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1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

一、社区老年人抑郁研究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不但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老年人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且已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1]有研究显示,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2]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器官疾病的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3]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对于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权益,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翠华路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深入调查分析该社区老年人抑郁产生的主要根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关于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研究状况,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如李晓岩在《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一文中指出,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作为抑郁症的早期征兆,在我国社区老年人口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5%。[4]又如吴蓉,余跃生等在《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对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为50.47%,且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5]

第二,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的成因调查分析。如国外学者Buckner DM,Wagner E在文章Preventing FrailHealth中说,老年人随着器官功能的衰退更容易得病。[6]国内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李娟等在《北京城区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经济条件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于相应组别。[7]

第三,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的需求调查。如李继坪等在《老年健康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一文指出,对成都市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为50.0%,农村需求率为78.9%。[8]老年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访视服务,部分希望老年公寓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采用调查描述方法。调查所得资料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方法分析。

1、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翠华路社区中年龄≥60岁、行走方便、无认知功能障碍的77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60岁的老年人;(2)行走方便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排除标准:(1)60岁以下年龄人;(2)卧床不起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2、研究工具/方法

调查工具:本课题采取调查量表及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量表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s Scale,GDS),它是1982年Brink等人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此量表是专为老年人设置的可以自我评定的抑郁筛查表。GDS以30个条目代表老年抑郁的核心,其不但包含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等症状,而且包含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每个条目都是以选择题形式作答,要求接受测评者选择“是”或“否”。30个题目中10条用反序记分(选择“否”表示抑郁存在),20条用正序记分(选择“是”表示抑郁存在)。每项表示抑郁的选择得1分。一般地说,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凡GDS在11分及其以上者有抑郁。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研究还采用了自制调查表,表中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分类、年龄分段以及文化程度等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本课题由本人和其他人共同协作完成,采用了自愿填表测评、现场交谈等方法。一方面,通过口头宣传,张贴通知等措施引导社区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进行自我填表测评,完成表格者直接将表格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没有完成表格者可将表格带回家仔细填写,待完成表格后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社区采取现场调查法,对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及相关伦理原则,一对一交谈后请其自行填写。如果老年人因视力和其它原因不能自行填写时,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逐句读出问题,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记录,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3、研究步骤

本研究课题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在指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大量收集该课题相关研究信息,合理安排研究内容。第二,按照课题方向和课题内容进行课题设计,其包括老年抑郁量表、调查问卷及询问调查所需要的相关问题。第三,使用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通知,要求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自行填表测评。深入社区不同场所开展调查活动,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四,对获取的调查问卷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调查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采取现代科学方法得出重要量变关系和数据,为论文写作鉴定基础。

三、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对策

针对社区老年人抑郁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行护理:

第一,经常主动与老年人交流和沟通。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想方设法为社区老年人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为老年人构建互动平台。社区护理人员要时常了解老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耐心地与老年人进行广泛交谈,进行思想、语言交流,让老年人把心中的抑郁倾说出来,然后给予及时开导。成年子女要利用假期时间常回家看看,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有助于调整老人抑郁情绪。对于一些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要耐心开导其不能因为经济收入低和生活保障缺失产生悲观抑郁情绪;对于有病的老年人,鼓励其积极治疗。通过与老年人有效的沟通,引导、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护士和家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如老年人演讲、书法展览、下棋、唱歌、跳舞等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现在,有许多城市的公园、广场、人群聚集地都自发地办起了多种演唱会,许多老年人积极登台表演,社区护士要鼓励老年人走出社区,多接触社会,保持与人交流,特别是在不同的活动中广交朋友,施展才华,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三,组织指导老年人加强身心锻炼。社区护士要经常给老年病患者提供简易、感兴趣的强体健身活动,如打太极拳、练剑、做气功、自我按摩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培养其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于一些病患者因焦虑、烦躁、心境差而产生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在指导安排患者日常生活时,尽量让他们白天多做些户外活动,避免其白天卧床休息,如走路、上街、逛公园等,适当增加白天的户外活动量。同时,社区护士要教育和鼓励老年人经常进行思维锻炼,如背诵诗词、外文单词,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学习计算机,练钢琴,加强大脑思维训练,预防老年痴呆症。

第四,不断教给老年人情绪调控方法。社区护士和家人对于老年抑郁者要多进行自我安慰,让他们多回忆一些成功的奋斗经历、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值得高兴的往事,使其有成就感。对于一些不顺心的往事,如失败的教训、做错的事情、重大失误等,尽量不要去回忆,如果摆脱不了的话,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不要过多地寻找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使一些失误无法挽回,也不要过分内疚、自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进行横向比较,用别人的优势和成就来检查对照自己,也许能激励青年人积极向上,但对于老年人是不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进行纵向比较,如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同自己的弱者进行比较,就会使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好。社区护士应当多给老年人传授这种比较法,有助于调整老年人的思想情绪。

第五,高度重视、关心和体贴老年人。政府、社会、社区以及相关医护人员都要关注老年群体,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及时调整离退休养老金,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要重视加强社区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配备足够的社区护理人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社区护士要定期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和护理帮助。社区护士尤其是老年人的家人,不但要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而且要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重抑郁者的的监护,预防和杜绝一些老年抑郁者因过激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姚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老年保健,2000.12.12-14.

