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1

2014年9月21日,在“世界老年痴呆日”到来之际,由上海市医院协会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承办的“失智老人养老护老模式研讨会”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期待中顺利召开。在科学会堂的海洋厅,100余位来自上海市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及脑卒中分会主委、副主委,以及养老院院长、护理院院长等专家学者共济一堂,进行老年痴呆患者养护模式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是临床上接触老年痴呆患者最多的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也见到过太多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料难题。对于失智老人的养护,医生从临床医疗的视角是怎么看的呢?

本期“专家会客厅”,我们邀请到上海神经内科领域的权威专家,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逐步改善,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早在1979年,上海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近30余年来,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列中国之最。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一些慢性疾病的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阿尔茨海默病(AD)起病隐匿,对个人和家庭均有显著的影响。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5%患有此病,每3~4位85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一名罹患。预计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是现在的3倍。

推广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以及建立积极有效的医护措施是防治的关键所在。目前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社区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的管理者及社会各方人士对失智老人养老护老问题的重视。不仅在于普及痴呆防治知识,重要的是促使基层社区卫生中心认识失智老人养护的重要性,提升积极防治痴呆的意识。

我们可以整合现有的资源更好地为失智老人服务,如上海有20余家二三级医院已开设记忆力障碍门诊,但缺少推广宣教,如果能把社区门诊和记忆门诊联合起来,必将能极大地提升对失智老人医疗及护理的质量。

在工作中尚需要重视推动对老年痴呆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认识。老年痴呆这个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和不治疗,规范和不规范相比,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和生活质量差别巨大。

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力争为痴呆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

老年痴呆患者患病后常表现为认知能力、自理能力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精神症状,严重危害老人晚年的健康,对家庭、社会也造成巨大的负担。有研究显示,在停止照顾老人后,照顾者的抑郁情绪仍长期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的相关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随之而来的老年痴呆患者的养老护老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根据上海实际情况,前瞻性地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探索建立老年期痴呆患者社会支持体系,让患病老人通过该体系既能获得更专业的照顾,又能减缓家庭的压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由于老年痴呆症专业知识普及缺乏、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滞后以及我国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我国绝大多数的痴呆患者的养老仍采用家庭养老。但是囿于当前医学科技的发展,痴呆病情在不断发展进行中,缓解的可能性很小,沉重的家庭压力和这类患者难以康复的困境对家庭养老模式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另一种失智老人的养老依靠的是机构养老。但目前从社区到机构几乎没有专属的资源,一些长期照顾失智老人的机构也没有得到政策倾斜和特殊补贴,他们常常没有动力去关注这类患者,也不愿意接收失智老人。此外,护理人员的护理标准和护理程序参差不齐,待遇不高,社会认同感不足,社会地位较低,这些都是养老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痴呆患者已超过1 000万人,但人们对老年性痴呆并没有足够重视,尤其是对早期识别、治疗和护理老年性痴呆患者仍然有许多疑问和误解。当患者被确诊为老年性痴呆时,家属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往往认为患者只是“老糊涂”而已,更别提正确照料患者了。痴呆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行为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护理老年痴呆患者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生活护理,还包括心理护理、行为异常的护理,甚至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早期识别老年痴呆症,确定老年痴呆症的病因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合理的药物干预,积极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医疗和社会机构的良好支持,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上海作为一个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护老的挑战是非常大的。但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主要的客观因素在于目前人口基数大,寿命延长,60~65岁人口的绝对值增加,比如肿瘤的治愈率增加,中风死亡率下降,使得带病生存的人越来越多。而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都可能导致痴呆。

