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优点

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1

1.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从根本来讲,基塘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是由陆地的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这种科学的生态系统是基于高效益以及低消耗的前提下,是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利用的模式,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循环发展和推广的模式之一。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生态系统资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做到有效的推广,经济发展又得到提高,可以说整体效果相对满意。

1.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首先由辽宁省提出来的,具体是指以沼气为纽带来带动整体生态综合的工程。四位一体模式能够很好的与农业资源循环模式结合起来,这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典型的代表。由于农村地理优势明显,平原的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是,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模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提出是切实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贯彻的方式,所以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提出相关的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贯彻,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首先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应用效果,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题的作用,在具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和大力推广,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让农民切实看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益处才能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摒弃过去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推崇现在和谐式的发展模式,将两者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创新,惠及三农。

2.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其次,政府是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败的关键。政府积极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和引导作用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够切实的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在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还要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引导农业经济渐进式的发展,以点带面,建立良好的示范村,做出榜样的作用。这些措施都是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的措施。

2.3促进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只有拥有绿色环保的理念才能够从内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活生产中要不断强调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强调绿色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清洁生产的观念贯彻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也满足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要求,所以,想要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讲绿色,清洁生产的观念灌输到日常的农业生产环境当中。

2.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

只有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新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同时也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由于对相关技术和研究的更新,能够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改善现在的一些不良发展状况,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和相对理想的状态,使得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可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

3、结论

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2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一、循环经济认识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它不是那种高开采、低排放的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的传统经济,而是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必要性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湖南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有增无减;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仍较为普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决策和监督功能,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工业化现状看,湖南工业发展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数据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就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优化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实施循环经济的需要。一是争取中央省部委支持、招商引资的需要。湖南已经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在争取国家省部委支持和招商引资时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工作主要体现在一些相关指标上,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反映循环经济状况的统计体系仅在探索阶段,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仍是空白。三是监测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需要。近年来,为了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许多企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等来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1)统计原则。一是科学性。要能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特点、原则、发展的内在机制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标含义要明确、计算方法要规范、统计指标要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整体情况。二是针对性。在实际选取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主要指标,并尽可能避免指标间的相关性。三是实用性。指标宜简不宜繁,资料便于收集,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公开资料和统计数据,适当补充特色指标,尽可能不另外布置统计报表。四是系统性。既有绝对指标,又有相对指标;既有总量指标,又有结构指标;既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各种指标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比较合理、严密、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五是渐进性。制度设计上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细逐步推进。(2)体系构建。一是目标层。测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较上一时期循环经济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改善。目标层由准则层反映,目标层是准则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二是准则层。准则层是目标层的具体反映,本文准则层的没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节约使用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和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指标四个子系统。三是指标层。每类准则层指标又分别确定若干个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立终极指标。指标层是影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最基本因素形成的指标,它提供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准确信息。(3)具体指标。第一,组成。经济发展:人均GDP(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R&D经费占CDP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恩格尔系数(%)、每万名劳动力R&D人员(人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绿色食品加工产值(亿元);资源节约使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电耗(KWh/万元)、万元GDP水耗(M3/万元)、煤炭资源回收率测算(%)、资源节约使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城市燃气普及率(%);循环利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中水回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万元GDP三废排放强度(吨/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废处置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化肥农药薄膜施用强度(吨/万元)、环境噪声年平均分贝值(分贝)、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重(%)、财政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m2)、水土流失、盐碱地治理率(%)。第二,说明。恩格尔系数是根据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加权得到的;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是用评价年往前推5个或10年份的有关数据计算的,所用计算公式:A=Y-αK-βL(1)式(1)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以上4个年均增长速度皆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

式(2)中,H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Yo为基期的产出。通常α取值0.3,β取值0.7,根据所评价地区可作适当调整。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以“资本形成总额”代替),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以“全社会就业人员”代替)。若EA表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则B的计算公式为:EA=A/Y×100%(3)。

