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095-0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一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时代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占有的地位,从小学开始,计算机教育就被提上了日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的主旨是在于培养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以为人们服务为主旨的、以为就业作为导向的、具备专业性综合能力的现代技术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中职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都具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使其能够适应当今现代化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工作单位的需求。

1 中职计算机课程基础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

就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课程安排来说,许多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都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到了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和过于死板的技术导向上。与中国传统的理论教学问题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看似面面俱到地学习了诸多知识,其实只是填鸭式地接受一些皮毛,而不能做到精通。尤其是自从计算机教学在我国出现以来,我国的计算机的技术教学出现了一种“模式化”的死板技术导向,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极度僵化。

1.2 教材选取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呈现一种井喷式的爆发性发展速度,信息量爆炸性增长,各方面的资源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计算机作为时代的主体,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同某些传统的教学课程相比,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了其对于教学的要求非常高,对于教材的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教学,其内容也应该根据当前计算机知识的改变所改变。但是目前来说,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相对老旧,即使是教材的版本不断更新,但是其内部的知识其实变化并不大。比如,某些教材上的计算机操作步骤的图解仍然是以windows XP 计算机系统为例的,但是实际上的计算机系统已经自Windows XP 以后又推出了多个版本,Windows XP 已经在逐渐的淘汰当中了。所以出现了一种学生在新电脑系统上找不到所学过的内容的问题,导致了一种“学难以致用”的尴尬情况。

1.3课堂教学和实践相脱节

从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教学的特点出发,其对于综合实践的要求非常高,单纯地依靠教师进行理论性的教学是不够的,更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当中,实际情况却是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对于计算机机房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机房环境差、计算机数量少、计算机质量差、计算机损坏后的修复工作滞后等。某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程时甚至难以做到一人对一机,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用说在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解决一些计算机相关的问题。从社会角度考虑,现代社会和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足之地。

2 对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应用教学优化改革措施

2.1 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要加强对于教学理念的改革,使中职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使其具有相关技术维护与技术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中专学生在当今社会具有相当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就势在必行了。首先,必须要改变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的,更多讲求的是“教”,而不是“学”,学生自主性差。要强化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主要应该学习的部分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程度的深化知识应用。但是在此基础上,也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常用的办公软件等可以利用到以后工作当中的知识教学。要以目前社会上对于工作岗位的诉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另外,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教学,全面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培B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打破传统。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学生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2.2 教材的改革

关于中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教学,其包含的课程信息量比较大,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教材具有实用性价值,以满足中职学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教材一定要选择最新的,这个最新不是指教材更新的版本最新,而是指更新版本后其中的内容与计算机的发展步骤相一致。有些学校的教材会选择自己编排,如果自己编写教材的话,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排习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新意,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另外,教学用的计算机要及时的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更新软件,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训练的时候跟上时代的发展。

除了教材以外,教学用的相关案例与项目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案例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较强,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所以对于它们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它们的规律性,要根据实际课程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安排,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对案例和项目进行编写。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比较古板,讲求的是知识的急性灌输,一般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为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为学生建立一种兴趣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也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着许多优势,其中最直观的优势就是教学的直观性与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多媒体所展示的知识点与传统知识点相比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就一定要应用,单纯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让一个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的。古有赵括纸上谈兵,心中空有兵法却无法应用到实战当中。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让学生多自己进行操作,学校主要通过让学生去机房上机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有关数据显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更好。所以如何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关键。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制度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代的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必定包含有好的教学考核制度。因为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目前所保留的传统的考试制度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既不能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也不能过度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

3 结束语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教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以及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能够让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考试,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呈爆炸式增长,所以对于教学的相关环节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革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案,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参考文献:

[1]焦铬,范双南,刘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n程研究(中旬刊),2015(12):23-26.

