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1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双重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却隐含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文明的进步,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一)科技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赋予其全方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是从生产力入手的,进而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更确切地说,它提供了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新方式。生产力要素在劳动者领域中体现为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劳动力结构趋向智能化。以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为例,为了适应市场和满足顾客对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需要,在全球的21家研究中心有贵公司近万名科学家任职,进行产品的研发。第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第三,科学技术还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许多人告别了传统的作息时间,现在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自由。现代科技还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腾讯、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百度和Google为人们答疑解惑。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变革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近代科技革命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人们的思维摆脱了传统落后思想的统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实现了认识的新飞跃。
全面自由发展是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归宿。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及其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发展的全面性既包含着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也包含着每一个个体的人的丰富个性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国6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能加速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二)科学技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自然的属性,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价值观、道德等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为它们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并促使人对相应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思考。[2]人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统一于人类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科技进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需要,人们创造和使用科学技术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各方面的才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探索科技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推动人的体能、智能等各方面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技进步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在人们的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打破了地域、血缘和行业的局限,使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第四,科技进步张扬了人的个性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正如现代解释学之父狄尔泰所说,我们这一代人,脸上虽然挂满微笑,眼角却是忧伤的。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方便与满足时,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随着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耕地、淡水、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必然减少;另一方面,人均收入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造成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地球终于向人类亮出了黄牌。比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到了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糟。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马克思这段话表明,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但是,科学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效应。在我国,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国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只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层面,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其次,科学技术减弱了人的某些能力。例如现代医药科技的进步,虽然使人们摆脱了许多疾病的困扰延长了寿命,但是却削弱了人们的许多抵抗疾病的本能。再次,科学技术助长了人的非个性化。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小结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身是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应用,造成了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并导致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同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科学技术是们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它又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既要努力通过发展人去发展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去发展人,从而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赢局面。(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732,241.
