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1
论文摘 要: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并对职业鉴定、培养方法、培养周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引言
职业教育不是我国独有的,更不是我国创造的。是世界各国都有的一种教育方式,职业教育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应该说,原始社会进入石器时代,狩猎需要一定技能,她不是人类天生的,是靠人类后天学习得来的,这时就开始了“职业教育”,当然这种职业教育是零碎的,是个别的。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各种技能相继出现,技能种类相当多而且复杂。技能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授技能、技能深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教育形式诞生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职业教育更是世界各种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人类还会将这一种方式继续下去。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还进一步被理解为a.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b.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c.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d.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e.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这显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以各级职业学校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探讨狭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我们在基层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同行具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他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并认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的谋生者皆是”。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其《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中认为“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顾明远、梁忠义在其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
以上种种对“职业教育”的概括,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第一,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概念,是作为教育的一类活动。“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第二,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既然从属于“教育”这一概念,那么它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当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它的独特性应该是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职业兴趣的个人学一技之长用于谋生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顾明远、粱忠义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所特有的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营谋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也是一种使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作准备的教育。斯内登也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同样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几个方面的分析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职业教育在我国纳入正式的教育形式时间很短,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切实搞好我国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开展近20年,在沿海地区,开展得更早,目前来看也是比较成熟的。我国自2001年开始设立中等职业院校,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高级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院一旦从中等学校转变过来,名称很快变更过来了,经过这么多年,许多职业学院仍沿袭过去中等教育的模式,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没多大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都未发生变化,这样下去,显然与我国教育改革不符合。
我国教育规模在飞速扩大,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更为明显,这当然是好事,但关键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外表到本质,她就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几个方面的分析。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技能性: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级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技能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其主要内容。
(2)实践性:要培养能够直接从事工作的技能,显然必须强调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只有利用大量的时间才能不断提高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3)专业设置的动态性:社会的需求是变化的,我们培养的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专业的设置的是动态的。
(4)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没有严格的教学体系,而重点是强调技能。因此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进度都是动态的。
(5)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是现场式,可以是课堂加现场,可以是实验室式,也可以是实验室加课堂室,还可以是课堂式等等。
(6)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内容与中等教育、研究性教育完全不同,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依据上述分析,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新形势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严格的界定。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社会及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同行的思考,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特点,恢复中等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千万万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等职业教育唯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壮大。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情况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因此有以下一些思考:
1.关于职业教育的“产品”。工厂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通过检验便可知晓。职业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技能型人才,但他又不同于产品,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技能水平的高低比较好鉴定,实际上我国推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比较成熟。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注重技能等级的统一标准,鉴定应主要以鉴定实际技能为主,以理论知识的考试为辅。
2.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特别注重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着眼于我国未来建设所需求的人才。
3.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周期。进一步规范学制,普通专业在校一年半或两年时间完成,高级专业在二半年或三年时间内完成。学制可由学校根据专业、对象和鉴定标准确定。
4.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学内容标准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必须标准化,统一要求,统一考核。教学手段可根据专业情况和教学环境选择不同方式,比如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或实习工厂。
5.关于中职教育的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可由各学校自由掌控,不作统一要求,可以根据对象,也可根据专业或教学内容进行设置。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研究的人力与物力匮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真正搞好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栗原.教育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雷通群.教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亚栋.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4]卢洁莹.职业教育研究视阈的转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5]史三成.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2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积极适配着现代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现实。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却成为了一块短板,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这种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发展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地步,甚至,这种长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一代专业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标准。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贴近这个社会人才标准,就要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道德素质教育,结合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理论体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就是在这种“硬件”设施齐全的情况下,似乎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德育教育没有和硬件相适配。导致如今社会上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是道德理论水平却是低得可怕。在社会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社会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要求。这就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先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相应教育措施。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让中等职业学校步入“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向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现状
