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1

11月11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出台,历经整整4个月时间,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修改,力求准确、深刻、有效。

作为《通知》组稿负责人,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测绘行业管理处处长邓玲介绍说:“《通知》从深化认识、明确任务、提升能力、强化监管和完善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共17条意见,重点强调了4个问题,即三大平台、保障服务、统一监管和强化职能。”

这将是新时期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指明通往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之路,更好地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种种新机遇。

平台建设是基础

《通知》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数字城市、数字县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天地图省市两级节点建设,全面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切实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转型升级等。

很明显,数字城市、天地图・湖南和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3大平台建设将是很长一段时间,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重要基础。

上半年,数字张家界、数字韶山项目设计书通过评审,数字湘潭、数字湘乡通过验收。湖南省已启动了14个市州和5个县城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特别是基于数字长沙基础上建立的开福区网格化社区管理工作,得到了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赞扬。

但湖南省第二测绘院院长程刚认为:“《通知》对每个市州每年建设多少个数字县城、具体要应用到哪些方面的规定还不够具体。”

1月,天地图・湖南已正式接入国家主节点,14个市州的矢量电子地图和7个市州的影像电子地图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录入地名地址110余万条。长沙数据中心已基本建成,湖南省10台服务器已布设到位。省级法人库、省农行三农管理、省旅游管理、数字渔业、测绘成果分发、测量标志管理系统等云使用了最新版的天地图・湖南。

目前,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株洲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成立了地理国情普查领导组织机构,完成了地理国情普各方案的编制与制定,已在长沙、株洲、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7个市州开展地理国情普查试生产,于12月15日之前完成验收。

湖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也面临诸多困难。

此次普查需采用时点为2011年1月1日以后分辨率优于1米的影像资料,但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发到湖南省的影像数据大部分分布不成片,对于全省全面开展普查项目比较困难。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专职副局长金勇章介绍:“影像缺失区域大部分属军事敏感区,不允许采用航空摄影获取影像数据,同时该地区又属高山区域,受气候条件影响,常年被云层覆盖,卫片数据采集比较困难。”同时,其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湖南省是中部欠发达省份,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层面部署地方组织实施的重大专项多,地方财政有点不堪重负。

优质服务是保障

《通知》强调要构建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地理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开发社会公众地理信息查询及网格系统,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对基础地理信息公共产品服务的迫切需要。

湖南省在这方面成效较为明显。

2010年10月,湖南省电力公司正式启动电网GIS平台的项目建设。目前,已成为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最早、效果最好的单位。省电力公司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伴随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日益复杂,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电力集成业务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湖南CORS系统也在进一步完善。目前,湖南CORS共有94个基准站,今年新增国家级站点12个,试运行一年多来,已为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地质勘察院、湖南省资源规划院、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考古研究所、各地州市国土局等2018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涵盖了国土测绘、气象预报、考古、城市规划、勘察、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

2012年底,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并获得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如今,“数字长沙“已在国土、公安、统计、交通运输、城管等行业开展了十几类应用示范,尤其是关乎民生的领域,如社会网格化管理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数字城管等,应用效能彰显,诠释了数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在整合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统筹协调数据方面,湖南省已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改造升级的招标工作,1∶1万建库数据整合处理今年可完成1296幅。上半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已和10个厅局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并正在起草《湖南省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和《湖南省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办法》,有望年内出台。

统一监管是核心

《通知》强调加强信用信息管理,根据信用评价等级高低,在测绘资质管理和市场活动中加以鼓励扶持或降级限制,加强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管,对国土资源业务中项目立项、竣工验收等涉及测绘技术较强的事项组织质量查验工作。

2013年,经评级,全省乙丙丁级单位中,2家为A级,其余为B级,结果按时对外。

从今年6月开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对30个批次的基础测绘数据更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成果涵盖DLG、DEM、DOM、航摄相片、街景数据、数据编绘、数据库建设等内容,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今年监督检查工作分为省、市两级组织实施。省级抽检了33家甲、乙级单位的测绘项目,占全省甲、乙级单位的24.4%。经质量评定,成果质量批合格30个,批不合格3个,合格率为90.9%。

2013年,共受理审核地图、核发审图号52批次共634幅地图,经审核批准出版发行的地图符合公开地图内容表示有关规定,并全部按照要求备案,备案率100%。

湖南省于6-8月重点抽查了长沙、岳阳、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6市,对不符合规定的地图分别作出了停止展示、下架、没收地图的处理。同时,对各市州对家电市场、电子产品市场、汽车配件市场和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地图导航定位产品进行了抽查,经查,大部分销售的是经审核的地图导航定位产品。

截至10月下旬,通过系统搜索,对涉及湖南的317家网站、1525个可疑POI信息点进行排查,并抽查了省、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门户网站使用的地图。

职能强化是竞争力

为了加强湖南省测绘单位测绘能力建设,提升测绘装备支撑水平,今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投入1000多万元,购买了世界先进的徕卡ADS100机载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大幅减少了航摄生产成本和数据处理时间。

关于《通知》的中指出的“整合技术单位的技术力量”,湖南省第一测绘院院长陈志军觉得“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平台系统,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测绘直属单位缺乏相关人才,得依靠大型软件公司。但经过调研,购置这些软件高达一百多万,很多县财力有限,购买有困难。”因此,他建议“省厅把各方力量整合,将软件平台编辑设计出来,然后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县里用,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湖南省第三测绘院院长刘智勇说:“明年我们在这两方面的软硬件投入超过500万”,同时,他希望“省厅能够多组织全方位培训,充实‘数字湖南’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力量。”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2

