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1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44-02
一、智力训练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不是其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智力有没有得到开发、行为有没有得到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有没有得到提高等等。智力康复训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情感情境、趣味性和成功性,才能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智障儿童体会到更多的爱,产生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环境更加和谐,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趣味性能更好地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在欢乐的情绪中主动自我要求,进行学习。成功性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智障儿童成功的机会,从而带给其成功的体验。这些教育方式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二、健康情绪
重视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康情绪。通过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残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还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三、优化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稳定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资设备,适当的空间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版、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和谐,生活快乐,以及家长与教师积极关爱,那么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趋于积极;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残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对此,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四、教育氛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智障儿童产生对老师强烈的喜爱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特殊学校中,培智儿童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殊,没有歧视,培智儿童可以很好地找到集体归属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朋友,也可以成为别人目中有威信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虽然有智力缺陷,但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当他们能够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和尊重他时,他们会表现出无限的真诚。特殊学校可以给智障儿童造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五、多方协作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对残障儿童近期的表现及心理状况,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问题,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以便采取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家长进行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开展针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实行“一个融合”,即“学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融合”,推行“五个自主”:“自理自主、劳动自主、交往自主、学习自主、休闲自主。”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等活动纳入日常心理教育中,培养残障儿童的自主意识;通过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环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还可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教育设施,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因而其教育方式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取向性、针对性的开展。作为教师,应勇于肩负起育人的伟大使命,秉承“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理念,尽可能排除、疏导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37―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转型,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大批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以求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跟进快节奏的生活步伐。然而,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一个特殊的名词――留守儿童,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且数量相当庞大。目前全国留守儿童超过七千八百万,他们大多为7~14周岁,处于中小学阶段。从全国来看,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并主要集中于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无论在其快乐时抑或痛苦时都需要一个可以分享或分担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最佳选择者就是父母。然而,这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似乎是一种奢望。缺少了来自父母和家庭直接的关爱和呵护,由此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从而使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缺少了正确的指引,不仅对儿童个人的性格、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整体国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变动。
(一)性格障碍
在儿童个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重要环节上缺少的恰恰是这份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缺少了常人所无法给予的爱,处在身心迅速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儿童,有了烦恼和焦虑却没有了可以倾诉的人。没有了他们至亲至信的人的呼唤,在心灵发展上就会感到无比的空虚,至于他们的看护者或因为年事已高或由于农活太多或由于科学文化水平有限而无暇顾及儿童情感上的变化,他们最起码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由此丧失。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这种特点经过日积月累,对自身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期,随着与父母及外界关系的日渐疏远,在人格的成长发展上也遇到了障碍。一系列的人格缺陷如嫉妒他人、憎恨他人、与他人的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等问题由此滋生,甚至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素质的提升。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比例高达19.5%,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旷课甚至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这就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上存在相当大的障碍,实在令人担忧。
(三)行为怪诞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浪潮逐年增高,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必然会进一步膨胀。而传统固有的教育方式不更新,被留守的儿童们得不到父母言语和行为的耳濡目染,只是任凭自己的个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良的心理思想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上,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及时点拨与启发,智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对学习就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抄袭违纪等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还把学习当成是最痛苦的事情,而对待批评教育则采取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生活上,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见到客人或长辈不知提前打招呼问好等不礼貌行为屡见不鲜,却无人对其进行正确指导,任其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整整一代人的心理素质、身心发展就都会出现问题。这一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化进程,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整整一代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大大下滑,也必然会直接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长时期的留守岁月给留守的少年儿童在心灵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迫在眉睫。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追本溯源。
(一)社会现实的“无情”
从社会整体来看,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壁垒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失之间的矛盾是其根源所在。当我们乘坐列车时,在车厢里我们可以看到扛着沉重的行李来往于城市之间打工的农民工数不胜数。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日渐增多,但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其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有关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户籍所在地中高考的制度所形成的壁垒。农民工贫穷的生活条件根本就无法承担得起如此高昂的学费,也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解决考试升学问题,最终只得与父母两地居住。长此以往,各种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给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亲情的“淡漠”
