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1

关键词:精讲多练 问答教学 实际操作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48-01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其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可见,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相当重要。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必修课程。开设此门课程,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学校素养,为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任务

(1)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弱。现在的中职生都取消入学考试,降低了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对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掌握。(2)多数学生此前并不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他们仅仅只是把计算机看做是网络游戏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3)由于成本限制,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旦进入工作中,便束手无策。

由于此严峻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教学,使中职学生达到应有的人才规格、要求,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开放思维,寻求更好、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使学生了解及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突破,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全面、系统的接受所学知识,以便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能更好利用计算机。

3 巧妙设计教学,正确引导学生

(1)仔细钻研教材,因材施教:根据教材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1]遵循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实例,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逐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仔细研究学生,根据其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家里有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相关基础知识。而有的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仅限于网络游戏和聊天。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和基本构成一无所知。前者加以适当的引导,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后者则需从零开始,由浅入深。

4 从教学策略方面着手

计算机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2]因而不仅在备课设计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教学策略上也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应注重:

(1)“精讲多练”法。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强调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协调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把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要点告知学生,培养学生多动手、动眼的能力为重。

(2)“问答式”教学。有的学生平时不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连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时间地点都不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些常规的基础知识整理成复习题的形势,每次课以提问-回答-解释-计分的方式学习,学生既积累了基础知识,又增加了平时成绩分数的积累。

(3)“启发”式教学。在Word学习中针对某一个环节,先告知学生,我要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应该怎么办:先利用系统提供的表格制作功能,制作一份规范的表格;要想与众不同呢,就要作一些修改,这时,则利用手动制表功能加以修改……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动手制作出不同风格的表格。

(4)“设计错误”教学法。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错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指出错误,改正错误。比如,很多学生在Excel学习中,对计算公式的绝对地址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工资表,对某固定项目采用相对地址,要求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改正。

(5)“比喻法”。在Windows的学习中,可以将文件与文件夹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树干和枝桠的关系,由外而内,层层递进,

(6)“利用学生自主教学法”。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素材完成。然后,小组推举一个主讲人,通过教师机向全班演示,由其他小组来打分,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

5 注重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创造一些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带学生到一些工厂、广告公司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使之了解,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2)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可以尝试与一些广告公司合作,接一些平面设计,如名片、请柬等单子,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以此促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既锻炼了学习技能,又能有一定经济收益,一举两得。

(3)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有操作基础又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引导他们由“自主学习”向“共同学习”转化,要求他们帮助、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总而言之,如何在教学中有良好的教学构思、方法策略,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开拓创新,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中职教育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增.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2

一、教学内容要面向社会和应用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要面向基层,面向实际。因此中职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很宽的适应能力。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时少,风容多,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把握教学方向,抓住教学重点,强调实际操作与应用,下面就谈谈是如何安教学内容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应用七部分内容,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汉字输入法以知识型和技能型内容为主,剩余的五部分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型内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师讲解的重中之重。

在基础知识方面除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之外,教师应重点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进行讲述,讲述微机的配置使学生学习后初步了解一台计算机要注意哪些性能指标,注意哪些关键硬件设备,如何正确评价一台机器的好坏与价格,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机器。在OFFICE方面,要让学生在实际练中带着问题学,在操作中检验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在训练中从生疏到熟练,能解决实际问题;在EXCEL教学过程中,重点则放在报表数据处理上,学生通过学习就能轻而易举地对报表数据进行排序,汇总和各公式的计算分析、求总和、平均值、最大值等操作。

二、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及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对于职业学校的学,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所学知识茫然不知所措,上过一、两堂课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20-2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根据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熟练掌握。在讲授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操作型的内容,我采用的是边讲边练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操作练习,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做工具去探索面临的新问题,又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精讲多练

“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练习。例如,键盘指法及汉字输入等技能型的内容,教师只需指出指法练习的要点和编码的规则,余下的就是要学生多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分层次教学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农村学生多,甚至有些农村学生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的现象,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

