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服务的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致服务的理念

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1

摘要:当前,随着图书馆的数据化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理念正面临着泛在知识环境的转型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识发现服务、泛在社区服务和嵌入式学科服务三个方面。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型

2001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公布的《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随后的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数字图书馆的未来要构建“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体现了图书馆从实体向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也表明图书馆从信息空间到知识空间的转型。在这种转型升级的泛在知识环境中,图书馆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和信息传播等方向无疑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前,随着图书馆的数据化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图书馆受到了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移动互联网、数字出版、搜索引擎、SNS社会化媒体等的冲击,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理念正面临着泛在知识环境的转型和发展。

一、知识发现服务

图书馆的本质工作是将知识作为工作对象,是对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存储等。泛在知识环境对数字化的强化,进一步要求图书馆不应该成为一个静态的场所,其馆藏知识也不应该仅仅成为储藏式的知识,而应该具有开发性和生产性。因此,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应该转变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凸显图书馆的知识发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新知识组织方式、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创新知识价值链。

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著作者和研究者有了更多、交流其研究成果的渠道,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线性知识链转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结构的信息网络。 因此,泛在知识语境下的数字图书馆需要突破传统的知识组织资源,如分类法、主题词和元数据等,构造全新的概念检索、知识管理、自动应用的知识组织系统。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结构的多样化优势,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读者等进行整合和优化,把可能存在的知识孤岛链接起来,将分散的用户所存在的共性知识需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广泛、深入、动态的知识网络,实现用户资源的升级和共享,尤其应该进行隐性知识的知识发现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开放机制与检索、链接、合并工具等方式,为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高校图书馆还应该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知识模型和检索系统平台,调整和优化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取结构。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知识主体、知识对象、知识组织和知识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实现知识的关联、聚类,建立数字化知识库,让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相关的知识资源,拓展用户的知识应用空间。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用户使用信息的行为特征进行挖掘,建立相应的“用户知识模型”,根据用户行为模式和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及时地向用户主动推送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实现知识智能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还表现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创建。知识创新价值链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创新价值链,更强调价值链主体的知识创新行为,以及创新知识在价值链主体间传播而带来的增值过程。知识创新价值链上的创新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及创新服务机构构成。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文献数据库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资源都停留在图书馆的内部,缺乏知识生产的实践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功能。然而,许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有着强烈的知识需求,但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高校图书馆无疑应该与其他机构相互协调,建立创新型协同共享系统和平台,实现双赢。当下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创新协同分享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高校图书馆可以面向企事业单位、机构、研究者等用户主体开放设施和研究基地,共享馆藏数据和科技文献,提供专业科学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高效配置,实现图书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二、泛在社区服务

移动互联时代,读者将进一步走向分化,形成一个个小型的阅读和应用部落。这些阅读和应用部落是基于移动互联为基础形成的虚拟泛在社区。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是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讨论的网络版块,即论坛,功能比较单一。泛社区理论认为,社区可以根据功能和人们需求的不同,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小社区,它以人为核心,能够实现点对点、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特点是互动共享。在这些泛在社区里,读者以某种兴趣、专业、专题等形式,分享和共享某一知识。因此,考虑到读者的这种变化,我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国内学者初景利多次提到泛在图书馆的服务趋势,他认为“目前图书馆服务仍然是以图书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为中心,而不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泛在图书馆则需要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这便是研究界对泛在社区的读者服务模式的呼唤,我们可以称之为泛在社区服务。

泛在社区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其实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以知识的创造和交流为目标的新型学习形式。它既包括在传统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实验室等,也包括在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各种论坛、讨论室、博客、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社区的空间和形式不断扩展。毕竟,互联网已逐渐由传统的“内容平台”,发展到了“关系平台”和“组织平台”,传统的圈式封闭的社区结构,正被开放的关系链结构所取代。QQ空间、维基百科、百度贴吧、视频分享网站等其他自媒体形式中的自我组织现象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在诸如SNS、微博等自媒体所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网络,其内部存在着一种自动自发,自主自为的、理性的自我组织行为特征。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同时,它们整合了新闻、信息、论坛、问答、黄页、百科、地图、社交、微博、视频、手机等网络基本应用形式,实现信息共享。