针对测绘工程的项目管理,围绕数据库技术,在简述地理信息与Access数据库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数据类型、创建方法以及主要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地理信息等数据库技术,可使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和自动化,起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结论,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数据库技术;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应用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合格的勘测企业,每年都会接收许多测绘项目,怎样对测绘项目实施管理逐渐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从传统的管理办法角度讲,将纸质文档作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运营与管理需求,必须对此进行调整,优化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借助数据库技术对承接项目信息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对传统意义上的项目进行具体化和空间化,进而实现项目统计与分析等方面的功能,起到节约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的作用。

1数据库技术概述

1.1数据库定义

数据库(Database)是实现电子化的文件柜,储存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按照实际需求对文件当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与删除。在信息化社会中,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管理,是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前提。而数据库技术正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等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技术措施。

1.2Access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Microsoft公司推出,是一种将JET作为引擎的三维桌面系统。该数据库作为功能广泛的系统开发核心,凭借其使用简单、界面清晰、容易操作、接口灵活等特性,在当前的许多应用系统中都有运用,并有成为首选数据库的趋势。

2测绘工程项目管理

2.1项目管理定义和要求

项目管理指的是对某个项目的实际进展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监管,为从根本上实现项目目标作出良好的保障。对于一个普通测绘工程而言,从最初的准备阶段直到成功交付,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资料整理与完善、技术方案设计、现场作业、质量监控、成果交付与结算,在各个项目阶段当中,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通常体现在产品质量、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由此可见,原本复杂的项目管理可简单定义为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加强进度与成本控制力度。但除了这三方面内容外,项目管理还与时限、质量管理以及合同管理有关。

2.2项目管理涉及到的数据类型

(1)按照具体用途,可将数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为计算提供依据的数据,常见的有时限、工作日、费用与工作量等;②为查询与分类提供依据的数据,常见的有建设单位、项目概况、项目法人、项目具置、项目类型、质量品质等;③为补充说明提供依据的数据,常见的有项目延期或者是取消的主要原因等。

(2)按照数据表达方法,可将数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表达方式为字面形式的数据,常见的有项目预算、合同资料、技术与施工方案以及单据等;②表达方式为图形的数据,常见的有项目测绘结果与项目效果图等;③不同表达方式数据的结合,就形成了项目管理数据库。

(3)工程项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指的是对各类数据实施集中、分析与计算等处理后所产生的数据集合。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管理的过程中,所用软件系统大部分都是通过Access数据库实现管理目标。

3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属性数据库的创建

由于测绘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实现动态管理和控制,所以数据库必须精准收集数据,保证数据具有良好的实效性与完整性。除此之外,项目管理所对应的数据库还必须简单、清晰。在创建数据库的过程中,可按照项目执行程序进行,从项目招投标环节开始,对所有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一直持续到项目结算。也可以按照管理数据的代表信息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很大的便利。

4项目管理数据库技术的主要功能

4.1信息导入与修改

通过对测绘工程的研究发现,其涉及到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真正实现高水平的信息管理工作量大。在信息导入数据库当中时,都需要经过数据库友好界面,在实际的导入过程中,应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数据修改。对于测绘工程而言,信息输入还涉及到多种输入方式和微机路径,而且在存在特殊要求情况下采取手动路径进行输入。如果实际情况中引入手动输入路径,则很难避免人为误差,一般而言,在对数据信息进行输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不能出现任意类型的误差和错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行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发现数据库存在异常,应根据异常的产生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选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取代,进而从根本上确保数据库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4.2信息查询

在项目管理的数据库技术中,将项目作为核心的信息查询被称为查询项目。查询的目的在于按照用户的需求,找出与条件相符合的项目,同时显示查询结果。项目信息自身可作为查询的常用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建筑等行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数据信息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在提高,增大了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难度。而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收获良好效益的同时,切实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4.3信息统计

通常情况下,信息统计指的是对项目所有信息进行整理与统计,所以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编号、种类、价值以及合同等。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日方面的信息。在统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用户操作界面,根据用户需求和指令,将结果以报告形式对用户展示,进而为用户执行管理权力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5结语

总而言之,测绘工程对应的项目管理属于一种兼有型控制,并关系到规划和决策的综合系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地理信息等数据库技术,可使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和自动,起到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的根本作用。如果可以将项目管理和财务、资料等方面的管理进行融合,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数据库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

作者:王俊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六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刘强,曾益山.数据库技术在测绘工程项目数据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4):248+250.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电力电缆;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Abstract:Aiming at liuzhou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PSB GIS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us and cabl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omestic advanced by reference data management GIS PSB, proposes to gradually perfect network GIS system of underground cable based data for the necessity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olutions and establishing integrated high-voltage cables and accessories ope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finally realizes the power supply departments of informatization of underground cable, 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management. Hope for the future of the cabl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work has certain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electric cabl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随着柳州经济和电网的发展,电缆的长度还会不断增加。柳州市区地下电缆由于生产、运营、维护的需要,曾经发生过很多异动,导致线路地下电缆走向错综复杂,又因为人员变动或其它原因,导致相应资料缺失,给线路运行和维护带来极大不便,可能由此引发电力事故,例如其它城市在道路施工和建筑施工中,对地面进行开挖是经常的事情。但施工方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开挖区域地下管线及电力电缆的位置和深度等相关资料。目前,由于其它地区因盲目开挖而导致的各种事故已屡见不鲜,特别是电力电缆被挖断,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等等,不但给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一、配电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配电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简称配电GIS)实现对变电站10kV出线线路及线路上的设备进行管理,为供电企业提供全面的现代化管理和辅助决策手段,使配电网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系统除了能够表达地理图上的设备连接状态,还提供了设备的内部接线图,如,变电站、开闭所的内部接线图,电缆井井内图。而且,也可以把设备内部图直接显示在地理图上。配电GIS所有数据是根据现场普查情况核实正确之后录入的,线路的每一基杆塔,电缆走向,每一台变压器都正确采集它的实际坐标方位,尤其是电缆走向通过走向探测等手段确保电缆实际坐标的正确性,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系统内的属性资料与营销MIS的数据资料完全一致,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二、普通数据库系统资料存在问题具体体现为如下几点

