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地理信息产业;标准化;对策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hina's "Eleventh Five-Yea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work, generally reflected in the typical standardiz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tandard items and variation, and thus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1引言

对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而言,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地理信息共享的必由之路,对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已经进入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标准化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的国家标准及其在研标准项目数据库为基础,查询分析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和标准项目,从地理信息

标准化主体和客体(即:标准制定者和标准应用类型)的构成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角度,针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主要的标准化问题,剖析了各种标准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机制设想和对策。

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工作支撑

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层面,地理信息产业是在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地理信息技术应融入IT主流。地理信息产业的综合性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凸显了标准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标准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标准化对地理信息技术积累及其产业化具有不可取代的支撑作用。

在市场层面,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应用和服务的,一个良好的地理信息共享环境是国家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地理信息标准及标准化是保障地理信息共享、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地理信息元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等技术标准已成为国土资源等部门和行业内部开展地理信息集成的重要前提,大大促进了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在政策层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的支持,标准是政策法规的技术依据,地理信息标准与政策体系相结合,保障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地理信息涉及国家秘密,保密问题一度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诸如“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等标准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地理信息产业中导航电子地图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了产业迅速发展。

3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3.1“十一五”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要进展

“十一五”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对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视并支持,通过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扩大委员范围,设立专门工作组、增加通讯成员等措施,与建立“测绘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测绘标准体系”、“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以及地理信息标准化规划、项目指南等的实施,也使标准制修订工作纳入体系化轨道。从现行92项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时间来看,“十一五”以前制修订23项,“十一五”以来制修订69项;“十一五”以前采用的国际标准4项,“十一五”以来采用的国际标准13项,标准制修订的速度和数量,以及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方面

均有显著增长。一大批基础性、关键性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扭转了标准严重滞后的局面,正在减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地理信息标准化网站的开通运行,地理信息标准宣贯工作的加强与深入,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培训和学术研讨等活动的周期化与常态化,都促进了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普及与提高。

3.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突出的标准化问题

通过整理近3年来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培训调查问卷、地理信息标准化调研报告以及部分公开

发表的科技文章,结合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实践,可将普遍反映的突出标准化问题归结为标准的适用性问题、一致性问题与先进性方面的技术问题和标准化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问题。

3.3地理信息标准化主、客体的构成及变化分析

标准研制是标准化的核心工作,标准的起草单位是这一核心工作的主体,标准是其客体,标准化正是主体围绕其客体开展的前期研究、标准研制、测试验证、宣贯培训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本文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国家标准及计划项目数据库中查询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及其在研标准项目共计131项,其中,现行国家标准92项、在研标准项目39项。对地理信息标准化主体(即:标准起草单位)和客体(即:标准应用构成)及其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准确认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各种标准化问题的源由。

(1)地理信息标准化主体的构成及其变化

按照地理信息标准化主体(即:标准起草单位)的单位性质进行统计,将承担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含在研项目)的第一起草单位划分为标准科研单位、行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从起草单位的构成类型来看,标准科研单位承担研制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含在研项目)75项、占57%,行业事业单位紧随其后,为40项、占31%,这两类起草单位承担了近九成的标准研制工作,而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均为8项、仅占6%。从现行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到标准项目的起草单位变化来看(如图3所示),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承担标准研制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分别从现行国家标准的60项、26项下降到在研标准项目的15项、14项,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承担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有所增加,从现行国家标准的2项增加到在研标准项目的6项。

从以上两项分析不难看出:(1)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承担了绝大多数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成为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力,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则成为弱势群体。(2)行业协会和企业承担地理信息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正在逐步增加,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体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显而易见,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决定了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地理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面向社会和企业的逐步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其标准化角色日益显现。

(2)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问题溯源

从上述分析看来,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体仍然是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地理信息标准化的主体失位是各类标准化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导致研制标准跟不上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造成标准适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标准研制主体和标准执行主体的分离,标准需求变化难以及时反应到标准更新中,带来了标准滞后等许多问题。

地理信息标准化的客体失位是各类标准化问题的推手。当前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已将地理信息推入服务时代,近两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地理信息标准研制中正在从数据资源标准化向地理信息Web服务标准化转型。而当前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和标准项目仍然以数据资源为主,客观上形成了标准研制与标准现实需求的脱节现象,导致标准难以满足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加剧了标准适用性差、先进性不够等问题。

随着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参与程度正在加深,标准研制方向也正在向应用服务类转变,地理信息标准化主、客体失位这一根本性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4.结语