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主要群体就是学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泛在社区的形成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不同形式的泛在社区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模式,为泛在社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知识共享机制,建立和维护泛在社区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开拓新的平台。目前,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RSS、Blog/Podcast、Wiki、Instant Message(IM)、SNS功能、Collective Intelligence、Tagging/Fol ksonomy等技术开发和设计适应用户需求的服务工具和软件,使用户能够在泛在社区实现知识共享和互动。作为泛在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方式,泛在社区服务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转移,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参与度。因此,泛在社区服务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融入泛在社区,主动发掘泛在社区的需求,主动信息或引导社区成员开展学术研究、满足信息获取需求。如在线交流工具、信息共享软件、多媒体资源、知识导航、在线培训课程、知识库等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泛在社区用户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资源准备。

三、嵌入式学科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对传统的被动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图书馆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协同多层次、多方位的人员和资源,设计和组织个性化的服务组织机制,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嵌入用户工作学习生活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提供开放式的、主动的交互式知识服务。 物理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是指融入到各个院系、科研机构,嵌入到教师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环境和科学研究环境三个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具体包括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沙龙、整合学科资源、参与课程建设、提供学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等。

由于当前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逐渐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进行转移,图书馆服务面临着新的发展转型。当前语境下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服务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和移动通讯空间的嵌入式服务。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泛在知识服务。其中比较普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工具条”软件。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图书馆工具条”软件。安装“图书馆工具条”后,此工具条即嵌入您的浏览器中。以后只要您打开浏览器,无须经由图书馆主页,通过点击工具条上的栏目,即可直接查询图书馆馆藏书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参考咨询服务等栏目。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都自主研发了这种工具软件。另一种是开展以RSSReader、FeedDemon、SharpReader等RSS阅读器的个性化推送服务方式。采用RSS阅读器可以实现学科相关信息的聚合,并按照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将学科动态、学科新书通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成果等信息推送到用户计算机桌面。

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2

精致化:优质教育的管理理念

精致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精致管理是指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以真善美为目标,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以求得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双重效应的管理理念和策略。

精致化,首先倡导一种精致文化的管理,即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长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中存在一种“钟摆现象”,人为地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对立起来,视为水火不相容的思想与模式。其实,科学管理在注重科学原则、科学方法,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人的因素的作用。“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说过,科学管理“不是一套效率机械”“也不是一套计件给酬的制度”“乃是工作于某一机构或某一产业的员工的一种‘完全心理革命’――是一种关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他认为,“任何制度都离不开人”“采用最好的制度之后,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能力、坚韧和权威”。可见,科学管理并没有否定人的因素及其作用。同样,作为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管理活动的人本管理,也不能仅仅认为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恰恰相反,人本管理十分重视组织结构的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变革,学习型组织就是人本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精致化管理正是融会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各自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其价值取向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

精致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至真、至善、至美的管理境界。精致管理从造就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培育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的教育目的出发,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不容有失的管理思维,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求真,以科学精神规范人;求善,以人文精神,以伦理道德充实人;求美,以审美情趣、高尚情操陶冶人。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以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来实现这一真善美的理想目标。正如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追求,更好是永恒的目标。精致化管理,就是追求学校持续不断、永不停息的发展,追求一个又一个更好的发展目标。