我们仁济医院做记忆障碍门诊十多年了,我认为对于老年痴呆的治疗近阶段内可能也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因为人总会老的,这个疾病本身就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是人生命的自然规律。这种情况下要重点考虑怎样让患者有尊严地生存。我们目前可能没有更好、更新的药,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让生活一塌糊涂。家里没有患者的人可能想象不到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是怎样的。疾病进展到晚期,有的患者白天睡觉,晚上大吵大闹,一家人都无法睡觉。还有的患者对亲人怀疑、谩骂,不配合治疗,哭闹等,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我们门诊就遇到过不少患者在家折腾、打闹,家属实在“搞不定”而带来看病的。这些家人的焦虑和悲哀是难以想象的。总体来说,各种医疗手段对老年痴呆的作用都有限,延缓病程也很难。因此养老护老更显得重要。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让患者有尊严地生存和尽可能地减少家庭和照料者的负担。

有人抱怨说养老机构和床位不够。其实上海的养老机构和床位是不少的,在“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养老机构床位将达12.5万张。根据我们杨浦区对近18 000例65岁以上老人的自我健康状况评估的调查发现,约有4.6%(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8.71%)的老人“不健康,不能自理”,既需要生活照顾又需要医疗护理,这些人需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上海现在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245万,养老院的床位约12万张,按照比例来说床位是够的(245×4.6%=11.27万人),现有的床位已经达到1人/床/年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养老机构分布和配套条件不均匀;二是很多不需要进养老院的老人也进来占着床位;三是郊区的养老院,有空床,但是没有人去。

针对这种情况,设想开展居家养老和护老实施“一张表”统一评估标准,经过评估,区分出是否居家,或社区,或机构养老和/或转入医院治疗。但可行性如何,有待试点和实践。

我认为《失智老人的人群管理及医疗服务能力的困境》这个议题很好。这次参加会议的都是医院的领导,希望老年痴呆的现状和困境能引起各位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的几大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的社区管理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了,医院已经和社区对接,对疾病做规范化管理。阿尔茨海默病是否能成为第四种疾病,规范化地与社区医院对接呢?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合作、建立桥梁,由专科医生在门诊对老年人进行诊断、治疗、管理,同时跟全科医生互相沟通,共同管理患者。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比如新华医院可以跟社区建立联合门诊,一个专科医生带几个社区医师,指导其如何发现痴呆,并跟踪、管理患者。这样以小带大来推广,失智老人的诊疗问题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就会减小。

专家简介

汪 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金其林 上海市医院协会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董 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管阳太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刘学源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振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少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养老对一个国家来讲非常重要,涉及到经济基础、社会体制、医疗人员素质以及患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给出一些方向性的思路,比如政府行政方面是否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扶持政策;从临床医生角度如何提出一个能够普及、培训的长期方案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2

概况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系重要的老年病。西医认为其病理以大脑萎缩和变性为主;中医认为多因久病血亏气虚、心神失养,或肝肾不足、脑髓不充而成。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认真预防及时治疗会有一定效果。

预防

由于该病发病原因不明,生活中如何预防很难说。有的专家说,和我们生活中食用过多的铝有关,比如使用铝制品,或者是早晨吃的油条、油饼(里面含有铝)。那么,我们就不要吃了,实在想吃了,可以少吃一点。只要是生活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我们尽量少吃或不吃。仅仅从吃上下功夫还不够,关心老人更应该注意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应多让老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消除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一旦发现本病症状,必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防止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治疗

本刊仅提供一些简明的治疗方法,供读者参考。治疗本病难度较大,宜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一、食疗

1.芝麻粥: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将二者洗净,放入锅内,文火熬成粥。服时可加蜂蜜1匙搅匀。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应加蜂蜜。

2.枸杞粥:枸杞20克,小米100克,猪瘦肉末30克,洗净后放锅内共熬粥。服时可加少许精盐调味。每天早上服用。

3.牛骨髓粥:牛骨髓15克,黑芝麻15克,糯米100克。将芝麻、糯米洗净后,同牛骨髓一起煮粥。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二、西药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老年痴呆,但可选用下列几种药物来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这些药物据病情可单用或配合用,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送医院治疗。

1、吡拉西坦?穴脑复康?雪:每次0.8-1.6克,每日3次,口服,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氧,促进思维记忆。6周为一个疗程,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有效,重度无效,与安定合用还可提高疗效。