1、无法开展正常的巡视运行工作。由于无科学化的管理手段,造成电缆资料管理混乱,以至于不能正确掌握电缆的技术及运行情况,如电缆的正确走向、电缆附近的道路及建筑施工情况等,因此无法开展正常及重点的运行巡视工作,这是造成电缆沟道、排管及电缆井等损坏、电缆故障频发的重要原因。

2、电缆敷设资料得不到合理利用。由于资料管理不善,时间长了,某个电缆沟、排管孔中有无电缆或存在什么电缆无法知道,甚至不知道某段路径的电缆根数,某段道路下是否存在电缆等,给电缆敷设的合理规划、电缆施工方案的确定带来了极大不便。

3、电缆故障定位困难。由于资料不全,一旦电缆发生事故,不能及时确定位置,给故障修复带来了极大困难,此种现象柳州局已发生过多次。

4、容易受外力破坏。如果能向规划局提供电缆管线的资料(包括电缆走向、坐标等),规划局可在其图纸上进行标注,从而能够在规划时对电缆管线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出现道路建设或房屋开发时损伤电缆的事故。

由此得知,目前柳州供电局配网GIS系统还需要补充完善地下电缆相关信息,才能使系统有效的为线路运行、维护提供服务。

三、完善配网GIS系统的必要性

完整的配网GIS系统是以GIS地理地图为背景,实现配网电缆运行的可视化管理;将电力设备资源、地下电缆资源、电缆井资源、电缆管沟资源、电缆拐进拐出点等。结合各种资源以图形、现场照片和属性表格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为运行检修管理提供强大有效的工具,实现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地下电缆核查项目补充采集了地下电缆、电缆井、电缆管沟等相关数据具有非常必要的迫切性:

1、地下电缆作为电网资产的一部分,南方电网有要求基础台帐与实际相符。

2、地下电缆基础数据不全,会导致的停错电、送错电及抢修事故多发,检修、抢修困难程度急剧增大。

3、地下电缆基础数据不全,会导致的外单位建筑施工开挖困难,并有人生安全事故发生。

4、地下电缆中间接头老化,电缆护层磨损信息不及时掌握,存在重特大安全隐患。

5、地下电缆盘余量、废弃;地下管沟资源等工况的掌握可以给新项目实施提供最科学、最合理的依据。

6、地下电缆基础数据不全,会导致在GIS管理系统中没有完整的数据来支撑,从而使电缆运行、维护、抢修工作非常困难,GIS管理系统在管理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配网GIS系统完善方案

现场对辖区电缆进行轨迹核查、GPS精确定位坐标采集,对线路数据进行逐根测量、核对,分别对电缆管沟、沟道电缆、直埋电缆、电缆接头位置等进行实际现场校核,测绘管沟相关数据。

1、电缆井数据核查

为了以后对电缆井查找方便,避免遗漏,将对所有电缆井进行统一编号。测绘电缆井位置信息,明确标识电缆井物理材质,在拐点处的标志牌标注路径走向,提供现场照片查看井内空间信息,提高运行维护人员工作效率。

2、电缆沟道内电缆唯一性识别、剖面图绘制

从变电站出线间隔开始,对于在电缆沟道内的每一条电缆进行唯一性识别,并对识别的电缆进行标注挂牌。对于电缆井内的电缆,绘制电缆及电缆井剖面图,同时拍摄电缆井内的实际照片,以备检修、抢修参考。

3、电缆接头定位

针对电缆的关键部位—电缆接头,将在电缆接头位置挂牌标识,并将接头的位置在地图上面精确定位,同时增加电缆盘余量的核查,并对盘余电缆的现状加以标注。并对电缆接头的型号、制作人员、投运日期等资料详细记录。

4、电缆沟道、电缆井测绘

电缆沟道是电缆运行管理部门非常重要的资源,对沟道资源的清晰掌握,直接关系到电缆检修、电缆抢修指令的准确,新增电缆的设计敷设等,因此,在电缆数据的采集过程中,我们对管沟资源进行的精确测绘。

5、电缆轨迹地面标识

对于有电缆经过的地面,在地面上敷设警示标志牌,以防外来单位野蛮施工给电缆造成破坏。

6、故障与检修管理:能利用GIS电缆网络图实现电缆缺陷标注工作,并采用自动生成制定检修计划、试验计划、消缺工作安排等。对电缆的事故、检修、缺陷、试验等进行综台管理。