四、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1)评价目标。一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二是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围绕循环经济所做的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四是比较。通过对同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以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可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分析落后的原因,还可以把循环经济建设卓有成效地区的经验加以推广,推动区域问的交流。(2)评价方法。一是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逆向指标,分别予以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值=(指标值/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标准化值=(标准值/指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当标准化值大于1时,只取1为最大的标准化值,以避免因个别指标值的超常而影响综合值的计算。二是指标权重的确定。鉴于所建指标体系具有多层级的特点,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既汇集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模型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数学处理,故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较为适宜。三是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较多。由于线性加权法具有使用广泛、操作简明、含义明确等优点,选择此法进行指标合成更便于分析和比较。线性加权法的函数表达式为:F∑PiWj。其中,F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分值,Wj为各子系统的权重,Pi为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综合评分值越高,说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运行体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动力。加强和督促各地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规划中明确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框架。(2)以点带面,建立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生态工业,在全省推广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从源头-过程-终端严格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应在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及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加强循环经济指导;三是建设循环型社会,倡导生产者开展绿色营销,引领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尽快推动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的形成。(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继续完善各项政策的同时,重点应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节电的鼓励政策和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应着重扶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尽快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为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技术推广的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三是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都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都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培训、讲座等多种传媒渠道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日、节水节能周、循环社会月等宣传活动,培养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全社会成员的支持和认可。

参 考 文 献

[1]叶义成,柯丽华等.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

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4

当前,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城市工业区能源、资源消耗量高,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往往成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尤其是重化工业能源、资源消耗量高,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4.43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40%。单位GDP有色金属(铜、铝、铅、锌)资源消耗量约为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钢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且矿产资源回收率比国外低20%。这种只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的工业区模式,正日益为社会所反思。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下,工业园区不得不寻求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来提高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工业区发展方向

――循环经济模式

2.1循环经济的定义

相比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流动线形经济。循环经济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在世界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的现状条件下产生的。它要求组织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生产的原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在原材料生产后,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终使原材料和资源形成一个闭合循环,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反过来也能使经济活动达到利益最大化。

2.1 循环经济工业区

循环经济工业区,这种模式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一个系统的废物是另一个系统的原料。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许多自然资源短缺、枯竭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诸如水源、空气污染和垃圾堆放、沙尘暴等所造成的恶果。以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化利用,和对环境影响最低。循环模式扩大到更高的层面,通过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的相互关系,解决单独企业无法解决的废弃物资源,从而达到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工业区发展模式。因此,对工业区循环经济的几种模式探讨,以减少工业区对能源、资源的单位消耗量,降低工业区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以达到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的目的,具有重大的意义。

3循环经济的几种模式初探

3.1 企业内部的循环模式

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企业内各个工序形成“原料”“废料”之间的循环,这里提到的原料和废料之间能够相互转换,这个工序的废料可能是另一个的原料,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链状结构,使企业内部的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可能。

以杜邦化学公司为例,其实质是组织厂内各个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1994年已经使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排放量减少70%。这种企业内部循环模式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只要控制进入企业资源以及排出的废料,就能在总量上对循环经济进行把握。但其也有明显的缺点,对于规模较大的产业尚可满足自身的循环经济模式,而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自身由于产业链不完整,不能满足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足够产业链。这种情况需要寻求更大范围的循环。

3.2 企业之间的循环模式

不同于单独企业内部的循环,它将产业的循环模式扩大到更高的层面,通过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的相互关联,解决单独企业无法解决的废弃物资源,即这是一种企业之间,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达到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是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其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再者,以当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模型为例,以2004年统计数据为例,工业区水资源使用,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新鲜水8.53吨,远低于天津市2004年24.59吨的水平,也低于美国13.5吨和日本16.3吨的水平。另外, 2004年全区再生水销售量105.3万吨。工业区资源能源使用,万元GDP能耗323.16公斤标准煤,远低于全国万元GDP能耗2.14吨标准煤的水平,跨入世界先进之列。天津滨海新区通过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群簇自发形成的产业链式工业园区的基础,通过核心产业的带动,使之与核心产业形成互补的,低一级的二类产业,使工业园区产生循环多链条的网状结构。

这是一种合理的产业结构,各产业之间按照生态规律形成相互关联,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其优点在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家废料成为下家原料和动力,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消耗链,将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其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工业区内的企业之间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投入来组织这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

3.3工业区之间循环模式

这是一种更大循环系统之间的循环,不同工业区之间的物资循环模式,类似于企业之间的循环模式。这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工业区企业组成,工业区的数量多,规模大,工业的门类,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网络复杂,往往具有众多的虚拟联系。

尤其是随着社会大分工的进一步加剧,不同工业区都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产业集群, 这使不同产业集群的工业区之间存在着能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协同,或者在一个区域内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工业区相互关联,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内部的产业、资源、能源的平衡。