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2
[关键词]测绘工程 现代测绘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24-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3
【关键词】STS;教育;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从字面意义上看,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自然科学部门和生产、技术领域。新课标要求:中学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然而传统教育只是就科学讲科学、就理论讲理论,其中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基于传统教育观念与物理课程标准间的矛盾,我们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一、STS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本身是观察、试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STS在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在概念引入中的渗透:概念的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一个概念成功地被引入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在《摩擦力》一节,带领学生和我一起做两个小实验:(1)把两本书逐页对插叠放在一起,从书背提起其中一本,下面的书并没有因为受到重力作用而落下,为什么呢?(2).运动的粉笔盒最终静止,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调动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引出摩擦力。
2.在概念形成中的渗透:一个概念,如果在建立过程中,教师借助生活表象形象、生动的讲述,把学生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以物理现象为桥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概念的基本属性。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几个有关“摩擦力”的生活实例,并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例子中存在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归纳出摩擦力的定义。
二、STS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物理学规律解释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想象、数学推理等有着密切联系。为此,进行STS教育是规律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在创设情景中的渗透:在规律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结合STS教育,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例如:《浮力》一节,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可用手托住,测力计示数减小;也可放入水中,测力计示数减小。可以看出两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从而理解浮力是向上的托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在探索规律中的渗透: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一般可采用实验归纳法。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安培定则等。
三、STS在习题教学中的渗透
习题课以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练习为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要求,所以物理习题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帮助学生揭开现代科技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一种亲近感。
例如:学习了摩擦、电阻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后,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可设计如下训练题,以考察学生STS知识的运用能力。
问题:现代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同名磁极间的相互_____,将车身托起,这就大大减少了_______,使列车高速运行。
实施STS教育就是要把科学教育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物理教师要树立STS教育观念,不能囿于物理教材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要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物理教学逐步构成一个由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所组成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还要懂得这些知识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增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闫金铎主编.《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4
坐在巨幅“硅谷”前,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展开了他的新媒体人生画卷。
“求变”走上新媒体研究之路
在2002年正式开始新媒体研究之前,赵子忠的道路一直在“求变”的人生信条下八面出击。
1995年他从北京大学文学专业毕业后,马上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读研究生,在读期间的1997年,他又受邀请进入中国九十年代最先进的本土IT公司清华紫光集团任市场总监工作。三年之中,赵子忠参与了清华紫光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亲手建立了紫光与全球知名IT公司惠普、IBM、Oracle等的合作关系。在清华紫光的工作经历,使赵子忠快速成为一个深入了解硬件开发、软件集成、网络建设的IT专家。
近距离地接触了信息时代中国诸多杰出的官员、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兴奋点。“我又有点怀念大学了,‘信息社会’的概念就是由未来学学界代表阿尔文・托夫勒教授在80年代提出来的。真正的学者能够预见和引导一个时代,对新媒体时代接触得越广、实践得越多,看待的视角越丰富,就越感受到大学研究的重要性。”求本溯源,多元的人生经历反而让赵子忠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处境――一个数字化与信息化大时代的开端。
大时代才有大机遇,中国信息化中必然有无穷无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让他尽情地“求变”。2002年,赵子忠回归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任教,并于2004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自此,赵子忠开始了自己的新媒体研究之路,由于经历过由下游反观上游的思考过程,他善于对新传媒发展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及实践性的研究。2003年,赵子忠创建了“摩摆传媒”,带领他的学生与国内第二大移动通讯运营商――中国联通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在其手机电视、手机广告、用户研究领域开展了商业实践式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摩摆传媒”(MOBO Media)推出了基于CDMA网络的手机电视频道和“星报”手机多媒体杂志,成为中国联通重要的原创手机内容提供商之一。