2、都可喜:每次40毫克,早晚各1次,口服。为大脑代谢促进剂,国外已广泛使用,对智力恢复有较好的作用,用得越早,效果越好。

3、长春西汀(卡兰):每次5毫克,每日3次,口服。可改善脑代谢,恢复脑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4、其他:还可加服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及烟酸、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等。

三、中药治疗

1、髓海不足型。

症状:智能减退,神情呆钝,语不达意或静而少言,头晕耳鸣,倦怠思卧,腰膝酸痛,骨肉萎弱,苔薄或少苔,脉沉细弱。

方药:补天大造丸或补肾益髓汤加减,熟地黄15克、山茱萸18克、山药30克、紫河车粉6克、续断10克、石菖蒲10克、广郁金10克、制远志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个月为1个疗程。

2、肝肾亏虚型。

症状: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动作迟缓,语不达意,沉默少语,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肌肤不荣,面红少泽,颧红盗汗,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方药:左归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克、牛膝15克、山药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5克(烊化)、龟甲胶15克(烊化)、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川芎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个月为1个疗程。

3、脾肾两虚型。

症状:智能减退,神情呆钝,沉默少言,静而少动,倦怠乏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气短懒软,腹胀便溏或五更泄泻,食欲不振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或滑,脉沉细弱。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还少丹加减,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干姜6克、益智仁3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个月为1个疗程。

以上各种方法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用,常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康复治疗

康复疗法主要包括心理康复与记忆康复,对本病的改善有着一定的作用。

1.心理康复

(1)热情关心:亲属对生活有困难的患者,应当积极主动给予照顾,热情护理,以实际行动温暖他们的心灵。

(2)播放音乐: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给他们播放一些爱听的乐曲,以活跃其精神情绪。

2.记忆康复

(1)智力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可教他们记一些数字,由简单到复杂,反复进行训练,以帮助患者扩大思维和增强记忆。

(2)强化记忆:在室内反复带患者辨认卧室和厕所,亲人要经常和他们聊家常或讲述有趣的小故事,以强化其回忆和记忆。

注意事项

老人痴呆患者主要死于它的多种并发症,而多数并发症又主要是由于家庭护理照料不周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再强调对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

一、防自我伤害:家人在耐心的心理工作的同时,进行全面照顾,严密观察,随时发现可疑动向,及时排除病人可能自伤、自杀的危险因素,比如保管好利器,电源开关、剧毒药物等。

二、防跌伤骨折:家庭地板、浴池、厕所地不能滑,最好铺地毯,规劝老人勿做难以承担的劳作。上下楼梯一定要有人陪伴和扶持,北方冰雪季节老人减少外出等,预防跌伤。

三、防意外事故:看护较紧,不能让其过多的单独行动,一些有危险的器具,可锁入厨房内,不让其单独接触。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3

1、心理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烦躁、淡漠、压抑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如果不予以及时正确的疏导工作势必会影响护理的疗效和加重患者的衰退。要报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去和患者沟通,尊重他们,同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调解不良心态,积极主动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 饮食护理 对病情较轻、生活能自理的患者,要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清淡宜口的食品;对生活自理差、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协助进食,必要时给以喂食,对吞咽困难者应给以缓慢进食,不可催促,以防噎食及呛咳。对不知饥饱、抢食、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并要根据病情适当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3、安全护理 严加看护,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病情做成卡片让患者随身携带;外出检查、活动或散步时专人看护,帮患者穿好病衣裤,不得让其单独外出,严防迷路或走失;病室的走廊铺防滑的地砖,装置防护扶栏,随时清理积水及垃圾,防止跌倒或跌伤;重度痴呆的患者专人24 h陪护,情绪不稳定者用保护带暂时约束,或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或跌倒等意外发生。

4、睡眠护理 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找出影响其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护理。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安排一些小的活动。在睡前避免进行长久和激动的谈话,避免大量饮水,临入睡前帮助其小便,另外睡前还可以用温水泡脚,如果患者错认为是日间,不应与其争吵,可以安静地陪他坐一会,再劝导入睡。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4

