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伦理学概念

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1

1、概念转变学习的途径

概念转变学习观认为,概念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就是学习者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通过充实途径。最一般的概念改变类型称之为“充实”(enrichment),这是指在现存的概念结构中概念的增加或删除。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知识充实着他们原已拥有的知识。充实的另一种形式是包括对现存概念结构的区分、合并以及增加层级组织。充实的途径涉及到原有概念结构的量的扩展(enlargement),是一条“进化”的、连续的途径,其概念转变开始于同科学概念一致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或是对学生的概念重新解释;另一种是通过重建途径。“重建”(restructuring)意味着创造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的建构或者为了解释老的信息,或者为了说明新信息。这是一条“革命性”的、不连续的途径,它发生在学生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不一致或完全冲突的情况下。在不连续的情况下,认知冲突起关键作用。认知冲突引起认知的不平衡,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直至新的平衡的恢复,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

心理学家对不同的重建类型作了区分。其一是区分弱势(weak)与强势(radical)重建,弱的重建就是在某一概念或一整套概念的内部结构中进行重组;强的重建就是考虑理论中的变化,类似与科学史中理论的改变。第二类的重建是全局性的重建(global type of restructurings)。这种类型的重建最典型的表现是皮亚杰(Piaget)描述的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知识结构的变化。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被称作“阶段”的全局性重建类型。这种重建是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则决定着儿童可以利用的表征方式的性质。根据这个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感觉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种类型的重构影响着儿童在所有领域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这是一种全局性的重建。

2、概念转变学习的机制

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的机制是什么呢?皮亚杰深入探讨了认知结构转变的机制问题,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和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认知发展过程的统一。同化与顺应是人们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时内部心理发生的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结果是认知结构量上的扩展;当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与现有的认知结构不相符,存在着不平衡,即现有的认知结构中找不到适当的知识去吸纳新知识,这时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结构的调整或重建,以便接纳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顺应。顺应使个体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一旦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环境产生矛盾或认知冲突,就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这就是皮亚杰关于认知结构建构和转变的基本观点。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必须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原有经验(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冲突,从而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经验(概念)和认识,提出或接受(重建)科学的观念(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同化与顺应的统一的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自主建构起新观念(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都需要经历这一由原有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和重建过程。

3、概念转变学习的条件

波斯纳等人(Posner,1982)在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和库恩(T.S.Kuhn)的“范式更替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转变学习的条件理论。为了促使学生进行概念转变,他们认为必须提供以下四个条件:

(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dissatisfied)。学生只有感到自己的某个概念失去了作用,他们才可能改变原概念。如果学生认为他们的(错误的)概念能够解释某种科学现象,他们就可能不会产生有转变它们的迫切需要。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学习者需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把零散的知识片段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理解,学生就不能评价它们的意义。

(3)新概念的合理性(plausibility)。个体需要看到新概念是合理的,而这需要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它概念、信念相互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这种一致包括:与自己的认识论信念的一致;与自己其它的概念或理论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等。个体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从而愿意接受它。

(4)新概念的有效性(fruitfulness)。个体应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原有概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方向和新的思想,对个体具有启发意义。有效性即意味着个体把新概念看作是解释、解决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心智空间

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1985年,著名语言学家弗科尼耶(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一书中提出 “心智空间理论”。该理论集中阐释了“说话者构建的各种心理模态的成分之间的微妙关系”。随后,弗科尼耶与语言学家特纳(Turner)将心智空间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也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该理论具体阐述了心理空间的构成及互相之间通过映射和合成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状关系。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 (Blending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共同信息和结构形成了呼应,并投射到类属空间归纳整合。在类属空间的制约下,两个输入空间里形成对应的结构因子分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未形成跨空间对应的信息则保留原本结构直接投射到合成空间里。在合成空间中,投射的对应信息与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保留信息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种操作,融入原有的背景知识、社会准则和文化元素的影响,形成了全新的层创结构。