这种产业循环模型的特点是能够在更大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并且使循环更加的彻底,使循环经济形成更大的规模。缺点是由于控制的范围过大,具体实施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不同门类产业间的相互协同需要通过其它的工业区来进行转换、几个产业区跨出行政区域等等,以及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这种模式的组织。

3.4 更大区域的循环模式

这是一种比工业区之间的循环更大的模式,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业区之间的循环组成,其产业生态网络相对于以上几种循环模式更加复杂,联系范围也更为广泛,行业门类更加的多样。其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环渤海湾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等。这种模式往往在一个或若干个省域城镇密集区进行的工业区循环经济。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

这种模型的实现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的管理,它往往由多个城市,或者是多个省相互协作,由统一的机构管理和协调。这是一种鉴于区域发展的模式,可以对当前我国的主要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进行试点,以加强区域间工业区的生态联系,以实现这种更大模式的发展。

4 结语

在规划设计循环经济工业区时,首先对工业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定位,以及对现有企业进行详细分析。尤其在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应该明确工业区的循环经济模式,使工业区内的企业之间形成内部循环,争取形成“闭环”,方法是先确定工业区的核心产业,即产业孵化器,以其作为工业区的循环经济的中心点,对其余进入该工业区的企业,寻求与原有企业存在潜在的协同和共生关系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明确产业之间的资源与能源的相互作用,优先考虑与产业孵化器形成寄生关系的企业。对于更大区域间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规划设计上,也应该明确再上一层次的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以确定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在区域的层面上来寻求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之间协同和循环。

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矿产资源 可持续利用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云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云南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矿业是云南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截止2003年,已发现的矿种达142种,占全国发现矿种168种的84.5%;已探明储量的83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8种,非金属矿产45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5个矿种。锌、铅、锗、铟、磷等9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银、铂族金属、硅辉石等10种居全国第二;铜、锑等6种居全国第三,种类繁多和潜在价值巨大的矿产资源构筑了云南发展矿业经济的基础条件。

云南省矿业企业有6542家,其中大型企业12家,中型企业30家,小型企业6500家。矿业职工约31.90万人,矿业从业人员达百万。以2006年为例,全省共生产原煤339.0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83.4亿元;生产铜、铝、铅等十种有色金属47.43万吨,完成增加值191.84亿元;生产铁矿石原矿1515.38亿吨,锰矿石成品矿72.79万吨,规模以上黑色金属企业完成增加值66.46亿元。已初步形成以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云南铜业集团、云南锡业公司、云南磷化工集团公司、云南铝业股份公司、云南建材集团公司、昆明钢铁公司等矿业集团(公司)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矿业格局。

2.矿产资源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保证程度低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云南工业的飞速发展,但也强化了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2004年云南省的资源型企业占到了93.86%。经过不断开采,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越来越低。如现有省内铁矿石产量只能满足炼铁能力的50%左右,即使在全国占优势的铜、铅、锌、锡四种金属矿石,从世纪之交开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尤其是铜矿石需求缺口从1995年的31%增至2004年的51.8%,其他各种矿产资源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以2003年主要矿产的储量和开采能力计算,锰、铜、铅、锌、镍、锡、铋、银、锑、铁、钨、金等主要矿种的静态保障年限均在20以内;云南的主要优势矿种从2005年到2015年将逐步都变为负储量,国土资源部列出的45种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矿种中,云南到2010年能满足需求的只有24种,到2040年,如无新增储量和替代产品,能满足需求的只有6种,矿产资源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2)矿产资源粗放开采,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全省矿业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这些因素决定了矿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高,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开发利用形式的粗放,使得矿产资源消耗过快,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只有30%~40%,有的小型矿山甚至不足10%。

(3)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

随着资源开发,矿业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云南资源开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初步估算,全省矿山占用和破坏的土地已达6万公顷,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低。全省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恢复面积4970多公顷,只占破坏土地总面积的14.6%,污染治理面积3070多公顷,仅占污染总面积的23.4%;全省大中型国有矿山历年来累计产生废弃物3.56亿吨、矿坑水1.87亿吨、选、洗矿污水12.26亿吨。“三废”排放占用土地、破坏良田,造成土壤污染、水源恶化,给附近居民和牲畜的生存造成威胁;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

如何使资源开发利用达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使矿业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目标的确立,云南矿产资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战略,要改变一直以来的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重闭环反馈式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云南矿产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