怎么改变呢?一是从防撞防跌的角度来改造;二是紧急呼叫改造;三是采光照明改造;四是园艺改造;五是适老家具改造;六是整洁收纳改造。

案例2:70岁失能男性老人,29年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和照护者同居,老伴重病独生女陪伴返乡治疗,居家环境安全问题很多。他家里的环境很糟糕,门口有高差,我们问这个老人,您自己能不能出门?他说不可能,这个门是对内开的,我根本出不去,如果有外人进来,我没有一点抵挡能力。包括洗手间各方面,都有问题。

我们的改造是围绕轮椅老人进行,因为他是高位截瘫,在他的房间里有轮椅的回转区,特别是通过性设计上做了非常多的改造,包括增加了呼叫系统,以及对床的摆放,能够让他随时享受到阳光等都做了改善。

案例3:78岁男性老人,阿兹海默症患者,脑梗初期症状,老伴是75岁健康高龄女性老人,可自理,兼照顾老伴,全屋改造装修,未来考虑雇专业护理员(住家)。

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可以通过颜色引导他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自由生活,再一个就是过往生活的回忆。我们对客厅的打造,用了色彩柔和的配色,以及做了一些小的画框、记忆板等,通过这些设计唤醒他的记忆。卧室做的是推拉门,通过玻璃可以从外面看到里面的状况,设计了适老床。我们把浴缸拿掉,配上了浴椅、扶手这样的设施。包括厨房也进行了改造,装了燃气报警,配上浅彩让空间有延展性,让老人的心情更舒畅,这是我们在设计别注意的。

看了这几个案例,大家的心情一定很沉重。父辈们的生活环境令我们担忧。他们本应该享受更加舒适、更有品质的生活。我们一直在问自己,我们能不能做到给长者提供居家安全的全面解决方案。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老人需要帮忙的不是一件事儿,而是需要一揽子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他信任的人。我们也曾经考虑从哪儿入手?服务入手,产品入手,还是从打造环境入手?最后我们下决心从打造环境入手,只有环境安全了,子女才能够安心,后续的服务才有基础。之后,我们会围绕着居家和社区不断深化服务。这主要是基于我们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

一、我们为什么要做养老

1.技术进步使人类更加自由、平等、信任、共享与健康,已经到了非常适合做养老的时机。之前我在互联网公司、IT公司、地产公司工作过,感觉互联网的到来就像电力的到来一样,所有的行业都因为互联网的到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可以让人更自由地交流,平等的生活,人和人之间更加信任,信息更加共享。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的进步,人的寿命也延长了,这些都是特别好的机会。

2.职业、组织、企业、资本、社会将被赋于时代进步的印记。30年前,很多企业家看到的是机会,现在机会依然非常重要,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更加重视社会责任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开始去追求企业的长期价值,把客户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了业务发展之根本。做事业,做实业,把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企业家越来越多,通过配置把资源放大,通过资本把规模做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中,社会也向着我们所希望的共享经济时代前进。

3.工作与生活、家庭与社会将越来越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生活结合到一起,自得其乐。家庭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与家庭越来越融为一体,社会组织等越来越活跃。人们开始借助社会来延伸家庭的功能,比如养老,不再只是子女独立的承担。

4.社区将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形态和场所。

5.老年人将成为社会的财富,在社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把整个环境打造好,未来的生活也应该是更加精彩。66-79岁的人在我国被定义为老年人,但国外有人把这个年龄段定义为中年人。因为他们和中年人一样,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

二、我们做养老的出发点和定位是什么

1.在这个剧变的历史时代,我们立足于大家一起去重组和打造社区的价值生态。前两天我参加了乐视的会,他们的主题叫无破界,不生态。现在不光是跨界,真的是破界重组,重组一个更健康、更向上的大的生态。我要说的是,乐视打造的是技术的生态,我们养老做的是人文健康的生态。