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体和主题,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来,“普高”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追求的升学理念。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选择一所好高中,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升学热的大潮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进入高中,然后想办法考入大学,最终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跨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入高中没有机会,还不想辍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兴趣不大,学校学生品性逐渐下滑的现象。同时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无奈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里,专业无所谓,成绩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这样的“三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学,经常以各种理由不上课。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却不能抛弃这样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
(一)德育的形成过程
德育的大众概念是指“学校对学生(儿童与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总结和概括,他们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地参与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这两种概念体系中都强调了德育这个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的。因为只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动态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充实了教师的职业德育认知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素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去积极影响学生,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道德水平有一个隐性的提高。在这种隐性提高过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普遍道德要求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内在道德体现,并通过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道德影响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基础形成的过程。而学校在这个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不能当做客体来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从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两个方面积极引导,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动权,最终引导学生自我内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尊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尊重学生,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因势利导,全面评价学生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德育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学生,相反的,对一个有品德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的他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该评价学生的优势,用忽略战术逐步改掉学生的劣势。不再挑剔地看待学生,而是赞赏地看待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3.形式多样,培养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自然地对待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很高。那么,这种现实存在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影视、PPT、广播等,在学生有学习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就主动接受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所传播的精神内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护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经历了“上不去、下不来”的那个尴尬时期最终才选择读职业学校。所以在这些学生中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形象标签。这种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因此,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教育,把他们从“失败者”“落水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3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教育,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特定研究对象,主要从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继而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仍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瓶颈问题;对策分析
由于我们国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人们看来,只有饱读诗书,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尽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中等教育却没有像高中和高等教育那样一直发展的顺顺利利,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热”的掀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到了瓶颈期,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动机。
一、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职业的概念。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为获得一定的回报而从事的经常性的、专业的和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发展性。
(二)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特色。
一个学校能否吸引大量的优秀学生,关键在于这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是否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专业课程不符合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学术领域较弱,但在实际操作等其他方面很有可能具有巨大的潜能。然而很多中职学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不能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求,重理论轻实践。(2)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衔接: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必要的衔接,他们往往都是前一年或两年集中上专业基础课,然后留出一年或半年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或其他实习基地去接受实践训练。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缺乏“双师型”教师。
中职院校主要的职责就是培养熟练地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精深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高超的操作技能,而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缺乏这种“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既具有精深的理论,同时能够具有熟练地动手操作能力。而中职学校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教师。很多教师上理论课,讲的是头头是道,甚至都可以说是“讲课专家”,但是让他们到实训场地真正动手操作起来却是那么尴尬。
(三)校企合作浮于水面,落实不到位。
自90年代提出在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到近年来“校企合作”热,可以说校企合作也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雨,但是这一做法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对中职学校来说,实行校企合作是其摆脱普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正确途径。当今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仅仅局限于表面,很多中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缺乏企业与之合作的吸引力;由于学校不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企业也就失去了再与学校继续合作的信心,这样校企合作也就沦为了企业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三、促进中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专业设置突出优势,增强吸引力。
职业学校要想稳稳地扎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就必须具有自己的优势,而形成自己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专业设置要博而精,突出自身的优势,增强吸引力。在“普高热”的冲击下,中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家长和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就必须形成自身的特色,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要根据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将那些渐渐被社会潮流所抛弃的专业进行裁剪,将那些发展空间窄和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停办,增加在社会上热门且急需人才的专业。
(二)加大教师培训,转理论型教师为“双师型”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象征。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态度,改变以往对中职学生的看法,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纯理论型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实训基地参加训练和顶岗实习,同时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实训教练和技术指导员。
(三)落实法律保障制度,推进校企合作落于实处。
校企合作一直被倡导,但没有真正落实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法律的保障。仅仅出台措施是远远不够得,还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校企合作双方。一是我们要落实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学校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让双方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二是切实保障企业的利益,对那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与合法的政策保护与奖励,也要对那些无缘无故退出校企合作的企业或学校给予适当的惩罚;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作者:白瑞霞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章红萍.当前中职教育发展中的几大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2012,S1:6-7.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 培养机制 异同 合作