二、循环经济概述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保护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宗旨的一种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它较之于传统经济,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具有网状经济、资源循环利用、零排放或低排放等优点,追求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与社会持续发展利益的统一。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循环经济强调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致力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潮流。

2.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实践

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随后美国的部分州、法国、荷兰、丹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法律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出了规定;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工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开始试验;90年代,清洁生产、工业生态系统成为发展的主流,美国、丹麦等国家工业生态园区已经建成,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付诸于行动,进入21世纪,工业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建设成为时代的主流。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和我国一些省、市建立的多家生态工业园区。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的双轨系统和日本的静脉模式。我国也有辽宁、福建、上海、江苏、山东、贵阳等省市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些都说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观念,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并已经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三、循环经济理论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中的应用

1.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清洁生产,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考虑当代的利益,还要考虑代际的公平。目前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云南省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一系列相关法律相继出台,对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云南又是旅游大省,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大环境下,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三赢是实现云南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必然要求。

2.对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阶段,普及面不广,质量不高,深度也不够,在资源领域仅只有个别企业在实践。要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云南省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就要立足于国情、省情,认真总结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加强学习,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广大公民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要发挥众人的积极性,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大家学习循环经济理论,掌握它的一般特点,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推行环境友好型开发,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执法工作

立法是推广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手段。应加强生态环境立法与执法工作,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引导人们将循环经济理念自觉地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当中。以“3R”原则为指导, 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综合体系,同时要加大惩罚的力度, 拓宽惩罚的方式,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鼓励公民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良好生活环境, 促使企业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积极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治理,大力恢复和建设已被破坏的矿山生态系统。

(3)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针对云南大多数矿山技术落后,设备老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加大科技投入,依靠先进技术,加强矿山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老矿山的潜力,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同时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的品位低,共生、伴生矿多的特点,加强对二次资源的再利用,达到减量化和再循环的目的。

(4)推进企业自身延伸和矿业群体资源交叉利用

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开展多种经营,以企业自身产业延伸将废物作为再生资源包容在延伸后的企业集团内部加以消化。如矿山降尾矿和矿渣用作建材,矿渣堆场复垦为农场、林场,废弃矿坑开展旅游等。在多种矿产集中区,通过产品和副产品的交叉供应, 充分利用各企业原料、技术和工艺上的互补性, 建设区域性矿业群体,最大限度地利用矿产资源。

(5)加快生态工业园地建设

通过加强对现有工业园的整合,组建生态工业园,提高工业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的集中度,促进矿业与化工、轻工、建材等不同产业部门横向耦合,特别是与云南丰富的电力的矿电结合, 组成生态工业网络,有利于建立较完善的工业废物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对工业废物进行集中治理和循环利用。由于工业园由不同产业的企业构成, 具有广泛的原料需求和完备的加工能力,有利于对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

(6)推进矿业的区域整合

将矿业全面纳入社会循环经济系统, 与区域社会经济融为一体。矿业不仅与工业发生关系, 还介入农牧业、环保业、旅游业及公共事业, 为社会提供矿产品、材料、能源、水、气及服务。在区域统筹规划下, 通过物质、水系统、能源、信息的集成, 将各类资源的整合构建区域性(区、市、省、跨省经济区) 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资源的区域内大循环。同时还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向周边东南亚各国辐射,输出磷化工等优势产品,进口铜、铁等紧缺资源,实现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王建华: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云南矿产业竞争力[J ]. 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79(增刊):6~9,18.

[3]王志勇 马敏象 鲍亦平等:提升云南省矿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79(增刊):28~32

[4]卢云涛 张筱鹏 杨逢乐:云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5]王永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矿业,2004,13(6):32~34

[6]陈耀光 李志群 李伟中等:云南国有及国控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05,79(增刊):1~5

[7]夏 冰: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工业园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1):64~67

[8]高正文:云南矿业“求解”可持续发展[J].环境经济杂志,2005,23:30~33

循环经济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进入了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1],我国会计的宏观环境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会计环境的变迁是推动会计理论演进的主要力量,面对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会计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需要,不能准确有效地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循环资源的取得和发出情况,也不能对企业生产消耗的环境资源做出确实有效的披露[2],这对于会计实践工作是一大挑战,基于此,循环经济会计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国内研究的视角,对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

