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学内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学包括实验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好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预防医学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的学时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学时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的实施多以单纯验证学科基础理论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师和实验人员准备好全部器材和试剂,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大纲进行学习[1,2]。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3]。当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是背诵记忆,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机会;②实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实验教学形式是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模拟,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④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且动手能力差,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意见》指出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学融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使受教育者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原理、方法,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宽广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卫生防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是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预防医学时,接触机会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恰如其分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为适应时展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如PBL教学法、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着与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与科研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5,6],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1.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呆板。教学内容新颖、系统,增加了学生对各类实验内容的兴趣,适应当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主要在实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建立引导式、开放式、互动式和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鼓励任课教师在平时实践中积极收集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卫生事件和环境污染事件等,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使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公共卫生医师快速、有序、及时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学采取联合实际,与社会接轨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开展社区咨询、健康调研及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与地方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学生可结合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定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去见习,去实践。学生亦可深入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人群调查研究,采样分析,增加课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此外,建立以实验教学为依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扩充其思维空间。
同时,开展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7]。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与社会现状等密切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领域,从而发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而渐渐学会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欧美医学院校受到师生的肯定,并得到广泛运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预防医学要传承、发展、创新,需进一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以促进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黄锟,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4]汤贤春,路健,李学英,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66-2367.
[5]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2
香港电影文学研究,既是20世纪中国电影文学研究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香港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还是香港电影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丰富香港电影研究、中国电影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香港电影文学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港电影相伴而生,并伴随香港电影一起成长发展。研究香港电影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香港电影研究。一方面,香港电影文学研究可以弥补早期香港电影研究中胶片资料之不足。基于战乱和缺乏保存意识等原因,早期香港电影的胶片资料大多已经湮灭,今日可以看到的少之又少。
而为香港电影提供文学基础的香港电影文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早期香港电影研究中胶片资料匾乏的缺憾。借助电影文学作品,研究者能够大致了解影片的故事梗概、情节内容、人物性格,乃至一些具体的台词和关于镜头画面的运用提示。尽管最后拍摄出来的影片未必和电影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完全一致,但其基本面貌却可以由电影文学中窥得。另一方面,通过电影文学作品与影片的对比,可以深化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和理解。不少香港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会对电影剧本做出一些改动。这些改动有时是出于文字和影像两种媒介之间差异方面的原因,有时则是出于商业资本要求上的原因,还可能是出于更加复杂的政治原因。通过对剧本和影片的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两种表现媒介之间的异同,以及在微妙的改动中所传达出的政治、文化意味,从而把香港电影研究引向深入。