[2]周建军,李安华.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3):245-247.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2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的现状和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职业院校,对于如何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制约,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功能还是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我国的体制转轨和产业转型亟须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培育新式技能作为支持,以及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的匮乏,要求职业教育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目前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实践中,仍处于百花齐放的探索阶段,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各职业院校也遇到了下面的普遍问题:

1.1 政府出台的法律政策不配套,校企合作缺少良好的合作环境。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从政府的职能、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推行中应当起到主导、领航作用,从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断完善。但是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又不成熟,所以政府无论是在政策法律的支持,还是在财政、科研支持,远远没有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的发展要求。

1.2 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职业教育传统主体――职业院校和新兴主体――企业的积极性,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方联动,共同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时期,统一协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还未形成,造成“校企合作”这个职业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没有形成,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合作运行机制。

1.3 利益考量和合作热情不同,导致合作水平不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事关职业院校的生存和毕业学生的出路,学校往往热情较高,主动寻找合作企业;而企业出于经营成本和管理压力的考虑,对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上校企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这种培训模式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企业没积极性。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地区企业和学校仍然是“两张皮”,学校“孤军奋战”,难以实现培训目标。李栋学先生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结合的程度,可分为三种结合方式即紧密结合型,部分结合型和结而不合型,根据我国目前“校企合作”水平来看,应是处于部分结合型或结而不合型。由于利益考量不同,合作热情不同,导致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合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2 比较成熟完善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是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德国制造的产品以其性能优异,质量上乘而闻名,小到手表刀具,大到贵重精密仪器,机器设备都享有盛誉。这不仅因为德国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还要归功于它特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双元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双元制”模式成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训的整合,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学校借机得到了发展,而企业也借机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各有了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由于我国的国情与德国不同,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但是通过与成熟的“双元制”进行对比,找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努力方向,缩短我国职业教育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依然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1 德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产物,是通过几百年的职业教育实践逐步形成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企业培训,其雏形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同业工会对师傅的培养,后来工业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工业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于是1938年7月6日公布了“帝国学校义务教育法”。该法强制规定了职业学校的教育要作为企业培训的必修课,从而第一次在全德国范围内从法律上规定了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这种双元制培训模式,正式实行普遍的义务职业教育制度。二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经济崩溃,人民失业,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急需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大批失业工人,因不具备基本技能和知识而难以找到工作,转换工作和残障人员就业也需要进行岗位培训,从而促使“双元制”长足发展,形成具有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训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双元制”具有以下几个要素:①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在职业学校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③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培训,职业学校遵循所在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④两种教师: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⑤两类考试:针对企业培训的技能考试和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的资格考试;⑥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培训证和毕业证;⑦两种经费来源:在企业的培训费完全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负担。可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是一分为二的,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的特征。正是因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德国的国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为德国经济恢复和迅速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双元制”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和制造业领先世界的“秘密武器”

2.2 德国政府积极介入,发挥了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二战后,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规,如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以及适用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还有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使得整个经济界的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实现了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②实行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如职业义务教育政策,职业教训促进政策和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用政策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③制定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制度,如企业雇佣制度,企业用工制度和企业工资制度,用制度的手段促进职业教育;④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每项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都是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每次重大改革都建立在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90年代以后,“双元制”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德国政府一方面不动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支持,强调要继承那些在职业教育的管理运行以及教学理论与方法上已被多年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不拒绝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批评,改革过于僵化的教育观念,过时的管理模式和规定,使“双元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德国“双元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又不能不归功于德国政府的坚定不移的支持!