精致化,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要求做到周到、精致、精细入微、精雕细刻。没有精致化的管理,优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必然会流于形式,流于做表面文章。重视细节,既体现了一种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体现了高度重视人的人文关怀,这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也会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走向。“细节见证品质”,是否重视细节,在细小问题上处理是否得当,反映了学校领导者的人格素养。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得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好简单的、平凡的事,就表现了管理者不简单、不平凡的精神和品质,就体现了他们不同常人的气质与境界。香港科技大学把临海的风景优美的校区安排一年级学生入住,教师、校长则住在远离海滨的山地,他们认为,刚进大学的学生,如同家庭里最年幼的孩子,应该受到最好的照顾。澳大利亚的一些中小学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计划,还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些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活动都充分展现了精致化的理念,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精致化,还强调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学校投入与产出的均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了质量,就有了学校的生源,就有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才会得到家长与社区的认可与支持。学校管理不仅要提升质量,而且要放大优质教育的效益,即追求学校的绩效。学校绩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和谐发展;(2)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3)实现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目标,促进学校组织发展;(4)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投入与产出的均衡,也是精致管理的题中之意。学校办学、管学,既要注重投入,又要讲究产出,不能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也不能只讲产出,不重视投入。如今学校投入问题困扰着中小学校长。但是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学杂费现象普遍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均衡,对资金不精打细算,对资源不充分利用,就谈不上精致化管理。

精致化:规模办学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规模办学,即扩大办学规模,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高等教育“超常规的大发展”,合并学校、异地建校、扩张地盘的同时,中小学也出现规模办学的浪潮。班级规模超过3位数,在籍学生超万名的学校已不在少数。如何看待规模办学现象?如何正确评价这种现象?需要有一种科学的、理智的态度和辩证思维的方法。一方面,不能不看到规模办学反映了教育事业数量的增长,提高了教育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规模办学也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增加了经济收入;对学校来说,通过规模办学,异地建校,扩大校园面积,改善了教职员工办公、教学条件,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美化校园环境,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当今教育改革向宏观层面拓宽,向微观层面深化的趋势下,规模办学又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学校办学究竟应以什么取胜?以数量、规模取胜,以豪华设施取胜,还是以质量、特色取胜,以高质量的教师取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贵有大师,中小学贵在名师。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海纳西校长说,“如果斯坦福的校园增加一倍,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我们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水平”。学校究竟以什么取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质上折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哲学观。主张以规模取胜,只讲形式,做表面文章,满足数量上的指标,热衷于教育产业化,反映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以质量和特色取胜,重内容,重内涵,重品质,坚守教育培育人、塑造人心灵的特性,追求学校可持续地发展,则表现为一种优质教育的精致文化价值观。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本质观,必然影响到学校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走向之一,缩小学校和班级规模,走小型化学校和小班化教育的道路,为学生提供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和谐发展的青少年一代。《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7期刊登的《美国“小型化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介绍了美国小型化学校发展的状况。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学规模是300~400人,中学规模是400~800人。美国学者吉芬恩等在田纳西州进行STAR项目实验,即“师生比与成绩”关系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在“斯坦福成绩测验中”,小班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考试成绩更高。这一研究结果影响了政府对田纳西州、威斯康星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要求缩减班级规模的投资决定。有关研究表明,小学校、小班级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有利影响表现在学业成绩、学校氛围、学生参与度、归属感、人际关系、平等性等方面。而大学校、大班级,从教育视角看,不仅加重教师工作负担,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从管理视角看,扩大了组织管理的幅度,增加了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和学校不安全因素。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我国许多大中小学负债经营,偿贷风险严重困扰着学校领导者,沉重的经济压力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心病”。在此情况下,学校领导者不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学中心、优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控制学校发展规模,提倡小学校、小班级,这正是精致化管理思想与策略的具体体现。