此外,通过对香港电影文学的研究,可以全面认识香港电影创作中的剧本环节,弥补以往该方面认识的不足。而且在香港电影创作中,一些导演本身就是影片的编剧,通过对电影剧本的研究,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有一些香港电影剧作是由大陆、台湾的作家创作的,如影片《似水流年》的剧本作者孔良来自大陆,《滚滚红尘》的剧本作者三毛来自台湾。研究这些剧本的创作情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电影合作情形的视角。
研究这些剧作家及其创作情况,对丰富中国电影文学研究和华文文学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如此,香港电影文学还反映出香港的地域文化、生存经验,及其与传统中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层面关注和研究香港电影文学,不仅能更加深入地揭示香港电影文学的独特性,也可为当前的中国电影文学研究拓宽思路。
二、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但是,香港电影文学研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是否能够克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直接决定着香港电影文学研究的进度和质量。
首先是资料搜集的困难。由于电影是一项综合艺术,又有其特殊创作手段,一方面它需要剧本作为文学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当剧本拍成影片以后,才算完成了最后的创作。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更关注作为最终完成品的影片,而忽略了对其文学基础电影剧本的重视。加上电影发展之初并没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即使后来有了剧本,大多也没有发表或保存下来,这就给电影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香港电影文学也是如此,尤其是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学创作,一般都是作为脚本供导演摄制影片使用,并不是供读者阅读,因此公开发表的就比较少,作者自己保存的也不多,制片单位也很少作为艺术档案资料保存下来。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学作品已很难搜寻,只有一少部分散见于报纸期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钩沉辑佚。在搜集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能找到原剧本的尽量用原剧本,不能找到原剧本的用记录整理本,如果连记录整理本也没有找到,则根据影片进行记录整理。既无剧本又无影片的,可根据现存文字资料和创作者的回忆,来了解故事梗概,以求最大限度地解决资料问题。
其次是版本取舍的问题。在香港电影中,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影片的剧本有好几个版本,如文学剧本、导演工作台本(分镜头剧本)、影片记录本,其中文学剧本还可能有原稿本和整理修改本。那么,到底以哪一个版本为准,才能够使研究更加客观、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对于这一问题,不妨以最早的原稿本为主,还可以把原稿本与其他稿本进行比较。原稿本已经湮灭不存的,则以时间最早的版本为主。
再次,是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质量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香港电影基本以商业类型片为主,在生产流程、剧作形制上都很接近于好莱坞式的工业化制作模式,比较注重影片的视觉画面呈现,相对忽略了电影剧本在文字表达和台词方面的要求。而且不少剧本构思有雷同化、模式化、类型化的倾向,艺术原创性不足,缺乏震撼人心的思想深度。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轻视香港电影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香港电影中也有不少优秀的文艺片,其文学剧本不乏可观之处。张爱玲、等著名作家介入香港电影剧本创作,也为提升香港电影文学的艺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引 言
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 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
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 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人们认知隐喻是也是以认知者经验为基础,通过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接通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刘法公,2008)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汉英隐喻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了思维才有隐喻,才有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展开汉英隐喻对比,完成恰当的汉英隐喻翻译。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中,开拓隐喻译者的翻译思维,促进他们以隐喻认知者经验为基础,调动思想深层认知网络,建立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改进汉英隐喻翻译的新方法,提高汉英隐喻的质量。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运用思维搞清楚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特征的内涵,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而这个隐喻关系也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才能完成,在解读原文喻体内涵时候,通过比较对汉英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而不是抹杀掉原文喻体的特征,因为失去了那些带有深远历史文化内涵的喻体特征,意象也就完全消失,也谈不上隐喻,所以我们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隐喻特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要弥补文化喻体的缺失,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刘法公,2008)不能逾越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限度。
二、汉英隐喻翻译方法
就汉英隐喻而言,两者都蕴含各自的文化意象。隐喻汉英翻译首先不是汉语与英文词语简单对应,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中我们得到了启发,设想既然隐喻的创建理解是认知者的思维过程,那么在进行汉英隐喻翻译时,要想保持原文喻体特征,把原文喻体的寓意与译文喻体的寓意的关联文化接通, 译者也必须通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译出内涵和原文喻体特征一致的译文,笔者认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直译加释义法
隐喻是通过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隐喻汉英翻译核心是汉英文化意象的转换,最理想的隐喻翻译是保留汉语中富含汉语文化特征的隐喻喻体,让英语读者欣赏到汉语隐喻中原汁原味的生动意象,同时又能顺利传递文化内涵,接通英汉关联文化内涵。所以就要直译喻体,再通过增加普通释义词句弥补那些表达不清的意象。
例如:他们做这件事也算是被逼上梁山。有人把它直译为They were forced to climb up Mount Liang to do this work.也有人把它意译成They were forced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前者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误以为有人被逼到梁山上去干活,后者虽能够消除误解,但其中的喻体和寓意没有得到体现,文化色彩暗淡。“逼上梁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那些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的英语读者无法了解的,但是如果采取直译加释义法,翻译成They were be forced onto Mount Liang---concerned but desperate for a way out.其意义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既能汉那个英文读者分享到汉语的文化意象,又能领会其内涵。