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

概念整合理论科学而又直观地表明了语言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紧密关联;清晰地阐释出语言转换如何在一个整合的网络结构中得以完成。而翻译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最为典型的语言和思维转换活动。因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和翻译的练习与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中不乏对此进行探索的。其中,沈莉谈到CIT在二语教学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语法中非真实条件句的教学。实证调查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语法点是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CIT能很好地阐释词结构的意义构建,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语法教学中,相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语法结构并掌握它的用法。”苗菊和王少爽则认为,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能够“明示各种翻译准则对译者心智空间的介入影响,旨在认知理论框架下描述解释翻译现象,动态形象地体现翻译认知思维过程的复杂性、整合性和创造性,展示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练习,启发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发展跨学科翻译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内涵出发,这一理论对如今的大学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1.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前提。概念整合理论清晰地阐释了语言转换中的两个先决内在条件:输入空间I(源语言空间)和输入空间II(译语空间)。类属空间的准确归纳和合成空间里最终新的语言信息的正确构成,都依赖于两个输入空间没有误差。在有了“理解”之后,才能有之后的“对应”和映射、生成。否则,如果开始输入空间I里的信息就是错误的,那么输入空间II中与之对应的内容必然也是不准确的。那么之后的类属和合成只会在偏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廖承志在1982年7月24日写下的著名的《致蒋经国信》中,开头部分回忆早年情谊时写道“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学生在翻译这句时普遍都发生了不小的错误。首先是对“同袍”的理解。有些学生错误理解为“同穿一件长袍”,因而译为“share a robe”。其实“同袍”的含义就是“兄弟情谊”,和衣服的意思毫无关联。还有就是“苏京”,有学生理解为“Suzhou and Beijing”,有学生理解为“the Soviet Union and Beijing”。其实这里指的是苏维埃的首都,应当译作“the Soviet Capital”。当然,这里不仅涉及到文字的理解,还牵涉到历史的知识。

2.心智空间的转换技能可以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提升。根据理论的阐述,输入空间内的知识储备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最终的完成需要依靠转换技能加以实现。转换技能的熟练与否对翻译活动的速度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输入空间具备良好知识储备的学生有可能在笔译上的表现远远优于口译,因为口译对于语言转换在速度上的要求更高。因此,翻译教学在注重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技能,加强练习部分,避免过多的教师讲解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通过反复练习,心智空间的转换技巧能够得到增强并进一步广泛应用在翻译过程中,如此,学生将最终取得翻译水平上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Fauconnier,G.& Turner,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

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教学理念;侧重点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英语课程不仅是中职教育中培养适用现代社会人才的基础课程,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高等技术工人来说也显得日趋重要,它有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首先,从指导思想来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学校主要领导乃至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甚至许多英语教师也持这样的观点。其次,从学生构成来看,学生构成复杂,学生来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再次,从教师结构来看,普遍存在师资不足,从教人员老龄化,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最后,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教学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①此外,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很难使自己的教学计划得以有保证的实施,很多的教师在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热情不足,这些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创新理念探索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反映和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1、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应用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学好外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②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学要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相应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开展多项活动,倡导体验参与

教学活动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倡重在参与和培养合作精神。课外活动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朗读、唱歌、英语角、英语班会、故事会等。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

三、改善中职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

1、重视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能忽视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突出作用。

为此,一方面,学校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着眼于英语教研人员的梯队化、年轻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引进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扎实的英语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重视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培养,并关注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发展梯队,在制度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奖罚机制,职称评定机制,使教师能够有动力开展工作,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教师充分的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努力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给与其深造和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机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活动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教育创新活动,在教学研究方面多出成果。

2、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树立创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以创新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③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设计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善于运用趣味性教学法,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内外活动和各类比赛,如英语角、讲英语故事、英语电影赏析、英语话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④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讲台,日常的生活实践也是英语学习的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同时通过生产实习,通过学习生产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介绍、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增强对专业英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能力也成为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当中现状,秉承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

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4

【摘要】英语短语动词是构成英语词汇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方面。然而,英语短语动词的语义多样,晦涩难懂,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不利于词汇量不足的中国高中生学习和熟练使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短语动词语义理解的影响,并试图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建议,以提高中国高中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语短语动词 语义 高中生