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仍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其主体仍然是标准科研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企业仍处在弱势群体地位。目前,这一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行业协会和企业承担标准研制呈现逐步增加态势。我国地理信息国家标准仍以数据资源类为

主,其次是应用服务类,管理类和环境工具类国家标准较少,当前标准研制方向已呈现出从数据资源向应用服务转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利.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现状研究[J].测绘科学,2010(S1).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2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2-3]。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模式选取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的特殊性来酌情选择与制定。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张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地理科学与城镇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地理的人文、经济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与规划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应用性强,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依托学校在当地进行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规划部门、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共同探讨实践教学合作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对接。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已与当地的规划设计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将该院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方面接触实际项目,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深化专业知识。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3

从国内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出发,指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是集成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并提出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类型和业务支持部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以gis为应急响应支持平台、能统一管理信息、可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互连互通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各业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法。

1 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 。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 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 提出了构建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 、杜江等 设计了基于web 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 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 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们,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城市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基于上述情况,在“十.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延续项目“中小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技术集成” 的支持下,通过调查和分析广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建设基于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 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 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 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如图1)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 。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 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如图3)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 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 [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 ,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业务特点,gis平台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c/s架构侧重多角度空间数据分析,包括各种专题图展示、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插值分析等。b/s架构除支持矢量地图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平移、量测、图元选择、图元查询等)以外,还强调对地理相关业务数据分析功能的支持,并能提供直观和实时的数据展示。b/s架构采用面向接口的设计风格,无缝集成数据提取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可方便扩展到其他、 务应用系统。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小流域;空间分析

近年来,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和城乡统筹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1-2],但较多的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整理模式[3-4]和关注规模特征[5]等方面进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发展和城乡统筹的推进,农村居住聚落选址与空间布局日益受到关注[6-8]。本文试图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寻找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区位,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安沟乡地处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全乡辖25个行政村,2174户,8372人。全乡土地面积202.4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以苹果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支柱产业,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19亿元,产值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6元。苹果种植21950亩,人均2.6亩,在村人均3.7亩,其中挂果16450亩,幼园5500亩。历年来累计退耕58665.15亩,其中退耕还林30619.55亩,荒山造林28045.6亩,共涉及2089户,8102人。全乡土地肥沃,光照时长,年均降雨495.6毫米,年平均气温10.3度。

(一)研究思路

景观生态学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格局的研究,它形成了一些颇具实用性和借鉴意义的数量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与GIS等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较好地刻画区域内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农村居民点聚居斑块的分布是农村人口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的表征,本研究以Arcgis10为研究平台,以2009年安沟乡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提取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信息,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模型,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区位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采用同政府工作人员座谈、25个行政村调研和每个行政村20%的比例典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农村空心化问题和空心村整治农民意愿分析,研究提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收入、土地经营、劳动力就业、空心村整治和新村建设意愿等方面。调研采用定量化访谈和自由回答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得到乡镇总体基础调研报告一份,行政村调查问卷24份,农户有效问卷281份。同时用到安沟乡政府提供的2009年成图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地形图。

(三)指标计算

引用下列景观指数来说明安沟乡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的布局特征:斑块个数(NP)、斑块总面积(CA)、缀块形态指数(S)、平均斑块面积(MPS)、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以上指标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P为斑块周长,CA为研究区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单位hm2);A为景观分区总面积;NP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S为缀块形状指数,P为斑块周长。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可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多边形就越紧凑。当正多边形的变数趋近于无穷时,正多边形就变为圆。因此圆是最紧凑的几何图形,其缀块形状指数为0.886,达到最小。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表示研究区居民点面积所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反映了某研究区内的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水平;斑块密度(PD),表示研究区内单位面积居民点的个数,反映了研究区内居民点的分散及聚集程度。PD值越大区域内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越密集。平均斑块面积(MPS),表示研究区内居民点斑块的平均值大小,反映居民点大小及聚集程度。

二、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一)布局零散,集聚程度低

由表1提取的信息显示,全乡有61个农村居民点斑块,斑块面积大小悬殊。从3.9hm2到37.7hm2不等,平均为15.56hm2。其中,3.9-9.7之间斑块数量达到9个,占斑块数目百分比36%;10.6-15.56 hm2之间,斑块数量达到6个,占斑块数目的24%;15.56 hm2以下的斑块累计占斑块数目百分比60%;20hm2以上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数量占到28%(表1)。该乡25个行政村中耕地缀块形状指数的最小值为2.66,平均值为5.86,最高达8.49,说明该乡的耕地是相当分散。统计数据表明安沟乡居民点用地布局零散,聚落间的平均距离大,集聚程度低,缺乏规划整合。