三、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将来绝大部分不会从事计算机的科研与开发,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如学习PowerPoint2000应用知识时,教师先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能利用本章知识把个人的简历制成演示片,并要求对其中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任务完成了,他们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说由于应用的目的,学生会出于外在压力“要我学””,那么,由于兴趣的缘故,学生会出于内在动力变成“我要学”,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不但更主动,而且也更有效,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

2、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

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在空中造楼阁。我认为学习计算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知其然,在循序渐进中知其所以然。如有机会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是学习硬件基础知识的最好铺垫。学生对主板、CPU、内存、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显示卡、键盘等硬件就有感性认识。以这些感性认识为基础,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就不会过于抽象;学习WORD排版,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先让他们选出一张他们感兴趣的报纸,以这张报纸为参考,要求他们分别用WORD来重新排版(小组成员少用两人,多则五人),最后都打印出来,再一起讨论哪组的打印效果最好。通过输入、改错、插图、制表、排版、打印,学生会更清楚WORD功能,并且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功能。对于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技校学生来说,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很重要,但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只会组装电脑,却不懂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只会用现成的应用软件,却不懂软件的基本知识,若电脑出了一点问题,就慌了手脚,束手无策,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理论的学习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这种教学法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得最多的方法。例如在讲Word的不规则表格制作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用又漂亮的表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不规则表格的基本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制作其中的一张表格,让学生对制作不规则表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老师就可布置几张形式各异的不规则表格让学生上机练习并通过练习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达到既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又学会学习方法的目的。

4、循序渐进教学法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分散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知识点。循序渐进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题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Excel的IF函数时,为了分散难点,以“学生成绩等级”划分为例:先让学生掌握两个分支的情况,将成绩划分为“及格”和“不及格”;然后做三个分支的情况,将成绩划分为“优秀”、“及格”、“不及格”;再做多个分支的情况,将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情况;最后才是IF函数嵌套其它函数的情况。这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逐步完成操作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5、分组竞赛法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节课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为每小组打分,记入期末的总评成绩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这种方法对每节课都适用,与其它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在讲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由于有了前面word的知识基础,学生所需掌握的新知识点相对较少,所以学习的侧重点转移到了综合运用与设计能力上。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每个小组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提点与总结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使用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资料的收集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案例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相互交叉,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考核方式

考核的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和期末的综合考核两个方面,过程考核可包括分组赛、课堂提问、个人笔记、作业检查、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同时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适当加大过程考核的分数比例,使学生不要只重视最后的期末考核,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3

一、教学导入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导入阶段并不起眼,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开篇名义的地位,使其变得不可忽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就应该快速展现“亮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进行Excel常用函数教学的时候,笔者先与学生进行了“猜数游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谁最理智”的好奇心开始新课的学习。教师把学生在游戏中猜到的数字记录下来,便形成了工作表的原始数据,而游戏的要求——求出大家猜数的平均值,则被用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导入阶段,设置游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通过游戏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考虑到本阶段的作用和特点,在此设置的游戏要简单易操作,还要能紧扣教学内容或能直接启动项目。

二、教学实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教学实施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阶段是学生从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运用新知识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导入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较为漫长,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了该过程的重点。而现实情况是,因为课本内容都是按照项目教学法编写好的,并且寻找合适的游戏用于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这就导致一旦项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刚刚被激发的热情就会迅速减弱,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教学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撒手锏”。在本阶段实施游戏教学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游戏项目化和项目游戏化。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要考虑教学内容(知识点)和项目设置的实际情况。总的原则是:如果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或掌握;或者,如果项目设置较为简单或脱离学生实际,那么优先选择游戏项目化。前者是因为游戏项目化需要保持游戏进行的流畅度,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是制约流畅度最主要的因素;后者是因为项目不适合进行改编,即便是项目游戏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演示文稿中的背景和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点虽然不一定都掌握但也决不陌生,笔者用“我的心情谁知道”作为游戏训练的内容,并且稍作点题,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自由地选择背景和插入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状态,这样设计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例二,在学习演示文稿中的超级链接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仅做简单介绍,而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走迷宫”的游戏,并看看谁能设计成功,谁制作的最复杂。通过设计游戏,促使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知识用超级链接这一知识点综合运用起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笔者认为教学实施阶段是游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融合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游戏项目化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游戏内容和形式设置要合理,与知识点要尽可能做到无缝链接;二是游戏步骤或者难度要注意循序渐进。项目游戏化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良好的游戏体验是成功的关键,项目的改编要贴近学生实际;二是要重视项目实施的流畅度,教师的参与要尽可能少,时间尽可能短。