(二)借用法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译者应该考虑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后能否被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当源于中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形同异同”的表达对等表达方式时,可以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借用译入语中与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英语喻体来替换原文中的喻体。
例如:雪上加霜一词的译法。有人将它意译成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汉英大词典上将它译成add to the misfortunes of a man who is already misfortunate.表面看是都传达了这个成语的内涵,实际上,前者给外国读者的寓意仅仅是“接连遭受灾害”,后者让外国读者欣赏到的不过是被剥夺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征的结构散乱的句义,可见文化亏损有多么严重。汉语思维者都能通过“寒上加寒,更加冰冷”这个场景而联想到它的寓意”一再遭受灾害,损害越来越严重。而对于外国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来说,由于英文中没有用:“雪”和“霜”作为喻体来比喻“一再遭受灾害,事态越加严重”的隐喻表达,所以他们是体会不到这些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而要弥补这种文化亏损,我们可以借用add fuel to the flame这个隐喻表达,加上situations getting worse来翻译“雪上加霜”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通寓达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结 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汉英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转换汉英思维的过程。隐喻翻译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汉语隐喻,寻找与汉语喻体内涵一致的英语隐喻,从而向英语读者反映原文鲜明的文化意象,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我们不能期望任何翻译方法可以解决隐喻汉英翻译中的所有问题,笔者提供的方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汉英隐喻的翻译,希望对隐喻译者可以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Matthews, R. J. Concerning a “Linguistic Theory” of Metaphor [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1,Vol(7):413-425.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日语教学记忆构造单词记忆方法
记忆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我刚记住的东西一会就忘了。”但也有学生说:“最初记的时候很困难,后来就习惯了,不需要特意花时间就记住了。”
现在市场上有关日语学习方法的书很多,如借汉字发音、看动漫、编顺口溜和绕口令等方法来记忆单词。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觉得市场上所提倡的这些方法都太表面化和片面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单词记忆这个难题。日语的主要来源是汉字,很多日语的写法和汉字相似,但并不是日语和汉字就可以混为一谈。如果汉字和日语都一样了,那我们就不用学日语了。再试问,若一名连五十音图都记不住的人能记得住顺口溜、绕口令吗?即使记住了,那他会的也仅仅是这几句顺口溜、绕口令中的单词而已,想必能编成顺口溜的日语单词也只是少数。另外仅靠看动漫记住的单词是有限的,学会的也是只字片语。要想学好一门语言,还是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构成这门语言的根基,日语的根基就是五十音。语音阶段是今后初、中、高级日语学习的基础。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日语,还没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个教学阶段,要帮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五十音图后,将进入单词的学习。或许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我五十音图都记得很好,但一旦组合成单词,又糊涂不清了。有的课外读物上曾提出一种以音读和训读的方式来作为记单词的诀窍。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汉字“生”字,它的音读为“せい”,所以它所构成的词:“学生”、“先生”、“生活”、“生物学”等,它们的“生”字都读作“せい”。音读是如此,训读也是如此。例如“手”字训读为“て”,于是它构成大量训读词如:“手痛い”、“手利き”、“手提”、“手”等,“手”字都训读为“て”。这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怎么能分清音读和训读呢?或许能分清音读和训读,那能分清什么时候读音读,什么时候读训读吗?我认为音读和训读的学结,是建立在具备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有了坚实的词汇基础,学生就可以逐渐归纳总结出音读和训读的规律。
单词能否记住,主要跟记忆力有关。记忆活动是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依靠记忆来帮助学习和工作,但人的记忆能力却因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其记忆的好坏也就不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的动机是增强记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人们的一举一动必有其动机存在,并受动机的支配。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受语言使用人原始的目的所支配。由此可知,动机是增强记忆的第一步。
动机和兴趣是联系在一起的,获得非凡记忆力的先决条件就是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呢?教师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是有价值的。想要学好外语,就必须要明白单词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另外,还要不断接触所要学习的内容,当逐渐熟悉学习的内容之后,就会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作为日语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日语的兴趣。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耳朵来记忆的听觉性记忆;一种是用眼睛记忆的视觉性记忆。记忆的方法因人而异,擅长用耳朵来记忆的学习者称为听觉型学习者,擅长用眼睛来记忆的学习者称为视觉型学习者。视觉记忆习惯具有清晰、生动的特点,其中视觉后象更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记忆习惯。有人在浏览过书的内容后,以后仍能借助于视觉后象清晰地念出所看到的某一段文字。
对于从事初级日语教学的教师来说,锻炼学生的听觉性记忆和视觉性记忆相当重要。其实初学日语的学生就好比婴儿学说话,一切得从头学起。如果刚结束语音阶段的学习在进入课文的时候,要学生一口气记住一课书的单词,想必大多数零起点的学生都是做不到的。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抹杀了他们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初级教学教师最好利用图片教学的形式。教学方式要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以培养学生对日语的兴趣为主。比如说在讲到“富士山”“”“雪”这类词的时候,教师可先展示有关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带领他们多读几遍,这远比只看着书上的日语汉字、假名生硬地教授、朗读,进而让学生死记单词要有活力。人们对形象生动的事物的印象往往记忆深刻。取下图片后,学生仍能很清晰地记得图片的位置,以及相应单词的读音和意义。这就是视觉记忆,在直观感受的同时加强记忆。以这种形式教授单词的时候,往往是听觉记忆与视觉记忆相结合。给学生展示图片的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一旁教授单词的读法及用法,这样既从视觉上又从听觉上又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学生在课堂上即时记住的东西我们称为“即时记忆”。记忆从效果长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时记忆(即时记忆即为记忆三个基本环节之一的“识记”环节)、短时记忆及长期记忆。这三者的关系分别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图示我们看出如果在短时记忆不加以复习,就会把刚刚记到脑海的事物遗忘,我们如何避免遗忘呢?