一、引言

英语短语动词在中国高中生的英语使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英语短语动词广泛的出现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以及学生日常交流之中。此外,原来一些自主命题高考英语试卷的省份也逐渐使用了全国卷,其中传统的单项选择题变为约200词左右的语法填空题,这很明显在考察学生高中语法能力的同时又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在短语动词的使用上会犯错误。原因之一是英语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概念特别丰富。传统教学方法在英语短语动词教学方面主要是通过“分组教学-死记硬背-长期积累-熟能生巧”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探讨英语短语动词语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短语动词,并提高短语动词的使用效果、培养学生使用短语动词的习惯。

二、英语短语动词的简介

英语短语动词有许多特点,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从结构方面来说,英语短语动词结构具有稳定性,由动词与小品词(介词或空间副词)组成,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动词和小品词的数量。从语义层面来看,英语短语动词的语义具有多义性,语义会受到语境的限制。因此,短语动词的语义是可以不断增多的。一般短语动词有2-5个释义,甚至更多解释。例如:put down 有放下、记下、镇压等解释。就语义使用的形式上来说,语义使用具有灵活性,其使用要随着不同的语境而变化。使用英语短语动词有许多优点。第一,使用英语短语动词可以降低写作用词的难度。因为短语动词是由常用的动词和小品词组成,学生记忆和使用起来更容易。对于高中生来说,现有的动词词汇量是不足以充分以表达写作者汉语真正想传达的思想。但是,很多复杂的动词都可以转换为与其对应的短语动词。例如:get away(escape)逃跑;put off(postpone)推迟;第二,使用英语短语动词的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短语动词会更利于学生展开想象,其中的小品词可以从空间上、运动方式上来描述具体事物,显然比仅仅依靠动词的效果更形象具体。英语短语动词的本身优势和语义复杂的特点要求高中生要掌握英语短语动词并且积极使用它们。

三、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短语动词的教学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分为以下三类:结构喻概念、方位喻概念、实体喻概念。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讨论概念隐喻理论如何影响英语短语动词语义理解及教学。笔者以含有小品词‘up’构成的短语动词来举例说明。

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影响整个短语动词的语义。英语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有48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up’和‘out’。选择 v+ up 短语动词为对象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带 up 的短语动词最为常见,二是因为小品词 up 的用法在众多小品词中也最为复杂,其语义研究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1.结构喻与V+up短语动词教学。结构隐喻是使用概念一的结构来构造概念二,使两种概念相叠加,谈论概念一的词语也可以用来谈论概念二。例如:“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概念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识、理解、对待、谈论的方式是战争概念所构成的。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不断激发自身和学生的隐喻认识和培养隐喻思维的习惯,找出两种概念的相似之处,建立两种概念间的隐喻转换机制,利用概念一的结构去理解或体验概念二。

例1 ‘grow up’这一短语动词有多个含义。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将这个短语动词的含义一一列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通过不断地复习来增强学生对此短语动词的熟练使用程度。那么,要想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此短语运用到实际书面作文或口语中,就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该短语动词的隐喻机制。grow本身有“生长”的含义,因此此短语动词中第一个隐喻机制是“成长”;up有“向上的”含义,同样可以隐喻为“成长”,因此‘grow up’第一种概念结构就是指成长。所以,使用这一概念结构来构造与之类似概念结构便可以引申出其他的含义:增加,生长等。

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短语动词中的结构隐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多义晦涩的的短语动词,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短语动词的兴趣。

2.方位喻与V+up短语动词教学。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又称为空间隐喻。表示空间的方位词有很多,例如:上和下,前和后,深和浅,中心和边缘等。空间方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人们经常把晦涩的、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投射在这些方位概念上,使抽象概念形象具体化。例如:HAPPY IS UP; HIGH STATUS IS UP.