精致化:一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精致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这对广大校长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就不能做到精细入微、周到细致、尽善尽美。责任心,意味着忠于职守,尽职尽力,全力履行职责和义务;意味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敷衍、不推诿、不拖拉,不得过且过,勇于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意味着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不亲疏有别,“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让一个孩子落伍”,都能享受公平的优质教育,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总之,责任心意味着对教育专业,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忱,执著追求,不折不挠,全身心地投入,富有奉献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要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不仅是代表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个人的角色行为总是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承担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必须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按一定的社会规范去行动。梁启超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责任心是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和责任伦理。一个人能有道德良心,就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尽义务,同时也把它作为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没有这种深刻责任意识,就很难说一种道德良心。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尽职尽责,与此同时,个人的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责任心也是一种责任伦理,它是指一个人必须具备做人的热情,超越虚荣的责任感和与人与事保持一定距离的判断力,对自己行为的可预见后果承担责任。这一责任伦理的思想对于学校教育、学校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精致化学校管理所遵循、倡导的责任伦理,既是一种热情、一种责任感、一种判断力,又包含着“对自己行为可预见后果承担责任”,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负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对学校组织的持续发展负责。精致化不仅面对现实,而且要着眼于未来,要有终身负责的理念和策略,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精细导航,为教师的发展精巧搭建成功的舞台。

精致化:有效推进的策略

学校发展的决策、策划既要有战略思维,又要有精致化思维。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学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决策、策划工作。决策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校发展方案进行研究和选择的过程。学校发展的决策与策划,既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招不慎,满盘皆损。我们不仅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且也要以精致化理念设计、规划学校发展。既要有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的策划,也要有发展环境、发展策略、保障机制的策划;既要有全局性、创新性、特色性,又要有操作性、可行性;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方案,又要从多视角设计各种可能方案;既要有发展的前景,又要把方案内容细节化、具体化。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精致管理最终指向学生发展,它不仅是少数拔尖学生的发展,也不仅是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都能够抬起头来走路。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学校理所当然地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有人认为,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降低了学校与教师的档次,把教师等同于服务行业的人员。实际上,国外早已把教育纳入“第三产业”,归属于服务业;学校、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为社区服务,就是无比崇高的事业,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育就是服务,应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溧阳实验小学响亮地提出“教育服务”的口号,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他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间餐,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口味要求;下雨天在传达室准备雨伞,让老师学生借用;教室内外的板报、宣传橱窗都布置在让学生能够看得见的高度;并实行教育投诉制和选师制,学生与家长可以民主反映意见。校长就是天生的服务人,校长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师生围着自己转,按个人意志去管理学校,而是要求自己围着师生转,根据师生需求建设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可以说是对教育服务具体而形象的描绘和诠释,是对教育服务理念的积极实践。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精心设计与实施。教育无小事,事事见匠心,这正是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的本质精髓。

追求学校适度规模的发展。规模经济理论有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规模经济;当生产规模扩大时,如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则是规模不经济。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也存在教育规模经济和教育规模不经济两个概念。学生人数增加,班级增加的比例大于学生成本、班级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教育规模经济;反之亦然。有学者研究,教育规模经济具有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等特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审视当前我国规模办学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我国规模办学现象,是教育规模经济,还是教育规模不经济?我们一些学校的投入与产出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这些值得我们去探究。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及规模教育经济理论,也从教育工作自身的周期性、时效性、复杂性,育人的“不容有失”等特点出发,学校办学规模应以适度发展为原则,适度发展,适中规模,小步前进,不宜提“超常规发展”的激进口号;规模适度,才可能实施精致教育、精致管理,才可能有条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

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3

活动现场以美式爵士舞蹈开场,随后推出英伦风外籍乐队表演,最后特别邀请风靡全北京的阿根廷风格拉丁歌舞演员卡蜜拉,进行现场演唱和舞蹈互动。活动过程中,国瑞购物中心将倾情赠送价值不菲的精美八音盒做现场活动礼品。心动了吗?那还等什么!快来Hold住全场!