2.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努力实现按需定制,我们认为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

3.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我们相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越来越低。

4.我们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业务之本,我们坚信价值创造是企业之魂。

我们作为社区健康服务运营商,致力于提供长者居家健康的全面解决方案,让老人安全、子女安心。社区一家、老幼同乐,应该是我们希望创造的氛围。

三、居家养老的实践

我们接触到的案例有很多,无外乎四类老人: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这是我们的用户。但是我们的客户在哪儿?我想不只是这几类老人,还有他们的子女,因为他们的子女希望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希望减轻生活的负担,希望老人精神健康、身体健康。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保险;医养结合;老年保险市场稀缺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应景而生。本研究将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目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探求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道路。

一、国内外老年长护险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在我国,长护险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推出长护险产品,但无论是条件还是保险的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体制转换、社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面对老龄化非常关键的时期,而长护险是适应老龄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致力于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个人经济压力和国家金融压力,完善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修订的《老年法》中,国家还明确提出要逐步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同时也在很多城市进行试点。如江苏省也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探索建立个人、政府等多方分担筹资的长护险制度。据了解,南通市作为江苏省首个试点城市于2016年1月建立并实施基本长护险制度,2017年徐州、苏州两市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政策,现阶段南通、徐州已经陆续组织实施。在覆盖范围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全体居民纳入长护险辐射范围。在保障对象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通过估测筛选后符合一定标准,将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长期照顾的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在筹资机制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建立了政府补助、医疗保险以及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其他试点城市中,青岛市的长护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较其他城市更丰富:除了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中的照顾和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为失智人员设立了失智专区,为其提供长期、日间和短期护理。然而,从试点城市颁布的政策内容来看,大多数试点城市的政策中缺少针对性,这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方案评估工具的缺失,服务方案评估工具是被服务对象对服务者服务专业程度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工具,有助于寻找长护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身体状态及具体需求的最优供求匹配。国内的长护险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长护险制度建立并不完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制度的初始阶段,很少有研究集中在融资机制上;第二,严重缺乏基本的数据,现有数据也不准确。商业长护险不能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时数据。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风险评估、护理服务等方面具体的数据,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产品制定准确的价格。同时,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长护险,并且公民的总体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在长护险领域,商业保险仍在不断寻求改进。

(二)国外发展现状德国强制实施长护险,目的是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长护服务提供者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家庭财政负担。德国的长护险是义务保险,有“跟随医疗保险”的特点。戴卫东(2015)也表明在“十四五”初,在长护险成型的情况下,应继续沿着“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推进大面积覆盖,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保持一致。日本的长护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和德国一样,日本的长护险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导并由法律加以规定。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较为全面,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外,还有专门的护理保险。日本不但设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还加长了养老金交付的年限,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养老金发放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美国是补缺型社会福利的典型国家之一,长护险由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护理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险。设立商业性长护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中高收入者对长护险的需求,保险种类多、条款灵活。

二、我国老年长护险现存问题

(一)老年长护社会保险没被纳入社会保障法我国要想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先从立法上解决。很多发达国家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其已建立老龄长护保险制度,有法律支撑,能为老年长护保险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没有对老年长护保险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无法为老人提供强力保障。其次,税收政策可为长护保险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并无相关税收优惠。护理行业发展落后,护理机构的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如今强大的需求。护理行业发展落后影响了长护险的供给,造成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护理机构方面而言,国内护理机构通常都是养老机构,这种机构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运作,社会化程度较低,且设施老化、服务不到位。从护理人员方面而言,护理人员需要持有相关证件才能上岗,而我国长护保险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的服务人员专业程度普遍偏低,而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需求不断上升,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供不应求。因此,护理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有待完善。

(二)我国社保经验不足社会保险涉及问题有:养老保险只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医保也缺乏长护的内容,也没有涉及长期康复护理与老年人的重疾险等商业险种。其次,商业保险已发展成形,长护保险虽然已推出,但是存在门槛高、保障低、保障人群有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及商业保险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全面化。