下面笔者探讨空间隐喻概念V+up短语动词教学的启示。

小品词up的方位喻概念有向上;在上面;完成;朝;

由上图可以看出,椭圆的趋势在向上移动。在整个移动过程中,椭圆的状态是在上面,在移动到顶部的时候椭圆的运动结束了。整个移动的过程中,椭圆是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因此,up的方位喻概念有这些含义:向上;在上面;完成;朝。

例如1:‘come up to’中的up的引申义为“朝”,空间方位上看是指事物运动的方向。Come 有来的含义,而来这个动作一定是有方向的,而且to 本身的含义也是“向”。因此,‘come up to’可以理解为走过来。

例如2:‘Could I ask you to wind up the meeting?’英语短语动词 ‘wind up’在这里理解为结束。up有多个引申义,根据句子中的宾语‘the meeting’指会议事件。因此,可将up引申为完成,用来描述完成某个事件,某个活动,某个动作或某个行为等的结束或终止。Wind 作动词来讲具有缠绕,完成缠绕后便说明缠绕结束。因此,这个句子的含义为:“我能要求你停止开会么?”

教师在讲授含有空间方位的英语短语动词时,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将小品词的空间含义通过图示清晰地显示出来。其次,列出含有该小品词的短语动词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引申含义。

3.实体喻与V+up短语动词教学。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这种隐喻是实体喻。英语短语动词通常会有一到两个常用的含义被学生熟知,但这些意思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语境中。如果不能辨别短语动词在语境中怎样理解,会造成词不达意。因此,教师应善于将实体隐喻运用到理解抽象事物中。

例如:‘Some experience are our strength,which they can pick up,and some experience are their strength.’ Pick up本意是“拾起”,在该句中‘pick up’ 在定语从句中作为动词,其宾语为主句中的‘experience’运用实体隐喻性机制,辨别其抽象特征,对于经验的量化应该为参考而不是拾起。所以,此句子可以理解为这些经验是我们的实力,他们也可以参考,有些经验是他们的实力。

由此可知,实体喻教学最关键的步骤是教师要帮助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抽象概念。这样,学生才结合实际语境来正确理解短语动词的含义。

四、结论

英语短语动词是英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英语词汇学习较难的一部分。英语短语动词的隐喻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探究更加有效的英语短语动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概念隐喻理论进行英语短语动词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将其运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英文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向学生介绍基本的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知识,带领学生熟悉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最后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

此外,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隐喻意识,拓宽自己对英语短语动词的理解,这样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益处。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将短语动词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教学水平和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ChicagoUniversity Press.

[2]w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穆思融.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英语短语动词教学策略研究, 2016.

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5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医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医学伦理,我国的医学伦理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广泛开展而起步的。30年来,随着医学伦理话语权的基本形成,医学伦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的问题涉及医学伦理的各个层面,而且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机构,创办了相应的学术期刊,部分研究成果在医疗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中被采用,显示了医学伦理的巨大应用价值。因此,审视和梳理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及现存的问题,对其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医学伦理学是什么

医学伦理学(MedicalEthics)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有学者将医学伦理学称之为医德学,还有学者认为医学伦理学就是生命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不过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称谓而已。由朱贻庭教授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一门应用伦理学科。据此,李本富教授将医学伦理学划分为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三大部分,并认为这三部分反映了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于医学伦理学的不同界定,笔者认为,在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初期阶段,轻率地否定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利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因为不同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丰富和繁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2.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邱仁宗研究员认为医学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丘样兴教授则主张医学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伍天章教授也坚持同样的观点;而孙慕义教授则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与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理论医学的一部分,是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成员之一。

关于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在不同研究者的视野里,其学科性质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同一作者的文本里也是模糊的,这必然置医学伦理学在学科地位上处于尴尬困境。目前在全国性的伦理学会议上,甚至在专门讨论以应用伦理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上,几乎听不到医学伦理学的声音;即使在全国性的医学伦理学会议上,也很少听到医学伦理学以外的伦理学界其他学人的声音。与此相似而又颇为不同的另一个问题是,因医学对医学伦理学的笼罩而形成的医学伦理学好像是寄生于医学之上的、可有可无的、道德说教的阴影。笔者认为,摆脱此种困境,真正确立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对其研究必须明确两点:一是医学伦理学的研究绝不应是伦理学原理的简单套用,二是必须突出医学伦理学是一门为医学道德立法的价值学科,是医学的精神家园。