五、预期目标和成果形式

完成对配网GIS系统的完善工作以后,可以提高柳州供电局配网管理水平和节省费用,特别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基础数据丢失问题,为通过对数据核查,异动数据的维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地下电缆数据维护的管理办法,形成一套从设计、招标、建设、监理、验收、后期维护等,涉及各个环节的正确高效的管理制度,彻底解决柳州局地下电缆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

1、对电缆中间接头进行定位以后,为以后电缆的检修提供最为快捷、直接的依据。

2、对电缆盘余量进行标识以后,为以后电缆分接需要切断的位置和查找故障提供参考。

3、对每根电缆现场标识后,为开盖检修工作提供一目了然的现场实际工况。

4、对电缆井、电缆沟道盖板进行统一编号,为维护管理提供直观依据,避免遗漏。

5、对电缆沟道盖板尺寸标注,为更换争取最快时间。

6、对直埋电缆关键位置进行地面标识,给外单位施工提供直接依据,避免挖断、损坏等损失。为自己检修提供方便。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测绘;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测绘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以实现项目目标全过程管理的总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

一、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1、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3、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3.1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3.2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3.3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3.4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二、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2、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4、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5、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结束语

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单位工作的一条主线,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是测绘产品合格的保障工程。它需要有思想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以及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支撑。要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建立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规范作业程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测绘项目管理更好地为测绘单位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 地图制图 地理信息 空间数据库 可视化 数据挖掘 网格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利用图形科学、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各种要素和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空间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对空间地理环境信息进行获取、智能抽象、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建立相应的空间信息系统,以图形和影像方式传输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科学。

随着计算机、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理论的相互渗透,以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数字化地图制图,已经取代了传统手工地图制图,并正向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转变,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天、空、地一体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正在成为信息时代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新特征。当前,我省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技术与应用发展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进一步总结我省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状况,分析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1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取得的进展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有其特殊的社会任务和科学任务。它的社会任务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和制作不同种类的地图,建立各类空间数据库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为资源调查与开发、工程建设与规划、环境监测与灾害治理、宏观管理与社会应用等服务。它的科学任务是:为完成其它任务提供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如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地图自动综合理论和方法、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理论和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空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方法、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基于网格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技术等。近年来,我省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1 地图制图生产进一步实现了由手工模拟地图制图向现代计算机数字制图的转变

“十五”期间,我省地图制图生产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地图制图技术向现代计算机数字制图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地图制图与出版的数字化与一体化已成为我省地图制图生产的基本技术手段,基本改变了地图制图技术的落后状况,提高了成图速度,缩短了成图周期,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常见的地图制图数据模型有两种:面向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数据模型和面向GIS的建库数据模型。前者以满足地图制图规范与图式要求为核心,强调要素的符号化,以制图效率与质量作为评价标准,适合于地图制图;后者以地理空间对象(包含图形信息、高程信息和空间关系信息)的表达为核心,不强调物理特征的符号化表达,以检索查询和空间分析效率作为评价标准,适合于计算机识别、空间分析和计算(简灿良,2008)。有的专家提出一种同时面向地图制图和GIS的数据模型,将矢量地理信息与符号化地图图形数据进行有机融合,在统一平台上一次性地完成地理信息的生产和更新、地图制作及图形信息再现。

1.2 初步构建了我省基础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索引技术研究进一步深入

继建立我省l:25万、1:5万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等之后,又建成了我省1:1万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 叶荣青,2007 )。各设区市l:2000、1:1000、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也在建设之中,基本建立了福建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为我省区域经济规划、防灾减灾、科学管理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保障。但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快速检索仍是空间数据库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种大数据量森林场景组织及其实时绘制方法(李建微、陈崇成等,2007),针对森林场景建模的复杂性和大数据量等特点,并在对比分析各种场景组织算法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八叉数结构(Octree)来组织森林场景的流程,提出了层次包围盒+线性边缘检测的预裁剪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大数据量森林场景的实时绘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八叉树结构对场景不同划分深度对绘制效率影响的规律,对大数据量的组织管理,进行有益探索。

1.3 省、市地图集的编纂出版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受制图技术手段、印刷工艺的制约,地图产品多数为手工绘制或单色机器印刷的单张图,地图表现形式单调,内容简单。地图集(册)的编制出版工作也受技术制约,发展缓慢。1962年,我省编制出版了第一本《福建省地图集》,直到1989年才编制出版第二本《福建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地图集》。1995年之前,编制出版全国范围的地图册一本,全省范围的地图册两本。上述图集(册)均为手工绘制,地图符号、线划较为粗糙,色彩表现力不强,内容详尽程度也受到一定影响。9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四色印刷技术的应用,地图集(册)的编制和出版也有了新的提高。相继编制出版了《福建省农业地图集》(1995)、《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地图集》(1997)、《福建省自然地图集》(1998)、《福建省普通地图集》(1999)、《福建省历史地图集》(2004)、《福建省文物地图集》(2007)、《福建省行政区划地图集》(2007)、《中国精品地图册》(2007)、《中国高速公路营运里程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2007)、《中国城市间快速行车指南地图集》(2007)、《福建省情地图集》(2008),编制出版了全国性、区域性和省(市、县)地图册几十种。此外,还与台湾大舆出版社联合编制出版了《台湾省地图册》。同时,还编制出版了福州、厦门、泉州市多媒体电子地图。地图集(册)的编制呈现多方位、多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发展态势,其应用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府辅助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电子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紧跟国内先进水平,地理信息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各种专业应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多媒体电子地图(地图集)、网络电子地图、导航电子地图等多种地图可视化系统应运而生。例如,福建省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福州市电子地图》(2001)、《泉州市多媒体电子地图》(2003)、《福建省城市三维电子地图》(2007);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研制的《福建省三维电子地图》(2007);福州市勘测院编制《福州之窗电子地图》(2004)等。与此同时,用户范围也更加大众化。