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遗忘的过程,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即时输入的信息如果在短时记忆不加以复习,就会产生遗忘。短时记忆是指当即时记忆里的信息被注意,并且被认为重要时,它便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实际上,这就是人们将进入大脑的东西巩固住,使其作为印象在脑海中停留30秒钟以上。例如,人们想要记住某种事物,为了巩固其印象,就如同小学生背诵那样,机械地反复背诵,即使不断复诵,短期记忆的容量也不过是七个刺激项目而已,很少能达到八、九个刺激。如果想记忆长一点,那就得引入长期记忆。在记忆消退之前,把同一个识记的东西多次出声复述,就能使短时记忆延长寿命。但一旦停止复诵,这个记忆就会消退。而很好地理解短时记忆的这种性质之后,集中思想,反复练习,铭刻在心,就可变短时记忆为长期记忆。从短时记忆到长期记忆,要求进行更全面的巩固记忆工作。这件工作非一蹴而就,必须反复多次。
巩固记忆的工作不像之前即时记忆的工作那么简单,需要寻找关联性。现在我们一年级的教学主要采用单词、语法相结合的教授方法,并且将课文的每一个内容作为提供的一个个语言场景(即语境),有效地组织学习。仅依靠教师一个一个地单调、乏味地教授单词和语法是一件艰苦、乏味、甚至痛苦的事,学生即使暂时勉强记住了某一些词语,或许很快也就会忘记。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单词贯穿在句型、语法及课文中学习,就使得一个个单词活起来。比如:“夏”“冬”“暑い”“寒い”这四个单词,我们可以把它连成一句话来记:夏は暑くて、冬は寒いです。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场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活用单词和语法。语言来自于生活,也要在生活中使用,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去学习语言,并且把学到的语言在生活中加以实际地运用,才能基本完成整个的记忆过程。
当然,学习的主角终归是学生,学生若无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辛苦和努力也将面临付诸东流的可能。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正确指导,课下学生的消化、整理、运用同样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对记忆内容的组织。这是说要对记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或将其纳入一个系统。从接触图片学习单词到贯穿在语法中记忆单词,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而最终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则必须看学生课后下工夫的多寡。有的学生单词有方,听写、背诵的能力很强,但不会运用,这说明系统记忆不到位。学过的东西必须经历整理、归纳才是一个全面巩固记忆工作的完整过程。把梳理、总结后的知识活用,进而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生活中,才称得上是真正记住了单词。学习无捷径可走,只有规律可循,而勤奋方为唯一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物理知识记忆十五法..