(三)居民投保意识不高1.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最大因素便是收入水平,高额的保费使他们无法承担。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居民衣食住行都无法满足,保险更无从谈起。2.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身边有许多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和新闻,使得人们对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的能力信任程度降低,以至于减少了对保险的购买力。国人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家破人亡,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恰恰是人们最不愿发生的事情。保险承保的大多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将其忽视,花大笔的保费而不一定得到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购买保险。3.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理性思考。保险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后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这对于热衷于即使效应的中国人眼里,投资保险显然不划算。一旦风险发生,便有一木支危楼的效果。Rivlin和Wiener(1998)发现老年人在年龄増加的同时身体机能也在下降,老年人需要同时承担急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慢性疾病的长期护理费用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减少老年人需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负担。由此看来购买长护险不仅能减少未来风险发生时要支付的费用,而且还能得到专业的护理保障。

三、关于我国老年长护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的长护保险体系财务模式决定了长护保险制度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长护保险制度能否长期运营的重要因素。国际来看,实施长护保险制度的国家为了促进财务模式的长期运营,都加入了其他筹资方式作为补充。中国可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构建多层次长护保险体系。盛和泰(2012)对常见的长护保险运营方式,政府主办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由政府委托商业机构运作型进行比较,由政府主导交付专业机构运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各自的优势,降低规划成本,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效率,满足居民长护保障需求。蒋虹(2007)表明,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应建立全民的长护保险,但从国情看,应设计以商业性为主,社会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同时,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的补充要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开发更多新兴的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而,保险公司可以把传统形式的养老保险与社区养老服务或家政公司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的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发出“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可以解决护理型保险保费较高的问题。

(二)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结合的长护服务体系,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长护服务供给责任的有效方式。Lakdawalla(2002)将长护险分为专业护理和非专业护理两种,专业护理由专业护理服务提供者或养老机构提供,非专业护理由子女或亲属提供,非专业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专业护理的需求,但不能完全取代专业护理。因此应当建立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能得到家人的陪伴。1.建立非正式护理支持政策使其成为长护服务福利供给的职能主体。一向非正式家庭护理人提供不限制用途、不需要纳税的现金支持;二为满足条件的家庭护理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三颁布多项弹性工作的请假制度,方便服务。2.支持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正式护理服务并同时发展居家护理。政府对正式服务者的资质、数量、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规制,加强培养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健全相关保障制度,鼓励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老年人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住所,这样不仅能降低所需护理费,也能使老年人得到全天候的专业护理。3.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降低保费成本。政府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长护险,由于长护险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的扶持。因而政府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构成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为国家解决老龄化严重问题,也能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不可小觑的利益。SheilaRaffertyZedlewski和TimothyD.Mcbride(1992)发现老年人口递增会使人们对长护险的需求成倍的增加,但老年人对长护险支付能力有限,因而降低长护险保单成本是扩大长护险购买量最有效的措施。4.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使人们改变对传统保险概念的偏见。保险公司可以添加真实的案例,提高民众对长护险的认可度。使他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使失能老人得到更专业的护理,也能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机构安享晚年。

失智老人的护理方案范文6

“我只能孤军奋战”

“哎,不能捡,这个我们不要了噢。”周霖拉过85岁老母亲的右手,抽出一张花花绿绿的传单,扔回垃圾桶里,母亲的左手紧紧拉着她。“乖哦。”周霖伸手理理母亲的鬓角,牵着她继续散步。

相似的场景一路重复了三四次。周霖今年60岁,是母亲唯一的独生女。3年前,母亲被确诊为阿兹海默症(即民间俗称的“老年痴呆症”)中晚期。

“包包呢?”出门散步前,周霖问母亲。母亲乐呵呵地从沙发上翻出一个小包斜挎好。包里有一个老式手机,简单拨号设置为周霖的号码,还有一串记录了母亲基本情况和住址的名牌,以及一个小小的卫星定位跟踪器。