一、概念的解释
培养机制就是指探索培养过程中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并遵循相应规律和采用相对应的手段,以实现特定培养目标。
本文中培养机制特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机制是在社会人才需求条件下产生的,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机制,必须面对既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机制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新趋势相适应的问题。
二、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机制的异同
1.地域与物质基础层面比较
西部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和高原地区,地广人稀,交通、建筑、设施较为落后,信息资源闭塞,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信息交流便利,工业基础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早,科目设置健全,培养机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接轨,专业设置由大而全向细而精转变。
2.培养理念与管理思路层面比较
以行政驱动模式和移植发展模式为主的西部职教发展,使得西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设置与西部地域实际职业供给脱轨。二是专业教学与岗位人才需求不对应。三是落后的专业机构。
以内生发展模式为主的东部职教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对应。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专业教学与企业联办,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专业教师下企业,更多的实用性校本课程教材被开发出来,也为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对应提供了保障。二是学科设置更加科学。开设基础公共学科,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金湖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计算机一级B、普通话、所学专业高级工证书,毕业时方可办理毕业证书。学校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举办各项校内比赛,参加国家、省、市比赛,拓展学生专业兴趣,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转变课程设置,拓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适应当地市场发展对平面设计人才需求,使学生就业多一种选择。学校首次参加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平面设计技能比赛即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获奖学生免试录取江苏省公办大专学校,实现了教学、就业“双赢”。
3.学生培养机制不成熟的表现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机制由于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困扰,招生咨询混乱,管理不规范,盲目设置专业;重招生,轻教育教学,专业开设无大纲,无教材,更无实验实习条件;职业学校师资匮乏,改革创新举步维艰,专业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更新的需要,等等。
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机制集约化管理,职业学校品牌化专业系科建设;招生专业与教育教学科学化细分;专业开设进行市场就业需求论证,科学合理设置招生专业。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应变市场需求调整教师培养机制,提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专业课教师多元化发展。以金湖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培养教师师德,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品牌专业巩固,切实深入公司、企业招引一线技术人员进校培训,保持专业先进性;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的专业培训和下企业从业锻炼。
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资源,定位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金湖中等专业学校先后整合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化发展。从短期的中职教育到大专、本科教育及终身的职业培训教育,适应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职业培养培训需求,拓宽了金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前景。
三、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机制异同下的合作
西部地区地大物博,农村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不足,专业技能教师综合比例较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职业教育软件、硬件较好,职业教育培养机制较为完善。东部人口职业化密度较高,但中等职业人才保有量紧缺。应充分利用东部职业学校自身资源、理念的优势参与西部人才的培养,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紧缺的人才供给提供助力;同时,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会通过职业学校的“立交桥”为东部的建设进行人力补充。利用东部职业教育较为完善的培养机制,实施“订单式”培养,即东部的职业学校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面向西部省市单独招生,学生毕业后到“订单”单位就业或者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交流合作,为西部建设培养一线急需实用性技术人才提供先行的人才保障。
对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机制的不同进行比较,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生源优势和东部地区职业学校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优势,既可为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力,又可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5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郡在日常教学中要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技术推广等相关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洪同倍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从中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教学地位。然而要想将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入到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
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发展状况而言,实五夫教学的发展与贯彻还需要各方投入更多的努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担是现在的职业教育逐步开始向普通教育靠近。职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系统概念等成分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相应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则在不断的减少。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倍养目标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化扭曲了实践教学的真正面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效率上普遍较低散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五夫当中裸堂缺乏应有的活跃氛围。
三、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l 、市场秋序混乱
目前,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存在需求缺口很多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他们。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中等职业毕业生大概在30 0 多万左右。面对市场的需求冲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被建立起来。教育机构的增多无疑增加的行业的竞争性,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深取了一些违背市场规则的行为。首先,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了抢占生源打着 包过班 、 包会班 包拿证 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层至有的倍训机构喊出 不合格退学费 的口号。第二价格战。价格战是倍训机构在竞争中常用的手段为了抢占市场,用低价格来吸引生源,然而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减少教育成本就会以削减教学质量为代价。第三垄断现象。很多具有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单位也开刃、了职业技能倍训机构店们也就自然成为了垄断者这使市场的竞争环境遭到破坏。市场秩序的混乱降低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教学效率也随之下降。
2、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在中等教育中起到了非常关攘的作用。师资力量决定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普通存在很大不同普通教育的学生在年龄与文化程度都相仿,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在职人员庄活阅历、学历、年龄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管理方面知识。但是月前很多中专学校教师比较年轻化,或者有的是普通高学校的兼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厂味的照搬常规的教学方式,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以利益为导向