2.3 成功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德国“双元制”中,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职业学校。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也即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企业根据自身岗位的需要向社会招录学生,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企业或岗位,在面试和笔试合格的条件下,这些人就成为“双元制”学生。企业将这些学生派送到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学校,学校既成了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可享受企业员工的相应待遇,又要接受企业的监督。企业培训中有实训教师,有专门的实训设备,如一些汽车维修企业,把最新的宝马、奔驰汽车作为学生实习材料。企业还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处于“双元制”主体的企业积极参与了招生、培训、考核和就业,才使“双元制”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2.4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了政府职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双元制”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和制造业领先世界的“秘密武器”。其核心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双元制”是一种面向社会两极需求的职业教育机制,也就是“一极”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引导,一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从而形成很好的两极信息的均衡对称,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差距”;第二,政府、企业、学校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双元制”。政府给予立法保障和财政支持,企业能够把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而学校则坚定地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教育目标,以实践教育为主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正由于德国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造就了德国经济的辉煌。

3 德国职业培训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3.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尽管这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少,其中一条就是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制度,没有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制度作为根本的改革方向。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德国“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虽然称谓上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合作教育的范畴,合作教育这一概念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次教育政策或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符合时展要求的选择,也是我国多年探索的最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落实,对于解决职业教育的招生问题、教学质量问题以及就业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对于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实有必要尽快加以完善推广。

3.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动力。政府所拥有的职能和行政权力,决定了它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离不开德国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启动和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诸多矛盾也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处理和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法律、政策,没有相应的制度、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这种模式是根本运作不起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的积极介入密不可分:政府是部分职业教育的举办者;政府是职业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政府是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者;政府是职业教育资金提供者。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介入发挥职业教育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是发展不起来。我国政府为加快职业教育的步伐加快,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体制改革、政策研究、法律支持和财政经费拨款等方面都做出巨大努力,使得职业教育不断发展:1997年颁布《职业教育法》;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强调“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当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3月,教育部专门下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7个月后决定在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先期试点等等。虽然如此,政府在法律政策的配套,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财政资金的鼓励性支持,校企合作具体运行模式的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质量检验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政府只有这样深层介入,发挥主导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振兴国家经济发挥巨大作用。

3.3 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是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让现代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关键在于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处于“双元制”主体的企业积极参与了招生、培训、考核和就业,才使“双元制”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职业学校,但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推动下,企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了职业教育的过程,成为职业教育新的主体。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还不完善:法律政策不配套,没有形成完备的工种准入制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如减免税收优惠,财政补助等),也没有出台相关法律让企业承担职教义务。虽然我国国情与德国不同,在原有的模式下,职业教育主体还是职业学校,但必须设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其中各个环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才可能取得成功。

3.4 形成政府、职校、企业联动合作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成功运行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职业教育传统主体--职业院校和新兴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职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运行,因而是推动这种教育模式成功运行的决定因素。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图形表示:

政府:处于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和行动;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领导和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制度;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对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法律政策进行科学研究。政府不参与具体的校企合作过程,但是对规范市场行为、明确职业培训旧主体――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新主体――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目的、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研究要起到主导作用。

学校:以市场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操作,操作的核心是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评价考核、体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结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资的结合,课堂与现场双场所的结合,课堂学习和现场学习双过程的结合。按企业要求培养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劳动者。

企业:以行业和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积极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招生工作;为职业学生工作实习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培养合格的企业职业教师;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有益参与者,由它来制定与行业、岗位有关的工种准入标准、岗位技术标准等,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质量提供检测标准。

4 结束语

总之,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从我国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只有从国情出发,紧紧围绕市场需要这个中心,发挥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方各自职责和积极性,构建政府、职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才能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深化发展。

相信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钱民辉.职业与教育社会发展研究[M].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63-67

[2] 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 [J]. 理工高教研究,2003,(6 )

[3] 朱保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3 )

[4] 黄日强,何小明 .德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J].世界之窗,2006(10)

[5] 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6] 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安全伴我行”活动,制定本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二、目的要求

1.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能注意安全。

2.留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3.深入理解“六个安全教育主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预防自然灾害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预防、消防安全的意义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从行动上能注意安全。

2.留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3.深入理解“六个安全教育主题”的意义和内容。

四、教学内容安排:

1、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重中之重的教育,要把交通安全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必须每周进行集中教育,以及做好放学对的管理。