近年来,我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快速发展,紧跟国内先进水平。福州大学参与研究的国家863 计划“面向网络海量空间数据处理的大型GIS 开发”项目立足技术创新,在解决面向空间实体及其关系的数据组织、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分布式计算等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支持国家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平台。空间数据库服务器和空间应用服务器可以在Unix/Linux 大型服务器上运行,具有TB 级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安全级别达到B2 级,可以支持局域、广域网络环境下空间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可供国家级空间数据处理与交换中心以及大型GIS 应用工程使用。此外,福州大学还在国内率先成功研究开发了基于XML Web Services技术、SOA体系架构和SaaS运行模式的城市空间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对地理信息内容和GIS 功能的集中管理,并为应用开发人员提供基于Web Services 的二次开发接口,实现与各种Web 应用的快速集成,从而为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提供了基于GIS信息与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我国“数字城市”、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经济适用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解决方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结合福建省情,立足解决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3S 综合应用与服务体系。福州大学通过开展二期国家863课题研究,以多时相、多类型的卫星遥感数据(包括微波雷达遥感数据和光学遥感数据)为信息源,以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分析和管理工具,以全球定位系统为空间定位手段,以宽带网络技术为信息传输,开展面向福建省国土资源、农业、海洋环境和林业动态监测、数据更新、信息管理和共享服务应用示范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开发了省级、行业级和县市级等不同空间尺度和主题层次的业务运行示范系统,实现业务运行的面向用户的数据交换、互操作和应用服务。建立了“省―地(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环境和林业专题应用示范系统;开发区域海洋区划和省级海洋监测集成与服务系统;开展网络和通信技术在“3S”应用系统中的集成,面向林业监测应用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算法、面向林业或海洋应用的数据挖掘、空间信息的表达、网络共享与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如福建省林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的信息共享方案设计(梁娟珠、涂平,2006),以“数字林业”建设为背景,针对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信息共享体系结构、数据库共享方案、数据交换体系三个主要方面提出福建省林业信息共享方案,并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省-地市-县信息共享平台的大型3S 综合应用与服务体系,其成果先后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福州大学通过国家863课题开展省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建立 “省-地(市)-县”政务信息宽带网络之上的信息共享服务枢纽。实现了分布式政务信息的访问、查询、转换、下载、交换和集成,并提供用户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目录管理、异构数据共享和交换、协同办公服务、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集成与应用等综合服务功能。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根据电子政务建设对地理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和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体、层、条、块”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分类方法,并用“塔、层、面、块”的塔型结构予以表达。探索和基本解决了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理信息交互式可视化表达等五项关键技术。如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研究(吴升、王钦敏等,2006),针对当前数字区域工程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的概念,对其研究背景、参考模型和面向信息共享的公共应用服务平台进行了论述。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是在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上层的基础设施,它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各种数字区域信息化应用工程提供基础性的应用服务支撑。由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服务平台构成。信息服务机构是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的主体,是有效联系信息需求方和信息拥有方的桥梁;公共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的核心,为区域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了统一的构架和解决方案。其中,元数据管理和目录服务平台为信息的和查询提供了“一站式”入口;信息共享与协作服务平台实现分布式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地理空间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集中式共享。最后,总结了“数字福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对“十一五”“数字福建”工程的需求和发展作了展望。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卢毅敏、汪小钦等,2006),主要针对电子政务GIS中基于Web的地图技术、空间元数据技术、空间信息协同组织技术、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技术、地理编码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与应用。

1.5 地图自动制图综合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人在制图综合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视觉思维。计算机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拟人在制图综合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认知科学采用功能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脑思维规律,通过计算机按照模拟模型来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其模拟结果的正确程度完全取决于模拟模型和输入数据是否客观、正确反映了人脑思维系统。当前计算机模拟包括制图综合过程中基于联系的归纳推理、基于过程的形式推理和基于规则的演绎推理;而对于制图综合过程中的视觉思维,计算机模拟起来就困难了。同时,用计算机模拟制图综合过程中人脑的思维方式,求解制图综合的问题,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知识处理,都必须具备问题形式化、可计算性、合理的复杂度等三个前提条件,这都是难度很大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在解决自动综合的许多难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基于知识的自动综合处理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综合处理模型、基于ABTM的自动综合处理模型、基于弹性力学原理的自动综合关系处理模型、基于数学形态学和神经网络的自动综合处理模型等等。特别是提出了自动综合链及其自动生成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据此建立的自动综合过程控制模型,为电子计算机按照模拟模型来模拟人在制图综合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福州市勘测院研制1:500到1:2000城市大比例尺地图缩编系统,系统基于Visual Studio .Net开发平台、FME2004数据转换平台,综合应用C#、、FMEObjects、MDL、数据库、XML等计算机技术,采用MVC设计模式设计的、面向对象的组件式技术进行开发。实现要素合并、要素化简、要素抽稀、要素移位以及缩编知识库维护等。