周霖打开自己的手机捣鼓了两下,屏幕上出现地图和两条蓝色的线――跟踪器会记录母亲早晨在小区内散步的线路,如果超出周霖设定的小区范围,就会响起警报。她打开另一个软件,指着门上的感应器:“这个也是,只要开门关门都会自动记录,我们都能知道。”

家里的空调上方安装了摄像头,卧室和厨房也各有一个。这些智能产品都是周霖的儿子周t安装的。

周t是周霖的独子,生于1982年,周霖在政府机关上班,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只生了周t一个。作为母亲唯一的女儿和孩子的母亲,年过花甲的周霖一度很焦虑。母亲从2015年春天开始情绪失控,变着花样指责、辱骂家人,在家里见什么扔什么,把东西往人身上砸,谁要靠近她就歇斯底里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甚至咬我,向我吐口水。”周霖回忆起当时的日子,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那时她整夜整夜地失眠,“觉得这辈子我可能完了,要被母亲折磨死。”安眠药吃了两年,直到现在,不吃就睡不着觉。丈夫本来身体也不太好,这一来几乎郁闷到了抑郁的地步。儿子周t那时还远在国外工作。

“我只能孤军奋战。”周霖说。母亲住院,别人家五六个子女轮流陪护,而她一个人日夜陪在床边,心力交瘁。

在周霖看来,自己如今经历的,很可能就是20年后,下一代因计划生育政策而批量出现的独生子女所要面临的。她因而分外体谅儿子:“我以后要是老年痴呆,送养老院,一点儿都不要含糊。”丈夫也说,坚决不要再给下一代添负担。

2015年5月,周t回国,召集所有亲人为外婆制定了特殊护理方案。考虑到老人常年独自生活的习惯,两代人举全家之力又买了一套房给老人居住,与周霖家只隔一栋楼。此前周霖给周t买的婚房也在同一个小区。

周t觉得母亲很有远见:“可以相互照应,也不会说太近,住在一起产生代际冲突。”如今照顾外婆主要还是由母亲负责,他少有压力。父母开明,住得又近,他对未来也没有太多担忧。想到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的独生子女,周t感慨自己幸运:“遇到这种事,他们肯定是需要权衡(是否回家照顾老人)的。”

家有“失能老人”的无奈

说到“需要权衡”,何倩正在苦恼中。她刚在上海交了买房的首付,拍到车牌。待了10年的公司即将上市,丰厚的回报近在眼前。2002年大学毕业后,何倩到上海奋斗至今,一切眼看着要走上正轨了。

然而,命运让何倩措手不及。2015年年底,母亲突发脑梗,待病情好转回了家,就再也想不起要给女儿打电话。

事情比何倩想的更摹2016新年伊始,母亲的短期记忆越来越差,何倩飞回昆明带母亲去神经内科检查,确诊为血管源性认知障碍。医生说,平均寿命还能有4年左右。何倩觉得天都要塌了:“我妈才60出头的人,怎么会那么快?!”

何倩的父亲受打击更大,总是一遍遍对何倩说,她母亲在脑梗一周前还好好的,整天参加各种活动不着家。“父亲没有说他‘受不了’,没有说这3个字,但就是春节那段日子天天对着我哭。” 何倩想起来就心酸。

这还不是最坏的。2016年5月,何倩母亲晚上起夜时脑梗第二次发作,摔了一跤,右脚踝骨骨折。此后走路、站立日渐困难,半年后终于卧床不起。

2016年春节期间,何倩就把昆明的养老院都跑了个遍,但她始终觉得不够满意,只好又请人上门护理母亲,每月4000元。可是母亲觉得家里来了陌生人,没有安全感,总是凶,让他们滚。护工不到一年就换了7个。

平日里终究还是靠父亲照料。每天早晨天刚亮,父亲就要起床,买早饭,给妻子换洗尿布,然后带她去做康复治疗,一忙一整天。2016年12月底何倩回去时,发现父亲患上了腰肌劳损。