从家庭角度看,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自身的素质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了年岁的人,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至少有50岁,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存有巨大的差距,文化知识结构上也有较大的分歧,因此这些隔代监护人根本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来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就更别提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了。过分的溺爱和物质满足,使孩子除了向他们要钱以外其他的什么也不会说。其次,还有部分家长在潜意识里就对孩子过早地灌输了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认为读书不是挣钱的最好办法,打工也能致富等。这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导致了大部分孩子的逃课、旷课等心理偏差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心理畸形。可见,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的“出走”,也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学校发展的“歪曲”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对孩子,尤其是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无论在物质资源的配置上还是师资力量的配置上都存在着不均衡和不公平的现象。农村地区的教师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老师只管班级前几名优秀的学生,至于成绩稍差的学生老师则不管不问,教师的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时刻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成绩稍差的留守子女本来就缺乏学习动力,再加上老师的不予理会,自然也就会没有约束地做任何事情,不论对错,幼小的心灵萌芽日渐枯萎。另外,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学校应配置相应的老师主动除学生的“心病”。可师资缺乏,水平有限,只能任其“心病”发作,无从下手。
除上述三大原因外,我认为政策法规的滞后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上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但却没有任何的政策措施来补救,这也就忽视、助长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治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按照现状弄明浪潮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工会继续迁移,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继续增长。因此,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尽早地找到解决其“心病”的措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那么,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为之努力,再加上政策法规的引导,我们一定会还他们一个清新祥和的儿童世界。
(一)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从会社会的角度,首先要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献出一份爱心,伸出大家的援手来呵护那片稚嫩的幼芽,为他们搭建一份爱的舞台,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要消除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心理,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爱留守儿童。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有效管制,切实要求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诸如此类的娱乐场所,相反,要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娱乐氛围,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乡村基层单位要加强管理,为留守的少年儿童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其次,城乡教育要联合起来,统筹安排,逐步拆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使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均衡起来。当然,社会应尽可能多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工资待遇,使农民工不要感到挣钱太难,进而减少农民工数量,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
(二)家庭亲情的回归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虽不能和孩子长时间地呆在一起,但也在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上有着关键的作用。家长不能只顾繁忙的工作,要尽可能地抽时间与孩子保持电话或书信联系,了解其内心想法和生活状态,转变过时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也要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在校表现,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要明确,孩子要的不只是物质的满足,心灵的安抚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多给孩子一些爱,还给他们应得的那份“丢失已久”的爱,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三)学校职责的全面履行
从学校角度看,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儿童成长的导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在于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的要求的那种爱。”因此,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的日子里,老师就要承担起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职责,暂时忘却自己的一己私利。教师可以对儿童进行定期的家访,进行心理疏导,辅导课后作业等,用教师那独有的父母般的关爱去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应留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饮食起居,发现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多多沟通交流,弥补亲情缺失给学生造成的失落感。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促使学生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心灵伤害自然就会减少。同时,也可以增加心灵成长课程,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做调查后针对重点进行讲解等,逐步树立学生的信心,一定会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快乐地成长。
另外,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将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最佳出路。
留守儿童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给予关爱的群体。在这样一个充满转型和阵痛的流动时代,追逐梦想的父母们,请偶尔地停下脚步,驻足片刻,眺望一下你那遥远的故乡,那里有一群期待着的孩子日夜盼望着你们的怀抱。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已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来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头并进,一定会让留守的儿童少年远离那段孤独的岁月,找回那份家的温暖,找回那份逝去的童真!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穆晓睦,张明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5]周青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干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数据;关爱;教育
下面给大家看几组留守儿童的相关数据:
1.2012年根据团中央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约有留守儿童2300万,其中农村儿童占到20%。2013年专家推算: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保守数字在4390万左右,其中经济落后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比例高达18%~22%。
2.有资料显示: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某学校,留守儿童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1/3。其中家庭条件差、年龄小的占多数。14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为88%,能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占15%,需要家长和老师督促完成作业的占53%,毕业后有70%的学生走向社会开始打工,有20%升入普通高中,有10%进入职业中专院校。
3.有报告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比例为57.14%。其中54%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相处不愉快。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占19.6%,觉得自己受歧视的占11.4%,有被父母遗弃感觉的占9.5%,曾经受到同学欺负的占39%。
4.7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外出务工者,一年回家包括过新年不足三次。30%的留守儿童一个月给父母打电话或者写信的次数几乎为零。
5.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违法行为的留守儿童占0.15%,有违纪行为的占14.95%,43.97%的留守儿童行为表现较好,38.09%的行为表现非常好。
6.青少年犯罪中有20%为留守儿童,且大多数为未成年人,案件多数发生在农村。
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地区留守儿童的数字更是让人惊讶;留守儿童的严重心理问题让人担忧;留守儿童的犯罪比例在持续增加等。这些鲜明的数字,无一不让人心酸难耐。难道这还不足以引起家长对孩子的重视,不足以引起学校的反思,不足以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吗?