2、防溺水、电信诈骗教育,要进行防溺水、电信诈骗的教育,开展以溺水后自救,溺水者的救护;如何识别举报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3、防触电、森林防火教育,对同学们进行电的基本知识,预防触电、森林火灾的发生以及对触电或森林火灾后急救常用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4、防暴恐、校园欺凌、食物中毒的教育,邀请市特警、东风派出所民警、东风卫生院医生来校进行防暴恐、校园欺凌和饮食卫生和防止食物中毒的教育,以提高师生防暴恐意识、学生之间出现校园欺凌以及杜绝同学们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5、防病、防体育运动以及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重视同学们身体健康教育,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育活动应重视安全措施,积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操,尽量避免运动事故的发生。

6、防火、防盗、防震及消防安全等的安全教育;检查班里的防电设施,落实专人负责,班里应经常开展防火、防盗、防震、消防安全等的防范措施教育。

五、教学设想

1、通过看和课堂讲述等主题班会的渠道,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围绕“防震安全演习”出好安全黑板报。教育学生加强安全防震意识。

3、平时重视交通、饮食、体育、人身、用电等安全,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努力营造“平安班级”,做到无意外事故发生。

六、教学安排

20**至20**学年下学期每周安全课安排

周次

时 间

安全课内容

备注

开学安全第一课

防溺水、电信诈骗

防暴恐、校园欺凌

防交通安全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清明节假

防溺水安全教育

防范校园欺凌教育

防震安全知识教育

劳动节假

十一

避震疏散演练教育

十二

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

十三

校园安全全面教育

十四

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十五

防范校园欺凌教育

十六

端午节假

十七

交通安全教育

十八

校园欺凌安全教育

十九

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十

上下学交通安全教育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幼儿消防安全教育 消防意识 培养方法

1.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方式接受信息,感受、认识周围的事物,其中,消防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足以让人们谈火色变。可是,偏偏有一些人持有“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们总是认为:大火离自己很远,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易发生火灾的,没有必要谈火色变。殊不知,这种消防意识的淡薄才是真正可怕的,最关键的是人们消防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了孩子,这是最为可怕的,是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弥补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知识经验缺乏,能力有限,在体力神智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各种复杂情况,极易成为火灾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因此,只有增强孩子的消防意识,丰富消防知识,才能真正杜绝人为火灾的现象,让孩子们远离火灾。

2.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现状

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在消防安全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幼儿园的设施、规章制度、教学安排、教具和教材、教师能力等方面,都能够达到消防安全的要求,并且他们会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但是,有一些民办幼儿园是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矛盾结合体,幼儿园的大部分经济来源是保育费,为争生源,极力迎合家长,使幼儿园具有功利色彩。他们开设各种特色班,如:在课程上注重识字、算数、音乐、英语等见效快的内容讲授,将智育内容放在幼儿园教育的首位,而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上课以简单的说教形式完成,安全教育并没有像其他教学内容一样得到重视,安全教育的时间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被忽略了。

另外,有一小部分幼儿园的基础设施不足,存在较多、较明显的消防安全隐患。某些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对消防安全认识不够,他们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在幼儿园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至于幼儿园之外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幼儿园是教育幼儿的地方,他们有责任培养幼儿的消防安全意识,传授给幼儿消防安全知识,让幼儿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甚至他人。

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家长的以身作责在幼儿安全意识的形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根本不重视消防安全教育,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和中心。这种现象对幼儿消防安全教育极为不利,也是消防隐患的重要因素。

3.幼儿消防知识的内容

我们最常用的幼儿消防知识内容有:①火柴、打火机不是玩具,一旦发现,应告诉大人或老师。②不要摆弄家里的电器、煤气、灶具开关等。③燃放烟花爆竹要在大人的看护下进行,不得单独燃放。④发生火灾时,要立即通知大人或在场的其他成年人,并迅速离开火场不要灭火,以免受到伤害。⑤知道幼儿园和家庭火灾疏散的途径。⑥在通过烟气弥漫的火场时,要低姿行进或匍匐爬行,不要深呼吸并用湿毛巾蒙住口鼻。⑦一旦身上着火,要立即站住,就地躺下打滚不要乱跑。⑧困于火场时,要拨打“119”电话向消防队求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没有安全保障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没有安全保障的人生也会失去意义。因此,幼儿消防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它需要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做好。孩子的安全大于天,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