精致生活文化聚集地

国瑞购物中心位于北京崇外商圈, 经营面积13万平方米,地铁2号和5号线在此交汇,定位为京城“精致生活文化聚集地”。

国瑞购物中心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购物中心,拥有国际国内知名时尚品牌,为京城时尚人士带来更多的精彩消费体验。另一大特色是美食文化,包含中西正餐、甜品、流行快餐、精品私房菜等多样化全球美食品牌,大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同时,拥有亚太区最大的电影院线“香港百老汇”更是为电影爱好者带来了国际化的影音视听享受。国际零售巨头“乐天玛特超市”作为生活超市的代表,为区域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实惠的生活消费与服务。

国瑞一直秉承京城“精致生活文化聚集地”的理念,针对懂生活、懂美食、追求生活质感的客群,围绕时尚体验式文化、美食文化、健康文化、家庭文化、娱乐文化,打造出符合年轻家庭组合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国瑞购物中心认为,精致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精神,希望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快乐、愉悦的体验,为在喧嚣都市中忙碌的人们提供一段快乐的旅程。这里便是大家享受美食、休闲购物、娱乐派对、约会狂欢的一站式体验中心,一个五彩缤纷的快乐天堂。

新店入驻:

芬狄诗:专为时尚、自信女性而诞生的内衣品牌,隶属安莉芳集团旗下,成熟独到的美丽心得、活泼自由的年轻心态、前沿时尚的设计制造理念。时尚年轻感的内衣并不代表“昂贵”,芬狄诗重视自然健康、高性价比的材质,创造自然贴身的弹性与耐穿性。11月劲爆亮相,多档活动敬请期待。

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4

它们一般不会有奢华的外表,但有一颗力求创新的心,相比于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走入怪异惊悚的歧途,在差异化的前提下,执着的走下去,定会赢得食客的尊重。

香颂欧陆餐厅:地中海风情

《生活家》:文 | 墨妍 沈晨

法语中,“La Chanson”是“歌曲”的意思,店名“香颂”取意欧陆浪漫情怀。坐落于武汉最富活力的时尚地标K11新食艺5层的香颂西餐厅,面积达1200平方米,150多个餐位,两间分别可容纳12到18人用餐的VIP顶级包房。纯正的地中海风情已吸引了一批追求原版地中海特色欧陆西餐口味的食客,更引得法国驻武汉领事前来一尝家乡风味。

作为武汉为数不多的创意西餐厅,香颂的室内装饰与布局别具一格。餐厅将各类元素混搭融通――双色软座沙发慵懒散布四周,摩登的黑、白、红三色对比,调和以神秘浪漫的绛灰色纱幔,墙壁跳跃抽象的油画元素穿插其中,餐桌上透明的水晶酒杯和雪白镶嵌LOGO的餐盘无不呈现出对细节的精致追求。

荷花亭融合餐厅:大众化的精致

《生活家》:文 | 钱彩萍 罗兰兰

没有雕琢的精致,也不追求刻意的华丽,在营造餐厅环境之初,荷花亭只是把自己当成顾客,去设想怎样的氛围能让人心旷神怡――安静、舒适和大气。这样,建筑、装饰、布局、灯光、音乐和温度等硬件和软件设备都围绕着这一体验进行设计,仿佛浑然天成。作为一家商务融合餐厅,荷花亭不仅在餐饮文化上奉行“中西结合”,在食物烹饪上更是秉承“大众食材精致化,精致食材大众化”的理念,既把萝卜白菜这种普通食材做得可口美味,又让那种稀有食材做出的美味平价化。除此之外,荷花亭的特色还在于不刻意营造菜品核心,而是根据顾客的口味去“创作”,餐厅每年更换三次食材种类,均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情况进行取舍。

荷花亭餐厅在服务上不仅做到“主动”、“热情”和“亲和力”,还加入了诸如“防盗链”、“手机套”乃至为“低碳人士”准备的垃圾篓等设备,以达到“顾客没想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的效果。

香籁概念餐厅:东湖之滨,香籁之音

《生活家》:文/钱彩萍 阮静

晶莹剔透的绯红酒杯、轻薄飘逸的垂地柔纱,恣意蔓延的个性灯饰、简约而充满现代感的个性隔断,精致考究的装修,独具匠心的细节搭配,将隽永精美的中式美食和前卫浪漫的时尚情怀融合成一段醉人风情。秉承着“用时尚打造美食天堂”的理念,香籁美食早已超越了品尝的含义,它更臻于一种时尚生活的诠释。