与何倩母亲一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有研究称,到 2020 年,中国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 2185 万人 。而一份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养老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访者自评经济状况为大致够用,但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大,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是其中需求较高的人群。

何倩很揪心。她不知道母亲的病情何时会恶化,更担心父亲扛不住身心压力。有时她会想,如果有兄弟姐妹,总有一个人能陪着父母,或许会好很多。在家时偶尔表弟表妹来帮衬一把,她觉得差别很大:“哪怕不帮,跟他们说看着点儿你姑姑,我能出个门,也能解决一大半问题。”

现在何倩每个月向公司请假3天,往返于上海和昆明之间。为了省钱,她都买最晚的机票,深夜抵达后租车开回家,第二天就开车带母亲出门散心,找更好的康复机构。然而每月的这3天假太短了,并不能解决多大问题。她想过把父母接来上海,也调查了许多养老院,还想过把房子卖了去租房,每天下班陪他们。可康复治疗开销不小,转医保手续也很麻烦。更重要的是,父亲习惯了在云南的生活,尤其是父亲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是对他极大的安慰。如果来到上海,对他的精神状态未必有好处。

母亲生病后,家里的角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变成了父亲,拿主意做决定。我爸变成了我妈,从被照顾的变成照顾人的。我妈变成了孩子。”何倩叹口气。

全家的未来摆在何倩面前,等着她拿主意:回家,还是不回?

一个独生女的越洋牵挂

最多5年,这是费凡给自己设定的回家期限。

费凡是上海人,“90后”,名校毕业后赴美国读硕士,刚留在美国工作不久。她2016年圣诞假期回国,父母征求她意见:美国现在挺乱,在那边也很难稳定下来,要不就回来算了?费凡问:“你们真的要我回来吗?”父母默默想很久后说,随你。

“我能感觉到他们自己心里面是想我回来的。但又很矛盾,因为知道这(在国外工作)是我想要做的事情,而且回去的话就再也没机会回美国了。我妈不希望我遗憾后悔。”而费凡自己也很矛盾:喜欢现在的工作不假,对妈妈的担心更真。“妈妈以前做过手术”,费凡假装生气地嘟囔。费凡本科出国交流期间,她的妈妈动过一个小手术,当时没有告诉她。费凡知道后,立马改签机票回国。

距离就像放大镜,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脑补出无数情节,担心尤其会被放大。研究生最后一学期前,费凡回国做项目,飞机抵达上海时,只有爸爸来接。她心里就犯了嘀咕――平时妈妈肯定也来的。

随后费凡得知,妈妈刚刚又动了一个手术。她特别生气爸爸之前为什么不告知,爸爸赶紧解释“小手术而已”,估计那时候他们也不知道是乳腺癌。没过几天,外婆过世,费凡心里不好受,又担心妈妈的身体,基本寸步不离。那时,妈妈还要去医院做各种术后检查,“等结果的过程非常煎熬。”费凡说。

爸爸先拿到检查报告:乳腺原位癌。原位癌是癌症最早期,治愈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将其列入恶性肿瘤的编码。但当时费凡并不知道,满脑子都是:“还回去(美国)干吗呀,研究生也不要念了。”后来知道妈妈的病没那么严重,才稍稍放心。

临走时,费凡强调好几遍: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告诉我。定位软件也毫不犹豫安到了父母手机上:“只要他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我就会打电话过去,打到接为止。”现在,她每天还要和父母微信语音。时差13小时,一端说早安,一端说晚安。每周雷打不动视频一次。

钱无法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所有问题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因独生子女与父母分居,日常面少,影响亲子情感交流,是比较普遍的状况。在受访分居家庭中,子女与父母每天见面的比例不足30%,近50%的家庭每周或每月能见面1次。

2016年6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上海、南通、成都等15个城市展开试点,探索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身体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护理,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在上海交通大学老年产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原院长张乃子看来,这是解决未来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最重要途径。他介绍说,中国的养老是“9073模式”,即90%的老人可以自我照顾,7%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3%的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机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