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从整体来说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研究的内容还主要在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基本原则、理论基础等内容。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殷勤凡[3]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既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又是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张彩平等[4]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是通过探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价值运动的规律,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然后结合会计特有的方法将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应用于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中,实现循环经济与会计的结合。任英阔等[5]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指以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企业与循环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

可以看出,与传统会计相比,循环经济会计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将循环经济思想贯穿于会计理论的全过程。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目前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论述,大都围绕殷勤凡的观点: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目标应是,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综合角度出发,在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它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目标:一是科学核算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合理反映和控制相关的支出;二是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三是向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支持企业追求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殷勤凡、任英阔等认为是生产过程中与确保自然资源减量、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关(循环资源)的资金运动,包括需要保护并有能力保护的,与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可耗竭可补充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及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相关的资金运动。具体如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纸张、玻璃、水资源等。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殷勤凡在传统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考虑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提出循环经济会计的六个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以假设、可界定性与可复原性假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稀缺假设、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假设。张倩[6]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会计实体联盟假设。殷勤凡、张彩平、阳秋林等在继承传统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原则:环境资本原则、代际和区域公平原则、依法调整原则、良性循环原则。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任英阔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殷勤凡认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发展理论、社会成本与交易费用理论、绿色GDP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潘自强等[7]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诸多理论融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除殷勤凡所提出的学科外,还涉及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中的部分相关理论。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方法。由于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殷勤凡、李长青等多为学者都提出了多元计量方法,即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可以将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结合起来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信息。

二、关于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

殷勤凡在构建了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后,探讨了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范围: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映;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企业的生态环境绩效。对于会计要素的分类,殷勤凡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增设了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权益和循环经济变动4个要素,从而构建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会计等式,即“循环经济资产(期末)=循环经济权益(期初)+循环经济变动(当期)”,实现点数据与期间数据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循环经济固定资产、循环经济无形资产、循环经济递延资产、循环经济长期投资、循环经济存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实收资本、循环经济销售商品收入、循环经济让渡资产使用权、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等10个会计科目,并对这些科目的核算进行论述,通过实例进行账务处理。

近年来,敬采云及其带领的团队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程静等[8]认为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关注了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将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策。熊运莲等[9]对体现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思想的物料流转成本核算会计(MFCA)进行了研究述评。敬采云等[10]对废弃物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体范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流程图的方式,探讨了废弃物在企业内部及不同企业间的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敬采云等[11]认为,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应专门建立资源成本控制系统,通过制定资源价格、节能标准,开展节能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任英阔围绕循环资源交易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分为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收益等5大要素,并对其的确认(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刘晓东[12]认为可以把循环资源确认为循环资产,可以专门设置“循环资产”账户,反映循环资源的取得与发出情况,在进行核算时可以冲减成本。李长青[13]提出设立投入核算账户、资源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宏观效益核算账户、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潘自强等提出在支出方面的核算上,除反映列支环境实际发生的费用外,还需考虑计提“循环负债”,形成类似于预提费用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专用基金。为避免计提循环负债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或给企业提供隐瞒利润的机会,计提循环负债的费用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纳入会计利润核算。对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则进行“利润分割”,即按比例分割为企业利润和资源环境收益,后者直接进入国家设立的专门基金统一管理,以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会计。周艳[14]通过改进现行的会计核算流程,计算出每个工序所产生的合格品的价值、不合格品(废弃物)的价值和废弃物外部损害价值。

三、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

相比而言,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大多集中在“应当披露”和“披露内容”上。殷勤凡、李恩柱、胡桂兰[15]、敬采云等的观点,可以将有关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总结为提出两种披露模式:

一是在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框架中增加信息的披露模式,把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按其内容特征,分别纳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框架的不同部分后加以披露,即借助企业现行财务报告,提供循环经济会计信息。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框架的借鉴,殷勤凡认为,如果有必要,我国的“会计报表全部内容”可以由现行两个部分(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扩展为三个部分(加补充信息)。另外,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不仅可在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披露,还可以在企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殷勤凡指出这种披露模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操作成本低、面对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少。但缺点也明显: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被掩盖而无法显现出来;对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较为困难;不利于循环经济会计的长远发展。

二是独立报告模式,即企业向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使用方,提供单独编制的财务报告。胡桂兰认为应当由企业编制独立的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和独立的报告来披露企业循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敬采云提出对于循环资源,可以设置单独的“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表”来进行专门披露,可以明确地披露出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以及由此给企业以及社会增加的“名誉”价值,以便于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李恩柱认为独立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环境治理情况,并对每种情况列出了细则。任英阔在借鉴环境报告书及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循环资源活动报告书的具体内容。