3.关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医学伦理观是有差异的,就算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医学伦理观念和规范也有所区别。这体现在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在我国的争论也较多,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杨同卫、封展旗等学者认为可以从职业伦理层面、技术伦理层面、制度伦理层面展开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李本富、李传俊、丛亚丽等教授认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的基本理论、医德的规范体系、医德的基本实践、医德难题等四大部分。

应该说上述看法都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关于医学 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学界仍然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在研究中总把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混同起来;二是研究仅注重医学伦理中的个体德性,而不是从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角度拓展其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医学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因此,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应与时俱进,紧扣医学发展的时代内涵,探讨医学发展各个层面的伦理问题,惟此,医学伦理学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医学实践。

4.关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说,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其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我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基于学科的性质定位、不同角度的审视等原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丘样兴教授认为研究医学伦理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李本富教授则认为,研究医学伦理学在坚持唯物史观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础上,还须运用归纳和演绎法、系统方法、比较法等;而伍天章教授则主张典型案例分析,提倡数据统计法。

当前在我国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人员,大多分别来自医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既熟悉社会科学,又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并不多,这就造成医学伦理研究要么缺乏“伦理学”理论厚度,要么脱离“医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遵循医学伦理学一般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借鉴、引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5.脑死亡的伦理问题

自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死亡定义审议特别委员会提出与制定了脑死亡的标准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北欧等也先后提出了脑死亡的标准。目前,全世界约有8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地实施脑死亡制定标准。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脑死亡判定的理论研讨。围绕脑死亡标准产生的伦理争论,孙慕义教授认为“从医学和立法两方面承认脑死亡标准已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情况,提出我国的脑死亡标准是十分必要的。’’邱仁宗研究员就脑死亡病人终止治疗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决策的程序也做出了宝贵的探索。笔者认为,关于脑死亡的伦理之争,从积极方面说,关系到怎样破除陈旧观念以排除对医学科学发展的阻碍;从消极方面说,关系到怎样防止利用脑死亡和器官移植谋杀他人。国家卫生部脑死亡标准起草小组制定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修订稿)》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成人)(修订稿)》无疑表征着脑死亡在我国的实施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6.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1986年陕西省汉中市发生我国首例安乐死事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广泛的安乐死合法化与否的激烈讨论。

安乐死观念的提出和实施,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伦理学和法律面临新的问题。当前关于安乐死的争论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其一,反对任何类型的安乐死;其二,赞成任何类型的安乐死;其三,赞成在严格监督条件下施行“自愿直接”或“自愿间接”两种安乐死形式;其四,赞成被动安乐死。就以上争论的理论依据来说,持不同意见者都不同程度地将人道主义、功利主义、境遇论伦理相对主义作为自己的伦理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谁都无法干预。用儒家的观点审视,主动安乐死不仁,被动安乐死不善;道家认为人类生死均受自然规律支配;佛家思想崇尚生命、力戒杀生。安乐死的提倡与这些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距离,直至现在仍很难为我们的文化所接受。但是,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能不能给活着的人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们期待着。

7.克隆人的伦理问题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引起了人类的无限遐想,并夹杂着兴奋、不安或焦虑,由此引发的巨大伦理学争论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当前关于克隆人的伦理争议主要存有三种观点:其一,坚决反对。甘绍平研究员指出,克隆人是人类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其二,无条件支持。其三,审慎理性对待克隆人技术是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何作庥院士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妨碍科学的进步,人类应宽容地对待克隆技术。高兆明教授则站在中华民族医学科学飞跃发展的角度客观审视克隆人技术的影响。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所引起的全球范围的激烈论争仍在进行着。我国政府对此问题的立场是:主张区别对待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鼓励和支持以治疗为目的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促进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健康发展。

8.关于器官移植

充足的、高质量的供体器官是开展器官移植的前提,然而当前器官移植的现状是:供体器官来源匮乏,严重地阻碍着器官移植工作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伦理争议有,关于尸体器官和活体器官采集的伦理问题,异种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器官商品化和器官的分配的伦理问题。针对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争议,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我国首部《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已经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器官分配的伦理制度上,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认为在选择受体时应把配型相容性排在前列,术后具有良好的存活前景的优先,其他参考项目是:社会价值、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支付能力、医疗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等P3]。