让我们再来听听留守儿童的心声: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爸爸、妈妈,你们知道我有多想你们吗?知道我的心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吗?知道我多少次在梦里见到你们的心情吗?知道我有多羡慕其他同学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吗?知道我有多么怀念你们在家时,我们一起聊天、吃饭、逛街的快乐时光吗?”
在一个孩子的日记中我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古有诗人抬头看月,低头思乡。今有我抬头望月,低头念亲。面对月亮又一轮的阴晴圆缺,我的父母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看我!与父母温馨甜蜜地生活在一起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呀!月亮啊月亮,请把我的心里话带给我的父母,让他们知道在老家还有一个孩子一直在想念着他们。”
这样的心声让人不免流下眼泪,耐人深思!家是避风港,家是温暖的小窝,家是欢乐声的集结地,家是爱的港湾。在很多人眼里幸福美满的家是照耀自己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光芒,而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却是他们最大的奢望。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明白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多么的脆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给予他们自己全身心的爱,可以让他们接受最根本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温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多么美好的词句呀!其实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来自父母的爱。由于大多留守儿童都是在祖辈的抚养下长大,他们与祖辈之间没有共同话题,代沟比较大,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家人缺乏感情交流和沟通,什么事都只能憋在自己的心里。有心事无人倾诉,遇到困难不知道找谁商量,压抑的心情得不到释放,这对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和扭曲程度难以预料。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与这些孩子从心理上拉近距离,亲近他们,帮助他们。生活上对他们多加照顾,学习上给予更多的指导,精神上要更加关爱。只有让他们在不缺少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吃饱、睡好,遇事可以和老师商量,有心事可以向好朋友倾诉,做到顾及孩子的方方面面,才能让他们慢慢淡忘不开心的事,才能让他们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学习上。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聊天谈心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孩子心情郁闷不愿和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将心中的不满和郁闷倾诉、发泄出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不要急于批评,要先听孩子解释,多了解原因,多观察,这样才能对孩子做的正确的事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对于孩子做得不对的,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疏导,告诉他们为什么是不对的原因,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一定会取得进步。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我给父母打电话”和每月一次的“我给父母写封信”活动,向自己的父母汇报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进步,同时也为父母送去关心和祝福,从而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在班级活动上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消除“自卑”“自闭”心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另外,还要教他们学会如何用“爱”回赠社会,要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感恩戴德;对同学的帮助之情要铭记于心;对老师的默默付出要时刻谨记;对于欺负、打骂过自己的人怀有宽容之心。只要他们心中有爱,世界都是美好的。让他们在关心、体谅、帮助、同情他人的同时,充实自己,看清自己,做到自爱、自立、自强、自信。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把留守儿童缺少的爱弥补回来。他们的心充满对爱的渴望。渴望有朋友、渴望有家、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渴望上学读书、渴望快乐成长……同志给农民工孩子的题词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作为老师,让我们把学校变成留守儿童心中的“家”,让我们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呵护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4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5
孩子患了儿童抑郁症,这对一些家长来说一定会感到困惑。一个小孩怎么也会得大人才会有的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儿童和成人,近些年来这种心理疾病还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状,其中4%的儿童被诊断为临床重症抑郁。而重症抑郁潜在的最大危险就是自杀行为,婷婷患的就是重症抑郁。
通过婷婷的病例,告诉家长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也会抑郁!在事实面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该引起家长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那么,儿童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疾病?都有那些具体表现?又有那些诱发因素?怎样才能做到早发现?又该如何护理呢?下面,我们就这些疑问和家长们谈一谈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临床上常以焦虑、烦躁及行为障碍为其主要特征,对儿童心身健康可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儿童抑郁症的患病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且发病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女孩多于男孩。儿童抑郁症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则较好。
儿童抑郁症的具体表现有:
1.情绪上的改变: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少语、有时无故哭泣、易忘事、喜独处、经常自责,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有兴趣。严重者可有自伤及自杀行为。
2.行为上的改变:行为可与过去判若两人,过去很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好顶嘴、不听话、表现易激惹和冲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的关系逐渐疏远。
3.躯体上的改变:孩子在躯体方面可表现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痛、胸闷、腹痛、乏力,但又检查不出任何躯体原因。
目前一般认为,儿童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而且,期望越高,孩子承受的压力越大,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也就越多。因为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必然会伴随着相应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来承受。而孩子在承受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学习压力的同时,在学习成绩问题上,只要家长感到不满意,孩子就会时常遭到指责和责骂。所以,处在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儿童是很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
其次,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之间过多的争吵,家庭缺少温暖,同样可以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还有父母离异、亲人丧失、突发的意外事件、师生和同学关系问题等等,也均可对儿童的弱小心灵构成伤害,导致儿童发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另外,贫穷也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的一个潜在的因素。
那么,作为家长来说,该怎样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上了抑郁症?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呢?首先家长要知道,正常的情绪问题与异常的情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都可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只不过抑郁症的症状特点会更严重、更多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更久。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了一些变化也不要太敏感,要通过细心的观察进行准确的判断。
确切地说,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时,一般都会引起暂时的情绪变化,如情绪不稳或不爱说话,甚至还会影响到饮食和睡眠。家长此时如果能够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到问题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疏导,孩子会很快恢复到平时的生活状态。但是,如果孩子在家长的努力帮助和积极的疏导下解决了问题,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的情绪和饮食睡眠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时,家长就要给予高度的警惕了。如果孩子继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对平时喜欢的活动失去了兴趣,或有查不出原因的头痛、腹痛等躯体上的不适等情况,那就要及时去看医生了。假如上述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则必须要去看医生!
如果我们家长面对的是一个性格内向、本来就不爱说话的孩子,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尽管这样的孩子容易将许多话都藏在心里,家长很难问出什么,不过,家长只要能够做到观察仔细,还是可以从孩子的身上找到一些可疑的迹象。比如:正常的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就是一个信号。此时,家长就要格外注意观察孩子在情绪上是否和过去有所不同,行为上有什么改变,躯体上有什么不舒服等情况。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出现了过去没有过的一些异常情况,尤其是躯体不适又查不出原因时,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了。
我们家长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有的儿童可能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而是多以躯体上的不适为主要表现。这类儿童在综合医院求治时,经各种检查都难以明确病因。所以,当我们家长遇到这类情况时,要考虑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是精神科医生,以便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儿童心里健康疏导范文6
关键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03-01
随着农村经济城镇化的快步推进,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农民迈入了外出务工的队伍,他们在通过劳务使经济增收致富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庞大群体――留守儿童。孩子们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情;他们缺乏正确而严格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说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是学校是贯彻落实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学控辍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社会一方平安的基石。
1.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因素
1.1亲情缺失在留守儿童心中产生孤独无助感。留守儿童要么长期居住学校宿舍、要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隔代监护,长期缺少父母的温情,心理上会有一种凄凉、孤独的感觉,感到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失魂落魄、孤独无助,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寂寞无奈,常常泪水会打湿自己的小枕头。这种长期缺乏亲情关怀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在留守儿童心中留下阴暗面,导致性格孤僻内向,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