(二)规模等级序列明显,趋向首位分布

关于空间规模,采用人口规模和平均斑块面积分析。人口最多的为罗家岭头,为772人。其次是瓦庄二圪台和多海,分别为659人、581人和579。人口最少的为杨家山88人。200人以下的村庄有7个,200到450人的有14个。从人口分布来看,安沟乡农村居民点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存在明显的等级规模序列。从平均斑块面积方面分析,安沟22.90为最高,高出位于第二名的7.8,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向首位分布的特征。首位度是用来描述一个区域主导性强弱的衡量指标。一般首位度越高,区域主导性越强,换言之,发展的越不均衡。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密度地域差异明显

定性而言,从居民点分布图上,安沟乡居民点分布的失重现象,即北半乡域内分布的图斑数量与密度远大于南半乡域。定量来分析,斑块占景观比重较高的几个居民点,包括安沟、高家川、罗家岭头、多海、二圪台和姚家塬都位于上半图域。相比之下,下半图域的斑块占景观面积比重平均在1.5%以下。多以,安沟乡农村居民点用地密度存在地域差异。

三、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

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是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形、地貌、河流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中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包括耕作习惯、交通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

(一)地形因素分析

地形是影响居民点分布的基础因素。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峁梁交错,地形破碎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点一般分布在沟涧地或黄土残塬之上。但较大型的居民点多布局在沟涧地带。究其原因,一方面,纵向延伸的大小冲切沟是天然的蓄水地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村落发展提供水源支持,另一方面,狭长的沟谷地可以提供足够的村落发展用地。故而,往往较大型的居民点多为带状分布。

(二)河流交通因素分析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多与交通干道平行分布。这种布局客观上是由于沿河谷地底修路可以减少工程量。在全安沟乡25个行政村中,有14个村庄存在这种交易活动。其中,这些村庄按位置特点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处于邻接位置的村庄,这类村庄数目最多,占总数的57%。第二类是位于沟道的村庄,这类村庄占总数的29%。第三类是公路通过的村庄,这类村庄占总数的14%。各类村庄统计如下(表2)。

(三)经济因素分析

从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经济发达村域斑块数少,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高,距离指数小,平均斑块面积大,居民点分散度低。经济落后区相应地斑块数多,平均斑块面积小,居民点分散度高。分析表明经济实力越强则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越多,集聚度越高。可以说,经济条件决定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住址选择。

四、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一)布局优化原则

农村居民点整理务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1.加强城乡统筹,建立健全镇村体系。

2.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

3.因地制宜,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

4. 综合考虑地形、河流(水文)、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影响,搞好农村居民点规划。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

1.构建镇村体系。镇村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乡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也有差异,因而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村镇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间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合理的构建村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中心社区。中心社区的建设,能够将分散的村民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缓解和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但一定要遵循农户自愿的原则。

3.小规模迁村并点。在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建设中心社区的基础上,对于居住过于偏远,农户生活十分不方便的居民点,因予以考虑迁村并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发挥公共服务设施效用。

4.村内闲废地整理。对于村内居住过于分散,村庄空心化程度的村落,一般应进一步进行村庄整治工程。整理闲置废弃土地,增加土地复垦面积,使土地使用集约化程度加强。

参考文献:

[1]李敬峰,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潘竟虎,杨旺明,赵锐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模式空间统计分析.西北人口,2010,(31)5:77-87.

[3]朱玉碧,郑财贵,李安乐.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6-98.

[4] 张正峰,赵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地理,2007,27(1):138-140.

[5] 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特征[J].遥感学报,2002,6(4):307-312.

[6] Feng Wenlan,LI Ainong.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a Case Study in MaoxianCounty,Sichuan[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7,l4(2):146-154.

[7] 曹子剑,张凤荣,姜广辉.北京市平谷区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2):69-72.

[8] 石诗源,鲍志良,张小林.村域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宜兴市8个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290-293.