三、教学评价

在这一阶段教师会对项目进行集中点评,并为归纳总结埋下伏笔;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比较彼此完成项目的优劣,为提优补差打好基础。虽然没有刻意地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理念来进行设计,但由于此阶段固有的特点——竞争性,使教师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游戏教学法的运用。然而,这种不经意间的运用最多能保证本阶段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结合本阶段的特点,有目的地完善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例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笔者把游戏设为“我要上‘封面’”,即为自己制作一张个性十足的杂志封面,并在教学评价阶段评选出最佳封面。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实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品,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在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掌握知识。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学评价阶段的设计重点就在于凸显竞争性,要把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或者项目变成比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几乎所有的项目教学法都能通过此阶段的设计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但这种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因为教学评价阶段是前两个阶段教学设计的延续。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成功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

“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的教学要到归纳总结结束后才能下定论。由于归纳总结阶段的形式大多是教师讲解,或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形式的单一导致几乎所有的教学技巧在这一阶段都难以实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激情不再。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Excel中的数据筛选时,笔者用“猜猜我是谁”这一游戏导入新课,通过对游戏原理的分析来展开任务,而后用“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来巩固所学知识点。到了总结归纳阶段,通过把游戏过程中“猜不出物品”环节的情景进行再现,总结归纳出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步骤、注意点、适用场合;通过对学生完成游戏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分析上面的例子,笔者认为在归纳总结时要注意利用好之前设计的游戏的“剩余价值”,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设计时能有计划地为总结归纳阶段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要根据游戏进行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为总结归纳阶段留有丰富的素材。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简短的阶段,从教学过程来看,在进入这一阶段的时候,教学过程实际上已经结束了;从作用上看,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对知识点的掌握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由于这些原因,此阶段也就容易成为教师忽视的阶段。事实上,教师还忽视了布置作业的另外一个作用——预习知识点。例如,在学习Excel中的公式与图表之前,笔者布置的作业就是“创建一张表格——我的零花钱”,按学习、生活、娱乐等大类,记录自己一个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而后把表格发给其他同学,自己则接收其他同学发来的表格数据,最终形成全班同学一个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统计表。这一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准备了素材,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预习。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的同时要使用一点小“伎俩”。如果能通过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预习,那么将会使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4

[关键词] 教学改革;计算机;元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地位比较尴尬,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广大任课教师思考。下面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讨论。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难以把握

由于有条件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部分重叠,加上部分学生家中都有计算机,这一部分同学往往基础较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同学连一些基本的鼠标操作都没有掌握。对同一节课来说,基础好的觉得讲的太慢,往往没有兴趣,基础差的又觉得讲的太快消化不了。

2、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管什么专业都是材、统一大纲。而理工类、文史类、艺术体育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能力、兴趣都有差异,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侧重也有所不同。

3、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但目前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内容都不能根据计算机的发展及时调整。目前很多教材仍然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则以Office 2003为版本。而很多的公司企业操作系统已经采用windows 7,办公软件则已升级到office 2010。

4、教学模式与课程不适应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理论课一般在多媒体上课,采用PPT课件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教师往往赶着讲解内容,忽视了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只是被动听讲。基础好的同学觉得教师讲解的都懂了,不认真听讲;基础差的同学则觉得信息量太大,实践性强难以消化,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基础中等的同学也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不好。

5、上机环节效果差

基础差的同学在上机课时都在看实验课本中繁琐的操作步骤,觉得上机时间不够;基础稍好的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影响别的同学;在大班教学时,教师往往要在几个机房中来回指导,上机纪律不易控制而且指导效果很差。计算机上机房数量有限,机房几乎满负荷工作,故障率较高,也影响正常的上机。