[2] 吴振云.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336-338.

[3]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4.235-236.

[4] 李晓岩.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J].中国民康医学,2006.7.592-593.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3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4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养融合;养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巳超过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面对这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式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实现老年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201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要求,为本文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老年护理和老年护理学的角度,依托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优势,构建以老年健康护理为目的养老方式(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学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并宏观地进行分析,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当地实情的具体养老对策和实施办法。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开展此论文的研究和实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问题

1.1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1.2“医养结合”矛盾大难题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特别是,医保政策瓶颈巳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新摸式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医院中“压床”不出院,不愿到养老院去。

1.3 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及床位数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条件与优势

2.1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是一所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专职教师800多人,正高职称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办的普爱高级护校,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护理系作为学院现有近7000名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一个龙头大系,曾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湖南省护理‘双师’水平认证技能培训基地”、“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等等荣誉称号。

2.2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馆藏图书200多万册,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功能齐全,并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三级医院。特别是学院整体搬迁到新院本部办学后,原闲置的处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区,紧邻附属医院,被用来改造为一个养老服务基地(中心),那将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3 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加快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利用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优势,大力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基地(中心),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当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省下发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永州市政府为支持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则是本论文项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3.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5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塞;抑郁焦虑;多元化护理干预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CYJ20140416122812049

高血压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病因复杂,治疗时间长,且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1]。脑梗塞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2]。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身疾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其中以焦虑、抑郁最常见[3]。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高血压脑梗塞并抑郁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研究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梗塞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因高血压脑梗塞在我院进行治疗且存在抑郁情绪的患者132例,其中男72例,女60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8.12±8.6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及MRI相关检查证实存在脑梗塞。通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评分均≥50分。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13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健康宣教,根据《血重金属水平与脑梗塞后抑郁关系及护理对策》课题前期研究提示,重金属cd、cr的指标在脑梗塞并抑郁组有异常表现,故在护理干预方面首先要避免有接触到重金属cd、cr的危害工种;识别正常新鲜大米,警惕镉大米,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限酒;不吃疑被污染的海鱼、河鱼;不吃或少吃皮蛋;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家庭避免频繁装修,装修材料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后需经卫生专业检测后方可入住。

②个体护理,高血压脑梗塞患者大多住院时间较长,因此在进行护理时应尽可能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让患者身心都能感受到舒适,保持情绪稳定[3]。在疾病护理方面,对于意识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加以鼓励,对于处于昏迷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气道护理,如机械排痰Q8h,翻身叩背Q2h,必要时雾化,吸痰,避免肺部感染。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及便秘。

③用药护理,在准确、及时了解不同患者血压及脑梗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每位患者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名称、用量、用法、用药时间等,并向患者解释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相关反应,以免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心里紧张、情绪波动等。对于抑郁情绪明显,且常规心理疏导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

④饮食护理,由专业的营养师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在严格控制脂肪、热量、钠盐摄入量的同时,适当增加水果、蔬菜、豆类食物及真菌的摄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少吃或尽量不吃垃圾食品,保持患者正常的营养需要,使患者的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⑤心理护理,由于高血压脑梗塞属于身心疾病,因此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波动都可能会对疾病产生影响[4]。在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同时,可以教会患者通过深呼吸、适当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⑥家庭护理,高血压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大多较重,治疗及康复的周期长,在此期间,家庭和家属是患者的重要心理支撑。因此,在进行护理时,应取得患者家属的充分支持和配合,请家属尽量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和康复,减少抑郁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

1.3评价方法

分别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并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GQOLI-74)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高血压脑梗塞在临床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5-6]。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脑梗塞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及相关激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而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也会导致血管的紧张性增加,加大阻力,导致血压升高,严重时甚至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及猝死。

结合《血重金属水平与脑梗塞后抑郁关系及护理对策》课题前期研究提示重金属cd、cr的指标在高血压脑梗塞并抑郁组患者中有异常表现,同时高血压脑梗塞并抑郁患者由于治疗的周期较长,且大多数患者受疾病影响存在运动障碍,行动不便,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的不良情绪,如不及时控制,会给治疗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的危险。不同于传统护理中针对疾病进行的常规护理操作,多元化的护理干预通过从健康宣教、个体护理、心理疏导、用药管理、日常饮食及家庭支持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尽可能减少可能导致患者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使患者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及家庭的支持和关心,正确认识疾病,舒缓不良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研究组患者采取多元化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血压脑梗塞并抑郁症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的影响,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玉慧, 何冰娟, 高欣, 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9):1704-1706

[2]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3]张晓冬,西英俊.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7, 10 (19): 1619-1621.

