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0

一、高中美术欣赏引入人文精神的价值

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在高中美术欣赏中引入人文精神,不仅符合现今高中教学的要求,更有利于人文精神本身价值的实现。如果要从人文精神对高中美术欣赏的作用方面来看,这种引入人文精神的做法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益处:

首先,从教学角度来看,一些具有人文精神话题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于一件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欣赏一件古代陶器作品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陶器的纹路等特征,引入一些当时的典故并要求同学们纷纷提出的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便于制定一些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授课方案,便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审美则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健康的审美则需要"总结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历史经验,吸取美学史上积极成果才能逐渐形成"1,也就是说,日常美术欣赏课程中,需要我们重视美术的历史性、人文性,帮助学生从从社会、自然、艺术的不同角度理解、思考什么才是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最后,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美术、艺术作品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往往能够对我国历史悠远的人文精神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映,并且美术也并非是一门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联系的孤立存在的学科,美术作品作为一种人们精神世界观念的表达,势必会同一定的经济、社会、观念相联系,如果我们只是孤立的看待美术作品,不去深度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影响其本身艺术价值的发挥,更不利于美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人文精神的缺失

虽然人文精神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其需要在美术欣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现今高中美术欣赏中,对于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现状。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这种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观念层面

由于高中教育处于高考前的关键时期,这种特殊性使得学生、家长、老师均形成了一种注重应试技巧传输的观念,美术的思想性内涵在高中欣赏课程中得到一较大忽视。对于一些美术考生来说,自身与学下的眼光都时刻瞩目与高考升学这一终极目的,观念上均认为那些能够迎合考试需求的技术性教学内容,才是目前最需要学生掌握的,这就使得本来应该饱含人文色彩的美术欣赏,变成了一种技术、技法的传播载体。学生也变得文化素质逐渐鉴定,并且逐渐在填鸭式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难以发挥应有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二)内容层面

前述功利性极强的教与学观念,使得在高中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主要倾向技法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学习也往往局限于应试方面的内容与技巧。美术欣赏原本需要欣赏的是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蕴含的时代、社会等人文精神与价值,而不仅仅是对于作者技术、技巧的模仿,但是现今的教学内容却有着本末倒置的危险。技能化成为了优先价值理念,文化变得边缘和破碎,人文价值有所失落,这些都给高中美术的文化性构建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体验层面

美术作品可以被看做是人们丰富情感的寄托与投射,美术欣赏的最大价值也需要在情感体验与情感完善方面的到最大的发挥。但囿于前述观念、内容层面的限制,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对于情感的体验与完善并不重视。由于过分强调一种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们往往在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面具有较大的困难,并认为美术欣赏是一种枯燥、无用的学习。这种对情感体验的忽略,使得学生觉得同美术作品之间具有隔阂感,难以真正的感受到一件美术作品当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三、如何在高中美术课堂培养人文精神

(一)重视美术作品人文价值的挖掘

首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扭转现有的重技巧、轻内涵的观念,在高中美术欣赏中,提倡对于美术作品本身蕴含的情感、价值等方面人文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本身来说,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并不应该定位与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而是在于通过欣赏艺术品使得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审美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欣赏提出要求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美术文化,形素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因此重视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才能够帮助高中美术欣赏课程成为重要的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手段,有效发挥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二)在欣赏教学中引入多元化人文元素

我国古代就认为,绘画作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效,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一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将独具时代特色的政治、道德、社会现实融会其中,并且通过不同的手法与内容,表现出作者对于不同社会与生活的爱憎与取舍,达到育人启蒙的目的,笔者认为这种功效恰恰就是通过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元素所发挥的。在现今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中,更要在欣赏教学中多多引入人文元素,将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状况、时代背景等挖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理解作品,通过教学达到教化的目的,使得美术欣赏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教师需要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知识传播者,需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中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胜任人文教学的重任。除了必须具备的美术欣赏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理论功底,能够将人文要素成功的引入日常教学当中,服务与美术欣赏的教育目的。另外,也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品德修养,在提倡人文教育、人本教育的今天,能够真正的做到身为表率,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扬辛,甘霖,刘荣凯著.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进入进入到新常态之后,社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表面上来看,市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经济实力之间的竞争,但是从竞争的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当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民族精神不仅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大学生在未来国家的重要建设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来看,许多高校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够重视,甚至还有部分高校根本不会在思政教育当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校必须要将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方面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1]。