1.6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进一步深化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主要探讨和研究空间数据误差和不确定性,及其误差传播和控制的方法。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坡度不确定性研究(陈楠、汤国安等,2006)运用信息论与统计学一些指标及比较分析的方法,以1:1万DEM为研究对象。定性地分析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DEM空间分辨率对所提取的坡度信息的不确定性影响,并建立了定量的计算公式。黄土高原丘坡信息DEM提取算法的应用(陈楠、王钦敏等,2006),选择代表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丘陵沟壑区、梁峁区、高原丘陵过渡区)的75个样区(每个样区约4 km2),以1:1万水平分辨率为5m的DEM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算法对提取地面坡度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对坡度和坡向精度进行评价的指标,并获得了以上指标与分辨率的函数关系,所得函数关系可为实际工作部门选取适宜的DEM分辨率提供依据。

1.7 虚拟现实技术向通用化和实用化发展

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过去主要集中在虚拟地理环境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应用技术的引进和研究。福州大学2002年以来选择大场景、高复杂度、强交互的虚拟森林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空间信息技术、图形学等原理的分布式虚拟森林景观的构建原理,并在国际上首次按单树建模―林分场景―森林景观等三级尺度实现的技术体系。该研究小组已成为国内进行系统地、持续开展虚拟森林环境的3个研究小组之一。主要完成的成果包括:(1)基于OpenGL开发了一个参数化单树建模工具,并在其它应用项目得到推广应用;(2)开发成功面向森林经营管理需要的虚拟森林环境。该平台实现2维GIS与3维仿真功能的紧密结合;(3)基于HLA的开发分布式协同森林灭火仿真原型系统。(4)基于本体技术开展了面向灭火决策的领域本体知识库系统的研究与原型系统开发;(5)开展了基于L-system的南方果树-芒果、龙眼的建模,实现了果树在年周期和生命周期内的生理生态生长发育过程3D表达;(6)初步探索了顾及光合作用的果树生长的数学建模、三维建模,展示了在不同环境因子和经营参数控制下龙眼的生长变化过程。林开辉,陈崇成等(2006)针对虚拟森林灭火仿真需要多种不同要素同时参与灭火仿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HLA 的可扩展的分布式森林灭火仿真体系结构。可用于地理多维信息的综合管理、协同规划、设计与决策等,可为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行业建设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虚拟现实技术中场景的建模和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江辉仙、林广发等(2006)应用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GIS)技术建立库区三维仿真系统,结合影响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利用GIS对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特殊功能,实现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系统数据与图形的有机结合,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系统具有三维性、交互性、多媒体集成性和境界逼真性。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福建省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政务网),实现三维地理信息的查询、浏览,政务信息的查询、浏览,专题地理信息的加载及地名地址信息的上传、标注等功能;开发了基于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的地震救灾、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核电规划、交通规划、城市三维、旅游三维、治安管理等专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1.8 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面向地学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应用的空间数据挖掘,除了能提取地理实体几何特征知识外,还能发现空间分布、空间关联、空间层次、空间演变等知识。福州大学面向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多源、异构的海洋、林业、国土等行业环境监测数据(如各类监测台站、卫星遥感等平台的监测数据)为对象,开展多尺度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挖掘提供理论框架、技术方法和原型系统研究,在空间离群点的识别与分析、空间关联规则提取、高维空间数据聚类、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聚类等空间数据挖掘算法以及在空间数据挖掘的原始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表达以及挖掘过程的可视化交互探索方法等方向取得进展,推动了地区空间数据深度挖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取得了显著进展。(1)基于时空统计的方法,如钟春棋、曾从盛(2007),基于RS与GIS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研究,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6年、1993年和2000年3期TM遥感影像,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分析了福州市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2)基于空间关联规则的方法,主要指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和非空间关系,如厦门市湿地时空演化的遥感动态分析(李春华、沙晋明,2007):以厦门市近20年来多时相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RS和GIS技术提取湿地动态变化信息;综合运用多项式回归、马尔可夫模型、虚拟地理环境技术对厦门市湿地时空演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和定量预测研究,建立厦门市湿地动态变化系列图谱。邱炳文, 王钦敏等(2007)采用Moran's I系数的自相关图来表示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影响因子的空间自回归方程。(3)基于求解问题不确定性的方法,包括粗集理论(Rough Set Theory)和云理论(Cloudy Theory);(4)基于可视化的方法,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图谱研究(余明、李慧珍,2007),应用RS和GIS复合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从现状结构、发展变化(净变化与相互转化)等方面进行土地利用信息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建立了实验区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空间扩展图谱,其研究和建立的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扩展图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形-数-理结合”和“系列化”、“谱系化”、“模型数值化”的特征。(5)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如陈楠、王钦敏等(2006)基于BP神经网络自动提取沟谷研究,提出了将提取沟谷的过程转化为根据地形因子综合判定地貌类型的过程的思想。应用BP神经网络分析了6种地形因子与沟谷地形的相互关联关系。

1.9 地理信息网格与知识网格创新研究出现良好开端

知识网格是网格发展最新阶段或表现形式,它是在人工智能和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网格,是集计算网格和信息(数据)网格、知识发现平台、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的智能网格。福州大学将时空数据挖掘、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等技术引入网格计算环境,基于主流网格中间件Globus成功开发地理知识网格平台(GeoKS-Grid),形成数据资源管理中心、资源监控中心、任务管理中心、数据挖掘与决策服务中心、网格平台管理中心等主要模块,并在系统上部署了一系列网格服务,如基于MST的空间离群挖掘服务(以福建沿海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为例)、基于本体知识推理的土壤适宜性评价服务(以福建沿海地区热带水果种植应用为例)、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服务(以漳浦县林种与影响因子关联分析为例)、城市空气高架点源污染模拟服务(以厦门市SO2为例)、城市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服务(以厦门市为例)、海上化学品泄露污染扩散模拟服务(以福建湄洲湾易溶液化品为例)。该平台拥有地理知识发现和辅助时空决策分析的功能,促进网络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从单纯的信息交换和互操作、集成处理上升到时空数据挖掘服务、决策服务的深层次转变,为地理知识服务网格平台成为一个可视化、交互式、智能型的地学问题协同式求解环境奠定基础。