4.2建议

关于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的书籍、资料、规章制度、教学手段等有很多,也比较规范。可是,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够,以至于幼儿消防安全教育大打折扣,甚至名存实亡。针对这些不合理现象,本文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①幼儿园要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要求,完善幼儿园的设施。②教师要严格地按教学计划开展消防安全的教学工作。③幼儿园要定期对消防安全设施、教学工作开展检查。④幼儿园要定期开展消防知识教育活动和安全演练。⑤幼儿园要定期开家长座谈会,围绕消防安全知识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消防管理 课程改革 教学活动

公安民警在消防管理工作中负有重要职责,如实施对有关区域、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发生火灾后,在救火过程中组织灭火、排除险情、引导疏散等。因此,消防管理课程是公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防管理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消防安全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和灭火设施器材使用的技术技能,能够出色完成消防监督检查、处置初期火灾以及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等工作,从而确保消防安全,达到防火减灾的目的。

一、公安院校消防管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我国公安专科教育培养的是公安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战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的统一,是实现公安院校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消防管理课程作为公安院校治安管理(专科)专业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进行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从而适应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面对新形势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工作,会发现消防管理课程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状。结合目前实际教学情况,笔者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对消防管理课程进行的改革,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建立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

一般认为系统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旦走上工作岗位,这样的学习机会就会很少。为了提高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消防工作的适应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较好,但对实际的公安消防工作却并不十分明确,难以达到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的背景下,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讲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其弊端也愈加明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公安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的特点应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中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际公安消防工作为依据,采用技能模块组合的教学模式。技能模块是按照课程教学包含的各项技术能力相对独立为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教学子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术形成特点逐个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要达到的具体能力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让学生能“边学、边练、边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关键是模块设计合理,专业性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灵活组织安排教学。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消防管理课程应根据公安院校治安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定位,合理地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着重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强调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教学过程的操作性、演练性。

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以基础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实用为原则;遵循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教、学、做相结合。经过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应该更符合公安工作发展需求和治安警察岗位实际消防工作能力要求。

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在理论知识讲授时注重系统、全面、深入,涉及到管理学、法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而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受教育者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消防管理课程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首先应考虑职业针对性,满足消防工作的现实需求,并在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理论教学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可以教材为基础重新组织,突出“必需”、“实用”、“会用”“够用”。消防燃烧理论中深度、难度大的部分可以少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也不宜过多;消防监督检查是民警消防工作中的重点,消防监督检查常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用各种常见灭火设施器材的技能必需掌握;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初期火灾扑救、疏散的能力也是必要的。

四、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虽然我们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还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比较单一。教学的过程应该紧紧围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来进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法主要包括的以下几种方法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1)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消防监督管理情景,使学生有了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2)项目教学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如开展一次消防宣传教育,交由学生自己处理。由学生自己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3)情景模拟。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训练的实际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危险。如灭火、疏散逃生训练就可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情景模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教学组织中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把课程的实用性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尽可能多地和实际消防工作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

课程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理论教学课时相应减少。消防管理工作本身技术性较强,缺乏理论基础实践课程则难以开展。在理论教学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参考资料、网络等途径自学。实践教学中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可由学生在课堂上初步学习之后,根据实训的需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掌握并应用,教师则从旁边给与指导。这样既可减少理论教学时间,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该是高职教育的主体形式,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的。公安专科院校课程改革要突出实践教学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突出实践教学还要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理论够用即可。但没有理论知识如何实践、如何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如何避免实践附属于理论都是在课程中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以下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一)完善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需强化实训环节,建立适应公安教育规律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实践教学是一个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相互渗透、统一的完整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实践课的拼凑。实践课不应依附于理论,在理论课程后孤立的安排一个方面的实训,而是要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既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还应充分适应公安实际工作的需要。

