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体育;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1.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1.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1.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1.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2.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2.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体育锻炼专项运动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21-01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这种形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有更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充分利用好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1健身性

健身性是学校利用课余体育锻炼的本质特点。在这里的健身性是指体育活动是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益于身心健康。

2.2娱乐性

娱乐性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课余的、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非强迫性的体育活动。娱乐性是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就很难持久地进行这类活动。

1.3全体性

课余体育应是体育教学课的延伸,当然也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

1.4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体育的深刻理解后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的特点。

1.5灵活性

灵活性指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的特点。在追求健身目标上,一个人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是可以多样的。

1.6艺术性

当前,艺术,特别是音乐、造型和舞蹈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学校体育锻炼中。实践证明,体育活动中配以音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身心,使人的身体更健康。这种特点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益处与吸引力。

2 组织与管理

2.1“两操”

坚持开展“两操”活动。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两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并起到增强体质和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动静结合,接受自然力锻炼,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起着积极作用,对造就校园严肃、紧张、活泼的良好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课间操组织形式的改革。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应围绕课间操的目标,根据季节、气候、学生人数、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体育活动、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夏季以合操为主,采用单操轮换模式用音乐和操型变化调控;春、秋两季合操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冬季以分组活动为主,增大活动量。

2.2业余运动队训练

加强专项运动队的训练,在开展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应集中挑选在某一专项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并加以科学的训练,以提高本项运动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各班培养一批体育活动骨干,以促进各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又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特长生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每学期开始、期中、期末召开联席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分别介绍思想表现、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做到对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各项情况心中有数,便于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也参加联席会,便于掌握情况,协调工作,以进行综合管理。

2.3体育竞赛

举行各类体育竞赛,通过举办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检阅学生的体育活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学生的组织纪律、班级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增强,而且各班的体育骨干也在竞赛中锻炼了组织能力,从而带出一批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竞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

2.4俱乐部

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纪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的练习手段、练习强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5体育节

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提高之后,渴望竞赛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3

体育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我认为需求是体育兴趣产生的先决条件,分直接和间接的需要。那么直接的体育需求是学生被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从而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而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让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好感是间接的体育需求。

1.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教学结构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四段教学模式”来自苏联,其流程: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种教学目标单一、死板没有变化的课的形式,套用现有的流程的现象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候所采用的形式。如果根据每堂课的不同需求进行引导,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突出。现阶段我们的体育课不管上什么内容,准备活动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学生慢跑徒手操动作。学生在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下做准备活动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准备活动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学生体会不到课的新鲜感,不利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全面实施新课改,改进套用式的教学模式使课的形式有了实质上的提高。教师把原来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改用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初中一年级《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自身出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我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带着学生做一些让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游戏,由游戏引致本堂可的学习内容。篮球接龙由游戏引入(引导激发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沙包怎样才能丢的又快又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概念后,引导学生进入正课,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结合音乐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产生兴趣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每一名同学都能大胆表现,成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

2.课堂教学与体育竞赛等活动相结合。

体育竞赛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培养不怕困难、勇敢拼搏的品质,体育竞赛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一种活动,所以体育竞赛能够非常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中小型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场地器材、人员调换,受限制面小,举办容易。我们在学校要经常开展多样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等这样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考核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提高体育技能。学生体育锻炼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是全民健身,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实施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堂教学,做出全年体育活动计划与安排。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为民族的振兴培养本钱。

3.学校体育运动与体育考核相结合

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升学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兴趣不够浓厚,没能用比赛促進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需要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编制一些自创游戏或竞赛项目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积极竞争、努力拼搏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4.学校群体体育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争,学校体育竞赛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引起学生兴趣。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学校与老师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创一些简便有效科、科学有趣的集体性竞赛项目,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气氛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信念。

5.提高认识,把握改革的正确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制定具体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让学校体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社会,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体育函授》[M]1996(4)

[2]鲍源林,崔承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体育函授通讯》[M]1997(1)

[3]李居昭《体育协会把课外活动搞活了》《中国学校体育》1999(2)

[4]田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课余 体育 训练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任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国体育普及和提高的重要中间环节。那么,如何加强高中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呢?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 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的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它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余性

学生在校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体育训练为辅,必须在完成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参加体育训练,所以,学校必须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和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特点,设定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及学期、学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为宜。月设定循环训练竞赛训练,学期设定小型比赛训练等,寒暑假期则可集中时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所处学校的地理、天气特点出发;从周围人文特点出发,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2、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训练主要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的课余性特点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抓起,着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创造优秀成绩做好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经过实践证明,我国对高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提出的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指导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训练时要内容全面,要有科学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对运动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培养他们的专项兴趣和意识,为以后专项训练打好基础。