1.10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理论研究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中除了地图投影、地图综合和地图符号等传统理论外,又增加了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地理信息传输理论、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地图模型理论、地理空间信息语言学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理论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科学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许多现代数学方法都在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科学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特别是现代数学方法在地图自动综合和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研究中的应用。我省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

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和福州大学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师大地理科学院作为主要成员参编的《地图学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全国高校选作教材,并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地图学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地图学》课程被评为福建省优秀课程;《地图学的改革与建设》经国内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获福建师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球信息科学导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作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教材。福大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近几年从事数字区域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的建模理论与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技术等应用研究。《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王钦敏等)运用GIS 理论、方法分析人口空间分布与相关自然和经济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组模型,运用稳定性理论揭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对人口空间迁移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为人口空间迁移预测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以上所述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取得的进展基本反映了近年来本学科发展的面貌。

2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任务

通过总结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技术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分析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以空间认知为核心的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将进一步深化

空间认知理论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空间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地图投影、制图综合、地图符号等传统地图制图学的基本理论将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地理信息传输、地图视觉感受、地图模型、地理空间信息语言、地学信息图谱、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新理论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互联系、内容的深层次研究将取得进展。目前,在地图空间认知研究方面,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空间认知过程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的GIS 数据模型缺乏跟踪现实世界实体变化的能力,因为它只保存实体的现势数据,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行业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时空变化的能力,既可以分析其过去,又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这种想法导致了时空地理信息系统和时空数据模型概念的提出。今后要重点研究:(1)空间认知理论体系框架;(2)空间认知过程、实验方法与技术;(3)地图可视化系统中的“人―地图”关系及表示方法。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不仅局限于表现,更是一种分析方法。地学信息图谱是图形、方法和认知三者的综合与统一。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起步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区域地理单元及其等级体系;地理单元的遥感影像特征分析;地学信息的表达方法。

2.2 地图自动制图综合及其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将取得进展并得到应用

在基于大比例尺地图数据库生产小比例尺地图、多比例尺地图数据库的自动派生及一体化更新和 GIS中多尺度空间数据显示等环境下,基于保质设计的空间数据的自动综合及其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研究都是必要的。目前的研究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自动综合模型、算法还不具普适性;二是自动综合结果还有不尽人意。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1)几何信息的尺度依赖与空间认知理论的联系;(2)多尺度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3)网络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在线式自动综合理论与方法;(4)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地图自动综合决策分析与自适应操作;(5)自动综合的智能化、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6)三维城市模型的自动综合;(7)地图自动综合的人机协同机制。

2.3 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多源、多尺度数据一体化及面向对象发展

我省基本实现多源、多尺度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和高程模型数据一体化管理。需进一步研究:(1)矢量数据、影像数据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融合的理论和方法;(2)海量数据高效快速索引技术;(3)基于图形、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一体化的完全面向对象的方法;(4)基于矢量、影像与高程模型数据融合的地学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5)基于矢量、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融合的三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

2.4 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向与GlS集成的一体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

空间信息可视化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形仿真和地理环境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类的地理环境感知提供一种新的、更强大的工具。近些年来,出现不少利用现有的图形图像软件与动画软件制作的地学信息可视化产品,如应用3DS制作动画,完成预定路线的地景观察;运用OpenGL在微机或工作站上实现实时交互的、可立体观察的虚拟地形仿真;运用Performer及MultiGen(三维建模软件)在SGI工作站上完成地景建模与实时显示;运用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在网络上传播虚拟地景信息等。空间信息可视化与地理环境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地图学新的生长点,对于拓宽地图学的研究领域和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将产生重要作用。但是,从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的关系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功能,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具有多维动态可视化和实时交互式操作的效果,两者优势互补,集成与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需重点研究:(1)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虚拟现实(VR)集成;(2)空间数据多尺度可视化表达的自适应地图符号系统;(3)面向时空模拟与仿真的演化模型;(4)空间信息可视化人机自适应界面;(5)多维动态空间数据模型及其表达体系;(6)基于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协同工作与决策支持。

2.5 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研究正在兴起,并向智能化发展

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是空间分析的拓展、延伸和深化,需重点研究:(1)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理论体系;(2)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方法(基于时空间统计分析、基于空间关联规则、基于求解问题不确定性、基于可视化、基于人工智能等);(3)面向决策支持主题的分布式空间数据提取、预处理、变换、挖掘、模式解释/知识评估;(4)数据挖掘数据、算法、可视化的有机结合(形、数、理的统一)。

2.6 GIS运行实现跨平台、互操作、资源共享和协同

地理信息系统(GIS)就其运行方式而言,经历了由单机向网络发展的过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正逐步成为主流产品。目前的Web GIS还存在着数据和功能相对绑定、处理功能相对简单、系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操作性等许多问题,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互操作、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重点研究:(1)基于信息网格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即网格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总体方案;(2)基于信息网格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标准和规范;(3)Grid与Agent集成模型;(4)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Grid集成模型;(5)基于网格的空间数据访问与集成。