作为纽宾凯旗下的餐饮连锁品牌,香籁概念餐厅主要经营新派概念川菜、湖北菜,它采撷各地的名菜佳肴,荟萃各国的别样风味,让您在觥筹交错间回味无穷:QQ猪弯、公主概念鱼头、海味粉丝煲、金汤肥牛等是其主推菜品,其招牌菜沸腾虾、水果油条虾、炭烧猪颈肉等更是广受好评。

T8时尚餐厅:港式美味

《生活家》:文 | 墨妍 宋丽红

T8餐厅,是秀玉的延续,也是一个结合中餐、西餐、港式茶餐厅为一体的时尚餐厅,餐品和装修都是以港式时尚茶餐厅为本体。无论是商务盛宴,还是亲友相聚,无论想细尝慢咽,又或者是浅尝小吃,这里的各式菜肴都会满足顾客对品味的渴求。T8餐厅立志以优良的餐品、优质的服务、优雅的环境,打造一个美食圣地,精心演绎全新的中西佳肴。

“T”代表“tea”,“8”同音为“吧”,也就是“茶吧”,故名为“T8”,老板取这样一个名字,综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喜欢“8”这个数字,外国人知道“tea”,知道这里可以提供下午茶、正餐等,老板还特地赴香港、台湾等地,搜罗各地美味小吃,对菜品进行设计,在武汉也能体验正宗的港式甜品和台湾小吃。

哆乐巴巴时尚餐厅:梦幻穿越

《生活家》:文/沈晨

“哆乐巴巴”这个起源于文化行业的餐饮品牌,以“文化演变”重新诠释了新的时尚。餐厅以“梦幻”为基调、以“穿越”为主题的内景设计,将动漫形象和场景抽象表达,通过梦幻的外部设计,搭配纯粹、稳重的色彩运用,使店内外观在细节上呈现出一种贴合文化氛围而又不失时尚的精致。这种“泛动漫”的处理,在不同的功能分区中,以不同的场景内涵来体现:情侣区“梦幻穿越”的迷离、新奇;家庭区“乌托邦的星空”的温馨、奇特;商务区“回忆之树”的庄重、沉稳。餐厅内,极简的造型搭配柔和的曲线设计随处可见:圆的桌角,圆的花瓶摆设,圆弧形的门框,甚至于圆形的LOGO运用,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营造出一种舒适、休闲之感。

芭拉娜印象餐厅:怀旧风情

《生活家》:文 | 徐丁

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5

【关键词】“苏派”教学;取经;生本课堂

我们仰望星空,是为了寻找前进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脚踏实地最求梦想。江苏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学派林立,苏派教学思想多彩纷呈,教学名家群星璀璨。“苏派教学”概念的提出,起于2010年江苏教育报刊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联合举办的“杏坛杯・苏派教学”展评活动。活动以后,报刊与网络先后刊登了多篇关于苏派教学的文字, 从此,“苏派教学”得到全国认可。苏派课堂导学艺术注重建构以生为本的“学堂式”课型,创设情感渗透的“生本式”情境,推行教学相长的“对话式”研讨,开展融错启智的“生成式”导学,培养灵动唯美的“精致化”思维。

一、以生为本,积极建构“学堂式”课型

现代以来的近百年,中国的“学堂”一度变成了“教室”,成了教师“持本教书之室,统一施教之所,管教学生之地”。两者的本质区别,乃是学堂以学生为本,教室为教师为主。苏派教学最早提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课堂成为学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精讲,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情感渗透,积极创设“生本式”情境

关爱生本,创设情境,是李吉林、王兰、阎勤等教学名家课堂的艺术特征。爱是师生沟通的基础,是师生理解的纽带。课堂中,教师发自内心的爱是一双有力的大手,可以托起学生的自信,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关爱生本,其核心就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被尊重、被爱护时,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个性才能健康发展。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课堂中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世界。“情景为学生而创,为学习而设”,彰显了教学的精细与精致,生成了教学的美感,也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三、教学相长,积极推行“对话式”研讨