[2]中国记忆网.forum.省略//index.php.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图像学;原罪;禁欲主义
在没有学习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之前,我们对一幅画的评价往往是从画面的笔法、色调等诸如此类的方面做研究,而很少去探究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作者当时的生活情况、社会文化等因素。而图像学的调查正是集中在社会的历史的影响上,以及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然而实际上却产生的价值上。图像学研究者需要询问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通过这样的一种途径,艺术作品是作为其时代的一种文献而出现的。科学、社会、宗教、文学、哲学的发展也对图像学的阐释都是非常重要的。大致来看,过程可以分为三步:一是确认各种母题;二是确认由母题组成的内容或故事,亦即图像;三是探讨作品的内在意义,文化的象征内涵。再概括作品意义的文化解释。第一步判断母题,是讲首先识图;第二步母题内容,是讲作品想表达什么,母题组合起来是要表达什么主题内容;第三步研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它也是当时社会背景的总体征象。图像学研究者需要询问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然而,从狭义上来说,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艺术家,或作为赞助人的一种个人记录而出现。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原罪与失乐园》。西斯廷小教堂室内的屋顶画《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理二世之命而作,用四年心血完成的不朽作品。其中《原罪与失乐园》这幅壁画中,米开朗基罗戏剧化地为我们展示了亚当与夏娃从偷食禁果到被逐出伊甸园瞬间的转折变化,画面中画家有意在强化亚当形象的同时,夏娃形象则被弱化。
首先,堕落前的夏娃与亚当人物形象与动态塑造得不同,表现出画家对女性的歧视。在智慧树左边的《原罪》场景一幕里,夏娃转过去面向蛇,几乎是漫不经心地接过蛇递来的苹果,她慵懒的斜卧在地上。堕落前的夏娃被表现为慵懒的模样,表明画家在暗示夏娃身上潜藏的罪。这幅壁画充分体现了亚当男性体魄的雄壮之美,相比之下,夏娃慵懒的卧姿,随意接受外界的诱惑,迎合了传统基督教文化中男人眼里的女性气质,女人天真、容易被诱惑,不值得信任。
其次,夏娃堕落前后的形象差异表现了画家对夏娃“原罪”行为的贬斥。在智慧树的右边,“失乐园”这一场景里,亚当与夏娃被安置在画面的最边缘,给人的感觉仿佛他们已经被驱逐得无处藏身。堕落之前的夏娃健康、美丽、对外界充满热情,而逐出伊甸园的夏娃衰老、猥亵,给人的感觉是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或许这是处于“原罪”的羞愧。夏娃在堕落前后人物由年轻、美丽转变为丑陋、猥亵,相比米开朗基罗对圣玛利亚的塑造,我们能看到艺术家对待两位女性的不同态度。
再者,壁画为教堂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而作,文艺复兴时期绝大部分人文主义者的眼里,教皇与基督教会作为神的意志的体现,因而其存在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那么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他受命为教皇及教廷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与其说是服从教皇与教会的一直,不如说是服从神的意志。 最后,堕落后亚当保护夏娃逃离伊甸园时的人物形象塑造,也表现出画家对女性的轻视。走在夏娃身边的亚当,他不自觉地用双臂抵挡天使挥来的宝剑,对于亚当的这一造型,有学者认为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人已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他的动作似乎既有拒绝和反抗之意,又有自卫和护卫妻子的状态,而夏娃的胆怯是弱女子的本能反映。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父权控制话语权的时代里,一切以男人为崇高,所以亚当是那般的英勇,敢于对抗上帝的威严。
米开朗基罗因受到新柏拉图主义与萨夫纳罗拉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夏娃这一女性也带有一定的偏见,因此在其绘制的《原罪与失乐园》天顶画中,夏娃图像也被表现为负罪的模样。米开朗基罗出现的年代,正是西方世界面临精神危机的严重罐头。米开朗基罗是萨夫纳罗拉的追随者,他曾听过萨夫纳罗拉的布道。而萨夫纳拉罗主要宣扬禁欲主义,那么他的学说必然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同样影响米开朗基罗艺术创作的还有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与神的再度结合,这种再结合则通过冥想和使灵魂从物质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而得以实现。人应当为自己肉体的存在而感到羞愧,探求上帝就意味这克制。
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在米开朗基罗的这幅画作中艺术和科学、宗教、道德、政治等都成为了一些时代的载体,我们通过作品中的各种母题形象去认识和判断的,其实是那个先验存在的时代精神。在使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画作,可以从中学习当更多的关于这幅画的历史背景,横向的或纵向的拉开我们的思维,教会我们该用怎样正确的方式来分析,并得到更广阔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常宁生.世界美术[J].2004(1)
[2]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94.