9.基因组研究与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

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后,基因组研究便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但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论也十分激烈[14]。争论的问题主要有:是否发生基因歧视现象,基因资源的专利与资源争夺,基因决定论还是非基因决定论,基因技术普及带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基因治疗对个体和人类社会是否安全,基因诊断、治疗是否会造成医疗费用的猛增,体细胞、性细胞及非医学目的的基因增强或基因修饰的难以预料的后果影响等。由于基因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其高效性和风险性并存,从国际上看,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是,在基因与伦理的矛盾冲突中,我们的伦理选择应该是什么?这正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0.健康伦理和卫生资源分配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伦理已成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指出健康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如何确保全体居民公平地享有卫生保健,尤其是贫困人群的卫生保健问题;二是怎样提高全体居民的生命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在影响卫生保健的诸多因素中,卫生资源分配状况无疑与之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有的学者主张遵循公正原则和效用原则分配卫生保健资源;有学者主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元的公正标准和原则,认为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效益性原则、价值性原则。

医学伦理学概念范文6

法医学鉴定涉及活体以及检验尸体的检验,进而做出一个科学的判断,提供法医学证据和审判依据给侦破刑事案件、调解民事纠纷,同时,法医学实践也经常涉及到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本文阐述了法医实践中伦理学的运用,以期为类似的案列提供参考及经验。

关键词:法医学;鉴定;伦理学

一、引言

法医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法学和医学的融合,同时又是一门密切联系社会科的自然科学。在现有的司法鉴定与法医学检验过程中,法医学和伦理学有很大的联系,司法鉴定工作以及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是涉及医学伦理学最多的问题。因此,社会开始更加的关注医学伦理学,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学者对于探讨法医学实践中涉及的伦理学问题也十分的积极。而在法医学实践当中涉及的方面比较的多,如被鉴定人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尊重原则以及公平公正原则之类的,如何在法医实践中运用好伦理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法医学及法医伦理学

法医学指的是使用医学方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法律问题的一门科学,在民事纠纷调解以及刑事案件侦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案件提供医学证据。法医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其性质和其他医学学科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医学有独特的鉴定方法、明确鉴定对象、明确的鉴定范围,为法律提供医学证据是法医学的基本任务。相比而言,法医伦理学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对于法医伦理学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尝试着将法医伦理学的概念概括为运用伦理学的知识解决在司法实践中涉及的有关人身死伤时的道德题。法医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分支,是伦理学的发展与外延,是综合运用司法伦理学以及医学伦理学所得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医职业道德是法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对人体进行检验是法医学鉴定的主要手段,而其任务就是据此将死亡时间以及致伤工具给推断出,进而得出死亡原因、鉴定损伤程度以及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等信息,为案件的侦断提供线索。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与被鉴定人、司法机关、社会各界与家属打交道,法医工作者的品德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行为规范对于能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取得当事人的合作与信任能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性质上,鉴定人在法医工作当中一定要具有了伦理学的基本知识。

三、伦理学在法医实践过程中应用原则

(一)保密原则

在进行鉴定时,法医工作人员不得泄露被鉴定人的鉴定结论、伤残情况以及法医工作人员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信息给他人,这就是保密原则,所谓的不良后果指的是一旦泄露法医工作人员的隐私,或者被鉴定人的情况,可能会间接或直接对法医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造成损害,使其尊严、心身健康及人格、声誉等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不良后果。除了与鉴定有关人员,不能够将患者的隐私向他人。被进行法医鉴定时鉴定人所需的有关患者的相关信息,以及被鉴定人的疾病、伤残隐私等等信息。

(二)知情同意原则

对于法医鉴定的方法、过程以及鉴定所使用的依据,被委托方与鉴定人有权了解,被委托方对于鉴定人的情况有权进行了解,进而选择鉴定人。这就是知情同意原则。在法医学鉴定中运用知情同意原则,具体是指当法医对被鉴定人进行检测或者检查时,鉴定人需要先向被鉴定人鉴定方法、提供鉴定费用等方面充分、真实的信息,特别是鉴定结论的依据以及鉴定方法的使用,要让被鉴定人和委托方自主做出选择,选择拒绝或者接受所提供的鉴定方案,鉴定人才能开始进行鉴定。另外,要在鉴定中运用好知情同意原则,法医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因为法医病理学鉴定中,器官取材以及尸体解剖会和当地的一些民族习惯与风俗有悖,对此,鉴定人要以合理的方式向其家属说明原因,以征得同意、求得理解,应该让家属了解需要留取的检材、尸检的过程以及操作方案。