二、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指在课余训练中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提高学生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适宜负荷原则

根据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人体机能的训练 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并使大、中、小负荷科学结合,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现代运动训练的经验证明,量大、强度大的负荷训练是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关键。

3、区别对待原则

指在课余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身体条件、训练水平、不同专项、不同训练任务和不同训练条件等方面,有区别地确定训练任务,安排相 应的训练内容、手段、方法和负荷。区别对待原则的价值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遵循个体差异。

三、加强高中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策略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但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学生学习与训练产生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学训关系”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队员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这里体育教师与各班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我们与各班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后的补课方案等。

②日常训练中,学生可能在训练中出现因疲劳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此时,任课教师及时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家长须加强他们作业时的辅导工作,提高作业质量。另外,我们与家长、任课教师要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训练,健康地成长。

2、注意安全,积极预防运动伤害。

在体育训练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而一旦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就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轻则不能按计划训练,运动成绩受影响,重则断送该生运动前程,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训练中,首先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其次,要做好准备活动,掌握动作要领,加强保护帮助;还要注意控制运动负荷,加强医务监督等。总之,对待运动创伤问题要重视,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运动创伤的发生。

3、展示体育魅力,体现学生自我价值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余体育;现状分析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in Private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LI Gang1,ZHAO Jun2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2, Henan;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takes the nine private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life, sports association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of sports matches in these colleges.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se field and puts forward ways to improve.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urrent situation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的体育活动开展也逐步丰富起来,但在不断的进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研究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了解学生对体育活动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及管理,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9所民办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有关资料设计了关于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分别向黄河科技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发放95份问卷,回收90份,回收率94.7%;向学生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31份,回收率93.1% 。

1.2.2数理分析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

1.2.3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期刊论著等文献资料, 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民办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生活现状

2.1.1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学生健康观念

经过多年对健康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健康概念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也就是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状况。在被调查的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83.7%的学生对健康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少部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在对学生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的调查中,只有19.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一般(56.9%),还有的学生选择亚健康或不健康,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太满意。这也给学校的体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契机,即是如何加强引导,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

2.1.2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如表4 所示,在被调查的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喜欢体育运动的占到了59.3%,仅有4.9%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有36.6%的学生会经常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49.6%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35.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阅读体育报刊和观看体育比赛的习惯,而只有16.3%的学生不太关心体育方面的消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校中喜欢体育运动的人群虽然相当广泛,但真正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和关心体育消息的学生呈现出枣核形状态,即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参与和关心体育,要改善这一局面,就需要促进中间状态学生向标准体育人口转变。从表5和表6可看出,在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39.8%,30-60分钟的占35.8%,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各类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锻炼时间显然达不到要求。体育锻炼的方式以和同学一起为主,比例为72.4%,在教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只有12.2%;而在对9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只有38.9%的体育教师经常在课外指导学生体育锻炼(见表7),可以说,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指导较少,这主要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工作负担较重有关,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增加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

在对阻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中(表8),在校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学校不重视、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师不组织,比例分别达到了46.3%、29.3%、17.9%,这三方面因素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影响较大,也是民办高校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1.3河南省民办高校普通学生体育知识获得情况

学校体育宣传工作是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体育宣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以及各类体育赛事,从而激发起他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宣传工作相对落后,只有两所学校设有体育宣传栏及网络体育教学设施(见表9),而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宣传工作不太满意的比例占到了64.6%(见表10)。体育宣传工作的落后成为制约河南省民办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主要通过室外课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比例达到了94.4%(表10),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赛事直播的只有20.0%,因为学校多媒体设施的不足,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知识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不利于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调查中(表11),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情况,即大部分学生(78.9%)认为自己对体育健康知识掌握得一般,如果对这部分学生加大体育知识传播力度,很可能使他们成为热爱体育人群中的一分子。

在体育规则、体育保健、体育技术理论、体育文化、体育心理5项体育知识中,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体育保健知识,比例为54.5%(表12),这反映了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全民健身方面的宣传,大学生们对自身的健康比较关注,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体育保健知识,也有不少学生对体育规则和体育技术理论的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通过此次调查,使我们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们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及体育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更加喜欢的内容着重传授,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