目前我国有近5 0 所成人中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其它教育倍训机构的数量更是多如牛毛散育倍训机构市场为了利益商业化严重的现象无可厚非毕竟它们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很多官方创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观念上也存在误区过于侧重经济利益厂切以收益为办学导向这样的观念产重违背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此外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与学生的教育没有制定出长期的发展目标。有的学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层至有的学校把成人教育作为经济来源的手段。学校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降低。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l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主导部分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走的弯路使学习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八中等职业教育的老师泌须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要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要有所授学科精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且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针对学生的群体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点进行控制的其一散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滇二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痴教学内容包括技能训练要点、操作规范等其三教学效果是否理想能否突出教学的重点能否通过课堂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2 、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海个教师都要以矛盾的观点来思考。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存在很多共性和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授的内容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见解。但是就像没有相同的指纹一样他们也存在很多个性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也存在相应的差异。总之学生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散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他们的责任首当其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善于发展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上的差异性。对于特殊群体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及时的开发缺点及时的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可助足使学生的共同进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效率。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的看展,而实践可以检验出理论的正确性店们之间相辅相成。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只有理论部分,而中等职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更加侧重职业技能的倍养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散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的教学痴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倍养教师要让学生贴近实践。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实地操作还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进行观摩。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错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衔接;体系
1.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育高低观念和政策的影响
我国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得骤然出现的普高热、职教冷的现象,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毕竟因数量太少,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高照扩招所带来的影响下,很多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更是难以发展,以至于很多民办的中等职业院校难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1.2实际教育中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以初中生为生源,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弱,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的初、中级实用型职业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生为生源,这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或者职业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型和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并不具有延续性。两者相互的影响也不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更多的以就业为导向,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一切围绕就业,只要求学生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这些学生很难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即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这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适应高层次的培养,也很难实现被培养成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现实中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趋向于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缺乏理论支持的学习,很难在专业实践中有更深更远的发展,长远的眼观来看,必然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1.3教学计划与教材的不衔接
我国中等、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没有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都是各自为战,更没有一个协调衔接的环节,目前的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衔接不紧,要么脱节,要么重复。高等职业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的课程和教学并不知情,无法实现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的衔接。因此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师、教学设备具体而定。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不考虑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差异,采用同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1.4专业课内容重复
目前我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有的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如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就已经学过,而高等职业院校又开设这些课程,不仅造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重复现象是较为严重的,重复率超过70%以上,这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2.构建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同之处,而中等和高等显示出培养的层次差异。从培养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为地方各行业、企业培养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都以职业为主,来培养有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才。中等和高等又将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划分开来。
我国部分学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实践说明这种衔接是可行的。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实行对口招生的改革试点。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在实施这项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口招生规模也在扩大。从这些年的试点情况来看,成绩是喜人的。无论是从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老师的本科教育来看,还是从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实习指导老师的专科教育来看,都取了一定的成效。因为这些己经或者即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或者实习老师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经过努力,大多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充分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是可能的。
3.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方法
首先,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要使中、高职业教育达到很好的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对于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的教学计划要统一优化设计,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加强人文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高职课程一边重实践,强创新,一边不放松理论基础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增开选修课,包括增开技能实习模块化课程,以适应高职学生来源和专业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做好职业前的准备。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有效补充审美教育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
其次, 实现课程有效衔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要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和高职教育在办学上应当以教学为中心,而非以学校为中心。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对广州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 “中高职的衔接归根到底就是课程衔接,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最灵活的。”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实质上就是教学课程上的衔接,就是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构建模块化课程,按照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分门别类的选取模块组合课程。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分别培养为中级工(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和高级工(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这样中职教育培养的中级工的相应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定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从而进一步实现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当然,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仅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还包括教学课时数、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以及考核内容上的衔接。
第三,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技能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职业能力的接轨也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各种职业资格具有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及以下,高职定位在中级以上,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23.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