1.2托人监护的教育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托人监护,零花钱有家长提供,监护人自认为无权干预留守儿童花钱,于是留守儿童失控,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进网吧时有发生,待人接物缺少文明,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没读多少书,同样靠打工也能挣钱,觉得自己现在读书无用,只等年龄长大也去打工挣钱等等。
2.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策略
基于以上留守儿童思想、行为现状,我认为要想使留守儿童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幸福快乐地成长,学校与教师要采取关爱与教育并重的策略,循序渐进,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策略一:关爱。爱是一种给予,是一种馨香,是一种沟通与理解。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做到雪中送炭。
2.1心理疏导。小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弱,需要外力正确梳理和引导。首先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让留守儿童在主题班会、中队活动、致家长一封信、作文交流展示等时机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和心里的愿望宣泄出来,以释放他们心中的压力;或在校园内开辟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辅导员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疏导他们心里的困惑,让他们用远大的志向去填充心理的空白,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作上进的动力,充实而富有激情地度过每一天。
2.2正确适时联系"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亲情本不可以替代,关怀却可以消除人的无助感。(1)教师可充当联络员,联系社会上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爱心人士充当留守儿童"爸爸、妈妈"的角色,爱心人士为结对子的留守儿童送钱送物,关心其成长,解决学习上的物质困难。(2)爱心"爸爸、妈妈"周末把留守儿童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生活,营造和谐家庭气氛,缓解留守儿童焦虑、孤独之感。(3)举行"爱心爸、妈"座谈会。在会上"爱心爸妈"和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共诉衷肠,互赠礼品,共进午餐。留守儿童对"爱心爸妈"的关怀表达真诚的感谢, 即使留守儿童有孤独和寂寞陪伴之时,但是有了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后会给留守儿童生活的阴影射进阳光,使留守儿童感到远方有父母的牵挂,身旁有爱心爸妈的关怀,从而达到消除心中阴影、向往光明未来的效果。
2.3真情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挣到多少钱,家中老人耕种的土地也无多大收益。有的家庭由于有病人或其它原因导致家中经济拮据。特别是单亲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亲或母亲收入减少,直接造成整个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人需要得到特别关爱。班主任需要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先排查这部分留守儿童,为他们申报减免生活费,优先发放国家生活补助,也可以发动身边老师与他们结对帮扶,并积极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爱心基金"等帮助。这些关怀,会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也给他们整个家庭送去信心,从而达到爱心让贫困生不失学,真情让留守生不孤寂。
2.4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寒暑假是留守儿童最难耐的时刻,学校在放假期间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生活场地是孩子们的期盼。学校可安排专兼职教师管理,广泛动员志愿者服务,建立"留守学生之家",使留守儿童既能看电视、听音乐,阅读课外书籍,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又能打电话与远方的亲人联系,办成留守儿童生活的乐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策略二:教育
对待留守儿童,既要有关爱,更要有教育。他们的家庭教育已经出现了缺陷,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中,学校、教师要特别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这两方面的教育。
(1)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摇篮,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颇深。因为留守儿童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学校渡过,加强了学校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将使留守儿童终身受益。针对部分留守儿童花钱无节制,乱花钱的情况,教师要向监护人宣传,不要让金钱代替教育。如在学生中开展"告别零食从我做起"签名活动、"节约光荣、贪图安逸可耻"等活动;学生食堂要向学生提供营养搭配合理,数量充足的饭菜,保证他们吃好、吃饱,并提供足量的开水;针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在住校的情况,学校要加强寝室管理,要求学生住宿管理员监督学生每天洗脸、洗脚、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寝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划一,被褥干净、被盖叠成方块,铺单整理平顺,鞋子放在一条线上,牙刷牙膏向着同一个方向等等;在学生中开展公德教育、养成教育、诚信教育,让学生做到课堂有纪律、生活有规律、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感恩教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既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在自己成长道路上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关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努力学习,长大后自立自强,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得到的关爱。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队会、班会、在校园广播中播放感恩歌曲、观看抗震救灾影像资料等,告诉学生要记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当接受社会团体或个人援助时,要求受助学生写感谢信,或回赠小礼物等,让全体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深切体会祖国情、人民爱、师生谊、家长心。利用多种形式反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鼓舞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