[4]张莹,夏艳侠.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2,5:83-84.

[5]颜雅玮.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75-76.

关于老年护理的课题范文6

关键词:行为治疗;老年慢性精神分裂;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63-02

精神分裂症为一种常见重性精神病,其大都病程迁延,且病残率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伴随着我国都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家属甚至于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与外界基本上断绝了联系,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的下降,甚至有些完全不能自理。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效果差,给患者及其家属都带来了困扰。近年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转换,其中,行为治疗就使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现对我院收治的115例患者的治疗进行资料性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0年1月至21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15例, 经确诊均符合我国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可自行活动,年龄在61-93岁,平均年龄为68岁。将其随机分为行为组和对照组,行为组56例,男42例, 女14例,病程平均为34年,住院平均15年,服用药物的38例,未服用18例;对照组59例,男35例,女24例,病程平均为36年,住院平均16年,服用药物的39例,未服用20例。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都根据各自病情的不同来给予相适应的抗精神病性的药物治疗和基础生活护理,再由专职的护理人员按照计划定期对患者来进行基本的训练, 同时加强督促和指导,定期地组织患者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及帮助。

1.2.2 对于行为组则同时通过行为治疗来干预:鼓励患者主动地整理床铺,督促其要按时起床,起床后能主动洗漱并且定时进餐,勤换内衣与修剪指甲[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护理人员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劳动,比如帮厨、种地、养花、洗衣、拔草、洗衣等等。进行场景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等一些方式来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训练他们出院以后自立自强、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保护自己、积极应对挫折等等的能力。在护士的指导下,选择小组长,由组长带领着卖菜、管理图书和杂志、运输垃圾、做些简单维修的活动,培养患者对生活的兴趣[2]。当然也可组织患者进行朗诵、演讲、歌咏比赛、表演小品等等的一些娱乐性活动,是患者的身心更好地发展。护理人员也要积极地鼓励患者之间自由地交谈,建立一种平和温暖的氛围,让患者提一些问题和想法来锻炼他们的语言或是非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接受的能力,培养一些社会交往的能力。将行为组分成4组,14人一组,分别竞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以上的训练,同时辅以实施激励性的护理措施,可采用代币法来进行奖励,主要以多劳多得为主。当患者完成了训练的项目时,就发放代币券,根据完成的主动性和质量来决定代币券的数量。代币券也可自由支配,领取一些生活用品,实现其愿望。在实施激励性的护理措施时候,对患者的评定标准应该统一,并且按时按量地兑现,不能失信,同时也应给予一些精神鼓励。使患者能自己识别和矫正自己的思维,并掌握学习和快乐的方法,更好地辨别现实和融入社会,建立起新的正确信念[3]。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

两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后都采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ADL量表进行评分,其中包括自理性与工具性两个因子,大于20表现为异常,得分越高,则ADL越差,由表可知,治疗前,患者大都存在严重精神问题,而治疗后,精神状况有所改善,可见行为治疗在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中效果显著。

2.2 经过观察发现行为治疗有助于患者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对生活也充满兴趣,患者的精神衰退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大多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因为他们的病程和住院时间很长,阳性症状已经基本平息了,而表现大都为思维的贫乏、情感的淡漠、意志的减退等等阴性的症状,并且随着时间流逝,其生理机能不断地衰退,从而丧失了社会以及自理的生活功能, 甚至导致了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给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防止患者衰退, 促进其康复成为了精神卫生工作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行为疗法是一种根据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的条件反射的为基础的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的方法,其能在患者自身建立一些适应比较良好的行为或者消除一些适应比较不良好的行为[1]。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行为治疗在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都肯定了其疗效。

行为治疗使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了理解和支持,使之生活能更好地自理,保持了乐观积极的心态,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和爱护,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维护了医院的形象,值得大力地推广。相信患者经过行为治疗能更加接近社会,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精、李茹、李花. 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护理观察[J].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5(04):291

[2] 刘晓菁.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老年期的康复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955-1956

[3] 朱建忠. 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05):56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