二、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所存在的难点分析

(一)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所谓的人文精神,其本质就是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存在是以人的整体生命为基础,同时又超脱了生理的人,并将人的主体精神有效的反映出来。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使得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一些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需要不断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的价值,同时还要去人必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并使得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都充分反映出了人文精神的这些特征。在最近几年当中虽然有些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在教学内容中增设了许多与人文精神教育有关的课程,但是大部分的搞笑都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即对于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究竟有没有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意愿,如果学生自身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兴趣,同时也不具有提高自己人文精神的意识,那么高校的一切人文精神教育内容都是空谈[2]。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从内在方面不断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实际需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3]。

(二)人文精神培养离不开实践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当中,人文知识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没有人文知识的指导,学生就无法形成系统的人文知识,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人文知识,但是却无法将这些人文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则也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了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仅仅是知道人文精神,具备人文精神则是体会到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4]。知道人文精神仅仅是处于认知的范畴当中,同时知道人文精神的实现相对也较为简单,但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方面则属于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并不是在于学生在大脑当中存储了多少人文知识,而是在于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具有多少体会。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通过体验与感悟的方式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对人文精神的体会,同时要在自己的日生活当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实践才能够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实际内涵,并产生人文精神的情感。此外通过日常行为当中人文精神的反复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体会不断深化,从而自发的产生一定的人文精神,并逐u促使学生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日常行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人文精神的实践。

(三)人文精神教育需要与专业课程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为了相应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提高思政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课程当中增加了大量的与人文教育有关的授课内容,同时在校园生活当中设立了许多人文社团,并定期的举办一些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这些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5]。首先,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属于一种精神的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人文精神无处不在。因此如果仅仅是通过专业的课程以及校园团体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妥当的。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当中去[6]。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对于专业的人文教育课程来说,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来说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才应该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如果专业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将相关的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则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更轻松的体会到人文精神[7]。

(四)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发现,人文精神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精神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这就导致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知识的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果将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照搬到人文教育当中去,则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会走向知识传输的当中,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只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而缺乏对于人文精神的实际体验,因此也就无法具有人文精神的实际价值[8]。但是一直以来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当中,大部分的教师都倾向于采用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实际教学,即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人文精神具体知识,学生虽然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但是却一直处于认知领域当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应该加强对于生活的体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创新。人文精神是主客观的合一,是精神性的存在。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思辨”而不是“推理”,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反思”、“实践”。当前的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摆脱科学教育的影响,没有实现方法上创新。因此,人文教育的方法问题已经成为妨碍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9]。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以人为本,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效果。在现代社会当中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根本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时代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体性道德人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独立、自由与理性的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反映出社会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同时个人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推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其实是大学生主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表达出了一种对于价值的追求。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过程当中需要更正在思政教育当中的两个错误观点:第一,不尊重学生的价格思想与精神内涵,采用一种消极以及繁琐的训练方式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训练;第二,不尊重客观实际,采用空洞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忽略了学生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尊严的, 过度执着的进行教学[10]。

(二)注重人文关怀,开展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社会的环境必然会对思政教育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社会的变化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也具有一定的市场身份。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必须要着眼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当中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索,从而使得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从而从容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高校也应该致力于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11]。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高校应该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促使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与精度不断地提升。同时高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内涵,在营造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需要举办科学、文化、艺术等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

(三)加强人文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校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优良文化成果为基本内容的原则,例如将艺术、哲学、历史以及伦理等内容作为人文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到以人文素质为中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统一发展,建立起完备的人文学科体系,并将人文精神教学的内容贯穿到教学的整体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时代与社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还可以使得学生的人性得到有效的发展,以上一些因素最终会使得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理论性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高校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实践课程,定期的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体验人文精神。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课堂学习当中所学习到的各种人文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通过实践对人文知识进行检验,实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进步。人文教育也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当中,而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动态教育活动,这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

(四)强化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人文教育当中,教师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品德教育当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的学生心中,教师是道德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12]。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的影响,教师的品格与素养也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是较为深刻与深远的。由此可见,在人文精神的教育当中,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基于此种情况,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强化自己的人文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文素质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思想观念,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净化学生的心灵。当前阶段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当中需要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集道德、信念、情感、意志、行为、创新于一体的教师的人文素养, 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人师表,在思政教育当中以身作则,承担起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引路人的重要职责。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自身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在未来承担着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规范其思想品行,才能使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现阶段高等院校需要在思政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研究了现阶段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困难,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娟,蒲小梅. 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6:79-82.

[2]王璐,尹燕.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与实践策略[J].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51-54.

[3]曾媛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31-132.

[4]高良坚. 新媒体语境下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权威性之建构――基于制度性权威与知识性权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60-63.

[5]孟琦,张亚军,葛梦薇. “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76-79.

[6]储德峰. 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4:100-103+109.

[7]罗昌勤,韦春北. 村民自治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民主管理水平的启示――以广西宜州市合寨村为例[J]. 农学学报,2014,04:114-118.

[8]刘春颖.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以江苏南京人文精神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14,07:38-39.