改变传统教学中“我问你答”的单向传递,把传统教学的“提问”演变为“对话式探讨”,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演绎成了双向的甚至多向的“对话”了。“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它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对话”创设了生动、真切的交往情境,构建了学生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一个人有了浓厚的对话兴趣,有了众多的对话关系。有了广阔的对话领域,有了高雅的对话主题,那么在长期的对话场景中。会变得乐观、合群、机智、深沉、成熟……”没有对话,也就没有人的发展。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当然,这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就高了。

四、融错启智,积极实践“生成式”导学

华应龙的融错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都让我们体验到苏派课堂的“生成式”导学。课堂导学内容与方式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教学目标去任意拓展;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学预设,只有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聆听苏派教学名家的生成导学课和讲座,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苏派教学”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五、灵动唯美,积极培养“精致化”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苏派教学是灵秀澄明的,是灵活激荡的,是灵性扑闪的,显示着灵动不拘的风格,折射着水的灵动光泽。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充分体现了“精致”的审美观念。园林的精致是苏派教学的一个投影,精致让理念更完美,苏派教学以精致达成教学的博大。精致的教学,需要精耕细作,但不追求极致。因此,在苏派课堂上,教学者注重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打开思路,求精求细,获得收益,实现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幸福的人生奠基、服务。在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所见到的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印证。

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6

于是,报纸导读版应运而生:头版除刊发大幅新闻图片外,借鉴网络超链接方式,集纳报纸内页的新闻标题,形成导读版。超市货架式的导读,尽可能方便读者“各取所需”,进入正版阅读。

如今,读者通过导读版的图片选择与设计、标题字体的使用和字号的大小、色彩的运用、留白的多少,以及导读标题的内容指向,就可以大体判断一张报纸的风格。有的媒体编辑思想是强势型的、豪放型的;有的体现的是温和型的、婉约型的;有的报纸风格是紧凑型的,有的是疏朗型的;有的是粗犷型的,有的是精致型的……在具体实践中,封面版除了承载内容导读外,还透露出报纸新闻理念、办报风格等诸多内容,成为编辑思想表达的重要路径。

封面导读版的创新实践

实践之一:强调眼球效应

导读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这张“脸”是否生动活泼,是否精彩抢眼,不仅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更直接影响报纸的市场销量。因此,导读版的第一要义是能够吸引人,强调眼球效应。

《广州日报》的封面导读版在形式上,采用海报式的版面设计,彩色的跨栏大图片、粗标题,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远远望去,报纸浓眉大眼、气势磅礴、时尚诱人,轻易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欲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南方都市报》也选择了这种做法。封面导读版首先考虑的就是眼球效应:选取重要的、能引起读者关注和阅读兴趣的新闻,在版心位置编排大幅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选用的标题字号比许多报纸都要大,图片安排常常足够大方,或横向通栏处理、或纵向整版处理。对苹果前CEO乔布斯去世的新闻导读,其封面版除了广告,就是一张整图――香港大学生设计的乔布斯纪念Logo,加超大标题:“传奇谢幕 乔布斯逝世”,版面极具强势效果。

可以说《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把“图片+标题”组合导读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冲击力强,传递的重要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强调眼球效应的编辑理念引导下,导读版以新闻图表和图片的醒目为终极目标。以前被认为是文字附属物的图片,一跃成为版面“视觉中心”,版面编排围绕新闻图片而展开。有时候,对于导读版图片的选择,编辑考虑更多的是版面的面貌和内在特质的需要,而不是新闻本身的深度。

实践之二:善于创新突破

报纸导读版上的内容,都是编辑根据媒体市场定位、读者取向、编辑部报道思想等,经过分析、比较、取舍后,做出的新闻推介。从导读形式上看,一般是大图片、大标题,加标题速览;从内容上看,本地的时政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国际重大事件、国内抢眼猛料等新闻集纳一版,有的还兼导服务性新闻,引起特定读者阅读关注。