2008年,赵子忠作为合伙创始人,创建了尼尔森网联。赵子忠及其团队进入有线数字电视领域,展开了与杭州华数传媒的多项合作,包括对视频点播、广告、调查、游戏和教育等重点业务的深度开发和对跨区域家庭信息平台的经营进行探讨和尝试。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中传网联”,在全媒体广告监测、海量样本收视率监测与媒介咨询领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有线数字电视数据及媒介研究的第一家且唯一一家服务提供商。鉴于中传网联在有线数字电视领域的开创性成就,全球知名数据服务提供商尼尔森(Nielsen)与其合作建立了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Nielsen-CCData),成为尼尔森旗下的专业数据服务公司,重点关注国际先进数字传媒技术、国际一流传媒公司、国际新媒体教育与学术研究。
赵子忠所有这些努力,在传统的大学教育框架中都属于“不务正业”的旁门左道,赵子忠本人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作为教师我们能为这个时代带来什么,新媒体的特点就是换代很快,这意味着知识也会快速更替,实践和真知几乎难分彼此,这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是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操作又不断地放弃,对老师的精神和能力,都要求;‘拿得起放得下’。”
看得越远则道路越宽,赵子忠在新媒体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
“求道”而遍走新传媒天下
除了实践式的研究教学,赵子忠还带头倡导新媒体教师走出去。
在赵子忠的研究计划中对数字媒体在全球的发端与现状完整地考查一遍是个宏大的设想。他的办法是“每年做一点”。2000年,赵子忠参加北京市代表团赴香港,对香港数码港工程展开考察;2001年,参加清华大学代表团,对台湾新竹工业园区进行考察访问,了解台湾数字技术发展;2004年,对美国传播学与新闻学教育展开考察,参观访问了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迈阿密大学等12所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及研究所;2005年,他对韩国新传播技术与传媒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参观访问了汉城大学、釜山大学;近几年,他又率队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典、冰岛、丹麦、英国等国家的高等学府。2012年,赵子忠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再赴美国,在全球最高的传媒学府完成了国际新媒体的学术深造及交流。在访学期间,赵子忠深入考察了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新媒体的“孵化室”和新技术的发源地。
在环球访问中,赵子忠深切地认识到大学是一个国家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从新媒体领域看,信息社会的概念设计、制度设计,技术框架都出自大学,而拥有这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的国家,则拥有了一个时代的主动权。
一大圈走下来,赵子忠尤其欣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它们的内部是思想活跃而非金钱活跃。麻省理工在国际上是思想先行的代表,特别是哲学思想,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理论思辨。大学在厚重的哲学理念指导下更容易诞生全新的产业思想体系,这才是新媒体时代真正的发端。”
从实践的角度讲,赵子忠又比较喜欢斯坦福大学。“创新要跟着心、感受走路,结构化创新很难,不宜定量化指标。斯坦福鼓励那些以前没有、边界模糊不清也不成熟的思路,给不同难度的研究以不同的创新周期,有的可以长达十几年。学术上‘清心寡欲’的机制反而催生了硅谷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产业,宽容失败成就了美国新媒体井喷式的发展之道。”
从全球而观中国,赵子忠总结说:“在新媒体领域,我们的大学要做的事情很多。顺风顺水地做统计,搞不好就成了产业成败的速记员;步履蹒跚去探索,还有可能再领时代之。”
做得越多,看得越广,赵子忠为国家多做些研究的心思也越坚定。
“求实”以为国筑基础
赵子忠所做国家项目始于2002年参与的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工作,他遍访了当时几乎所有中国电影厂商的负责人,与海外影视业做了海量的数据与体制对照,做出了行业性宏观研究,并由此进入下一代广播电视(NGB)专家组,参与中国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广播影视电影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方案制定,主持重大课题“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基本问题及对策研究”、“NGB综合业务平台需求与技术构架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
由影及视,作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工作组成员,赵子忠又参与了CMMB的奥运推广、收视调查、用户研究等工作,主持了“CMMB技术研究-业务和系统需求”等大型科研项目,持续四年为CMMB运营机构中广传播及各地运营机构提供CMMB收视率调查数据,为CMMB运营决策参考做出了卓越贡献。
再上溯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作为新华社的特邀专家,赵子忠对新华社开展新媒体业务规划及手机电视经营提供了思想及建议。作为网络影视中心高级顾问,他为中心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参与中国青年网、未来网改版及中心建设的一系列项目。作为人民网研究院学术委员,他对于人民网发展提出了结构性重要建议。
在中国电信行业的媒体化发展过程当中,从2004年开始,赵子忠教授积极提出电信产业媒体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在电信企业开展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广告等业务的过程中给予了多方支持。在手机电视、用户研究、二维码营销等领域,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支柱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商业实践。他还参与了中国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入广电领域的多项重大工程及重要规划,积极推动广电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他主持了“中央电视台影响力营销研究”、“网络视频对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整合经营规划”等一系列课题,为国家和各地方广播电台提供长期的咨询服务。领域遍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游戏、网络新闻、动画、数字出版,城市产业、行业媒体规划、国际会议多媒体规划,地域囊括中央及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十几年来,赵子忠的思想与规划到处开花,他早年“在中国信息化大潮中尽情求变”的理想也一点点地变成了现实。
总结已经参加过的中国信息化建设工作,赵子忠感触最深的是“眼光”,“各领域现在的很多战略思路,很不错但依然不够。不够表现在眼光不够远,比如只看五年,只看产业化后可以赚多少钱,带来了哪些创业的英雄。我觉得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的保护与留存,今后二十年国内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些历史使命恰恰是中国新媒体最独特的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不适宜放在新媒体建设里,需更多维度的思考。”其次是系统化、结构化。新媒体的基础是大数据的保存与量化分析,任何一个行业、产业据此才能产生合理的结构,信息时代的人应当更加珍惜信息,善于处理和加工信息。
“求新”为行业育英才
经历了大量的实践、观察、设计之后,赵子忠教授于2008年主导创建了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在国内第一家创建了新媒体产业博士点、硕士点专业。新媒体研究院是全国首个新媒体学术机构,也是全国高校首个专门进行新媒体人才教育的专业院系。