作者简介:

何则(1992―),男,陕西宝鸡人,本科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5

——__县林业局调研报告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为此,总理强调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这也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为更好的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我县林业生态的跨越发展,结合我县实际, 4月4日-5日,林业局党组成员围绕“跨越发展从我起步,转变工作作风从我做起”的主题,开展了“理顺工作思路,促进林业生态跨越发展”调研活动。调研组采取与林业内部职工座谈和到肖云镇、胡集镇、化雨乡、卜集乡及金乡镇周庄村等地现场考察、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林业基本情况

我县林业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县、建设绿色金乡为目标,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精心组织、埋头苦干,大力开展以林业六项重点工程为主的植树造林活动。到20__年底,我县共有有林地14.4万亩,其中经济林4.2万亩,用材林3.4万亩,灌木林0.2万亩,农田林网7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8%。在此的基础上,20__年我县以提高绿化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林业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截止目前,已完成造林1.05万亩,其中经济林3000亩,防护林7000亩,用材林500亩;新建农田林网3万亩,完善农田林网3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建设绿化示范村15个;以105国道为重点,建设绿色通道40公里。

二、存在问题

我们在林业生产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为__县的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们看到了在跨越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对生态林业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林业的定位上仍将林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部门,而忽视了林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时有不少人的观念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二)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县绿化品种大都是单一的杨树,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经济林规模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县的林业产业化进程,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林业产业发展速度慢。在金乡,农民还是以大蒜为支柱产业,对林业产业接受比较慢。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不敢打破陈旧观念,涉足林业产业。二是群众对林业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总是认为林业产业生产周期长,销路没有保证,对一些新品种存有怀疑态度,害怕技术跟不上。三是技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办公设备,由于从事林业技术指导人员有限,技术指导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技术需求。

(四)林业改革措施不到位、不配套,政策不完善。农田林网树木与邻近农田的矛盾的问题较为突出。农田林网建设主要依托基本农田间的沟、路、渠进行建设,靠近基本农田,林木生长会影响附近庄稼的生长,影响到个别农户的眼前利益。由于当初承包土地时没有留出适当的遮荫面积或树随地走,政策落实不到位,所以有一些农户会为了眼前利益而对农田林网建设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栽植树木,甚至故意破坏树木,影响了农田林网建设的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为了更好推动林业生态跨越发展,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林业生态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充分利用电视、宣传车、过路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造林绿化与改善环境的重大意义,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林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造林任务、扶持政策和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合力。使广大群众在对林业的定位上不仅作为一个基础产业部门,而且要重视林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上充分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时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以林业的跨越发展促进金乡生态文明建设。

(二)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增强林业三大功能。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利用好农业开发、世行贷款及林业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民间资本大胆投入林业建设,坚持“谁投入,谁受益”,广筹资金搞绿化。以林木资源培育为基础,加大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支持力度,培植发展林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金德果蔬食品有限

公司、安利木业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基地为依托,资源培育、加工、利用互相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形成产业链条,推动林业产业提档升级。

(三)加大林业产业科技推广力度。林业技术人员要以推广林业科技、普及林业技术知识为己任,加强科技支撑及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林业技术知识推广活动,坚持送科技下乡制度,认真做好各项技术指导工作,做好技术服务,让广大群众消除顾虑,积极投身于林业生态建设上来。做好杨树107、108、2025等速生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大对金乡县周庄村金藤有机葡萄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在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注册“金巨”牌商标,成立金藤有机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 做好周庄村金藤有机葡萄扩大生产规模,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以国有白洼林场和国有祭田庄苗圃为基地,加强良种基地和试验示范林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林业新品种,为农民增收,社会受益做出贡献。

(四)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防护林建设。农田林网建设是生态建设中重要的部分,要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必须把高产与低产有机结合起来,把农田林网建设与保护农田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与结合“村村通”和农田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沟、路、渠,加快建设高质量、能增收、防护作用明显的农田林网,逐步实现农田林网全覆盖,充分发挥农田林网节水增收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升农田林网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不断地宣传农田林网建设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形成眼前的一点损失让位于生态大局的观念。

(五)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开展“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树立“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畅通沟通渠道,密切与林农关系。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信、开展“大接访”等多种形式,实实在在解决一批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咨询,搞好技术服务。对前来办事及电话咨询的群众一次性告知办理程序,办理部门认真解答群众的问题,凡涉及林业技术问题,电话解答不清的,技术人员要深入林地进行现场指导。

(六)加快推进林业体制改革。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建立现代林业,必须创新林业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林和宜林地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的改革任务,基本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和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支持、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林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改革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实行林地所有权和林木经营权分离。

(七)不断强化林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要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要着力抓好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提高优质苗木繁育能力。要加强林木种苗质检体系建设。要提高林业综合管理水平。加强森林火灾扑救队伍与后勤保障系统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控制水平。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决杜绝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大面积蔓延。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林业地理信息为主的基础平台和林业数据处理系统。坚持依法治林,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地理信息调研报告范文6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