居住小区规划的短板。上述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现行规划的反思。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因此,将城市“路网加密,住区划小,公区开放,组团封闭”成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潮流。早在15年前,万科集团吸收国外规划经验,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打破常规,追求创新,运用街坊式设计理念规划了深圳四季花城和武汉城市花园项目,建成后的小区尺度适宜、配套完善、安全便捷,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至今还保持着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物管服务。

我国住宅的建设数量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住宅需求量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人们更加重视居住环境质量和物业管理质量;随着家庭结构和社区结构的变化,许多配套设施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再加上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交往空间也产生明显变化,居住的私密性增加,而邻里交往减弱;随着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产生了更先进的小区管理模式。这些变化,恰恰反映出我国的住宅需求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住宅规划设计不能固守在传统的思维观念上,必须进入到一个同步提升的阶段。人们居住形态的变化,赋予了规划设计诸多新的要素,这些要素成为住区规划新的价值取向和重要设计依据,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人创造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设计应该有效地发挥科技的价值,自然生态的价值、空间构成的价值、环境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向市场提供多类型、多档次的商品住宅,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

2.加强住宅精准化和精细化设计创新

分析三四线城市住宅库存增大的原因,首先是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要讲供求关系、价值关系、竞争关系;其次,设计产品的同质化也是原因之一。相当于开发企业在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大量品质无大差别的“布鞋”,而很少提供高品质的“皮鞋”,客观上抑制了消费,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导致大量资金沉淀,无法周转的短板。设计粗制滥造会酿成住宅建设出现先天性的短板,难以弥补。唯有提高住宅设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住宅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提高住宅品质的优良化水平,才能到达扩大消费的目的。

设计师要集中精力、花大力气去研究中小套型的普通住宅,通过创新和优化设计使这类住宅向“紧凑、精细”型发展,紧凑――就是不要浪费有效的面积。尽可能提高使用率,尽可能设计出更多的功能空间。精细――就是在有限的功能空间里,精打细算地处理好居住者与家具、设备、设施间的关系,尽可能提高居住的舒适程度。

精心规划,精心设计,才能保证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提升居住的综合性能;才能使住宅达到绿色低碳的标准;才能实现住宅百年寿命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抓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水平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住宅设计的引导工作。

3.创新建筑与室内装修一体化设计体系

推行全装修住宅,必须打破首先完成土建设计,再完成装修设计的传统模式。因为两阶段的设计方式,使建筑设计达不到真正意义的精细设计,也容易造成土建和装修设计的脱节,是实施土建装修一体化过程中的短板。在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居住在公寓式住宅(集合式住宅)的消费者来说,“轻装修,重装饰,重功能”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因此,住宅的室内设计以简约适用为主,基本是统一的装修标准。所以,建筑设计兼顾了室内装修设计,两者合一,同步完成,有效地避免了因装修带来的土建设计变更或因士建设计不合理造成装修的改动。这种“一张图纸、一套标准、一套人马”的设计方式,更适用于工业化装修的住宅采用,这也是建筑工业化建造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创新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设计体系

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而装配式建筑要分两个阶段开展设计,第一阶段完成建筑、结构设计(还包括给排水设计,采暖通风设计和强弱电设计等),第二阶段将建筑结构设计转化为构件设计,即分解成为能在工厂预制的结构构件或建筑构件。预制构件的设计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建筑结构受力的安全性和构件安装的可靠性,而且关系到建造的经济合理性。设计是控制成本的前提。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设计必须从方案阶段入手,但是目前许多装配式构件的设计往往从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才入手,有的则是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单独委托另一家设计单位进行预制构件的分解和加工图设计。这种做法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极其不利,不仅造成预制构件种类繁多,而且会大大提高建造成本。

在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这项设计是由既懂结构受力计算和构件分解,又懂构件制造工艺和装配施工的专业团队完成的。专业设计团队一般隶属于建设施工总承包单位。如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和大和建筑株式会社都配备有相当多的设计人员,长期从事预制构件的设计工作。但在我国这项设计一般是由建筑结构设计单位或预制构件制作单位承担完成的,有的则委托无设计资质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单位完成,再由正规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审核盖章。缺少专业的预制构件设计单位,是当前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又一块短板。我们应尽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创新工业化建筑设计体系,抓紧培养相关设计人才,组建专业的预制构件设计团队,并结合BIM技术,以全新设计方法来满足未来大规模装配式建筑的需求。

二、推进融合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这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

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

2014年10月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广电系统的产业融合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新兴媒体诞生过程,实际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与发展的过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舆论生成的方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对于房地产业和建筑行业来说,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与房地产经纪行业相融合形成房产电商,改变了传统的房地产居间经营模式,为消费者带来省时省力的消费体验的同时,完成行业自身的业态转型。同样,互联网技术与采购行业相融合,改变了建筑部品的采购方式;集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为一身的BIM技术与传统的设计行业、施工行业、物流采购行业、物管行业相融合,为四个行业搭建了共用贯通的技术平台,使不同行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最终导致行业间的业态融合,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现代遥感和信息技术与门窗制造业相融合,开辟了建筑智能门窗的新天地,使门窗具备了自动开启关闭,自动防风,自动防雨雪、自动检控燃气,自动防范报警多项功能。实践表明,技术创新赋予了现代企业新的经营概念,技术创新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我们要时刻关注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技术,如近几年推广的智慧新风置换技术、智慧供水等技术都植入了智能化的基因,这类技术的应用不但可直接改变人们的居住品质,也改变了技术拥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融合创新利于企业取长补短,获得内生的动力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当前我国产业融合现象不断涌现、趋势不断增强。融合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融合创新使企业跨越现有的产业边界,与其他产业发生优势互补关系,产生不同以往的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运营模式。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建筑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的典型实例,这种融合改变了建筑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建造成本、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制造业拓宽了在房地产领域发展空间。两个行业的融合创新,不仅产生了完整的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而且也产生了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专门的企业和行业,这无疑会大大加速建筑业升级换代的步伐。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建筑质量的不断提升,建筑工业化逐步显现其后发优势,必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筑产业与IT产业(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在各发达国家开展多年,其目的是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建筑业向高端发展。借助IT技术在建筑环境污染、建筑能耗控制、建筑安全管理、防灾减灾系统和治理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同时拓展出制造精密施工的建筑机器人以及智能建筑设备新业态。再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产业,两者都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促进这两个行业与房地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房产新业态一文旅地产。从而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带动就业、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