2.1.4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大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从表13可以看出,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感兴趣的5个动项目依次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台球,总体集中在球类,这主要与民办高校的场地设施有关,也与项目特点和学生特点有关。如篮球、足球项目对抗比较激烈,在运动中具有刺激和竞争性强的特点,符合大学生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而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所占场地空间较小,学校便于开展;其他的运动项目如网球、游泳、体育舞蹈等虽为社会新兴的体育项目,很多学生希望接触,但由于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开展得太少;另外学生感觉田径类项目单调枯燥,成为不感兴趣的项目。

2.2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的一种自发的、非正规的、松散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一个团体,源于各团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具有共同的需要,是自由、自发和自主的团体。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作为高校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能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质,共同完成高校课外教育的任务,成为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1〕。

如表14所示,河南省民办高校都组建有学生社团,数量共有65个,参加人数共有约3050人。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有69.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见表15),这是一个比较可喜的数字,一方面表示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参加体育社团的热情较高,学生们希望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更好地学习体育技能,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有参加社团意愿的学生比例与实际参加体育社团总人数严重失衡,反映出民办高校应进一步加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组建多种项目的体育社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单纯地由学生自筹或学校划拨,仅有一所高校采用的是学校划拨、学生自筹、企业赞助相结合的模式,这是解决社团经费不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办法,值得其他学校体育社团借鉴。

2.3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现状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2〕。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参加各类比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不但树立了学校的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所以国内许多著名高校都组建了自己的体育运动队,有些体育运动队水平还特别高,甚至直接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也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河南省9所民办高校中,有4所组建了体育运动队,共有144名学生和18名教练员加入(见表16),在近年来的省内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在少数几所办学时间长、学生人数多、硬件设施比较齐全的民办高校存在有体育运动队,多数学校对此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体育运动队训练不系统,有些项目队只在比赛前临时组建,教练员由本校体育教师兼任,执教水平有限;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只有篮球、足球、田径、武术代表队,而这些传统项目由于其他高校开展的时间长,实力雄厚,所以民办高校要从这些项目上有所突破比较困难。

2.4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课外运动竞赛现状

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体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的旨在丰富课余文化体育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比赛。学生们在体育竞赛中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增强了体质,另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身体运动剧烈的比赛,可以缓解精神疲劳,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表17所示,河南省的9所民办高校每年都举行校级的运动会,运动会类型以田径运动会为主,集中了学校师生的全部力量,校领导也会亲临现场,可以说对整个学校体育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学校每年还要举办一些单项的体育赛事,以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开展基础好的球类项目为主,这些单项的体育赛事是大型校运会的有力补充。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这些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只能是少部分体质较好的同学参加积极性高,它不能满足广大同学对课余体育运动需求及参加竞赛的渴望,影响整个课余体育校园文化的充实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部分学生对健康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一般;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多但真正主动参与的不多,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参与和关心体育;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锻炼的方式以自由为主,缺乏教师指导;对体育知识了解少,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场地及师资的限制,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总体集中在球类。

3.1.2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数量多人员广,学生参加社团意愿的热情高,但参加社团意愿的学生比例与实际参加体育社团总人数严重失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单一,常出现经费不足问题;而且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

3.1.3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中多数学校对课余运动训练重视不够;体育运动队训练不系统,比赛前临时组建较多;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学校组织的大型运动竞赛主要是以球类和田径为主,少部分体质较好的同学参加积极性高,不能满足广大同学对课余体育运动需求及参加竞赛的渴望,影响整个课余体育校园文化的充实性。

3.2建议

3.2.1正确引导健康观,做好体育促进健康的宣传工作;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加强教师指导,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减少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丰富体育教师体育知识传播手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

3.2.2进一步加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鼓励组建多种项目的体育社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体育社团的经费应采用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学校划拨、学生自筹、企业赞助相结合的模式,以扩充体育社团经费,更广泛地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的思想,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加强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

3.2.3应加强对课余运动训练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课余运动训练资金和师资的投入,另辟蹊径突破常规传统项目,组建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运动队;尽可能创造条件,除集中力量举办较大规模的综合型运动会外,还要鼓励指导学生社团或者班级经常组织各种小型的友谊赛,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权,以满足广大同学对课余体育运动需求及参加竞赛的渴望,丰富整个课余体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9):43-45.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6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expert interview, regard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ways and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culture qualit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rong such 4 aspects as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sports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base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体育文化对策