虽然版式不可谓不醒目,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久而久之,读者仍然会出现“审美疲劳”。或因编辑囿于某种成法,不善于对特殊题材的驾驭与处理,这就要求导读版能够不断创新,勇于突破。

《楚天都市报》通常采用“大图片+大标题”的导读模式,内容兼顾各方。但2008年5月13日,该报在封面导读版的制作上,完全“超常规”。首先,用超粗黑标题《汶川昨发生强地震,遇难人数已超过8000》导出汶川地震事实本身,版心则用三维立体图对地震发生地、人员伤亡情况、地震波及区等做了提要报道。这样一来,不仅把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真正做大、做足,也给报纸版面带来全新变革,令读者耳目一新。

当年5月19日,国内许多报纸的导读版,更是勇于突破,有的报纸导读版只用一句话或几个字,甚至一个“悼”字,而导读的新闻主体则是全部报纸的内容――全国为汶川地震殉难同胞哀悼。这种创意与思维的突破,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可以说,导读一字胜千言。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灾后一周年纪念日。如何在封面导读版反映这一特殊的日子?《京江晚报》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包装。次日的导读版,该报打破常规,除去报头外,全部版面只刊发一张由专业人员设计的图片,画面以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绿色为主基调,图片的背景是由学生组成的两个大字――重生。图片左侧,链接一首小诗《重生》。整个版面主题突出,节奏明快,寓意深刻,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该版面获得当年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二等奖。

导读版的创新,还体现在标题的再制作,使其更具吸引力,或者表达信息更完整、全面。前者有助于吸引读者深入阅读,而后者有助于读者“读题知文”,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主要的新闻信息。

将办报理念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作为优化编辑思想表达的重要路径,导读版的创设与运用,丰富了报纸的新闻实践。如何通过导读版将办报理念更好地传递给读者,从而赢得受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呢?

思考之一:把媒介信息选择权还给读者

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不仅增加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由选择媒体到选择信息。报纸导读版也为读者的信息选择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有利于化解信息日益膨胀和读者阅读时间日益减少的矛盾,也顺应了对话、互动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尊重读者、把媒介信息的选择权还给读者的编辑思想。

自《南方都市报》1997年封面版推出导读以来,导读版已经历了从准导读版,到全导读版,以及从双导读版到多导读版的演变。《新京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都出现了多导读版,即除了主页版有封面导读外,各分叠板块也都有“封面导读”,编辑对新闻更多的是推介,而把选择权交给读者,体现了媒体自身应对竞争与服务读者的双重责任。

思考之二:版面设计要追求规范精致

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谁能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谁就是赢家。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新闻传播的过程,即从记者采写到读者接受的过程解释为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噪音”,就会影响受传者对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的理解。因而这一过程越短、越简明,传播的效果就越好。所以,设计导读版必须服从于简洁易读这一原则,减轻读者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导读版的版式相对规范,减少变化,以方便读者在熟悉的版面位置,获得内版链接的新闻与信息。同时,导读版的版式,要尽可能精致。从图片的大小到线条的粗细到字体的选择,都尽量规范统一,通过精致的修饰,着力去除阅读上不必要的视觉干扰。

“美要眇兮宜修”,作为报纸脸面的导读版,只有做到注重细节,精雕细刻,才能确保版式在规范的基础上,达到精致的境界。

思考之三:导读版广告量必须严格控制

时下,许多报纸的广告“铺天盖地”。有人说过去是在报缝里找广告,而如今要在广告中找新闻。话虽刻薄,但反映出读者对报纸太多广告的反感心态。特别是作为报纸重要形象代言的导读版,广告的安排要有个度,不能出现导读被广告全面包围的态势。一些报纸的封面导读版,对广告的容量没有严格的控制,常常出现广告“卡”新闻“脖子”的现象,即封面导读版标题位置只剩报头下方一狭长区域,下面全被广告“占领”,封面版也就失去了导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