6、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采用闭卷笔试的方法,由于条件限制不考察实践能力,这样的考察方式不能够全面的体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二、应对思路与方法

1、分组搭配教学

在第一次课程时,可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基础不同的同学进行搭配,基础好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同学。理论课对难点问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反馈给教师;上机课时,对于布置的上机任务,不会的同学可以先请教基础好的同学,最后才询问教师。这样能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及基础的同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某些软件时可以对基础不同的同学按照对软件的掌握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EXCEL软件用户的层次就可以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高级用户、专家级用户,由教师指出不同级别用户掌握软件的标准,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当前掌握的水平确定学习目标。

3、采用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专注于知识点的讲解,往往不能与实际结合,若不结合实例,详细的讲解菜单命令的操作步骤,学生不能参与其中,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教学一般由一个情景引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导,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该尽可能采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元知识”讲解

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很多的操作都是类似的,任课教师可以将这些类似的操作或知识进行总结以“元知识”的方式进行讲解,提示这些知识的通用性。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中,Word、Excel、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操作如,文件的新建、保存、打开,对象的插入等都是基本相同的,只需在其中一个软件学习即可。

另外,在计算机操作中有一些原则,如,右键相关原则,先选择再操作原则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学习起来就能够事半功倍,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5、利用新手段,加强师生交流

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手段加强师生交流,例如,利用QQ群和微信等交流工具。

6、完善评价体系

单一的笔试闭卷不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评价时,可以采用全国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考试成绩,按比例加平时成绩,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做法既能够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结束语

上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通过提出的方法能部分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科技信息,2010;33:194,178

[2]张庆元,黄铮.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63-26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意见和建议

随着社会注意建设的开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全面的发展教育,我国对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越发重视,近些年,我国更加注重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学生,不但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且,为了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从而,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1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高职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在高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化,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了解,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一定要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使得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成效还微乎其微,为了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高这一教学的效果,我国有必要对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来促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使得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可以有序进行,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果。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指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科学目标的导向,就容易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偏离方向,还会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果无法提高。第二,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老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来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要想提高老师教学开展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第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甚微。一、推进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树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1]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还可以更好的规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提供动力。第二,高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且还要积极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教师课堂的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老师自身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能力魅力。尤其是老师的能力魅力,具备更高教学技能的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运用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第三,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3]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合理的处理师生关系,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情感交流,老师要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开展。

3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高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提高我国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情况,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分级教学,教学内容上采取内容模块化,倡导开发新教材厦改革考试方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有一定启发和鉴借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与传统的必修课程相比,在教与学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其一,由于高校的生源情况复杂,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各地计算机硬件设备条件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深度及应用能力也有所不同。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已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求,也有一部分仍处于零起点,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做出调整。其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而高校由于配套使用教材、硬件环境等因素限制,使教学内容更新步伐迟缓,从而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差甚远,此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局限于WORD、EXCEL和WINDOWS,根本达不到就业单位的期望值,还有,学生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学以致用。类似问题在内地高校更为突出。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试行分级教学方案

从2005学年度上学期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方式如下。

1、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

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同学进行分级教学。如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2006级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和酒店管理系的23个行政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根据学生水平拆分成二个模块22个教学班,其中第一模块为经管酒店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第二个模块为经管艺术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经过分级后,任课教师则可根据不同级别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快班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已经过关则以加强、提高为主,目前我们采用机房上课形式,可采用每周以大班讲座一次,集中二次上机练习;中班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来上课;而慢班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则以加强基础操作为主,并且补加上机课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加强了基础的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也增强了。分级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连贯,使学生全面撑握知识的运用。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包括几个相关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教学,安排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 转贴于

目前顺德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了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的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 2000发展到Win 2003及更高级的Win XP。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作用。

3、开发新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高专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顺德学院自编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教程》作为教材。教材中既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配套的练习册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配套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巩固与提高指导》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废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它也体现了学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4、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