赵子忠教授多年来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开设了一系列博士、硕士、学士课程,他犀利、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深获学生的喜爱,学生自发为其撰写“赵老师语录”。赵子忠教授讲授的博士课程《现代科技与传播》、硕士课程《新媒体产业研究》、《广告专题研究》、《市场营销学》、《经济学》、本科课程《企业广告研究》、《媒介经营概论》、《娱乐产业经济学》等,广受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外学生的欢迎,不少外院系乃至外校学生慕名前来学习。
在教学中,赵子忠特别看重原创。在他看来,学院首先还是一个出理念、出人才的地方。当前中国信息化过程中,大多数理念都不是原创的,除了理论引进、翻译,他特别强调原创性、专业化理念的研究。这也是大学第一个从国家战略方面需要做的。他也很看重院系的社会交往,“我认为作为一个研究院,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要为决策者提供从普及到管理各个层面的信息。这是大学的一个任务。”
“另外与社会的交往还会推动我们的研究偏前,新媒体产业更新很快,我们的研究成果,业界已经做出来,则研究结束。我现在研究媒体融合,媒体融合采用的技术标准,融合后媒体的评价体系。这个融合过程结束,研究自然结束。”
赵子忠还在计划与麻省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联合建立互联网研究院。“目前主要是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合作。国际交流要做实主要通过实验室,我试图把麻省理工的实验室体系与思维搬回来。我期待做NGO 2.0实验室,用长期的国际合作来推动中国新媒体行业技术和思想的创新。”
出于对培养新媒体人才的极大兴趣,赵子忠在全国新媒体教育领域倡议建立了一个“新媒体教学联盟”,国内大约有45个建立了新媒体专业大学纷纷加入。这个联盟在两年中大量邀请海外学者访问中国,了解全球新媒体研究最新动向,同时联合全国专业老师一起确立一些大的研究方向,互通有无一起做研究。“分开来,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做些跟踪的工作,联合后我们才能在整体上对宏观问题有所把握。”
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5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范文6
关键词:体育;文化 价值;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580-03
在当今时代,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从内涵上讲,体育的“意义场”在迅速扩展,即它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厚重:体育寄托着人类对和平的希望和平等的企盼,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繁荣,强健着人的体魄和提升着人的精神。从外延上看,现代的体育范畴不仅包括竞技性的体育活动,而且还包括娱乐性体育活动;不仅包括专业性很强的体育活动,而且还包括大众性体育活动;不仅包括以身体运动为特征的体育活动,而且还包括以锻炼心智、意志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总之“体育发展的客观实际已经和众多的事物无法分离,人类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动因变得越来越复合,要想从这样混沌的文化母体中把体育剥离出来,并尽可能地将其与其他文化划清界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都极为困难。”[1]
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体育的发展演变
对于体育的起源,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附加上了许多神秘的成分。有人认为,体育就发端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在狩猎过程中的走、跑、跳、投、射以及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劳动竞赛都是人类最早的体育运动方式。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体别是在关于奥运会的起源上,传说很多。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留存下来的史迹和各种传说后,就不难发现,体育实际上是“根据社会的某方面需要而产生的。”[3]即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与人类的早期生存状况是一致的,体育从一开始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军事活动以及人们在闲暇之余所进行的身体训练、娱乐以及各种竞赛融合在一起,人类早期的生存需要决定了早期体育的形式、规模以及活动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但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和宗法统治的社会格局中,体育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交往的有限性、维持生机的紧迫性等等使得体育始终难以从各种生产性活动中剥离出来,并且打上了明显的实用性目的追求的烙印,体育更多是作为传授生产技艺的手段,或者说人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都是与提高自己的生活-生存能力相联系的,如祛除病魔以强健体魄、提高武艺以叱咤疆场等等。同时体育活动的规模也比较小,除了实用性特征外,众多体育活动还具有娱乐,竞技色彩并不浓厚。
体育的迅速发展始自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增加,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民族国家被纳入到了世界历史的轨道中,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各个领域竞争性也空前增强等等,这些都为体育打上现代性的烙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雅典隆重举行。从此以后,体育运动开始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技术是支撑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也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广泛运用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打造出了现代体育运动五彩斑斓的形象,体育借助于科技的支撑获得了巨大的托升力。
在现代奥运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奥运场馆,运动器材,运动服装,通讯设备还是交通条件、训练条件、安全保卫系统等等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要素都打上了现代科技的印记,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奥运会蔚成了现代文明体系中一道最引人瞩目的风景。
工业文明时代不仅是科技繁荣发展的时代,而且是也是经济力量迅速集聚并发挥出支配性作用的时期,现代奥运会也必然会打上深刻的经济和商业烙印。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但是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奥运会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开拓出了国内市场,而且还开拓出了国际市场,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都纳入到了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范畴之中,而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和发展毫无疑问那就体现了这种历史性变迁的趋向;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期待,对教育的重视、对闲暇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提升和展示的迫切需要都为现代奥运会的发展灌注了动力元素,因而可以说,借助于经济的发展,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托升力量。