[9]Z江.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116-118.

[10]安蓉泉. 为思政课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 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人文精神;地理教学;人文地理

我国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我国的地理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还一定要大力的在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教师都忽略了在其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些能够使其得以解决的有效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们进行自我关怀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价值、尊严和命运的追求、维护以及关怀,同时也表现在对人们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并且也是对人格理想能够全面发展的一种肯定。

由于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所以就被称之为万物之灵。人文精神不只是我国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对我国的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中心思想,也是对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

二、在我国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都只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还是以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样就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其教学观念。地理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和理解,而没有对学生的地理态度、情感和价值进行培养。在我国的教学中,教育是要为社会所服务的,因此我国的地理教学就只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第二,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没有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和科学是一个学生能够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地理教学内容。当前的地理教师都是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往往就忽略了学生对于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需求。

三、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要使地理教学在人文素质上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地理这门学科中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它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中学地理的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的现象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社会责任感。教师还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二,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配置。我国现今的地理教学在其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地理教学的环境和资源方面增添一些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对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

第三,教师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还要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来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中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地理教师对进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此地理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人文精神 渗透 培养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一个逐步使学生确立自己人生方向的转折点。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注重师生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家园情怀、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轻视人文精神

现今,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科技,轻视人文的现象。由于人文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素养严重不足。同时,教师对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很好地理解,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平时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加强相关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教师忽视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行动上,都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讲述政治理论性强的课本内容,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重视到这一点,教师对于自身的人文修养的提高常常忽视。这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谈吐素养和风度不够,无法丰富相应的人文教学内容,给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没有实际意义

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在课堂的课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理解的。这需要一定的实践,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当然,这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做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理论,上课的内容是死板的讲义,学生则是麻木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互不理解对方,缺少平等沟通的桥梁。这就导致学生听到的一些全是概念性的知识,并没有通过实践去深入了解体会,造教育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谈。

二、高中政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建议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紧跟时代以及地域的特殊性相结合,而在政治教学方面更显复杂,并且需要一定的理论、方法等作为指导方向。只有这样,政治教学采用正确的方向,求真务实地探索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才能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一)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高中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必选课、选修课、学术讲座、参观和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政治教学中,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同时认知到本质。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模式,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使学生经历现象感知、知识积累、现象理解到本质掌握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对加强和渗透人文精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中,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加深自身感受的同时拓宽和提升他们人文精神素养。通过人文精神渗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此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还要加强思想政治与学生成长特点的相互融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发挥,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心理、智力以及体能等方面的潜能,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情感性,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形象以及精神世界。

(二)加强政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人才的关键。因此,教师自身人为修养的提高,对于高中政治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结合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但是由于人文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人文教育需要从教师入手,从教师的主体观念入手。教师的观念直接表现在教师的谈吐,而谈吐又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合格的政治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优化课堂氛围,营造良性沟通,构建平等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并且,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随着多元化开放性社会的形成,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趋势。因此,我们政治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自身具备的思想信念、人生态度、道德品质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做到信仰坚定、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勤学苦研、业务精良、文明修养、仪表端庄等。

(三)人文精神培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政治课承担着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与时事相结合。对热点时事进行分析,并以时政热点为突破口,可以加强和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忧患意识,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并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参加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了人文情怀,提高了对自身认识。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是高中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其道德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从而为有效推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10).

[2]邓正兵,王均.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1(1).

[3]李旭红.浅谈高中政治课中的人文教学[J].新课程:教师,2010(6).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 人文精神培养 高中政治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培养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上。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这一理念的有效深入可以促使合理教学策略的有效提出。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理念的合理渗透,从而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1 人文精神培养简析

(1)人文精神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应仅仅只重视高中生专业知识与考试能力的培养,还应当注重高中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要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物质沉淀日益丰富的时代若要促进高中生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则对其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使高中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一个合理的飞跃并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从而使得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2)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这一方面使得许多高中生在物质上越来越充足并且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而另一方面高速的学习、生活节奏也使得高中生的精神世界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危机,例如信仰缺乏、待人冷漠、容易急躁等现象都是高中生精神世界出现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具有较高的难度,并且过程较为复杂,同时这一过程将会长期持续。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时,应当注重这一理念运用带来的长远效益,而不应抱持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进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并促进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合理培养。(3)民族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所需要的重要精神要素,并且由于高中生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一个民族的真、善、美等民族品格发展得到有效发展,这同时,有利于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升华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由于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并且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得以永远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针对现今部分高中生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的颓废,非常有必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相应教学对策的有效提出使这一部分的高中生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加强。