Key words: colleges quality education sports culture countermeasure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教养的。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校园文化中,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体育所承载的功能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生活之外的简单肢体运动,也不能只限于技能技巧的传递,而它必须肩负起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文化使命。而高校大学生数量,覆盖范围、参与体育的热情等优势使其天然成为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体育文化在高校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理论研究较多,而通过实践探讨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范围,以广州大学为例,详尽探讨了高校建设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旨在为推进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提供些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

综合性院校中,体育学院在构建全校文化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努力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制定学院《2008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具有专业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培养“一专多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2]。第一课堂适当增加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如体育史学、心理学、武术、艺术体操等课程的课时量;同时,引导学生选修学校晚上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增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学等课程的知识。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卡拉OK大赛、文艺体育表演、有奖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提高文化修养。

1.2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因此,学院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培训纳入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去, 统筹规划, 狠抓落实。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一切机会,派出相关老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 必须还要有高质量的教材做保证。学院针对体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一些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好教材, 同时,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体革新,几乎全部课程使用国内最权威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1.3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实习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体育学院所开设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体育俱乐部及训练基地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访谈活动,并与一些社区、俱乐部及训练基地形成长期互动关系,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积极寻找适合体育学院学科发展和学院师生特点的实习单位,并在教育实习中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习中。如在鱼窝头中学的教学实习中,学生们把啦啦操动作代替热身活动,在专项技术学习过程中融入体育游戏内容,把瑜伽动作代替放松活动,效果显著,并受到实习单位师生的一致好评。

1.4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寓文化素质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

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我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很好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武术课程,重点教导学生要讲究武德、武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艺术性较强,与音乐、舞蹈有密切联系,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的能力和美的表现力;球类等集体性项目,重点培养学生集体主队精神、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配合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经过实践验证,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

二、大学体育课程

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体育课程面向全校近2万大学生,能否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学中关系到我校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成败。因此,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学院教师把校园体育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教育、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规范化、增强校园凝聚力、强健身心和育人等功能的内容较好的融入实际教学中。

2.1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学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和师资力量,努力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努力培养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和形体等课程的师资,并增大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比例。武术的普及和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医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受其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健美操等课程的开展和普及,不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美的表现力,促进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2.2加强大学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体育理论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有形式,体育理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应突破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因此,体育学院根据这一现状,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各类竞赛及课余活动之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各专项体育知识讲座和裁判员培训班,举办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学校承办的各类别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中,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竞赛的编排和组织工作;根据学生对体育相关知识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瑜伽、体育舞蹈、形体课、推拿与按摩、营养与膳食、NBA鉴赏等通识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校园网,积极宣传体育知识、各项目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及时各类别竞赛信息和我校运动员参赛获奖情况。

三、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4]。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2005年9月,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学校体育场馆、场地得到实质性改善和提高,拥有各类场馆73个,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但学生人均使用面积仅有4.36m2,在整个大学城处于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大学体育课,经常出现“打游击”的现象,特别是需要在室内上课的课程场地更是急缺。针对这一现状,学院经多方努力,在学校一些教学楼架空层搭建出一些室内场地,较好的缓解的室内场地缺乏的窘境。同时,计划借助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契机,抓住机遇增大我校场馆规模和增强场馆功能。

四、体育竞赛活动

4.1积极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

校内体育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5]。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选择适合普通学生的竞赛项目,调动学生竞赛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2009年广州大学校园里组织的一些竞赛活动如,广州大学新生拔河赛、女教工“庆三八”趣味比赛、广州大学“万人健身跑”活动、体育学院网球比赛等等。

4.2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根据学校的运动项目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校体育代表队,加强训练,参加国内外各类别体育竞赛活动。既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找出自身体育工作的差距,扬长避短,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例如2009年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第五届跆拳道锦标赛、全国毽球锦标赛、第三届亚洲室内运动会毽球比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高水平运动员即为学校争光,促进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五、结语

广东省高校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时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素质建设亦是如此。广州大学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加强场馆建设和积极推进体育竞赛工作的发展途径和模式,通过实践验证成绩斐然,效果显著,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其体育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但仍有许多不够完善和待加强的地方,如师资培养,学校场馆建设有待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高水平运动队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平衡发展等问题。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建设工程,必须不断巩固现有成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宜各自学校整体发展的文化素质基地教育发展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斌.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 (4): 71-72

[2] 钱杰, 等. 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技, 2003, 39(6): 38-40

[3] 蔡艺,等. 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0(2):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