工业文明时代不仅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传播,现代奥运会打上了现代文化的印记,也成为传播、体现和生产文化的重要主体。毫无疑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的愿望中就渗透着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即通过让体育与文化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对青年人和社会民众进行良好教育,让全世界的青年人的身心得到均衡发展,使全世界的人们友好和平相处。而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之旅中,奥运会已经成为其中最具有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活动方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元素、不同意识形态间相互碰撞激荡而呈现出的政治文化元素、抽象空灵的和娱乐时尚的文化元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元素等等都通过奥运会得以呈现或延伸,这空前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视觉识别力和公众认知率。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现代奥运会借助于科技力量、经济基础和文化的生成与包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和实践活动。在20世纪的人类百年之旅中,如果把奥林匹克运动这根绵延持续的线索抽除,我们不仅会失去了把握历史脉络的重要“向导”,而且人类历史上也缺少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失去了许多从挫败中奋起的启迪,削弱了人们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2现代体育异化的价值判析
现代奥运会在与科技、经济、文化密切结合取得明显进步得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消极的现象,这使得现代奥运会必然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并引发出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更高的期待。
从总体来看,人们对现代奥运会的批判和反思主要集中在各种体育“异化”现象上。
现代奥运会的误区之一即是遭受“技术异化”的困扰。科技的发展可谓现代奥运会鼓风而动的一面旗帜,但是在技术的强力渗透的过程中,现代奥运会也逐渐孕育孳生出自我否定的因素,现代奥运会中出现的技术异化现象成为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异化总体板块中一个特别厚重的部分,也成为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广泛诟病的主要原因。现代奥运会的技术异化主要体现为,由于过分对技术的倚重或依赖,造成了现代奥林运动在发展的轨迹上偏离了其价值追求或目标预设,使得奥运会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或者物的魅力远远超过人的力量,体育的竞争演变成为技术力量的较量,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被狭隘地理解为是对体育成绩的无限追求和对人体的运动极限的不懈挑战。在科技主宰奥运会的背景下,奥运会的世界性意义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举办奥运会似乎只能是一个永远的梦想。
现代奥运会的误区之二即是遭受“商业异化”的困扰。《奥林匹克》明确指出,国际奥委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但是经济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毫无疑问,现代奥运会的兴起和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势力做后盾,没有积极的商业运作,奥运会必然会处于“落寞寂寥”的状态。但是商业因素向奥运会的过分渗透也会导致体育被异化,即体育被涂上了令人炫目的“金色”,成为了一棵“摇钱树”或一架赚钱的“机器”。兴奋剂、假球、黑哨、贿赂等等现象都因金钱和贪欲而孳生;一些人投身于体育,也仅仅是企图寻找到“暴富”的途径和机会。
现代奥运会的误区之三即是遭受“文化异化”的困扰。20世纪的百年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文化的生产和累积非常迅速,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文化的样式越来越繁杂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的矛盾和冲突,某些文化因素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也成为与人相敌对的强大的客观力量,即产生不同形式的“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也是出现在现代奥运会天宇中的乌云,如畸形的政治文化向奥运会强力渗透,试图使奥运会成为政治的玩偶;暴力文化也试图浸染奥运会,使其演变为暴力角逐的战场;带有歧视性的文化元素也试图在奥运会上打上烙印,妇女、有色人种为参加奥运会都曾经做出国不懈的抗争。
现代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异化现象从直接的意义上说背离了奥林匹克主义精神,而从更根本上说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由皮埃尔・德・顾拜旦创建的,对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精神他多次进行过阐发。而顾拜旦的后继者们不仅继续着他的事业,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涵。总体看来,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实质主要是:1) 奥林匹克主义是强调人的身心、精神以及其它各种品质均衡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是将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体系;2)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或与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活动;3) 奥林匹克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通过奋斗所获得的快乐体验、优秀榜样所产生的示范教育价值和对伦理原则的遵守推崇相结合的思想基础上的。很显然,工业文明框架中的奥运会中所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构成了对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精神的严重伤害。
现代奥运会所受到的“技术异化”、“商业异化”、“文化异化”的困扰,在直接的意义上构成了对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伤害,而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则造成了对人伤害,即体育背离了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对此,日本学者影山健指出,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具有“外在性”、“疏远性”和“贫困性”三个本质特征。
很显然,现代奥运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异化”并非是一个纯粹否定性意义的命题。对于奥运会中所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也可以这样来看:体育的异化蕴涵着消除体育异化的基础和条件,正是通过对现代奥运会反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的反思,奥运会在反展的过程中也在积累着孕育着实现自身提升、蜕变的力量,人们对于未来的奥运会有了新的期待,对于体育发展趋向有了新的期待――奥运会会应当向一脉相继的奥林匹克主义精神回归、向人本身回归,这是未来的奥运会应当做出的现实承诺,而即将上演的北京奥运会首先就应当为这种承诺做出回应,北京准备好了吗?