2 高中政治教学对策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合理运用

(1)提升高中生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人文精神培养的合理运用首先体现在提升高中生的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上。通常来说,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提升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上文已经叙述过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中通过学生感悟能力与体验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并自觉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高中生养成持续性培养人文精神的习惯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最终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2)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合理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的有效提出起着基础性作用。通常来说教学目标是一切高中政治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并且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施同时影响到了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应当使高中生的政治知识与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结合,从而在提升高中生政治学基础能力的同时,使其精神世界得到更好地完善,并使高中生的性格更加开朗、阳光。并能对其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以强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并确保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使高中生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加开朗健康的性格。

(3)注重美德教育的运用。在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的提出过程中美德教育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人文精神得到更好地渗透。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进行政治知识讲述的同时适时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约束自己并达到较高的人文精神水平,从而在提升高中生人文精神与良好品德的同时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进行。

(4)培养高中生自我尊重的品德。众所周知,当代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在学习过程中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等现象。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高中政治教师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自我尊重的品格进行有效培养。众所周知,自我尊重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高中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信念进行培养时所需要的精神之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信仰、幸福、生存等教学内容的教学中渗透自我尊重的要素,这可以让高中生在更好地理解政治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价值,并且学会自尊、自爱等可贵的品德,最终促进高中学习过程中静不下心、沉不住气、耐不住寂寞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沉淀中得以发展的一种精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必然地涉及了许多领域的相关知识,通常来说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领域涉及到科学、知识、艺术、道德等方面。除此之外,在高中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独立的,这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亦是如此。除此之外,由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例如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相对”这一概念时,高中政治教师可以例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例子:“相对就是你站在一个美女前的时间流逝速度和你站在一个丑八怪前的时间流逝速度。”虽然这一定义并不是高中政治中的准确定义,但是通过别的学科相关知识的合理渗透可以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和人文精神,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3 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对策探讨过程中,应当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长期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教学对策的提出过程中对人文精神培养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促使我国高中政治教学水平得到持续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范文6

要获得人文精神,需要通过富有文化品味的教育和大量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这样,学校课程就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而应是由哲学、科学和艺术组成,涉及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复合体。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不仅为年轻一代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条件。应特别指出,知识是由一定的逻辑构建起来的有关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实证性是其基本特征。文化则是隐含在知识和各种可以被证实的逻辑关系与现象世界中的一条红线,表现为在创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必然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理想等融入于其中。因此,知识是文化的外显,而文化是知识的灵魂。

二、现代教育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塑造、培养人文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人文精神者都把目光投向人文(社会)科学,而对自然科学则持漠视,甚至反对的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传统文科教育将塑造人文精神作为抵御现代社会种种弊端的有效途径,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塑造人文精神的方法;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灵,课程的主体部分应是优秀的文化遗产,用古典名著去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自由艺术教育便成为塑造人文精神的主要方法。认为,人文学科包含了有关宇宙的观念及正确的思维方法,论述了人类永恒的道德问题,体现着人类永恒原则和内容,富有理智训练价值。实际上,传统文科教育畸重人文学科,贬低自然学科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其实,在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上,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地位是相同的,只不过各自的角度有别罢了。

从对象上看,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及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它不仅富有社会属性,也包含人文要素,同时,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自然科学中也包含人文要素。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践和创造主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会以直接或间接、显现或隐蔽的方式渗透并存在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和创造主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等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存在方式与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一样的话,区别就在于人文要素在前者中主要是以隐性的形式存在和发挥影响力的,它对人的影响是间接的;在后者中主要是以显性形式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是说,无论在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学习主体都有可能撷取人文要素。所以,要塑造人文精神,就应努力使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互补、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互补、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互补。

三、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体察涵泳”之功,即培养学生灵敏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隐含在知识中的人文要素,应当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在这一点上,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文化教育学派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格外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认为其途径和方法主要是:

(1)使学习主体积极摄取文化价值。要获得人文精神,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内心世界,形成与健全人格相融的生命。

(2)培养具有体验价值的能力的主体。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应借助于摄取文化价值,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文化教育学派的思辨性、虚玄性和对人文科学的偏爱自不必言,但它与“体察涵泳”的相近性使其观点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笔者认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是以理性化、逻辑化的外显形式表达出来的,而隐蔽在其后的则是人类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理想等。由于它们必须附着于一定的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载体上,学习主体要把握它们,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用心去捕捉、感悟和体验其中的人文要素。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意义上,汲取其中的人文价值才是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目的所在。这就是说,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不能简单地从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去阐释,它与某一门具体的学科间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只有以人作为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去捕捉、感悟、体验各种事物中所包含的与个人生活和实践有关的要素才是关键所在。要使年轻一代具有“体察涵泳”之功,就应培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必然形成学习主体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样,个体与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才有“接轨”的可能。

四、现代教育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