[3] 约翰.柏林.观看的方式[M].商务印书馆,1994.
[4] 邵大箴.图式与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中职英语 教学差异 差异评估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且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尤其是英语学科,成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薄弱学科,很多中职生说不出完整的英语句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更是空谈,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由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实施差异教学势在必行。实施差异教学,教学评估也必然发生变化。笔者重点谈谈教学差异评估方法的变化,和同仁们交流。
一、剖析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著名学者华国栋对差异化教学的理解:所谓差异化教学,就是在班集体中立足于不同学生的实际及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差异教学倡导的是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观,实现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实施多维评价观。差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是对传统整体教学、只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扬弃,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变化发展观的突出体现。
中职生是特殊的群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激情、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实施英语教学差异化、进行差异化评估更见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对其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情感态度等各方面作合理、公正、全面的评价,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不把成绩看做第一位的过程性评价更见其重要性。
二、中职英语教学差异性评估研究的实施
要研究教学差异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差异教学开始。
差异教学的理念必将引起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变革。要使每一位中职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总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学习途径、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等是差异教学不该忽略的方面,更是有效教学差异评估方法研究的课题和领域。
1.差异化教学观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的教学差异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握中职生和普高学生的差异,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对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予以注重。
可以理解,英语教师希望中职生像普通高中学生一样,有流利的口语、标准的发音、漂亮的书写、3000多个词汇量、好学、会问、成绩斐然……希望学生出类拔萃。可是,教师忽略了主要的一面,那就是这些中职学生不是为了以后走进高校大门而继续深造的,而是为了就业的需要。
因此,对这些学生,应立足于英语基础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对英语能听懂,有所进步,能适应以后的就业就可以了,所以,评价他们无需也没必要以高考的标准,低层次、实用性才是评价的最基本标准,并且能为专业服务、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服务。
如果中职英语教学中以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以高考的标准要求中职学生,学生本来英语就薄弱,对英语知之甚少,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分数定英雄”,学生就会毫无兴趣而言,会对英语退避三舍,对英语望而生畏,丧失学习信心和勇气,更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激情。
2.差异化评估的实施
中职英语教师务必全面认识和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才能恰当使用评价机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
(1)把握中职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中职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不是为了高考,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将来的就业结合起来,以此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重心,并作为评价的依据。
(2)了解中职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大部分中职生文化成绩极差,有的甚至是一位数,有的连中考都不敢参加而直接入学。其实每一位中职教师都明白,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忽略这一点,以高要求、严要求,以普高的标准给他们上课、考核、评价,导致中职生不懂、不学、不会、厌学、弃学、逃学等,带来恶性循环的恶果。对这些特殊的中职生而言,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参与欲望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如对于学习销售专业的学生而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学会运用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及其答语I would like to have ...,以及学会使用问“价格”How much is it?等句型,这些只需要口头运用就可以,学生会兴趣倍增,与职业、就业挂钩,积极性高自不待言。如果以高考的标准,渗透讨价还价的句型,要求学生抄写、默写一些与之相关的单词,再要求运用,学生会有压力,感到英语难以攻克。
因此,不应以成绩为主要依据,重过程的评价有其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3)了解中职生的优势,合理利用评价机制。中职生虽然学习成绩差,可是他们好动、爱表现、动口动手能力强,小组团体意识强烈等,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把握这些优点,根据这些优势,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工具,教学效果自然好。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英语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英语考了多少分,总是把成绩、分数的高低放在首位;学生每一次拿到成绩单,也都关心自己考了多少分,会不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
现在流行一句话: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而不是不识字的人。因此,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是不可取的。
为此,教师应该改变评估的方式,进行差异评估。如评价学生时,以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按分数段划定而评价,85分以上,优;70分以上,良好;其他的不可划为及格,不及格,这样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可以从学习兴趣的提高、策略的改进、积极性的提高、英语知识的增加、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欲望的激发等方面进行评价,走出百分制的桎梏,使中职英语教学的评估趋于合理、有效、实效。
中职英语教学评估的方法不容忽视,它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兴趣的提高和维持、学习策略的改进、学习需要的改善等都很重要。中职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把握课改理念和大纲要求,对教学评价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中职生,为他们以后就业、择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