基于网络服务的GIS 应用软件平台研究与开发是要研究、开发基于网络服务的GIS 应用软件平台,实现分布式多源异构地理信息的互操作和综合利用。通过对地理信息内容和GIS 功能的集中管理,并为应用开发人员提供基于Web Services 的二次开发接口,实现与各种Web 应用的快速集成。主要技术特点表现在:为用户寻找地理信息服务提供统一的入口和中介;提供基于GML 和Web Services 的地理内容和功能服务;自主开发、开放、跨平台、可扩展。

基于GML 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基于GML 的网络GIS,是指GIS 中的所有数据都是表现为GML 文档,这与传统的GIS 不同。由于管理的数据对象发生了变化,传统的GIS 技术不能直接用于GML 数据的管理,因此必须研究基于GML 数据的管理技术,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网络GIS,地图信息可视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对基于GML的空间数据可视化进行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基于GML 的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基于GML 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和转换;GML 数据的Web 可视化研究;基于GML 的网络GIS 原型系统。

2.7 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由理论研究向空间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实用化发展

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以及人类表达能力的局限性,空间数据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研究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理论,直接关系到空间数据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GIS空间分析的可靠性和数字地图产品应用的可靠性。其重点研究:(1)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数据质量的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2)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可视化方法;(3)属性数据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4)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5)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关系模型和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6)多尺度空间数据融合的不确定性;(7)空间数据基于不确定性的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模型。

2.8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将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渗透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开发的GIS是基于工作站和桌面PC机的,这类计算机计算能力强、存储容量大,能满足GIS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随着嵌入式硬件技术(如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和软件技术(如编译器、图像压缩算法、集成开发环境)的快速发展,GIS技术逐渐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构成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嵌入GIS由于其具有功耗低、资源消耗少、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车载导航仪、移动信息终端等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地图浏览、地图缩放、路线分析、数据检索及地形分析等基本功能。重点研究:(1)嵌入式GIS通用硬件平台;(2)嵌入式GIS中间件技术;(3)强实时响应关键算法;(4)多种数据融合和高效空间数据压缩算法;(5)支持二次开发的EGISM应用软件开发包。

未来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理论和技术:

第一,空间认知理论将促进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进一步理论化和科学化;

第二,基于保质设计的空间数据自动综合与细节分层(LOD)技术将促进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多分辨化;

第三,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将促进地理环境的沉浸化;

第四,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将促进由源于符号获取信息到源于信息获取知识,实现知识获取的自动化;

第五,网格(Grid)技术推动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将促进资源共享与解决问题协同化;

第六,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发展面向Agent技术将促进智能化;

第七,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的一体化技术将促进GIS真正意义上的时态化;

第八,空间信息技术的全面嵌入和广泛应用将促进普适化。

参考文献:

[1] 王家耀. 2006年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 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6.

[2] 王家耀. 2007年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创新方向研究[M]. 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7.

[3]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2004、2005―2007年年报.

[4] 简灿良, 卢锦玲. 1:10000比例尺建库数据符号化研究[J]. 测绘科学. 2008, (33).

[5] 叶荣青. 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J]. 江西测绘, 2007, (S1).

[6] 梁娟珠, 涂平. 福建省林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的信息共享方案设计[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5).

[7] 吴升, 王钦敏, 涂平, 励惠国. 数字区域应用基础设施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 (4).

[8] 卢毅敏, 汪小钦, 肖桂荣.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 中国地理信息世界, 2006, (10).

[9] 樊明辉, 陈崇成, 池天河. 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2007, 9(28).

[10] 李建微, 陈崇成, 余轮, 李晓雯. 一种大数据量森林场景组织及其实时绘制方法[J]. 系统仿真学报, 2007, (24).

[11] 陈楠. 汤国安. 朱红春. 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坡度不确定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5).

[12] 陈式座, 樊明辉, 关玉梅. Hyperbolic技术及其在海洋环境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5).

[13] 邬群勇, 王钦敏. 基于WMS的空间数据服务与集成平台[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5).

[14] 邬群勇, 王钦敏, 周成虎. GML&SVG的开放式WebGIS设计与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 2007, 9(4).

[15] 江辉仙, 张文开. 基于VRGIS技术的虚拟校园三维仿真技术应用[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2(2).

[16] 吕一峰, 晏路明. 校园三维景观建模及其飞行漫游的实现[J]. 测绘工程, 2007, 16(1).

[17] 钟春棋, 曾从盛. 基于RS与GIS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1(3).

[18] 余明, 李慧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图谱研究以大福州为例[J]. 遥感信息, 2007, (3).

[19] 李春华, 沙晋明. 厦门市湿地时空演化的遥感动态分析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1).

[20] 邱炳文, 王钦敏, 陈崇成, 池天河. 省土地利用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

[21] 廖克, 简灿良, 朱鹤健等. 地球球信息科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2] 陈楠, 王钦敏, 林宗坚. 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课题组成员:

1.简灿良,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高工。

2.吴 升,福州大学,教授。

3.陈崇成,福州大学,教授。

4.戴文远,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6

Abstract: The work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s a complex and large workload proje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3S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pressur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we must constantly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ing measures.

Key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P25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

1 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2.3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2.3.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2.3.2 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2.3.3 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2.3.4 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3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的论述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3.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3.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5 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制。 3.6 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