(三)鉴定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指的是在法医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公平的对待案件本身、被鉴定人以及与鉴定有关的双方当事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法医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中,在法律范围内,对被鉴定人不管在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在一些的倾斜,这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中都是不合理的、错误的,法医工作人员不应当把被鉴定人当成案件的弱势群体,这是不合法的。值得明确的是鉴定机构处以及鉴定人都是在中立的第三方位置,不作为诉讼所涉各方的授权代表,不作为委托方及其关系方,鉴定活动的开展不能受到来自行政、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干预及影响。鉴定活动依法接受国家、社会、主管部门和委托方的监督授权代表,不能从事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鉴定业务。

(四)尊重原则

人与人以及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力就是尊重,尊重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基本的需要。尊重原则在法医鉴定中有尊重被鉴定人以及其人格,尊重被鉴定人的权利以及尸体等。在选择权上尊重患者,对鉴定双方关系不对称性以及不对等性的特点要进行着重的注意,是的被鉴定人有被动变为主动,主动提供有关鉴定程序的信息给被鉴定人和其家属,坚持与被鉴定人进行协商,向被鉴定人提供更加多的自主机会,对鉴定过程,被鉴定方有权对其进行了解,对于鉴定人,其拥有选择权以及投诉权,有权对鉴定结论进行质疑或者投诉对鉴定服务,这些都是尊重原则的具体体现。尊重原则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前提下,对任何被鉴定人鉴定人员要对其人格进行尊重,将一些服务上的不当情况给避免掉,减轻两者间的矛盾。另外,在法医鉴定中践行尊重原则,要被鉴定人或者死者的隐私权利有绝对的尊重,例如,在进行法医临床鉴定时,通常要检查被鉴定人的身体,这时,对于被鉴定人身体缺陷的秘密以及疾病,鉴定人要对此进行保守,不得向其他无关人员进行透入,对被鉴定人的隐私进行严格的保密,因为一旦泄漏被鉴定人的秘密,很可能伤害到被鉴定人和家属。

四、案例

一个案例中被鉴定人赵某在肺胸上有着比较严重的疾患,表现为肺大泡破裂;自发性气胸并双肺重度萎陷;支气管扩张症;双肺多发性肺大泡形成并灶性肺出血;慢性支气管炎并慢性支气管周围炎;间质性肺炎伴急性肺淤血等。除此之外,本例还检见脑、心、肝、肾、肾上腺的急性应激改变和慢性阑尾炎改变、脾等脏器的急性缺氧性改变。本例在分析死因原因,发现死者有着严重气胸所致的双肺萎陷程度,可能会造成急性的呼吸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其死亡。本例对于暴力性因素致死改变、体表及暴力性因素致死改变内脏组织器官的中毒性改变并没有进一步的发现,因此本例在鉴定死亡原因时为“系在肺部疾患的基础上因肺大泡破裂导致自发性气胸以及由之所致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而死亡”。但是。对鉴定结论死者家属持怀疑态度,因为对鉴定结论家属不承认,最后,本例演变到了对簿公堂的状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法医学的司法鉴定时,会涉及到很多伦理学问题,因此需要做好法医实践中伦理学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法医鉴定纠纷以及投诉因为伦理学的问题所造成的也要进行多加的注意。对法医学鉴定中涉及的一些伦理学上的问题要理解精准却全面,这对鉴定业务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可提高法医学鉴公正、科学以及严谨性。

[参考文献]

[1]王学文.法医工作与伦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01):78-79.

[2]汤家全,罗良鸣.伦理学在法医学实践中的举隅[J].医学法学,2014(12):352-353.

[3]汤家全,陈德京.伦理学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6):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