我们可将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努力做到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实践教学设计时依托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将课程原理、课程实践融为一体,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确定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遵循公安工作规范,在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下“学中做、做中学”。

课程实践设计时,首先把公安消防工作所需要的相应能力分解成能力要素,结合具体消防工作,筛选相关实训内容,然后构建实训模块。课程实训模块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每一个实训模块又可以由若干实训项目组成,首先完成专项实训,最后进行综合实训项目。第二,设计实训的步骤、操作事项,分析在实训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第三,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课程实践设计完成后,课程组应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文件。最后,还应确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落实实训场地、器材

实践教学条件是能否成功开设实践课程的一个关键因素。专门的实践教学一般应在专门的实践模拟室或场地进行,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消防管理课程的实训可利用校内建筑,同时还应添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这样可以减少实训场地建设费用,而又不缺乏真实性。但是其不足之处是建筑功能、结构比较单一。为了增加实训中消防监督检查对象的多样性,也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外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所观察记录,之后可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

2.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

公安院校现有任课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完全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但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公安业务接触较少,在具体业务知识传授时缺乏亲身体验,针对性不强。这与培养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提高专业课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第一,在聘用新的专职教师应优先选择公安院校或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样的人员通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已经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在从事教学工作后,即可从事实践教学。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聘请一线有一定理论素养且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警官担任教官。这些教官熟悉公安消防工作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得实践教学活动充分贴近实际。这种方法可以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教师和教官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专业教师获取更多实践信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第三,公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一线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任课教师本人只有对一线实际工作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和实际更加紧密结合。专职教师可以以挂职锻炼、假期调研、带学生实习等方式深入基层。学校还应从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与必要保障,提高教师积极性,使之成为教师工作中的常态。教师还可以到专业性较强,且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院校学习,不但可以系统的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还可学习实践教学的组织方法,从而促进消防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善。

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消防管理课程必须紧扣公安人才培养目标,跟随形势发展不断改革。虽然我们的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勤.实践性教学是公安教学改革的突破.公安教育.2008(4).

[2]俞仲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消防知识教学计划范文6

一、统一思想,凝聚安全共识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及省市县各级关于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公众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强大的安全共识,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我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召开专题工作会研究安排部署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安全宣传“五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的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施方案并印发班子成员、各办公室、中心及各村社区。

三、精心组织,全面开展“五进”

(一)安全宣传进企业。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月”等为契机开展2次宣传活动,发放安全资料,开展安全培训,指导企业员工使用消防器材,传递安全知识技能,督促企业开展岗前安全培训,日常安全宣传,全面提升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和企业员工安全知识技能。

(二)安全宣传进农村。通过农村坝坝会、送安全文化下乡及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开展安全咨询活动等途径开展安全知识宣讲培训4次。在村公示栏张贴安全知识,制作宣传展板、发送安全宣传资料等为村民全面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灭火、涉农危险化学品、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以及消防、居家、农机、用水、用气等方面的安全知识。

(三)安全宣传进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内卫生院、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应急力量、社区安全网格员,联合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开展消防演练1次。普及居民用火、用电、用气、消防及急救与逃生等日常安全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生产的参与度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安全宣传进学校。督促学校将安全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全年各类安全知识教育不少于5课时,在黑板报开设安全知识板块。配合交警部门在学校周边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宣传,保障学生安全上下学,提升广大师生安全意识。

(五)安全宣传进家庭。日常入户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随身携带安全知识宣传单,积极宣传各类安全小常识、防灾减灾知识、用火用电安全知识等,乡村社区不定时通过微信群QQ群推送安全知识,让安全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随处可见,营造良好的社会安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