3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价值解析
从现代奥运会的百年曲折发展的历程中来思考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我们就应当获得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提出,远远超出了“为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增加砝码”或“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的奥运会”的意义界域,而是对现代体育的内涵作出了全新的解读和意义前瞻,即:体育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加广泛的作用,它应该起到促进自然与人文的和解、调控科技与人文的张力,推动自然与科技的协调,并在此前提下传播新的社会价值理念,发挥自身的强大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功能。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这三大理念蕴涵着对体育精神的新的探索和把握,体现了现代体育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人民对奥运会回归奥林匹克主义精神、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期盼和承诺。
首先,人文奥运所表达的就是现代奥运会要在弘扬传统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涵咏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的基本价值取向。民族文化是体育之根,体育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天,任何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民族都应当把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出来,使举办奥运会成为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同时,每一个在运动场上拼搏的运动员、每一个担任赛场“执法”的裁判员、每一个在看台上呐喊助威的观众、每一个参与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应当通过自身的行为展示自己民族文化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教化行为的成果,并通过奥运会接触、了解、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新的洗礼,使奥运会成为促进人类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舞台。
北京奥运会将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场盛宴。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结缘必将会进一步丰富活化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奥林匹克运动的人生教化和启导功能。
其次,科技奥运将使得北京奥运会展现出时代的风采,散发出清新的时代气息。长期以来,科技的发展进步一直充当着时代演化的助推器和风向标。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到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小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和提高等等都负载着科技发展进步的元素。可以说,离开了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往往就会失去时代定位的基准。而从奥运会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奥运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影随形的,离开了科学技术,奥运会就失去了时代的色彩。
所以北京奥运会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既体现了现代奥运会的时代风采,也体现出了中国这个曾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起到重要奠基作用的古老国度在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勇气和风范。
再次,绿色奥运理念的提出则体现了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人类性或世界性蕴涵的最新诠释和表达。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是属于全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所以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要始终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要以体育的特有方式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祈向,即要通过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奥运会的“绿化”则是必然的选择。
在当代,“绿色”代表着一种文明形态,意味着人类在超越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所选择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绿色”代表着一种文化,意味着人类文化的生产和演变不再建立在敌视自然、贬低自然的基础上,而是把自然也包容在文化的视野之中,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代表着一种人生智慧,意味着美好的生活不应以占有、消耗物质财富为标准,自然、简朴、恬淡的生活具有更加丰富的人生内涵、象征着更高的人生境界;“绿色”代表着责任,意味着对整个人类的责任――代内和代际责任,如果在今天人类不能团结起来,共同地解决生态问题,那么世界的和谐与和平,人类的繁衍生存、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人文奥运”体现了民族性、“科技奥运”体现了时代性、“绿色奥运”体现了世界性。很显然,在北京奥运会这三大理念中,“绿色奥运”是最具有包容性、整合性的理念,它使得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示、科技发展魅力的体现,都要共同聚焦于世界的和谐与和平这一根本的主题上来,所有参与和关注奥运会的人都应该从这样的主题中获得启迪和教育。
“绿色奥运”,引领着民族、引领着时代,凝聚着世界。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 赵建军.人类文明史・体育卷・野蛮与文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
[3] 赵长杰,主编.奥林匹克进展:从雅典到雅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5.
[4] 王军,著.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