四、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绩效评价研究

张蕊[16]在分析循环经济对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和战略经营管理,进而通过对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原则进行扩展,提出了企业循环战略业绩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徐利飞等[17]从“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企业资源利用减量化、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维度设计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邢蓉等[18]以北京市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4个维度设计了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8个明细指标,并通过熵权法为各指标确定权重。许乃中等[19]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并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其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五、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相比国外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目前我国的情况尚存很大的差距。仅就循环经济会计实务看,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就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务层面看,循环经济会计的应用指南逐步完善。例如,日本发行了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三本指南和官方指导,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20];英国的《环境会计:实务指南》则对企业外部成本的估算提供指引,更好的贯彻了循环经济会计成本观念[21];德国颁布的《环境成本计算手册》从企业的物质、能源运输与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与废弃物的流转平衡原理出发,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核算环境成本,分析投入产出效果。其次,从操作层面看,许多国家都践行了循环经济会计理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循环经济会计处理方法或准则。例如,美国就环境会计事项的处理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加拿大通过完全成本会计理念的贯彻,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资源耗费成本的影响。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来说,联合国国际会计推荐的环境会计负债与财务报告模式下,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立披露项目:环境准备、退废准备、预期准备、环境效益、环境费用、或有事项评估中的污染等,在管理层的分析报告中也要充分反映企业的中长期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会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会计实务方面都需要做扎实深入的工作。现阶段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提高: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对循环经济财务的呼唤。会计与财务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是财务的基础,为财务提供信息保障,财务以资金和价值实体的运动为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需要循环经济财务与之相呼应。

二是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需要“比翼双飞”。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框架性研究,虽然涉及到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内容,但以介绍和借鉴国际的经验为主,很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因此理论研究迫切需要结合企业实践,研究针对某一行业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方面相关成本的核算问题,以及披露循环经济相关信息,所取得的收益与负担的成本、面临的风险之间的权衡。

三是要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从上到下明确循环经济会计的法律地位和核算与计量的标准、内容、方法,明确对循环经济会计审计的办法和标准,强制性地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和计量。构建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法律和政府行政保障体系,制订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循环经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标准或准则,并促进循环经济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协调。在企业融资和科技革新方面,政府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优惠,比如优先发行循环经济债券、股票,政府给予财政绿色补贴,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增值税、所得税减免等;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商品化;研究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离、回收和再循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四是企业应树立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以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实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连同企业文化并行发展。企业要配备具备专门财会人员,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门槛,使会计能够适应循环经济核算和计量的工作需要。潘自强等提出企业自身要进行会计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是从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满足循环经济会计对相关人员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从长远发展来讲,应该调整和充实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增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新观念、新专业知识的核算人才是循环经济会计顺利推进的支撑要素。

参考文献

[1]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26-27.

[2]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2):72-75.

[3]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1).

[4]张彩平,阳秋林.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构建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2009(6):23-25.

[5]任英阔.循环经济会计的确认与披露研究[D].天津:天际商业大学,2010(5).

[6]张倩,孙乐.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构想[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355-358.

[7]潘自强,阮婷婷.发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2011(3):8-9.

[8]程静,敬采云.企业“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下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10(4):5-7.

[9]熊运莲,敬采云.我国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11(3):92-94.

[10]敬采云,张廷婷,胡杰.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初探——以废弃物再利用为例[J].财会月刊,2010(36):10-12.

[11]Caiyun Jing,Jing Ge.The Adjustment and Main Point of Waste Reuse Accounting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11(11).

[12]刘晓东.浅议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J].北方经贸,2008(7):8-9.

[13]李长青.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J].财会通讯,2010(8):22-24.

[14]周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11):63-64.

[15]胡桂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62-66.

[17]徐利飞,安明莹.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9).

[18]刑蓉,刘云.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2):53-56.

[19]许乃中,曾维华,薛鹏丽,东方,周国梅.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44-49.

[20]Japanese Environment Agency.Q&A For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Guidelines,2002(5).

[21]林军,王世安.循环经济新发展对财务会计的挑战和应对措施[J].财政监督,2011(9):45-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核算构建”(09XJA630003)和四川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会计理论创新研究”(SC11XK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